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寧德」對話蕉城崔世召父子,聽才子傳奇

李白 屈原 魏忠賢 文學 愛寧德尋味拾光 2017-03-26

“憶往驕鶯藏樹澀,今日依聞燕啼聲。”

——寧小愛

有一些詩人,在中國文學的歷史上留下了赫赫名聲;而也有一些詩人,雖然並無李白杜甫般鼎鼎大名,卻也閃耀著文壇。其或一生風雨,一生坎坷,然而,無論他走到哪裡,他的名字就響徹在那裡的天空中,響徹在那裡的人們的心坎上。

「i·寧德」對話蕉城崔世召父子,聽才子傳奇

寧德明末的崔世召和清初的崔嵸這對父子,曾經是響徹整個閩東詩壇的詩人。歲月蹉跎不留人,白駒過隙兩難望,崔氏父子尚留給後人憑鑑的東西無幾,只是那首古樂府《昔昔鹽》,香豔纏綿,委婉動人,還牽扯著這一代人的心。無論是一百年還是一千年,能留下的只能是人們的臆想。

「i·寧德」對話蕉城崔世召父子,聽才子傳奇

崔世召秋谷別業遺址

國民政府審計院院長李兆珍在《崔氏族譜序》中曾讚譽:“寧陽為閩北巖邑,數望族者必曰‘崔彭陳林左’諸姓。” 作為世家子弟,崔世召有著“丰姿俊秀,學問淵博,詩名震一時”的美譽。

探訪崔大夫故居就要到城關東井堂(今下井堂)一帶,那曾是崔氏族人聚居的地方。今為黃氏族人所居。這片街區至今仍有好幾座崔姓住宅,還包括崔氏書館、崔氏大夫祠等,透過這些青磚黛瓦、規模宏敞的古建築,以及傾頹的廢墟,我們可以想象明清時期崔氏家族簪纓翩翩、子孫顯貴之盛況。

崔世召:不屈不撓,詩作顯著

妙舞低垂手,聽歌昔昔鹽。

閨人雙淚迸,遊子五湖淹。

水餞春澌去,階延月影潛。

驕鶯藏樹澀,弱柳覆堤纖。

——《昔昔鹽》

從早晨起來直到現在,我靜坐良久,在詩句中徘徊,任憑著自己的思緒,靜靜地想著你們當時的心思。細想崔世召的一生, 命運乖舛,大器晚成。直到不惑之年才考中舉人,仕途不順,遭受排擠。

「i·寧德」對話蕉城崔世召父子,聽才子傳奇

那個時候,宦官當道,一些為了討好魏忠賢的官員在江西南昌為其建造生祠。並向持尺幅前往崔世召處求詩。崔世召拒絕了請求,並反問:“你們怎麼能用這種作法來玷汙我的清白呢?”不料因此得罪了“閹黨”,強加以“充運遼糧不饜”的罪狀打入應天府死牢。好在次年得遇新主登基,閹黨垮臺,這才得以生還。

「i·寧德」對話蕉城崔世召父子,聽才子傳奇

秋谷別業中的崔世召手跡

想對崔世召說,我敬佩你不屈不撓的文人風骨,剛正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你雖曾受牢獄之難,可文采與風骨尤具,八首《打魚謠》更是繪畫出海濱城市的“黃魚汛”之壯觀。“乞得魚羹呼酒去,等閒人指凱歌遊。”的瀟灑,與寧德海景美味的相配合,清新別緻。其七當中的“海上安榴四月開,年年石首踐更來。他時老健重觀海,記取榴花第幾回?” 更是生活氣息濃郁。

「i·寧德」對話蕉城崔世召父子,聽才子傳奇

崔世召墓前馬

崔世召深得時任福建按察司僉事熊明遇的稱賞,這位後來的兵部尚書、東林黨領袖曾高度評價崔世召:“詩文之備美一似乎其樓之觀也。詩則大曆、貞元間,文擅蘇柳之致。而擬於今,當宗五霸中桓文也。”

想來他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不然這一篇篇流傳千古的作品能如此聲名遠揚?不然又怎會有這麼多文人才子推崇,喜歡他,不僅喜歡他的詩,他的詞,更喜歡他那句句中透露出的清新的味道。和不畏貴族的錚錚之骨。

崔嵸:亂世才子,流芳千古

葉香亂打冷霏霏,輿夢尋秋雁影稀。

煙雨滿溪行不了,渡頭持傘一僧歸。

——《藍輿遇雨》

「i·寧德」對話蕉城崔世召父子,聽才子傳奇

崔嵸是崔世召的第四個兒子,十三歲便刊刻了第一本詩集《耕秋集》。被推為雲間社“十八才子”之一。徐霞客的摯友小寒山子陳函輝,曾揮筆作《驚崔篇》贈與他。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大明帝國轟然倒塌,肅慎人的後代繼元蒙之後再次入主中原,陳函輝引繯自盡。崔嵸的另一位好友趙君宋,告發修明史的莊廷鑨,迫害同胞。

「i·寧德」對話蕉城崔世召父子,聽才子傳奇

這樣的一個亂世,讓他選擇了隱居,亂世自由的土壤也成就偉大的詩人。在亂世裡遭遇的不平、屈辱、憂傷,崔嵸都借詩歌盡情地宣洩出來。崔嵸晚年不問外事,悉心著述,為蕉城編纂了《續寧德縣誌》和《寧德支提寺圖志》,為我們留下了重要史料。

我想對崔嵸說,獨特如你,卻遭遇亂世浮沉。世道渾濁,唯有孤高如清蓮,隱居人世,留下史料給後人,自己便隨著那陣陣清風飄散了。你不是李白,沒有他豪情的灑脫;你不是屈原,罔顧生命,投身江河。你只留下了淡淡的名字,在閩東詩壇裡卻格外的耀眼。

寧小愛丨文字編撰

部分資料來自網絡丨圖片採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問題請聯繫小愛

智己策略丨愛寧德

行走丨發現丨記錄丨傳播

專注於寧德風土人情、人文歷史、傳統文化挖掘,旨在做一個有溫度的本土文化傳播平臺,為想要了解寧德的人提供一個優質的閱讀平臺,與共同興趣的人發聲同樣的話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