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青年談婚論嫁重“三觀”'

"

"

滬上青年談婚論嫁重“三觀”


相親是青年男女尋找另一半的途徑之一。

■ 門當戶對、郎才女貌等傳統觀念對現代青年人的影響仍然較大

■ “剩男”比“剩女”的人數更多,“剩女”是一個偽命題

■ 男性對性的開放程度仍然高於女性,大部分人在戀愛關係外有所剋制,堅持道德底線,91.4%的人表示沒有過一夜情的經歷

如今,單身越來越成為國內各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最近,一部《我不是結不了婚,只是不想》的日劇戳中了不少單身青年的“內心獨白”。剛剛過去的“光棍節”,讓單身青年的婚戀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作為國際性大都市,上海每年都有大量的流動人口進入,非滬籍人口的比例高達40%,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單身青年群體,這進一步加劇了上海單身青年的婚戀壓力。為了深入瞭解當下城市中單身青年的婚戀觀,他們的擇偶標準以及擇偶困境,提高婚戀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上海市婦女兒童指導服務中心(巾幗園)、上海市婚介機構管理協會在今年7月~8月對上海市18歲~40歲的單身男女青年開展了調查,並於日前發佈了《上海市單身青年婚戀調查》。

此次調查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進行,共收回有效問卷1512份。調查樣本中,非滬籍人口占41.2%,本地人口占58.8%;男性佔29.96%,女性佔70.04%。

報告顯示,上海青年婚戀看重“男才女貌”“三觀一致”,77.18%的人更傾向於找“老鄉”、93.78%的人不接受婚外戀;同時,性觀念日益開放,對於婚前性行為接受度高,婚前同居、“試婚”現象越來越多。

選擇結婚對象,男女均最重性格

"

滬上青年談婚論嫁重“三觀”


相親是青年男女尋找另一半的途徑之一。

■ 門當戶對、郎才女貌等傳統觀念對現代青年人的影響仍然較大

■ “剩男”比“剩女”的人數更多,“剩女”是一個偽命題

■ 男性對性的開放程度仍然高於女性,大部分人在戀愛關係外有所剋制,堅持道德底線,91.4%的人表示沒有過一夜情的經歷

如今,單身越來越成為國內各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最近,一部《我不是結不了婚,只是不想》的日劇戳中了不少單身青年的“內心獨白”。剛剛過去的“光棍節”,讓單身青年的婚戀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作為國際性大都市,上海每年都有大量的流動人口進入,非滬籍人口的比例高達40%,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單身青年群體,這進一步加劇了上海單身青年的婚戀壓力。為了深入瞭解當下城市中單身青年的婚戀觀,他們的擇偶標準以及擇偶困境,提高婚戀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上海市婦女兒童指導服務中心(巾幗園)、上海市婚介機構管理協會在今年7月~8月對上海市18歲~40歲的單身男女青年開展了調查,並於日前發佈了《上海市單身青年婚戀調查》。

此次調查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進行,共收回有效問卷1512份。調查樣本中,非滬籍人口占41.2%,本地人口占58.8%;男性佔29.96%,女性佔70.04%。

報告顯示,上海青年婚戀看重“男才女貌”“三觀一致”,77.18%的人更傾向於找“老鄉”、93.78%的人不接受婚外戀;同時,性觀念日益開放,對於婚前性行為接受度高,婚前同居、“試婚”現象越來越多。

選擇結婚對象,男女均最重性格

滬上青年談婚論嫁重“三觀”

在擇偶時,兩性的選擇要素及排位都有所不同。

調查顯示,男性在戀愛中首先考慮的五要素依次是:外貌、性格、生活習慣、年齡、家庭背景;女性首先考慮的五要素依次是:性格、外貌、經濟條件、能力潛力、生活習慣。可以看出,男女在談戀愛時都將外貌、性格要素排在前兩位,其中男性偏重外貌,女性偏重性格。

值得一提的是,在尋找婚姻對象時,男性的選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重要性排序變成性格>生活習慣>家庭背景>外貌>年齡;女性則更看重經濟條件,要素重要性排序為性格>經濟條件>生活習慣>能力潛力>外貌。

男性和女性在婚姻要素的選擇上,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將性格放在了第一位,也正好印證了調查中的另一個結果,隨著生活質量的逐步提高,單身男女們對於愛情的精神需求也越來越多,戀愛結婚需要雙方的精神契合、三觀一致。在被調查者中,90.87%的人認為與愛人三觀不一致是導致離婚的主要因素;在戀情衝突的重要原因中,認為是因為“興趣愛好不同”和“溝通出現問題”的分別佔到了22.55%和68.45%。

在線下走訪中,調查組遇到不少強調精神交流的朋友。一位赴美學習設計的上海男生,不幸失去了交往3年的女友,傷痛之餘,他對未來愛人的要求只是“合得來”與“有感覺”。身為上海公婆,男生的父母也希望他能找到自己真心喜歡的而不是“各方面條件不錯的”。

此外,門當戶對、郎才女貌等傳統觀念對現代青年人的影響仍然較大。調查顯示:對於年齡的要求,70%的男性希望另一半與自己的年齡差不超過5歲,而半數以上的女性都能接受5歲以上的差距。

“剩女”是一個偽命題,女性比男性更認可單身

近年來,“剩女”作為一個社會現象,與此相關的各類話題、討論越來越多。但是,此次調查數據卻顯示,“剩女”是一個偽命題。

根據2016年3月上海市人口數據,上海市18歲至40歲未婚男女比例為53.24∶46.76,單身男性明顯高於單身女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也支持這一數據。實際上,“剩男”比“剩女”的人數更多。

"

滬上青年談婚論嫁重“三觀”


相親是青年男女尋找另一半的途徑之一。

■ 門當戶對、郎才女貌等傳統觀念對現代青年人的影響仍然較大

■ “剩男”比“剩女”的人數更多,“剩女”是一個偽命題

■ 男性對性的開放程度仍然高於女性,大部分人在戀愛關係外有所剋制,堅持道德底線,91.4%的人表示沒有過一夜情的經歷

如今,單身越來越成為國內各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最近,一部《我不是結不了婚,只是不想》的日劇戳中了不少單身青年的“內心獨白”。剛剛過去的“光棍節”,讓單身青年的婚戀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作為國際性大都市,上海每年都有大量的流動人口進入,非滬籍人口的比例高達40%,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單身青年群體,這進一步加劇了上海單身青年的婚戀壓力。為了深入瞭解當下城市中單身青年的婚戀觀,他們的擇偶標準以及擇偶困境,提高婚戀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上海市婦女兒童指導服務中心(巾幗園)、上海市婚介機構管理協會在今年7月~8月對上海市18歲~40歲的單身男女青年開展了調查,並於日前發佈了《上海市單身青年婚戀調查》。

此次調查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進行,共收回有效問卷1512份。調查樣本中,非滬籍人口占41.2%,本地人口占58.8%;男性佔29.96%,女性佔70.04%。

報告顯示,上海青年婚戀看重“男才女貌”“三觀一致”,77.18%的人更傾向於找“老鄉”、93.78%的人不接受婚外戀;同時,性觀念日益開放,對於婚前性行為接受度高,婚前同居、“試婚”現象越來越多。

選擇結婚對象,男女均最重性格

滬上青年談婚論嫁重“三觀”

在擇偶時,兩性的選擇要素及排位都有所不同。

調查顯示,男性在戀愛中首先考慮的五要素依次是:外貌、性格、生活習慣、年齡、家庭背景;女性首先考慮的五要素依次是:性格、外貌、經濟條件、能力潛力、生活習慣。可以看出,男女在談戀愛時都將外貌、性格要素排在前兩位,其中男性偏重外貌,女性偏重性格。

值得一提的是,在尋找婚姻對象時,男性的選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重要性排序變成性格>生活習慣>家庭背景>外貌>年齡;女性則更看重經濟條件,要素重要性排序為性格>經濟條件>生活習慣>能力潛力>外貌。

男性和女性在婚姻要素的選擇上,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將性格放在了第一位,也正好印證了調查中的另一個結果,隨著生活質量的逐步提高,單身男女們對於愛情的精神需求也越來越多,戀愛結婚需要雙方的精神契合、三觀一致。在被調查者中,90.87%的人認為與愛人三觀不一致是導致離婚的主要因素;在戀情衝突的重要原因中,認為是因為“興趣愛好不同”和“溝通出現問題”的分別佔到了22.55%和68.45%。

在線下走訪中,調查組遇到不少強調精神交流的朋友。一位赴美學習設計的上海男生,不幸失去了交往3年的女友,傷痛之餘,他對未來愛人的要求只是“合得來”與“有感覺”。身為上海公婆,男生的父母也希望他能找到自己真心喜歡的而不是“各方面條件不錯的”。

此外,門當戶對、郎才女貌等傳統觀念對現代青年人的影響仍然較大。調查顯示:對於年齡的要求,70%的男性希望另一半與自己的年齡差不超過5歲,而半數以上的女性都能接受5歲以上的差距。

“剩女”是一個偽命題,女性比男性更認可單身

近年來,“剩女”作為一個社會現象,與此相關的各類話題、討論越來越多。但是,此次調查數據卻顯示,“剩女”是一個偽命題。

根據2016年3月上海市人口數據,上海市18歲至40歲未婚男女比例為53.24∶46.76,單身男性明顯高於單身女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也支持這一數據。實際上,“剩男”比“剩女”的人數更多。

滬上青年談婚論嫁重“三觀”

此次調查,線上發佈是全公開的,而線下渠道面對的男女比例基本接近。線上和線下訪問結果均表明,男性對婚戀話題的關注遠遠低於女性。正是由於女性對婚戀話題更加關注,因而女性單身問題才會成為被關注的焦點,這是“剩女”成為社會熱點話題的原因之一。

此外,調查中有50%左右的女性認可獨身主義,也接受離婚,而則有超過65%的男性不能接受獨身主義和離婚。

咖啡能嫁給大蒜嗎?地域、職業差異影響大

此次調查發現,地域文化、職業背景等對婚戀的影響較大,77.18%的被調查者表示在擇偶過程中會考慮對方的出生地,並且在擇偶過程中普遍存在著“老鄉找老鄉”的心理。77.39%的上海人表示更希望找上海本地人;家鄉在華東(除上海)、華南、西南、港澳臺地區的人中,接近一半的人表示願意找南方人;家鄉在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的人則普遍表示,更願意找北方人。

調查也發現,需要和人打交道的職業,其人際圈子廣,戀愛經歷普遍比較豐富;而那些與工具技術打交道的職業,其人際圈子狹窄,戀愛經歷普遍較少。技術、研發人員這一群體戀愛經歷為1次及以下的佔60.83%,其中15.83%的人還沒有過任何戀愛經歷。而顧問、諮詢這一群體中,80.96%的人有過2次以上的戀愛經歷,其中有4次及以上戀愛經歷的佔14.29%。

婚前同居、“試婚”現象增多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多元文化相互交織與融合,進一步拓寬了人們的視野,對於性的態度也有了變化。

在被調查者中,68.52%的人表示能夠接受戀愛過程中的性行為,並認為這是感情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中,在18歲~25歲,26歲~30歲,31歲~35歲,36歲~40歲這四個年齡段的人群,能夠接受戀愛過程中性行為的比例分別為:66.48%,68.72%,70.1%,75%。

在對於婚前性行為和婚前同居的態度調查中顯示,單身青年對於這些新現象的接受度在增加。在離婚率不斷上升的當今社會,結婚成本日益增加,為加強雙方的瞭解和磨合,婚前同居、“試婚”現象增多。但是兩性的差異仍然存在,男性對性的開放程度仍然高於女性。以婚前同居為例,82.78%的男性接受婚前同居,比女性(59.96%)高出23個百分點;40.04%的女性不接受婚前性行為,比男性高出了23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人們在戀愛過程中的性行為和性觀念日益開放,但是大部分人在戀愛關係外還是有所剋制,堅持道德底線,91.4%的人表示沒有過一夜情的經歷;在對於婚外戀的態度上,93.78%的被調查者表示不能接受婚外戀。

"

滬上青年談婚論嫁重“三觀”


相親是青年男女尋找另一半的途徑之一。

■ 門當戶對、郎才女貌等傳統觀念對現代青年人的影響仍然較大

■ “剩男”比“剩女”的人數更多,“剩女”是一個偽命題

■ 男性對性的開放程度仍然高於女性,大部分人在戀愛關係外有所剋制,堅持道德底線,91.4%的人表示沒有過一夜情的經歷

如今,單身越來越成為國內各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最近,一部《我不是結不了婚,只是不想》的日劇戳中了不少單身青年的“內心獨白”。剛剛過去的“光棍節”,讓單身青年的婚戀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作為國際性大都市,上海每年都有大量的流動人口進入,非滬籍人口的比例高達40%,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單身青年群體,這進一步加劇了上海單身青年的婚戀壓力。為了深入瞭解當下城市中單身青年的婚戀觀,他們的擇偶標準以及擇偶困境,提高婚戀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上海市婦女兒童指導服務中心(巾幗園)、上海市婚介機構管理協會在今年7月~8月對上海市18歲~40歲的單身男女青年開展了調查,並於日前發佈了《上海市單身青年婚戀調查》。

此次調查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進行,共收回有效問卷1512份。調查樣本中,非滬籍人口占41.2%,本地人口占58.8%;男性佔29.96%,女性佔70.04%。

報告顯示,上海青年婚戀看重“男才女貌”“三觀一致”,77.18%的人更傾向於找“老鄉”、93.78%的人不接受婚外戀;同時,性觀念日益開放,對於婚前性行為接受度高,婚前同居、“試婚”現象越來越多。

選擇結婚對象,男女均最重性格

滬上青年談婚論嫁重“三觀”

在擇偶時,兩性的選擇要素及排位都有所不同。

調查顯示,男性在戀愛中首先考慮的五要素依次是:外貌、性格、生活習慣、年齡、家庭背景;女性首先考慮的五要素依次是:性格、外貌、經濟條件、能力潛力、生活習慣。可以看出,男女在談戀愛時都將外貌、性格要素排在前兩位,其中男性偏重外貌,女性偏重性格。

值得一提的是,在尋找婚姻對象時,男性的選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重要性排序變成性格>生活習慣>家庭背景>外貌>年齡;女性則更看重經濟條件,要素重要性排序為性格>經濟條件>生活習慣>能力潛力>外貌。

男性和女性在婚姻要素的選擇上,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將性格放在了第一位,也正好印證了調查中的另一個結果,隨著生活質量的逐步提高,單身男女們對於愛情的精神需求也越來越多,戀愛結婚需要雙方的精神契合、三觀一致。在被調查者中,90.87%的人認為與愛人三觀不一致是導致離婚的主要因素;在戀情衝突的重要原因中,認為是因為“興趣愛好不同”和“溝通出現問題”的分別佔到了22.55%和68.45%。

在線下走訪中,調查組遇到不少強調精神交流的朋友。一位赴美學習設計的上海男生,不幸失去了交往3年的女友,傷痛之餘,他對未來愛人的要求只是“合得來”與“有感覺”。身為上海公婆,男生的父母也希望他能找到自己真心喜歡的而不是“各方面條件不錯的”。

此外,門當戶對、郎才女貌等傳統觀念對現代青年人的影響仍然較大。調查顯示:對於年齡的要求,70%的男性希望另一半與自己的年齡差不超過5歲,而半數以上的女性都能接受5歲以上的差距。

“剩女”是一個偽命題,女性比男性更認可單身

近年來,“剩女”作為一個社會現象,與此相關的各類話題、討論越來越多。但是,此次調查數據卻顯示,“剩女”是一個偽命題。

根據2016年3月上海市人口數據,上海市18歲至40歲未婚男女比例為53.24∶46.76,單身男性明顯高於單身女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也支持這一數據。實際上,“剩男”比“剩女”的人數更多。

滬上青年談婚論嫁重“三觀”

此次調查,線上發佈是全公開的,而線下渠道面對的男女比例基本接近。線上和線下訪問結果均表明,男性對婚戀話題的關注遠遠低於女性。正是由於女性對婚戀話題更加關注,因而女性單身問題才會成為被關注的焦點,這是“剩女”成為社會熱點話題的原因之一。

此外,調查中有50%左右的女性認可獨身主義,也接受離婚,而則有超過65%的男性不能接受獨身主義和離婚。

咖啡能嫁給大蒜嗎?地域、職業差異影響大

此次調查發現,地域文化、職業背景等對婚戀的影響較大,77.18%的被調查者表示在擇偶過程中會考慮對方的出生地,並且在擇偶過程中普遍存在著“老鄉找老鄉”的心理。77.39%的上海人表示更希望找上海本地人;家鄉在華東(除上海)、華南、西南、港澳臺地區的人中,接近一半的人表示願意找南方人;家鄉在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的人則普遍表示,更願意找北方人。

調查也發現,需要和人打交道的職業,其人際圈子廣,戀愛經歷普遍比較豐富;而那些與工具技術打交道的職業,其人際圈子狹窄,戀愛經歷普遍較少。技術、研發人員這一群體戀愛經歷為1次及以下的佔60.83%,其中15.83%的人還沒有過任何戀愛經歷。而顧問、諮詢這一群體中,80.96%的人有過2次以上的戀愛經歷,其中有4次及以上戀愛經歷的佔14.29%。

婚前同居、“試婚”現象增多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多元文化相互交織與融合,進一步拓寬了人們的視野,對於性的態度也有了變化。

在被調查者中,68.52%的人表示能夠接受戀愛過程中的性行為,並認為這是感情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中,在18歲~25歲,26歲~30歲,31歲~35歲,36歲~40歲這四個年齡段的人群,能夠接受戀愛過程中性行為的比例分別為:66.48%,68.72%,70.1%,75%。

在對於婚前性行為和婚前同居的態度調查中顯示,單身青年對於這些新現象的接受度在增加。在離婚率不斷上升的當今社會,結婚成本日益增加,為加強雙方的瞭解和磨合,婚前同居、“試婚”現象增多。但是兩性的差異仍然存在,男性對性的開放程度仍然高於女性。以婚前同居為例,82.78%的男性接受婚前同居,比女性(59.96%)高出23個百分點;40.04%的女性不接受婚前性行為,比男性高出了23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人們在戀愛過程中的性行為和性觀念日益開放,但是大部分人在戀愛關係外還是有所剋制,堅持道德底線,91.4%的人表示沒有過一夜情的經歷;在對於婚外戀的態度上,93.78%的被調查者表示不能接受婚外戀。

滬上青年談婚論嫁重“三觀”

戀愛中情商低是硬傷

調查發現,在對於另一半的要求中,男性和女性大多不願意接受情商過低的異性,尤其是注重精神交流的女性,更不願意另一半是個沒有情趣的“書呆子”。數據顯示,72.41%的男性和88.2%的女性都表示不能接受情商過低的另一半,女性比男性高出16個百分點。

因此,許多企業、社會機構的相親組織紛紛開設了關於戀愛心理學、戀愛能力培訓等課堂,幫助單身青年提高情商,學習如何更好地與異性相處。正如婚戀導師康煜所言:戀愛也是一種能力,是相親過程中的基本要素和前提,擁有一定的戀愛能力和高情商能夠大大增加脫單的概率。

在對於擇偶途徑的調查中,除了隨機隨緣和傳統的家人朋友介紹這兩大主流方式之外,上海單身青年還會選擇通過婚戀網站、交友APP等新興媒介甚至電視相親的形式來邂逅另一半。在這一大背景下,許多電視相親節目、社會婚戀機構和交友平臺應運而生,上海萬人相親會的舉辦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解決擇偶難、結婚難的問題。

三成人初戀時間在18歲以下

調查顯示,愛情的萌芽越來越早。近30%的被調查者的初戀時間在18歲以下。

對於是否能夠接受對方戀愛經驗豐富這一問題,59.6%的男性表示不能接受,而女性的回答肯否幾乎持平。關於“是否能接受對方毫無戀愛經驗”,兩性差距則更加明顯,超過72.77%的男性不介意對方毫無經驗,而女性則又是肯定和否定幾乎持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