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文近 5000 字 閱讀時長因人而異

有勇氣者請開啟閱讀 無勇氣者請求助靜茹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一千個梁靜茹的歌迷心中可沒有一千首梁靜茹……

Fish 魚姐出道至今發過的歌並不足一千首啊,但好聽到值得循環一千遍的單曲,還是有的,很多。


為什麼梁靜茹“二”了這些年還是沒改?明明出道二十年了!


事關梁靜茹新專輯《我好嗎? - 太陽如常升起》的相關報道近來處處可見,暌違七年,靜茹終於再發專輯!

講真,華語唱片的文案很喜歡用“暌違”這個詞,但那些一二三四年沒發唱片的,怎麼敢叫“暌違”?梁靜茹可沒給你們勇氣!只有靜茹這七年後的發片,才真的對得起暌違本違!

慶幸的是,梁靜茹是親自給了三石勇氣的。

五一小長假之前幾天,三石和內地的幾位樂評人老師,大家分別從北京、杭州、廣州、深圳等地奔赴臺北,在臺北一家極其隱蔽的駕校的會客“祕境”bar裡提前聽了靜茹的新專輯。


為什麼梁靜茹“二”了這些年還是沒改?明明出道二十年了!


之後,我還當面把《勇氣》的黑膠唱片拿給靜茹簽名,從此三石我也是擁有了被梁靜茹本人“開光”過的《勇氣》了,做什麼我都不再怕!

順帶問一句,臺北的賞聽會上,黃子佼呼籲靜茹趕緊把前六年欠的唱片債給補六張專輯出來,這件事有人同意嗎?我先舉手贊同✔️

要說這麼多年來,梁靜茹除了上綱上線給大家派發勇氣之外,她還無形中養成了歌迷愛買實體唱片收藏的好習慣。

前幾天當有消息說《我好嗎? - 太陽如常升起》的 CD 會從原定的 5 月 16 日推遲到 5 月 21 日發行,還挺多人沮喪的,彷彿這意味著要多等五天才能聽到梁靜茹新專輯。

其實不是,《我好嗎? - 太陽如常升起》數字版專輯如期在 5 月 16 日登陸到 QQ 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咪咕音樂…等數位平臺了,在等待你預購的 CD 到手之前,至少先可以在這些數字平臺聽到專輯的音源部分。


為什麼梁靜茹“二”了這些年還是沒改?明明出道二十年了!


到現在 5 月 21 日,《我好嗎? - 太陽如常升起》CD 也已在運送途中了。

See,雖然這些年很多專輯都是數字版先行,實體隨後才發,但忠實歌迷跟隨梁靜茹養成的良好收藏習慣,還是令實體 CD 的推遲發行引發了第一時間的“恐慌”,大家淡定啦。




  • Part. 1 梁靜茹的“物理變化”…


出道整二十年,有人總在風格百“變”的路上走著,每次變好或變壞,就看演唱者和企劃團隊的眼光是否穩、準、狠了。

但梁靜茹在風格方面總是以不變應萬變的存在,情歌永遠是她的標誌,溫暖的、治癒的、傷感的、輕快的,梁靜茹的情歌有很多分支,只要從她口中唱出,就都被打上了梁靜茹獨此一家別無分號的標識度。

還記得《今天情人節》那張 Live CD 裡的情歌大串燒《昨日情書》嗎?歌曲從江蕙、王菲、張惠妹再串燒到張學友,靜茹的演繹都充滿了濃郁的“魚情味”。

在臺北的賞聽會上我才知道,在靜茹出道前的 90 年代,身在馬來西亞的她是演唱 B 級伴奏帶歷練出來的——所謂 B 級伴奏,是當年因為製作 KTV 伴奏的公司不夠資金購買原版伴奏,就找來聲線相似的歌手完成人聲演唱的部分,再技術處理成伴奏音頻,配上風景或泳裝美女的畫面,販賣給 KTV, 畫風那是相當感人,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風雨啊……

梁靜茹當年可以順著排行榜上的女歌手逐一錄唱,從王菲、陳淑樺,到辛曉琪、張惠妹、林憶蓮……等等華語女唱將,她都唱過。

這就不奇怪為什麼後來靜茹 2006 年去恩師李宗盛「理性與感性」演唱會上唱陳淑樺的《問》是那樣深入人心了,很多年紀小的歌迷都是聽了靜茹的版本才知道《問》這首歌的。

我的一個朋友和前任鬧分手,也曾聽著那場演出中梁靜茹翻唱林憶蓮《誘惑的街》慢慢走出一段情傷。

可我還是要說,《我好嗎? - 太陽如常升起》這張專輯,梁靜茹也變化太大了吧

“情歌”的基礎體系還在,知性擔當如《我好嗎》、治癒療傷如《如愛所願》、感傷自憐有《類情人》、催淚力強大有《慢冷》、氣質卦作品還有《微光》,這些都是我們熟悉的梁靜茹、習慣的梁靜茹。

當這些歌出現,梁靜茹和情歌的關係在這張專輯中依然有很好的延展度,甚至《類情人》令我們聽到了光良和梁靜茹在《勇氣》之後時隔十九年的再度相遇,我們曾期盼“如果有一天”能再合作的大馬勇氣二人組,現在終於等到了。


為什麼梁靜茹“二”了這些年還是沒改?明明出道二十年了!


魚姐的情歌一出,還是給人很安慰的耳感,這樣的選歌、這樣的風格,還是我們熟悉的梁靜茹,老歌迷聽完安心,新歌迷聽完放心,有情人聽完傷心,無情人……無情人請先學會愛,再來聽靜茹的情歌好嗎?!

但梁靜茹變了哪裡呢?

我要說,是她的嗓音質感。

先行曝光的兩首歌《微光》和《我好嗎》當中,她的鼻腔音有著明顯的加重。如果之前時隔一年或兩年的專輯聽不太出靜茹的嗓音進化,這次暌違七年後,就有了特別大的不同。

在臺北賞聽會現場,我問到靜茹這個問題,她沒有迴避,講說是因為這次錄音習慣的不同,這次專輯在錄唱時比較貼近麥克風的原因,嗯~這麼講,我大概就想通了。

畢竟現在在國際上,如 Adele、Sam Smith 這樣注重 vocal 表現力的歌手,都已經在混音階段著重把人聲置於所有器樂之前的位置處理了,靜茹還在錄唱階段就以物理位置上更靠近麥克風,一定程度上更便於令混音工作進行,對 vocal 能有更精準和細緻的捕捉和呈現。

的確,當你聽製作人鍾成虎在《太陽如常升起》、《微光》和《以你的名字呼喊我》等歌中對靜茹 vocal 做處理表達時,一定能體會到這樣的技術處理之必要性,畢竟,梁靜茹是以情歌體系和 vocal 表現力而立人的,這樣的改變一點不影響情歌情緒的傳遞,還因為技術上的進步,對音樂整體品質提升起到了無形的助力。



  • Part.2 梁靜茹的“化學變化”…


講完理科男的話題,再講一些文科生的感性。

在中學時期我們學習過,肉眼可見、可感知到的變化,我們歸類為“物理變化”,比如水滴蒸發成水蒸氣、大樹被鋸伐成傢俱品、洗乾淨的生菜被做成大拌菜沙拉;無法復原且內置形態改變的變化,就是“化學變化”了,像是碳酸飲料喝進肚子裡化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以及糖分、我們努力鍛鍊令脂肪轉換成為運動時的能量和汗水、還有這次靜茹的情歌我們聽後能感知到隱隱心塞

三石我聽此次梁靜茹的改變,除了 vocal 處理不同以往,她在歌詞中的體悟也與以往有很大不同。

曾經的靜茹情歌是未婚女生對愛情各種視角的熾熱表達,幸福滿溢有《親親》、《暖暖》,痛徹心扉有《會呼吸的痛》、《可惜不是你》,不顧一切有《燕尾蝶》、《無條件為你》,溫暖勸慰還有《別再為他流淚》、《愛久見人心》等等。


為什麼梁靜茹“二”了這些年還是沒改?明明出道二十年了!


新專輯從最初《微光》的曝光,梁靜茹的感情濃度似乎不那麼熾烈了……

如今呆板的另一半 / 陪你看電視的熒光 ”一句詞頗令人感受到婚姻生活流於平淡的老生常談,一定戳中了大多數人的婚後日常,類似張學友曾在《她來看我的演唱會》中唱“身邊的男人 / 早已漸漸入睡 ”的波瀾不驚之陪伴式情感。

《我好嗎》亦是這樣的喪,還好不算“怨”,“我好嗎 有誰能傾聽 ”的自問自答和“我是陽光下的陰影 / 自己給自己迴應 ”的孤寂感,都在專輯 A & R 黃婷填詞的這首歌詞字裡行間流淌著。

可能因為這樣的喪情感自身,所以對於往昔的回憶與投射,便有了《如愛所願》的成熟與灑脫,“曾執迷的緣分 / 笑談成傷痕 ”之於生活早已大於感情的中年人群而言,是再好不過、更別無他法能送給過往感情的釋懷感悟了。

想想看,我們這群聽了靜茹十幾年甚至二十年的歌迷,有幾個還沒過而立之年呢?

四月份,當我興奮地跟一個 95 後的朋友說我要去臺北看梁靜茹時,朋友冷峻地回覆我說“我們聽說梁靜茹要發片還挺驚訝的,是不是哪天你們85後聽說孟庭葦又要發片,也是我們這樣的冷不丁?”我竟一時語塞,又贊同不已。



  • 番外篇 梁靜茹到底有多“二”?


到目前為止,《我好嗎? - 太陽如常升起》當中三石最愛的歌是《我好嗎》,居然又是在專輯第二首的位置上!

我知道年輕人們聽歌已經不那麼在乎排序了,但三石聽梁靜茹這二十年,對於她排布在專輯第二位置上的歌有種謎之深信,無論專輯同名主打歌,亦或非同名單曲,梁靜茹專輯的第二順位總不會出錯。

即使前一陣順應微博討論起 #我生命中的樑翠萍# 之話題時,我的首選曲目一定是最初在專輯中收錄 Track 5 位置上拿一整顆宇宙換一顆紅豆的《情歌》,但《情歌》在 2011 年梁靜茹發行的精選輯《現在開始我愛你》當中也是排位第二的!

跑題嘆息一下,很匪夷所思的是,梁靜茹的第二張精選收歌也不錯,卻遠沒有造成她第一張精選《戀愛的力量》當年的影響力。

雖然!但是!!不過!!!

例外也有幾次,像《親親》第二首《暖暖》、《情歌沒有告訴你》第二首的專輯同名單曲、《靜茹 & 情歌 - 別再為他流淚》第二首《沒有如果》…我並沒有很喜歡。

再說回到三石我對梁靜茹這歷年的“二”之迷信中,尤其以《如果有一天》、《我還記得》和《C'est la vie》最為深愛。

在 2000 年當年聽著有點怨的《如果有一天》,現在給長成中年人的我們再聽,恐怕都會追憶當時對感情濃烈又通透的估量吧。

如果有一天 / 我們都發現 / 好聚好散不過是種遮掩 ”的直白更是二字頭青年對於感情難割難捨的難以放手,總會想方設法留住最後一點點溫存,騙自己不可能的分別,不會不可能。

那樣的情感,二字頭的年紀演唱是對的,三字頭再唱,反而顯得不成熟,慶幸那時的靜茹遇見了《如果有一天》這樣的好歌。

聽到新專輯中蕭煌奇作曲的《如愛所願》,我會自行解讀這首雲淡風輕笑談從前的吉他小品情歌正是《如果有一天》的後續,當年自以為的刻骨銘心,被時間稀釋到十幾年後再看,早已不再驚心動魄。

2005年明顯被《可惜不是你》蓋過風頭的《我還記得》,是我到現在也覺得沒爆紅很可惜的一首個人私藏品。

《我還記得》不似《如愛所願》用一種中年人看年少時的回憶眼光,而是當年青年當事人往前回看少年青澀懵懂期情感的視角,所以詞和曲都不是濃到化不開的情感表達,而聽得出其中釋懷與對未來的希望並存的口吻。

副歌“我還記得那年傾盆大雨 / 狼狽奔跑穿越幾條街 / 握緊的雙手 / 為愛的不顧一切 ”與後來2011年胡夏的《那些年》放在一起聽,很有校園上下集情歌的即視感,當男主角回憶著“那些年錯過的大雨 / 那些年錯過的愛情 / 好想擁抱你 擁抱錯過的勇氣 ”,當給大家派發勇氣的女主角梁靜茹穿越到《我還記得》當中,是不是剛好對應上!

還有“考壞一次不是末日 ”這句歌詞是不是學霸女主角唱給學渣男主角的最好安慰?!

同一組詞曲作者黃婷 + 易桀齊 + 伍冠諺在《我還記得》兩年後又寫出《C'est la vie》。

當《我還記得》中唱過“我們要一起去看世界 ”,之後這個愛情故事的女主角便從多雨的臺北畢業去巴黎生活了,只是從兩個人變成了一個人,“願我們各自都有美好的一生 美好的風景 / 愛在錯過後更清晰 ”的結語,穿插在《那些年》誕生之前,依然適用。

因為靜茹的《C'est la vie》這首歌,幾年前三石第一次去巴黎旅行碰巧遇見一個雨天,便沿著塞納河走了一遭,耳機裡播著《C’est la vie》,眼前的確浪漫到令人心醉。


為什麼梁靜茹“二”了這些年還是沒改?明明出道二十年了!


新專輯的《慢冷》靜茹怎麼唱來著?

這世界大到讓你很難不旅遊

靜茹這些年的情歌不只擔任療傷功效,還兼具了旅行指引的作用:《會呼吸的痛》導航東京鐵塔,《暖暖》和《101》都是臺北及周邊地區的座標景點,《分手快樂》一句“就飛去熱帶的島嶼游泳 ”常會成為東南亞旅行者的朋友圈打卡配文,2003 年《你還在不在》從歌詞“帶我去看世界盃足球賽 ”問世後,德國、南非、巴西、俄羅斯都可以配給這首歌做 BGM 了,還有前面聊到《C’est la vie》和巴黎的打包關係。

想必我們這些後來的解讀一定不是靜茹這些情歌的最初創作初衷,但靜茹這二十年來,不斷以各種形態的情歌慰藉我們感性的內心卻是不爭的事實。

就算我們解讀不出一千個哈姆雷特,把靜茹的情歌循環千百次,我們也在其中找到了和自己碰撞出對的情緒出口。

梁靜茹的歌迷可不是臺灣陳姓大哥唱的“最無情”,而是被靜茹的情歌慣壞,慣到“最多情”。

係數靜茹其他的“二”位情歌,《一夜長大》、《為我好》、《分手快樂》、《聽不到》、《給從前的愛》…一定或多或少都會有聽者自身情感軌跡的影子。


為什麼梁靜茹“二”了這些年還是沒改?明明出道二十年了!


曾為別人付出愛而犯“二”那麼多年,這次再聽到靜茹最新的“二”位情歌《我好嗎》,終於可以問候一下自己的內心了。

這樣的自我關心無論你獨身或有情感寄託,都該在繁忙的人生空隙中給自己留出一片空間,問一聲“我好嗎?”便明白地看開了。

反正“那些圓滿我的 / 碾碎我的 / 都回不去了 ”,現在依然陪伴我們的,還有梁靜茹和她不斷能同步我們情感共性的情歌,跟著時間繼續在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