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

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追逐的東西,除了一部分可以用來生存,其他多餘的東西,如果掌控不得當,反而會變成牽絆,為物所累,為欲所牽,心不得靜。

今天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

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追逐的東西,除了一部分可以用來生存,其他多餘的東西,如果掌控不得當,反而會變成牽絆,為物所累,為欲所牽,心不得靜。

今天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得道之人,看見的世界,和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不一樣。

視而不見,謂之目盲;食之無味,謂之口爽;聽而不聞,謂之耳聾。

老子《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聾。”

我們的眼睛,雖然能看見日常世界的五顏六色,那並不是真的看見。佛家說,這些是虛境,不是實境。這句話,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大家的修行沒達到老子的境界。

簡單地說,達到老子那個境界的人,也就是得道之人,看見的世界,聽到的聲音,和我們普通人習以為常的世界,完全不一樣。

"

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追逐的東西,除了一部分可以用來生存,其他多餘的東西,如果掌控不得當,反而會變成牽絆,為物所累,為欲所牽,心不得靜。

今天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得道之人,看見的世界,和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不一樣。

視而不見,謂之目盲;食之無味,謂之口爽;聽而不聞,謂之耳聾。

老子《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聾。”

我們的眼睛,雖然能看見日常世界的五顏六色,那並不是真的看見。佛家說,這些是虛境,不是實境。這句話,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大家的修行沒達到老子的境界。

簡單地說,達到老子那個境界的人,也就是得道之人,看見的世界,聽到的聲音,和我們普通人習以為常的世界,完全不一樣。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人在深度定靜的狀態下,才能聽到天籟之音。

天籟之音,大多數人都沒聽過。

我們日常聽到的風聲,雨聲,雷聲等等,是自然界的“地籟之音”;音樂家用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人唱歌的聲音,稱之為“人籟之音”。

天籟之音,我偶然聽過。是張德芬老師轉發的一段聲音視頻,國外天文學家錄下的太空中天體的聲音,非常美妙。

南懷瑾先生年輕的時候,在四川峨眉山閉關,也曾聽到過天籟之音,他說那個聲音非常美妙。人在深度定靜的狀態下,才能聽到。

"

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追逐的東西,除了一部分可以用來生存,其他多餘的東西,如果掌控不得當,反而會變成牽絆,為物所累,為欲所牽,心不得靜。

今天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得道之人,看見的世界,和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不一樣。

視而不見,謂之目盲;食之無味,謂之口爽;聽而不聞,謂之耳聾。

老子《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聾。”

我們的眼睛,雖然能看見日常世界的五顏六色,那並不是真的看見。佛家說,這些是虛境,不是實境。這句話,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大家的修行沒達到老子的境界。

簡單地說,達到老子那個境界的人,也就是得道之人,看見的世界,聽到的聲音,和我們普通人習以為常的世界,完全不一樣。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人在深度定靜的狀態下,才能聽到天籟之音。

天籟之音,大多數人都沒聽過。

我們日常聽到的風聲,雨聲,雷聲等等,是自然界的“地籟之音”;音樂家用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人唱歌的聲音,稱之為“人籟之音”。

天籟之音,我偶然聽過。是張德芬老師轉發的一段聲音視頻,國外天文學家錄下的太空中天體的聲音,非常美妙。

南懷瑾先生年輕的時候,在四川峨眉山閉關,也曾聽到過天籟之音,他說那個聲音非常美妙。人在深度定靜的狀態下,才能聽到。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安靜下來,人和天地精神往來,身心得到清靜。

老子說:“五音令人耳聾”。

五音,宮、商、角、徵、羽,即是演奏的聲音。我們耳朵經常聽“人籟之音”,就會對“地籟、天籟”之音,聽而不聞,自動屏蔽。

日常生活中,我和一些朋友,在林中漫步,一陣清風吹過來,樹葉沙沙響,還有小鳥的鳴叫。我聽到自然界的聲音,感到心曠神怡。可是,我身邊那個朋友,他叨叨地說著工作的事情,對這一切“聽而不聞”,他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和自然界切斷了往來。

莊子說“與天地精神往來”,人首先要靜下來,才能融入自然界。如果心中永遠充滿了工作,事業,人際關係,慾望,那麼人就是和自然界隔斷,談不上修行,更加談不上得道。

"

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追逐的東西,除了一部分可以用來生存,其他多餘的東西,如果掌控不得當,反而會變成牽絆,為物所累,為欲所牽,心不得靜。

今天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得道之人,看見的世界,和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不一樣。

視而不見,謂之目盲;食之無味,謂之口爽;聽而不聞,謂之耳聾。

老子《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聾。”

我們的眼睛,雖然能看見日常世界的五顏六色,那並不是真的看見。佛家說,這些是虛境,不是實境。這句話,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大家的修行沒達到老子的境界。

簡單地說,達到老子那個境界的人,也就是得道之人,看見的世界,聽到的聲音,和我們普通人習以為常的世界,完全不一樣。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人在深度定靜的狀態下,才能聽到天籟之音。

天籟之音,大多數人都沒聽過。

我們日常聽到的風聲,雨聲,雷聲等等,是自然界的“地籟之音”;音樂家用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人唱歌的聲音,稱之為“人籟之音”。

天籟之音,我偶然聽過。是張德芬老師轉發的一段聲音視頻,國外天文學家錄下的太空中天體的聲音,非常美妙。

南懷瑾先生年輕的時候,在四川峨眉山閉關,也曾聽到過天籟之音,他說那個聲音非常美妙。人在深度定靜的狀態下,才能聽到。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安靜下來,人和天地精神往來,身心得到清靜。

老子說:“五音令人耳聾”。

五音,宮、商、角、徵、羽,即是演奏的聲音。我們耳朵經常聽“人籟之音”,就會對“地籟、天籟”之音,聽而不聞,自動屏蔽。

日常生活中,我和一些朋友,在林中漫步,一陣清風吹過來,樹葉沙沙響,還有小鳥的鳴叫。我聽到自然界的聲音,感到心曠神怡。可是,我身邊那個朋友,他叨叨地說著工作的事情,對這一切“聽而不聞”,他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和自然界切斷了往來。

莊子說“與天地精神往來”,人首先要靜下來,才能融入自然界。如果心中永遠充滿了工作,事業,人際關係,慾望,那麼人就是和自然界隔斷,談不上修行,更加談不上得道。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極度渴望得到的東西,會讓人心發狂。

老子說:“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古代狩獵的人,一心專注在獵物上,追逐起來,人心發狂。引申出來,是指極度渴望得到的東西,會令人心發狂。

最典型的,就是炒股。炒股的人,每天都會看股市行情,隨著股市的起伏,一會高興,一會罵人,心發狂,就是這樣的例子。並不是說炒股不好,而是人心跌宕,對身體健康不好。一般人自控差,行情不好,就心情難過,失眠。十幾年前,香港股市崩盤的時候,就有股民受不了血本無虧的刺激,而跳樓自殺。

"

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追逐的東西,除了一部分可以用來生存,其他多餘的東西,如果掌控不得當,反而會變成牽絆,為物所累,為欲所牽,心不得靜。

今天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得道之人,看見的世界,和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不一樣。

視而不見,謂之目盲;食之無味,謂之口爽;聽而不聞,謂之耳聾。

老子《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聾。”

我們的眼睛,雖然能看見日常世界的五顏六色,那並不是真的看見。佛家說,這些是虛境,不是實境。這句話,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大家的修行沒達到老子的境界。

簡單地說,達到老子那個境界的人,也就是得道之人,看見的世界,聽到的聲音,和我們普通人習以為常的世界,完全不一樣。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人在深度定靜的狀態下,才能聽到天籟之音。

天籟之音,大多數人都沒聽過。

我們日常聽到的風聲,雨聲,雷聲等等,是自然界的“地籟之音”;音樂家用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人唱歌的聲音,稱之為“人籟之音”。

天籟之音,我偶然聽過。是張德芬老師轉發的一段聲音視頻,國外天文學家錄下的太空中天體的聲音,非常美妙。

南懷瑾先生年輕的時候,在四川峨眉山閉關,也曾聽到過天籟之音,他說那個聲音非常美妙。人在深度定靜的狀態下,才能聽到。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安靜下來,人和天地精神往來,身心得到清靜。

老子說:“五音令人耳聾”。

五音,宮、商、角、徵、羽,即是演奏的聲音。我們耳朵經常聽“人籟之音”,就會對“地籟、天籟”之音,聽而不聞,自動屏蔽。

日常生活中,我和一些朋友,在林中漫步,一陣清風吹過來,樹葉沙沙響,還有小鳥的鳴叫。我聽到自然界的聲音,感到心曠神怡。可是,我身邊那個朋友,他叨叨地說著工作的事情,對這一切“聽而不聞”,他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和自然界切斷了往來。

莊子說“與天地精神往來”,人首先要靜下來,才能融入自然界。如果心中永遠充滿了工作,事業,人際關係,慾望,那麼人就是和自然界隔斷,談不上修行,更加談不上得道。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極度渴望得到的東西,會讓人心發狂。

老子說:“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古代狩獵的人,一心專注在獵物上,追逐起來,人心發狂。引申出來,是指極度渴望得到的東西,會令人心發狂。

最典型的,就是炒股。炒股的人,每天都會看股市行情,隨著股市的起伏,一會高興,一會罵人,心發狂,就是這樣的例子。並不是說炒股不好,而是人心跌宕,對身體健康不好。一般人自控差,行情不好,就心情難過,失眠。十幾年前,香港股市崩盤的時候,就有股民受不了血本無虧的刺激,而跳樓自殺。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錢財外露,會給自己招來禍害。

老子說:“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古代人,攜帶貴重物品趕路,容易被打劫。現代人,錢財外露,會給自己招來禍害。

在公共場所,人把錢包和手機,裝得很密實,小偷很難下手。如果你的錢包和手機,露出半截給別人看,小偷的長鑷子,很快就會伸過來偷東西。

和別人炫耀自己的財富,也會招來禍害。

我有朋友是律師,以他的經驗,他說那些敲詐勒索案,絕大多數都是熟人乾的。因為不認識的人,不知道你有錢,只有和你熟悉的人,才知道你的底細,然後伺機敲詐勒索。

真正的有錢人,都非常低調,害怕招來禍害。

"

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追逐的東西,除了一部分可以用來生存,其他多餘的東西,如果掌控不得當,反而會變成牽絆,為物所累,為欲所牽,心不得靜。

今天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得道之人,看見的世界,和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不一樣。

視而不見,謂之目盲;食之無味,謂之口爽;聽而不聞,謂之耳聾。

老子《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聾。”

我們的眼睛,雖然能看見日常世界的五顏六色,那並不是真的看見。佛家說,這些是虛境,不是實境。這句話,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大家的修行沒達到老子的境界。

簡單地說,達到老子那個境界的人,也就是得道之人,看見的世界,聽到的聲音,和我們普通人習以為常的世界,完全不一樣。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人在深度定靜的狀態下,才能聽到天籟之音。

天籟之音,大多數人都沒聽過。

我們日常聽到的風聲,雨聲,雷聲等等,是自然界的“地籟之音”;音樂家用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人唱歌的聲音,稱之為“人籟之音”。

天籟之音,我偶然聽過。是張德芬老師轉發的一段聲音視頻,國外天文學家錄下的太空中天體的聲音,非常美妙。

南懷瑾先生年輕的時候,在四川峨眉山閉關,也曾聽到過天籟之音,他說那個聲音非常美妙。人在深度定靜的狀態下,才能聽到。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安靜下來,人和天地精神往來,身心得到清靜。

老子說:“五音令人耳聾”。

五音,宮、商、角、徵、羽,即是演奏的聲音。我們耳朵經常聽“人籟之音”,就會對“地籟、天籟”之音,聽而不聞,自動屏蔽。

日常生活中,我和一些朋友,在林中漫步,一陣清風吹過來,樹葉沙沙響,還有小鳥的鳴叫。我聽到自然界的聲音,感到心曠神怡。可是,我身邊那個朋友,他叨叨地說著工作的事情,對這一切“聽而不聞”,他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和自然界切斷了往來。

莊子說“與天地精神往來”,人首先要靜下來,才能融入自然界。如果心中永遠充滿了工作,事業,人際關係,慾望,那麼人就是和自然界隔斷,談不上修行,更加談不上得道。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極度渴望得到的東西,會讓人心發狂。

老子說:“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古代狩獵的人,一心專注在獵物上,追逐起來,人心發狂。引申出來,是指極度渴望得到的東西,會令人心發狂。

最典型的,就是炒股。炒股的人,每天都會看股市行情,隨著股市的起伏,一會高興,一會罵人,心發狂,就是這樣的例子。並不是說炒股不好,而是人心跌宕,對身體健康不好。一般人自控差,行情不好,就心情難過,失眠。十幾年前,香港股市崩盤的時候,就有股民受不了血本無虧的刺激,而跳樓自殺。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錢財外露,會給自己招來禍害。

老子說:“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古代人,攜帶貴重物品趕路,容易被打劫。現代人,錢財外露,會給自己招來禍害。

在公共場所,人把錢包和手機,裝得很密實,小偷很難下手。如果你的錢包和手機,露出半截給別人看,小偷的長鑷子,很快就會伸過來偷東西。

和別人炫耀自己的財富,也會招來禍害。

我有朋友是律師,以他的經驗,他說那些敲詐勒索案,絕大多數都是熟人乾的。因為不認識的人,不知道你有錢,只有和你熟悉的人,才知道你的底細,然後伺機敲詐勒索。

真正的有錢人,都非常低調,害怕招來禍害。

《老子》: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

有修行力的人,能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追求精氣神合一。

老子說:“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聖人,是指修行力很高的人。聖人通達天地之道,能把注意力從外界,回到自身,追求精、氣、神合一。精氣神凝聚,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為什麼很多人讀不懂《道德經》,因為老子講的都是“道”的東西。

人的慾望很大,什麼都想要,財富想要,美色想要,名利想要,長壽想要……心中都是慾望,精、氣、神都分散了,當然無法清靜。

莊子說:“嗜慾深者,天機淺。”

慾望太多的人,天機淺,讀不懂老子的《道德經》。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