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也許是孤陋寡聞,到江西樂安縣之前,總感覺江西最好的古建築群主要集中在婺源一帶,比如理坑、簧嶺、李坑等等。等到了離樂安38公里處的流坑古村,我就驚詫了,它面積之大、古建築之多、佈局之巧妙、文化之深遠是其他古村難以企及的,但由於其低調的內涵,很多人跟我一樣並不知道。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流坑村龍湖邊的古建築群

流坑古村,最早建於南唐時代,距今有1000多年曆史,全村以董姓為主,據董姓族譜記載,流坑董姓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西漢大儒董仲舒為始祖,以唐代宰相董晉為近祖,董晉六世孫董清然為第一代祖,真正在流坑定居下來的則是董清然的第三孫董合,他其實是流坑董姓的真正開基祖。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村史館

董合之後,流坑董氏家族慢慢步入輝煌,此間經歷兩個500年的發展階段,北宋到明朝初期,是流坑500年耕讀傳家鼎盛期,明中期到清中期,流坑人又藉助竹業生意進入了500年農商興旺期,就是在這500年裡,流坑開始大興土木,建宅立祠,也就有了我們現在能看到的260多處令人震撼的明清各類建築群遺址。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流坑巷道與年老的居民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現在,大量的遊客在流坑參觀遊覽時,一邊讚歎這些明清建築群規模龐大、佈局合理、功能齊全,保存完整,如同一座城池,一邊疑問到底是什麼成就了這座千年古村的輝煌歷史?有人說是耕讀興家,有人說是風水天命,也有人說是農商發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即使在本地也無定論。那就讓我們走進流坑,慢慢探究這座古村滄海桑田的玄機吧。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耕讀傳家興董氏

北宋初期,朝廷開始盛行重文輕武,大興科舉,流坑開基祖董合的長孫董文廣抓住契機,大辦學堂書室,並取得十分明顯的成效,先是董文廣侄子董淳在1015年中進士,後又中出文武狀元各1人,從此得功入仕者一發不可收拾,耕讀傳家也由此盛行,並代代相傳,一直到清中期,流坑共考中進士34名、舉人78名,入仕為官者超百人,這個驚人成就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少見的。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流坑古村對科舉興家的重視在村裡很多建築中都有明顯的體現,我們在村中看到有個懷德堂,正堂牆上有一幅淺浮雕壁畫,畫中元素眾多,但都有入仕青雲的吉祥寓意,比如這幅壁畫中的雀、鹿、蜜蜂、猴等動物,諧音為“爵祿封侯”,另有呈三層盛開的7株荷花,寓為連升三級,就連主人董鳳取字“岐山”都含有“鳳鳴岐山”之意。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懷德堂斑駁的壁畫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南昌大學在大通村復原的情德堂壁畫

在流坑村西側棋盤街邊還有一座狀元樓,始建於南宋,是為紀念南宋恩科狀元董德元而建,晚清時重修,但很多柱基仍是明代遺物,閣樓中懸掛的牌匾“狀元樓”、楹聯“南宮策士文章貴、北闕傳臚姓字先”據說就是朱熹親筆書寫。修建此樓的目的當然就是以此激勵董氏後人要牢記科舉興家,光宗耀祖。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文院內獨佔鰲頭石像

村北有一座規模最大、時間最久、保存完好的文院,始建於明代中期,是一座帶庭院的三進硬山式建築,內有前廊、前後天井、狀元橋、上堂、泮池、花園和一座藏書樓,這就是流坑古村最大的書院和文人聚會的地方,那個藏書樓據說曾有萬卷藏書,可惜毀於上世紀60年代,令人心痛。據記載,在明清時期,流坑大大小小的書館、學堂有近30所,這樣的規模,在中國文化名村鎮中是絕無僅有的,可見董氏先祖們對子孫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這些大肆重修祠堂、書館的做法,也是文化傳承在子孫中的深遠影響所致。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流坑文院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風水天命定流坑

走進流坑,不管是穿梭在七橫一縱的巷道里,還是在航拍中俯視流坑村落的整體佈局,都可以明顯感受到古代風水文化在建築中的表現痕跡。在古文化、尤其是古建築文化中,風水理論一直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它既有唯心論的命理學說成分,也有樸素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的堪輿理論,作為當時已成為顯赫家族的董姓家族來說,在村落建設、宅地選址佈局中,不可避免要考慮風水的影響。據說風水祖師楊救貧師徒當年就曾為流坑進行了細心指點,所以才有流坑的千年興盛。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是不是迷信,我們暫且不談,但從流坑村落佈局、功能和周圍自然環境搭配上,確實有很多能順應地理、改造環境,以利發展的科學設計。遠觀流坑,它處於四周青山環抱之中,立村之處地勢平坦,贛江支流烏江從東向西繞村而過,形成三面臨水之勢,能保證全村飲用、日常家用以及農田灌溉之需。明朝中後期,又在村西修建了七口一字排列的水塘,稱為龍湖,既有引入風水的寓意,又有接納村中生活用水、自然排水的功能,另又開鑿一條人工溪溝,將烏江水引入龍湖,保證龍湖水質。這些做法,對流坑古村的經濟、人口發展確實有很大的作用。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在巷道建設上,流坑古村採用了七橫一豎的梳子形格局,巷道內部又有眾多的小巷縱橫交錯,如同迷宮。每條巷道的首尾分別建有望樓,巷道與望樓有村牆縱橫相連,所有的望樓關閉之後,整個村子就處於全封閉狀態,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在特殊時期防匪防盜,保證了整個村子長治久安。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巷道盡頭的望樓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縱橫交錯的巷道

農商興旺定乾坤

到明朝中期,隨著科考制度漸趨式微,流坑古村以科舉興家的輝煌似乎也到了強弩之末,但是,西方流傳的那句“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也必將為你打開一扇窗”卻在流坑應驗了。

樂安一帶特殊的丘陵地理地貌促進了竹木的盛產,也為流坑商業發展創造了條件,董氏家族藉助宗族的勢力,迅速抓住這一商機,控制了周邊數百平方公里的竹木貿易,經濟一躍而起。有了巨大財力的支撐,流坑的董氏後人重新開始大興土木,營造宅室、修祠立堂、重振文教,也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規模龐大、種類繁多的流坑建築群,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清中葉才告一段落,算起來也有500年左右的時間,俗稱“500年農商”。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曾經繁忙的烏江如今只是一條小河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盛產竹子的地方自然也產大量的竹筍

對於流坑的興衰成敗,也有人一針見血的指出,這其實都跟客觀大環境——烏江贛江航運的興衰有關。在古代交通運輸中,河運無疑是最方便、最節約成本的運輸方式,唐宋明清時期,流坑旁邊的烏江尚有船運,一直連接贛江,而贛江又是江南與廣州間重要的航運通道,直接帶動了贛江與烏江沿岸的貿易發展,流坑由此挖到了第一桶金,有了第一個500年耕讀發展機會。明中期,沿海封禁,廣州是唯一開放的城市,贛江自然再次繁忙起來,流坑董氏藉助宗族力量和官仕影響,壟斷竹木貿易,通過烏江、贛江源源不斷運往南方,再次取得經濟上的輝煌成就。清中期以後,社會動亂、經濟中心轉移、陸路交通特別是鐵路發展,讓曾經的烏江贛江航運失去往日的優勢,流坑慢慢走入沒落,正所謂成也交通、敗也交通。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至此,流坑古村的發展脈絡其實已經清晰明瞭:社會穩定、河運發達為流坑創造了一個利於發展的客觀大環境,耕讀文化的傳承為流坑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內力,兩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流坑古村這麼龐大的建築群能如此完好的保存下來,最終得益於文化傳承在流坑後人心裡的深遠影響,即使經濟沒落,榮耀不再,流坑董氏後人也捨不得拋離祖祠遠走他鄉、捨不得離開這座從身體到靈魂都接受滋養的故土。

探祕江西樂安,流坑古村1000年興衰發展史,是天道還是人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