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小說,也是這篇小說,讓海明威一舉奪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講述的是,一個古巴的老漁夫,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魚,在85天的時候,他決定出海釣條大魚。結果,遇到了一條比他的船還長的馬林魚。老人與這條大魚搏鬥了兩天兩夜,終於將它制服。然而在歸來的途中卻遇上了鯊魚。為了護住大魚不被鯊魚吃掉,老人又開始與鯊魚展開殊死搏鬥。然而等老人戰勝鯊魚歸來後,那條馬林魚,只剩下一副被鯊魚吃剩下的魚骨架。

"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小說,也是這篇小說,讓海明威一舉奪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講述的是,一個古巴的老漁夫,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魚,在85天的時候,他決定出海釣條大魚。結果,遇到了一條比他的船還長的馬林魚。老人與這條大魚搏鬥了兩天兩夜,終於將它制服。然而在歸來的途中卻遇上了鯊魚。為了護住大魚不被鯊魚吃掉,老人又開始與鯊魚展開殊死搏鬥。然而等老人戰勝鯊魚歸來後,那條馬林魚,只剩下一副被鯊魚吃剩下的魚骨架。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提起《老人與海》,或許很多人腦海裡馬上出現的,就是一個倔強、頑強、不服輸的“硬漢”形象,然而如果細細閱讀和品味,或許,我們能從中讀到更深的體會。

生命:可以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莫泊桑曾說: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我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又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在《老人與海》中,為了捕到這條大魚,老人聖地亞哥付出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在除去忍受孤獨的同時,還要忍受被魚線勒出血痕的痛,以及多日的食不果腹。在茫茫大海上,他無依無靠,要捕到這條魚,是他作為一個漁夫他的職業,更是賴以為生的手段。縱然,他已不再如往日那般強壯,但他仍要去抗爭。

"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小說,也是這篇小說,讓海明威一舉奪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講述的是,一個古巴的老漁夫,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魚,在85天的時候,他決定出海釣條大魚。結果,遇到了一條比他的船還長的馬林魚。老人與這條大魚搏鬥了兩天兩夜,終於將它制服。然而在歸來的途中卻遇上了鯊魚。為了護住大魚不被鯊魚吃掉,老人又開始與鯊魚展開殊死搏鬥。然而等老人戰勝鯊魚歸來後,那條馬林魚,只剩下一副被鯊魚吃剩下的魚骨架。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提起《老人與海》,或許很多人腦海裡馬上出現的,就是一個倔強、頑強、不服輸的“硬漢”形象,然而如果細細閱讀和品味,或許,我們能從中讀到更深的體會。

生命:可以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莫泊桑曾說: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我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又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在《老人與海》中,為了捕到這條大魚,老人聖地亞哥付出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在除去忍受孤獨的同時,還要忍受被魚線勒出血痕的痛,以及多日的食不果腹。在茫茫大海上,他無依無靠,要捕到這條魚,是他作為一個漁夫他的職業,更是賴以為生的手段。縱然,他已不再如往日那般強壯,但他仍要去抗爭。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是他與那條大魚的搏鬥,更是他對自己不再年少,只餘下一副枯老皮囊時,不願服輸,與生命的搏鬥。

古往今來,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同一片土地之上,從不乏像老人這般,拼了命也要去堅持、去抗爭的形象。因為人,天生就被賦予一種驚人的耐力,在那裡,有著科學無法解釋,人們無法想象的極限。

餘華的作品《活著》中,徐福貴從富家少爺一夜成了窮光蛋,外出給母親尋醫,卻被半路抓去當壯丁。多年後回家,母親已去世,女兒是個啞巴。兒子為救人失血過多死了,女兒生育時死在手術檯,隨後妻子也去世了。緊接著,搬運工女婿出差時也死了,快要餓死的外孫吃豆子時被撐死了。當徐福貴生命裡一個個親人逐漸以各種殘忍的方式離他而去,當他僅剩的那點溫暖的東西都被撕扯乾淨之後,徐福貴只剩下了一頭和他作伴的老黃牛。即便生命如此沉重,徐福貴也從來想過要放棄生的意念,生存下去,與命運鬥爭,這樣粗糲的畫面並不柔軟而美好,但這才是生命最真實的體現。一如《老人與海》中的聖地亞哥,即便在一場搏鬥後仍一無所有,但“一個人可以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小說,也是這篇小說,讓海明威一舉奪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講述的是,一個古巴的老漁夫,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魚,在85天的時候,他決定出海釣條大魚。結果,遇到了一條比他的船還長的馬林魚。老人與這條大魚搏鬥了兩天兩夜,終於將它制服。然而在歸來的途中卻遇上了鯊魚。為了護住大魚不被鯊魚吃掉,老人又開始與鯊魚展開殊死搏鬥。然而等老人戰勝鯊魚歸來後,那條馬林魚,只剩下一副被鯊魚吃剩下的魚骨架。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提起《老人與海》,或許很多人腦海裡馬上出現的,就是一個倔強、頑強、不服輸的“硬漢”形象,然而如果細細閱讀和品味,或許,我們能從中讀到更深的體會。

生命:可以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莫泊桑曾說: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我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又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在《老人與海》中,為了捕到這條大魚,老人聖地亞哥付出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在除去忍受孤獨的同時,還要忍受被魚線勒出血痕的痛,以及多日的食不果腹。在茫茫大海上,他無依無靠,要捕到這條魚,是他作為一個漁夫他的職業,更是賴以為生的手段。縱然,他已不再如往日那般強壯,但他仍要去抗爭。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是他與那條大魚的搏鬥,更是他對自己不再年少,只餘下一副枯老皮囊時,不願服輸,與生命的搏鬥。

古往今來,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同一片土地之上,從不乏像老人這般,拼了命也要去堅持、去抗爭的形象。因為人,天生就被賦予一種驚人的耐力,在那裡,有著科學無法解釋,人們無法想象的極限。

餘華的作品《活著》中,徐福貴從富家少爺一夜成了窮光蛋,外出給母親尋醫,卻被半路抓去當壯丁。多年後回家,母親已去世,女兒是個啞巴。兒子為救人失血過多死了,女兒生育時死在手術檯,隨後妻子也去世了。緊接著,搬運工女婿出差時也死了,快要餓死的外孫吃豆子時被撐死了。當徐福貴生命裡一個個親人逐漸以各種殘忍的方式離他而去,當他僅剩的那點溫暖的東西都被撕扯乾淨之後,徐福貴只剩下了一頭和他作伴的老黃牛。即便生命如此沉重,徐福貴也從來想過要放棄生的意念,生存下去,與命運鬥爭,這樣粗糲的畫面並不柔軟而美好,但這才是生命最真實的體現。一如《老人與海》中的聖地亞哥,即便在一場搏鬥後仍一無所有,但“一個人可以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世界上有千千萬萬個聖地亞哥,他們是《活著》中的徐福貴,是《為奴十二載》中的所羅門,是《約伯記》中的約伯,是《白鹿原》上的村民,也是生活在這片廣袤大地之上,每一個角落裡的你我。

這個為300元全勤獎帶病趕公交的女子,因為身體虛弱一路上跌倒好幾次。上車後,見她滿臉通紅,頭都抬不起來,司機勸她回家休息,但怎麼都勸不住,司機甚至只能求民警幫助,這才勸說女子回家休養。

"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小說,也是這篇小說,讓海明威一舉奪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講述的是,一個古巴的老漁夫,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魚,在85天的時候,他決定出海釣條大魚。結果,遇到了一條比他的船還長的馬林魚。老人與這條大魚搏鬥了兩天兩夜,終於將它制服。然而在歸來的途中卻遇上了鯊魚。為了護住大魚不被鯊魚吃掉,老人又開始與鯊魚展開殊死搏鬥。然而等老人戰勝鯊魚歸來後,那條馬林魚,只剩下一副被鯊魚吃剩下的魚骨架。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提起《老人與海》,或許很多人腦海裡馬上出現的,就是一個倔強、頑強、不服輸的“硬漢”形象,然而如果細細閱讀和品味,或許,我們能從中讀到更深的體會。

生命:可以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莫泊桑曾說: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我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又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在《老人與海》中,為了捕到這條大魚,老人聖地亞哥付出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在除去忍受孤獨的同時,還要忍受被魚線勒出血痕的痛,以及多日的食不果腹。在茫茫大海上,他無依無靠,要捕到這條魚,是他作為一個漁夫他的職業,更是賴以為生的手段。縱然,他已不再如往日那般強壯,但他仍要去抗爭。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是他與那條大魚的搏鬥,更是他對自己不再年少,只餘下一副枯老皮囊時,不願服輸,與生命的搏鬥。

古往今來,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同一片土地之上,從不乏像老人這般,拼了命也要去堅持、去抗爭的形象。因為人,天生就被賦予一種驚人的耐力,在那裡,有著科學無法解釋,人們無法想象的極限。

餘華的作品《活著》中,徐福貴從富家少爺一夜成了窮光蛋,外出給母親尋醫,卻被半路抓去當壯丁。多年後回家,母親已去世,女兒是個啞巴。兒子為救人失血過多死了,女兒生育時死在手術檯,隨後妻子也去世了。緊接著,搬運工女婿出差時也死了,快要餓死的外孫吃豆子時被撐死了。當徐福貴生命裡一個個親人逐漸以各種殘忍的方式離他而去,當他僅剩的那點溫暖的東西都被撕扯乾淨之後,徐福貴只剩下了一頭和他作伴的老黃牛。即便生命如此沉重,徐福貴也從來想過要放棄生的意念,生存下去,與命運鬥爭,這樣粗糲的畫面並不柔軟而美好,但這才是生命最真實的體現。一如《老人與海》中的聖地亞哥,即便在一場搏鬥後仍一無所有,但“一個人可以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世界上有千千萬萬個聖地亞哥,他們是《活著》中的徐福貴,是《為奴十二載》中的所羅門,是《約伯記》中的約伯,是《白鹿原》上的村民,也是生活在這片廣袤大地之上,每一個角落裡的你我。

這個為300元全勤獎帶病趕公交的女子,因為身體虛弱一路上跌倒好幾次。上車後,見她滿臉通紅,頭都抬不起來,司機勸她回家休息,但怎麼都勸不住,司機甚至只能求民警幫助,這才勸說女子回家休養。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成年人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容易”兩個字,古往今來都是如此。而撕扯開生命的皮囊,裡面包裹的,也都是風雨艱難。然而,我們躲不開要承擔起的重擔,但至少,我們可以用“不被打敗”的勇氣去面對。這是我們生而為人,面對“生命”應該保有的尊嚴。

孤獨: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在很多分析《老人與海》的文章中,往往總是會把筆墨著重在“硬漢”的形象上,

然而這個像英雄一樣的“硬漢”背後,卻是孤獨。

聖地亞哥,是一個在海邊以捕魚為生的老人。他無依無靠,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只有一個偶爾來跟他聊天的小男孩。在渺無邊際的大海上,在所有漫長的捕魚過程中,他總是一個人。在大海上漂流的魯濱遜還有“星期五”來陪伴他,然而聖地亞哥,卻只能一個人面對大海,面對各種在捕魚時遇到的艱難險阻。

"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小說,也是這篇小說,讓海明威一舉奪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講述的是,一個古巴的老漁夫,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魚,在85天的時候,他決定出海釣條大魚。結果,遇到了一條比他的船還長的馬林魚。老人與這條大魚搏鬥了兩天兩夜,終於將它制服。然而在歸來的途中卻遇上了鯊魚。為了護住大魚不被鯊魚吃掉,老人又開始與鯊魚展開殊死搏鬥。然而等老人戰勝鯊魚歸來後,那條馬林魚,只剩下一副被鯊魚吃剩下的魚骨架。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提起《老人與海》,或許很多人腦海裡馬上出現的,就是一個倔強、頑強、不服輸的“硬漢”形象,然而如果細細閱讀和品味,或許,我們能從中讀到更深的體會。

生命:可以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莫泊桑曾說: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我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又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在《老人與海》中,為了捕到這條大魚,老人聖地亞哥付出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在除去忍受孤獨的同時,還要忍受被魚線勒出血痕的痛,以及多日的食不果腹。在茫茫大海上,他無依無靠,要捕到這條魚,是他作為一個漁夫他的職業,更是賴以為生的手段。縱然,他已不再如往日那般強壯,但他仍要去抗爭。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是他與那條大魚的搏鬥,更是他對自己不再年少,只餘下一副枯老皮囊時,不願服輸,與生命的搏鬥。

古往今來,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同一片土地之上,從不乏像老人這般,拼了命也要去堅持、去抗爭的形象。因為人,天生就被賦予一種驚人的耐力,在那裡,有著科學無法解釋,人們無法想象的極限。

餘華的作品《活著》中,徐福貴從富家少爺一夜成了窮光蛋,外出給母親尋醫,卻被半路抓去當壯丁。多年後回家,母親已去世,女兒是個啞巴。兒子為救人失血過多死了,女兒生育時死在手術檯,隨後妻子也去世了。緊接著,搬運工女婿出差時也死了,快要餓死的外孫吃豆子時被撐死了。當徐福貴生命裡一個個親人逐漸以各種殘忍的方式離他而去,當他僅剩的那點溫暖的東西都被撕扯乾淨之後,徐福貴只剩下了一頭和他作伴的老黃牛。即便生命如此沉重,徐福貴也從來想過要放棄生的意念,生存下去,與命運鬥爭,這樣粗糲的畫面並不柔軟而美好,但這才是生命最真實的體現。一如《老人與海》中的聖地亞哥,即便在一場搏鬥後仍一無所有,但“一個人可以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世界上有千千萬萬個聖地亞哥,他們是《活著》中的徐福貴,是《為奴十二載》中的所羅門,是《約伯記》中的約伯,是《白鹿原》上的村民,也是生活在這片廣袤大地之上,每一個角落裡的你我。

這個為300元全勤獎帶病趕公交的女子,因為身體虛弱一路上跌倒好幾次。上車後,見她滿臉通紅,頭都抬不起來,司機勸她回家休息,但怎麼都勸不住,司機甚至只能求民警幫助,這才勸說女子回家休養。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成年人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容易”兩個字,古往今來都是如此。而撕扯開生命的皮囊,裡面包裹的,也都是風雨艱難。然而,我們躲不開要承擔起的重擔,但至少,我們可以用“不被打敗”的勇氣去面對。這是我們生而為人,面對“生命”應該保有的尊嚴。

孤獨: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在很多分析《老人與海》的文章中,往往總是會把筆墨著重在“硬漢”的形象上,

然而這個像英雄一樣的“硬漢”背後,卻是孤獨。

聖地亞哥,是一個在海邊以捕魚為生的老人。他無依無靠,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只有一個偶爾來跟他聊天的小男孩。在渺無邊際的大海上,在所有漫長的捕魚過程中,他總是一個人。在大海上漂流的魯濱遜還有“星期五”來陪伴他,然而聖地亞哥,卻只能一個人面對大海,面對各種在捕魚時遇到的艱難險阻。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所以我們能從書中看到,他總是自言自語。他對著海說話,他對著海鳥交談,他和與他抗爭大魚聊天——“魚啊,我真的很愛你,非常得尊敬你。“我發誓跟你奉陪到底,至死方休”。

可以說,聖地亞哥這個老人,和他作伴的,就是無邊無際的海。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老人聖地亞哥,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就是大海。身處現實,我們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就像老人不能確定自己每一次出海能否捕到魚。老人在海上遇到的風暴、與大魚的鬥爭,被鯊魚襲擊,就是我們現實中所遭受的一次有一次擊打。

"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小說,也是這篇小說,讓海明威一舉奪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講述的是,一個古巴的老漁夫,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魚,在85天的時候,他決定出海釣條大魚。結果,遇到了一條比他的船還長的馬林魚。老人與這條大魚搏鬥了兩天兩夜,終於將它制服。然而在歸來的途中卻遇上了鯊魚。為了護住大魚不被鯊魚吃掉,老人又開始與鯊魚展開殊死搏鬥。然而等老人戰勝鯊魚歸來後,那條馬林魚,只剩下一副被鯊魚吃剩下的魚骨架。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提起《老人與海》,或許很多人腦海裡馬上出現的,就是一個倔強、頑強、不服輸的“硬漢”形象,然而如果細細閱讀和品味,或許,我們能從中讀到更深的體會。

生命:可以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莫泊桑曾說: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我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又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在《老人與海》中,為了捕到這條大魚,老人聖地亞哥付出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在除去忍受孤獨的同時,還要忍受被魚線勒出血痕的痛,以及多日的食不果腹。在茫茫大海上,他無依無靠,要捕到這條魚,是他作為一個漁夫他的職業,更是賴以為生的手段。縱然,他已不再如往日那般強壯,但他仍要去抗爭。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是他與那條大魚的搏鬥,更是他對自己不再年少,只餘下一副枯老皮囊時,不願服輸,與生命的搏鬥。

古往今來,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同一片土地之上,從不乏像老人這般,拼了命也要去堅持、去抗爭的形象。因為人,天生就被賦予一種驚人的耐力,在那裡,有著科學無法解釋,人們無法想象的極限。

餘華的作品《活著》中,徐福貴從富家少爺一夜成了窮光蛋,外出給母親尋醫,卻被半路抓去當壯丁。多年後回家,母親已去世,女兒是個啞巴。兒子為救人失血過多死了,女兒生育時死在手術檯,隨後妻子也去世了。緊接著,搬運工女婿出差時也死了,快要餓死的外孫吃豆子時被撐死了。當徐福貴生命裡一個個親人逐漸以各種殘忍的方式離他而去,當他僅剩的那點溫暖的東西都被撕扯乾淨之後,徐福貴只剩下了一頭和他作伴的老黃牛。即便生命如此沉重,徐福貴也從來想過要放棄生的意念,生存下去,與命運鬥爭,這樣粗糲的畫面並不柔軟而美好,但這才是生命最真實的體現。一如《老人與海》中的聖地亞哥,即便在一場搏鬥後仍一無所有,但“一個人可以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世界上有千千萬萬個聖地亞哥,他們是《活著》中的徐福貴,是《為奴十二載》中的所羅門,是《約伯記》中的約伯,是《白鹿原》上的村民,也是生活在這片廣袤大地之上,每一個角落裡的你我。

這個為300元全勤獎帶病趕公交的女子,因為身體虛弱一路上跌倒好幾次。上車後,見她滿臉通紅,頭都抬不起來,司機勸她回家休息,但怎麼都勸不住,司機甚至只能求民警幫助,這才勸說女子回家休養。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成年人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容易”兩個字,古往今來都是如此。而撕扯開生命的皮囊,裡面包裹的,也都是風雨艱難。然而,我們躲不開要承擔起的重擔,但至少,我們可以用“不被打敗”的勇氣去面對。這是我們生而為人,面對“生命”應該保有的尊嚴。

孤獨: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在很多分析《老人與海》的文章中,往往總是會把筆墨著重在“硬漢”的形象上,

然而這個像英雄一樣的“硬漢”背後,卻是孤獨。

聖地亞哥,是一個在海邊以捕魚為生的老人。他無依無靠,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只有一個偶爾來跟他聊天的小男孩。在渺無邊際的大海上,在所有漫長的捕魚過程中,他總是一個人。在大海上漂流的魯濱遜還有“星期五”來陪伴他,然而聖地亞哥,卻只能一個人面對大海,面對各種在捕魚時遇到的艱難險阻。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所以我們能從書中看到,他總是自言自語。他對著海說話,他對著海鳥交談,他和與他抗爭大魚聊天——“魚啊,我真的很愛你,非常得尊敬你。“我發誓跟你奉陪到底,至死方休”。

可以說,聖地亞哥這個老人,和他作伴的,就是無邊無際的海。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老人聖地亞哥,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就是大海。身處現實,我們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就像老人不能確定自己每一次出海能否捕到魚。老人在海上遇到的風暴、與大魚的鬥爭,被鯊魚襲擊,就是我們現實中所遭受的一次有一次擊打。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生在世,本就孤獨。然而對於年老的人來說,這種離群索居帶來的孤獨感更加明顯。就像聖地亞哥,年輕時,他力大無比,掰手腕能奪得冠軍,並且多次捕獲比船還長的大魚。那時妻子還在,兩人相互陪伴,彼此相愛。但在晚年,力量消減、身形衰弱、孑然一身時,陪伴他的,只有汪洋大海,和無數個孤獨的日子。

那麼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孤獨?誠如馬爾克斯所言:安然度過生命的祕訣,就是和孤獨簽訂體面的協議。接受孤獨,並勇敢面對孤獨。就像聖地亞哥一樣,他沒有選擇百無聊賴地度過餘生,他選擇與海上的所有艱險奉陪到底,即使年老,他也仍想做一隻勇猛的獅子,即使結果並不如意,但他卻沒有被打敗。

自然:與人類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關係

在工業文明時期,人們宣稱要對自然進行征服,這樣才能脫離野蠻,取得更大的進步。然而在時下信息技術發達的時代,返璞歸真,重新重視自然,敬畏自然,又成了我們要學習的課題。

人與自然到底是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自然是不是人征服的對象?其實在《老人與海》這部作品中,作者海明威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老人以捕魚為生,大海也給予老人生存所需的東西。就像人類能從大自然中獲取一切需要和對自己有利的物資。老人和在大海中和風浪、大魚、鯊魚搏鬥,代表著人類想從在戰勝大自然中實現自我。然而,這在個過程中,老人卻沒有忘記是大海對他的奉獻,和他對大自然應有的尊重和敬畏。

"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小說,也是這篇小說,讓海明威一舉奪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講述的是,一個古巴的老漁夫,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魚,在85天的時候,他決定出海釣條大魚。結果,遇到了一條比他的船還長的馬林魚。老人與這條大魚搏鬥了兩天兩夜,終於將它制服。然而在歸來的途中卻遇上了鯊魚。為了護住大魚不被鯊魚吃掉,老人又開始與鯊魚展開殊死搏鬥。然而等老人戰勝鯊魚歸來後,那條馬林魚,只剩下一副被鯊魚吃剩下的魚骨架。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提起《老人與海》,或許很多人腦海裡馬上出現的,就是一個倔強、頑強、不服輸的“硬漢”形象,然而如果細細閱讀和品味,或許,我們能從中讀到更深的體會。

生命:可以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莫泊桑曾說: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我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又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在《老人與海》中,為了捕到這條大魚,老人聖地亞哥付出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在除去忍受孤獨的同時,還要忍受被魚線勒出血痕的痛,以及多日的食不果腹。在茫茫大海上,他無依無靠,要捕到這條魚,是他作為一個漁夫他的職業,更是賴以為生的手段。縱然,他已不再如往日那般強壯,但他仍要去抗爭。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是他與那條大魚的搏鬥,更是他對自己不再年少,只餘下一副枯老皮囊時,不願服輸,與生命的搏鬥。

古往今來,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同一片土地之上,從不乏像老人這般,拼了命也要去堅持、去抗爭的形象。因為人,天生就被賦予一種驚人的耐力,在那裡,有著科學無法解釋,人們無法想象的極限。

餘華的作品《活著》中,徐福貴從富家少爺一夜成了窮光蛋,外出給母親尋醫,卻被半路抓去當壯丁。多年後回家,母親已去世,女兒是個啞巴。兒子為救人失血過多死了,女兒生育時死在手術檯,隨後妻子也去世了。緊接著,搬運工女婿出差時也死了,快要餓死的外孫吃豆子時被撐死了。當徐福貴生命裡一個個親人逐漸以各種殘忍的方式離他而去,當他僅剩的那點溫暖的東西都被撕扯乾淨之後,徐福貴只剩下了一頭和他作伴的老黃牛。即便生命如此沉重,徐福貴也從來想過要放棄生的意念,生存下去,與命運鬥爭,這樣粗糲的畫面並不柔軟而美好,但這才是生命最真實的體現。一如《老人與海》中的聖地亞哥,即便在一場搏鬥後仍一無所有,但“一個人可以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世界上有千千萬萬個聖地亞哥,他們是《活著》中的徐福貴,是《為奴十二載》中的所羅門,是《約伯記》中的約伯,是《白鹿原》上的村民,也是生活在這片廣袤大地之上,每一個角落裡的你我。

這個為300元全勤獎帶病趕公交的女子,因為身體虛弱一路上跌倒好幾次。上車後,見她滿臉通紅,頭都抬不起來,司機勸她回家休息,但怎麼都勸不住,司機甚至只能求民警幫助,這才勸說女子回家休養。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成年人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容易”兩個字,古往今來都是如此。而撕扯開生命的皮囊,裡面包裹的,也都是風雨艱難。然而,我們躲不開要承擔起的重擔,但至少,我們可以用“不被打敗”的勇氣去面對。這是我們生而為人,面對“生命”應該保有的尊嚴。

孤獨: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在很多分析《老人與海》的文章中,往往總是會把筆墨著重在“硬漢”的形象上,

然而這個像英雄一樣的“硬漢”背後,卻是孤獨。

聖地亞哥,是一個在海邊以捕魚為生的老人。他無依無靠,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只有一個偶爾來跟他聊天的小男孩。在渺無邊際的大海上,在所有漫長的捕魚過程中,他總是一個人。在大海上漂流的魯濱遜還有“星期五”來陪伴他,然而聖地亞哥,卻只能一個人面對大海,面對各種在捕魚時遇到的艱難險阻。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所以我們能從書中看到,他總是自言自語。他對著海說話,他對著海鳥交談,他和與他抗爭大魚聊天——“魚啊,我真的很愛你,非常得尊敬你。“我發誓跟你奉陪到底,至死方休”。

可以說,聖地亞哥這個老人,和他作伴的,就是無邊無際的海。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老人聖地亞哥,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就是大海。身處現實,我們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就像老人不能確定自己每一次出海能否捕到魚。老人在海上遇到的風暴、與大魚的鬥爭,被鯊魚襲擊,就是我們現實中所遭受的一次有一次擊打。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生在世,本就孤獨。然而對於年老的人來說,這種離群索居帶來的孤獨感更加明顯。就像聖地亞哥,年輕時,他力大無比,掰手腕能奪得冠軍,並且多次捕獲比船還長的大魚。那時妻子還在,兩人相互陪伴,彼此相愛。但在晚年,力量消減、身形衰弱、孑然一身時,陪伴他的,只有汪洋大海,和無數個孤獨的日子。

那麼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孤獨?誠如馬爾克斯所言:安然度過生命的祕訣,就是和孤獨簽訂體面的協議。接受孤獨,並勇敢面對孤獨。就像聖地亞哥一樣,他沒有選擇百無聊賴地度過餘生,他選擇與海上的所有艱險奉陪到底,即使年老,他也仍想做一隻勇猛的獅子,即使結果並不如意,但他卻沒有被打敗。

自然:與人類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關係

在工業文明時期,人們宣稱要對自然進行征服,這樣才能脫離野蠻,取得更大的進步。然而在時下信息技術發達的時代,返璞歸真,重新重視自然,敬畏自然,又成了我們要學習的課題。

人與自然到底是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自然是不是人征服的對象?其實在《老人與海》這部作品中,作者海明威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老人以捕魚為生,大海也給予老人生存所需的東西。就像人類能從大自然中獲取一切需要和對自己有利的物資。老人和在大海中和風浪、大魚、鯊魚搏鬥,代表著人類想從在戰勝大自然中實現自我。然而,這在個過程中,老人卻沒有忘記是大海對他的奉獻,和他對大自然應有的尊重和敬畏。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對於大海,從海明威細緻的描寫中,我們彷彿也能身臨其境去體會一番海上美景:海水深處的七色彩虹、平靜的海面上有著輕微的波動、一群野鴨在水面飛過、陽光照在湛藍的海面上波光粼粼……從老人的視角中我們可以看出,老人是喜歡大海的,他對大海甚至是愛護和珍視的。

作為漁夫的老人,他和海里的魚是天敵。就算用盡各種手段,老人也要把魚戰勝,將它們收入自己的網中,成為自己腹中的食物。然而老人卻並不單純地把魚當成自己的對手,他會把這些魚當成他的“朋友”“兄弟”。想著要弄死這些魚的時候,他會心情複雜,他甚至覺得,人類不配吃這些魚。在與大魚搏鬥的過程中,老人也始終把對方當作對手來看待。

"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小說,也是這篇小說,讓海明威一舉奪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講述的是,一個古巴的老漁夫,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魚,在85天的時候,他決定出海釣條大魚。結果,遇到了一條比他的船還長的馬林魚。老人與這條大魚搏鬥了兩天兩夜,終於將它制服。然而在歸來的途中卻遇上了鯊魚。為了護住大魚不被鯊魚吃掉,老人又開始與鯊魚展開殊死搏鬥。然而等老人戰勝鯊魚歸來後,那條馬林魚,只剩下一副被鯊魚吃剩下的魚骨架。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提起《老人與海》,或許很多人腦海裡馬上出現的,就是一個倔強、頑強、不服輸的“硬漢”形象,然而如果細細閱讀和品味,或許,我們能從中讀到更深的體會。

生命:可以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莫泊桑曾說: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我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又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在《老人與海》中,為了捕到這條大魚,老人聖地亞哥付出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在除去忍受孤獨的同時,還要忍受被魚線勒出血痕的痛,以及多日的食不果腹。在茫茫大海上,他無依無靠,要捕到這條魚,是他作為一個漁夫他的職業,更是賴以為生的手段。縱然,他已不再如往日那般強壯,但他仍要去抗爭。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是他與那條大魚的搏鬥,更是他對自己不再年少,只餘下一副枯老皮囊時,不願服輸,與生命的搏鬥。

古往今來,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同一片土地之上,從不乏像老人這般,拼了命也要去堅持、去抗爭的形象。因為人,天生就被賦予一種驚人的耐力,在那裡,有著科學無法解釋,人們無法想象的極限。

餘華的作品《活著》中,徐福貴從富家少爺一夜成了窮光蛋,外出給母親尋醫,卻被半路抓去當壯丁。多年後回家,母親已去世,女兒是個啞巴。兒子為救人失血過多死了,女兒生育時死在手術檯,隨後妻子也去世了。緊接著,搬運工女婿出差時也死了,快要餓死的外孫吃豆子時被撐死了。當徐福貴生命裡一個個親人逐漸以各種殘忍的方式離他而去,當他僅剩的那點溫暖的東西都被撕扯乾淨之後,徐福貴只剩下了一頭和他作伴的老黃牛。即便生命如此沉重,徐福貴也從來想過要放棄生的意念,生存下去,與命運鬥爭,這樣粗糲的畫面並不柔軟而美好,但這才是生命最真實的體現。一如《老人與海》中的聖地亞哥,即便在一場搏鬥後仍一無所有,但“一個人可以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世界上有千千萬萬個聖地亞哥,他們是《活著》中的徐福貴,是《為奴十二載》中的所羅門,是《約伯記》中的約伯,是《白鹿原》上的村民,也是生活在這片廣袤大地之上,每一個角落裡的你我。

這個為300元全勤獎帶病趕公交的女子,因為身體虛弱一路上跌倒好幾次。上車後,見她滿臉通紅,頭都抬不起來,司機勸她回家休息,但怎麼都勸不住,司機甚至只能求民警幫助,這才勸說女子回家休養。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成年人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容易”兩個字,古往今來都是如此。而撕扯開生命的皮囊,裡面包裹的,也都是風雨艱難。然而,我們躲不開要承擔起的重擔,但至少,我們可以用“不被打敗”的勇氣去面對。這是我們生而為人,面對“生命”應該保有的尊嚴。

孤獨: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在很多分析《老人與海》的文章中,往往總是會把筆墨著重在“硬漢”的形象上,

然而這個像英雄一樣的“硬漢”背後,卻是孤獨。

聖地亞哥,是一個在海邊以捕魚為生的老人。他無依無靠,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只有一個偶爾來跟他聊天的小男孩。在渺無邊際的大海上,在所有漫長的捕魚過程中,他總是一個人。在大海上漂流的魯濱遜還有“星期五”來陪伴他,然而聖地亞哥,卻只能一個人面對大海,面對各種在捕魚時遇到的艱難險阻。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所以我們能從書中看到,他總是自言自語。他對著海說話,他對著海鳥交談,他和與他抗爭大魚聊天——“魚啊,我真的很愛你,非常得尊敬你。“我發誓跟你奉陪到底,至死方休”。

可以說,聖地亞哥這個老人,和他作伴的,就是無邊無際的海。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老人聖地亞哥,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就是大海。身處現實,我們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就像老人不能確定自己每一次出海能否捕到魚。老人在海上遇到的風暴、與大魚的鬥爭,被鯊魚襲擊,就是我們現實中所遭受的一次有一次擊打。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生在世,本就孤獨。然而對於年老的人來說,這種離群索居帶來的孤獨感更加明顯。就像聖地亞哥,年輕時,他力大無比,掰手腕能奪得冠軍,並且多次捕獲比船還長的大魚。那時妻子還在,兩人相互陪伴,彼此相愛。但在晚年,力量消減、身形衰弱、孑然一身時,陪伴他的,只有汪洋大海,和無數個孤獨的日子。

那麼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孤獨?誠如馬爾克斯所言:安然度過生命的祕訣,就是和孤獨簽訂體面的協議。接受孤獨,並勇敢面對孤獨。就像聖地亞哥一樣,他沒有選擇百無聊賴地度過餘生,他選擇與海上的所有艱險奉陪到底,即使年老,他也仍想做一隻勇猛的獅子,即使結果並不如意,但他卻沒有被打敗。

自然:與人類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關係

在工業文明時期,人們宣稱要對自然進行征服,這樣才能脫離野蠻,取得更大的進步。然而在時下信息技術發達的時代,返璞歸真,重新重視自然,敬畏自然,又成了我們要學習的課題。

人與自然到底是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自然是不是人征服的對象?其實在《老人與海》這部作品中,作者海明威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老人以捕魚為生,大海也給予老人生存所需的東西。就像人類能從大自然中獲取一切需要和對自己有利的物資。老人和在大海中和風浪、大魚、鯊魚搏鬥,代表著人類想從在戰勝大自然中實現自我。然而,這在個過程中,老人卻沒有忘記是大海對他的奉獻,和他對大自然應有的尊重和敬畏。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對於大海,從海明威細緻的描寫中,我們彷彿也能身臨其境去體會一番海上美景:海水深處的七色彩虹、平靜的海面上有著輕微的波動、一群野鴨在水面飛過、陽光照在湛藍的海面上波光粼粼……從老人的視角中我們可以看出,老人是喜歡大海的,他對大海甚至是愛護和珍視的。

作為漁夫的老人,他和海里的魚是天敵。就算用盡各種手段,老人也要把魚戰勝,將它們收入自己的網中,成為自己腹中的食物。然而老人卻並不單純地把魚當成自己的對手,他會把這些魚當成他的“朋友”“兄弟”。想著要弄死這些魚的時候,他會心情複雜,他甚至覺得,人類不配吃這些魚。在與大魚搏鬥的過程中,老人也始終把對方當作對手來看待。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類為“主”,大自然為“客”,這彷彿是自古以來的傳統。然而在《老人與海》中,我們看到的,是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這裡麵包含的,是老人聖地亞哥,也是作者海明威對大自然,對生命的尊重。從對生態文明的關注這一點看,《老人與海》不得不說是一部具有超前性的偉大作品。

在如今社會科技進步,城市和工業化進程加快的時代,重新重視起生態文明,提倡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未嘗不是人類之幸。

結語

時隔多年,重讀《老人與海》,所看的不再單是老人如何勇敢地與大魚、鯊魚搏鬥,而是洗盡鉛華後,對生命更深的感悟。那是老人聖地亞哥對生命的感悟,更是所有人在歷經歲月變遷後,對生命、對孤獨、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感悟。而這,便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老人與海》所具有的最厚重的力量,因為雖然已經過去將近70年,但它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