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箏:仁智之器,一片冰心在玉壺

樂器 古箏 民族樂器 舞蹈 雞蛋花的小花園 2017-04-01

在一堆Don diablo、Ed sheeran 混雜竇靖童徐夢圓的歌單裡,我再次發現了古箏曲的美好。

這源自一首驚為天人的《雪山春曉》。所聽箏曲由古箏名家王昌元演奏,前半部分婉約秀美,後半部分雄渾壯觀,大撮、託、抹、掃弦高低起伏強弱有序,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有聲,迴音連綿起伏,聽罷只覺一汪碧水盪漾開,泛起漣漪陣陣。起初以為是南方箏曲,沒想到是描寫展示西藏雪域高原的大美景象,這樣一代入罷,也有了藏族民樂的異域梵音。

這個寒假重新學習了一首新曲目《燈月教輝》,對於一直吃老本的我來說,這個醒悟實在太晚。重拾古箏,不僅是給失落故園披上霞光,更是為清幽月亮找尋窗前吟酒對賦的詩人。特別是這次再次進入箏曲大觀園,未聆聽,你也能用最溢美之詞來想象曲目是多麼悅耳動聽。光是聽名字,也大概都歎服了:《蕉石鳴琴》《茉莉芬芳》、《竹林秋月》《芙蓉春早》《翡翠登潭》《鶯轉黃鸝》、《月影湖光》《雲水禪心》……實在雅緻之致,禪意之極。古箏本為吟唱伴奏而生,所屬情感多來自他者,因此不論是描述人之情感,繪畫山水之湖光天地之寬廣,皆可在箏曲中找到知音密友,一見如故。

最早古箏可追溯到江西貴溪崖墓3號墓出土的十三絃箏,年代早於公元前7世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絃樂器實物。戰國晚期,箏流傳到了秦、齊、趙等國。《戰國策· 齊策》裡講“臨淄甚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箏。”非常清楚的說明了箏在民間流行的事實。這其中以秦國最為盛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真秦之聲”的風格,“秦箏”之稱由此而得。東漢建都洛陽,北宋建都開封,秦箏隨遷流入河南,和當地民間音樂鄭衛之音融合發展成為後世有名的中州古調。古箏分為山東箏、河南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福建箏、內蒙箏(即雅託葛)、朝鮮族的伽揶琴(即延邊箏)和被稱為真秦之聲的陝西箏九個流派,在流傳發展過程中,古箏與當地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匯,各箏派各具特色,富有地域色彩。

我練琴時間比較晚,接觸古箏也純屬偶然。初一的時候在學校舞蹈隊跳舞,需要參加市上的舞蹈節目。老師編排了一曲《滄海一聲笑》,需要邊彈古箏邊跳古典舞。這首曲目頗有江湖氣派,跳舞時動作幅度大,邊劈叉(黑人問號?)還要邊排列隊形彈古箏,天知道當時候怎麼表演下來了的。雖然最後沒有參選市上節目成功,依稀記得那時候是另外一所學校排列二胡《賽馬》,也是編演奏邊跳舞(大家從小都很拼啊……),對方彈奏曲目難度更大排練時間更久,老師估計也看沖決賽無望便作罷。不過這首曲目還是在學校的晚會上表演過一次,也不枉費我們每天課後的辛苦排練,而練習古箏也就堅持下來,一直到高中學業緊張作罷,這樣一算,密集接觸古箏也不過短短三年而已。

古箏著實是友好的樂器,上手快,入門門檻低,簡單練習就可以彈奏出悅耳的曲目,給演奏者極大信心。三年練習,確實也演奏過不少曲目,如婉約悠揚的《湘妃淚》《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出水蓮》《陽關三疊》《平湖秋月》《高山流水》,活潑歡快的《鳳翔歌》《織紡忙》《竹排歌》《旱天雷》熱情奔放的《山丹丹花開紅豔豔》《春苗》《瀏陽河》《浪淘沙》《彩雲追月》《燈月交輝》等。初二的時候還參加過一個拼盤晚會(再次黑人問號?),作為其中一個節目獨奏。

在一堆Don diablo、Ed sheeran 混雜竇靖童徐夢圓的歌單裡,我再次發現了古箏曲的美好。

這源自一首驚為天人的《雪山春曉》。所聽箏曲由古箏名家王昌元演奏,前半部分婉約秀美,後半部分雄渾壯觀,大撮、託、抹、掃弦高低起伏強弱有序,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有聲,迴音連綿起伏,聽罷只覺一汪碧水盪漾開,泛起漣漪陣陣。起初以為是南方箏曲,沒想到是描寫展示西藏雪域高原的大美景象,這樣一代入罷,也有了藏族民樂的異域梵音。

這個寒假重新學習了一首新曲目《燈月教輝》,對於一直吃老本的我來說,這個醒悟實在太晚。重拾古箏,不僅是給失落故園披上霞光,更是為清幽月亮找尋窗前吟酒對賦的詩人。特別是這次再次進入箏曲大觀園,未聆聽,你也能用最溢美之詞來想象曲目是多麼悅耳動聽。光是聽名字,也大概都歎服了:《蕉石鳴琴》《茉莉芬芳》、《竹林秋月》《芙蓉春早》《翡翠登潭》《鶯轉黃鸝》、《月影湖光》《雲水禪心》……實在雅緻之致,禪意之極。古箏本為吟唱伴奏而生,所屬情感多來自他者,因此不論是描述人之情感,繪畫山水之湖光天地之寬廣,皆可在箏曲中找到知音密友,一見如故。

最早古箏可追溯到江西貴溪崖墓3號墓出土的十三絃箏,年代早於公元前7世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絃樂器實物。戰國晚期,箏流傳到了秦、齊、趙等國。《戰國策· 齊策》裡講“臨淄甚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箏。”非常清楚的說明了箏在民間流行的事實。這其中以秦國最為盛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真秦之聲”的風格,“秦箏”之稱由此而得。東漢建都洛陽,北宋建都開封,秦箏隨遷流入河南,和當地民間音樂鄭衛之音融合發展成為後世有名的中州古調。古箏分為山東箏、河南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福建箏、內蒙箏(即雅託葛)、朝鮮族的伽揶琴(即延邊箏)和被稱為真秦之聲的陝西箏九個流派,在流傳發展過程中,古箏與當地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匯,各箏派各具特色,富有地域色彩。

我練琴時間比較晚,接觸古箏也純屬偶然。初一的時候在學校舞蹈隊跳舞,需要參加市上的舞蹈節目。老師編排了一曲《滄海一聲笑》,需要邊彈古箏邊跳古典舞。這首曲目頗有江湖氣派,跳舞時動作幅度大,邊劈叉(黑人問號?)還要邊排列隊形彈古箏,天知道當時候怎麼表演下來了的。雖然最後沒有參選市上節目成功,依稀記得那時候是另外一所學校排列二胡《賽馬》,也是編演奏邊跳舞(大家從小都很拼啊……),對方彈奏曲目難度更大排練時間更久,老師估計也看沖決賽無望便作罷。不過這首曲目還是在學校的晚會上表演過一次,也不枉費我們每天課後的辛苦排練,而練習古箏也就堅持下來,一直到高中學業緊張作罷,這樣一算,密集接觸古箏也不過短短三年而已。

古箏著實是友好的樂器,上手快,入門門檻低,簡單練習就可以彈奏出悅耳的曲目,給演奏者極大信心。三年練習,確實也演奏過不少曲目,如婉約悠揚的《湘妃淚》《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出水蓮》《陽關三疊》《平湖秋月》《高山流水》,活潑歡快的《鳳翔歌》《織紡忙》《竹排歌》《旱天雷》熱情奔放的《山丹丹花開紅豔豔》《春苗》《瀏陽河》《浪淘沙》《彩雲追月》《燈月交輝》等。初二的時候還參加過一個拼盤晚會(再次黑人問號?),作為其中一個節目獨奏。

談古箏:仁智之器,一片冰心在玉壺

古箏曲中有很多曲名很有意思。《浪淘沙》、《西江月》等是大家很熟悉的詞牌,後來的詩詞、曲賦用它填詞、唱曲。《夜深沉》是由京劇曲牌曲移植的古箏曲,曲調融剛勁、優美於一爐,在京劇中為《擊鼓罵曹》、《霸王別姬》兩齣戲的“彌衡擊鼓”、“虞姬舞劍”的場面伴奏。其實《夜深沉》這個曲牌又是由崑曲《思凡·下山》一折中的《風吹荷葉煞》曲牌的開頭四句歌腔改編而來的,原唱詞是:“夜深沉,獨自臥……”。這樣就以唱詞開始的“夜深沉”三字為曲牌的名字。這也是詞牌、曲牌及其改編取名常用的辦法。很多曲名根據板式結構、音調關係、使用序列、演奏技術來命名,名字多有相似之處,如《上樓》《下樓》,《北進宮》《南進宮》,《小開手》《大開手》《小勾搭》《大勾搭》等,乍一看真像一對對孿生兄弟姐妹。而同一個箏名,也可能由於箏派差別地域不同,出現“同名不同曲”的現象。如曲名叫《高山流水》的傳統箏曲在河南、山東、浙江箏派中都有,然而這幾首同名箏曲無論在旋律的進行,還是藝術構思和意境都絕然迥異。

有一首講彈箏技術的詩在河南民間廣為流傳:名指扎樁四指懸,勾搖剔套輕弄弦,須知左手無別法,按顫推揉自悠然。短短四句講了左手和右手的重要的演奏技術問題。相比於古琴的空靈,古箏演奏手法更加“充實”,在表演技法上也有更多擴展空間,特別是近年來左手進入右手的表現區域,古箏的取音能力大大提升,音樂的表現層次和類型更多元。流行歌曲中特別是中國風曲目多用古箏做伴奏,還有古箏愛好者演奏國外歌曲《rolling in the deep》《roar》等,也收穫不少好評。隨著時間推移,古箏的豐富性還能進一步增強,也充分說明它是一種兼收幷蓄的器樂。

傅玄有《箏賦》雲:鼓之,則五音發,體合法度,節究哀樂,斯乃仁智之器也。這是講箏乃仁智之器。彈琴吟詩者自古來為雅士,琴樂作為中國古代隱逸文化的典範,反映出了道家“忘世”的文化心理。這種虛靜的哲學觀和人生觀能作為某種提示,某種立意標杆的氣象。生活需要務實穩紮穩幹,也需要務虛,靜觀生命流動之禪意。

王勃詩云: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以超自我的方式靜靜觀聽箏音,細細揣摩曲中的婉轉起伏,這是一種小小堅守的信仰,也是守望住寧靜的精神家園。是,有時自己特別矯情,但這矯情可寶貴著,於流年中自有小歡喜。也願自己有能力,能一生守護此份初心。

參考文獻:

[1]寧曉靜. 古箏:承載草根情感的仁智之音[J]. 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S1):161-164.

[2]胡月. 傳統古箏曲曲名內涵芻議[J]. 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S1):97-99.

[3]王小平. 近年古箏左手技術的發展與箏曲音樂風格[J]. 人民音樂,2001,(12):34-36.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