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忠烈不如方孝孺,功績不如曾國藩,為何能得到文正的諡號

諡號制度最早起源於西周的恭王、懿王時期(王國維先生考證出的結論),隨即在周王室和春秋戰國各諸侯國中廣泛施行。始皇帝嬴政一統六國後,認為諡號制度有“子議父,臣議君”之嫌,就把它廢除了。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又重新恢復了諡號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古代歷史上,皇帝、后妃、諸侯、大臣及其他地位較高的人去世後,需要按照其生平事蹟、是非功過給予褒、貶或者是同情的諡號。

唐代之前,給予大臣的諡號是沒有等級之分的,一般都是根據大臣的生平事蹟從《逸周書·諡法解》中選取相應的文字組成諡號。但由於後人一般都會給父祖上美諡,導致了諡號越來越難以正確的評價一個人,所以從唐代開始諡號才有了等級之分。

李東陽:忠烈不如方孝孺,功績不如曾國藩,為何能得到文正的諡號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更是對諡號的等級做出了詳細的規定,根據《明會典》中的記載,高品級文臣諡號的第一個字必須用“文”,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再次是“文成”、“文忠”等。而次一級的文臣就只能用“忠”字再搭配一字組成二字諡號。清朝建立後,基本上沿用了明代的諡號等級。這樣,“文正”就成了明清兩代文臣能獲得的最高等級的諡號。

明清兩代,要想獲得“文正”這個諡號,可不是一般的難:光忠烈還不夠,得像方孝孺那樣寧肯被滅十族也不願意做貳臣;光有功也不行,還得像曾國藩那樣力挽狂瀾後選擇功成身退。所以,明清兩代五百多年,能獲得這一諡號的僅有十二人,其中明代四人,清代八人。

李東陽:忠烈不如方孝孺,功績不如曾國藩,為何能得到文正的諡號

要說方孝孺和曾國藩能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相信大家都很服氣,可明代的李東陽何德何能也能得到文正的諡號?直到我看到了一封李東陽給明武宗上的奏疏:

​永樂以後,漸差都御史在外巡撫。其有番夷去處,則置鎮守總兵官,後差內臣一同鎮守,撫安軍民,防禦賊寇。其權雖同而不專。且如四川所奏,王府、宣慰皆其綜理,夫以親藩之隆重,土官之強悍,彼心不服則釁隙必生。又如舊有草寇生髮,則調兵征剿,土官必須奏請。所有關係,尤非細故。今既革去巡撫,若並付鎮守衙門,任其進止,非唯事體不便,恐鎮守一人亦自負擔不起。百五十年所未有,豈可一旦增添? 若天下鎮守比例而行,則其所繫又不止一方而已。

這封奏疏的原文很長,以上是節選的一部分。其實我們也沒必要逐字逐句去讀,只需要看看“今既革去巡撫”這一句就可以了。在我個人看來,這一句話就是李東陽能獲得“文正”這一諡號的原因。

當時,正是劉瑾得意之時,他為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就暗中支持四川鎮守太監羅龠在鎮守之地自己做主、便宜行事的請求,並且劉瑾還藉此嚮明武宗提出“撤回駐各地的巡撫,只保留鎮守太監就行了。”

劉瑾還真是一得意就忘形,他著實是掂量不清自己幾斤幾兩,巡撫是你劉瑾說撤就能撤的嗎?

李東陽:忠烈不如方孝孺,功績不如曾國藩,為何能得到文正的諡號

李東陽劇照

永樂十八年,由於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御駕北征等活動的耗費實在太過巨大,導致了李法良、唐賽兒等人接連領導農民發動起義,據《明太宗實錄》中的記載,永樂年間發生的農民起義高達六十餘次,所以明成祖派遣尚書蹇義等二十六人代替皇帝巡行天下,其責在於“安撫軍民”,故稱其為“巡撫”。

巡撫最初屬於臨時設置,並不是朝廷派駐地方的最高軍政長官,既不能節制都、布、按三司,又沒有人事升遷賞罰、軍事指揮等權,他只是代表皇帝和朝廷協調各地的都、布、按三司處理農民起義、民變等軍政事務。

關於這一時期巡撫的主要作用我們就以農民起義舉個例子:某地發生農民起義後,當地的都、布、按三司首先想的不是該如何處理,而是該誰去處理?都指揮使司認為農民屬於民戶,所以起義這事應該由布政使司去處理。而布政使司認為起義軍有劫掠府縣的行為,所以這事應該由按察使司處理。可按察使司又認為起義軍人多勢眾,所以這事還是應該由都指揮使司處理。最終三司爭來爭去,就形成了“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局面。皇帝和朝廷見此只能委派一名朝臣前去協調。

到了仁宣時期,由於大明從戰略擴張期進入了戰略收縮期,並且國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恢復和發展,所以巡撫的作用就轉向了催糧、徵稅和巡視漕運等。

但是,在文官集團的運作下,從明宣宗末期開始,巡撫的職權得到一步步增加。

宣德七年,明宣宗命派到各地的巡撫和巡按御史監察三司及府縣的官員,巡撫獲得了對當地各級文官的監察權。宣德十年三月,陳鎰、羅亨信分鎮陝西、甘肅,兼“提督所屬衛所官軍操練”,巡撫開始介入軍隊。正統元年,文官集團以陳懋等邊鎮總兵官抵禦阿臺部進犯不利為由向各邊鎮派駐鎮巡文官,一體節制邊鎮的文官和武將。景泰二年二月,敕巡撫永平等處右僉都御史鄒來學提督順天、永平軍務,至此巡撫攫取了軍伍整飭、將校的任免、軍隊的佈防和軍餉的供給等權。景泰三年,太僕少卿黃仕燮上疏表達自己對巡撫節制三司的不滿,由此可知巡撫在此之前就已經取得了節制三司的權力。天順二年,明英宗下詔將各地的巡撫和鎮巡文官的職責合併到巡撫身上,並明確規定巡撫常駐各地。

發展到明孝宗時期,巡撫已經成為大明皇帝和朝廷派駐到各地的最高軍政長官,不僅能節制三司,還擁有了人事升遷賞罰、軍事指揮等權。

李東陽:忠烈不如方孝孺,功績不如曾國藩,為何能得到文正的諡號

從明宣宗末期到明孝宗時期,經歷了近七十年,巡撫才從臨時設置發展成為常駐各地的最高軍政長官。但是我們看推動巡撫職責增加的主要動力是為了解決農民起義和邊防等問題,而要解決這些軍事問題,派遣一名武將不是更合適,所以我們就可以據此推斷出文官集團推動設立巡撫的本意是想實現打壓武將和全面奪取地方軍政大權的目的。

文官集團為了巡撫努力了近七十年,你劉瑾一句話就想讓人家的努力打了水漂?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明武宗在接到李東陽的奏疏後,就打消了撤回巡撫的念頭。

這種情況下,文官集團能不恨劉瑾嗎?所以說,劉瑾最後被凌遲處死的結局很大程度上也跟此事有關。同理,上疏勸告明武宗保留巡撫以及聯合楊一清扳倒了劉瑾的李東陽不也就成了文官集團的大功臣。

為了表彰李東陽的“功績”,明武宗最敬佩和信任的老師楊廷和代表文官集團嚮明武宗朱厚照提出給李東陽“文正”的諡號。而垂死的李東陽在得知此事後,竟然在床上向前來探望自己的楊廷和磕了個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