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曲之相,最初方便”——《楞嚴經》研習

“委曲之相,最初方便”——《楞嚴經》研習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研習

淨空法師講解(1979——1981)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承前:“於時復有恆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具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首先我們看委曲之相,這是交光大師的科判,判得好!諸位看經文: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這段就是委曲之相。為什麼不直截了當答覆他,先要說這些人情?這就是俗諦。為什麼?他問的這是一乘法,是無上的大法,這是很難得,因此開示也不容易。這樣大法開示,如果要是粗心大意這麼疏忽掉,那對於佛陀是太辜負了。為了要使阿難真正能夠接受,在沒有開示之前先要把他帶到一個學習最優良的條件之下;換句話說,培養他能夠接受大法的條件,而後開示才不至於空說。我們讀經,不一定說佛那些開示我們要記住,這些教誡我們往往都疏忽掉,哪裡曉得這些太重要。我們讀經不能開悟、不能得到受用,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具足前面這些有利的條件。這是我們看經不會看,聽經也不會聽,講經也不會講。首先說明彼此關係,這是教什麼?教阿難以及大眾,在會的不但是阿難,大眾還多得很,先要建立信心。佛沒有虛語,佛對我們真正的慈愛,佛的愛心是平等的、是不二的。我今天上午講《華嚴經》跟諸位說過,我舉昨天在學校裡講的有個例子,佛救人、佛殺一個人,殺人跟救人是平等的,是真正慈悲的流露,是救護一切眾生。不要說:“殺他、懲罰他那不是愛他”,那錯了,是愛他,是悲心、是平等心,是真正的慈悲,我們凡夫看不出來。凡夫著相,只在表面上計較,而不知道佛菩薩用心之苦,他是在教化,是教眾生得利益。這在大乘經裡面許多的例子,我們佛法裡面叫做公案因緣,我們暫且不談。

  請看經文裡面所說的,『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這是安慰他的話,因為阿難在前面一開端,就請教無上菩提的最初方便。經文我們還沒有讀,我在這裡給諸位透點消息,最初的方便是什麼?最初方便在理解。如果對於教理一竅都不通,憑什麼修行?!一句阿彌陀佛你說哪個不會念?給諸位說,一句阿彌陀佛會念的人不多,太少太少!會念的人,這一句阿彌陀佛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情與無情統統感應道交。試問問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有這個力量嗎?這不是想像。所以我說觀想,現在人哪裡會觀想,他不懂教理他憑什麼觀想?他不是觀想,他是用第六意識在打妄想,哪裡叫觀想?《楞嚴經》就是最初方便,最初方便就是你要認識哪是真、哪是妄,首先要認識這個。“真”我也認識,“妄”我也認識,有沒有認識?沒有認識。為什麼?真妄不二才叫認識,你還有真、還有妄,這是妄念,不簡單!認識之後才談得上用功,談得上修行。所以現在一些學佛的人,不肯研究教理,而且還毀謗教理,說人家研究的說食數寶,“那東西有什麼用處?開口空說話而已”,還加以毀謗、還加以排斥。自己不肯幹,還阻礙別人,這是無量無邊的過失。也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天天不斷的講經說法為了什麼?為了最初方便。

  正如同我們自己有志願踏進社會去服務,我們從哪裡下手?從讀書下手。你志趣在哪些,你就得學哪門學問,從求學下手。佛住世的時候,四十九年所示現的是教學,理論、方法會了,怎麼樣用功是你自己的事情,用不著別人教,也用不著別人領導,也用不著別人督促,自己就會了。要緊的是在教學,經論裡面所說種種方法,那是教學的善巧,拿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教學法。阿難可以說是一直以來都是走錯了路,迷失了方向,這一下想問真正的大道,佛要責備他,責備他什麼?你一直以來路走錯了,方向搞錯。這種責備對阿難來說是很重的打擊,所以在將要責備之前先好好的安慰他一下,這就是善巧方便。為什麼?這樣一安慰再責備他,他能承受得了,再責備的時候他能夠覺悟。所以先說說他們的關係,“汝我同氣”,汝是指阿難,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同氣是同一個氣分。他們是堂兄弟,就是叔伯兄弟,阿難的父親跟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是親兄弟,他們關係是堂兄弟,同一個祖父,這同氣。“情均天倫”,天倫是親兄弟,雖然不是親的,叔伯兄弟很近,等於同胞一樣,先敘說有這麼深厚的關係。

  下面就問他,『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發心”是指發心出家,這就是問他發心出家的動機,你是為什麼發心?這個發心的動機很重要。可以說發心出家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世間最重的恩愛無過於父母、妻子,你能夠把父母、妻子捨棄,跟佛出家,這是什麼樣的力量使你下這個決心?就是你在佛法見到什麼好處,你才肯這麼做?這是確實。如果佛法裡頭的殊勝我們沒有見到就出家,這叫迷惑顛倒。所以我看到,現在有很多年輕學佛的這些同修們,還受過高等教育這些大專學生,學佛沒有幾天,佛的道理並不懂得,可是禮節很周到,他會拜佛,見到法師也會頂禮,難得,實在太難得,比我強多了,我學佛學了三年,才肯跪下來拜一拜。難得,不得了!那是什麼?把這個道理搞通,有道理,應該要這麼做;道理沒有搞通,叫我跪下來去拜佛,辦不到。

  我有我的看法、有我的想法,這種見面是禮節,中國人的禮節跟外國人禮節不一樣,古禮跟今禮不一樣。從前老百姓見皇帝三跪九叩首,現在我們見到國家元首三鞠躬,我們是現代人又不是古人,我是中國人又不是印度人,我為什麼用它的禮?所以我見到佛像行三鞠躬禮,就是我的最敬禮。叫我去拜,辦不到,你們去拜去,我不笑話你已經很好了,我不肯幹的。等到我把這個理搞通,我才肯拜;現在的人並沒有搞通,他就會拜,比我強。什麼事情沒搞通就相信,那叫迷信,佛法裡道理一無所知就出家,那怎麼可能辦得到?決定辦不到。我學了七年,下決心出家,認為什麼?值得,一切法裡面去比較比較,確實是值得。出家幹什麼?弘揚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太殊勝、太好了。很可惜世間人對於佛法誤會太深,知道真相的太少。所以出家的時候得問問,你出家動機是什麼?決心是怎麼下的?佛在此地問阿難。阿難說實在話,並不是把佛法的道理搞通,他很羨慕,出了家,不是的,他是什麼心出家的?是貪心出家的,貪什麼?貪佛的相好。

  底下說,『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好相大概不是父母生的,一定是他修來的,我也要這麼好相,貪心!換句話說,他是迷,他不是覺,這就所謂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發的心不真,所以他的障礙重重,他沒有辦法脫離魔障。底下幾句話都是形容詞,實在講沒有什麼太重要的,都是形容佛的相好光明。所以他講,『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欲愛就是父母所生之身,當然佛的身體也是父母所生的,可是雖是父母所生,但是佛今天的法相莊嚴,當然與他修行的功德有關係,不能說沒有關係。他看了這個相,希望自己也能夠有這樣的相好光明,所以他下決心出家修道,跟佛出家。在佛法裡面出家像阿難這個動機,不止阿難一個人,也不在少數,這就是佛法裡常說,“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菩薩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圓滿,然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來修相好光明。

  我們要問,佛不是著了相嗎?佛不是著相,佛是什麼?準備度眾生。準備度眾生,相貌要是不好,入了大眾,人家一看醜八怪就討厭,你有什麼樣的學問、好方法想傳給人家,人家不愛聽,走了。佛懂得眾生的心理,眾生哪一個不愛美?所以佛在世間是天下第一個美男子,人看人愛。那個不想聽佛法的、不想學佛的,看到他也捨不得,跟他親近,也接近,不知不覺也就學了,這個方法接引了無量無邊的眾生。佛修的相好光明,可見得不是為自己,是為了接引眾生的方便。我們也要廣結人緣,沒有法緣、沒有相好,弘法利生是障礙,這是確確實實的話。相好從哪裡修?給諸位說,從忍辱裡面修、從慈悲裡面修。忍辱、慈悲是外表的,單單從外表上修還是修不像,要表裡一如,所以要從內心裡面修。內心修什麼?內心修平等、修清淨,所謂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內心清淨平等,表現在外面自自然然是忍辱、是慈悲,忍辱、慈悲不是裝的,自然就流露,你看外面看相算命的,他都會跟你講“相隨心轉”。所以我們要修相貌從哪裡修?修心。相隨心轉的,心平等、心清淨自然是慈悲的相,自然是人人見到人人歡喜之相。這個對自己實在講是無關緊要,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是要接引眾生來講那太重要,這就是給眾生第一個印象一定要好,一定要叫眾生生歡喜心。這是講到這個地方,我們附帶的提一提,凡是學佛的我們是為眾生,大乘佛法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著想,我們應該要修學。阿難他不是為眾生,他是為自己,佛那麼好的相我也想要,私心,差就差在這點。他不是為眾生,他是為自己,自私自利這才招到魔障。

  所以入佛,最好是先把道理都搞清楚,然後才發心,這樣當然障礙是比較多一點,可是你一發心就不會退轉。我自己就是個例子,我一出家就講經,什麼時候學的?在家學的。能夠上得了臺講幾部經,為什麼?出家就弘法。出家再學,我這個心都放不下,沒有學成就出家,我認為為時過早,學成以後再出家。所以出家之後是屬於進修的教育,而不是養成教育,是教學相長,不是一味在求學。有許多同修想出家來問我,我都是告訴他那個原則,“最好把教理都通達,能夠講經、能夠講得像樣子、講得人歡喜聽,再發心出家,出家就利益眾生,弘法利生”。如果不弘法利生,學佛在家沒有兩樣,在家人可以開悟,在家人也可以成佛,何必要出家?出家人跟在家人所不同的,就是出家人他是代表佛門裡面的師範,就是代表老師的地位。你看,你一剃了頭,人家稱你法師,稱你法師、當老師,老師就要上課。如果你在一個學校裡面,從來沒有上過課,人家叫你老師,自己也覺得很難為情,為什麼?名實不相符。名實相符,當之無愧;名實不相符,我們愧對這個好名聲。在從前確實都是通達之後才出家,到晚近,叢林裡面才有小沙彌出家、童年出家的,那出家是什麼?出家跟著老師修學,從基本的教育學起,由寺廟負責來培養。可是今天這個時代又不一樣,今天我們寺廟裡頭對於培養出家人,可以說責任已經沒有盡到。我們真正想發心有成就的、弘法利生的,最好是先學成再出家,這是就現前環境來說。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