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承諾買小米賺翻倍,上市一年,如今成年輕人第一支腰斬股票

2018年7月9日,是雷軍和小米的高光時刻。

這一天,小米集團(1810.HK)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雷軍親自敲鑼開市。那時的雷軍有多自豪,從小米作為港交所“同股不同權”新規實施後的第一股就可以看出。

不過,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小米開盤破發,截至當天收盤還是如此。彼時,雷軍和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依然談笑風生,後者告訴他,雖然破發,但是跌幅比想象中好得多——雷軍將破發歸咎於最近大勢不好,“短期股價不是最重要的,長期公司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基於這樣的信心,雷軍在當晚舉辦的慶功宴上表示,要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

一年過去了。這些最初的投資人,正好虧了一倍。

他們,還能回本嗎?


雷軍承諾買小米賺翻倍,上市一年,如今成年輕人第一支腰斬股票


理論上說,這些投資人有些冤枉。小米股價腰斬,看起來並不合理。

一個最簡單的數據是市盈率。這幾乎是股票估值中最常用且傳播最廣泛的指標,其計算方法有兩個,一個是用每股價格除以每股收益,另一個是總市值除以年度淨利潤。

小米上市之初,各大專業機構基於小米的持續增長表現,以及已被廣泛證明的增長潛力和發展趨勢,建立了一整套小米的增長模型,而在這套模型下。小米2019年的淨利潤大概為155億元,對應市盈率大概是22倍。

22倍,很高嗎?

相對傳統制造業而言,有點,但是小米是傳統制造業嗎?起碼雷軍會告訴你,小米是一個真正的互聯網企業。

雷軍承諾買小米賺翻倍,上市一年,如今成年輕人第一支腰斬股票


早在去年4月的武漢發佈會上,雷軍就在為小米的定位開始造勢,他告訴外界小米的硬件綜合淨利潤率不超過5%,也就是在說,小米不靠硬件賺錢,並非是一家硬件公司,而是互聯網公司。自然,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小米應該獲得更高的估值。

而在這樣的輿論攻勢下,在上市傳聞之初,小米估值曾經被傳出高達2000億美元,不過,此後急轉直下,小米估值從千億美元開始下跌,一度被傳為七八百億美元,到了上市前夕,已經跌至540億美元。

這樣一來,作為一家“根正苗紅”的互聯網企業,小米22倍的市盈率並不算高。更直白地說,小米上市時17元的定價,在雷軍他們眼中,簡直是在送錢。

這也是為什麼,在小米的定價確定以後,雷軍還通過個人微博稱,“厚道的人,運氣不會太差。

雷軍承諾買小米賺翻倍,上市一年,如今成年輕人第一支腰斬股票


當然,如果需要更加客觀,在小米上市時,中國互聯網公司中,百度市盈率22倍,網易市盈率27倍,騰訊市盈率43倍,阿里巴巴市盈率47倍,微博市盈率49倍。

這可能也給了雷軍做出那個“賺一倍”承諾的底氣,難道小米只能和百度一個檔次麼?

雷軍承諾買小米賺翻倍,上市一年,如今成年輕人第一支腰斬股票


很遺憾,比中國互聯網世界中人人喊打的百度強不了多少,過去一年,百度股價跌去6成,小米股價則腰斬過半。

投資者們很絕望,為什麼呢?小米的估值,難道真的有問題?

雷軍承諾買小米賺翻倍,上市一年,如今成年輕人第一支腰斬股票


一個數據來自小米招股書。小米來自硬件業務的收入佔比超過九成,其中手機業務收入為805.64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為70.3%;IOT與生活消費品的營收為234.48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為20.5%;互聯網服務的營收94.96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為8.6%。

數據不會說謊,即便雷軍一再強調,小米的硬件綜合淨利潤率不超過5%,但是來自硬件業務的收入佔比超過九成,非常直白地道出了小米的真實身份。

不過,製造業的真實身份很丟人嗎?資本市場從來沒有如此簡單粗暴的劃分,至少對於公司後期的成長,不是以此為標準的。

事實是,具備高成長性的製造企業,同樣有著不錯的股價走勢。唯一的問題在於,小米的高成長性如何體現?

步步高集團董事長段永平,可能對小米有一定發言權,畢竟相比雷軍,他“悄無聲息”地構建了OPPO和VIVO兩大小米強敵。

雖然他沒有直接評價小米,但是他對於投資的理念值得學習。他曾經提出,“護城河”是用來判斷公司內在價值的一個重要手段。

雷軍承諾買小米賺翻倍,上市一年,如今成年輕人第一支腰斬股票


如果用這種維度去考量小米,我們可能很難發現小米的“護城河”有多深多寬,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一個讓人為小米感到悲觀的現象——小米越來越會妥協,越來越為賺錢而放棄對極致產品的追求,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小米正在變得平庸。

顯然,這樣的小米,是無法構建起自己的“護城河”的。

實際上,我們還可以從段永平對蘋果的評價中看出,一家公司的真正“護城河”應是怎樣的:

1.蘋果的產品確實把用戶體驗或消費者導向做到極致了,對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難以超越甚至接近(對喜歡的用戶而言)。

2.蘋果的平臺建立起來了,或者說生意模式或者說護城河已經形成了(光軟件一年都幾十億的收入了)。

3.蘋果單一產品的模式實際上是我們這個行業裡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見到任天堂做到過(sony的遊戲產品類似)。

毫無疑問,當我們以這樣的標準去投資一家公司時,小米股價的“爽約”,似乎已經不可避免。

雷軍承諾買小米賺翻倍,上市一年,如今成年輕人第一支腰斬股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