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

序:一對最特殊的主要人物

在經典名著《水滸傳》中,眾多有血有肉的形象被作者成功駕馭,同時又主次分明。每一個被著力突出的主要人物,作者都為他們量身打造了屬於自己的故事情節,在各自的故事單元裡,他們往往以主角身份單獨出現,其他人則充當配角。小說對宋江、林沖、魯智深、楊志、武松等重點人物形象的處理,都是如此。

不過,有兩個人物,是例外。作者對這兩人所花的心思頗多,情節出彩、人物豐滿;雖然各自的出身本來毫不相干,但兩個人在彼此最精彩的故事橋段中,幾乎全部都聯袂出場、形影不離,成為最特殊的主要人物。他們就是李逵、燕青。

"

序:一對最特殊的主要人物

在經典名著《水滸傳》中,眾多有血有肉的形象被作者成功駕馭,同時又主次分明。每一個被著力突出的主要人物,作者都為他們量身打造了屬於自己的故事情節,在各自的故事單元裡,他們往往以主角身份單獨出現,其他人則充當配角。小說對宋江、林沖、魯智深、楊志、武松等重點人物形象的處理,都是如此。

不過,有兩個人物,是例外。作者對這兩人所花的心思頗多,情節出彩、人物豐滿;雖然各自的出身本來毫不相干,但兩個人在彼此最精彩的故事橋段中,幾乎全部都聯袂出場、形影不離,成為最特殊的主要人物。他們就是李逵、燕青。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請看下面的一段原文。

《水滸傳·第七十二回》:“話說當日宋江在忠義堂上,分撥去看燈人數:‘我與柴進一路,史進與穆弘一路,魯智深與武松一路,朱仝與劉唐一路。只此四路人去,其餘盡數在家守寨。’李逵便道:‘說東京好燈,我也要去走一遭。’宋江道:‘你如何去得?’李逵守死要去,那裡執拗得他住。宋江道:‘你既然要去,不許你惹事。打扮做伴當跟我。’就叫燕青也走一遭,專和李逵作伴。”

在第七十一回英雄排座次之後,宋江立即提出去東京看燈,希望以此為招安一事做準備。不過,最初的安排本無李逵、燕青。作者在此設計了李逵執拗要去,燕青被安排作伴的交待,這個情節不僅拉開了小說後半段的序幕,也為李逵、燕青人物專場做好鋪墊。接下來的第七十二回“柴進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鬧東京”、七十三回“黑旋風喬捉鬼,梁山泊雙獻頭”、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李逵壽張喬坐衙”,便是單獨為李逵、燕青兩個人設計的個人專屬情節:燕青的夜會李師師、智撲擎天柱,李逵的大鬧東京、狄太公家捉鬼、雙獻頭,全部是作者為兩個人量身定做的C位情節。每次,兩人都形影不離。

李逵、燕青,一個是遇事不過腦子,只會掄起板斧砍將出去的“天殺星”下凡,一個是風流倜儻、心思奇巧的天巧星,反差巨大,為何卻被作者特別設計成一對組合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且看燕過紫禁城的多角度分析。

互補定律——基於心理學的分析

"

序:一對最特殊的主要人物

在經典名著《水滸傳》中,眾多有血有肉的形象被作者成功駕馭,同時又主次分明。每一個被著力突出的主要人物,作者都為他們量身打造了屬於自己的故事情節,在各自的故事單元裡,他們往往以主角身份單獨出現,其他人則充當配角。小說對宋江、林沖、魯智深、楊志、武松等重點人物形象的處理,都是如此。

不過,有兩個人物,是例外。作者對這兩人所花的心思頗多,情節出彩、人物豐滿;雖然各自的出身本來毫不相干,但兩個人在彼此最精彩的故事橋段中,幾乎全部都聯袂出場、形影不離,成為最特殊的主要人物。他們就是李逵、燕青。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請看下面的一段原文。

《水滸傳·第七十二回》:“話說當日宋江在忠義堂上,分撥去看燈人數:‘我與柴進一路,史進與穆弘一路,魯智深與武松一路,朱仝與劉唐一路。只此四路人去,其餘盡數在家守寨。’李逵便道:‘說東京好燈,我也要去走一遭。’宋江道:‘你如何去得?’李逵守死要去,那裡執拗得他住。宋江道:‘你既然要去,不許你惹事。打扮做伴當跟我。’就叫燕青也走一遭,專和李逵作伴。”

在第七十一回英雄排座次之後,宋江立即提出去東京看燈,希望以此為招安一事做準備。不過,最初的安排本無李逵、燕青。作者在此設計了李逵執拗要去,燕青被安排作伴的交待,這個情節不僅拉開了小說後半段的序幕,也為李逵、燕青人物專場做好鋪墊。接下來的第七十二回“柴進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鬧東京”、七十三回“黑旋風喬捉鬼,梁山泊雙獻頭”、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李逵壽張喬坐衙”,便是單獨為李逵、燕青兩個人設計的個人專屬情節:燕青的夜會李師師、智撲擎天柱,李逵的大鬧東京、狄太公家捉鬼、雙獻頭,全部是作者為兩個人量身定做的C位情節。每次,兩人都形影不離。

李逵、燕青,一個是遇事不過腦子,只會掄起板斧砍將出去的“天殺星”下凡,一個是風流倜儻、心思奇巧的天巧星,反差巨大,為何卻被作者特別設計成一對組合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且看燕過紫禁城的多角度分析。

互補定律——基於心理學的分析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在不少人眼裡,“門當戶對”的婚姻,理應是最完美的結合。但現實中,我們經常發現,無論夫妻,還是合作伙伴,性格上一靜一動、一外一內、一強勢一弱勢、一敏感一大條的,往往才更長久。

這在社會心理學上被稱為互補性。互補性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雙方對相互增強的滿足感,就是每個人的心理需求,都通過對方的差異化滿足而有所增益;二是雙方因為彼此心理特徵相反而獲得的滿足感,往往心理特徵相反的人,彼此的需求最能貼近,比如強勢的人喜歡控制別人,而弱勢的人恰好喜歡服從,兩個人的需求在互動中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迴應。

李逵和燕青的搭配即有如此效果,我們在李逵在狄太公家捉鬼的情節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兩個人心理上的互補。

從東京回去的路上,李逵、燕青留宿於狄太公家。狄太公之女與東村頭會粘雀兒的王小二相好,又怕父親反對,於是兩個人私下勾連,又為了掩人耳目於是裝鬼。李逵發現祕密後,天殺星附體,將狄小姐和情夫砍死,並且剁成肉醬,“照見兩個沒頭屍首,剁做十來段,丟在地下”。面對這樣肆無忌憚的行為,燕青的作法值得玩味: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太公哭道:‘師父,留得我女兒也罷。’李逵罵道:‘打脊老牛!女兒偷了漢子,兀自要留他!你恁地哭時,倒要賴我不謝將。我明日卻和你說話。’燕青尋了個房,和李逵自去歇息。”

燕青在李逵殺人的全過程中,一言不發,這和其他情節中燕青規勸阻攔李逵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大概一是燕青明白李逵的性子,勸不如不勸,鬧僵了不值;二是燕青明白此行的任務,不願意節外生枝。該沉默時沉默,雖然這樣做對於狄家未免殘忍,但卻展現了兩個人的默契,對於梁山泊來講,更未嘗不是件好事,這便是兩人之間難得的互補了。

"

序:一對最特殊的主要人物

在經典名著《水滸傳》中,眾多有血有肉的形象被作者成功駕馭,同時又主次分明。每一個被著力突出的主要人物,作者都為他們量身打造了屬於自己的故事情節,在各自的故事單元裡,他們往往以主角身份單獨出現,其他人則充當配角。小說對宋江、林沖、魯智深、楊志、武松等重點人物形象的處理,都是如此。

不過,有兩個人物,是例外。作者對這兩人所花的心思頗多,情節出彩、人物豐滿;雖然各自的出身本來毫不相干,但兩個人在彼此最精彩的故事橋段中,幾乎全部都聯袂出場、形影不離,成為最特殊的主要人物。他們就是李逵、燕青。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請看下面的一段原文。

《水滸傳·第七十二回》:“話說當日宋江在忠義堂上,分撥去看燈人數:‘我與柴進一路,史進與穆弘一路,魯智深與武松一路,朱仝與劉唐一路。只此四路人去,其餘盡數在家守寨。’李逵便道:‘說東京好燈,我也要去走一遭。’宋江道:‘你如何去得?’李逵守死要去,那裡執拗得他住。宋江道:‘你既然要去,不許你惹事。打扮做伴當跟我。’就叫燕青也走一遭,專和李逵作伴。”

在第七十一回英雄排座次之後,宋江立即提出去東京看燈,希望以此為招安一事做準備。不過,最初的安排本無李逵、燕青。作者在此設計了李逵執拗要去,燕青被安排作伴的交待,這個情節不僅拉開了小說後半段的序幕,也為李逵、燕青人物專場做好鋪墊。接下來的第七十二回“柴進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鬧東京”、七十三回“黑旋風喬捉鬼,梁山泊雙獻頭”、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李逵壽張喬坐衙”,便是單獨為李逵、燕青兩個人設計的個人專屬情節:燕青的夜會李師師、智撲擎天柱,李逵的大鬧東京、狄太公家捉鬼、雙獻頭,全部是作者為兩個人量身定做的C位情節。每次,兩人都形影不離。

李逵、燕青,一個是遇事不過腦子,只會掄起板斧砍將出去的“天殺星”下凡,一個是風流倜儻、心思奇巧的天巧星,反差巨大,為何卻被作者特別設計成一對組合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且看燕過紫禁城的多角度分析。

互補定律——基於心理學的分析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在不少人眼裡,“門當戶對”的婚姻,理應是最完美的結合。但現實中,我們經常發現,無論夫妻,還是合作伙伴,性格上一靜一動、一外一內、一強勢一弱勢、一敏感一大條的,往往才更長久。

這在社會心理學上被稱為互補性。互補性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雙方對相互增強的滿足感,就是每個人的心理需求,都通過對方的差異化滿足而有所增益;二是雙方因為彼此心理特徵相反而獲得的滿足感,往往心理特徵相反的人,彼此的需求最能貼近,比如強勢的人喜歡控制別人,而弱勢的人恰好喜歡服從,兩個人的需求在互動中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迴應。

李逵和燕青的搭配即有如此效果,我們在李逵在狄太公家捉鬼的情節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兩個人心理上的互補。

從東京回去的路上,李逵、燕青留宿於狄太公家。狄太公之女與東村頭會粘雀兒的王小二相好,又怕父親反對,於是兩個人私下勾連,又為了掩人耳目於是裝鬼。李逵發現祕密後,天殺星附體,將狄小姐和情夫砍死,並且剁成肉醬,“照見兩個沒頭屍首,剁做十來段,丟在地下”。面對這樣肆無忌憚的行為,燕青的作法值得玩味: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太公哭道:‘師父,留得我女兒也罷。’李逵罵道:‘打脊老牛!女兒偷了漢子,兀自要留他!你恁地哭時,倒要賴我不謝將。我明日卻和你說話。’燕青尋了個房,和李逵自去歇息。”

燕青在李逵殺人的全過程中,一言不發,這和其他情節中燕青規勸阻攔李逵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大概一是燕青明白李逵的性子,勸不如不勸,鬧僵了不值;二是燕青明白此行的任務,不願意節外生枝。該沉默時沉默,雖然這樣做對於狄家未免殘忍,但卻展現了兩個人的默契,對於梁山泊來講,更未嘗不是件好事,這便是兩人之間難得的互補了。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值得一提的是,兩人雖然互補,卻不對立。兩人有太多反差,但有一點完全一樣,就是對主人個人的極端忠心。李逵對於宋江近乎愚忠,遠勝梁山其他眾人;燕青對盧俊義的感情同樣如此,燕青在小說結尾離開時,只面辭盧而不面辭宋,其心中所看重之人,不言自明。

《水滸傳·第一百一十九回》:“燕青道:“既然主公不聽小乙之言,只怕悔之晚矣。小乙本待去辭宋先鋒,他是個義重的人,必不肯放。只此辭別主公。

帕累托最優——符合經濟學規律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最早由意大利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維弗雷多·帕累託提出並以他的名字命名。所謂“帕累托最優”,簡單來說就是對於一個群體,如何在資源固定的情況下,通過改變資源的分配方式,使得在沒有任何人變得更壞的前提下,有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這樣的結果即“帕累托最優”。

"

序:一對最特殊的主要人物

在經典名著《水滸傳》中,眾多有血有肉的形象被作者成功駕馭,同時又主次分明。每一個被著力突出的主要人物,作者都為他們量身打造了屬於自己的故事情節,在各自的故事單元裡,他們往往以主角身份單獨出現,其他人則充當配角。小說對宋江、林沖、魯智深、楊志、武松等重點人物形象的處理,都是如此。

不過,有兩個人物,是例外。作者對這兩人所花的心思頗多,情節出彩、人物豐滿;雖然各自的出身本來毫不相干,但兩個人在彼此最精彩的故事橋段中,幾乎全部都聯袂出場、形影不離,成為最特殊的主要人物。他們就是李逵、燕青。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請看下面的一段原文。

《水滸傳·第七十二回》:“話說當日宋江在忠義堂上,分撥去看燈人數:‘我與柴進一路,史進與穆弘一路,魯智深與武松一路,朱仝與劉唐一路。只此四路人去,其餘盡數在家守寨。’李逵便道:‘說東京好燈,我也要去走一遭。’宋江道:‘你如何去得?’李逵守死要去,那裡執拗得他住。宋江道:‘你既然要去,不許你惹事。打扮做伴當跟我。’就叫燕青也走一遭,專和李逵作伴。”

在第七十一回英雄排座次之後,宋江立即提出去東京看燈,希望以此為招安一事做準備。不過,最初的安排本無李逵、燕青。作者在此設計了李逵執拗要去,燕青被安排作伴的交待,這個情節不僅拉開了小說後半段的序幕,也為李逵、燕青人物專場做好鋪墊。接下來的第七十二回“柴進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鬧東京”、七十三回“黑旋風喬捉鬼,梁山泊雙獻頭”、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李逵壽張喬坐衙”,便是單獨為李逵、燕青兩個人設計的個人專屬情節:燕青的夜會李師師、智撲擎天柱,李逵的大鬧東京、狄太公家捉鬼、雙獻頭,全部是作者為兩個人量身定做的C位情節。每次,兩人都形影不離。

李逵、燕青,一個是遇事不過腦子,只會掄起板斧砍將出去的“天殺星”下凡,一個是風流倜儻、心思奇巧的天巧星,反差巨大,為何卻被作者特別設計成一對組合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且看燕過紫禁城的多角度分析。

互補定律——基於心理學的分析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在不少人眼裡,“門當戶對”的婚姻,理應是最完美的結合。但現實中,我們經常發現,無論夫妻,還是合作伙伴,性格上一靜一動、一外一內、一強勢一弱勢、一敏感一大條的,往往才更長久。

這在社會心理學上被稱為互補性。互補性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雙方對相互增強的滿足感,就是每個人的心理需求,都通過對方的差異化滿足而有所增益;二是雙方因為彼此心理特徵相反而獲得的滿足感,往往心理特徵相反的人,彼此的需求最能貼近,比如強勢的人喜歡控制別人,而弱勢的人恰好喜歡服從,兩個人的需求在互動中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迴應。

李逵和燕青的搭配即有如此效果,我們在李逵在狄太公家捉鬼的情節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兩個人心理上的互補。

從東京回去的路上,李逵、燕青留宿於狄太公家。狄太公之女與東村頭會粘雀兒的王小二相好,又怕父親反對,於是兩個人私下勾連,又為了掩人耳目於是裝鬼。李逵發現祕密後,天殺星附體,將狄小姐和情夫砍死,並且剁成肉醬,“照見兩個沒頭屍首,剁做十來段,丟在地下”。面對這樣肆無忌憚的行為,燕青的作法值得玩味: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太公哭道:‘師父,留得我女兒也罷。’李逵罵道:‘打脊老牛!女兒偷了漢子,兀自要留他!你恁地哭時,倒要賴我不謝將。我明日卻和你說話。’燕青尋了個房,和李逵自去歇息。”

燕青在李逵殺人的全過程中,一言不發,這和其他情節中燕青規勸阻攔李逵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大概一是燕青明白李逵的性子,勸不如不勸,鬧僵了不值;二是燕青明白此行的任務,不願意節外生枝。該沉默時沉默,雖然這樣做對於狄家未免殘忍,但卻展現了兩個人的默契,對於梁山泊來講,更未嘗不是件好事,這便是兩人之間難得的互補了。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值得一提的是,兩人雖然互補,卻不對立。兩人有太多反差,但有一點完全一樣,就是對主人個人的極端忠心。李逵對於宋江近乎愚忠,遠勝梁山其他眾人;燕青對盧俊義的感情同樣如此,燕青在小說結尾離開時,只面辭盧而不面辭宋,其心中所看重之人,不言自明。

《水滸傳·第一百一十九回》:“燕青道:“既然主公不聽小乙之言,只怕悔之晚矣。小乙本待去辭宋先鋒,他是個義重的人,必不肯放。只此辭別主公。

帕累托最優——符合經濟學規律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最早由意大利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維弗雷多·帕累託提出並以他的名字命名。所謂“帕累托最優”,簡單來說就是對於一個群體,如何在資源固定的情況下,通過改變資源的分配方式,使得在沒有任何人變得更壞的前提下,有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這樣的結果即“帕累托最優”。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維弗雷多·帕累託

“帕累托最優”理論,適用於需要決定資源如何分配的決策者。對於梁山的決策者來說,選擇梁山中最具破壞力的李逵和最周全機敏的燕青搭伴,的確是最優選擇:

  • 李逵堪稱“天殺星”下凡,凡事不過腦子、一點就著,這種行事風格遠非武力超群但做事有考慮的林沖、楊志、魯智深、武松等能做出來的;
  • 李逵過於魯莽,其結果往往具有摧毀性,需要找人監護和收拾殘局但李逵易怒的性格又決定了太過規範、說教的方式只能激怒他、起到反作用,只有足夠圓滑、伶俐、可靠又能在李逵完全喪失理智時以天下第一的相撲制服他的燕青,最適合;
  • 燕青幾乎是一百單八將中最為完美的一個,但待人接物太過圓融,也需要李逵這樣有稜角的人在必要的時候給予衝擊突破

因此,這兩人出馬,從宋江、吳用決策者的角度,再合適不過。他們彼此的相得益彰,從劉太公莊上的真假宋江事件就能看出。在這次事件中,主要是李逵在折騰,燕青全程只出現了兩次,卻都十分關鍵。一次是李逵知道錯怪了宋江,不知道如何是好,燕青適時地勸李逵負荊請罪。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李逵道:‘只是我性緊上做錯了事。既然輸了這顆頭,我自一刀割將下來,你把去獻與哥哥便了。’燕青道:‘你沒來由尋死做甚麼!我教你一個法則,喚做負荊請罪。’李逵道:‘怎地是負荊?’燕青道:‘自把衣服脫了,將麻繩綁縛了,脊樑上揹著一把荊杖,拜伏在忠義堂前,告道:‘由哥哥打多少。’他自然不忍下手。這個喚做負荊請罪。’

第二次是之後李逵、燕青在宋江安排下去找假宋江算賬成功,劉太公一家拜謝兩人,燕青卻將功勞完全歸功於宋江。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娘見了女子,十分歡喜,煩惱都沒了,盡來拜謝兩位頭領。燕青道:‘你不要謝我兩個,你來寨裡拜謝俺哥哥宋公明。’”

兩人搭配,即用李逵的剛猛完成了任務,又用燕青的高情商完美收尾,珠聯璧合。對於梁山的決策者來說,李逵負責做一些其他人做不了的任務,燕青則負責善後和美化,兩人配合,完全達到了“帕累托最優”的人力資源分配的理想狀態。

有矛盾才有趣味——文學性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說,作者將李逵、燕青配合使用,也是高明的,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趣味性

實際上,設計一對反差巨大的主人公,是不少作家的鐘愛手法,比如西遊記裡猴精的孫悟空蠢萌的豬八戒、射鵰英雄傳中古靈精怪的黃蓉憨厚耿直的郭靖,都是如此。

"

序:一對最特殊的主要人物

在經典名著《水滸傳》中,眾多有血有肉的形象被作者成功駕馭,同時又主次分明。每一個被著力突出的主要人物,作者都為他們量身打造了屬於自己的故事情節,在各自的故事單元裡,他們往往以主角身份單獨出現,其他人則充當配角。小說對宋江、林沖、魯智深、楊志、武松等重點人物形象的處理,都是如此。

不過,有兩個人物,是例外。作者對這兩人所花的心思頗多,情節出彩、人物豐滿;雖然各自的出身本來毫不相干,但兩個人在彼此最精彩的故事橋段中,幾乎全部都聯袂出場、形影不離,成為最特殊的主要人物。他們就是李逵、燕青。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請看下面的一段原文。

《水滸傳·第七十二回》:“話說當日宋江在忠義堂上,分撥去看燈人數:‘我與柴進一路,史進與穆弘一路,魯智深與武松一路,朱仝與劉唐一路。只此四路人去,其餘盡數在家守寨。’李逵便道:‘說東京好燈,我也要去走一遭。’宋江道:‘你如何去得?’李逵守死要去,那裡執拗得他住。宋江道:‘你既然要去,不許你惹事。打扮做伴當跟我。’就叫燕青也走一遭,專和李逵作伴。”

在第七十一回英雄排座次之後,宋江立即提出去東京看燈,希望以此為招安一事做準備。不過,最初的安排本無李逵、燕青。作者在此設計了李逵執拗要去,燕青被安排作伴的交待,這個情節不僅拉開了小說後半段的序幕,也為李逵、燕青人物專場做好鋪墊。接下來的第七十二回“柴進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鬧東京”、七十三回“黑旋風喬捉鬼,梁山泊雙獻頭”、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李逵壽張喬坐衙”,便是單獨為李逵、燕青兩個人設計的個人專屬情節:燕青的夜會李師師、智撲擎天柱,李逵的大鬧東京、狄太公家捉鬼、雙獻頭,全部是作者為兩個人量身定做的C位情節。每次,兩人都形影不離。

李逵、燕青,一個是遇事不過腦子,只會掄起板斧砍將出去的“天殺星”下凡,一個是風流倜儻、心思奇巧的天巧星,反差巨大,為何卻被作者特別設計成一對組合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且看燕過紫禁城的多角度分析。

互補定律——基於心理學的分析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在不少人眼裡,“門當戶對”的婚姻,理應是最完美的結合。但現實中,我們經常發現,無論夫妻,還是合作伙伴,性格上一靜一動、一外一內、一強勢一弱勢、一敏感一大條的,往往才更長久。

這在社會心理學上被稱為互補性。互補性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雙方對相互增強的滿足感,就是每個人的心理需求,都通過對方的差異化滿足而有所增益;二是雙方因為彼此心理特徵相反而獲得的滿足感,往往心理特徵相反的人,彼此的需求最能貼近,比如強勢的人喜歡控制別人,而弱勢的人恰好喜歡服從,兩個人的需求在互動中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迴應。

李逵和燕青的搭配即有如此效果,我們在李逵在狄太公家捉鬼的情節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兩個人心理上的互補。

從東京回去的路上,李逵、燕青留宿於狄太公家。狄太公之女與東村頭會粘雀兒的王小二相好,又怕父親反對,於是兩個人私下勾連,又為了掩人耳目於是裝鬼。李逵發現祕密後,天殺星附體,將狄小姐和情夫砍死,並且剁成肉醬,“照見兩個沒頭屍首,剁做十來段,丟在地下”。面對這樣肆無忌憚的行為,燕青的作法值得玩味: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太公哭道:‘師父,留得我女兒也罷。’李逵罵道:‘打脊老牛!女兒偷了漢子,兀自要留他!你恁地哭時,倒要賴我不謝將。我明日卻和你說話。’燕青尋了個房,和李逵自去歇息。”

燕青在李逵殺人的全過程中,一言不發,這和其他情節中燕青規勸阻攔李逵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大概一是燕青明白李逵的性子,勸不如不勸,鬧僵了不值;二是燕青明白此行的任務,不願意節外生枝。該沉默時沉默,雖然這樣做對於狄家未免殘忍,但卻展現了兩個人的默契,對於梁山泊來講,更未嘗不是件好事,這便是兩人之間難得的互補了。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值得一提的是,兩人雖然互補,卻不對立。兩人有太多反差,但有一點完全一樣,就是對主人個人的極端忠心。李逵對於宋江近乎愚忠,遠勝梁山其他眾人;燕青對盧俊義的感情同樣如此,燕青在小說結尾離開時,只面辭盧而不面辭宋,其心中所看重之人,不言自明。

《水滸傳·第一百一十九回》:“燕青道:“既然主公不聽小乙之言,只怕悔之晚矣。小乙本待去辭宋先鋒,他是個義重的人,必不肯放。只此辭別主公。

帕累托最優——符合經濟學規律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最早由意大利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維弗雷多·帕累託提出並以他的名字命名。所謂“帕累托最優”,簡單來說就是對於一個群體,如何在資源固定的情況下,通過改變資源的分配方式,使得在沒有任何人變得更壞的前提下,有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這樣的結果即“帕累托最優”。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維弗雷多·帕累託

“帕累托最優”理論,適用於需要決定資源如何分配的決策者。對於梁山的決策者來說,選擇梁山中最具破壞力的李逵和最周全機敏的燕青搭伴,的確是最優選擇:

  • 李逵堪稱“天殺星”下凡,凡事不過腦子、一點就著,這種行事風格遠非武力超群但做事有考慮的林沖、楊志、魯智深、武松等能做出來的;
  • 李逵過於魯莽,其結果往往具有摧毀性,需要找人監護和收拾殘局但李逵易怒的性格又決定了太過規範、說教的方式只能激怒他、起到反作用,只有足夠圓滑、伶俐、可靠又能在李逵完全喪失理智時以天下第一的相撲制服他的燕青,最適合;
  • 燕青幾乎是一百單八將中最為完美的一個,但待人接物太過圓融,也需要李逵這樣有稜角的人在必要的時候給予衝擊突破

因此,這兩人出馬,從宋江、吳用決策者的角度,再合適不過。他們彼此的相得益彰,從劉太公莊上的真假宋江事件就能看出。在這次事件中,主要是李逵在折騰,燕青全程只出現了兩次,卻都十分關鍵。一次是李逵知道錯怪了宋江,不知道如何是好,燕青適時地勸李逵負荊請罪。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李逵道:‘只是我性緊上做錯了事。既然輸了這顆頭,我自一刀割將下來,你把去獻與哥哥便了。’燕青道:‘你沒來由尋死做甚麼!我教你一個法則,喚做負荊請罪。’李逵道:‘怎地是負荊?’燕青道:‘自把衣服脫了,將麻繩綁縛了,脊樑上揹著一把荊杖,拜伏在忠義堂前,告道:‘由哥哥打多少。’他自然不忍下手。這個喚做負荊請罪。’

第二次是之後李逵、燕青在宋江安排下去找假宋江算賬成功,劉太公一家拜謝兩人,燕青卻將功勞完全歸功於宋江。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娘見了女子,十分歡喜,煩惱都沒了,盡來拜謝兩位頭領。燕青道:‘你不要謝我兩個,你來寨裡拜謝俺哥哥宋公明。’”

兩人搭配,即用李逵的剛猛完成了任務,又用燕青的高情商完美收尾,珠聯璧合。對於梁山的決策者來說,李逵負責做一些其他人做不了的任務,燕青則負責善後和美化,兩人配合,完全達到了“帕累托最優”的人力資源分配的理想狀態。

有矛盾才有趣味——文學性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說,作者將李逵、燕青配合使用,也是高明的,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趣味性

實際上,設計一對反差巨大的主人公,是不少作家的鐘愛手法,比如西遊記裡猴精的孫悟空蠢萌的豬八戒、射鵰英雄傳中古靈精怪的黃蓉憨厚耿直的郭靖,都是如此。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李逵、燕青因反差而呈現的趣味性非常多。如東京之行鬧將起來後,李逵短暫消失,宋江留燕青等待李逵,自己先回。作者在此短短數十字,描述了李逵與燕青喜感十足的互動: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話說當下李逵從客店裡搶將出來,手搦雙斧,要奔城邊劈門,被燕青抱住腰胯,只一交,攧個腳稍天。燕青拖將起來,望小路便走。李逵只得隨他。”

這樣的情節,換做其他任何兩個人,都不會有燕青和李逵來得自然、有趣。

理想主義的寄託——哲學分析

除了心理學、經濟學和文學角度的分析外,我更想強調的是哲學層面。從哲學角度分析,反差巨大的李逵和燕青組合,卻是最能寄託小說作者理想主義情懷的搭配。

1. 完美而知退的燕青

"

序:一對最特殊的主要人物

在經典名著《水滸傳》中,眾多有血有肉的形象被作者成功駕馭,同時又主次分明。每一個被著力突出的主要人物,作者都為他們量身打造了屬於自己的故事情節,在各自的故事單元裡,他們往往以主角身份單獨出現,其他人則充當配角。小說對宋江、林沖、魯智深、楊志、武松等重點人物形象的處理,都是如此。

不過,有兩個人物,是例外。作者對這兩人所花的心思頗多,情節出彩、人物豐滿;雖然各自的出身本來毫不相干,但兩個人在彼此最精彩的故事橋段中,幾乎全部都聯袂出場、形影不離,成為最特殊的主要人物。他們就是李逵、燕青。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請看下面的一段原文。

《水滸傳·第七十二回》:“話說當日宋江在忠義堂上,分撥去看燈人數:‘我與柴進一路,史進與穆弘一路,魯智深與武松一路,朱仝與劉唐一路。只此四路人去,其餘盡數在家守寨。’李逵便道:‘說東京好燈,我也要去走一遭。’宋江道:‘你如何去得?’李逵守死要去,那裡執拗得他住。宋江道:‘你既然要去,不許你惹事。打扮做伴當跟我。’就叫燕青也走一遭,專和李逵作伴。”

在第七十一回英雄排座次之後,宋江立即提出去東京看燈,希望以此為招安一事做準備。不過,最初的安排本無李逵、燕青。作者在此設計了李逵執拗要去,燕青被安排作伴的交待,這個情節不僅拉開了小說後半段的序幕,也為李逵、燕青人物專場做好鋪墊。接下來的第七十二回“柴進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鬧東京”、七十三回“黑旋風喬捉鬼,梁山泊雙獻頭”、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李逵壽張喬坐衙”,便是單獨為李逵、燕青兩個人設計的個人專屬情節:燕青的夜會李師師、智撲擎天柱,李逵的大鬧東京、狄太公家捉鬼、雙獻頭,全部是作者為兩個人量身定做的C位情節。每次,兩人都形影不離。

李逵、燕青,一個是遇事不過腦子,只會掄起板斧砍將出去的“天殺星”下凡,一個是風流倜儻、心思奇巧的天巧星,反差巨大,為何卻被作者特別設計成一對組合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且看燕過紫禁城的多角度分析。

互補定律——基於心理學的分析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在不少人眼裡,“門當戶對”的婚姻,理應是最完美的結合。但現實中,我們經常發現,無論夫妻,還是合作伙伴,性格上一靜一動、一外一內、一強勢一弱勢、一敏感一大條的,往往才更長久。

這在社會心理學上被稱為互補性。互補性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雙方對相互增強的滿足感,就是每個人的心理需求,都通過對方的差異化滿足而有所增益;二是雙方因為彼此心理特徵相反而獲得的滿足感,往往心理特徵相反的人,彼此的需求最能貼近,比如強勢的人喜歡控制別人,而弱勢的人恰好喜歡服從,兩個人的需求在互動中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迴應。

李逵和燕青的搭配即有如此效果,我們在李逵在狄太公家捉鬼的情節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兩個人心理上的互補。

從東京回去的路上,李逵、燕青留宿於狄太公家。狄太公之女與東村頭會粘雀兒的王小二相好,又怕父親反對,於是兩個人私下勾連,又為了掩人耳目於是裝鬼。李逵發現祕密後,天殺星附體,將狄小姐和情夫砍死,並且剁成肉醬,“照見兩個沒頭屍首,剁做十來段,丟在地下”。面對這樣肆無忌憚的行為,燕青的作法值得玩味: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太公哭道:‘師父,留得我女兒也罷。’李逵罵道:‘打脊老牛!女兒偷了漢子,兀自要留他!你恁地哭時,倒要賴我不謝將。我明日卻和你說話。’燕青尋了個房,和李逵自去歇息。”

燕青在李逵殺人的全過程中,一言不發,這和其他情節中燕青規勸阻攔李逵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大概一是燕青明白李逵的性子,勸不如不勸,鬧僵了不值;二是燕青明白此行的任務,不願意節外生枝。該沉默時沉默,雖然這樣做對於狄家未免殘忍,但卻展現了兩個人的默契,對於梁山泊來講,更未嘗不是件好事,這便是兩人之間難得的互補了。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值得一提的是,兩人雖然互補,卻不對立。兩人有太多反差,但有一點完全一樣,就是對主人個人的極端忠心。李逵對於宋江近乎愚忠,遠勝梁山其他眾人;燕青對盧俊義的感情同樣如此,燕青在小說結尾離開時,只面辭盧而不面辭宋,其心中所看重之人,不言自明。

《水滸傳·第一百一十九回》:“燕青道:“既然主公不聽小乙之言,只怕悔之晚矣。小乙本待去辭宋先鋒,他是個義重的人,必不肯放。只此辭別主公。

帕累托最優——符合經濟學規律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最早由意大利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維弗雷多·帕累託提出並以他的名字命名。所謂“帕累托最優”,簡單來說就是對於一個群體,如何在資源固定的情況下,通過改變資源的分配方式,使得在沒有任何人變得更壞的前提下,有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這樣的結果即“帕累托最優”。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維弗雷多·帕累託

“帕累托最優”理論,適用於需要決定資源如何分配的決策者。對於梁山的決策者來說,選擇梁山中最具破壞力的李逵和最周全機敏的燕青搭伴,的確是最優選擇:

  • 李逵堪稱“天殺星”下凡,凡事不過腦子、一點就著,這種行事風格遠非武力超群但做事有考慮的林沖、楊志、魯智深、武松等能做出來的;
  • 李逵過於魯莽,其結果往往具有摧毀性,需要找人監護和收拾殘局但李逵易怒的性格又決定了太過規範、說教的方式只能激怒他、起到反作用,只有足夠圓滑、伶俐、可靠又能在李逵完全喪失理智時以天下第一的相撲制服他的燕青,最適合;
  • 燕青幾乎是一百單八將中最為完美的一個,但待人接物太過圓融,也需要李逵這樣有稜角的人在必要的時候給予衝擊突破

因此,這兩人出馬,從宋江、吳用決策者的角度,再合適不過。他們彼此的相得益彰,從劉太公莊上的真假宋江事件就能看出。在這次事件中,主要是李逵在折騰,燕青全程只出現了兩次,卻都十分關鍵。一次是李逵知道錯怪了宋江,不知道如何是好,燕青適時地勸李逵負荊請罪。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李逵道:‘只是我性緊上做錯了事。既然輸了這顆頭,我自一刀割將下來,你把去獻與哥哥便了。’燕青道:‘你沒來由尋死做甚麼!我教你一個法則,喚做負荊請罪。’李逵道:‘怎地是負荊?’燕青道:‘自把衣服脫了,將麻繩綁縛了,脊樑上揹著一把荊杖,拜伏在忠義堂前,告道:‘由哥哥打多少。’他自然不忍下手。這個喚做負荊請罪。’

第二次是之後李逵、燕青在宋江安排下去找假宋江算賬成功,劉太公一家拜謝兩人,燕青卻將功勞完全歸功於宋江。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娘見了女子,十分歡喜,煩惱都沒了,盡來拜謝兩位頭領。燕青道:‘你不要謝我兩個,你來寨裡拜謝俺哥哥宋公明。’”

兩人搭配,即用李逵的剛猛完成了任務,又用燕青的高情商完美收尾,珠聯璧合。對於梁山的決策者來說,李逵負責做一些其他人做不了的任務,燕青則負責善後和美化,兩人配合,完全達到了“帕累托最優”的人力資源分配的理想狀態。

有矛盾才有趣味——文學性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說,作者將李逵、燕青配合使用,也是高明的,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趣味性

實際上,設計一對反差巨大的主人公,是不少作家的鐘愛手法,比如西遊記裡猴精的孫悟空蠢萌的豬八戒、射鵰英雄傳中古靈精怪的黃蓉憨厚耿直的郭靖,都是如此。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李逵、燕青因反差而呈現的趣味性非常多。如東京之行鬧將起來後,李逵短暫消失,宋江留燕青等待李逵,自己先回。作者在此短短數十字,描述了李逵與燕青喜感十足的互動: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話說當下李逵從客店裡搶將出來,手搦雙斧,要奔城邊劈門,被燕青抱住腰胯,只一交,攧個腳稍天。燕青拖將起來,望小路便走。李逵只得隨他。”

這樣的情節,換做其他任何兩個人,都不會有燕青和李逵來得自然、有趣。

理想主義的寄託——哲學分析

除了心理學、經濟學和文學角度的分析外,我更想強調的是哲學層面。從哲學角度分析,反差巨大的李逵和燕青組合,卻是最能寄託小說作者理想主義情懷的搭配。

1. 完美而知退的燕青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縱觀全書,作者對他的喜愛毫不保留,他的人設放在現在就是男神一枚。英俊、多才、機敏、周詳、忠誠、一身好功夫,優點是數不勝數,缺點是一個沒有。小說中,找不到一處對燕青的缺點的明示或暗示。倒是在第七十四回,作者對燕青的推崇幾乎滿溢:

《水滸傳·第七十四回》:“話說這一篇詩,單道著燕青。他雖是三十六星之末,果然機巧心靈,多見廣識,了身達命,都強似那三十五個。

而燕青的完美,更加體現在他的結局。他只辭主人盧俊義,給宋江留下一紙,然後不知所蹤:

“情願自將官誥納,不求富貴不求榮。身邊自有君王赦,淡飯黃齏過此生。”
"

序:一對最特殊的主要人物

在經典名著《水滸傳》中,眾多有血有肉的形象被作者成功駕馭,同時又主次分明。每一個被著力突出的主要人物,作者都為他們量身打造了屬於自己的故事情節,在各自的故事單元裡,他們往往以主角身份單獨出現,其他人則充當配角。小說對宋江、林沖、魯智深、楊志、武松等重點人物形象的處理,都是如此。

不過,有兩個人物,是例外。作者對這兩人所花的心思頗多,情節出彩、人物豐滿;雖然各自的出身本來毫不相干,但兩個人在彼此最精彩的故事橋段中,幾乎全部都聯袂出場、形影不離,成為最特殊的主要人物。他們就是李逵、燕青。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請看下面的一段原文。

《水滸傳·第七十二回》:“話說當日宋江在忠義堂上,分撥去看燈人數:‘我與柴進一路,史進與穆弘一路,魯智深與武松一路,朱仝與劉唐一路。只此四路人去,其餘盡數在家守寨。’李逵便道:‘說東京好燈,我也要去走一遭。’宋江道:‘你如何去得?’李逵守死要去,那裡執拗得他住。宋江道:‘你既然要去,不許你惹事。打扮做伴當跟我。’就叫燕青也走一遭,專和李逵作伴。”

在第七十一回英雄排座次之後,宋江立即提出去東京看燈,希望以此為招安一事做準備。不過,最初的安排本無李逵、燕青。作者在此設計了李逵執拗要去,燕青被安排作伴的交待,這個情節不僅拉開了小說後半段的序幕,也為李逵、燕青人物專場做好鋪墊。接下來的第七十二回“柴進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鬧東京”、七十三回“黑旋風喬捉鬼,梁山泊雙獻頭”、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李逵壽張喬坐衙”,便是單獨為李逵、燕青兩個人設計的個人專屬情節:燕青的夜會李師師、智撲擎天柱,李逵的大鬧東京、狄太公家捉鬼、雙獻頭,全部是作者為兩個人量身定做的C位情節。每次,兩人都形影不離。

李逵、燕青,一個是遇事不過腦子,只會掄起板斧砍將出去的“天殺星”下凡,一個是風流倜儻、心思奇巧的天巧星,反差巨大,為何卻被作者特別設計成一對組合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且看燕過紫禁城的多角度分析。

互補定律——基於心理學的分析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在不少人眼裡,“門當戶對”的婚姻,理應是最完美的結合。但現實中,我們經常發現,無論夫妻,還是合作伙伴,性格上一靜一動、一外一內、一強勢一弱勢、一敏感一大條的,往往才更長久。

這在社會心理學上被稱為互補性。互補性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雙方對相互增強的滿足感,就是每個人的心理需求,都通過對方的差異化滿足而有所增益;二是雙方因為彼此心理特徵相反而獲得的滿足感,往往心理特徵相反的人,彼此的需求最能貼近,比如強勢的人喜歡控制別人,而弱勢的人恰好喜歡服從,兩個人的需求在互動中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迴應。

李逵和燕青的搭配即有如此效果,我們在李逵在狄太公家捉鬼的情節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兩個人心理上的互補。

從東京回去的路上,李逵、燕青留宿於狄太公家。狄太公之女與東村頭會粘雀兒的王小二相好,又怕父親反對,於是兩個人私下勾連,又為了掩人耳目於是裝鬼。李逵發現祕密後,天殺星附體,將狄小姐和情夫砍死,並且剁成肉醬,“照見兩個沒頭屍首,剁做十來段,丟在地下”。面對這樣肆無忌憚的行為,燕青的作法值得玩味: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太公哭道:‘師父,留得我女兒也罷。’李逵罵道:‘打脊老牛!女兒偷了漢子,兀自要留他!你恁地哭時,倒要賴我不謝將。我明日卻和你說話。’燕青尋了個房,和李逵自去歇息。”

燕青在李逵殺人的全過程中,一言不發,這和其他情節中燕青規勸阻攔李逵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大概一是燕青明白李逵的性子,勸不如不勸,鬧僵了不值;二是燕青明白此行的任務,不願意節外生枝。該沉默時沉默,雖然這樣做對於狄家未免殘忍,但卻展現了兩個人的默契,對於梁山泊來講,更未嘗不是件好事,這便是兩人之間難得的互補了。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值得一提的是,兩人雖然互補,卻不對立。兩人有太多反差,但有一點完全一樣,就是對主人個人的極端忠心。李逵對於宋江近乎愚忠,遠勝梁山其他眾人;燕青對盧俊義的感情同樣如此,燕青在小說結尾離開時,只面辭盧而不面辭宋,其心中所看重之人,不言自明。

《水滸傳·第一百一十九回》:“燕青道:“既然主公不聽小乙之言,只怕悔之晚矣。小乙本待去辭宋先鋒,他是個義重的人,必不肯放。只此辭別主公。

帕累托最優——符合經濟學規律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最早由意大利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維弗雷多·帕累託提出並以他的名字命名。所謂“帕累托最優”,簡單來說就是對於一個群體,如何在資源固定的情況下,通過改變資源的分配方式,使得在沒有任何人變得更壞的前提下,有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這樣的結果即“帕累托最優”。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維弗雷多·帕累託

“帕累托最優”理論,適用於需要決定資源如何分配的決策者。對於梁山的決策者來說,選擇梁山中最具破壞力的李逵和最周全機敏的燕青搭伴,的確是最優選擇:

  • 李逵堪稱“天殺星”下凡,凡事不過腦子、一點就著,這種行事風格遠非武力超群但做事有考慮的林沖、楊志、魯智深、武松等能做出來的;
  • 李逵過於魯莽,其結果往往具有摧毀性,需要找人監護和收拾殘局但李逵易怒的性格又決定了太過規範、說教的方式只能激怒他、起到反作用,只有足夠圓滑、伶俐、可靠又能在李逵完全喪失理智時以天下第一的相撲制服他的燕青,最適合;
  • 燕青幾乎是一百單八將中最為完美的一個,但待人接物太過圓融,也需要李逵這樣有稜角的人在必要的時候給予衝擊突破

因此,這兩人出馬,從宋江、吳用決策者的角度,再合適不過。他們彼此的相得益彰,從劉太公莊上的真假宋江事件就能看出。在這次事件中,主要是李逵在折騰,燕青全程只出現了兩次,卻都十分關鍵。一次是李逵知道錯怪了宋江,不知道如何是好,燕青適時地勸李逵負荊請罪。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李逵道:‘只是我性緊上做錯了事。既然輸了這顆頭,我自一刀割將下來,你把去獻與哥哥便了。’燕青道:‘你沒來由尋死做甚麼!我教你一個法則,喚做負荊請罪。’李逵道:‘怎地是負荊?’燕青道:‘自把衣服脫了,將麻繩綁縛了,脊樑上揹著一把荊杖,拜伏在忠義堂前,告道:‘由哥哥打多少。’他自然不忍下手。這個喚做負荊請罪。’

第二次是之後李逵、燕青在宋江安排下去找假宋江算賬成功,劉太公一家拜謝兩人,燕青卻將功勞完全歸功於宋江。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娘見了女子,十分歡喜,煩惱都沒了,盡來拜謝兩位頭領。燕青道:‘你不要謝我兩個,你來寨裡拜謝俺哥哥宋公明。’”

兩人搭配,即用李逵的剛猛完成了任務,又用燕青的高情商完美收尾,珠聯璧合。對於梁山的決策者來說,李逵負責做一些其他人做不了的任務,燕青則負責善後和美化,兩人配合,完全達到了“帕累托最優”的人力資源分配的理想狀態。

有矛盾才有趣味——文學性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說,作者將李逵、燕青配合使用,也是高明的,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趣味性

實際上,設計一對反差巨大的主人公,是不少作家的鐘愛手法,比如西遊記裡猴精的孫悟空蠢萌的豬八戒、射鵰英雄傳中古靈精怪的黃蓉憨厚耿直的郭靖,都是如此。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李逵、燕青因反差而呈現的趣味性非常多。如東京之行鬧將起來後,李逵短暫消失,宋江留燕青等待李逵,自己先回。作者在此短短數十字,描述了李逵與燕青喜感十足的互動: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話說當下李逵從客店裡搶將出來,手搦雙斧,要奔城邊劈門,被燕青抱住腰胯,只一交,攧個腳稍天。燕青拖將起來,望小路便走。李逵只得隨他。”

這樣的情節,換做其他任何兩個人,都不會有燕青和李逵來得自然、有趣。

理想主義的寄託——哲學分析

除了心理學、經濟學和文學角度的分析外,我更想強調的是哲學層面。從哲學角度分析,反差巨大的李逵和燕青組合,卻是最能寄託小說作者理想主義情懷的搭配。

1. 完美而知退的燕青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縱觀全書,作者對他的喜愛毫不保留,他的人設放在現在就是男神一枚。英俊、多才、機敏、周詳、忠誠、一身好功夫,優點是數不勝數,缺點是一個沒有。小說中,找不到一處對燕青的缺點的明示或暗示。倒是在第七十四回,作者對燕青的推崇幾乎滿溢:

《水滸傳·第七十四回》:“話說這一篇詩,單道著燕青。他雖是三十六星之末,果然機巧心靈,多見廣識,了身達命,都強似那三十五個。

而燕青的完美,更加體現在他的結局。他只辭主人盧俊義,給宋江留下一紙,然後不知所蹤:

“情願自將官誥納,不求富貴不求榮。身邊自有君王赦,淡飯黃齏過此生。”
「水滸裡的最佳組合」李逵、燕青為什麼總是形影不離?

燕青的退場,可謂“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不遺憾、不悲壯、不可惜、不可憐,就那麼淡淡而去,這樣的退場方式,與其說是寫燕小乙,不如說是寄託了作者自己渴望先功成名就、再淡然身退的理想與夙願。

2. “純粹的造反者”李逵

李逵則是理想主義的另一面。如果說梁山好漢是一群賊,那麼李逵就是其中最像賊的那一個。李逵身上只有三個詞:“義氣”、“打殺”、“痛快”,除此之外,別無他物,這便是最純粹、最經典的“賊人”形象。

梁山就是個造反根據地,108個好漢,有被逼上山的,有被騙上山的,有騙別人上山的,有稀裡糊塗隨大流上山的,但唯有李逵,天生就是造反的。江州劫法場,他與經過周密策劃的梁山好漢們居然不約而同去劫囚,之後殺得興起,逢人就砍,連晁蓋自己的都勸不住,可見李逵的造反精神,的確是最鮮明、最徹底、最根植於基因的。

《水滸傳·第四十回》:“只見那人叢裡那個黑大漢,輪兩把板斧,一昧地砍將來。晁蓋等卻不認得,只見他第一個出力,殺人最多。晁蓋猛省起來:‘戴宗曾說,一個黑旋風李逵,和宋三郎最好,是個莽撞之人。’晁蓋便叫道:‘前面那好漢,莫不是黑旋風?’那漢那裡肯應,火雜雜地輪著大斧,只顧砍人。”

作者塑造梁山泊這個造反基地,又賦予了李逵造反之星的特性,不難看出,這其中寄託了作者特殊的情懷:要麼不反,要反就反的徹底。李逵的極端,實際上便是造反的純粹。

可以說,李逵與燕青,是作者兩種理想主義的化身。與一眾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開始造反生涯,又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結束造反生涯的好漢相比,至純的李逵,與完美的燕青,最是理想和純粹。

結語

”心期默契真如見,何必追隨與拍肩“。

幸福,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燕青和李逵,一個是八面玲瓏、風流倜儻的完美男人,一個是惟知義氣、痛快與殺人的純粹造反者,作者將他倆作為主要人物中幾乎唯一的固定組合,絕非偶然。不僅從心理學、經濟學分析是很合理的安排,還大大增加了可讀性,更是作者理想的寄託。

作為一部不朽經典,《水滸傳》字字可推敲,處處有學問。不知道你是否也喜歡李逵、燕青這對組合呢?


感謝您觀看燕過紫禁城的原創文章。歡迎您關注燕過紫禁城的頭條號,瀏覽跟多原創的文史類文章。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