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楊少軍

"

作者:楊少軍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李鴻章

李鴻章,人稱李合肥,號少荃,別號,省心,諡文忠。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李鴻章少年拜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這為日後的仕途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學問功底。徐子苓絕非等閒之輩,為曾國藩、江忠源、劉銘傳所賞,兼通醫、卜、相人之術,著有《劫餘小錄》流行與世。曾為曾國藩幕府參與討伐太平天國,後為和州學正,建立龍泉書庫,藏書7萬餘冊,可惜在民國三十年,為日軍所焚燬。

"

作者:楊少軍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李鴻章

李鴻章,人稱李合肥,號少荃,別號,省心,諡文忠。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李鴻章少年拜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這為日後的仕途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學問功底。徐子苓絕非等閒之輩,為曾國藩、江忠源、劉銘傳所賞,兼通醫、卜、相人之術,著有《劫餘小錄》流行與世。曾為曾國藩幕府參與討伐太平天國,後為和州學正,建立龍泉書庫,藏書7萬餘冊,可惜在民國三十年,為日軍所焚燬。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李鴻章20歲遵父命北上前往順天府鄉試。滿懷壯志的李鴻章在科考前作了十首詩《入都》,其中一首如下: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 八千里外慾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哪有閒情逐野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但滿懷壯志的李鴻章科考並非一帆風順。然而最讓李鴻章慶幸的是在他首次會試落榜後卻因禍得福,在其父的幫助下,即以“年家子”的身份有幸拜到當朝的湖南大儒曾國藩為師,學習為官仕途之道,為自己今後的經世觀形奠定了基礎。

當時的曾國藩因患肺病居住在城南報國寺養病,經常與經學家劉傳瑩等談經論道。報國寺曾是明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棲居所。在這期間,李鴻章不僅與曾國藩“朝夕過從,講求義理之學”,還遵師命按新的治學宗旨編校《經史百家雜抄》,展示了他的才智,對此曾國藩一再稱其“才可大用”。太平軍起事後,曾國藩將自己編練湘軍的心得諄諄信告李鴻章,足見期望之殷。

"

作者:楊少軍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李鴻章

李鴻章,人稱李合肥,號少荃,別號,省心,諡文忠。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李鴻章少年拜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這為日後的仕途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學問功底。徐子苓絕非等閒之輩,為曾國藩、江忠源、劉銘傳所賞,兼通醫、卜、相人之術,著有《劫餘小錄》流行與世。曾為曾國藩幕府參與討伐太平天國,後為和州學正,建立龍泉書庫,藏書7萬餘冊,可惜在民國三十年,為日軍所焚燬。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李鴻章20歲遵父命北上前往順天府鄉試。滿懷壯志的李鴻章在科考前作了十首詩《入都》,其中一首如下: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 八千里外慾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哪有閒情逐野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但滿懷壯志的李鴻章科考並非一帆風順。然而最讓李鴻章慶幸的是在他首次會試落榜後卻因禍得福,在其父的幫助下,即以“年家子”的身份有幸拜到當朝的湖南大儒曾國藩為師,學習為官仕途之道,為自己今後的經世觀形奠定了基礎。

當時的曾國藩因患肺病居住在城南報國寺養病,經常與經學家劉傳瑩等談經論道。報國寺曾是明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棲居所。在這期間,李鴻章不僅與曾國藩“朝夕過從,講求義理之學”,還遵師命按新的治學宗旨編校《經史百家雜抄》,展示了他的才智,對此曾國藩一再稱其“才可大用”。太平軍起事後,曾國藩將自己編練湘軍的心得諄諄信告李鴻章,足見期望之殷。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咸豐八年冬1858年,李鴻章入曾國藩的湘軍幕府協辦營務,負責起草文書。可以說正式棄文從武。咸豐十一年,太平天國迅猛發展,聲勢浩大。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根本抵擋不住,當時的江南豪紳地主,大多紛紛逃到已經形同孤島的上海避難。太平軍的進攻使整個上海人人思危,為了免遭滅頂之災,在滬士紳買辦一面籌備“中外會防局”,一面想依賴西方僱傭軍保護上海,但英軍卻遲遲不能到達。形勢所逼,上海地方官員求助曾國藩湘軍派兵救援,曾國藩這時正有意組建新軍,遂派李鴻章回鄉招募淮勇。

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曾國藩在李鴻章的陪同下,檢閱已到達安慶集結的各營,由於將士主要來自淮安家鄉,故稱 “淮軍”,淮軍正式宣告建軍。而組建這支隊伍,正是李鴻章多年的夢想。

"

作者:楊少軍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李鴻章

李鴻章,人稱李合肥,號少荃,別號,省心,諡文忠。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李鴻章少年拜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這為日後的仕途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學問功底。徐子苓絕非等閒之輩,為曾國藩、江忠源、劉銘傳所賞,兼通醫、卜、相人之術,著有《劫餘小錄》流行與世。曾為曾國藩幕府參與討伐太平天國,後為和州學正,建立龍泉書庫,藏書7萬餘冊,可惜在民國三十年,為日軍所焚燬。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李鴻章20歲遵父命北上前往順天府鄉試。滿懷壯志的李鴻章在科考前作了十首詩《入都》,其中一首如下: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 八千里外慾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哪有閒情逐野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但滿懷壯志的李鴻章科考並非一帆風順。然而最讓李鴻章慶幸的是在他首次會試落榜後卻因禍得福,在其父的幫助下,即以“年家子”的身份有幸拜到當朝的湖南大儒曾國藩為師,學習為官仕途之道,為自己今後的經世觀形奠定了基礎。

當時的曾國藩因患肺病居住在城南報國寺養病,經常與經學家劉傳瑩等談經論道。報國寺曾是明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棲居所。在這期間,李鴻章不僅與曾國藩“朝夕過從,講求義理之學”,還遵師命按新的治學宗旨編校《經史百家雜抄》,展示了他的才智,對此曾國藩一再稱其“才可大用”。太平軍起事後,曾國藩將自己編練湘軍的心得諄諄信告李鴻章,足見期望之殷。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咸豐八年冬1858年,李鴻章入曾國藩的湘軍幕府協辦營務,負責起草文書。可以說正式棄文從武。咸豐十一年,太平天國迅猛發展,聲勢浩大。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根本抵擋不住,當時的江南豪紳地主,大多紛紛逃到已經形同孤島的上海避難。太平軍的進攻使整個上海人人思危,為了免遭滅頂之災,在滬士紳買辦一面籌備“中外會防局”,一面想依賴西方僱傭軍保護上海,但英軍卻遲遲不能到達。形勢所逼,上海地方官員求助曾國藩湘軍派兵救援,曾國藩這時正有意組建新軍,遂派李鴻章回鄉招募淮勇。

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曾國藩在李鴻章的陪同下,檢閱已到達安慶集結的各營,由於將士主要來自淮安家鄉,故稱 “淮軍”,淮軍正式宣告建軍。而組建這支隊伍,正是李鴻章多年的夢想。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淮軍剛一成立,由於上海戰事緊張,時間倉促,新組建的淮軍只做了短暫訓練後,就立即乘坐上海富紳花18萬兩銀子僱用的7艘英國商船。闖過太平天國在沿河兩岸的攔截炮火,於1862年5月由水路開進上海,開始與英軍、法軍、美軍聯合共同對太平軍作戰。

李鴻章本人於三月十日隨首批淮軍抵滬,半月之後,被任命署理江蘇巡撫,十月十二日實授,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從此隆隆直上”,開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臺上施展縱橫的四十年。

李鴻章受任期間,形勢極為嚴峻。上海官紳組建的“中外會防局”一心指望外國僱傭軍抵禦太平軍,對洋人百般諂媚。對淮軍不以為然,看到淮軍軍服不整,軍紀較亂,稱淮軍“丐軍”。李鴻章激勵將士們說“軍貴能戰,待吾破敵懾之”!不久,淮軍果然於當年下半年獨立進行了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三次惡戰,每次作戰李鴻章都親臨前線指揮。

在虹橋戰役中,李鴻章命部下搬來一把椅子往虹橋橋頭一坐,親自督戰。太平軍用上了火炮,火力非常猛。淮軍“春”字營的張遇春部上去沒多久,就頂不住了,隊伍漸漸退卻下來,張遇春剛跑到橋邊,正好撞上李鴻章,李鴻章厲聲說道:“快把刀拿來,把他的頭砍了”!嚇得張遇春趕忙率眾掉轉方向又跟太平軍拼命。這一仗,李鴻章大獲全勝,首戰告捷,淮軍信心爆漲,西郊大捷使整個上海灘瞠目結舌,李鴻章更是躊躇滿志。

李鴻章治軍以務實幹練,通曉洋務為基準,大量裝備洋槍洋炮,並僱請外國教練訓練新式軍隊,大大提高戰鬥力。同治三年1864年,蘇南地區的太平軍基本被肅清,到年末,淮軍已擴編到104營,約五萬餘下人。李鴻章的淮軍勢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太平天國失敗後,在淮、湘軍的去留問題上,曾國藩與李鴻章採取不同的做法。曾國藩不顧清廷責成他再顧皖省軍務的命令而依然裁軍,可能擔心功高震主,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而李鴻章卻看到“目前之患在內寇,長遠之患在西人”。因此他主張保留湘軍、淮軍的用意,不止於“靖內寇”更在於“御外辱”!

1865年至1868年,活動在魯,豫,皖地區的另一支農民起義軍——捻軍的勢力不斷擴張。作為清軍主力,李鴻章統領淮軍拼力效命,東征西戰,先後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今河北等地與捻軍苦戰三年,於同治七年(1868年),將捻軍東西兩股起義軍先後剿滅。捻軍被鎮壓後,淮軍勢力進一步擴大,擔負起了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裡江海要地的防守。而李鴻章於清朝政府於危亡之時力敗太平天國和捻軍,穩定了朝廷政權,備受皇帝寵信,淮軍將領普受清廷封官晉爵。此時的淮軍勢力大增,其全盛時期,建制達到200營以上,兵將10餘萬人,組建了自己的馬隊和炮隊,至此,這支隊伍的實力和配製已超過朝廷的其他任何一支軍隊。

在1877年光緒三年,李鴻章購買了大量先進的德國克虜伯大炮後,參照德國營制,建立克虜伯炮隊。對於為普魯士贏得普法戰爭立下大功的克虜伯家族的大炮,李鴻章曾一口氣向克虜伯家族買下328門各種口徑的克虜伯大炮,以此,可以看出李鴻章敢於大膽學習西洋先進的東西,教官用洋人,訓練用洋操,兵器用洋器,很快就把淮軍改良成當時國內最先進的一支軍事武裝,這也是中國軍隊近代化建設的開端。

淮系勢力從誕生,發展,壯大,最終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政治、軍事集團。但自1885年中法戰爭,淮軍在廣西戰敗,張樹聲、潘鼎新被革去督,撫職;中日甲午戰爭中,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領的陸軍遭到慘敗,淮軍勢力逐漸衰弱。最終隨著1901年李鴻章的病死,叱吒晚清政治舞臺達40年的湘、淮等軍系逐漸退出政治舞臺。但實際上,淮軍並不是就此消亡 ,而是以淮軍為基礎,衍生出了一個更大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

"

作者:楊少軍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李鴻章

李鴻章,人稱李合肥,號少荃,別號,省心,諡文忠。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李鴻章少年拜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這為日後的仕途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學問功底。徐子苓絕非等閒之輩,為曾國藩、江忠源、劉銘傳所賞,兼通醫、卜、相人之術,著有《劫餘小錄》流行與世。曾為曾國藩幕府參與討伐太平天國,後為和州學正,建立龍泉書庫,藏書7萬餘冊,可惜在民國三十年,為日軍所焚燬。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李鴻章20歲遵父命北上前往順天府鄉試。滿懷壯志的李鴻章在科考前作了十首詩《入都》,其中一首如下: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 八千里外慾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哪有閒情逐野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但滿懷壯志的李鴻章科考並非一帆風順。然而最讓李鴻章慶幸的是在他首次會試落榜後卻因禍得福,在其父的幫助下,即以“年家子”的身份有幸拜到當朝的湖南大儒曾國藩為師,學習為官仕途之道,為自己今後的經世觀形奠定了基礎。

當時的曾國藩因患肺病居住在城南報國寺養病,經常與經學家劉傳瑩等談經論道。報國寺曾是明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棲居所。在這期間,李鴻章不僅與曾國藩“朝夕過從,講求義理之學”,還遵師命按新的治學宗旨編校《經史百家雜抄》,展示了他的才智,對此曾國藩一再稱其“才可大用”。太平軍起事後,曾國藩將自己編練湘軍的心得諄諄信告李鴻章,足見期望之殷。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咸豐八年冬1858年,李鴻章入曾國藩的湘軍幕府協辦營務,負責起草文書。可以說正式棄文從武。咸豐十一年,太平天國迅猛發展,聲勢浩大。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根本抵擋不住,當時的江南豪紳地主,大多紛紛逃到已經形同孤島的上海避難。太平軍的進攻使整個上海人人思危,為了免遭滅頂之災,在滬士紳買辦一面籌備“中外會防局”,一面想依賴西方僱傭軍保護上海,但英軍卻遲遲不能到達。形勢所逼,上海地方官員求助曾國藩湘軍派兵救援,曾國藩這時正有意組建新軍,遂派李鴻章回鄉招募淮勇。

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曾國藩在李鴻章的陪同下,檢閱已到達安慶集結的各營,由於將士主要來自淮安家鄉,故稱 “淮軍”,淮軍正式宣告建軍。而組建這支隊伍,正是李鴻章多年的夢想。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淮軍剛一成立,由於上海戰事緊張,時間倉促,新組建的淮軍只做了短暫訓練後,就立即乘坐上海富紳花18萬兩銀子僱用的7艘英國商船。闖過太平天國在沿河兩岸的攔截炮火,於1862年5月由水路開進上海,開始與英軍、法軍、美軍聯合共同對太平軍作戰。

李鴻章本人於三月十日隨首批淮軍抵滬,半月之後,被任命署理江蘇巡撫,十月十二日實授,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從此隆隆直上”,開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臺上施展縱橫的四十年。

李鴻章受任期間,形勢極為嚴峻。上海官紳組建的“中外會防局”一心指望外國僱傭軍抵禦太平軍,對洋人百般諂媚。對淮軍不以為然,看到淮軍軍服不整,軍紀較亂,稱淮軍“丐軍”。李鴻章激勵將士們說“軍貴能戰,待吾破敵懾之”!不久,淮軍果然於當年下半年獨立進行了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三次惡戰,每次作戰李鴻章都親臨前線指揮。

在虹橋戰役中,李鴻章命部下搬來一把椅子往虹橋橋頭一坐,親自督戰。太平軍用上了火炮,火力非常猛。淮軍“春”字營的張遇春部上去沒多久,就頂不住了,隊伍漸漸退卻下來,張遇春剛跑到橋邊,正好撞上李鴻章,李鴻章厲聲說道:“快把刀拿來,把他的頭砍了”!嚇得張遇春趕忙率眾掉轉方向又跟太平軍拼命。這一仗,李鴻章大獲全勝,首戰告捷,淮軍信心爆漲,西郊大捷使整個上海灘瞠目結舌,李鴻章更是躊躇滿志。

李鴻章治軍以務實幹練,通曉洋務為基準,大量裝備洋槍洋炮,並僱請外國教練訓練新式軍隊,大大提高戰鬥力。同治三年1864年,蘇南地區的太平軍基本被肅清,到年末,淮軍已擴編到104營,約五萬餘下人。李鴻章的淮軍勢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太平天國失敗後,在淮、湘軍的去留問題上,曾國藩與李鴻章採取不同的做法。曾國藩不顧清廷責成他再顧皖省軍務的命令而依然裁軍,可能擔心功高震主,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而李鴻章卻看到“目前之患在內寇,長遠之患在西人”。因此他主張保留湘軍、淮軍的用意,不止於“靖內寇”更在於“御外辱”!

1865年至1868年,活動在魯,豫,皖地區的另一支農民起義軍——捻軍的勢力不斷擴張。作為清軍主力,李鴻章統領淮軍拼力效命,東征西戰,先後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今河北等地與捻軍苦戰三年,於同治七年(1868年),將捻軍東西兩股起義軍先後剿滅。捻軍被鎮壓後,淮軍勢力進一步擴大,擔負起了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裡江海要地的防守。而李鴻章於清朝政府於危亡之時力敗太平天國和捻軍,穩定了朝廷政權,備受皇帝寵信,淮軍將領普受清廷封官晉爵。此時的淮軍勢力大增,其全盛時期,建制達到200營以上,兵將10餘萬人,組建了自己的馬隊和炮隊,至此,這支隊伍的實力和配製已超過朝廷的其他任何一支軍隊。

在1877年光緒三年,李鴻章購買了大量先進的德國克虜伯大炮後,參照德國營制,建立克虜伯炮隊。對於為普魯士贏得普法戰爭立下大功的克虜伯家族的大炮,李鴻章曾一口氣向克虜伯家族買下328門各種口徑的克虜伯大炮,以此,可以看出李鴻章敢於大膽學習西洋先進的東西,教官用洋人,訓練用洋操,兵器用洋器,很快就把淮軍改良成當時國內最先進的一支軍事武裝,這也是中國軍隊近代化建設的開端。

淮系勢力從誕生,發展,壯大,最終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政治、軍事集團。但自1885年中法戰爭,淮軍在廣西戰敗,張樹聲、潘鼎新被革去督,撫職;中日甲午戰爭中,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領的陸軍遭到慘敗,淮軍勢力逐漸衰弱。最終隨著1901年李鴻章的病死,叱吒晚清政治舞臺達40年的湘、淮等軍系逐漸退出政治舞臺。但實際上,淮軍並不是就此消亡 ,而是以淮軍為基礎,衍生出了一個更大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李鴻章當政期間積極創辦近代工業,在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19 世紀70年代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後,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縱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國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同治十一年底(1872年),李鴻章首創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奠定了“官督商辦”政策的基調。其後,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1875年)、江西興國煤礦(1876年)、湖北廣濟煤礦(1876年)、開平礦務局(1877年),上海機器織布局(1878年),唐胥鐵路(中國第一條鐵路)、上海電報總局(1884年)、津沽鐵路(1887年)、漠河金礦(1887年)、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1887年)、上海華盛紡織總廠(1894年)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業。客觀上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

作者:楊少軍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李鴻章

李鴻章,人稱李合肥,號少荃,別號,省心,諡文忠。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李鴻章少年拜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這為日後的仕途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學問功底。徐子苓絕非等閒之輩,為曾國藩、江忠源、劉銘傳所賞,兼通醫、卜、相人之術,著有《劫餘小錄》流行與世。曾為曾國藩幕府參與討伐太平天國,後為和州學正,建立龍泉書庫,藏書7萬餘冊,可惜在民國三十年,為日軍所焚燬。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李鴻章20歲遵父命北上前往順天府鄉試。滿懷壯志的李鴻章在科考前作了十首詩《入都》,其中一首如下: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 八千里外慾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哪有閒情逐野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但滿懷壯志的李鴻章科考並非一帆風順。然而最讓李鴻章慶幸的是在他首次會試落榜後卻因禍得福,在其父的幫助下,即以“年家子”的身份有幸拜到當朝的湖南大儒曾國藩為師,學習為官仕途之道,為自己今後的經世觀形奠定了基礎。

當時的曾國藩因患肺病居住在城南報國寺養病,經常與經學家劉傳瑩等談經論道。報國寺曾是明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棲居所。在這期間,李鴻章不僅與曾國藩“朝夕過從,講求義理之學”,還遵師命按新的治學宗旨編校《經史百家雜抄》,展示了他的才智,對此曾國藩一再稱其“才可大用”。太平軍起事後,曾國藩將自己編練湘軍的心得諄諄信告李鴻章,足見期望之殷。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咸豐八年冬1858年,李鴻章入曾國藩的湘軍幕府協辦營務,負責起草文書。可以說正式棄文從武。咸豐十一年,太平天國迅猛發展,聲勢浩大。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根本抵擋不住,當時的江南豪紳地主,大多紛紛逃到已經形同孤島的上海避難。太平軍的進攻使整個上海人人思危,為了免遭滅頂之災,在滬士紳買辦一面籌備“中外會防局”,一面想依賴西方僱傭軍保護上海,但英軍卻遲遲不能到達。形勢所逼,上海地方官員求助曾國藩湘軍派兵救援,曾國藩這時正有意組建新軍,遂派李鴻章回鄉招募淮勇。

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曾國藩在李鴻章的陪同下,檢閱已到達安慶集結的各營,由於將士主要來自淮安家鄉,故稱 “淮軍”,淮軍正式宣告建軍。而組建這支隊伍,正是李鴻章多年的夢想。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淮軍剛一成立,由於上海戰事緊張,時間倉促,新組建的淮軍只做了短暫訓練後,就立即乘坐上海富紳花18萬兩銀子僱用的7艘英國商船。闖過太平天國在沿河兩岸的攔截炮火,於1862年5月由水路開進上海,開始與英軍、法軍、美軍聯合共同對太平軍作戰。

李鴻章本人於三月十日隨首批淮軍抵滬,半月之後,被任命署理江蘇巡撫,十月十二日實授,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從此隆隆直上”,開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臺上施展縱橫的四十年。

李鴻章受任期間,形勢極為嚴峻。上海官紳組建的“中外會防局”一心指望外國僱傭軍抵禦太平軍,對洋人百般諂媚。對淮軍不以為然,看到淮軍軍服不整,軍紀較亂,稱淮軍“丐軍”。李鴻章激勵將士們說“軍貴能戰,待吾破敵懾之”!不久,淮軍果然於當年下半年獨立進行了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三次惡戰,每次作戰李鴻章都親臨前線指揮。

在虹橋戰役中,李鴻章命部下搬來一把椅子往虹橋橋頭一坐,親自督戰。太平軍用上了火炮,火力非常猛。淮軍“春”字營的張遇春部上去沒多久,就頂不住了,隊伍漸漸退卻下來,張遇春剛跑到橋邊,正好撞上李鴻章,李鴻章厲聲說道:“快把刀拿來,把他的頭砍了”!嚇得張遇春趕忙率眾掉轉方向又跟太平軍拼命。這一仗,李鴻章大獲全勝,首戰告捷,淮軍信心爆漲,西郊大捷使整個上海灘瞠目結舌,李鴻章更是躊躇滿志。

李鴻章治軍以務實幹練,通曉洋務為基準,大量裝備洋槍洋炮,並僱請外國教練訓練新式軍隊,大大提高戰鬥力。同治三年1864年,蘇南地區的太平軍基本被肅清,到年末,淮軍已擴編到104營,約五萬餘下人。李鴻章的淮軍勢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太平天國失敗後,在淮、湘軍的去留問題上,曾國藩與李鴻章採取不同的做法。曾國藩不顧清廷責成他再顧皖省軍務的命令而依然裁軍,可能擔心功高震主,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而李鴻章卻看到“目前之患在內寇,長遠之患在西人”。因此他主張保留湘軍、淮軍的用意,不止於“靖內寇”更在於“御外辱”!

1865年至1868年,活動在魯,豫,皖地區的另一支農民起義軍——捻軍的勢力不斷擴張。作為清軍主力,李鴻章統領淮軍拼力效命,東征西戰,先後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今河北等地與捻軍苦戰三年,於同治七年(1868年),將捻軍東西兩股起義軍先後剿滅。捻軍被鎮壓後,淮軍勢力進一步擴大,擔負起了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裡江海要地的防守。而李鴻章於清朝政府於危亡之時力敗太平天國和捻軍,穩定了朝廷政權,備受皇帝寵信,淮軍將領普受清廷封官晉爵。此時的淮軍勢力大增,其全盛時期,建制達到200營以上,兵將10餘萬人,組建了自己的馬隊和炮隊,至此,這支隊伍的實力和配製已超過朝廷的其他任何一支軍隊。

在1877年光緒三年,李鴻章購買了大量先進的德國克虜伯大炮後,參照德國營制,建立克虜伯炮隊。對於為普魯士贏得普法戰爭立下大功的克虜伯家族的大炮,李鴻章曾一口氣向克虜伯家族買下328門各種口徑的克虜伯大炮,以此,可以看出李鴻章敢於大膽學習西洋先進的東西,教官用洋人,訓練用洋操,兵器用洋器,很快就把淮軍改良成當時國內最先進的一支軍事武裝,這也是中國軍隊近代化建設的開端。

淮系勢力從誕生,發展,壯大,最終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政治、軍事集團。但自1885年中法戰爭,淮軍在廣西戰敗,張樹聲、潘鼎新被革去督,撫職;中日甲午戰爭中,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領的陸軍遭到慘敗,淮軍勢力逐漸衰弱。最終隨著1901年李鴻章的病死,叱吒晚清政治舞臺達40年的湘、淮等軍系逐漸退出政治舞臺。但實際上,淮軍並不是就此消亡 ,而是以淮軍為基礎,衍生出了一個更大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李鴻章當政期間積極創辦近代工業,在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19 世紀70年代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後,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縱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國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同治十一年底(1872年),李鴻章首創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奠定了“官督商辦”政策的基調。其後,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1875年)、江西興國煤礦(1876年)、湖北廣濟煤礦(1876年)、開平礦務局(1877年),上海機器織布局(1878年),唐胥鐵路(中國第一條鐵路)、上海電報總局(1884年)、津沽鐵路(1887年)、漠河金礦(1887年)、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1887年)、上海華盛紡織總廠(1894年)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業。客觀上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1896年2月,為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時也為“聯俄製日”,李鴻章進行了一次環球訪問。8月抵達紐約時,掀起了美國的“李鴻章熱”。紐約到處掛起了大清帝國的國旗,禮炮轟鳴,萬人空巷。李鴻章受到了“史無前例的禮遇”。李鴻章在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時展現了一個卓越的外交家敏銳的國權意識和現代意識。他認識到國際經濟的互利性質,展示了他驚人的經濟學知識,他給美國人表示清政府非常歡迎任何資本前來投資,建立當代工業企業,但必須保護國家主權,不允許任何人危及我們神聖的權利。

李鴻章也注意到光有槍炮是不行的,他提出“制器與練兵相為表裡,練兵而不得器,則並無用;制器而不得其人,制器必無成”,於是有了後來的赴美幼童,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國留學,其中包括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礦冶工程師吳仰曾,民國政府第一任國務總理,復旦大學創辦人唐紹儀,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

在面對列強環伺,外侮日甚的環境中,李鴻章認為在追求自強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外須和戊,內須變法”的洋務總綱,盡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儘可能多的和平時間,這種治國思想在當時不失為符合國情的策略。

同治十年1871年,李鴻章代表中國與日本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這雖然是 一個雙方平等互惠的條約,但李鴻章從簽約過程日本人的姿態中,看出日本“日後必為中國肘腋之患”。果然,三年後,日本就出兵侵佔臺灣。

李鴻章深知創辦近代企業需要的不僅是財力,更重要是思想和觀念的更新。他曾寫過一份描述蒸汽動力運轉的科普文章,當時幾乎沒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機的大清國裡,這個頂戴花翎,腦後依然拖著長辮的李鴻章,能夠如此細緻地觀察蒸汽機的運轉原理,著實令人驚歎。

1896年李鴻章赴德訪問,在德國醫生的建議下,李鴻章前往醫院使用問世僅7個月的倫琴射線,拍照他遇刺的傷口。當他親眼看到X光片上日本製造的鉛彈以何種姿勢嵌人其頭骨時,李鴻章對此大感興趣,併為這種技術取名叫“照骨術”。為此,李鴻章成為第一位照X光的中國人。

"

作者:楊少軍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李鴻章

李鴻章,人稱李合肥,號少荃,別號,省心,諡文忠。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李鴻章少年拜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這為日後的仕途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學問功底。徐子苓絕非等閒之輩,為曾國藩、江忠源、劉銘傳所賞,兼通醫、卜、相人之術,著有《劫餘小錄》流行與世。曾為曾國藩幕府參與討伐太平天國,後為和州學正,建立龍泉書庫,藏書7萬餘冊,可惜在民國三十年,為日軍所焚燬。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李鴻章20歲遵父命北上前往順天府鄉試。滿懷壯志的李鴻章在科考前作了十首詩《入都》,其中一首如下: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 八千里外慾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哪有閒情逐野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但滿懷壯志的李鴻章科考並非一帆風順。然而最讓李鴻章慶幸的是在他首次會試落榜後卻因禍得福,在其父的幫助下,即以“年家子”的身份有幸拜到當朝的湖南大儒曾國藩為師,學習為官仕途之道,為自己今後的經世觀形奠定了基礎。

當時的曾國藩因患肺病居住在城南報國寺養病,經常與經學家劉傳瑩等談經論道。報國寺曾是明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棲居所。在這期間,李鴻章不僅與曾國藩“朝夕過從,講求義理之學”,還遵師命按新的治學宗旨編校《經史百家雜抄》,展示了他的才智,對此曾國藩一再稱其“才可大用”。太平軍起事後,曾國藩將自己編練湘軍的心得諄諄信告李鴻章,足見期望之殷。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咸豐八年冬1858年,李鴻章入曾國藩的湘軍幕府協辦營務,負責起草文書。可以說正式棄文從武。咸豐十一年,太平天國迅猛發展,聲勢浩大。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根本抵擋不住,當時的江南豪紳地主,大多紛紛逃到已經形同孤島的上海避難。太平軍的進攻使整個上海人人思危,為了免遭滅頂之災,在滬士紳買辦一面籌備“中外會防局”,一面想依賴西方僱傭軍保護上海,但英軍卻遲遲不能到達。形勢所逼,上海地方官員求助曾國藩湘軍派兵救援,曾國藩這時正有意組建新軍,遂派李鴻章回鄉招募淮勇。

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曾國藩在李鴻章的陪同下,檢閱已到達安慶集結的各營,由於將士主要來自淮安家鄉,故稱 “淮軍”,淮軍正式宣告建軍。而組建這支隊伍,正是李鴻章多年的夢想。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淮軍剛一成立,由於上海戰事緊張,時間倉促,新組建的淮軍只做了短暫訓練後,就立即乘坐上海富紳花18萬兩銀子僱用的7艘英國商船。闖過太平天國在沿河兩岸的攔截炮火,於1862年5月由水路開進上海,開始與英軍、法軍、美軍聯合共同對太平軍作戰。

李鴻章本人於三月十日隨首批淮軍抵滬,半月之後,被任命署理江蘇巡撫,十月十二日實授,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從此隆隆直上”,開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臺上施展縱橫的四十年。

李鴻章受任期間,形勢極為嚴峻。上海官紳組建的“中外會防局”一心指望外國僱傭軍抵禦太平軍,對洋人百般諂媚。對淮軍不以為然,看到淮軍軍服不整,軍紀較亂,稱淮軍“丐軍”。李鴻章激勵將士們說“軍貴能戰,待吾破敵懾之”!不久,淮軍果然於當年下半年獨立進行了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三次惡戰,每次作戰李鴻章都親臨前線指揮。

在虹橋戰役中,李鴻章命部下搬來一把椅子往虹橋橋頭一坐,親自督戰。太平軍用上了火炮,火力非常猛。淮軍“春”字營的張遇春部上去沒多久,就頂不住了,隊伍漸漸退卻下來,張遇春剛跑到橋邊,正好撞上李鴻章,李鴻章厲聲說道:“快把刀拿來,把他的頭砍了”!嚇得張遇春趕忙率眾掉轉方向又跟太平軍拼命。這一仗,李鴻章大獲全勝,首戰告捷,淮軍信心爆漲,西郊大捷使整個上海灘瞠目結舌,李鴻章更是躊躇滿志。

李鴻章治軍以務實幹練,通曉洋務為基準,大量裝備洋槍洋炮,並僱請外國教練訓練新式軍隊,大大提高戰鬥力。同治三年1864年,蘇南地區的太平軍基本被肅清,到年末,淮軍已擴編到104營,約五萬餘下人。李鴻章的淮軍勢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太平天國失敗後,在淮、湘軍的去留問題上,曾國藩與李鴻章採取不同的做法。曾國藩不顧清廷責成他再顧皖省軍務的命令而依然裁軍,可能擔心功高震主,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而李鴻章卻看到“目前之患在內寇,長遠之患在西人”。因此他主張保留湘軍、淮軍的用意,不止於“靖內寇”更在於“御外辱”!

1865年至1868年,活動在魯,豫,皖地區的另一支農民起義軍——捻軍的勢力不斷擴張。作為清軍主力,李鴻章統領淮軍拼力效命,東征西戰,先後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今河北等地與捻軍苦戰三年,於同治七年(1868年),將捻軍東西兩股起義軍先後剿滅。捻軍被鎮壓後,淮軍勢力進一步擴大,擔負起了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裡江海要地的防守。而李鴻章於清朝政府於危亡之時力敗太平天國和捻軍,穩定了朝廷政權,備受皇帝寵信,淮軍將領普受清廷封官晉爵。此時的淮軍勢力大增,其全盛時期,建制達到200營以上,兵將10餘萬人,組建了自己的馬隊和炮隊,至此,這支隊伍的實力和配製已超過朝廷的其他任何一支軍隊。

在1877年光緒三年,李鴻章購買了大量先進的德國克虜伯大炮後,參照德國營制,建立克虜伯炮隊。對於為普魯士贏得普法戰爭立下大功的克虜伯家族的大炮,李鴻章曾一口氣向克虜伯家族買下328門各種口徑的克虜伯大炮,以此,可以看出李鴻章敢於大膽學習西洋先進的東西,教官用洋人,訓練用洋操,兵器用洋器,很快就把淮軍改良成當時國內最先進的一支軍事武裝,這也是中國軍隊近代化建設的開端。

淮系勢力從誕生,發展,壯大,最終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政治、軍事集團。但自1885年中法戰爭,淮軍在廣西戰敗,張樹聲、潘鼎新被革去督,撫職;中日甲午戰爭中,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領的陸軍遭到慘敗,淮軍勢力逐漸衰弱。最終隨著1901年李鴻章的病死,叱吒晚清政治舞臺達40年的湘、淮等軍系逐漸退出政治舞臺。但實際上,淮軍並不是就此消亡 ,而是以淮軍為基礎,衍生出了一個更大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李鴻章當政期間積極創辦近代工業,在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19 世紀70年代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後,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縱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國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同治十一年底(1872年),李鴻章首創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奠定了“官督商辦”政策的基調。其後,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1875年)、江西興國煤礦(1876年)、湖北廣濟煤礦(1876年)、開平礦務局(1877年),上海機器織布局(1878年),唐胥鐵路(中國第一條鐵路)、上海電報總局(1884年)、津沽鐵路(1887年)、漠河金礦(1887年)、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1887年)、上海華盛紡織總廠(1894年)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業。客觀上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1896年2月,為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時也為“聯俄製日”,李鴻章進行了一次環球訪問。8月抵達紐約時,掀起了美國的“李鴻章熱”。紐約到處掛起了大清帝國的國旗,禮炮轟鳴,萬人空巷。李鴻章受到了“史無前例的禮遇”。李鴻章在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時展現了一個卓越的外交家敏銳的國權意識和現代意識。他認識到國際經濟的互利性質,展示了他驚人的經濟學知識,他給美國人表示清政府非常歡迎任何資本前來投資,建立當代工業企業,但必須保護國家主權,不允許任何人危及我們神聖的權利。

李鴻章也注意到光有槍炮是不行的,他提出“制器與練兵相為表裡,練兵而不得器,則並無用;制器而不得其人,制器必無成”,於是有了後來的赴美幼童,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國留學,其中包括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礦冶工程師吳仰曾,民國政府第一任國務總理,復旦大學創辦人唐紹儀,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

在面對列強環伺,外侮日甚的環境中,李鴻章認為在追求自強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外須和戊,內須變法”的洋務總綱,盡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儘可能多的和平時間,這種治國思想在當時不失為符合國情的策略。

同治十年1871年,李鴻章代表中國與日本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這雖然是 一個雙方平等互惠的條約,但李鴻章從簽約過程日本人的姿態中,看出日本“日後必為中國肘腋之患”。果然,三年後,日本就出兵侵佔臺灣。

李鴻章深知創辦近代企業需要的不僅是財力,更重要是思想和觀念的更新。他曾寫過一份描述蒸汽動力運轉的科普文章,當時幾乎沒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機的大清國裡,這個頂戴花翎,腦後依然拖著長辮的李鴻章,能夠如此細緻地觀察蒸汽機的運轉原理,著實令人驚歎。

1896年李鴻章赴德訪問,在德國醫生的建議下,李鴻章前往醫院使用問世僅7個月的倫琴射線,拍照他遇刺的傷口。當他親眼看到X光片上日本製造的鉛彈以何種姿勢嵌人其頭骨時,李鴻章對此大感興趣,併為這種技術取名叫“照骨術”。為此,李鴻章成為第一位照X光的中國人。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客觀上講,無論是日吞琉球,還是法佔越南,李鴻章都深切意識到,列強的威脅來自海上。李鴻章建設成軍後的北洋海軍擁有艦艇25艘,官兵4千餘人,在當時一度是亞洲最強大的海上力量。與此同時,李鴻章加緊旅順,大沽,威海等海軍基地的建設,以加強海防。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內耗眾生,戶部迭次以經費支絀為藉口,要求停止添船購炮,最終使北洋海軍的建設陷於停頓,倒退的困境,終於全軍覆沒。

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海軍在彈藥不足的情況下與日本艦隊進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海上會戰,但最終未能抵擋日軍的強烈攻勢,旅順,威海等重要海軍基地失守,北洋水師覆滅。

"

作者:楊少軍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李鴻章

李鴻章,人稱李合肥,號少荃,別號,省心,諡文忠。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李鴻章少年拜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這為日後的仕途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學問功底。徐子苓絕非等閒之輩,為曾國藩、江忠源、劉銘傳所賞,兼通醫、卜、相人之術,著有《劫餘小錄》流行與世。曾為曾國藩幕府參與討伐太平天國,後為和州學正,建立龍泉書庫,藏書7萬餘冊,可惜在民國三十年,為日軍所焚燬。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李鴻章20歲遵父命北上前往順天府鄉試。滿懷壯志的李鴻章在科考前作了十首詩《入都》,其中一首如下: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 八千里外慾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哪有閒情逐野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但滿懷壯志的李鴻章科考並非一帆風順。然而最讓李鴻章慶幸的是在他首次會試落榜後卻因禍得福,在其父的幫助下,即以“年家子”的身份有幸拜到當朝的湖南大儒曾國藩為師,學習為官仕途之道,為自己今後的經世觀形奠定了基礎。

當時的曾國藩因患肺病居住在城南報國寺養病,經常與經學家劉傳瑩等談經論道。報國寺曾是明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棲居所。在這期間,李鴻章不僅與曾國藩“朝夕過從,講求義理之學”,還遵師命按新的治學宗旨編校《經史百家雜抄》,展示了他的才智,對此曾國藩一再稱其“才可大用”。太平軍起事後,曾國藩將自己編練湘軍的心得諄諄信告李鴻章,足見期望之殷。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咸豐八年冬1858年,李鴻章入曾國藩的湘軍幕府協辦營務,負責起草文書。可以說正式棄文從武。咸豐十一年,太平天國迅猛發展,聲勢浩大。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根本抵擋不住,當時的江南豪紳地主,大多紛紛逃到已經形同孤島的上海避難。太平軍的進攻使整個上海人人思危,為了免遭滅頂之災,在滬士紳買辦一面籌備“中外會防局”,一面想依賴西方僱傭軍保護上海,但英軍卻遲遲不能到達。形勢所逼,上海地方官員求助曾國藩湘軍派兵救援,曾國藩這時正有意組建新軍,遂派李鴻章回鄉招募淮勇。

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曾國藩在李鴻章的陪同下,檢閱已到達安慶集結的各營,由於將士主要來自淮安家鄉,故稱 “淮軍”,淮軍正式宣告建軍。而組建這支隊伍,正是李鴻章多年的夢想。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淮軍剛一成立,由於上海戰事緊張,時間倉促,新組建的淮軍只做了短暫訓練後,就立即乘坐上海富紳花18萬兩銀子僱用的7艘英國商船。闖過太平天國在沿河兩岸的攔截炮火,於1862年5月由水路開進上海,開始與英軍、法軍、美軍聯合共同對太平軍作戰。

李鴻章本人於三月十日隨首批淮軍抵滬,半月之後,被任命署理江蘇巡撫,十月十二日實授,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從此隆隆直上”,開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臺上施展縱橫的四十年。

李鴻章受任期間,形勢極為嚴峻。上海官紳組建的“中外會防局”一心指望外國僱傭軍抵禦太平軍,對洋人百般諂媚。對淮軍不以為然,看到淮軍軍服不整,軍紀較亂,稱淮軍“丐軍”。李鴻章激勵將士們說“軍貴能戰,待吾破敵懾之”!不久,淮軍果然於當年下半年獨立進行了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三次惡戰,每次作戰李鴻章都親臨前線指揮。

在虹橋戰役中,李鴻章命部下搬來一把椅子往虹橋橋頭一坐,親自督戰。太平軍用上了火炮,火力非常猛。淮軍“春”字營的張遇春部上去沒多久,就頂不住了,隊伍漸漸退卻下來,張遇春剛跑到橋邊,正好撞上李鴻章,李鴻章厲聲說道:“快把刀拿來,把他的頭砍了”!嚇得張遇春趕忙率眾掉轉方向又跟太平軍拼命。這一仗,李鴻章大獲全勝,首戰告捷,淮軍信心爆漲,西郊大捷使整個上海灘瞠目結舌,李鴻章更是躊躇滿志。

李鴻章治軍以務實幹練,通曉洋務為基準,大量裝備洋槍洋炮,並僱請外國教練訓練新式軍隊,大大提高戰鬥力。同治三年1864年,蘇南地區的太平軍基本被肅清,到年末,淮軍已擴編到104營,約五萬餘下人。李鴻章的淮軍勢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太平天國失敗後,在淮、湘軍的去留問題上,曾國藩與李鴻章採取不同的做法。曾國藩不顧清廷責成他再顧皖省軍務的命令而依然裁軍,可能擔心功高震主,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而李鴻章卻看到“目前之患在內寇,長遠之患在西人”。因此他主張保留湘軍、淮軍的用意,不止於“靖內寇”更在於“御外辱”!

1865年至1868年,活動在魯,豫,皖地區的另一支農民起義軍——捻軍的勢力不斷擴張。作為清軍主力,李鴻章統領淮軍拼力效命,東征西戰,先後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今河北等地與捻軍苦戰三年,於同治七年(1868年),將捻軍東西兩股起義軍先後剿滅。捻軍被鎮壓後,淮軍勢力進一步擴大,擔負起了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裡江海要地的防守。而李鴻章於清朝政府於危亡之時力敗太平天國和捻軍,穩定了朝廷政權,備受皇帝寵信,淮軍將領普受清廷封官晉爵。此時的淮軍勢力大增,其全盛時期,建制達到200營以上,兵將10餘萬人,組建了自己的馬隊和炮隊,至此,這支隊伍的實力和配製已超過朝廷的其他任何一支軍隊。

在1877年光緒三年,李鴻章購買了大量先進的德國克虜伯大炮後,參照德國營制,建立克虜伯炮隊。對於為普魯士贏得普法戰爭立下大功的克虜伯家族的大炮,李鴻章曾一口氣向克虜伯家族買下328門各種口徑的克虜伯大炮,以此,可以看出李鴻章敢於大膽學習西洋先進的東西,教官用洋人,訓練用洋操,兵器用洋器,很快就把淮軍改良成當時國內最先進的一支軍事武裝,這也是中國軍隊近代化建設的開端。

淮系勢力從誕生,發展,壯大,最終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政治、軍事集團。但自1885年中法戰爭,淮軍在廣西戰敗,張樹聲、潘鼎新被革去督,撫職;中日甲午戰爭中,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領的陸軍遭到慘敗,淮軍勢力逐漸衰弱。最終隨著1901年李鴻章的病死,叱吒晚清政治舞臺達40年的湘、淮等軍系逐漸退出政治舞臺。但實際上,淮軍並不是就此消亡 ,而是以淮軍為基礎,衍生出了一個更大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李鴻章當政期間積極創辦近代工業,在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19 世紀70年代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後,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縱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國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同治十一年底(1872年),李鴻章首創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奠定了“官督商辦”政策的基調。其後,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1875年)、江西興國煤礦(1876年)、湖北廣濟煤礦(1876年)、開平礦務局(1877年),上海機器織布局(1878年),唐胥鐵路(中國第一條鐵路)、上海電報總局(1884年)、津沽鐵路(1887年)、漠河金礦(1887年)、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1887年)、上海華盛紡織總廠(1894年)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業。客觀上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1896年2月,為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時也為“聯俄製日”,李鴻章進行了一次環球訪問。8月抵達紐約時,掀起了美國的“李鴻章熱”。紐約到處掛起了大清帝國的國旗,禮炮轟鳴,萬人空巷。李鴻章受到了“史無前例的禮遇”。李鴻章在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時展現了一個卓越的外交家敏銳的國權意識和現代意識。他認識到國際經濟的互利性質,展示了他驚人的經濟學知識,他給美國人表示清政府非常歡迎任何資本前來投資,建立當代工業企業,但必須保護國家主權,不允許任何人危及我們神聖的權利。

李鴻章也注意到光有槍炮是不行的,他提出“制器與練兵相為表裡,練兵而不得器,則並無用;制器而不得其人,制器必無成”,於是有了後來的赴美幼童,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國留學,其中包括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礦冶工程師吳仰曾,民國政府第一任國務總理,復旦大學創辦人唐紹儀,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

在面對列強環伺,外侮日甚的環境中,李鴻章認為在追求自強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外須和戊,內須變法”的洋務總綱,盡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儘可能多的和平時間,這種治國思想在當時不失為符合國情的策略。

同治十年1871年,李鴻章代表中國與日本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這雖然是 一個雙方平等互惠的條約,但李鴻章從簽約過程日本人的姿態中,看出日本“日後必為中國肘腋之患”。果然,三年後,日本就出兵侵佔臺灣。

李鴻章深知創辦近代企業需要的不僅是財力,更重要是思想和觀念的更新。他曾寫過一份描述蒸汽動力運轉的科普文章,當時幾乎沒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機的大清國裡,這個頂戴花翎,腦後依然拖著長辮的李鴻章,能夠如此細緻地觀察蒸汽機的運轉原理,著實令人驚歎。

1896年李鴻章赴德訪問,在德國醫生的建議下,李鴻章前往醫院使用問世僅7個月的倫琴射線,拍照他遇刺的傷口。當他親眼看到X光片上日本製造的鉛彈以何種姿勢嵌人其頭骨時,李鴻章對此大感興趣,併為這種技術取名叫“照骨術”。為此,李鴻章成為第一位照X光的中國人。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客觀上講,無論是日吞琉球,還是法佔越南,李鴻章都深切意識到,列強的威脅來自海上。李鴻章建設成軍後的北洋海軍擁有艦艇25艘,官兵4千餘人,在當時一度是亞洲最強大的海上力量。與此同時,李鴻章加緊旅順,大沽,威海等海軍基地的建設,以加強海防。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內耗眾生,戶部迭次以經費支絀為藉口,要求停止添船購炮,最終使北洋海軍的建設陷於停頓,倒退的困境,終於全軍覆沒。

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海軍在彈藥不足的情況下與日本艦隊進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海上會戰,但最終未能抵擋日軍的強烈攻勢,旅順,威海等重要海軍基地失守,北洋水師覆滅。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馬關條約簽訂後,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掀起維新變法的高潮,李鴻章視馬關條約為奇恥大辱,發誓終生不再履日地,並傾向變法。但最終在“國人皆日可殺”的洶湧輿論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

1900年6月,外國聯軍攻陷了中國北方的海岸門戶大沽炮臺,京城門戶天津陷落,聯軍向通州進發,通州距京城北京僅20公里。

李鴻章人生即將謝幕前收到慈禧的最後一紙任命是“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阿歷克亞《李鴻章傳》中說“每當滿清政府把這個巨大帝國帶到毀滅的邊緣,他們唯一必須啟用的人就是李鴻章”。

1900年7月17日,當77歲的李鴻章在廣州登船準備北上的時候,南海知縣裴景福問他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國家少受些損失,李鴻章感嘆道:“不能預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緩年分,尚不知做到得否?吾尚有幾年?一日和尚一日鍾,鐘不鳴,和尚亦死矣”!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年,就是在這樣悲傷的心境中開始了他與洋人噩夢般的周旋。


"

作者:楊少軍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李鴻章

李鴻章,人稱李合肥,號少荃,別號,省心,諡文忠。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李鴻章少年拜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這為日後的仕途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學問功底。徐子苓絕非等閒之輩,為曾國藩、江忠源、劉銘傳所賞,兼通醫、卜、相人之術,著有《劫餘小錄》流行與世。曾為曾國藩幕府參與討伐太平天國,後為和州學正,建立龍泉書庫,藏書7萬餘冊,可惜在民國三十年,為日軍所焚燬。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李鴻章20歲遵父命北上前往順天府鄉試。滿懷壯志的李鴻章在科考前作了十首詩《入都》,其中一首如下: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 八千里外慾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哪有閒情逐野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但滿懷壯志的李鴻章科考並非一帆風順。然而最讓李鴻章慶幸的是在他首次會試落榜後卻因禍得福,在其父的幫助下,即以“年家子”的身份有幸拜到當朝的湖南大儒曾國藩為師,學習為官仕途之道,為自己今後的經世觀形奠定了基礎。

當時的曾國藩因患肺病居住在城南報國寺養病,經常與經學家劉傳瑩等談經論道。報國寺曾是明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棲居所。在這期間,李鴻章不僅與曾國藩“朝夕過從,講求義理之學”,還遵師命按新的治學宗旨編校《經史百家雜抄》,展示了他的才智,對此曾國藩一再稱其“才可大用”。太平軍起事後,曾國藩將自己編練湘軍的心得諄諄信告李鴻章,足見期望之殷。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咸豐八年冬1858年,李鴻章入曾國藩的湘軍幕府協辦營務,負責起草文書。可以說正式棄文從武。咸豐十一年,太平天國迅猛發展,聲勢浩大。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根本抵擋不住,當時的江南豪紳地主,大多紛紛逃到已經形同孤島的上海避難。太平軍的進攻使整個上海人人思危,為了免遭滅頂之災,在滬士紳買辦一面籌備“中外會防局”,一面想依賴西方僱傭軍保護上海,但英軍卻遲遲不能到達。形勢所逼,上海地方官員求助曾國藩湘軍派兵救援,曾國藩這時正有意組建新軍,遂派李鴻章回鄉招募淮勇。

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曾國藩在李鴻章的陪同下,檢閱已到達安慶集結的各營,由於將士主要來自淮安家鄉,故稱 “淮軍”,淮軍正式宣告建軍。而組建這支隊伍,正是李鴻章多年的夢想。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淮軍剛一成立,由於上海戰事緊張,時間倉促,新組建的淮軍只做了短暫訓練後,就立即乘坐上海富紳花18萬兩銀子僱用的7艘英國商船。闖過太平天國在沿河兩岸的攔截炮火,於1862年5月由水路開進上海,開始與英軍、法軍、美軍聯合共同對太平軍作戰。

李鴻章本人於三月十日隨首批淮軍抵滬,半月之後,被任命署理江蘇巡撫,十月十二日實授,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從此隆隆直上”,開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臺上施展縱橫的四十年。

李鴻章受任期間,形勢極為嚴峻。上海官紳組建的“中外會防局”一心指望外國僱傭軍抵禦太平軍,對洋人百般諂媚。對淮軍不以為然,看到淮軍軍服不整,軍紀較亂,稱淮軍“丐軍”。李鴻章激勵將士們說“軍貴能戰,待吾破敵懾之”!不久,淮軍果然於當年下半年獨立進行了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三次惡戰,每次作戰李鴻章都親臨前線指揮。

在虹橋戰役中,李鴻章命部下搬來一把椅子往虹橋橋頭一坐,親自督戰。太平軍用上了火炮,火力非常猛。淮軍“春”字營的張遇春部上去沒多久,就頂不住了,隊伍漸漸退卻下來,張遇春剛跑到橋邊,正好撞上李鴻章,李鴻章厲聲說道:“快把刀拿來,把他的頭砍了”!嚇得張遇春趕忙率眾掉轉方向又跟太平軍拼命。這一仗,李鴻章大獲全勝,首戰告捷,淮軍信心爆漲,西郊大捷使整個上海灘瞠目結舌,李鴻章更是躊躇滿志。

李鴻章治軍以務實幹練,通曉洋務為基準,大量裝備洋槍洋炮,並僱請外國教練訓練新式軍隊,大大提高戰鬥力。同治三年1864年,蘇南地區的太平軍基本被肅清,到年末,淮軍已擴編到104營,約五萬餘下人。李鴻章的淮軍勢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太平天國失敗後,在淮、湘軍的去留問題上,曾國藩與李鴻章採取不同的做法。曾國藩不顧清廷責成他再顧皖省軍務的命令而依然裁軍,可能擔心功高震主,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而李鴻章卻看到“目前之患在內寇,長遠之患在西人”。因此他主張保留湘軍、淮軍的用意,不止於“靖內寇”更在於“御外辱”!

1865年至1868年,活動在魯,豫,皖地區的另一支農民起義軍——捻軍的勢力不斷擴張。作為清軍主力,李鴻章統領淮軍拼力效命,東征西戰,先後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今河北等地與捻軍苦戰三年,於同治七年(1868年),將捻軍東西兩股起義軍先後剿滅。捻軍被鎮壓後,淮軍勢力進一步擴大,擔負起了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裡江海要地的防守。而李鴻章於清朝政府於危亡之時力敗太平天國和捻軍,穩定了朝廷政權,備受皇帝寵信,淮軍將領普受清廷封官晉爵。此時的淮軍勢力大增,其全盛時期,建制達到200營以上,兵將10餘萬人,組建了自己的馬隊和炮隊,至此,這支隊伍的實力和配製已超過朝廷的其他任何一支軍隊。

在1877年光緒三年,李鴻章購買了大量先進的德國克虜伯大炮後,參照德國營制,建立克虜伯炮隊。對於為普魯士贏得普法戰爭立下大功的克虜伯家族的大炮,李鴻章曾一口氣向克虜伯家族買下328門各種口徑的克虜伯大炮,以此,可以看出李鴻章敢於大膽學習西洋先進的東西,教官用洋人,訓練用洋操,兵器用洋器,很快就把淮軍改良成當時國內最先進的一支軍事武裝,這也是中國軍隊近代化建設的開端。

淮系勢力從誕生,發展,壯大,最終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政治、軍事集團。但自1885年中法戰爭,淮軍在廣西戰敗,張樹聲、潘鼎新被革去督,撫職;中日甲午戰爭中,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領的陸軍遭到慘敗,淮軍勢力逐漸衰弱。最終隨著1901年李鴻章的病死,叱吒晚清政治舞臺達40年的湘、淮等軍系逐漸退出政治舞臺。但實際上,淮軍並不是就此消亡 ,而是以淮軍為基礎,衍生出了一個更大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李鴻章當政期間積極創辦近代工業,在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19 世紀70年代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後,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縱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國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同治十一年底(1872年),李鴻章首創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奠定了“官督商辦”政策的基調。其後,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1875年)、江西興國煤礦(1876年)、湖北廣濟煤礦(1876年)、開平礦務局(1877年),上海機器織布局(1878年),唐胥鐵路(中國第一條鐵路)、上海電報總局(1884年)、津沽鐵路(1887年)、漠河金礦(1887年)、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1887年)、上海華盛紡織總廠(1894年)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業。客觀上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1896年2月,為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時也為“聯俄製日”,李鴻章進行了一次環球訪問。8月抵達紐約時,掀起了美國的“李鴻章熱”。紐約到處掛起了大清帝國的國旗,禮炮轟鳴,萬人空巷。李鴻章受到了“史無前例的禮遇”。李鴻章在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時展現了一個卓越的外交家敏銳的國權意識和現代意識。他認識到國際經濟的互利性質,展示了他驚人的經濟學知識,他給美國人表示清政府非常歡迎任何資本前來投資,建立當代工業企業,但必須保護國家主權,不允許任何人危及我們神聖的權利。

李鴻章也注意到光有槍炮是不行的,他提出“制器與練兵相為表裡,練兵而不得器,則並無用;制器而不得其人,制器必無成”,於是有了後來的赴美幼童,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國留學,其中包括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礦冶工程師吳仰曾,民國政府第一任國務總理,復旦大學創辦人唐紹儀,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

在面對列強環伺,外侮日甚的環境中,李鴻章認為在追求自強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外須和戊,內須變法”的洋務總綱,盡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儘可能多的和平時間,這種治國思想在當時不失為符合國情的策略。

同治十年1871年,李鴻章代表中國與日本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這雖然是 一個雙方平等互惠的條約,但李鴻章從簽約過程日本人的姿態中,看出日本“日後必為中國肘腋之患”。果然,三年後,日本就出兵侵佔臺灣。

李鴻章深知創辦近代企業需要的不僅是財力,更重要是思想和觀念的更新。他曾寫過一份描述蒸汽動力運轉的科普文章,當時幾乎沒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機的大清國裡,這個頂戴花翎,腦後依然拖著長辮的李鴻章,能夠如此細緻地觀察蒸汽機的運轉原理,著實令人驚歎。

1896年李鴻章赴德訪問,在德國醫生的建議下,李鴻章前往醫院使用問世僅7個月的倫琴射線,拍照他遇刺的傷口。當他親眼看到X光片上日本製造的鉛彈以何種姿勢嵌人其頭骨時,李鴻章對此大感興趣,併為這種技術取名叫“照骨術”。為此,李鴻章成為第一位照X光的中國人。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客觀上講,無論是日吞琉球,還是法佔越南,李鴻章都深切意識到,列強的威脅來自海上。李鴻章建設成軍後的北洋海軍擁有艦艇25艘,官兵4千餘人,在當時一度是亞洲最強大的海上力量。與此同時,李鴻章加緊旅順,大沽,威海等海軍基地的建設,以加強海防。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內耗眾生,戶部迭次以經費支絀為藉口,要求停止添船購炮,最終使北洋海軍的建設陷於停頓,倒退的困境,終於全軍覆沒。

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海軍在彈藥不足的情況下與日本艦隊進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海上會戰,但最終未能抵擋日軍的強烈攻勢,旅順,威海等重要海軍基地失守,北洋水師覆滅。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馬關條約簽訂後,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掀起維新變法的高潮,李鴻章視馬關條約為奇恥大辱,發誓終生不再履日地,並傾向變法。但最終在“國人皆日可殺”的洶湧輿論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

1900年6月,外國聯軍攻陷了中國北方的海岸門戶大沽炮臺,京城門戶天津陷落,聯軍向通州進發,通州距京城北京僅20公里。

李鴻章人生即將謝幕前收到慈禧的最後一紙任命是“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阿歷克亞《李鴻章傳》中說“每當滿清政府把這個巨大帝國帶到毀滅的邊緣,他們唯一必須啟用的人就是李鴻章”。

1900年7月17日,當77歲的李鴻章在廣州登船準備北上的時候,南海知縣裴景福問他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國家少受些損失,李鴻章感嘆道:“不能預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緩年分,尚不知做到得否?吾尚有幾年?一日和尚一日鍾,鐘不鳴,和尚亦死矣”!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年,就是在這樣悲傷的心境中開始了他與洋人噩夢般的周旋。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逃亡至西安的慈禧,在黃塵烈風中天天盼著李鴻章的“好”消息——“望電報如飢渴”。雖然大清國於1900年夏天發生的巨禍是由慈禧一手釀成,但李鴻章還必須在聯軍的追究面前維護慈禧的權利,他只有日復一日地“竭力磋磨”。李鴻章病倒了,起因是在拜會英、德公使後回賢良寺的路上受了風寒,故作拖延以“漫天要價”的聯軍沉不住氣了,佔盡“中國財力兵力”的“議和大綱”終於出籠。而因為“議和大綱”既沒有將慈禧列為禍首,又沒有讓她交出權力。於是朝廷給李鴻章回電:“敬念宗廟社稷,關係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

"

作者:楊少軍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李鴻章

李鴻章,人稱李合肥,號少荃,別號,省心,諡文忠。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李鴻章少年拜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這為日後的仕途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學問功底。徐子苓絕非等閒之輩,為曾國藩、江忠源、劉銘傳所賞,兼通醫、卜、相人之術,著有《劫餘小錄》流行與世。曾為曾國藩幕府參與討伐太平天國,後為和州學正,建立龍泉書庫,藏書7萬餘冊,可惜在民國三十年,為日軍所焚燬。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李鴻章20歲遵父命北上前往順天府鄉試。滿懷壯志的李鴻章在科考前作了十首詩《入都》,其中一首如下: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 八千里外慾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哪有閒情逐野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但滿懷壯志的李鴻章科考並非一帆風順。然而最讓李鴻章慶幸的是在他首次會試落榜後卻因禍得福,在其父的幫助下,即以“年家子”的身份有幸拜到當朝的湖南大儒曾國藩為師,學習為官仕途之道,為自己今後的經世觀形奠定了基礎。

當時的曾國藩因患肺病居住在城南報國寺養病,經常與經學家劉傳瑩等談經論道。報國寺曾是明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棲居所。在這期間,李鴻章不僅與曾國藩“朝夕過從,講求義理之學”,還遵師命按新的治學宗旨編校《經史百家雜抄》,展示了他的才智,對此曾國藩一再稱其“才可大用”。太平軍起事後,曾國藩將自己編練湘軍的心得諄諄信告李鴻章,足見期望之殷。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咸豐八年冬1858年,李鴻章入曾國藩的湘軍幕府協辦營務,負責起草文書。可以說正式棄文從武。咸豐十一年,太平天國迅猛發展,聲勢浩大。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根本抵擋不住,當時的江南豪紳地主,大多紛紛逃到已經形同孤島的上海避難。太平軍的進攻使整個上海人人思危,為了免遭滅頂之災,在滬士紳買辦一面籌備“中外會防局”,一面想依賴西方僱傭軍保護上海,但英軍卻遲遲不能到達。形勢所逼,上海地方官員求助曾國藩湘軍派兵救援,曾國藩這時正有意組建新軍,遂派李鴻章回鄉招募淮勇。

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曾國藩在李鴻章的陪同下,檢閱已到達安慶集結的各營,由於將士主要來自淮安家鄉,故稱 “淮軍”,淮軍正式宣告建軍。而組建這支隊伍,正是李鴻章多年的夢想。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淮軍剛一成立,由於上海戰事緊張,時間倉促,新組建的淮軍只做了短暫訓練後,就立即乘坐上海富紳花18萬兩銀子僱用的7艘英國商船。闖過太平天國在沿河兩岸的攔截炮火,於1862年5月由水路開進上海,開始與英軍、法軍、美軍聯合共同對太平軍作戰。

李鴻章本人於三月十日隨首批淮軍抵滬,半月之後,被任命署理江蘇巡撫,十月十二日實授,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從此隆隆直上”,開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臺上施展縱橫的四十年。

李鴻章受任期間,形勢極為嚴峻。上海官紳組建的“中外會防局”一心指望外國僱傭軍抵禦太平軍,對洋人百般諂媚。對淮軍不以為然,看到淮軍軍服不整,軍紀較亂,稱淮軍“丐軍”。李鴻章激勵將士們說“軍貴能戰,待吾破敵懾之”!不久,淮軍果然於當年下半年獨立進行了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三次惡戰,每次作戰李鴻章都親臨前線指揮。

在虹橋戰役中,李鴻章命部下搬來一把椅子往虹橋橋頭一坐,親自督戰。太平軍用上了火炮,火力非常猛。淮軍“春”字營的張遇春部上去沒多久,就頂不住了,隊伍漸漸退卻下來,張遇春剛跑到橋邊,正好撞上李鴻章,李鴻章厲聲說道:“快把刀拿來,把他的頭砍了”!嚇得張遇春趕忙率眾掉轉方向又跟太平軍拼命。這一仗,李鴻章大獲全勝,首戰告捷,淮軍信心爆漲,西郊大捷使整個上海灘瞠目結舌,李鴻章更是躊躇滿志。

李鴻章治軍以務實幹練,通曉洋務為基準,大量裝備洋槍洋炮,並僱請外國教練訓練新式軍隊,大大提高戰鬥力。同治三年1864年,蘇南地區的太平軍基本被肅清,到年末,淮軍已擴編到104營,約五萬餘下人。李鴻章的淮軍勢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太平天國失敗後,在淮、湘軍的去留問題上,曾國藩與李鴻章採取不同的做法。曾國藩不顧清廷責成他再顧皖省軍務的命令而依然裁軍,可能擔心功高震主,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而李鴻章卻看到“目前之患在內寇,長遠之患在西人”。因此他主張保留湘軍、淮軍的用意,不止於“靖內寇”更在於“御外辱”!

1865年至1868年,活動在魯,豫,皖地區的另一支農民起義軍——捻軍的勢力不斷擴張。作為清軍主力,李鴻章統領淮軍拼力效命,東征西戰,先後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今河北等地與捻軍苦戰三年,於同治七年(1868年),將捻軍東西兩股起義軍先後剿滅。捻軍被鎮壓後,淮軍勢力進一步擴大,擔負起了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裡江海要地的防守。而李鴻章於清朝政府於危亡之時力敗太平天國和捻軍,穩定了朝廷政權,備受皇帝寵信,淮軍將領普受清廷封官晉爵。此時的淮軍勢力大增,其全盛時期,建制達到200營以上,兵將10餘萬人,組建了自己的馬隊和炮隊,至此,這支隊伍的實力和配製已超過朝廷的其他任何一支軍隊。

在1877年光緒三年,李鴻章購買了大量先進的德國克虜伯大炮後,參照德國營制,建立克虜伯炮隊。對於為普魯士贏得普法戰爭立下大功的克虜伯家族的大炮,李鴻章曾一口氣向克虜伯家族買下328門各種口徑的克虜伯大炮,以此,可以看出李鴻章敢於大膽學習西洋先進的東西,教官用洋人,訓練用洋操,兵器用洋器,很快就把淮軍改良成當時國內最先進的一支軍事武裝,這也是中國軍隊近代化建設的開端。

淮系勢力從誕生,發展,壯大,最終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政治、軍事集團。但自1885年中法戰爭,淮軍在廣西戰敗,張樹聲、潘鼎新被革去督,撫職;中日甲午戰爭中,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領的陸軍遭到慘敗,淮軍勢力逐漸衰弱。最終隨著1901年李鴻章的病死,叱吒晚清政治舞臺達40年的湘、淮等軍系逐漸退出政治舞臺。但實際上,淮軍並不是就此消亡 ,而是以淮軍為基礎,衍生出了一個更大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李鴻章當政期間積極創辦近代工業,在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19 世紀70年代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後,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縱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國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同治十一年底(1872年),李鴻章首創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奠定了“官督商辦”政策的基調。其後,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1875年)、江西興國煤礦(1876年)、湖北廣濟煤礦(1876年)、開平礦務局(1877年),上海機器織布局(1878年),唐胥鐵路(中國第一條鐵路)、上海電報總局(1884年)、津沽鐵路(1887年)、漠河金礦(1887年)、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1887年)、上海華盛紡織總廠(1894年)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業。客觀上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1896年2月,為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時也為“聯俄製日”,李鴻章進行了一次環球訪問。8月抵達紐約時,掀起了美國的“李鴻章熱”。紐約到處掛起了大清帝國的國旗,禮炮轟鳴,萬人空巷。李鴻章受到了“史無前例的禮遇”。李鴻章在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時展現了一個卓越的外交家敏銳的國權意識和現代意識。他認識到國際經濟的互利性質,展示了他驚人的經濟學知識,他給美國人表示清政府非常歡迎任何資本前來投資,建立當代工業企業,但必須保護國家主權,不允許任何人危及我們神聖的權利。

李鴻章也注意到光有槍炮是不行的,他提出“制器與練兵相為表裡,練兵而不得器,則並無用;制器而不得其人,制器必無成”,於是有了後來的赴美幼童,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國留學,其中包括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礦冶工程師吳仰曾,民國政府第一任國務總理,復旦大學創辦人唐紹儀,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

在面對列強環伺,外侮日甚的環境中,李鴻章認為在追求自強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外須和戊,內須變法”的洋務總綱,盡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儘可能多的和平時間,這種治國思想在當時不失為符合國情的策略。

同治十年1871年,李鴻章代表中國與日本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這雖然是 一個雙方平等互惠的條約,但李鴻章從簽約過程日本人的姿態中,看出日本“日後必為中國肘腋之患”。果然,三年後,日本就出兵侵佔臺灣。

李鴻章深知創辦近代企業需要的不僅是財力,更重要是思想和觀念的更新。他曾寫過一份描述蒸汽動力運轉的科普文章,當時幾乎沒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機的大清國裡,這個頂戴花翎,腦後依然拖著長辮的李鴻章,能夠如此細緻地觀察蒸汽機的運轉原理,著實令人驚歎。

1896年李鴻章赴德訪問,在德國醫生的建議下,李鴻章前往醫院使用問世僅7個月的倫琴射線,拍照他遇刺的傷口。當他親眼看到X光片上日本製造的鉛彈以何種姿勢嵌人其頭骨時,李鴻章對此大感興趣,併為這種技術取名叫“照骨術”。為此,李鴻章成為第一位照X光的中國人。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客觀上講,無論是日吞琉球,還是法佔越南,李鴻章都深切意識到,列強的威脅來自海上。李鴻章建設成軍後的北洋海軍擁有艦艇25艘,官兵4千餘人,在當時一度是亞洲最強大的海上力量。與此同時,李鴻章加緊旅順,大沽,威海等海軍基地的建設,以加強海防。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內耗眾生,戶部迭次以經費支絀為藉口,要求停止添船購炮,最終使北洋海軍的建設陷於停頓,倒退的困境,終於全軍覆沒。

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海軍在彈藥不足的情況下與日本艦隊進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海上會戰,但最終未能抵擋日軍的強烈攻勢,旅順,威海等重要海軍基地失守,北洋水師覆滅。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馬關條約簽訂後,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掀起維新變法的高潮,李鴻章視馬關條約為奇恥大辱,發誓終生不再履日地,並傾向變法。但最終在“國人皆日可殺”的洶湧輿論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

1900年6月,外國聯軍攻陷了中國北方的海岸門戶大沽炮臺,京城門戶天津陷落,聯軍向通州進發,通州距京城北京僅20公里。

李鴻章人生即將謝幕前收到慈禧的最後一紙任命是“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阿歷克亞《李鴻章傳》中說“每當滿清政府把這個巨大帝國帶到毀滅的邊緣,他們唯一必須啟用的人就是李鴻章”。

1900年7月17日,當77歲的李鴻章在廣州登船準備北上的時候,南海知縣裴景福問他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國家少受些損失,李鴻章感嘆道:“不能預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緩年分,尚不知做到得否?吾尚有幾年?一日和尚一日鍾,鐘不鳴,和尚亦死矣”!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年,就是在這樣悲傷的心境中開始了他與洋人噩夢般的周旋。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逃亡至西安的慈禧,在黃塵烈風中天天盼著李鴻章的“好”消息——“望電報如飢渴”。雖然大清國於1900年夏天發生的巨禍是由慈禧一手釀成,但李鴻章還必須在聯軍的追究面前維護慈禧的權利,他只有日復一日地“竭力磋磨”。李鴻章病倒了,起因是在拜會英、德公使後回賢良寺的路上受了風寒,故作拖延以“漫天要價”的聯軍沉不住氣了,佔盡“中國財力兵力”的“議和大綱”終於出籠。而因為“議和大綱”既沒有將慈禧列為禍首,又沒有讓她交出權力。於是朝廷給李鴻章回電:“敬念宗廟社稷,關係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代表大清國在“議和大綱”上簽字。國人無不責罵“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李鴻章吐血了,他知道自己已為時不多,想盡快結束談判,而談判結束的直接標誌是聯軍撤出北京城和皇室朝廷回京。可是聯軍並沒有撤軍的跡象,各國態度都是必須把賠款數額定下來,必須懲辦禍首。關於懲辦問題的談判耗盡了李鴻章最後的氣力,他無法接受皇親們在菜市口被洋人斬首,最終頂住了聯軍要求對皇親“正法”的壓力。關於賠款問題最後由下級官員談判,結果是大清國賠款4億5千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釐。列強們說“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朝廷的回電是“應準照辦”。

1901年9月7日,代表大清國與11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的李鴻章被醫生診斷為:胃血管破裂。簽約後兩個月,被李鴻章倚為強援的俄國政府再度發難,提出“道勝銀行協定”,試圖攫取更大權益,並威逼李鴻章簽字。李鴻章氣惱交加,嘔血不起,1901年11月7日,光緒二十七年,這位大清重臣處在油盡燈枯之際,站在他床頭逼迫他簽字的俄國公使走了以後,身邊的人大哭,在李鴻章彌留之際,身邊的人對他說:“俄國人說了,中堂走了後,絕不與中國為難,還有,兩宮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鴻章“目乃瞑”,帶著無盡的遺憾,走完了他的人生歷程,享年78歲。

李鴻章有一首臨終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末作等閒看。


"

作者:楊少軍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李鴻章

李鴻章,人稱李合肥,號少荃,別號,省心,諡文忠。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李鴻章少年拜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這為日後的仕途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學問功底。徐子苓絕非等閒之輩,為曾國藩、江忠源、劉銘傳所賞,兼通醫、卜、相人之術,著有《劫餘小錄》流行與世。曾為曾國藩幕府參與討伐太平天國,後為和州學正,建立龍泉書庫,藏書7萬餘冊,可惜在民國三十年,為日軍所焚燬。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李鴻章20歲遵父命北上前往順天府鄉試。滿懷壯志的李鴻章在科考前作了十首詩《入都》,其中一首如下: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 八千里外慾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哪有閒情逐野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但滿懷壯志的李鴻章科考並非一帆風順。然而最讓李鴻章慶幸的是在他首次會試落榜後卻因禍得福,在其父的幫助下,即以“年家子”的身份有幸拜到當朝的湖南大儒曾國藩為師,學習為官仕途之道,為自己今後的經世觀形奠定了基礎。

當時的曾國藩因患肺病居住在城南報國寺養病,經常與經學家劉傳瑩等談經論道。報國寺曾是明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棲居所。在這期間,李鴻章不僅與曾國藩“朝夕過從,講求義理之學”,還遵師命按新的治學宗旨編校《經史百家雜抄》,展示了他的才智,對此曾國藩一再稱其“才可大用”。太平軍起事後,曾國藩將自己編練湘軍的心得諄諄信告李鴻章,足見期望之殷。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咸豐八年冬1858年,李鴻章入曾國藩的湘軍幕府協辦營務,負責起草文書。可以說正式棄文從武。咸豐十一年,太平天國迅猛發展,聲勢浩大。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根本抵擋不住,當時的江南豪紳地主,大多紛紛逃到已經形同孤島的上海避難。太平軍的進攻使整個上海人人思危,為了免遭滅頂之災,在滬士紳買辦一面籌備“中外會防局”,一面想依賴西方僱傭軍保護上海,但英軍卻遲遲不能到達。形勢所逼,上海地方官員求助曾國藩湘軍派兵救援,曾國藩這時正有意組建新軍,遂派李鴻章回鄉招募淮勇。

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曾國藩在李鴻章的陪同下,檢閱已到達安慶集結的各營,由於將士主要來自淮安家鄉,故稱 “淮軍”,淮軍正式宣告建軍。而組建這支隊伍,正是李鴻章多年的夢想。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淮軍剛一成立,由於上海戰事緊張,時間倉促,新組建的淮軍只做了短暫訓練後,就立即乘坐上海富紳花18萬兩銀子僱用的7艘英國商船。闖過太平天國在沿河兩岸的攔截炮火,於1862年5月由水路開進上海,開始與英軍、法軍、美軍聯合共同對太平軍作戰。

李鴻章本人於三月十日隨首批淮軍抵滬,半月之後,被任命署理江蘇巡撫,十月十二日實授,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從此隆隆直上”,開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臺上施展縱橫的四十年。

李鴻章受任期間,形勢極為嚴峻。上海官紳組建的“中外會防局”一心指望外國僱傭軍抵禦太平軍,對洋人百般諂媚。對淮軍不以為然,看到淮軍軍服不整,軍紀較亂,稱淮軍“丐軍”。李鴻章激勵將士們說“軍貴能戰,待吾破敵懾之”!不久,淮軍果然於當年下半年獨立進行了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三次惡戰,每次作戰李鴻章都親臨前線指揮。

在虹橋戰役中,李鴻章命部下搬來一把椅子往虹橋橋頭一坐,親自督戰。太平軍用上了火炮,火力非常猛。淮軍“春”字營的張遇春部上去沒多久,就頂不住了,隊伍漸漸退卻下來,張遇春剛跑到橋邊,正好撞上李鴻章,李鴻章厲聲說道:“快把刀拿來,把他的頭砍了”!嚇得張遇春趕忙率眾掉轉方向又跟太平軍拼命。這一仗,李鴻章大獲全勝,首戰告捷,淮軍信心爆漲,西郊大捷使整個上海灘瞠目結舌,李鴻章更是躊躇滿志。

李鴻章治軍以務實幹練,通曉洋務為基準,大量裝備洋槍洋炮,並僱請外國教練訓練新式軍隊,大大提高戰鬥力。同治三年1864年,蘇南地區的太平軍基本被肅清,到年末,淮軍已擴編到104營,約五萬餘下人。李鴻章的淮軍勢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太平天國失敗後,在淮、湘軍的去留問題上,曾國藩與李鴻章採取不同的做法。曾國藩不顧清廷責成他再顧皖省軍務的命令而依然裁軍,可能擔心功高震主,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而李鴻章卻看到“目前之患在內寇,長遠之患在西人”。因此他主張保留湘軍、淮軍的用意,不止於“靖內寇”更在於“御外辱”!

1865年至1868年,活動在魯,豫,皖地區的另一支農民起義軍——捻軍的勢力不斷擴張。作為清軍主力,李鴻章統領淮軍拼力效命,東征西戰,先後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今河北等地與捻軍苦戰三年,於同治七年(1868年),將捻軍東西兩股起義軍先後剿滅。捻軍被鎮壓後,淮軍勢力進一步擴大,擔負起了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裡江海要地的防守。而李鴻章於清朝政府於危亡之時力敗太平天國和捻軍,穩定了朝廷政權,備受皇帝寵信,淮軍將領普受清廷封官晉爵。此時的淮軍勢力大增,其全盛時期,建制達到200營以上,兵將10餘萬人,組建了自己的馬隊和炮隊,至此,這支隊伍的實力和配製已超過朝廷的其他任何一支軍隊。

在1877年光緒三年,李鴻章購買了大量先進的德國克虜伯大炮後,參照德國營制,建立克虜伯炮隊。對於為普魯士贏得普法戰爭立下大功的克虜伯家族的大炮,李鴻章曾一口氣向克虜伯家族買下328門各種口徑的克虜伯大炮,以此,可以看出李鴻章敢於大膽學習西洋先進的東西,教官用洋人,訓練用洋操,兵器用洋器,很快就把淮軍改良成當時國內最先進的一支軍事武裝,這也是中國軍隊近代化建設的開端。

淮系勢力從誕生,發展,壯大,最終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政治、軍事集團。但自1885年中法戰爭,淮軍在廣西戰敗,張樹聲、潘鼎新被革去督,撫職;中日甲午戰爭中,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領的陸軍遭到慘敗,淮軍勢力逐漸衰弱。最終隨著1901年李鴻章的病死,叱吒晚清政治舞臺達40年的湘、淮等軍系逐漸退出政治舞臺。但實際上,淮軍並不是就此消亡 ,而是以淮軍為基礎,衍生出了一個更大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李鴻章當政期間積極創辦近代工業,在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19 世紀70年代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後,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縱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國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同治十一年底(1872年),李鴻章首創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奠定了“官督商辦”政策的基調。其後,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1875年)、江西興國煤礦(1876年)、湖北廣濟煤礦(1876年)、開平礦務局(1877年),上海機器織布局(1878年),唐胥鐵路(中國第一條鐵路)、上海電報總局(1884年)、津沽鐵路(1887年)、漠河金礦(1887年)、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1887年)、上海華盛紡織總廠(1894年)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業。客觀上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1896年2月,為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時也為“聯俄製日”,李鴻章進行了一次環球訪問。8月抵達紐約時,掀起了美國的“李鴻章熱”。紐約到處掛起了大清帝國的國旗,禮炮轟鳴,萬人空巷。李鴻章受到了“史無前例的禮遇”。李鴻章在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時展現了一個卓越的外交家敏銳的國權意識和現代意識。他認識到國際經濟的互利性質,展示了他驚人的經濟學知識,他給美國人表示清政府非常歡迎任何資本前來投資,建立當代工業企業,但必須保護國家主權,不允許任何人危及我們神聖的權利。

李鴻章也注意到光有槍炮是不行的,他提出“制器與練兵相為表裡,練兵而不得器,則並無用;制器而不得其人,制器必無成”,於是有了後來的赴美幼童,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國留學,其中包括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礦冶工程師吳仰曾,民國政府第一任國務總理,復旦大學創辦人唐紹儀,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

在面對列強環伺,外侮日甚的環境中,李鴻章認為在追求自強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外須和戊,內須變法”的洋務總綱,盡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儘可能多的和平時間,這種治國思想在當時不失為符合國情的策略。

同治十年1871年,李鴻章代表中國與日本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這雖然是 一個雙方平等互惠的條約,但李鴻章從簽約過程日本人的姿態中,看出日本“日後必為中國肘腋之患”。果然,三年後,日本就出兵侵佔臺灣。

李鴻章深知創辦近代企業需要的不僅是財力,更重要是思想和觀念的更新。他曾寫過一份描述蒸汽動力運轉的科普文章,當時幾乎沒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機的大清國裡,這個頂戴花翎,腦後依然拖著長辮的李鴻章,能夠如此細緻地觀察蒸汽機的運轉原理,著實令人驚歎。

1896年李鴻章赴德訪問,在德國醫生的建議下,李鴻章前往醫院使用問世僅7個月的倫琴射線,拍照他遇刺的傷口。當他親眼看到X光片上日本製造的鉛彈以何種姿勢嵌人其頭骨時,李鴻章對此大感興趣,併為這種技術取名叫“照骨術”。為此,李鴻章成為第一位照X光的中國人。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客觀上講,無論是日吞琉球,還是法佔越南,李鴻章都深切意識到,列強的威脅來自海上。李鴻章建設成軍後的北洋海軍擁有艦艇25艘,官兵4千餘人,在當時一度是亞洲最強大的海上力量。與此同時,李鴻章加緊旅順,大沽,威海等海軍基地的建設,以加強海防。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內耗眾生,戶部迭次以經費支絀為藉口,要求停止添船購炮,最終使北洋海軍的建設陷於停頓,倒退的困境,終於全軍覆沒。

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海軍在彈藥不足的情況下與日本艦隊進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海上會戰,但最終未能抵擋日軍的強烈攻勢,旅順,威海等重要海軍基地失守,北洋水師覆滅。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馬關條約簽訂後,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掀起維新變法的高潮,李鴻章視馬關條約為奇恥大辱,發誓終生不再履日地,並傾向變法。但最終在“國人皆日可殺”的洶湧輿論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

1900年6月,外國聯軍攻陷了中國北方的海岸門戶大沽炮臺,京城門戶天津陷落,聯軍向通州進發,通州距京城北京僅20公里。

李鴻章人生即將謝幕前收到慈禧的最後一紙任命是“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阿歷克亞《李鴻章傳》中說“每當滿清政府把這個巨大帝國帶到毀滅的邊緣,他們唯一必須啟用的人就是李鴻章”。

1900年7月17日,當77歲的李鴻章在廣州登船準備北上的時候,南海知縣裴景福問他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國家少受些損失,李鴻章感嘆道:“不能預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緩年分,尚不知做到得否?吾尚有幾年?一日和尚一日鍾,鐘不鳴,和尚亦死矣”!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年,就是在這樣悲傷的心境中開始了他與洋人噩夢般的周旋。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逃亡至西安的慈禧,在黃塵烈風中天天盼著李鴻章的“好”消息——“望電報如飢渴”。雖然大清國於1900年夏天發生的巨禍是由慈禧一手釀成,但李鴻章還必須在聯軍的追究面前維護慈禧的權利,他只有日復一日地“竭力磋磨”。李鴻章病倒了,起因是在拜會英、德公使後回賢良寺的路上受了風寒,故作拖延以“漫天要價”的聯軍沉不住氣了,佔盡“中國財力兵力”的“議和大綱”終於出籠。而因為“議和大綱”既沒有將慈禧列為禍首,又沒有讓她交出權力。於是朝廷給李鴻章回電:“敬念宗廟社稷,關係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代表大清國在“議和大綱”上簽字。國人無不責罵“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李鴻章吐血了,他知道自己已為時不多,想盡快結束談判,而談判結束的直接標誌是聯軍撤出北京城和皇室朝廷回京。可是聯軍並沒有撤軍的跡象,各國態度都是必須把賠款數額定下來,必須懲辦禍首。關於懲辦問題的談判耗盡了李鴻章最後的氣力,他無法接受皇親們在菜市口被洋人斬首,最終頂住了聯軍要求對皇親“正法”的壓力。關於賠款問題最後由下級官員談判,結果是大清國賠款4億5千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釐。列強們說“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朝廷的回電是“應準照辦”。

1901年9月7日,代表大清國與11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的李鴻章被醫生診斷為:胃血管破裂。簽約後兩個月,被李鴻章倚為強援的俄國政府再度發難,提出“道勝銀行協定”,試圖攫取更大權益,並威逼李鴻章簽字。李鴻章氣惱交加,嘔血不起,1901年11月7日,光緒二十七年,這位大清重臣處在油盡燈枯之際,站在他床頭逼迫他簽字的俄國公使走了以後,身邊的人大哭,在李鴻章彌留之際,身邊的人對他說:“俄國人說了,中堂走了後,絕不與中國為難,還有,兩宮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鴻章“目乃瞑”,帶著無盡的遺憾,走完了他的人生歷程,享年78歲。

李鴻章有一首臨終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末作等閒看。


李鴻章究竟做了什麼事,世人如何評價他?

聽到李鴻章的死訊,朝廷皆哀,兩宮“哭出聲”,慈禧太后稱讚李鴻章是“再造玄黃”之人。贈太傅,晉一等肅毅候,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原籍和立功省建祠十處。

至此,清代漢族官員京城建祠僅此一位。

在他去世的第二年,吳汝綸東遊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李公當年談判時坐的凳子竟都比日本人矮半截,不覺悲從中來,陪同的日本友人要他留下墨寶。他大書“傷心之地”!

當代軍旅作家王樹增在《1901年》中給予李鴻章評價是:“在中國近代史上,沒有哪一位帝國大臣像他一樣在帝國曆史上佔據著如此重要的位置。他對大清帝國曆史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帝國的國界……沒有他的中國近代史一定是殘缺的歷史,也是無法敘述的歷史”。

清末教育家嚴復有一幅輓聯。上曰:“使平生盡用其謀,其成功或不止此;設晚節無以自見,則士論又當何如”。

《清史稿.李鴻章傳》評價說:“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勵業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衝,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梁啟超的《李鴻章傳》中對他的評價:“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孫中山先生上書李鴻章時說:“我中堂佐治以來,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難險阻,尤所不辭。”

毛澤東也感慨地評價李鴻章說:“吾觀合肥李氏,水淺而舟大。”是說李鴻章為官一生確實是盡了力啊!

西方對李鴻章最為著名的評價是:他是全世界在19世紀中最為獨特的人物。

美國總統格蘭特稱李鴻章為當時世界上四大偉人之首,與當時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法國總理甘必大,德國首相俾斯麥齊名。

美國人認為,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做出了有價值的服務;以從政三十年的政治家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其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日本人對李鴻章的評價是: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李鴻章對自己的評價是: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