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楞嚴經第06章

小說:楞嚴經第06章

楞嚴經06

上次講到“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整個的楞嚴經,就是告訴你怎麼能夠入定?能夠制心一處,怎麼能夠得到定?

然後三摩地,最後進入菩薩海。

這是一步一步的,你先要解,然後行,然後證。

所以,整個楞嚴經呢,這可以說這是最高的大佛頂。

這個楞嚴定,不是說我們有出定,入定,現在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定住,本來自己就定的,你發現了以後,不用什麼方法,這個定不是修成的,也不是外來的,本來就有,所以叫大佛頂首楞嚴。

這個首楞嚴啊,是十方如來得成菩提的,跟其他方法的定不同的。

我們有許多的定啊,完全是可以跟其他修行者完全一樣的,這個不是的,這是個不共的定,首楞嚴定。

所以它包含阿難問的什麼叫奢摩他?什麼叫三摩地?什麼叫禪那?

這一個總名,所以呢這個總名一門超出,就是一乘法,就是釋迦牟尼說的,只此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十方三世如來都是從這一門走的,從這一門進去的,而且呢,它這是了義的,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是佛所說的法裡最究竟、最究竟的。

修證,修行而且你可以證悟這個法門,你才可以超出,怎麼能超出呢?

超出小乘,聲聞緣覺,超出權位菩薩,菩薩有權位,權位,普通我們說從權達變,這事沒辦法,從權,就是繞個彎。

這是超過小乘,超過權位的菩薩。

有時候初位的菩薩,沒有辦法,必須要帶他這麼樣走,發菩提心還是權位的,不是真正到了不退轉位的。這樣超出權位、超出小乘,趨向佛果。

這一個東西又妙又莊嚴,這條路,秒,妙到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了解的。

所以你不用說旁的,你就是成了菩薩,初地不知二地,二地不知三地,三地不知四地,我們根本不知道比我們高的路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

所以這個你必須要達到那個地方才成。

世尊分別在第一卷,跟第三卷半,告訴阿難什麼叫奢摩他路?

你要先把路上的障礙去掉,我們這個路上有很多障礙,這個障礙都是我們自己設的,不是說路上真正有旁人設了障礙。這個障礙是什麼呢?

就是我們的分別心,很要緊的。

不論哪一門,最要緊的,只要我們就有取捨心,就有愛憎心,就有取捨心,然後我們就有造業,我們就有生死,就有輪迴。我們不是要跳出生死嗎?

跳出生死,最要緊最要緊的就是先要把分別心去掉,識心不去,我們定不住,不可能的,識心不去,大定根本做不到的。不過是用各種方法進入禪定,這個不叫禪定,暫時進入一心不亂,真正要說大定,必須要去分別心,所謂識心。

這個不是說我們用天台宗所謂止觀的方法,因為密宗也是,動時修止,靜修觀,這些方法都不是法門,因為有止有觀才有生滅心,所以我們研究耳根圓通,要“生滅滅已,寂滅才能現前”。

連生滅都要滅掉了,寂滅才能現前。

因為修止修觀還是生滅心,只有一個什麼呢?

只有你把你心裡那個的,真正像心經裡的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照了的不動不搖的見性,所以六祖悟道了以後,只是讀到金剛經裡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立刻明白了,於是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都說的本體,這是真正悟道了。

這一真正悟道,這個見性不是做成的,也不是修成的,這個就是你把你奢摩他的路自己開出來的。

這個路在哪裡?就在我們心裡。從哪兒得的?

我們本自具足,本自圓成。不只具足,他們有的,我們都有。所以,我們要信,頭一個要信這一樣,最要緊信這個。

這一個東西它就是超出妙莊嚴路,即妙又莊嚴。

當我們能讀這個東西,這就是常住妙明,永遠在那的,從來無動搖,從來無生滅,不來去,可是它能生萬法。

因為它能生萬法才叫它妙,同時它永遠光光明明的照在那兒。

我們世俗人因為人類各種的慾望,我們把這個本性完全罩住了,跟鏡子一樣的,沒有光明瞭,照不出來了。

這一個瞭解了以後,這是周遍一切的、圓滿的本體,能夠知道這個的話,你自然不必修什麼止觀跟耳根圓通,都不必修,本來就定,我們原來個個都在定中。

我們之所以不定,是我們六根追逐外面六塵去了,所以我們不能定了,我們永遠在外頭追逐。

那麼,當你這個定體得到以後,定慧等持,智慧立刻來了,這個智慧我們管它叫智慧,實際上不是世間的智慧,世間的智慧,還要為學日增,為道日減。

我們要做學問,每天都得讀,不停的讀。

不是的,這一個東西呢,就是說在你定了慧立刻就來了,般若就生起來了。

佛家認為真正學佛是要智信,不是迷信。

那麼你能夠有了這個般若,你才能圓滿證入如來藏性。知道如來藏性呢,這也就是我們讀這本楞嚴經守楞嚴定的本體。所以這本經的名,為什麼要稱如來密因?

你自己不證得的話,我們從書上找的都不是,他只是給你描寫描寫。

好像我們描寫一個什麼東西,說這個人長得像什麼樣子,都不是我們親見的,然後你只有親見了,你才能完全瞭解。

親見了怎麼了解,只有密因,所以提出密因,所以在前面這三卷半,如來只談一個性,這個不是現在我們說的那種性,這是明心見性的性。

所以阿難所問的是最初方便。

這個最初方便啊,真正這個定啊,從定到慧是三個,上次講了,昨天也都考過大家了。

這三個步驟說實在是一個。

我們有時候分不清楚,所以我昨天也在解釋,為什麼智者大師悟了道了,已經成為天台宗的宗主了。

他在天台山有沒辦法解決的問題,生理上、見地上起變化沒法解決。

就是這個什麼叫奢摩他?什麼叫三摩地?什麼叫禪那?這三個東西,經上這麼說,那麼說,他自己都有點兒弄不清楚了。

印度和尚告訴他,你等著,等楞嚴經來了都能解決了,無論生理上的,見解上的,都可以知道了,所以他在華頂有拜經臺,一拜十八年。

大家如果到天台山去,可以上到那華頂上頭去,現在中共把它作了廣播電臺,後來我們知道這件事情以後,就大家出錢希望能把這個挪走,那麼有人第二次去了,據說挪走了,現在就恢復拜經臺了。

我們瞭解了這個東西,由這個首楞嚴定,於是生出一切的三昧,三昧也就是定了。

那麼說實在的,這一些東西。

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原文)

阿難在這裡頂了禮,非常恭敬的趴在那,接受佛的慈悲的旨意。

我們在這兒順便提提阿難這個人,實際他的整個的名字叫阿難陀。

佛三十歲悟道,佛悟道的那天阿難出生,阿難的父親跟釋迦牟尼的父親是兄弟,所以他是佛的堂弟。

因為又知道佛得道,又生了男孩,這簡直是家裡的大喜之日,給他起的名叫慶喜。

那麼等他到了二十五歲,佛五十五歲,他出家了,做佛的侍者,侍侯佛的。

他侍候了佛二十五年,所以佛八十歲圓寂,那時候,他正五十歲。

佛在世的時候,我們這本經就看,連追求他的摩登伽女都證了阿羅漢果。

看著這個摩登伽女從初果證到四果,佛說一段,她證一段,可是阿難沒有證到阿羅漢果。

一直到釋迦牟尼死了,於是阿闍世王,聽過佛教故事的人都知道,這個人,生下來就叛逆,後來殺父弒母,不過母親後來沒被殺掉,對於父母糟糕極了,他生下來就是要殺父母的。

那麼,等到最後他皈依佛了,等到佛死了以後,他在巖洞裡頭所謂大結集,就是頭一次結集。

佛在世的時候沒有人寫東西,沒有寫經,於是佛講的這個三藏經、律、論,所以我們稱為三藏,這三個東西就由阿闍世王供養,在這個洞裡結集。

但是結這個三藏的時候規定,必須有阿羅漢果的才能進去,阿難沒有,所以阿難排斥在外,阿難非常難過,難過得不得了。

摩訶迦葉說你自己得了阿羅漢果就成了麼,你沒得阿羅漢果,你進不到這裡頭去。

於是阿難難過得不得了,又哭,又著急,就這樣不停的,有一天晚上突然間大徹大悟,他說我怎麼辦,這一輩子伺候釋迦牟尼,伺候了二十五年,而且是多聞第一,結果連這個巖窟都進不去,不準進去,他想這輩子算了,都要放棄了,當這麼一著枕頭,突然大悟,你看許多人都不是盤腿打坐時候悟道的,常常都是,你都沾枕頭了,而是急急急,突然間放鬆“我不要了麼”,大悟。

大悟之後,半夜就去敲摩訶迦葉的門,摩訶迦葉說你進來,阿難說你的門鎖著呢,我怎麼進來?摩訶迦葉說從鑰匙孔進來吧。

他就從鑰匙孔進來了,他就是我們禪宗的二祖。

那麼,阿難然後進到巖穴裡頭,往臺上一坐,人家以為釋迦牟尼復活了,他們堂兄弟長得很像。

然後,在世尊臨終的時候,阿難哭啊,哭得不得了,人家說你不要哭了,現在有多少問題啊,要問世尊啊。

於是阿難就問,就是佛走了以後,我們以什麼為老師?

佛說,以戒為師,就是戒律。

第二個問世尊,我們怎麼修行啊?

佛說四念處。

然後問,假設惡性比丘怎麼辦?

默擯之。不要爭論,不要批評,沉默地不理他。

再問假設集結經典的話,我們應該開頭用什麼話?

佛說,如是我聞。換句話說就是,我聞如是。他往臺上一座,如是我聞,大家知道原來是阿難。

他的腦袋跟電腦一樣,可以一聽到了以後立刻記住。

所以經是阿難結集的,論是摩訶迦葉結集的,律是優波離結集的,關於優波離,是王子的僕人,他想要出家,認為自己沒有資格,結果釋迦牟尼讓他先出家,最後成為了諸王子的師兄。三藏就是這麼結集的。

阿難啊,這個人釋迦牟尼評價說他有八個不可思議的好品性。

頭一個呢,他不獨自到施主家裡去,這個經正好沒有人陪著他,沒人管它,所以他一個人到施主那兒去,於是招惹了這麼一個粉紅色的煩惱出來了。

他從來不獨前往施主家,也不住在施主家。

那麼,真正出家人啊,出家了,你不應該回到凡俗家裡去。因為你出了家連父母那兒都不能去。

第二個呢,釋迦牟尼人家不停的供養他東西,衣服啊。

非常漂亮的袈裟,釋迦牟尼不穿,誰穿啊?

彌勒菩薩。

我們現在的彌勒大肚子,不是的,我們真正的彌勒是帥哥,而且非常喜歡衣服,每天就穿的漂漂亮亮的,所以釋迦牟尼的好衣服啊,說你們誰要?拿去吧,他就穿了。

釋迦牟尼穿舊的衣服,阿難最接近他啊,但是阿難從來不要。釋迦牟尼用舊的東西,他從來不要,問別人你們誰要?誰要。

第三個呢,他離佛這麼近,他可以隨時到佛那兒去。

他不是的,他見佛都是以正當的時候去見,平常絕不是說我是佛的堂弟,我又是佛的侍者,沒事就敲門進去了。

第四個是他看到女人從來不動心,只有這回是被人家的咒拉進去了。

第五個他聽佛說法,絕不再問,你剛才那句是什麼意思,他已經記住了。

佛入的是什麼定他都知道。

因為,三昧有各種不同的三昧,諸三昧,而且當佛講的時候,他知道大眾中他們都接受了多少,得到了什麼好處。

同時,他又對於佛所說的法完全知道。

所以釋迦牟尼誇他,說他有這八種不可思議的好品性,為什麼?

有一輩子他跟佛是同學,兩個人同時修。

佛就是一定要從見解行證,阿難到處問,這個怎麼樣,那個怎麼樣,要博聞廣見,這輩子習氣還是這樣,多聞第一,所以在佛在世的時候,都沒有悟道,就是喜歡聽,記了很多很多,這個習氣到現在,一直到他這一輩子。

但是佛認為他有很多的長處,這些長處啊,而且他心裡非常質,就是說一個人,文質彬彬,又有外表,又有內容。

質是內容,他知道很多,裡面塌塌實實的,非常質。

佛在世的時候不收比丘尼的,可是等到後來就是撫養佛的姨母跟佛的太太,還有釋迦族很多女人,男人都出家了,她們也要出家,佛不準。

這些女人就在佛講法的地方哭幾天幾夜,不走。

阿難要求佛,收她們吧?這才收了,一收的話,舍利佛就急了,這樣子的話,佛法要早滅五百年,因為收了女人。

為什麼?我不知道。

我們現在的堂上女人比男人多得多。

所以這是關於阿難的。

釋迦牟尼說你跟我同氣,怎麼叫同氣?就是說都是一個祖先下來的。

他們兩個人的父親是兄弟,他們的祖先是共同的。

你跟我同氣,我們是天倫,所謂天倫就是不是人為的倫。

我們常常說父母、兄弟,父子、兄弟這都是天倫,沒有選擇,上天給你安排的,是不是?

夫婦就不同了。

所以,在五倫裡天倫非常要緊。

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原文)

他說你啊,當初你發心,你在所謂我的法裡你是見到什麼東西,然後見到什麼好的相,立刻把世間最重的最深的恩愛,好比說父母對於兒女,我們的親恩沒報,這個恩非常重非常深,舍掉了,然後夫妻、兄弟都舍掉了。

你倒是在我的法中看到什麼了,見了什麼好,讓你這麼動心出家了。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原文)

佛的三十二相,這三十二相里,假設放在現在,實在不大好看,但是在佛那很好看。

好比說頭一個相在我們世間就是平腳病,佛的足是平的,腳底是平的,腳底有迴轉的紋。

而且腳跟,腳很好看的,腳後根像馬一樣的,窄窄的,佛的是滿的,然後小腿肚跟鹿腿一樣的。

兩個手過膝蓋,你說這個手得有多長。

我們常常說劉備雙手過膝有帝王相,還有馬陰藏相,這是睪丸縮進去了。

他的身又高又大,不是胖。

他的毛孔裡頭都發出青顏色的光。

他身上的毛啊,非常的細。

然後身子是金顏色的。

因為印度我們知道都是有點黑,他是發金光的。他永遠在放光,這個光差不多有一丈高。

他的皮膚非常細、非常滑。

然後呢,他七處都是平滿的。

我們想佛大概很壯,不是很胖,大概很壯。

然後這個腋是平的,滿的。

身上跟獅子一樣的,他永遠端直的,這個肩也是豐滿的。

佛有四十顆牙齒,我們能夠長到三十二顆就不得了了。

我們想想四十牙齒在嘴裡,佛牙那麼大,不得了啊,我不能想像釋迦牟尼是什麼樣子。

牙齒非常白,非常的整齊,同時有四顆牙齒是又白又淨的,我想說的是虎牙,很白很乾淨。

兩個臉完全跟獅子一樣是滿的,不是陷下去的。

口裡常常有玉露,就是口的唾液是甜的。

而且廣長舌,舌頭又寬又長。

而且他的聲音非常好聽,又深沉,可以聽到很遠。

眼睛呢是青色的,跟baby的眼睛一樣的。baby的白眼珠是藍色的,慢慢的老了就變混了。

假設修行好的話可以讓眼白不是太混濁。

我這有兩幅曉雲法師的畫像,她畫的畫,這是我見到的出家人裡頭一位白眼球是青顏色的,所以她是真修行的人。

那麼這個睫毛跟牛的睫毛一樣的,是卷的。

眉毛間呢有白毫,頂上有肉髻,我們現在的釋迦果。不是頭髮啊,是這塊肉鼓起來了。

而且他的毛髮都是向右轉。

所以這是釋迦牟尼的三十二相。

這個三十二相不一定只有釋迦才有。

你假設人間的轉輪聖王,尤其是轉金輪的,也可以具足三十二相。

假如在世間修行的很好也可以轉成三十二相。

那麼,我這個說一個笑話,關於我家裡的。

我母親那時候我們講廣長舌相,我們說舌頭可以長到什麼樣,舌頭長得可以舔到鼻子,我母親說這有什麼了不起,伸出舌頭果然舔到了鼻子。

我們說媽媽具足三十二相好之一,後來旁人說長舌婦也是這樣吧,從此以後,我不再說廣長舌相了。

我們描寫女人愛說這是個長舌婦。

所以釋迦牟尼具足三十二相。

我見如來三十二相。

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原文)

是以渴仰,從佛剃落。佛言:善哉! 這麼好看,沒有了,見不到了。

他的身體好像透明一樣的,跟水晶一樣的。我看到他的相就想,這個相不是父母因為欲愛所生的,我們都是父精母血交合而生的。

為什麼呢?

當我們動了慾念的時候,這個心又粗又濁,在我們身體裡面啊沒什麼太大味道,但是任何東西流出來了,腥臭,臊臭的。

這一個東西想想,在孃胎裡成形以後,完全用母親的血來養,所以女人懷喜沒有月經,血去養孩子去了。

我們都是濃血發生的,雜亂的,這樣發生的,這樣的一個入胎,父母因為交媾而濃血發生的,你不可能生出這麼殊勝的、乾淨的、微妙的、光明的,好像紫金光聚在一起的。

所以我對於佛啊,非常渴望。

我們對什麼東西仰望,乞求給什麼,都是仰望的。所以追隨佛把頭髮剃掉了,不準有頭髮跟鬍子。

於是佛說,你說的很好啊。

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原文)

他不是指阿難一個人說,他指大傢伙說,他說你應該知道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

佛家老用無始,因為輪迴跟輪子一樣的,是個圓的,這個圓你說從哪開始,哪兒都是開始,哪兒都是終結,所以我們佛家用無始來描寫,也就解答一個問題。

人家常常問佛教是先有雞啊,還是先有蛋啊?

我們就可以用無始來回答,你說先有雞也好,你說先有蛋也好。

為什麼從無始以來,我們生生死死,永遠在連續。

我們在這兒死了,在旁的道就生了。

我們這有一個孩子出生了,一定另外有個東西死了,連環不斷,生死永遠相續。

為什麼這麼輪迴呢?

皆由不知道常住真心,這個性是淨的,是明的,這是一切東西的本體。

這一個心啊,這是把心跟性同時說在一起。

這個心永遠常的,永遠在那兒,而且永遠是光明的,這是常住的真心。

我們一看到,我們看到了以後,好比說現在說。心是起作用叫心,心怎麼能起作用?心由性起的作用。那麼這心起作用什麼樣子?同時,你說心在哪裡?好比說現在說最好的比喻。你們眼睛在看著我,耳朵聽著我說,心裡在想著我說的對不對,三個地方,那請問你的心在眼睛,在耳朵還是在意識裡?

所以這個心常而且住,而且是真的,它起作用。

而它起作用從哪兒起來的,從本性起來的, 這個本性非常的乾淨,非常的光明。

這就是我們要見的本體。

這個心雖然我們在紛擾,我們煩惱、痛苦、悲哀、喜歡,在這煩惱中間從來沒有變過,這就叫做常。

它在生滅中間,這兒生,那兒滅,我們身上的細胞,七年都換了,但是在生滅中間,它沒有去來。

不會說細胞死了,這個心就跟著細胞走了,所以這叫住。

壞妄而不爛壞,我們做了多少壞事,有多少的幻念,有多少妄想,這些壞事做盡了,它不會變的,所以我們叫它真。

這一個本體在萬法中間不動搖,這叫性。

在汙濁的爛泥中間,它不染汙,這叫做淨。

在欲氣的時候,不昏迷。

就是在我們動情的時候,喜怒哀樂愛惡欲,全是動情的時候,它並沒有昏沉,因為怎麼樣?

假設昏了就醒不了了,只要把這個慾念一轉,立刻清明,所以我們常說清明在功。

所以,理學家賣的是儒家的酒,只是酒瓶子是儒家的,裡面裝的全市佛家,這個瓶子號稱排斥佛老,瓶子是儒家的,裡面的東西不是佛家的就是道家的。

所以,這個心這個體人人具足,它不只是人人的殼子裡具足,遍周法界,沒一個東西不是它,沒有一個時間不是它,這叫遍周法界。

假設你用這個識心、分別心、用這個妄想,你再加上一個我們都是在這執相,比如這是釋迦牟尼,這是觀世音,這也是阿彌陀佛,這是觀世音,只有這才真正是如來,以為好特別,而我們生了渴仰之心。

我們想,怎麼能夠跟你一樣,怎麼到你跟前,怎麼能到你那個地方。

我們這個想啊,不是常住真心,這是生死的根本。

當我們說將來成佛了以後一定有三十二相,跟佛一樣的,你這就是個大妄想,要是這樣的話,這就是生死根本。

我們永遠用分別心追求一個有相的東西,那麼我們必須要了解實相無相,實相無相,它本身什麼相都沒有,可是無不相,沒有一個東西不是從它出來的,菩提煩惱都是從它出來的。因為這樣我們才能談到這是一個證量,我們才能夠說煩惱即菩提。

我們嘴裡說說真煩惱來的時候我們想得開嗎?

不大容易。這是一個見地,你到了某種階段,真正一個證量出來了。

所以阿難要求佛一個妙定,你告訴我怎麼定住,這是一個最初的方便法門,這個定不是我們用分別心、識心去求的,所以佛的四依四不依。

依智不依識,這個智是本來就有的,無智亦無得,這個智不是外頭得來的。

所以,我們要依著本身的智,不是依著識。

那麼,不是說憑著識心,我現在入定了,我現在已經空掉了,呆一會兒坐起來了,空念沒有了,什麼都執著,什麼都要,這是識心,用分別心來修是不對的,所以說先點破。

這個識,不是心。

所以“修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因為從來把這個分別的神當作什麼了,要知道這是無始以來的生死本啊。但是“愚人喚作本來人”無知識的人,把這個當作本來的人,我們本來是這個樣的,不是的。

所以,在佛家裡,先點破,我們要明的心,記得不是有分別意識的心,是它使我們知道、能看、能聽、能說、能想、能夠分別的那個東西,那個心,將來跟著就是七處徵心了,這是一層一層的。

七處徵心還容易懂,到十層顯見好難懂啊。

在臺北有一個朋友,翻翻翻,翻我的錄音,翻到十層顯見翻到第六見,翻了兩個月,聽聽,他說真是不懂啊。

等到十層顯見的時候那更沒辦法說了。

我們必須得有一點兒東西,心裡頭對佛法有點認識,而且自己有一點點見地,才能夠知道越往後來越難。

所以佛先點破這個,點破說這是你的識,不是你的心。

我們要明的心不是明白這個分別心,不是明白這個,我們要明白使你見聞覺知的後頭的那個東西,那個心。

就好像我們看到電燈,擴音機,我們都知道,這是用的東西,我們不能說這個就是電啊?

它叫燈,那個叫冷氣,但是它不是電。這個要弄清楚。

現在明白的心,好像你要先知道有個電,有了這個以後,任何東西冷啊、熱啊、發聲音啊它都可以做到。

可是我們不要把分別的,它只能發聲音、它只能發光、弄冷氣的時候它只能冷,然後暖氣的時候,奧,它可以暖,世間的麻煩、爭執只是在分別心上來區別心,這就錯了。

這一點最基本最基本的對佛法的瞭解,所以點破這個東西,所以整個這個經就是要把你的妄怎麼破掉,然後顯出那個真來。

當你能夠見到了,那個永遠在那兒的常住的真的心,能從這個心,只要明白這個心就見到性了,見到本體了。

你看到的起用,開關開了,燈亮了,因為看到了光知道有電,這只是一個比喻,諸位千萬不要把電當作本體。

古時候要拿水、波浪解釋,大波浪也是、小波浪也是、漣漪也是都是水,我們不要把波浪去掉去找水啊?你只要見到波浪就知道是水做成了,我們現在有了電了,電器了。所以這麼東西,會越講越糊塗。

所以說知道這個的話,就是見性。

佛說了差不多四十九年的法,只為一件事情,就為了卻生死。所以無論是莊子也好,道家也好,儒家也好,最要緊的東西,你怎麼能了卻生死,了卻是事上乾淨啊。

所以有一個著名的和尚,問凌雲禪師如何了脫生死?

禪師答覆說,青山原不動,浮雲自往來。

所以禪宗好多東西文字很美,他說青山根本沒動過,只是雲自己往來而已。

所以知道了這個以後,而世間呢,我們瞭解了以後,我們給它加上,“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我們老了臉上都皺了,跟水一樣的,綠水有什麼憂愁啊,沒有,因為風啊水面上就皺起來了,有了皺紋了。

我們為什麼歲數大了,為什麼baby沒有皺紋,因為八風吹著我們,我們臉上起了皺紋了。

我們一老了頭髮白了,不得已,把它染一染,青山從來沒有老過,因為蓋上雪了,所以頭也白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真正瞭解的話,這個本性從來沒有老過,本性也從來沒有死過,本性從來沒有去來、生死,都沒有。所以知道這個了以後,我們可以知道有一個不動的東西在。這一個不動的東西,所以讓我們非常好奇,想要找找,找找這個不動的是什麼東西。

我們讀這本經就來找找這個不動的東西是什麼。

如果喜歡佛學文化或者有同修的話,請加入【書架】以便連載閱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