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能從伴侶的手機中活著出去

by 胡喜寶

沒人能從伴侶的手機中活著出去

1

去年底上映的《來電狂響》我看了兩遍,大意很簡單,一幫朋友聚會,玩起了“死亡遊戲”,公開手機所有來電及信息。

多麼符合人性啊,好奇欲窺私慾以及對自己那點小祕密的隱隱擔憂。這不就是現實中的我們嗎?

以前聚會,最期待但也最害怕的就是玩“真心話大冒險”,坦白說,我更傾向於“大冒險”。因為無論什麼題目,當眾跳舞也好,給前任打電話也罷,或者去勾搭陌生人,無非考驗的是臉皮厚薄的程度,幾瓶酒下肚,這些都不是事兒。

但“真心話”不一樣,你不知道等待你的將是怎樣尷尬的題目,最恐怖的是關乎道德亦或鞭笞人性的內容,比如性愛細節、偷情出軌等問題。

如果伴侶在座,很多人可能根本做不到遵守遊戲規則,會用說謊來隱瞞真相。

但奇怪的是,每個人都興奮地睜大猩紅的眼睛,在期待別人回答勁爆的問題,尺度越大越爽,最好能撕下那人所有的偽裝,只剩一個赤裸裸的難堪的真相,以此來滿足自己窺探別人隱私和祕密的狹隘慾望。

人性之一:愛窺私,卻又拒絕被窺。

還好,遊戲畢竟是遊戲,你還有隱瞞真相的選擇。

沒人能從伴侶的手機中活著出去

2

看過《來電狂響》的,我更推薦再去看一下意大利原版電影《完美陌生人》。

對現代人來說,藏著最多真相的地方應該是手機,它瞭然我們的一切,是每個人生活的黑匣子。若仔細翻一個陌生人的手機,從通話記錄、信息、備忘錄到相冊、視頻、音樂,再到各種app的使用記錄,大致便可識人了吧。

手機已成為現代人的外置器官。

情侶雙方互看手機的話,不知道又要拆散多少對兒!

電影中大家坐在一起,玩了個狠遊戲,進行了一次萬劫不復的人性試探。

七位好友,包括三對夫妻,還有一位單獨赴約的男人。本來其樂融融、歡聲笑語,直到女主人提議玩個遊戲:

沒人能從伴侶的手機中活著出去

念頭一起,潘多拉魔盒的一條縫隙已經被撬開了。尷尬的是,似乎誰也不能拒絕,如果你拒絕,就表明你真的隱瞞著什麼祕密,但如果真的參與,幾乎每個人都清楚,一切堅固的東西終將分崩離析。

所有人進入遊戲的同時,都亂了陣腳,桌面上談笑風生,私下裡無比倉皇。

一次次響起的鈴聲,利刃般無情劃破了每個人的偽裝。

三對夫妻對應了婚姻的三個階段,他們面臨的問題不一樣,互相之間“癢”的程度各異。

第一對夫妻,新婚燕爾,如膠似漆。

第二對,孩子五六歲,七年之癢的節骨眼,同時處於最容易起衝突的老人贍養問題。

第三對,也就是宴會的主人。女兒已十七歲,夫妻關係要麼死水一潭,要麼手牽手看細水長流。

單獨的男人則可以算作第四類,由於觀念或壓力,不願或不能結婚生子的人,同性戀和丁克家庭等。

七位好友各自隱藏的祕密都是那種戲劇性和現實感兼具的內容,幾乎每一個議題都足以引爆我們的日常生活。包括最爛俗的婚外情;最無解又無奈的婆媳關係;最狗血的——妻子和從未見面的網友玩虛擬性遊戲;多年的好友竟然是“深櫃”……

結果可想而知,友情愛情轟然坍塌、分崩離析。

3

電影的結尾,設置得耐人尋味——因男主人的制止,遊戲根本沒有開展。

聚餐結束,朋友們互相親吻,三三兩兩微醺地離去。他們像往常一樣攜帶著祕密,重返各自的生活。有人繼續和小姑娘調情,有人和虛擬男友玩著性遊戲,有人繼續掩蓋自己的取向……

男女主人準備就寢的時候,女主人問男主人:“你當時為什麼不讓我們玩這個遊戲?”

男主人回答:

沒人能從伴侶的手機中活著出去

我們到底想要哪種生活?以徹底崩塌為代價的誠實生活,還是接受“每個人都有祕密”的灰色生活?

生活不完美,生活充滿謊言,這些我們都知道,但若將它們全部剝去外衣,赤裸裸血淋淋地擺在眼前,還是缺乏勇氣去直視。

生活的褶皺之間,藏著真相和謊言。

人們設置多重生活,是為了掩蓋謊言,更是讓生活不至於崩塌。

我們渴望自己的生活只有一重,也渴望和親密的人不設帷幔、親密無間。但無奈的是,成年人的生活複雜而斑駁,如若對彼此敞視一切,幾乎沒有人能承受那完全透明的重量。

有時,只是因為透明的光芒過於刺眼,我們才設置了灰色的帷幔。

這帷幔有時藏匿了汙垢,但更多時候,它卻延續了生活。因為人性中那些暗色的斑塊,一直存在,無法被消解,只能被遮蔽。作為成年人,某種意義上說,人生來就是一個不斷戰勝本性的過程。

所以,不要考驗人性。

沒人能從伴侶的手機中活著出去


4

《奇葩說》曾辯論過這個題目“該不該看伴侶的手機”。

馬薇薇有一段話,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

“責任感,男人要有責任感。 你可以去跟別人搞曖昧,你甚至也可以出軌,一個男人最起碼的責任感是做到,不讓人發現。 所以,當你那麼簡單粗暴地不讓我看你手機的時候,當你在我看你手機反過來指責我沒有安全感的時候,坦白講,我會蔑視的,不是你的道德,是你的智商。

大家出來混,最底線,別傷害對方。”

馬薇薇雖然持正方“該看”,但她要看的只是你“清理”過後的一種完美的表象。

她字字句句裡盡是看破兩性關係的滿目瘡痍還能小心翼翼地愛護,是參透關係都是脆弱的這一真相後的豁達,是一種慈悲的放過和包容。

這並非自欺欺人,是歲月積累的智慧。

就像《完美陌生人》中的男主人,對婚姻的態度是理解並且隱忍,克己勝於責人。這彷彿就是“人與人的脆弱關係”,尤其是婚姻關係的最佳回答。

他輕描淡寫地問一句妻子買新耳環的事情,和女兒那一句“你是太愛媽媽了才不知道她有多婊”,可得知,他對妻子的出軌行為是知道的。但他看破了夫妻關係的傷痕累累,而又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盡力維護而不戳穿。不戳穿不追究就可以當做沒有,就不會恨。

對於女兒的教育,妻子辱罵並約束女兒,而他則恰恰相反。

遊戲中間,女兒給父親打來電話,告訴他,她可能會跟男朋友上床了。在妻子憤怒的注視之下,他本可以說一些妻子想讓他說的話:“不許去”,“不要作賤自己”,“回家來”。但是他沒有。男主人慢慢對女兒說:

沒人能從伴侶的手機中活著出去

他不需要知道細節,沒有試圖介入女兒的私生活,他對他女兒的態度反映了他對自己的自信和對生活的淡然。他只是讓女兒知道,她是一個成人,她可以自己做決定。

所以,最“乾淨”的他,最不害怕這個遊戲的他,是唯一明確反對這個遊戲的人。

人在世間走一遭,走的越久,越覺得沒有什麼是值得責怪的事情。

不論馬薇薇還是男主人,都是因為懂得人性如此,所以慈悲。

5

為何懂得之後,依然做不到慈悲?

我曾跟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大家都走過很多彎路,才漸漸懂得怎樣愛一個人、怎樣維護一段感情。

我說要將這些都細細的總結出來,告訴我的女兒,以免她再重蹈覆轍。

他告訴我沒用的。其原因就好比“聽了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別人的經驗再多再具體再生動,都是無法複製都自己身上產生實質的指導作用。

生活是有慣性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艱難和掙扎,很少有人跳得出。

好比影片中三對夫妻看待彼此的態度截然不同,新婚者態度天真而激烈,七年之癢者態度淡漠和無所謂,結婚20年之久的夫妻由於看透而隱忍包容。

新婚者看到老夫妻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看到他們以前摔過的跤也覺得痛得很,但當他們真的走到這個節骨眼,勢必也要再跌倒一次才記得住。

每個層次的變遷都是量變積累下的一次結繭化蝶,我們幾乎無法在這個年齡段擁有另一個年齡段的心態,通過經驗借鑑的參考價值幾乎無用。

再探究“人性醜陋到何種程度”,或咀嚼“不要試圖試探人性”之類的命題,都對人處理這類問題毫無益處。

只願以後你在狠狠跌跤的時候,能恍然自己摔在了哪兒,明白人性本就如此而已,站起來拍拍塵土,原諒自己,對身旁跌跤的人可以不認同、但是抱以理解,然後再跌跌撞撞向前走,勇敢跌下一跤就好。

沒人能從伴侶的手機中活著出去

EN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