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李鴻章去世,慈禧大發感慨:大局未定,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

而後病逝北京,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享年79歲。

"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

而後病逝北京,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享年79歲。

聽聞李鴻章去世,慈禧大發感慨:大局未定,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慈禧稱讚他是“再造玄黃”之人。

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

“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在李鴻章去世的前四十年裡,中國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在這些國人今日談起來仍面色肅然的重大歷史事件中,李鴻章身處其中,就如同清廷的一根定海神針。風暴鋪天蓋地壓過來,慈禧就指望著李鴻章去擋。

李鴻章最初的跳板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他受任之初,正值太平軍第二次大舉進攻。太平天國全盛時曾佔領清朝的半壁江山,勢如燎原,甚至西方列強也都一度轉向支持;李鴻章組建了繼曾國藩以後晚清為數不多有戰鬥力的部隊——淮軍,因其治軍有方,這支初到上海穿著破爛衣服和大褂的新軍隊一戰成名。

此後淮軍邊打邊建,在平掉太平天國後,先後轉戰皖、鄂、豫、魯、蘇數地平息捻亂,到1868年後,北起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晚清南北數千裡江海要地防守,均交由淮軍。 

"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

而後病逝北京,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享年79歲。

聽聞李鴻章去世,慈禧大發感慨:大局未定,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慈禧稱讚他是“再造玄黃”之人。

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

“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在李鴻章去世的前四十年裡,中國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在這些國人今日談起來仍面色肅然的重大歷史事件中,李鴻章身處其中,就如同清廷的一根定海神針。風暴鋪天蓋地壓過來,慈禧就指望著李鴻章去擋。

李鴻章最初的跳板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他受任之初,正值太平軍第二次大舉進攻。太平天國全盛時曾佔領清朝的半壁江山,勢如燎原,甚至西方列強也都一度轉向支持;李鴻章組建了繼曾國藩以後晚清為數不多有戰鬥力的部隊——淮軍,因其治軍有方,這支初到上海穿著破爛衣服和大褂的新軍隊一戰成名。

此後淮軍邊打邊建,在平掉太平天國後,先後轉戰皖、鄂、豫、魯、蘇數地平息捻亂,到1868年後,北起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晚清南北數千裡江海要地防守,均交由淮軍。 

聽聞李鴻章去世,慈禧大發感慨:大局未定,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李鴻章憑此勢力,先是做了湖廣總督,後來又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正式進入晚清的政治舞臺。而1861年辛酉政變後掌權清廷的慈禧,在經歷南有太平天國北有英法聯軍的戰亂以後,覺得國家確實需要一些措施來求富圖強,所以任用了許多漢族能臣,包括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人,他們領導了中國近代化開端的洋務運動: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

這場運動持續數年,直到中日甲午戰爭才正式宣告破產。在這場近代化的運動當中,在李鴻章等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既沒有觸犯清朝的統治框架、危及清政府乃至慈禧本人的權力,而且確實引進了諸多西方的先進科技產物,所以在甲午海戰之前,慈禧和洋務派都將其視為中國恢復國力和聲望的希望。

而正因如此,這幾十年裡主持洋務運動的李鴻章他認為在列強環伺,外侮日甚的環境中,儘可能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儘可能多的和平時間,所以規避戰爭,即便出讓國家利益也要爭取和平,先後與日本、英國、法國簽訂了系列不平等條約。

左宗棠曾在《中法新約》簽訂後痛批李鴻章比十個法國將軍更壞事——中國不敗而敗。

"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

而後病逝北京,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享年79歲。

聽聞李鴻章去世,慈禧大發感慨:大局未定,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慈禧稱讚他是“再造玄黃”之人。

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

“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在李鴻章去世的前四十年裡,中國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在這些國人今日談起來仍面色肅然的重大歷史事件中,李鴻章身處其中,就如同清廷的一根定海神針。風暴鋪天蓋地壓過來,慈禧就指望著李鴻章去擋。

李鴻章最初的跳板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他受任之初,正值太平軍第二次大舉進攻。太平天國全盛時曾佔領清朝的半壁江山,勢如燎原,甚至西方列強也都一度轉向支持;李鴻章組建了繼曾國藩以後晚清為數不多有戰鬥力的部隊——淮軍,因其治軍有方,這支初到上海穿著破爛衣服和大褂的新軍隊一戰成名。

此後淮軍邊打邊建,在平掉太平天國後,先後轉戰皖、鄂、豫、魯、蘇數地平息捻亂,到1868年後,北起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晚清南北數千裡江海要地防守,均交由淮軍。 

聽聞李鴻章去世,慈禧大發感慨:大局未定,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李鴻章憑此勢力,先是做了湖廣總督,後來又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正式進入晚清的政治舞臺。而1861年辛酉政變後掌權清廷的慈禧,在經歷南有太平天國北有英法聯軍的戰亂以後,覺得國家確實需要一些措施來求富圖強,所以任用了許多漢族能臣,包括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人,他們領導了中國近代化開端的洋務運動: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

這場運動持續數年,直到中日甲午戰爭才正式宣告破產。在這場近代化的運動當中,在李鴻章等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既沒有觸犯清朝的統治框架、危及清政府乃至慈禧本人的權力,而且確實引進了諸多西方的先進科技產物,所以在甲午海戰之前,慈禧和洋務派都將其視為中國恢復國力和聲望的希望。

而正因如此,這幾十年裡主持洋務運動的李鴻章他認為在列強環伺,外侮日甚的環境中,儘可能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儘可能多的和平時間,所以規避戰爭,即便出讓國家利益也要爭取和平,先後與日本、英國、法國簽訂了系列不平等條約。

左宗棠曾在《中法新約》簽訂後痛批李鴻章比十個法國將軍更壞事——中國不敗而敗。

聽聞李鴻章去世,慈禧大發感慨:大局未定,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然而,在深宮中養尊處優的慈禧與主和求時的李鴻章在策略上奇異地達成了一致。

這樣的戰略一致延續到甲午戰爭。慈禧太后並不願意其六十大壽為戰爭干擾,李鴻章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企圖和解,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

然而北洋艦隊的戰艦有的12年下水,7年未檢,戰時起火;即便如此海戰時為六十大壽大辦慶典的慈禧還在挪用海軍經費。甲午戰爭戰敗以後,國家自強天下太平的大夢一碎,慈禧太后終於忙不迭地擔心會不會有外國人打到京城皇宮裡來,把一向處理對外交涉事務的李鴻章任命為全權大臣推了出去;李鴻章在用“爭取和平”戰略麻痺自己幾十年以後,不得不明白自己“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於是簽訂了《馬關條約》,發誓終生不履日地,並傾向於變法。

可惜的是,李鴻章因為替太后承擔了國民的怒火,清政府不得不在甲午戰後解除了其在任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他與孫中山的會面也因為互存戒心而並無成效。

這期間義和團揭竿而起,慈禧先是意圖鎮壓,發現無人可鎮壓後就招安以對抗打來的八國聯軍,結果還是無法對抗,又想通過處置義和團來平息戰爭。

然而義和團被殲滅了,八國聯軍卻還是不肯停下,恐慌之至的慈禧逃去西安,途中再度把李鴻章提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來談判。並連續電催其北上。

原本李鴻章部下及親屬也都勸其以馬關為前車之鑑,不要再北上又成替罪羊。然而之後北方局面實在無法收拾,清朝國都淪陷,政府和朝廷逃亡。 

"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

而後病逝北京,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享年79歲。

聽聞李鴻章去世,慈禧大發感慨:大局未定,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慈禧稱讚他是“再造玄黃”之人。

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

“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在李鴻章去世的前四十年裡,中國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在這些國人今日談起來仍面色肅然的重大歷史事件中,李鴻章身處其中,就如同清廷的一根定海神針。風暴鋪天蓋地壓過來,慈禧就指望著李鴻章去擋。

李鴻章最初的跳板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他受任之初,正值太平軍第二次大舉進攻。太平天國全盛時曾佔領清朝的半壁江山,勢如燎原,甚至西方列強也都一度轉向支持;李鴻章組建了繼曾國藩以後晚清為數不多有戰鬥力的部隊——淮軍,因其治軍有方,這支初到上海穿著破爛衣服和大褂的新軍隊一戰成名。

此後淮軍邊打邊建,在平掉太平天國後,先後轉戰皖、鄂、豫、魯、蘇數地平息捻亂,到1868年後,北起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晚清南北數千裡江海要地防守,均交由淮軍。 

聽聞李鴻章去世,慈禧大發感慨:大局未定,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李鴻章憑此勢力,先是做了湖廣總督,後來又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正式進入晚清的政治舞臺。而1861年辛酉政變後掌權清廷的慈禧,在經歷南有太平天國北有英法聯軍的戰亂以後,覺得國家確實需要一些措施來求富圖強,所以任用了許多漢族能臣,包括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人,他們領導了中國近代化開端的洋務運動: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

這場運動持續數年,直到中日甲午戰爭才正式宣告破產。在這場近代化的運動當中,在李鴻章等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既沒有觸犯清朝的統治框架、危及清政府乃至慈禧本人的權力,而且確實引進了諸多西方的先進科技產物,所以在甲午海戰之前,慈禧和洋務派都將其視為中國恢復國力和聲望的希望。

而正因如此,這幾十年裡主持洋務運動的李鴻章他認為在列強環伺,外侮日甚的環境中,儘可能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儘可能多的和平時間,所以規避戰爭,即便出讓國家利益也要爭取和平,先後與日本、英國、法國簽訂了系列不平等條約。

左宗棠曾在《中法新約》簽訂後痛批李鴻章比十個法國將軍更壞事——中國不敗而敗。

聽聞李鴻章去世,慈禧大發感慨:大局未定,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然而,在深宮中養尊處優的慈禧與主和求時的李鴻章在策略上奇異地達成了一致。

這樣的戰略一致延續到甲午戰爭。慈禧太后並不願意其六十大壽為戰爭干擾,李鴻章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企圖和解,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

然而北洋艦隊的戰艦有的12年下水,7年未檢,戰時起火;即便如此海戰時為六十大壽大辦慶典的慈禧還在挪用海軍經費。甲午戰爭戰敗以後,國家自強天下太平的大夢一碎,慈禧太后終於忙不迭地擔心會不會有外國人打到京城皇宮裡來,把一向處理對外交涉事務的李鴻章任命為全權大臣推了出去;李鴻章在用“爭取和平”戰略麻痺自己幾十年以後,不得不明白自己“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於是簽訂了《馬關條約》,發誓終生不履日地,並傾向於變法。

可惜的是,李鴻章因為替太后承擔了國民的怒火,清政府不得不在甲午戰後解除了其在任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他與孫中山的會面也因為互存戒心而並無成效。

這期間義和團揭竿而起,慈禧先是意圖鎮壓,發現無人可鎮壓後就招安以對抗打來的八國聯軍,結果還是無法對抗,又想通過處置義和團來平息戰爭。

然而義和團被殲滅了,八國聯軍卻還是不肯停下,恐慌之至的慈禧逃去西安,途中再度把李鴻章提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來談判。並連續電催其北上。

原本李鴻章部下及親屬也都勸其以馬關為前車之鑑,不要再北上又成替罪羊。然而之後北方局面實在無法收拾,清朝國都淪陷,政府和朝廷逃亡。 

聽聞李鴻章去世,慈禧大發感慨:大局未定,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時值暮年的李鴻章身心皆衰,聯軍唯恐再找不到人收拾爛攤子,於是加緊催促簽訂了《辛丑條約》,規定按照當時中國人口的數量賠款4.5億兩白銀,39年內賠款9.8億兩白銀,懲辦主戰官員,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線所有炮臺等。此後八國聯軍撤兵,天下將李鴻章與秦檜並稱,慈禧才又從西安逃了回來。

縱觀這四十年,本應該是中國決定未來的關鍵四十年,卻大部分在這兩人聯手的求和戰略中耽擱了過去。

早在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已經爆發,開始為消除種族歧視而奮鬥;俄國廢除農奴制,向資本主義國家轉型;而在以求和為國家戰略的三十年裡,俄國和日本從封建國家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在進行從裡到外的工業革命……這些變革沒有不傷筋動骨的,而認為不能夠“傷筋動骨”的慈禧與李鴻章所達成的政見一致之下給中國帶來的表層、緩慢的變化,就中國自身來看是進步,就全球而觀,反而是與前線越退越遠。但這和諧的三十年為這對君臣建立了相當的政治信任,這是無法否認的。

於是在大夢初醒的最後十年裡,慈禧與李鴻章所維繫的清政府必定要付出相當的代價。李鴻章成為了慈禧對內對外的擋箭牌,而慈禧給予了他以地位財富,這樣互利的關係確實維繫了清政府最後的穩定。

"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

而後病逝北京,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享年79歲。

聽聞李鴻章去世,慈禧大發感慨:大局未定,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慈禧稱讚他是“再造玄黃”之人。

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

“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在李鴻章去世的前四十年裡,中國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在這些國人今日談起來仍面色肅然的重大歷史事件中,李鴻章身處其中,就如同清廷的一根定海神針。風暴鋪天蓋地壓過來,慈禧就指望著李鴻章去擋。

李鴻章最初的跳板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他受任之初,正值太平軍第二次大舉進攻。太平天國全盛時曾佔領清朝的半壁江山,勢如燎原,甚至西方列強也都一度轉向支持;李鴻章組建了繼曾國藩以後晚清為數不多有戰鬥力的部隊——淮軍,因其治軍有方,這支初到上海穿著破爛衣服和大褂的新軍隊一戰成名。

此後淮軍邊打邊建,在平掉太平天國後,先後轉戰皖、鄂、豫、魯、蘇數地平息捻亂,到1868年後,北起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晚清南北數千裡江海要地防守,均交由淮軍。 

聽聞李鴻章去世,慈禧大發感慨:大局未定,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李鴻章憑此勢力,先是做了湖廣總督,後來又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正式進入晚清的政治舞臺。而1861年辛酉政變後掌權清廷的慈禧,在經歷南有太平天國北有英法聯軍的戰亂以後,覺得國家確實需要一些措施來求富圖強,所以任用了許多漢族能臣,包括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人,他們領導了中國近代化開端的洋務運動: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

這場運動持續數年,直到中日甲午戰爭才正式宣告破產。在這場近代化的運動當中,在李鴻章等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既沒有觸犯清朝的統治框架、危及清政府乃至慈禧本人的權力,而且確實引進了諸多西方的先進科技產物,所以在甲午海戰之前,慈禧和洋務派都將其視為中國恢復國力和聲望的希望。

而正因如此,這幾十年裡主持洋務運動的李鴻章他認為在列強環伺,外侮日甚的環境中,儘可能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儘可能多的和平時間,所以規避戰爭,即便出讓國家利益也要爭取和平,先後與日本、英國、法國簽訂了系列不平等條約。

左宗棠曾在《中法新約》簽訂後痛批李鴻章比十個法國將軍更壞事——中國不敗而敗。

聽聞李鴻章去世,慈禧大發感慨:大局未定,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然而,在深宮中養尊處優的慈禧與主和求時的李鴻章在策略上奇異地達成了一致。

這樣的戰略一致延續到甲午戰爭。慈禧太后並不願意其六十大壽為戰爭干擾,李鴻章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企圖和解,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

然而北洋艦隊的戰艦有的12年下水,7年未檢,戰時起火;即便如此海戰時為六十大壽大辦慶典的慈禧還在挪用海軍經費。甲午戰爭戰敗以後,國家自強天下太平的大夢一碎,慈禧太后終於忙不迭地擔心會不會有外國人打到京城皇宮裡來,把一向處理對外交涉事務的李鴻章任命為全權大臣推了出去;李鴻章在用“爭取和平”戰略麻痺自己幾十年以後,不得不明白自己“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於是簽訂了《馬關條約》,發誓終生不履日地,並傾向於變法。

可惜的是,李鴻章因為替太后承擔了國民的怒火,清政府不得不在甲午戰後解除了其在任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他與孫中山的會面也因為互存戒心而並無成效。

這期間義和團揭竿而起,慈禧先是意圖鎮壓,發現無人可鎮壓後就招安以對抗打來的八國聯軍,結果還是無法對抗,又想通過處置義和團來平息戰爭。

然而義和團被殲滅了,八國聯軍卻還是不肯停下,恐慌之至的慈禧逃去西安,途中再度把李鴻章提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來談判。並連續電催其北上。

原本李鴻章部下及親屬也都勸其以馬關為前車之鑑,不要再北上又成替罪羊。然而之後北方局面實在無法收拾,清朝國都淪陷,政府和朝廷逃亡。 

聽聞李鴻章去世,慈禧大發感慨:大局未定,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時值暮年的李鴻章身心皆衰,聯軍唯恐再找不到人收拾爛攤子,於是加緊催促簽訂了《辛丑條約》,規定按照當時中國人口的數量賠款4.5億兩白銀,39年內賠款9.8億兩白銀,懲辦主戰官員,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線所有炮臺等。此後八國聯軍撤兵,天下將李鴻章與秦檜並稱,慈禧才又從西安逃了回來。

縱觀這四十年,本應該是中國決定未來的關鍵四十年,卻大部分在這兩人聯手的求和戰略中耽擱了過去。

早在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已經爆發,開始為消除種族歧視而奮鬥;俄國廢除農奴制,向資本主義國家轉型;而在以求和為國家戰略的三十年裡,俄國和日本從封建國家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在進行從裡到外的工業革命……這些變革沒有不傷筋動骨的,而認為不能夠“傷筋動骨”的慈禧與李鴻章所達成的政見一致之下給中國帶來的表層、緩慢的變化,就中國自身來看是進步,就全球而觀,反而是與前線越退越遠。但這和諧的三十年為這對君臣建立了相當的政治信任,這是無法否認的。

於是在大夢初醒的最後十年裡,慈禧與李鴻章所維繫的清政府必定要付出相當的代價。李鴻章成為了慈禧對內對外的擋箭牌,而慈禧給予了他以地位財富,這樣互利的關係確實維繫了清政府最後的穩定。

聽聞李鴻章去世,慈禧大發感慨:大局未定,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慈禧的最大底限是保全自身和清廷,在這之前什麼都可以讓步的她發現只要、也只有把李鴻章推出去,就可以實現這兩樣,所以視其為救命稻草。

李鴻章死後十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不復存在。在此前慈禧最後掙扎了一番,決定實行新政,然而手下再無一個李鴻章可用,這場改革最大的成效是最終引導了其自身的滅亡。

慈禧為李鴻章之哭,其實不過是提早為無可救藥、無人可救的清廷哭一哭罷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