'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

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皇帝和太子,總是最具話題性的一對特殊父子。一個是現在的君主,一個是天下未來的掌權者,可太子又不一定是皇帝最喜歡的兒子,於是乎皇帝和太子之間有著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父子關係,這層關係要考慮的太多,更是厲害關係穿插其中。以致於民間會有“最是無情帝王家”的說法。

例如最近以唐玄宗朝天寶三載為背景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可以很顯然的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對太子李亨充滿著防備,不僅對其有著諸多限制,甚至像一張無形大網般籠罩在李亨頭頂,壓的他什麼事都要小心翼翼。

"

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皇帝和太子,總是最具話題性的一對特殊父子。一個是現在的君主,一個是天下未來的掌權者,可太子又不一定是皇帝最喜歡的兒子,於是乎皇帝和太子之間有著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父子關係,這層關係要考慮的太多,更是厲害關係穿插其中。以致於民間會有“最是無情帝王家”的說法。

例如最近以唐玄宗朝天寶三載為背景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可以很顯然的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對太子李亨充滿著防備,不僅對其有著諸多限制,甚至像一張無形大網般籠罩在李亨頭頂,壓的他什麼事都要小心翼翼。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事實上,在真實歷史中李亨就是一位命運非常坎坷的太子,或是由於李唐王朝的無情傳統,或是源於李隆基對皇權的掌控,對李亨來說當他的兒子並不輕鬆。並且作為經歷過歷史的人,我們知道李亨最終策劃了馬嵬坡事變,不僅奪權成功,更是軟禁親生父親長達六年,李隆基最後淒涼離世。

今天的話題,就來說一說這對中國歷史上相恨相殺的父子。

"

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皇帝和太子,總是最具話題性的一對特殊父子。一個是現在的君主,一個是天下未來的掌權者,可太子又不一定是皇帝最喜歡的兒子,於是乎皇帝和太子之間有著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父子關係,這層關係要考慮的太多,更是厲害關係穿插其中。以致於民間會有“最是無情帝王家”的說法。

例如最近以唐玄宗朝天寶三載為背景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可以很顯然的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對太子李亨充滿著防備,不僅對其有著諸多限制,甚至像一張無形大網般籠罩在李亨頭頂,壓的他什麼事都要小心翼翼。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事實上,在真實歷史中李亨就是一位命運非常坎坷的太子,或是由於李唐王朝的無情傳統,或是源於李隆基對皇權的掌控,對李亨來說當他的兒子並不輕鬆。並且作為經歷過歷史的人,我們知道李亨最終策劃了馬嵬坡事變,不僅奪權成功,更是軟禁親生父親長達六年,李隆基最後淒涼離世。

今天的話題,就來說一說這對中國歷史上相恨相殺的父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在後世評價中,我認為有兩位皇帝一直是被低估的,一位是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帝,另一位就是導致安史之亂的李隆基。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兩位治世能力被低估毫無疑問是因為在位時的權臣專政所導致一系列後果,但實際上他們兩個對君權掌控都達到了歷代帝王中最高峰。

嘉靖就不用說了,雖居深宮,卻能把大明帝國的每一分錢都算清楚,有人說他才是大明朝真正的“戶部尚書”。而對於李隆基,我們來看看他在立嗣上的絕對權就知道了。開元三年(715年)正月,史載:

丁亥,立郢王李瑛為皇太子
"

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皇帝和太子,總是最具話題性的一對特殊父子。一個是現在的君主,一個是天下未來的掌權者,可太子又不一定是皇帝最喜歡的兒子,於是乎皇帝和太子之間有著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父子關係,這層關係要考慮的太多,更是厲害關係穿插其中。以致於民間會有“最是無情帝王家”的說法。

例如最近以唐玄宗朝天寶三載為背景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可以很顯然的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對太子李亨充滿著防備,不僅對其有著諸多限制,甚至像一張無形大網般籠罩在李亨頭頂,壓的他什麼事都要小心翼翼。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事實上,在真實歷史中李亨就是一位命運非常坎坷的太子,或是由於李唐王朝的無情傳統,或是源於李隆基對皇權的掌控,對李亨來說當他的兒子並不輕鬆。並且作為經歷過歷史的人,我們知道李亨最終策劃了馬嵬坡事變,不僅奪權成功,更是軟禁親生父親長達六年,李隆基最後淒涼離世。

今天的話題,就來說一說這對中國歷史上相恨相殺的父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在後世評價中,我認為有兩位皇帝一直是被低估的,一位是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帝,另一位就是導致安史之亂的李隆基。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兩位治世能力被低估毫無疑問是因為在位時的權臣專政所導致一系列後果,但實際上他們兩個對君權掌控都達到了歷代帝王中最高峰。

嘉靖就不用說了,雖居深宮,卻能把大明帝國的每一分錢都算清楚,有人說他才是大明朝真正的“戶部尚書”。而對於李隆基,我們來看看他在立嗣上的絕對權就知道了。開元三年(715年)正月,史載:

丁亥,立郢王李瑛為皇太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要知道漢家王朝立太子的原則一直遵循著“嫡長子繼承製”,不僅對太子品行能力有考驗,背後太子親生母親的出生更為重要,幾近不能有任何汙點。而作為唐玄宗的第一個皇太子,李瑛即不是嫡子,更不是長子。其生母趙麗妃本是低賤的伎人,因“有才貌,善歌舞”偶得唐玄宗別駕時臨幸,後逐得寵。

換句話說,我們且不論李瑛為人如何,但是他能成為玄宗朝第一個皇太子,純粹就是因為母親得寵,並且還是一個伎人所生。這種事不僅在漢家王朝中極不尋常,在李隆基之前的初唐更是無法想象的,沒有任何一個帝王敢越雷池。

"

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皇帝和太子,總是最具話題性的一對特殊父子。一個是現在的君主,一個是天下未來的掌權者,可太子又不一定是皇帝最喜歡的兒子,於是乎皇帝和太子之間有著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父子關係,這層關係要考慮的太多,更是厲害關係穿插其中。以致於民間會有“最是無情帝王家”的說法。

例如最近以唐玄宗朝天寶三載為背景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可以很顯然的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對太子李亨充滿著防備,不僅對其有著諸多限制,甚至像一張無形大網般籠罩在李亨頭頂,壓的他什麼事都要小心翼翼。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事實上,在真實歷史中李亨就是一位命運非常坎坷的太子,或是由於李唐王朝的無情傳統,或是源於李隆基對皇權的掌控,對李亨來說當他的兒子並不輕鬆。並且作為經歷過歷史的人,我們知道李亨最終策劃了馬嵬坡事變,不僅奪權成功,更是軟禁親生父親長達六年,李隆基最後淒涼離世。

今天的話題,就來說一說這對中國歷史上相恨相殺的父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在後世評價中,我認為有兩位皇帝一直是被低估的,一位是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帝,另一位就是導致安史之亂的李隆基。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兩位治世能力被低估毫無疑問是因為在位時的權臣專政所導致一系列後果,但實際上他們兩個對君權掌控都達到了歷代帝王中最高峰。

嘉靖就不用說了,雖居深宮,卻能把大明帝國的每一分錢都算清楚,有人說他才是大明朝真正的“戶部尚書”。而對於李隆基,我們來看看他在立嗣上的絕對權就知道了。開元三年(715年)正月,史載:

丁亥,立郢王李瑛為皇太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要知道漢家王朝立太子的原則一直遵循著“嫡長子繼承製”,不僅對太子品行能力有考驗,背後太子親生母親的出生更為重要,幾近不能有任何汙點。而作為唐玄宗的第一個皇太子,李瑛即不是嫡子,更不是長子。其生母趙麗妃本是低賤的伎人,因“有才貌,善歌舞”偶得唐玄宗別駕時臨幸,後逐得寵。

換句話說,我們且不論李瑛為人如何,但是他能成為玄宗朝第一個皇太子,純粹就是因為母親得寵,並且還是一個伎人所生。這種事不僅在漢家王朝中極不尋常,在李隆基之前的初唐更是無法想象的,沒有任何一個帝王敢越雷池。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這不僅體現了唐玄宗在立嗣問題上的絕對權威,同時如此不合理的立嗣卻沒有大臣敢提出異議,也說明了唐玄宗在整個朝堂的絕對專權,至少大唐歷代君主中已經空前絕後。不過,“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趙麗妃出生太低,終究給自己惹了大麻煩。

公元724年,由於唐玄宗的皇后王皇后無子嗣,於是廢去皇后之位。同時恆安王武攸止和鄭國夫人楊氏的女兒,既武則天親侄孫女武惠妃,將其禮節抬至皇后級別。也就是武惠妃雖沒有正式冊封為皇后,但在後宮的實際地位已經等同皇后。那麼對於武惠妃來說,此時宮中唯一的敵人,只有身為皇太子之母的趙麗妃。

"

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皇帝和太子,總是最具話題性的一對特殊父子。一個是現在的君主,一個是天下未來的掌權者,可太子又不一定是皇帝最喜歡的兒子,於是乎皇帝和太子之間有著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父子關係,這層關係要考慮的太多,更是厲害關係穿插其中。以致於民間會有“最是無情帝王家”的說法。

例如最近以唐玄宗朝天寶三載為背景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可以很顯然的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對太子李亨充滿著防備,不僅對其有著諸多限制,甚至像一張無形大網般籠罩在李亨頭頂,壓的他什麼事都要小心翼翼。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事實上,在真實歷史中李亨就是一位命運非常坎坷的太子,或是由於李唐王朝的無情傳統,或是源於李隆基對皇權的掌控,對李亨來說當他的兒子並不輕鬆。並且作為經歷過歷史的人,我們知道李亨最終策劃了馬嵬坡事變,不僅奪權成功,更是軟禁親生父親長達六年,李隆基最後淒涼離世。

今天的話題,就來說一說這對中國歷史上相恨相殺的父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在後世評價中,我認為有兩位皇帝一直是被低估的,一位是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帝,另一位就是導致安史之亂的李隆基。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兩位治世能力被低估毫無疑問是因為在位時的權臣專政所導致一系列後果,但實際上他們兩個對君權掌控都達到了歷代帝王中最高峰。

嘉靖就不用說了,雖居深宮,卻能把大明帝國的每一分錢都算清楚,有人說他才是大明朝真正的“戶部尚書”。而對於李隆基,我們來看看他在立嗣上的絕對權就知道了。開元三年(715年)正月,史載:

丁亥,立郢王李瑛為皇太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要知道漢家王朝立太子的原則一直遵循著“嫡長子繼承製”,不僅對太子品行能力有考驗,背後太子親生母親的出生更為重要,幾近不能有任何汙點。而作為唐玄宗的第一個皇太子,李瑛即不是嫡子,更不是長子。其生母趙麗妃本是低賤的伎人,因“有才貌,善歌舞”偶得唐玄宗別駕時臨幸,後逐得寵。

換句話說,我們且不論李瑛為人如何,但是他能成為玄宗朝第一個皇太子,純粹就是因為母親得寵,並且還是一個伎人所生。這種事不僅在漢家王朝中極不尋常,在李隆基之前的初唐更是無法想象的,沒有任何一個帝王敢越雷池。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這不僅體現了唐玄宗在立嗣問題上的絕對權威,同時如此不合理的立嗣卻沒有大臣敢提出異議,也說明了唐玄宗在整個朝堂的絕對專權,至少大唐歷代君主中已經空前絕後。不過,“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趙麗妃出生太低,終究給自己惹了大麻煩。

公元724年,由於唐玄宗的皇后王皇后無子嗣,於是廢去皇后之位。同時恆安王武攸止和鄭國夫人楊氏的女兒,既武則天親侄孫女武惠妃,將其禮節抬至皇后級別。也就是武惠妃雖沒有正式冊封為皇后,但在後宮的實際地位已經等同皇后。那麼對於武惠妃來說,此時宮中唯一的敵人,只有身為皇太子之母的趙麗妃。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畢竟如果太子李瑛登基,那麼倒黴的就是武惠妃,這在後宮中是一個“不是我死就是你活”的局。於是公元736年,武惠妃向唐玄宗誣告太子結黨營私,想要謀害武惠妃和兒子壽王李瑁(對,就是楊玉環第一個老公)。為此,唐玄宗震怒,找張九齡商議,欲廢太子以及趙麗妃另外兩個兒子,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

作為玄宗朝著名的賢臣,張九齡自然對“廢太子”一事極為反對,他一邊極力勸阻唐玄宗不可“一日廢三子”,又舉了一大堆歷史上廢儲所引發的國家衰亡,比如晉獻公、隋文帝。對此,史載李隆基非常不爽,實際上他根本不是詢問張九齡的意見,而是提前支會他一聲自要“廢儲”。

"

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皇帝和太子,總是最具話題性的一對特殊父子。一個是現在的君主,一個是天下未來的掌權者,可太子又不一定是皇帝最喜歡的兒子,於是乎皇帝和太子之間有著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父子關係,這層關係要考慮的太多,更是厲害關係穿插其中。以致於民間會有“最是無情帝王家”的說法。

例如最近以唐玄宗朝天寶三載為背景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可以很顯然的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對太子李亨充滿著防備,不僅對其有著諸多限制,甚至像一張無形大網般籠罩在李亨頭頂,壓的他什麼事都要小心翼翼。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事實上,在真實歷史中李亨就是一位命運非常坎坷的太子,或是由於李唐王朝的無情傳統,或是源於李隆基對皇權的掌控,對李亨來說當他的兒子並不輕鬆。並且作為經歷過歷史的人,我們知道李亨最終策劃了馬嵬坡事變,不僅奪權成功,更是軟禁親生父親長達六年,李隆基最後淒涼離世。

今天的話題,就來說一說這對中國歷史上相恨相殺的父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在後世評價中,我認為有兩位皇帝一直是被低估的,一位是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帝,另一位就是導致安史之亂的李隆基。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兩位治世能力被低估毫無疑問是因為在位時的權臣專政所導致一系列後果,但實際上他們兩個對君權掌控都達到了歷代帝王中最高峰。

嘉靖就不用說了,雖居深宮,卻能把大明帝國的每一分錢都算清楚,有人說他才是大明朝真正的“戶部尚書”。而對於李隆基,我們來看看他在立嗣上的絕對權就知道了。開元三年(715年)正月,史載:

丁亥,立郢王李瑛為皇太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要知道漢家王朝立太子的原則一直遵循著“嫡長子繼承製”,不僅對太子品行能力有考驗,背後太子親生母親的出生更為重要,幾近不能有任何汙點。而作為唐玄宗的第一個皇太子,李瑛即不是嫡子,更不是長子。其生母趙麗妃本是低賤的伎人,因“有才貌,善歌舞”偶得唐玄宗別駕時臨幸,後逐得寵。

換句話說,我們且不論李瑛為人如何,但是他能成為玄宗朝第一個皇太子,純粹就是因為母親得寵,並且還是一個伎人所生。這種事不僅在漢家王朝中極不尋常,在李隆基之前的初唐更是無法想象的,沒有任何一個帝王敢越雷池。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這不僅體現了唐玄宗在立嗣問題上的絕對權威,同時如此不合理的立嗣卻沒有大臣敢提出異議,也說明了唐玄宗在整個朝堂的絕對專權,至少大唐歷代君主中已經空前絕後。不過,“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趙麗妃出生太低,終究給自己惹了大麻煩。

公元724年,由於唐玄宗的皇后王皇后無子嗣,於是廢去皇后之位。同時恆安王武攸止和鄭國夫人楊氏的女兒,既武則天親侄孫女武惠妃,將其禮節抬至皇后級別。也就是武惠妃雖沒有正式冊封為皇后,但在後宮的實際地位已經等同皇后。那麼對於武惠妃來說,此時宮中唯一的敵人,只有身為皇太子之母的趙麗妃。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畢竟如果太子李瑛登基,那麼倒黴的就是武惠妃,這在後宮中是一個“不是我死就是你活”的局。於是公元736年,武惠妃向唐玄宗誣告太子結黨營私,想要謀害武惠妃和兒子壽王李瑁(對,就是楊玉環第一個老公)。為此,唐玄宗震怒,找張九齡商議,欲廢太子以及趙麗妃另外兩個兒子,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

作為玄宗朝著名的賢臣,張九齡自然對“廢太子”一事極為反對,他一邊極力勸阻唐玄宗不可“一日廢三子”,又舉了一大堆歷史上廢儲所引發的國家衰亡,比如晉獻公、隋文帝。對此,史載李隆基非常不爽,實際上他根本不是詢問張九齡的意見,而是提前支會他一聲自要“廢儲”。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相對來說,李林浦在這件事上的處理就圓滑許多。他看的出來李隆基是一位掌控慾望非常強的君主,於是向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

這句話非常漂亮,即表達了不論李隆基做什麼決定,身為臣子的都支持,同時也提醒了李隆基張九齡並不是一個“忠君”的臣子。不過李林甫還是旁強側擊表達應該立武惠妃的兒子李瑁為儲君,但是很顯然,他並不敢正面對李隆基這麼說。

"

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皇帝和太子,總是最具話題性的一對特殊父子。一個是現在的君主,一個是天下未來的掌權者,可太子又不一定是皇帝最喜歡的兒子,於是乎皇帝和太子之間有著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父子關係,這層關係要考慮的太多,更是厲害關係穿插其中。以致於民間會有“最是無情帝王家”的說法。

例如最近以唐玄宗朝天寶三載為背景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可以很顯然的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對太子李亨充滿著防備,不僅對其有著諸多限制,甚至像一張無形大網般籠罩在李亨頭頂,壓的他什麼事都要小心翼翼。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事實上,在真實歷史中李亨就是一位命運非常坎坷的太子,或是由於李唐王朝的無情傳統,或是源於李隆基對皇權的掌控,對李亨來說當他的兒子並不輕鬆。並且作為經歷過歷史的人,我們知道李亨最終策劃了馬嵬坡事變,不僅奪權成功,更是軟禁親生父親長達六年,李隆基最後淒涼離世。

今天的話題,就來說一說這對中國歷史上相恨相殺的父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在後世評價中,我認為有兩位皇帝一直是被低估的,一位是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帝,另一位就是導致安史之亂的李隆基。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兩位治世能力被低估毫無疑問是因為在位時的權臣專政所導致一系列後果,但實際上他們兩個對君權掌控都達到了歷代帝王中最高峰。

嘉靖就不用說了,雖居深宮,卻能把大明帝國的每一分錢都算清楚,有人說他才是大明朝真正的“戶部尚書”。而對於李隆基,我們來看看他在立嗣上的絕對權就知道了。開元三年(715年)正月,史載:

丁亥,立郢王李瑛為皇太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要知道漢家王朝立太子的原則一直遵循著“嫡長子繼承製”,不僅對太子品行能力有考驗,背後太子親生母親的出生更為重要,幾近不能有任何汙點。而作為唐玄宗的第一個皇太子,李瑛即不是嫡子,更不是長子。其生母趙麗妃本是低賤的伎人,因“有才貌,善歌舞”偶得唐玄宗別駕時臨幸,後逐得寵。

換句話說,我們且不論李瑛為人如何,但是他能成為玄宗朝第一個皇太子,純粹就是因為母親得寵,並且還是一個伎人所生。這種事不僅在漢家王朝中極不尋常,在李隆基之前的初唐更是無法想象的,沒有任何一個帝王敢越雷池。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這不僅體現了唐玄宗在立嗣問題上的絕對權威,同時如此不合理的立嗣卻沒有大臣敢提出異議,也說明了唐玄宗在整個朝堂的絕對專權,至少大唐歷代君主中已經空前絕後。不過,“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趙麗妃出生太低,終究給自己惹了大麻煩。

公元724年,由於唐玄宗的皇后王皇后無子嗣,於是廢去皇后之位。同時恆安王武攸止和鄭國夫人楊氏的女兒,既武則天親侄孫女武惠妃,將其禮節抬至皇后級別。也就是武惠妃雖沒有正式冊封為皇后,但在後宮的實際地位已經等同皇后。那麼對於武惠妃來說,此時宮中唯一的敵人,只有身為皇太子之母的趙麗妃。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畢竟如果太子李瑛登基,那麼倒黴的就是武惠妃,這在後宮中是一個“不是我死就是你活”的局。於是公元736年,武惠妃向唐玄宗誣告太子結黨營私,想要謀害武惠妃和兒子壽王李瑁(對,就是楊玉環第一個老公)。為此,唐玄宗震怒,找張九齡商議,欲廢太子以及趙麗妃另外兩個兒子,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

作為玄宗朝著名的賢臣,張九齡自然對“廢太子”一事極為反對,他一邊極力勸阻唐玄宗不可“一日廢三子”,又舉了一大堆歷史上廢儲所引發的國家衰亡,比如晉獻公、隋文帝。對此,史載李隆基非常不爽,實際上他根本不是詢問張九齡的意見,而是提前支會他一聲自要“廢儲”。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相對來說,李林浦在這件事上的處理就圓滑許多。他看的出來李隆基是一位掌控慾望非常強的君主,於是向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

這句話非常漂亮,即表達了不論李隆基做什麼決定,身為臣子的都支持,同時也提醒了李隆基張九齡並不是一個“忠君”的臣子。不過李林甫還是旁強側擊表達應該立武惠妃的兒子李瑁為儲君,但是很顯然,他並不敢正面對李隆基這麼說。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過了不久,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張九齡從右相被貶為荊州長史,自此離開唐王朝的政治中心。李瑛被廢,和李瑤、李琚一起被貶為平民,不久賜死。一年以後,居然立忠王李璵為太子,即李亨(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璵、李紹)。

李隆基即沒有選擇張九齡等大臣保的李瑛,也沒聽李林甫和武惠妃的意見立李瑁,而是全憑自己的意見決定儲君。要知道在李隆基之前,從太宗到高宗,甚至武后決定還政李唐,大臣在唐王朝的接班人抉擇上,有著可以匹敵皇權的能力。只有李隆基,靠著對皇權牢牢的掌控,可以全由自己做主。

然而坐上皇太子的李亨,並不高興。他在繼位之後曾坦言:當時時,朕不保朝夕。

"

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皇帝和太子,總是最具話題性的一對特殊父子。一個是現在的君主,一個是天下未來的掌權者,可太子又不一定是皇帝最喜歡的兒子,於是乎皇帝和太子之間有著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父子關係,這層關係要考慮的太多,更是厲害關係穿插其中。以致於民間會有“最是無情帝王家”的說法。

例如最近以唐玄宗朝天寶三載為背景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可以很顯然的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對太子李亨充滿著防備,不僅對其有著諸多限制,甚至像一張無形大網般籠罩在李亨頭頂,壓的他什麼事都要小心翼翼。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事實上,在真實歷史中李亨就是一位命運非常坎坷的太子,或是由於李唐王朝的無情傳統,或是源於李隆基對皇權的掌控,對李亨來說當他的兒子並不輕鬆。並且作為經歷過歷史的人,我們知道李亨最終策劃了馬嵬坡事變,不僅奪權成功,更是軟禁親生父親長達六年,李隆基最後淒涼離世。

今天的話題,就來說一說這對中國歷史上相恨相殺的父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在後世評價中,我認為有兩位皇帝一直是被低估的,一位是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帝,另一位就是導致安史之亂的李隆基。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兩位治世能力被低估毫無疑問是因為在位時的權臣專政所導致一系列後果,但實際上他們兩個對君權掌控都達到了歷代帝王中最高峰。

嘉靖就不用說了,雖居深宮,卻能把大明帝國的每一分錢都算清楚,有人說他才是大明朝真正的“戶部尚書”。而對於李隆基,我們來看看他在立嗣上的絕對權就知道了。開元三年(715年)正月,史載:

丁亥,立郢王李瑛為皇太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要知道漢家王朝立太子的原則一直遵循著“嫡長子繼承製”,不僅對太子品行能力有考驗,背後太子親生母親的出生更為重要,幾近不能有任何汙點。而作為唐玄宗的第一個皇太子,李瑛即不是嫡子,更不是長子。其生母趙麗妃本是低賤的伎人,因“有才貌,善歌舞”偶得唐玄宗別駕時臨幸,後逐得寵。

換句話說,我們且不論李瑛為人如何,但是他能成為玄宗朝第一個皇太子,純粹就是因為母親得寵,並且還是一個伎人所生。這種事不僅在漢家王朝中極不尋常,在李隆基之前的初唐更是無法想象的,沒有任何一個帝王敢越雷池。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這不僅體現了唐玄宗在立嗣問題上的絕對權威,同時如此不合理的立嗣卻沒有大臣敢提出異議,也說明了唐玄宗在整個朝堂的絕對專權,至少大唐歷代君主中已經空前絕後。不過,“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趙麗妃出生太低,終究給自己惹了大麻煩。

公元724年,由於唐玄宗的皇后王皇后無子嗣,於是廢去皇后之位。同時恆安王武攸止和鄭國夫人楊氏的女兒,既武則天親侄孫女武惠妃,將其禮節抬至皇后級別。也就是武惠妃雖沒有正式冊封為皇后,但在後宮的實際地位已經等同皇后。那麼對於武惠妃來說,此時宮中唯一的敵人,只有身為皇太子之母的趙麗妃。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畢竟如果太子李瑛登基,那麼倒黴的就是武惠妃,這在後宮中是一個“不是我死就是你活”的局。於是公元736年,武惠妃向唐玄宗誣告太子結黨營私,想要謀害武惠妃和兒子壽王李瑁(對,就是楊玉環第一個老公)。為此,唐玄宗震怒,找張九齡商議,欲廢太子以及趙麗妃另外兩個兒子,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

作為玄宗朝著名的賢臣,張九齡自然對“廢太子”一事極為反對,他一邊極力勸阻唐玄宗不可“一日廢三子”,又舉了一大堆歷史上廢儲所引發的國家衰亡,比如晉獻公、隋文帝。對此,史載李隆基非常不爽,實際上他根本不是詢問張九齡的意見,而是提前支會他一聲自要“廢儲”。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相對來說,李林浦在這件事上的處理就圓滑許多。他看的出來李隆基是一位掌控慾望非常強的君主,於是向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

這句話非常漂亮,即表達了不論李隆基做什麼決定,身為臣子的都支持,同時也提醒了李隆基張九齡並不是一個“忠君”的臣子。不過李林甫還是旁強側擊表達應該立武惠妃的兒子李瑁為儲君,但是很顯然,他並不敢正面對李隆基這麼說。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過了不久,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張九齡從右相被貶為荊州長史,自此離開唐王朝的政治中心。李瑛被廢,和李瑤、李琚一起被貶為平民,不久賜死。一年以後,居然立忠王李璵為太子,即李亨(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璵、李紹)。

李隆基即沒有選擇張九齡等大臣保的李瑛,也沒聽李林甫和武惠妃的意見立李瑁,而是全憑自己的意見決定儲君。要知道在李隆基之前,從太宗到高宗,甚至武后決定還政李唐,大臣在唐王朝的接班人抉擇上,有著可以匹敵皇權的能力。只有李隆基,靠著對皇權牢牢的掌控,可以全由自己做主。

然而坐上皇太子的李亨,並不高興。他在繼位之後曾坦言:當時時,朕不保朝夕。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很顯然,李亨首先面臨的敵人,就是保李瑁不成功的右相李林甫,恰好加上李林甫也要排斥左相李適之,達到專權的目的,而李適之跟李亨的小舅子韋堅(太子妃兄)交好。這一來一回,真好在李亨繼位後形成太子黨以及右相黨兩個集團。

天寶五載(746年),邊將皇甫惟明破吐蕃,回長安受賞。因其和韋堅交好,同屬太子黨,於是向李隆基舉報李林甫專權,免其職。這是被李林甫得知,恰好當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李亨、韋堅、皇甫惟明三人曾分開短暫相遇,於是在李林甫授權下,楊慎矜向李隆基舉報韋堅作為外戚跟邊疆皇甫惟明親近,並欲奉太子。

"

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皇帝和太子,總是最具話題性的一對特殊父子。一個是現在的君主,一個是天下未來的掌權者,可太子又不一定是皇帝最喜歡的兒子,於是乎皇帝和太子之間有著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父子關係,這層關係要考慮的太多,更是厲害關係穿插其中。以致於民間會有“最是無情帝王家”的說法。

例如最近以唐玄宗朝天寶三載為背景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可以很顯然的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對太子李亨充滿著防備,不僅對其有著諸多限制,甚至像一張無形大網般籠罩在李亨頭頂,壓的他什麼事都要小心翼翼。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事實上,在真實歷史中李亨就是一位命運非常坎坷的太子,或是由於李唐王朝的無情傳統,或是源於李隆基對皇權的掌控,對李亨來說當他的兒子並不輕鬆。並且作為經歷過歷史的人,我們知道李亨最終策劃了馬嵬坡事變,不僅奪權成功,更是軟禁親生父親長達六年,李隆基最後淒涼離世。

今天的話題,就來說一說這對中國歷史上相恨相殺的父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在後世評價中,我認為有兩位皇帝一直是被低估的,一位是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帝,另一位就是導致安史之亂的李隆基。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兩位治世能力被低估毫無疑問是因為在位時的權臣專政所導致一系列後果,但實際上他們兩個對君權掌控都達到了歷代帝王中最高峰。

嘉靖就不用說了,雖居深宮,卻能把大明帝國的每一分錢都算清楚,有人說他才是大明朝真正的“戶部尚書”。而對於李隆基,我們來看看他在立嗣上的絕對權就知道了。開元三年(715年)正月,史載:

丁亥,立郢王李瑛為皇太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要知道漢家王朝立太子的原則一直遵循著“嫡長子繼承製”,不僅對太子品行能力有考驗,背後太子親生母親的出生更為重要,幾近不能有任何汙點。而作為唐玄宗的第一個皇太子,李瑛即不是嫡子,更不是長子。其生母趙麗妃本是低賤的伎人,因“有才貌,善歌舞”偶得唐玄宗別駕時臨幸,後逐得寵。

換句話說,我們且不論李瑛為人如何,但是他能成為玄宗朝第一個皇太子,純粹就是因為母親得寵,並且還是一個伎人所生。這種事不僅在漢家王朝中極不尋常,在李隆基之前的初唐更是無法想象的,沒有任何一個帝王敢越雷池。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這不僅體現了唐玄宗在立嗣問題上的絕對權威,同時如此不合理的立嗣卻沒有大臣敢提出異議,也說明了唐玄宗在整個朝堂的絕對專權,至少大唐歷代君主中已經空前絕後。不過,“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趙麗妃出生太低,終究給自己惹了大麻煩。

公元724年,由於唐玄宗的皇后王皇后無子嗣,於是廢去皇后之位。同時恆安王武攸止和鄭國夫人楊氏的女兒,既武則天親侄孫女武惠妃,將其禮節抬至皇后級別。也就是武惠妃雖沒有正式冊封為皇后,但在後宮的實際地位已經等同皇后。那麼對於武惠妃來說,此時宮中唯一的敵人,只有身為皇太子之母的趙麗妃。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畢竟如果太子李瑛登基,那麼倒黴的就是武惠妃,這在後宮中是一個“不是我死就是你活”的局。於是公元736年,武惠妃向唐玄宗誣告太子結黨營私,想要謀害武惠妃和兒子壽王李瑁(對,就是楊玉環第一個老公)。為此,唐玄宗震怒,找張九齡商議,欲廢太子以及趙麗妃另外兩個兒子,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

作為玄宗朝著名的賢臣,張九齡自然對“廢太子”一事極為反對,他一邊極力勸阻唐玄宗不可“一日廢三子”,又舉了一大堆歷史上廢儲所引發的國家衰亡,比如晉獻公、隋文帝。對此,史載李隆基非常不爽,實際上他根本不是詢問張九齡的意見,而是提前支會他一聲自要“廢儲”。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相對來說,李林浦在這件事上的處理就圓滑許多。他看的出來李隆基是一位掌控慾望非常強的君主,於是向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

這句話非常漂亮,即表達了不論李隆基做什麼決定,身為臣子的都支持,同時也提醒了李隆基張九齡並不是一個“忠君”的臣子。不過李林甫還是旁強側擊表達應該立武惠妃的兒子李瑁為儲君,但是很顯然,他並不敢正面對李隆基這麼說。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過了不久,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張九齡從右相被貶為荊州長史,自此離開唐王朝的政治中心。李瑛被廢,和李瑤、李琚一起被貶為平民,不久賜死。一年以後,居然立忠王李璵為太子,即李亨(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璵、李紹)。

李隆基即沒有選擇張九齡等大臣保的李瑛,也沒聽李林甫和武惠妃的意見立李瑁,而是全憑自己的意見決定儲君。要知道在李隆基之前,從太宗到高宗,甚至武后決定還政李唐,大臣在唐王朝的接班人抉擇上,有著可以匹敵皇權的能力。只有李隆基,靠著對皇權牢牢的掌控,可以全由自己做主。

然而坐上皇太子的李亨,並不高興。他在繼位之後曾坦言:當時時,朕不保朝夕。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很顯然,李亨首先面臨的敵人,就是保李瑁不成功的右相李林甫,恰好加上李林甫也要排斥左相李適之,達到專權的目的,而李適之跟李亨的小舅子韋堅(太子妃兄)交好。這一來一回,真好在李亨繼位後形成太子黨以及右相黨兩個集團。

天寶五載(746年),邊將皇甫惟明破吐蕃,回長安受賞。因其和韋堅交好,同屬太子黨,於是向李隆基舉報李林甫專權,免其職。這是被李林甫得知,恰好當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李亨、韋堅、皇甫惟明三人曾分開短暫相遇,於是在李林甫授權下,楊慎矜向李隆基舉報韋堅作為外戚跟邊疆皇甫惟明親近,並欲奉太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從李隆基能廢殺前太子李瑛就可以看出來,他對於“太子謀反”這件事極其敏感,於是在付出皇甫惟明和韋堅貶黜,並與韋妃離婚的代價後,李亨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之後,李林甫又策劃了李亨的老丈人,贊善大夫杜有鄰“交構東宮”和名將王忠嗣“尊奉太子為帝”事件,均導致了相關人員的貶職和杖殺。只是這裡頗為奇怪的是,天寶年後,唐玄宗逐漸不理朝政,交由李林甫一手打理,一邊任由李林甫打壓以李亨為首的太子黨,卻同時並沒有廢黜李亨。如今的解釋只能是說李隆基在故意維持當時朝政的這種平衡。等到李林甫去世,楊國忠繼任右相,由於楊國忠曾參與過迫害李亨,於是這個時候李亨的處境並沒有改善。

只能是楊國忠能力上差李林甫太多,倒是讓李亨稍微輕鬆了一點。

"

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皇帝和太子,總是最具話題性的一對特殊父子。一個是現在的君主,一個是天下未來的掌權者,可太子又不一定是皇帝最喜歡的兒子,於是乎皇帝和太子之間有著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父子關係,這層關係要考慮的太多,更是厲害關係穿插其中。以致於民間會有“最是無情帝王家”的說法。

例如最近以唐玄宗朝天寶三載為背景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可以很顯然的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對太子李亨充滿著防備,不僅對其有著諸多限制,甚至像一張無形大網般籠罩在李亨頭頂,壓的他什麼事都要小心翼翼。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事實上,在真實歷史中李亨就是一位命運非常坎坷的太子,或是由於李唐王朝的無情傳統,或是源於李隆基對皇權的掌控,對李亨來說當他的兒子並不輕鬆。並且作為經歷過歷史的人,我們知道李亨最終策劃了馬嵬坡事變,不僅奪權成功,更是軟禁親生父親長達六年,李隆基最後淒涼離世。

今天的話題,就來說一說這對中國歷史上相恨相殺的父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在後世評價中,我認為有兩位皇帝一直是被低估的,一位是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帝,另一位就是導致安史之亂的李隆基。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兩位治世能力被低估毫無疑問是因為在位時的權臣專政所導致一系列後果,但實際上他們兩個對君權掌控都達到了歷代帝王中最高峰。

嘉靖就不用說了,雖居深宮,卻能把大明帝國的每一分錢都算清楚,有人說他才是大明朝真正的“戶部尚書”。而對於李隆基,我們來看看他在立嗣上的絕對權就知道了。開元三年(715年)正月,史載:

丁亥,立郢王李瑛為皇太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要知道漢家王朝立太子的原則一直遵循著“嫡長子繼承製”,不僅對太子品行能力有考驗,背後太子親生母親的出生更為重要,幾近不能有任何汙點。而作為唐玄宗的第一個皇太子,李瑛即不是嫡子,更不是長子。其生母趙麗妃本是低賤的伎人,因“有才貌,善歌舞”偶得唐玄宗別駕時臨幸,後逐得寵。

換句話說,我們且不論李瑛為人如何,但是他能成為玄宗朝第一個皇太子,純粹就是因為母親得寵,並且還是一個伎人所生。這種事不僅在漢家王朝中極不尋常,在李隆基之前的初唐更是無法想象的,沒有任何一個帝王敢越雷池。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這不僅體現了唐玄宗在立嗣問題上的絕對權威,同時如此不合理的立嗣卻沒有大臣敢提出異議,也說明了唐玄宗在整個朝堂的絕對專權,至少大唐歷代君主中已經空前絕後。不過,“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趙麗妃出生太低,終究給自己惹了大麻煩。

公元724年,由於唐玄宗的皇后王皇后無子嗣,於是廢去皇后之位。同時恆安王武攸止和鄭國夫人楊氏的女兒,既武則天親侄孫女武惠妃,將其禮節抬至皇后級別。也就是武惠妃雖沒有正式冊封為皇后,但在後宮的實際地位已經等同皇后。那麼對於武惠妃來說,此時宮中唯一的敵人,只有身為皇太子之母的趙麗妃。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畢竟如果太子李瑛登基,那麼倒黴的就是武惠妃,這在後宮中是一個“不是我死就是你活”的局。於是公元736年,武惠妃向唐玄宗誣告太子結黨營私,想要謀害武惠妃和兒子壽王李瑁(對,就是楊玉環第一個老公)。為此,唐玄宗震怒,找張九齡商議,欲廢太子以及趙麗妃另外兩個兒子,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

作為玄宗朝著名的賢臣,張九齡自然對“廢太子”一事極為反對,他一邊極力勸阻唐玄宗不可“一日廢三子”,又舉了一大堆歷史上廢儲所引發的國家衰亡,比如晉獻公、隋文帝。對此,史載李隆基非常不爽,實際上他根本不是詢問張九齡的意見,而是提前支會他一聲自要“廢儲”。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相對來說,李林浦在這件事上的處理就圓滑許多。他看的出來李隆基是一位掌控慾望非常強的君主,於是向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

這句話非常漂亮,即表達了不論李隆基做什麼決定,身為臣子的都支持,同時也提醒了李隆基張九齡並不是一個“忠君”的臣子。不過李林甫還是旁強側擊表達應該立武惠妃的兒子李瑁為儲君,但是很顯然,他並不敢正面對李隆基這麼說。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過了不久,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張九齡從右相被貶為荊州長史,自此離開唐王朝的政治中心。李瑛被廢,和李瑤、李琚一起被貶為平民,不久賜死。一年以後,居然立忠王李璵為太子,即李亨(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璵、李紹)。

李隆基即沒有選擇張九齡等大臣保的李瑛,也沒聽李林甫和武惠妃的意見立李瑁,而是全憑自己的意見決定儲君。要知道在李隆基之前,從太宗到高宗,甚至武后決定還政李唐,大臣在唐王朝的接班人抉擇上,有著可以匹敵皇權的能力。只有李隆基,靠著對皇權牢牢的掌控,可以全由自己做主。

然而坐上皇太子的李亨,並不高興。他在繼位之後曾坦言:當時時,朕不保朝夕。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很顯然,李亨首先面臨的敵人,就是保李瑁不成功的右相李林甫,恰好加上李林甫也要排斥左相李適之,達到專權的目的,而李適之跟李亨的小舅子韋堅(太子妃兄)交好。這一來一回,真好在李亨繼位後形成太子黨以及右相黨兩個集團。

天寶五載(746年),邊將皇甫惟明破吐蕃,回長安受賞。因其和韋堅交好,同屬太子黨,於是向李隆基舉報李林甫專權,免其職。這是被李林甫得知,恰好當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李亨、韋堅、皇甫惟明三人曾分開短暫相遇,於是在李林甫授權下,楊慎矜向李隆基舉報韋堅作為外戚跟邊疆皇甫惟明親近,並欲奉太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從李隆基能廢殺前太子李瑛就可以看出來,他對於“太子謀反”這件事極其敏感,於是在付出皇甫惟明和韋堅貶黜,並與韋妃離婚的代價後,李亨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之後,李林甫又策劃了李亨的老丈人,贊善大夫杜有鄰“交構東宮”和名將王忠嗣“尊奉太子為帝”事件,均導致了相關人員的貶職和杖殺。只是這裡頗為奇怪的是,天寶年後,唐玄宗逐漸不理朝政,交由李林甫一手打理,一邊任由李林甫打壓以李亨為首的太子黨,卻同時並沒有廢黜李亨。如今的解釋只能是說李隆基在故意維持當時朝政的這種平衡。等到李林甫去世,楊國忠繼任右相,由於楊國忠曾參與過迫害李亨,於是這個時候李亨的處境並沒有改善。

只能是楊國忠能力上差李林甫太多,倒是讓李亨稍微輕鬆了一點。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當然,之後的事我們都知道了。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長安淪陷,唐玄宗不得不西巡避難。除了大唐百姓遭殃以外,唐玄宗的皇權也一落千丈,值此天賜良機,在李亨的授權下,其宦官親侍李國輔一手策劃馬嵬驛兵變,楊國忠被處死,楊玉環自盡。

本來這個時候李亨並不想留李隆基性命,可惜的是當時的禁軍統領陳玄禮在殺死楊國忠和楊玉環後,隨即像李隆基效忠,表面了他只是想鋤奸,不想謀叛,就此保住了李隆基的性命,後者被迫入蜀。而李亨也在同年七月九日於靈武城南門城樓登基,改年號至德,唐玄宗自動被逼下位成太上皇。

"

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皇帝和太子,總是最具話題性的一對特殊父子。一個是現在的君主,一個是天下未來的掌權者,可太子又不一定是皇帝最喜歡的兒子,於是乎皇帝和太子之間有著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父子關係,這層關係要考慮的太多,更是厲害關係穿插其中。以致於民間會有“最是無情帝王家”的說法。

例如最近以唐玄宗朝天寶三載為背景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可以很顯然的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對太子李亨充滿著防備,不僅對其有著諸多限制,甚至像一張無形大網般籠罩在李亨頭頂,壓的他什麼事都要小心翼翼。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事實上,在真實歷史中李亨就是一位命運非常坎坷的太子,或是由於李唐王朝的無情傳統,或是源於李隆基對皇權的掌控,對李亨來說當他的兒子並不輕鬆。並且作為經歷過歷史的人,我們知道李亨最終策劃了馬嵬坡事變,不僅奪權成功,更是軟禁親生父親長達六年,李隆基最後淒涼離世。

今天的話題,就來說一說這對中國歷史上相恨相殺的父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在後世評價中,我認為有兩位皇帝一直是被低估的,一位是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帝,另一位就是導致安史之亂的李隆基。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兩位治世能力被低估毫無疑問是因為在位時的權臣專政所導致一系列後果,但實際上他們兩個對君權掌控都達到了歷代帝王中最高峰。

嘉靖就不用說了,雖居深宮,卻能把大明帝國的每一分錢都算清楚,有人說他才是大明朝真正的“戶部尚書”。而對於李隆基,我們來看看他在立嗣上的絕對權就知道了。開元三年(715年)正月,史載:

丁亥,立郢王李瑛為皇太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要知道漢家王朝立太子的原則一直遵循著“嫡長子繼承製”,不僅對太子品行能力有考驗,背後太子親生母親的出生更為重要,幾近不能有任何汙點。而作為唐玄宗的第一個皇太子,李瑛即不是嫡子,更不是長子。其生母趙麗妃本是低賤的伎人,因“有才貌,善歌舞”偶得唐玄宗別駕時臨幸,後逐得寵。

換句話說,我們且不論李瑛為人如何,但是他能成為玄宗朝第一個皇太子,純粹就是因為母親得寵,並且還是一個伎人所生。這種事不僅在漢家王朝中極不尋常,在李隆基之前的初唐更是無法想象的,沒有任何一個帝王敢越雷池。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這不僅體現了唐玄宗在立嗣問題上的絕對權威,同時如此不合理的立嗣卻沒有大臣敢提出異議,也說明了唐玄宗在整個朝堂的絕對專權,至少大唐歷代君主中已經空前絕後。不過,“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趙麗妃出生太低,終究給自己惹了大麻煩。

公元724年,由於唐玄宗的皇后王皇后無子嗣,於是廢去皇后之位。同時恆安王武攸止和鄭國夫人楊氏的女兒,既武則天親侄孫女武惠妃,將其禮節抬至皇后級別。也就是武惠妃雖沒有正式冊封為皇后,但在後宮的實際地位已經等同皇后。那麼對於武惠妃來說,此時宮中唯一的敵人,只有身為皇太子之母的趙麗妃。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畢竟如果太子李瑛登基,那麼倒黴的就是武惠妃,這在後宮中是一個“不是我死就是你活”的局。於是公元736年,武惠妃向唐玄宗誣告太子結黨營私,想要謀害武惠妃和兒子壽王李瑁(對,就是楊玉環第一個老公)。為此,唐玄宗震怒,找張九齡商議,欲廢太子以及趙麗妃另外兩個兒子,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

作為玄宗朝著名的賢臣,張九齡自然對“廢太子”一事極為反對,他一邊極力勸阻唐玄宗不可“一日廢三子”,又舉了一大堆歷史上廢儲所引發的國家衰亡,比如晉獻公、隋文帝。對此,史載李隆基非常不爽,實際上他根本不是詢問張九齡的意見,而是提前支會他一聲自要“廢儲”。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相對來說,李林浦在這件事上的處理就圓滑許多。他看的出來李隆基是一位掌控慾望非常強的君主,於是向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

這句話非常漂亮,即表達了不論李隆基做什麼決定,身為臣子的都支持,同時也提醒了李隆基張九齡並不是一個“忠君”的臣子。不過李林甫還是旁強側擊表達應該立武惠妃的兒子李瑁為儲君,但是很顯然,他並不敢正面對李隆基這麼說。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過了不久,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張九齡從右相被貶為荊州長史,自此離開唐王朝的政治中心。李瑛被廢,和李瑤、李琚一起被貶為平民,不久賜死。一年以後,居然立忠王李璵為太子,即李亨(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璵、李紹)。

李隆基即沒有選擇張九齡等大臣保的李瑛,也沒聽李林甫和武惠妃的意見立李瑁,而是全憑自己的意見決定儲君。要知道在李隆基之前,從太宗到高宗,甚至武后決定還政李唐,大臣在唐王朝的接班人抉擇上,有著可以匹敵皇權的能力。只有李隆基,靠著對皇權牢牢的掌控,可以全由自己做主。

然而坐上皇太子的李亨,並不高興。他在繼位之後曾坦言:當時時,朕不保朝夕。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很顯然,李亨首先面臨的敵人,就是保李瑁不成功的右相李林甫,恰好加上李林甫也要排斥左相李適之,達到專權的目的,而李適之跟李亨的小舅子韋堅(太子妃兄)交好。這一來一回,真好在李亨繼位後形成太子黨以及右相黨兩個集團。

天寶五載(746年),邊將皇甫惟明破吐蕃,回長安受賞。因其和韋堅交好,同屬太子黨,於是向李隆基舉報李林甫專權,免其職。這是被李林甫得知,恰好當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李亨、韋堅、皇甫惟明三人曾分開短暫相遇,於是在李林甫授權下,楊慎矜向李隆基舉報韋堅作為外戚跟邊疆皇甫惟明親近,並欲奉太子。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從李隆基能廢殺前太子李瑛就可以看出來,他對於“太子謀反”這件事極其敏感,於是在付出皇甫惟明和韋堅貶黜,並與韋妃離婚的代價後,李亨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之後,李林甫又策劃了李亨的老丈人,贊善大夫杜有鄰“交構東宮”和名將王忠嗣“尊奉太子為帝”事件,均導致了相關人員的貶職和杖殺。只是這裡頗為奇怪的是,天寶年後,唐玄宗逐漸不理朝政,交由李林甫一手打理,一邊任由李林甫打壓以李亨為首的太子黨,卻同時並沒有廢黜李亨。如今的解釋只能是說李隆基在故意維持當時朝政的這種平衡。等到李林甫去世,楊國忠繼任右相,由於楊國忠曾參與過迫害李亨,於是這個時候李亨的處境並沒有改善。

只能是楊國忠能力上差李林甫太多,倒是讓李亨稍微輕鬆了一點。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當然,之後的事我們都知道了。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長安淪陷,唐玄宗不得不西巡避難。除了大唐百姓遭殃以外,唐玄宗的皇權也一落千丈,值此天賜良機,在李亨的授權下,其宦官親侍李國輔一手策劃馬嵬驛兵變,楊國忠被處死,楊玉環自盡。

本來這個時候李亨並不想留李隆基性命,可惜的是當時的禁軍統領陳玄禮在殺死楊國忠和楊玉環後,隨即像李隆基效忠,表面了他只是想鋤奸,不想謀叛,就此保住了李隆基的性命,後者被迫入蜀。而李亨也在同年七月九日於靈武城南門城樓登基,改年號至德,唐玄宗自動被逼下位成太上皇。

玄宗為何坐視李林甫壓迫太子李亨,這對互不信任的父子,最終相殺

實際上到了最後,我們會突然發現一個非常搞笑的事情。唐玄宗一開始就不信任自己所立的太子,更是任由權臣壓迫李亨。我們這裡不知道唐玄宗是不是害怕李亨謀朝篡位,可問題是最後李亨果真謀朝篡位了,使得李隆基生命中最後六年是在冷宮軟禁中度過,淒涼無比。

只是我們不知道,在冷宮中的日子裡,李隆基是不是有一萬個後悔跟念想,當初就該聽李林甫,早日除掉李亨。可惜,自己一念父子之情,卻換來淒涼下場。這麼看來,整個大唐,還是李林甫看人最準,早二十年就知道李亨會謀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