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洪:美國滿腦子意識形態,賊喊捉賊

近日,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發佈報告,指責中國利用國際組織輸出意識形態,認為中國試圖將其意識形態寫入國際組織條款,並通過引導全球治理的方向來推進自己的外交戰略。報告指出,中國通過推進“一帶一路”來鞏固其在國際組織中的角色,並推動中國的國家利益。報告得出結論:中國已經從傳統的在國際組織的防禦姿態轉變為積極輸出自己對人權和主權的定義,美國要與盟友一起在國際組織中阻止使用中國常用的意識形態詞語。

報告所說的意識形態,實際上是指中國近年來在國際社會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等新理念和新主張。這些理念與主張已被載入聯合國大會、安理會、經社理事會、人權理事會的相關決議中。這體現了聯合國多數會員國對這些新理念新主張的認同和支持。

事實上,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就提出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三個世界理論、和平發展時代、和諧世界理念、新安全觀和新發展觀等。這些理念和主張或者不同程度地得到國際社會的讚賞和接受,或者成為國際關係的準則。因為它們反映了國際關係的現實,體現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訴求,順應了國際社會的潮流。

特朗普上臺後,奉行“美國優先”的原則,採取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政策,從多邊主義和國際制度節節後退。在兩年多時間內,美國已退出或威脅退出10多個國際組織和國際條約。這表明美國從“霸權之後”進一步演變為“制度之後”。

在對華關係上,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明確把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和修正主義國家,政策規劃部門把與中國的對抗定義為“文明衝突”,推出印太戰略,從地緣政治上抗衡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

如果說貿易戰反映了中美之間的利益之爭,是一種硬對抗,那麼把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的建設性和引領性作用視為輸出意識形態,並要採取行動加以阻止,則顯示一種欲與中國軟對抗的態勢,即搞規則和秩序的競爭。

美國利用國際組織孤立和打壓中國,不是新招。上世紀50年代初,美國操縱和指揮的“聯合國軍”與中國軍隊在朝鮮半島正面交戰,並千方百計阻撓新中國重返聯合國達22年之久;從1990年開始,美國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曾連續10多次提出關於中國人權問題的反華提案;這幾年,美國又多次在WTO指責中國。

曾幾何時,美國是許多國際組織的創始者和總部所在地,這也是其全球領導力的一部分。但美國總把國際組織作為其對外戰略的工具,抱著實用主義的態度,利則用之,不利則棄。

時過境遷,中美在國際組織中的角色正在互換。中國不僅是國際組織的積極參與者和貢獻者,更是倡導者和引領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堅定支持多邊主義,主張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導作用。為此,中國建設性地參與聯合國和平、安全和人權等各項工作,並在維和行動、發展援助、減貧、氣候變化等領域做出積極貢獻。不僅如此,中國通過倡導成立亞投行、金磚國家新發展銀行等新型國際組織,通過主辦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等峰會以及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與國際組織合作共建和對接“一帶一路”等,開始在國際組織中發揮引領性作用。

而特朗普治下的美國紛紛“退群”和“棄約”,說明其國際領導力的減弱。現在,美國又開始擔心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的意識形態滲透,則反映了美國的意識形態競爭思維,以及其失落和失意的心態。一方面,美國支持國際組織的意願和能力在下降;另一方面,美國又不願意看到中國與國際組織合作的加強。

中國剛剛主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推動文明的交流互鑑。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國卻忙於制定基於“文明衝突”的對華關係框架,準備與中國進行不同文明的較量和不同意識形態的鬥爭。孰是孰非、高下立判。

國際組織是開展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的平臺。中美兩國在聯合國、世界銀行、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等國際組織有良好合作的例子。對於中國在國際組織倡導的理念和方案,以及中國積極支持國際組織的意願和能力,美國完全可以抱著積極和建設性的態度,沒有必要“意識形態化”和“去中國化”。國際組織應該成為中美合作的大舞臺,而不是意識形態對抗的新戰場。(作者是復旦大學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