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學者酈波:讓娛樂變得有回味、有價值、有內涵

酈波 晴雯 賈寶玉 大學 新民網 2017-05-14

光明網北京5月12日電(記者韓業庭) 一隻從《紅樓夢》裡“走出來”的豆腐皮包子,讓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在《中國味道-味道博物館》的節目錄制現場潸然淚下……那個包子把經典著作裡的豆腐皮包子還原得太逼真了,以致 實在捨不得咬上一口。

從2007年第一次從大學講臺走上電視講壇開始,這位大學中文系教授就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眾傳播上一路狂奔,試圖尋找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切口”。 酈波在隨園教書,又擔任江寧織造博物館館長。他一直想把南京的明清文化、紅樓夢文化向公眾傳播開來。他曾試圖推進博物館免費開放,讓更多人瞭解江寧織造。但出於遺址復原建築的規定和經營考慮,這個想法並沒有實現。他曾通過電視節目推廣江寧織造博物館,又被調侃有廣告嫌疑。

後來,受邀參加錄製以美食解讀經典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味道》,這讓酈波眼前一亮,“以美食解讀經典,這或許就是推廣紅樓文化那個 ‘合適的切入點’。” “這個’味道’,前面加上’中國’兩個字讓人感慨萬千。’味’是食物在口腔當中反覆咀嚼,還沒有下嚥時兩頰生津,然後與食物混合,令人陶醉的過程。如果讓’味’達到’道’這個層面,就需要一個昇華。”酈波侃侃而談:“中國美食文化,‘食’前面要加一個‘美’,‘味’後面要加一個‘道’。就是中國人早意識到,我們說物質層面的一些享受,最終要回到精神層面,最好的美食,最好的味道,是要通過物質昇華到精神層面,紅樓美食就有這樣的特效。”

這或許就是一隻包子打動了酈波的原因——原來,一隻包子可以還原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經典的文化價值。

酈波舉例說,劉姥姥用象牙鑲金的筷子吃鴿子蛋,從那種稀罕與自嘲,可以看出她雖見識少情商卻很高;寶玉為治夏金娃的嫉妒去廟裡求療妒湯,王道士一劑百年後才可能有效的梨湯,道出夏金桂的蠻橫善妒無藥可醫,也是對善良樂觀卻命運多舛的香菱無奈人生的解讀;還有一道寶玉被打後想喝的荷葉蓮蓬湯,既是表達寶玉對荷花一樣的黛玉的思慕,也寓意著賈寶玉對於這些所有的青春、美麗的女子的愛與讚賞……

酈波痴迷於解讀人物,研究歷史典籍、古典文學作品裡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他們的生命軌跡。“曹雪芹作為一字一金的作者,紅樓裡的每一筆都非常關鍵,處處埋著‘扣’,暗藏著線索,每道菜的出場,都和人物性格命運、所思所想息息相關。”

《中國味道》中的尋味團西嶺雪可謂是酈波的“紅樓知己”。“西嶺雪對人物和食物的解讀讓我感觸很深,她將這道菜微妙的設計,一隻包子飽含的深情,與主人公賈寶玉、晴雯的情感聯繫,刻畫入微。寶玉吃一碟豆腐皮包子,也會惦念著晴雯,那是晴雯一生中最美好、最被疼惜的時光的見證。”酈波說:“所以,每個讀懂紅樓的人,都有一道痴迷的紅樓菜,而一道紅樓菜也能讓我們讀懂紅樓裡的人。”

酈波先後參加過大量的文化類節目的錄製,但《中國味道》給他的啟示最為深刻,正如酈波在採訪中所說,“傳統文化不能高高在上,但也不能讓傳統文化的傳播庸俗化,只有在娛樂中傳播傳統文化並讓娛樂高級起來,變得有回味、有價值、有內涵,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去影響大眾,傳遞知識,滿足這個時代觀眾內心的精神追求。” 那次節目錄制,直到結束,那隻芙蓉花一般的豆腐皮包子,酈波都始終沒有吃下。他說,在物質世界,晴雯、寶玉他們都有遺憾,但是靈魂層面是完美的,這種完美就像這樣的美食,多留一刻,對他來講都是幸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