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缺愛,長大後會成為渣男渣女嗎?


童年缺愛,長大後會成為渣男渣女嗎?


一劑抗“渣”良藥:不渣,從自己做起

文 / 河童

“優於別人,不算高貴,真正的高貴是優於過去的自己。”——海明威


知乎有個熱門話題:“小時候缺愛是一種怎樣的經歷?”

“會自然而然的習慣和人保持距離,不會索取也不敢給予。”

“戀愛會很沒有安全感、多疑、猜忌,很容易把愛我的人推開。”

“自卑、敏感,許多精力用於內耗。”

“羞於表達感情,無法與人真正的親密靠近。”

……

從小缺愛的人,渴望愛又害怕愛,拖泥帶水,各種曖昧;一旦開始親密關係,易患得患失,以自我為中心,控制慾超強,極端情緒化;在關係中遇到問題,只想著用各種形式逃避,卻不曾想付出努力去解決問題。渣男渣女,可謂是這些類型的極端。


童年缺愛,長大後會成為渣男渣女嗎?


童年缺愛,長大後會成為渣男渣女嗎?


當我們說童年的“愛”,說的是什麼

“愛”是通過積極共鳴逐漸建立起來的聯結。正常發育的孩子從一出生就渴望與成年人產生聯結,模仿並尋求著眼神交流和身體接觸。在充滿愛的環境,嬰兒與養育者的同步,形成積極性共鳴,受益終生。想給孩子愛的家長,會盡可能地關注、識別孩子的情緒線索,作出疼愛的反應。

相對的,所謂“缺愛”,是沒有建立健全的聯結。

童年感覺不被重視,感覺自己像個被遺棄的孩子,成年後“很難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家長漠視,孩子的不滿逐漸累積,最終決心與這個世界的情感關係“斷舍離”——其他人、事、物都是痛苦的源泉,那乾脆從一開始,就離得遠遠的,最好遊離在關係以外,那麼就能避免後續可能產生的傷害了。如果不是曾經歷過痛楚,對關係裡的黑暗過於恐懼,怎會不讓自己繼續前行,追求陪伴、溫暖和光明?

童年缺愛,長大後會成為渣男渣女嗎?



童年缺愛,長大後會成為渣男渣女嗎?


你見過“缺愛”的孩子嗎?

“幸福的婚姻是什麼樣子的,我沒見過。”

《奇遇人生》26歲的金像獎影后春夏,談到自己面對親密關係時,眼裡透露恐慌和不安。她自小父母離異,父親在獄中逝世。讀書成績差,從小偷竊,早戀被騙。在愛缺失的童年裡,她被家人體罰,被同伴孤立與欺負。後來,她敏感而脆弱。在本該好好戀愛的年紀,卻因害怕而不去努力經營好一段關係。到底怎樣捕捉那些幸福的瞬間,她沒學過。

“全是狗屎”

威爾是書中的個案。他的家庭條件比春夏要好很多。然而,從一出生,媽媽就對持續不斷哭鬧的他束手無策。從很早開始,他就表現出極大的憤怒,遇到陌生環境會過度恐懼與焦慮。雖然智商高,但他童年早期有明顯的孤獨和破壞性行為。持續的嬰兒式的渴望被扭曲地反轉,他否認遭受過任何喪失的痛苦。

下面是一些可以明顯觀察到的特點:

  • 習慣性地迴避眼神交流;
  • 將不喜歡的人或事都描述成“全是狗屎”,但實際的關係沒這麼糟糕;
  • 被詢問意願時隨便和冷漠,“……我不願關注任何事情”,表現出頑固的謹慎,魯莽、呆板、貶損,嘲弄任何可能展現其內心的問題;
  • 對幽默不敏感;
  • 沒有表現出智力或社會性的興趣,所說的一切幾乎都充斥著敵意;
  • 總是宣稱沒有任何需要,強調可以完全掌控自己。


這對身邊的人來說,是一種殘忍。


童年缺愛,長大後會成為渣男渣女嗎?


童年缺愛,長大後會成為渣男渣女嗎?


童年缺愛的孩子是怎樣的?


埃裡克森認為,兒童在0-1歲的心理衝突是基本信任對不信任,學步期的衝突是自主性對羞怯和懷疑。如果養育者在這兩個階段沒有給予足夠和諧、富有同情心、允許自由意志的愛,那麼這些心理衝突就不能順利解決。缺乏信任感的兒童不相信別人是友好、有同情心的,傾向於以退縮來保護自己;缺乏自主性的兒童會產生羞愧感,懷疑自己自主行動的能力。

在嬰兒期和學步期沒形成信任與自主的兒童,成年後將很難與他人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係。他們要麼對所愛之人過分依賴,要麼在遇到困難時懷疑自己的能力。所以,這和愛無能、婚恐、安全感缺失的敏感型人格、“討好型人格”、“自戀型人格障礙”息息相關。渣男之所以渣,要麼是永遠以自我為中心,要麼是想愛卻不懂得表達愛,讓對方認為他渣。


童年缺愛,長大後會成為渣男渣女嗎?


童年缺愛,長大後會成為渣男渣女嗎?


“缺愛”的幕後黑手

養育者義務缺失

父母或主要撫養人長期不在身邊(見“詐屍式育兒”、“喪偶式育兒”),或全心全意陪伴的時間很少,跟孩子缺少互動和反饋。在孩子眼裡,最依賴的人疏遠而冷漠,始終有躍不過的距離感。孩子生來渴望的安全感、親密感都沒法穩定地獲得。

教養方式不一致

有家長說,“我有給孩子愛呀!我有陪著孩子!”——問題的關鍵在於“穩定”。當小孩面對類似父母失控的咆哮這種可怕的事件時,由於沒有能力去分辨和對照,即使只是夫妻之間的問題,孩子們潛意識裡也會認為是自己的錯才使得父母生氣、無助。

只有持續如一的愛才能形成強烈的聯結。孩子的基本信任感和自主性,來自家長溫和、敏感的養育行為。著考驗家長,是否能控制自己的衝動,表達合理期望,做到“溫和而堅定”。

想“愛”卻愛不動——父母抑鬱症

抑鬱的母親看待自己的孩子很消極,教養行為時而過於寬容,時而過於嚴厲,所以嬰兒通常有適應問題,比如陷入抑鬱或變得衝動、攻擊。父親抑鬱與男孩的多動、違抗與攻擊行為有關。對大齡兒童來說,頻繁的親子衝突與父親抑鬱有關。

逐漸地,生活在陰影裡的孩子會形成消極的世界觀,缺乏自信,也視父母和其他人為威脅,抗壓能力弱,遇到社交困難時易失控,更不用說親密關係。


童年缺愛,長大後會成為渣男渣女嗎?


童年缺愛,長大後會成為渣男渣女嗎?


“你和我不在一個頻道”——愛也有語言

為什麼有時候你覺得自己明明很愛TA,但TA卻沒有任何感激之情?父母雙手抱在胸前說:“為TA做了那麼多,TA怎能這樣待我們?”可孩子卻說:“我父母不愛我,他們從沒愛過我……他們愛弟弟妹妹哥哥姐姐,可是並不愛我。”

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在使用不一樣的“愛語”。這些語言的使用本是自然而然的:“如果我觸摸父母,他們也會觸摸我。”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他們會發展成有責任感的成人。否則,他們也許會違背常規,對父母發怒,並在不適當的地方尋找愛。

精神科醫師羅斯·甘伯博士用“愛箱”來描述錯誤使用愛語的後果。如果雙方長期以來都不在一個頻道,那麼釋放的比存進去的愛要多。沒有裝滿愛的箱子,是不會發光的,更沒精力去關注對方的需求。大多數青少年性行為違常,都是從小愛箱空虛的緣故。只有承載滿滿愛意,柔光才能灑向其他人。

想想你們都說著什麼樣的語言?

接受禮物:如果TA常為你做禮物,送你的時候在TA眼裡有特別的歡欣。

服務的行動:如果TA總試著幫助弟弟妹妹。

肯定的言詞:如果TA時常告訴你,你有多好看、你做事做得多好、你是多麼好的父母親。

精心的時刻:如果TA經常邀請你一起做點事情。

身體的接觸:如果TA喜歡摸你的頭髮和臉頰,喜歡和你接觸。

愛的表達永遠不會太遲,改變也永遠不遲。

童年經歷不應成為我們止步不前的藉口。除去當時的情勢和思維的侷限,我們的父母已經盡他們所能做到最好。最可貴的是,過去的經歷讓你有“渣”和“喪”的理由,卻決心放下過去,挑起責任,選擇不渣不喪——你正在努力地追尋幸福。所以,目前的關鍵是:你是否覺悟,是否願意改變,並馬上行動?

參考資料:

伯克.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

西爾維婭·布洛迪, 布洛迪, 王立濤, et al. 我的童年受傷了:嬰兒全能感與童年衝突[M]. 2014.

蓋瑞·查普曼. 愛的五種語言[M].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0.

傑夫·艾倫. 親密關係的祕密[M]. 鷺江出版社, 2015.

芭芭拉·弗雷德裡克森. 愛的方法[M]. 中信出版社, 2014.

—— 今日作者 ——

河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