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楞嚴經》研習(開篇釋題)

“大佛頂如來密因”——《楞嚴經》研習(開篇釋題)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1979——1981)——淨空法師講解

皈依三寶: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從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兩足中尊;

皈依達摩,離欲中尊;

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稱頌三遍)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讚歎之詞,讚歎到極處,找不到一個適當的名詞來說,不得已用個大哉,大的意思。“佛頂”是比喻,也有讚歎的意思。把下面所講的四法,就是本經講的四法,理法是“密因”,密因是大因,成佛之因。“了義”是教法,了義教是大教,大乘佛法的教義、一乘佛法的教義。“萬行”是大行,行法,不是單指空談理論,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把這些理論要行出來,要做到。佛法最重實踐,最重實行,所以要把理論與方法行出來,自他才能得真實的受用。

“首楞嚴”是果法,是大果。“首楞嚴”這三個字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一切事究竟堅固”,這也是大定的名稱,到經文裡面有很長的一段經文專門講這樁事。一般的定有出有入,入了定的時候有定的境界,出了定,境界就失掉,有入有出的定;楞嚴大定是沒有出入的定,換句話說,就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經裡面常常講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種定才叫楞嚴大定,這叫真正的定,管用的定。這個定怎麼修法?如果要說到修法,妙極了,說出來也好像不希奇,太簡單,咱們念阿彌陀佛就是修楞嚴大定。我們心裡一句阿彌陀佛,走著也是阿彌陀佛,睡著還是阿彌陀佛,坐在這裡也阿彌陀佛,站在那裡也阿彌陀佛,這不是楞嚴大定是什麼?可是不容易做到,為什麼?四威儀當中,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念,才叫做楞嚴大定;念著阿彌陀佛又打著妄想,定就沒有了。一般人不曉得,以為《楞嚴經》與禪宗有關係,參禪的人沒有不讀《楞嚴》的;裡面有“五會楞嚴神咒”,《楞嚴》與密宗有關係,也有人把它放在《大藏經》密教部,他就不曉得《楞嚴經》與淨土有關係。

《楞嚴經》裡頭的格局、味道跟《華嚴》相彷彿。《華嚴》有理論、有方法,有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修行的榜樣。《楞嚴經》也不例外,有理論、有方法,裡面有二十五位菩薩給我們示範,做修行的榜樣,“二十五圓通”那一章很有味道。《華嚴》裡面是一個人代表,那是代表什麼?代表修因,修因,一個人;《楞嚴經》裡二十五位菩薩是代表證果,這是不一樣的。修因是做學生,學生只有我一個人是學生,除我之外,人人都是我的老師,我的學問才能成就。《楞嚴經》裡面並不是講修因,而是佛問在會的這些弟子們,你們是怎麼樣證果的?所以他們是講證果。每一位菩薩代表一種法門,人人所證的果你看看都是第一,法門無二無別,無有高下,只要證到首楞嚴大定都是第一,沒有第二。二十五就是代表萬行,把萬行歸納為二十五類,用二十五位菩薩來做代表,如果要是一展開,那是無量無邊。這二十五類是依照“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是把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這二十五大類。前面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加七是二十五。這二十五類一展開就是諸菩薩萬行,“諸菩薩萬行”在《楞嚴經》裡歸納就是這二十五大類。每一類以一位菩薩來做代表,人人都是修首楞嚴大定。二十五位裡面最特殊的兩位,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這兩位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是全經精華之所在,是最重要的部分。這兩位菩薩都是代表淨土法門,觀音、勢至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左右手。由此可知,唸佛法門就是修楞嚴大定,唸佛法門是大佛頂法,很可惜,我們不明瞭這個道理,不能夠如法的修行,唸了幾十年的佛,與大佛頂絲毫不相應,你看這多麼可惜!

從這部經、從《華嚴經》諸位也能看到一點消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他的目標就是在淨土。《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楞嚴經》裡面觀音、勢至也是指我們淨土法門。正是古人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這個話說得並不過分,因此這些大經大論我們要認真的學習。行門就是把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好,如法的去念,有個二、三年我們就變樣子,就能夠收到效果。你不懂理論、不懂方法是沒有辦法的,不要說二、三年,二、三十年還是不行。理論是不是這樣講講就能懂?不可能。不要說我講不行,十方諸佛菩薩來講也不行,為什麼不行?講得再清楚我們都聽不懂,這個原因是我們有障。假如我們自己把這個障礙去掉,不必佛菩薩,世間再笨的人來給我們講,我們都會開悟。這個障是什麼?我們的心不誠不敬,這是大障礙,世間法的障礙也是這個。《禮記》一打開,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為什麼要學敬?去障。學術的障礙去掉了,德行的障礙也去掉了,事業成就的障礙也去掉了,都在誠敬,這是根本法。誠與敬,別人幫不上忙,諸佛菩薩都沒辦法,這是要我們自己發心,至誠恭敬,障礙才能去掉。

佛法裡面常唸的“一切恭敬”,《華嚴》號為經中之王、根本法輪,在行法裡面,十大綱領裡面第一句話“禮敬諸佛”。禮敬諸佛是什麼意思?就是《禮記》裡頭那一句話“毋不敬”。諸佛是誰?情與無情統統是諸佛。意思就是教給我們,我們眼睛裡面所看的,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全是佛。我們對佛怎麼樣恭敬,對這個境界就要怎麼樣恭敬,我們能做到嗎?做不到。諸佛菩薩千經萬論教什麼?就是教我們“敬”,沒有別的。你只要懂得誠與敬,給諸位說,《大藏經》那麼多都是廢話,裡頭所講的意思、道理你全都悟了,不要佛講。就像《壇經》六祖所說的,“惠能自心常生智慧”,心裡面生智慧,世出世法無所不通達。不誠不敬,諸佛都無可奈何,想教也沒辦法,怎麼樣講,聽不進去,聽了不懂。古人教學,從小孩一上學,五、六歲的時候,教什麼?就教他“敬”。書本上的東西就是背誦,不必懂得意思,就是教你背,熟背,背上個幾百遍。生活行為上就是教你敬,對父母要敬,對師長要敬,對朋友要敬,對一切人都要學恭敬,成就你將來在學術事業上的根本,就在一個“敬”字上。

“萬行(hèng)”,萬行(xíng),也念行(xíng),今日之下念行(xíng),古人讀去聲念行(hèng),行(hèng)當動詞講,實際上的行為都是從誠敬上做起。我們今天修佈施,佈施裡頭沒有敬意,不但沒有敬意,還帶了貢高我慢,這在果報上當然就不一樣。佛菩薩修佈施,恭恭敬敬的供養、平等心的供養,所以才能夠成就首楞嚴大定之果,楞嚴大定是“性定”,這是如來所修的定。到底下我們一條一條解釋,講到的時候再說。

“大佛頂”都是贊這四法,這四法就是如來的頂法、無上的大法,指這個“密因”、“了義”、“萬行”、“首楞嚴”。“如來”這兩個字是佛的十號之一,十種通號之一,將來講到經文裡頭再說。通常最淺的一個講法就說,“佛佛道同,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所以叫“如來”,就如同古佛再來。佛所證得的理是圓滿的,沒有欠缺,所以佛與佛是真正的平等。心平等了,給諸位說,相貌就平等,為什麼?相是心變現的,眾生為什麼一個人一個相貌?心不平等。如果你看到有兩個人相貌一樣,大概這兩個人的思想、行為、性情都差不多,他平等的。這個事情我在沒有學佛的時候就見到。抗戰期間我在貴州唸書有一個同班同學,復員之後我在南京唸書,同班上又有一個同學,那兩個同學不是一個人,兩個人不相識,但是相貌一樣,舉止態度也差不多。我就把他叫來,我說你有什麼毛病,一樣一樣的,他說“你會看相?不錯,你看得很準”。我說“我不是會看相,過去那個同學跟我相處一年多,他的毛病習氣我清楚。你的面貌、走路的樣子很像他,大概你心裡毛病也差不多”。以後讀到佛經就想起來,是很有道理。

佛與佛的心絕對的清淨,所以相貌相同;菩薩心地清淨,煩惱少,所以菩薩的相貌很接近,並不是真正的相同,到如來地的時候才完全相同。由此可知,相好、依正莊嚴從哪裡來?從心地裡面修來的。我們要想依報都莊嚴,必須從心地裡頭認真的去修學,只要真下功夫,相貌會變的,相隨心轉。我們看到一個熟悉的人,常常接近的人,有的時候相貌變好,有的時候相貌變壞,善與惡的感應。一個人常常修善,相貌自自然然會轉變,有光彩;人要是常常作惡,惡事太多,人就變樣子,臉上也無光,俗話說“你快倒黴了”,果報就快現前了,這是很粗顯之理,很容易看得出來。我們明瞭這個道理,要求自己真正的福報,求自己真實的功德利益,你需要記住存好心、行好事,決定不吃虧。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何必要做惡事?“如來”粗淺的講法如此。

深一層的講法,從理上講,《金剛經》上講得好,“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句話的理很深。諸法是指一切法,如義的“如”字就很難講,淺而言之,《法華經》裡面講的“十如是”,天台大師把它發揮“百界千如”,諸法如義就像《法華經》裡所講的。這個“如”字不能細講,要是講的話,講三天也講不完,《金剛經》上只有四個字“諸法如義”,太妙了。通常我們也說,比如《金剛經》有的時候稱“如來”,有的時候稱“佛”,它是有特別用意。凡是稱“如來”都是從法身、理體上講的,凡是稱“佛”都是從應身、跡相上講的。《金剛經》在中國流行得最普遍,因此對於佛的十種稱號是以“如來”跟“佛”這兩種稱號最為普遍,其餘八種稱號很少。除了我們讀佛經或者學佛的人知道,一般人不曉得佛還有另外八種稱號。

什麼叫做“密因”?這個地方的密不是祕密,給諸位說,佛法裡面沒有祕密法,佛教有個密宗,密宗也不是祕密法。尤其是此地講這個密,這個密是講深密,理太深了,不是一般人所能懂,講了也不懂,那就叫做密,所以當作深講,甚深難解,是這個意思,而不是祕密。祕密是見不得人的事情,不是正大光明的,邪教才是祕密,祕密傳教,祕密一定不是好事情,它不能公開、不能見人。從這個粗淺的觀點上,我們就能夠理解,凡是祕密傳教的一定有問題,不要去相信它;你要去相信它,那真叫做迷信。凡是正大光明傳教的,它都有一番道理在。我們實實在在不能夠辨別什麼叫邪、什麼叫正,我們從顯密裡頭可以能看得出來,就是祕密傳教的我們不要聽它的。佛法裡面的密宗,那是別有道理,有些地方它是祕密,實實在在不得已,理太深,事情超越了常情,是根據甚深的教理,超越一般人情的修法,絕不是普通的修法,所以對於一般人他要回避一點,為什麼?怕人家看到感覺奇怪,生毀謗、生疑惑,是為了這個,將來講到大經裡面也會討論到這個問題。

這個地方講的“因”就是成佛之因,成佛的這個因太深,所以稱之為“密因”。“密”這一個字也能夠遣凡夫、外道、權教、小乘人一些過失,為什麼?這些人不能懂得這個因,換句話說,凡夫、外道、小乘人,乃至於權教菩薩,他們的學問都達不到,他們的見解達不到,這個確確實實,在《楞嚴經》裡面說得很詳細。我們現在是凡夫,我們也在讀《楞嚴經》,也在討論《楞嚴經》,這個密因我們曉得?我們只曉得名稱而已,實際上不懂。實際上如果諸位一懂,現在立刻就超凡入聖。你幾時懂得這個密因,你的修行,不管你修什麼行,穿衣吃飯都是“修證了義”,那個不奇怪。功夫成就的人,你看看永嘉大師,我們過去曾經討論過《永嘉禪宗集》,別人問禪師:“你老人家用什麼功夫?平常怎麼樣修行?怎麼用功?”他告訴他:“飢來吃飯困來眠”。人家肚子餓了,吃飯是修證了義;疲倦了,睡一覺是修證了義,他那個就是了生死、證涅槃的。我們愈睡愈迷惑,愈睡愈顛倒,那沒有用處的。人家懂密因,我們不懂密因。

密因是什麼?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舍識用根,密因就是指“根中之性”,這個性是佛性,是自己的佛性,不生不滅,常住真心,一切大乘法都是以它做因地心,所以他能成就。我們唸佛人要是以這個為因地心,你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叫理念。經中常講,“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一點都不假,一句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是小可言之,實際上一句阿彌陀佛的力量比這個還不曉得大多少倍,為什麼有這個力量?密因。就是一個用根中之性,一個用八識。我們凡夫用八識,凡夫、外道、小乘、權教菩薩,統統用這八個識,所以唸佛不能產生力量。一句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的,是指什麼?是指理念,是指舍識用根的人。我們要懂得密因,舍識用根,我們就有這個力量,現在就轉。

如果這一部《楞嚴經》講下來,我們同修當中有那麼一、兩個會了,那就不得了,我們這個道場就真正的莊嚴,真正的成就,我們同胞都有福,為什麼?有一位真佛出世了,這是佛,肉身菩薩再來的。至於理論、方法,到經文的時候再給諸位細細的說。不是我們做不到,是我們肯不肯做。你肯不肯作佛?你肯不肯為我們現在一千七百萬同胞做真正的福田?你幹不幹?不是能做到、做不到,問題不在此地,問題是我幹不幹,幹就能做到,不肯幹那就不行。肯幹怎麼樣?八個識、五十一個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統統放下,這才叫放下萬緣,放下萬緣是這個講法,放下身心世界,也就是這樣講法的。什麼叫身心世界?什麼叫萬緣?放下之後所用的就是根中之性,不要再找真心。我們眼見外面的色相,把眼識放下,我們眼所見的是見性見的,見性見到外面是什麼?法性,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立刻就成佛了。

《楞嚴經》裡面講修行——“歇即菩提”,菩提就是成佛。“歇”是什麼?就是把剛才講的(我是講百法,大家好懂)八識、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不相應,歇。“歇”就是放下,一歇你立刻就成佛,不必三大阿僧祇劫,也不必三年五載,一念之間就成佛。這部經確實有這個功效,有這個力量,就看我們自己肯不肯接受,願不願意接受,肯不肯照這個方法做。肯照這個方法做,給諸位說,這一念轉過來,生死就沒有了,了生死,三界也沒有了,不但三界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你的法界是一真法界,那就是《華嚴經》善財童子所入的法界,那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我再給同修們說,不難做到,何必受生死累贅之苦,為什麼不幹!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