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爾伯格1975年執導的《大白鯊》,揭示人與自然的關係

去年,憑藉《頭號玩家》過5億美金的強勢票房,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成為全球首位票房過100億美元的導演,這充分證明了斯皮爾伯格的電影號召力,而十多年前在美國曾經開展過一項評測活動,從全球導演票房成績、發行能力和整理評價方面進行問卷調查,只有一位導演獲得了滿分成績,他就是斯皮爾伯格。

斯皮爾伯格1975年執導的《大白鯊》,揭示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廣受讚譽的影片中,開啟他傳奇生涯的電影是1975年的《大白鯊》,這部影片不僅是一部驚悚片,還是一部奇幻片,但其實質是反映自然生物與人類慾望抗爭的主題,只有克服人類貪婪、自私的慾望才能保持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從而達到可持續健康發展。

斯皮爾伯格1975年執導的《大白鯊》,揭示人與自然的關係

影片開頭展示的度假勝地風光秀麗,熱情奔放的青年男女將這裡視為愛情天堂,可就在如此美麗的環境中,一位海中游玩的女性卻離奇失蹤,觀眾們只看到一隻鯊魚鰭在海中漸漸隱去,恐怖氛圍的營造就此展開。

斯皮爾伯格1975年執導的《大白鯊》,揭示人與自然的關係

自然界的魅力是神奇的,從遠古時期開始,人類從對自然的無知到逐漸感到懼怕,再到認識自然瞭解自然,開始產生對自然的征服欲,海中的鯊魚就是自然界力量的展示,而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敘述方式更強化了觀眾們對於鯊魚的好奇感,從殘存的屍體上我們能夠感受到鯊魚強大的咬合力,它無疑是海中王者,而警探馬丁·布羅迪不僅是公權力的化身,而且身上充滿了代表民主、理性、正義的平民榮譽感。

斯皮爾伯格1975年執導的《大白鯊》,揭示人與自然的關係

市長哈瑞代表了人類的頂層權力和貪婪的慾望,俗話說“山高皇帝遠”,在這裡,哈瑞具有最終裁量權,而他考慮的出發點竟然並不是人民的安危,而是由於對鯊魚的恐慌帶來的旅遊收入銳減,夏季時間短暫而寶貴,每浪費一天損失不可估量,在慾望與道德的漩渦中,哈瑞一方面不想擴大鯊魚的威脅論,另一方面最大程度要消除人們的恐懼,所以他在明知道有鯊魚的情況下鼓舞民眾進入海內玩耍,這無疑象徵著人類對大自然的試探與挑戰。

斯皮爾伯格1975年執導的《大白鯊》,揭示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種挑戰就如同人類沒有意識到自然規律之前的盲從,在鯊魚面前不堪一擊,當狡詐而聰明的鯊魚再一次成功咬死一名兒童時,孩子母親對警長馬丁的一巴掌無疑表示自然力量的反噬,馬丁開始反思自己的過錯,他在權力面前低頭,正像千百年來不停妄圖征服海洋的漁民,在一次次的妥協與失望中掙扎,他認識到鯊魚的可怕,也促使他產生了對於鯊魚的敬畏感,於是他成為了公然對抗公權力的代表。

斯皮爾伯格1975年執導的《大白鯊》,揭示人與自然的關係

輿論的壓力迫使哈瑞懸賞捕捉鯊魚,斯皮爾伯格設置了一個巧妙的懸念,捉到的鯊魚和實際上的大白鯊天差地別,在科學家布朗眼中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錯誤,他說服了馬丁,讓原本就猶豫的馬丁腦中的理智戰勝了他的感性,在解剖鯊魚後還原了事情真相:此鯊魚非彼鯊魚。

斯皮爾伯格1975年執導的《大白鯊》,揭示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將選擇權再次交還給了哈瑞,馬丁和布朗的輪番說服工作似乎無濟於事,按照布朗的說法“只要沒有被鯊魚咬到,他永遠感覺不到這到底有多疼”,在征服自然的環境中,人類往往過高認識到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低估自然對人類的威脅,於是真理與理性再次上路,這次馬丁、布朗邀請了捕魚獵手昆特加入,他們駕駛著小船向海洋進發。

斯皮爾伯格1975年執導的《大白鯊》,揭示人與自然的關係

哈瑞代表的是人類貪婪的本性,三位捕鯊人代表了人類尚未泯滅的人性以及向死而生的責任感,具有極高智商的大白鯊則從生物角度還原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海洋就是它的主場,這兩種力量的對抗其實就是人類向自然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索取自然資源的隱喻,這種惡果的誕生與自然界生態系統的破壞密不可分,可以說人類在歷史的發展中曾經品嚐過勝利的滋味,可是自然界在打破平衡之後也會以預想不到的方式讓人類自食其果,兩條命案就是其典型代表。

斯皮爾伯格1975年執導的《大白鯊》,揭示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種自然力量到底有多強大,就連曾出生入死、在鯊魚嘴中僥倖倖存的昆特都不禁為之震撼,長25英尺、重達3噸的鯊魚恐怖之處並不在於體積的龐大,而在於其過人的智慧,一個浮標打到鯊魚身上,大白鯊輕鬆沉入海底,二個依舊,到了三個浮標時,昆特說“它絕無可能沉入海底”,結果呢?大白鯊不但沉下去了,甚至用它血盆大口將昆特吞噬,這代表了昆特的無知狂妄,布朗曾戲說“我們應該去換條大船”,昆特笑笑,這是一種無奈,也象徵了他向死而生的精神。

斯皮爾伯格1975年執導的《大白鯊》,揭示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黔驢技窮之時,布朗甚至在鐵籠中妄圖給大白鯊注射針劑,可是結果以大自然的勝利告終,布朗險些喪命的經歷告訴了我們大白鯊的可怕,也讓觀眾觸目驚心,如此高等智慧的生物一旦存在,將嚴重威脅人類自身的安全,正是這種潛意識讓當年美國海邊遊客銳減,反映了人類對於危險的預判和恐慌,也側面證明了這部電影的成功。

斯皮爾伯格1975年執導的《大白鯊》,揭示人與自然的關係

實際上,影片在最後一刻擊爆氧氣罐將大白鯊殺死實屬無奈,該片的大白鯊使用的是機械裝置骨架加橡膠鯊魚皮,團隊還要用空氣壓縮機不斷模擬鯊魚的嗓音,在44年前這項工作枯燥而乏味,幾個月的拍攝時間斯皮爾伯格已經有些支撐不住,如果不以人類的勝利告終也實在想不出合適的結局,這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增強觀眾們的信心,消除他們對於恐懼的觀感,可是卻容易造成影片虎頭蛇尾的印象,而觀眾心中有桿秤,在與自然搏鬥的過程中,真實的感覺可能是“勝少敗多”,在漁船沉默的瞬間能夠擊中氧氣罐的機率更是微乎及微,在這次捕獲中,很有可能會以人類力量的失敗告終,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觀念的更新,人類仍在不停反思與自然的關係。

斯皮爾伯格1975年執導的《大白鯊》,揭示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種關係不應該是抗爭、挑戰,而應該是互補、一致、和諧的,人類具有獨立、勇敢、堅定等美好品質,也同樣應該意識到不受監控的權力容易導致腐敗墮落,人類身處自然之中,更應該充分地尊重、保護、利用好自然賦予我們的資源,長久健康可持續地和諧發展下去。

斯皮爾伯格1975年執導的《大白鯊》,揭示人與自然的關係

認識、尊重自然規律就是本片的主旨,時至今日,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可越是科技發展的當下,越應該重視對於環境的保護和利用,避免破壞環境,造成無法挽回的境地,從這點上來說,建議觀眾們有空看一下《大白鯊》,時刻保持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