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故鄉蘭陵鎮

張劍

"

我的故鄉蘭陵鎮

張劍

我的故鄉蘭陵鎮

作者簡介:原衢州二中離休幹部張劍同志(享受地專級待遇),因病醫治無效,於2017年3月8日在衢州逝世,享年100歲。

張劍同志是山東省蒼山縣(今蘭陵縣)蘭陵鎮人,1937年9月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魯南抗日遊擊隊宣傳員,山東八路軍四支隊二團文書,中共山東分局祕書處文書、幹事,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部文書科文書、幹事,山東省沂蒙縣五區、六區區委游擊隊政治指導員,中共山東分局調研室祕書、機關黨支部書記,臨沂縣艾山區委書記、縣委祕書、縣府文教科科長,浙江省杭州市文教局初教、社教科科長,杭州市委黨校副校長、黨委委員,杭州市衛生局黨委書記兼副局長,國家外交部東歐司第三科科長,浙江省幹部速成中學黨委第一書記,常山縣文教局幹部,常山中學、衢州二中教師等。(來源:百度百科)

思念故鄉乃人之常情,我雖不能落葉歸根,但對故鄉地理環境和古老的文化歷史卻懷有深厚感情。我國有南北兩個蘭陵,南蘭陵在江蘇省常州,我的故鄉是北蘭陵,位於山東省臨沂西南部。

抗戰前的蘭綾,是個不足千戶居民的小城鎮,它卻具有悠久歷史,古老文化和美麗傳說。我童年時代,蘭陵有個方方正正的土城牆,東西南北有四個城門,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在歷史上曾多次在這裡設立郡、縣衙門。它南靠蘇魯平原,北面是抱犢崮山區。抱犢崮是魯南地區最高的山,它離我家有五十多裡,只要天晴,我走出家門一眼就可以看到。當地有首童謠:“抱犢崮,萬丈高,不到蒙山半截腰”。其實蒙山也沒有萬丈高,山東省泰山最高,它也只有1500多公尺。蘭陵城北有個古老的村莊,叫“作字”。村裡有座不大的倉頡廟。據當地人說,這裡是創造中國文字的聖人——倉頡誕生地。廟裡牆上曾有“魚牛重出”四個大字。據傳說是被倉頡造錯的四個字。因為“魚”字上有兩角,下有四蹄陷在田裡應該是“牛”。牛字形狀正象一條魚;千里之外應該是出,兩山相壓應該是重,這就是作字村的古老傳說。

蘭陵東南兩裡處有個長方型的荀子墓,高約五米,長約三十米,南北寬約十五米。我童年讀書時,每年的清明節放假一天,同學們都到此地遊玩。荀子是我國戰國後期的儒家大師,他本來是趙國人;後來做了楚國的蘭陵令,連任十二年,由於他主張變革,又與當地有權勢的農奴主發生矛盾,被趕下臺,後來到過秦國,想投奔他的學生——李斯與韓非。不久又回到蘭陵,靠他的一群學生資助,又在此地住了八年,最後客死蘭陵。據傳說《荀子》一書的許多篇文章都是在蘭陵寫成的。我1954年到中央外交部工作時期,曾寫信給山東省文管會,向他們建議注意保護荀子墓,他們很重視,多次派專家實地考察,交將此處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墓前建了石碑。過去的蘭陵鎮,是魯南地區有名的封建堡壘。整個蘭陵鎮都是王姓地主的一統天下。近百戶王姓地主,佔有蘭陵四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蘭陵城裡的近千戶的居民,除了王姓地主,就是他們的佃戶與房客。鎮裡有幾十家大酒店兼作坊,還有其他的藥店、雜貨店等,多半也是地主兼營的。王姓地主中有一戶最大的惡霸地主,外號叫“小紅襖”。他這一戶就佔有耕地一萬多畝,大門裡面是營房,豢養著近百名武裝家丁,都身著灰色軍裝。門前有個大院養著幾十匹馬,每年秋冬出外打獵浩浩蕩蕩。蘭陵設縣時,縣太爺上任,都要先拜訪那些大地主,否則就待不下去。當地農民經常遭受地主的欺壓敲榨。農民得罪了“地主老爺”時不需要當地政府過問,地主家裡私設大堂,還有黑紅棍。他可以把農民抓去亂棍打死,再丟到花園的井裡,我有個本族的伯父小時候給王姓地主當傭人時,就是這樣被大地主王思慎的老婆活活打死的。

正由於這樣,蘭陵地區的廣大農民反抗地主壓迫的階級鬥爭也特別尖銳。

在北伐戰爭時期,大約1927年前後,蘭陵地區爆發過上萬農民的武裝暴動。當時,以大刀會為基礎發動起來。不久組成國民軍,編成八個大隊,選袁永平為司令,提出“迎南軍,打奉軍”的口號,實行打土豪,還未分田地。曾經一度攻佔沂水,費縣等縣城。後來準備攻打臨沂城時,受了直魯聯軍的欺騙被血腥地鎮壓下去。當時底閣的大刀會首領袁永平為司令。袁被騙到臨沂城裡開會談判時遭到殺害。“七七事實”後,蘭陵鎮在37年8月曾遭受日冠兩架飛機的狂轟亂炸。投下40多枚重磅炸彈,死傷近百人。中國人民被日本侵略強盜逼上梁山。到37年9月,我地下黨的幾位同志有:楊支晨、趙子平(後改名趙昭)、崔介、韓去非、劉次公等人在蘭陵領導了抗日起義。發動起兩百多名農民和青年學生組成魯南抗日遊擊隊。到38年春天改編為山東八路軍四支隊二團三營(團長是錢鈞政委汪洋、三營長謝輝)。

38年臺兒莊戰役打得最激烈的時候。蘭陵地區的上萬農民曾在一個早上,把日冠設在蘭陵的臨時兵站堆積如山的軍用物資,在兩三個小時內全部搶光,給進犯臺兒莊的日寇造成極大困難,搶奪敵人兵站的農民中,有些人就是魯南抗日遊擊隊的成員(我在回憶沂蒙八年回憶錄草稿中曾中較詳細記載)。

"

我的故鄉蘭陵鎮

張劍

我的故鄉蘭陵鎮

作者簡介:原衢州二中離休幹部張劍同志(享受地專級待遇),因病醫治無效,於2017年3月8日在衢州逝世,享年100歲。

張劍同志是山東省蒼山縣(今蘭陵縣)蘭陵鎮人,1937年9月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魯南抗日遊擊隊宣傳員,山東八路軍四支隊二團文書,中共山東分局祕書處文書、幹事,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部文書科文書、幹事,山東省沂蒙縣五區、六區區委游擊隊政治指導員,中共山東分局調研室祕書、機關黨支部書記,臨沂縣艾山區委書記、縣委祕書、縣府文教科科長,浙江省杭州市文教局初教、社教科科長,杭州市委黨校副校長、黨委委員,杭州市衛生局黨委書記兼副局長,國家外交部東歐司第三科科長,浙江省幹部速成中學黨委第一書記,常山縣文教局幹部,常山中學、衢州二中教師等。(來源:百度百科)

思念故鄉乃人之常情,我雖不能落葉歸根,但對故鄉地理環境和古老的文化歷史卻懷有深厚感情。我國有南北兩個蘭陵,南蘭陵在江蘇省常州,我的故鄉是北蘭陵,位於山東省臨沂西南部。

抗戰前的蘭綾,是個不足千戶居民的小城鎮,它卻具有悠久歷史,古老文化和美麗傳說。我童年時代,蘭陵有個方方正正的土城牆,東西南北有四個城門,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在歷史上曾多次在這裡設立郡、縣衙門。它南靠蘇魯平原,北面是抱犢崮山區。抱犢崮是魯南地區最高的山,它離我家有五十多裡,只要天晴,我走出家門一眼就可以看到。當地有首童謠:“抱犢崮,萬丈高,不到蒙山半截腰”。其實蒙山也沒有萬丈高,山東省泰山最高,它也只有1500多公尺。蘭陵城北有個古老的村莊,叫“作字”。村裡有座不大的倉頡廟。據當地人說,這裡是創造中國文字的聖人——倉頡誕生地。廟裡牆上曾有“魚牛重出”四個大字。據傳說是被倉頡造錯的四個字。因為“魚”字上有兩角,下有四蹄陷在田裡應該是“牛”。牛字形狀正象一條魚;千里之外應該是出,兩山相壓應該是重,這就是作字村的古老傳說。

蘭陵東南兩裡處有個長方型的荀子墓,高約五米,長約三十米,南北寬約十五米。我童年讀書時,每年的清明節放假一天,同學們都到此地遊玩。荀子是我國戰國後期的儒家大師,他本來是趙國人;後來做了楚國的蘭陵令,連任十二年,由於他主張變革,又與當地有權勢的農奴主發生矛盾,被趕下臺,後來到過秦國,想投奔他的學生——李斯與韓非。不久又回到蘭陵,靠他的一群學生資助,又在此地住了八年,最後客死蘭陵。據傳說《荀子》一書的許多篇文章都是在蘭陵寫成的。我1954年到中央外交部工作時期,曾寫信給山東省文管會,向他們建議注意保護荀子墓,他們很重視,多次派專家實地考察,交將此處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墓前建了石碑。過去的蘭陵鎮,是魯南地區有名的封建堡壘。整個蘭陵鎮都是王姓地主的一統天下。近百戶王姓地主,佔有蘭陵四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蘭陵城裡的近千戶的居民,除了王姓地主,就是他們的佃戶與房客。鎮裡有幾十家大酒店兼作坊,還有其他的藥店、雜貨店等,多半也是地主兼營的。王姓地主中有一戶最大的惡霸地主,外號叫“小紅襖”。他這一戶就佔有耕地一萬多畝,大門裡面是營房,豢養著近百名武裝家丁,都身著灰色軍裝。門前有個大院養著幾十匹馬,每年秋冬出外打獵浩浩蕩蕩。蘭陵設縣時,縣太爺上任,都要先拜訪那些大地主,否則就待不下去。當地農民經常遭受地主的欺壓敲榨。農民得罪了“地主老爺”時不需要當地政府過問,地主家裡私設大堂,還有黑紅棍。他可以把農民抓去亂棍打死,再丟到花園的井裡,我有個本族的伯父小時候給王姓地主當傭人時,就是這樣被大地主王思慎的老婆活活打死的。

正由於這樣,蘭陵地區的廣大農民反抗地主壓迫的階級鬥爭也特別尖銳。

在北伐戰爭時期,大約1927年前後,蘭陵地區爆發過上萬農民的武裝暴動。當時,以大刀會為基礎發動起來。不久組成國民軍,編成八個大隊,選袁永平為司令,提出“迎南軍,打奉軍”的口號,實行打土豪,還未分田地。曾經一度攻佔沂水,費縣等縣城。後來準備攻打臨沂城時,受了直魯聯軍的欺騙被血腥地鎮壓下去。當時底閣的大刀會首領袁永平為司令。袁被騙到臨沂城裡開會談判時遭到殺害。“七七事實”後,蘭陵鎮在37年8月曾遭受日冠兩架飛機的狂轟亂炸。投下40多枚重磅炸彈,死傷近百人。中國人民被日本侵略強盜逼上梁山。到37年9月,我地下黨的幾位同志有:楊支晨、趙子平(後改名趙昭)、崔介、韓去非、劉次公等人在蘭陵領導了抗日起義。發動起兩百多名農民和青年學生組成魯南抗日遊擊隊。到38年春天改編為山東八路軍四支隊二團三營(團長是錢鈞政委汪洋、三營長謝輝)。

38年臺兒莊戰役打得最激烈的時候。蘭陵地區的上萬農民曾在一個早上,把日冠設在蘭陵的臨時兵站堆積如山的軍用物資,在兩三個小時內全部搶光,給進犯臺兒莊的日寇造成極大困難,搶奪敵人兵站的農民中,有些人就是魯南抗日遊擊隊的成員(我在回憶沂蒙八年回憶錄草稿中曾中較詳細記載)。

我的故鄉蘭陵鎮

蘭陵自古以來盛產美酒。這裡的酒文化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抗戰前鎮裡有幾十家大酒店兼釀造作坊,都是王姓地主開辦的,我失學後曾在蘭陵中藥店裡當過學徒,走在大街上,到處都有撲面的酒香味。大酒店中有“開源”、“醴源”、“源盛”等字號,我記得酒店大門上有副對聯寫著:“聞香下轎畢吏部,馬上提歸李翰林”,門橫上寫著:“聞香下馬”四個字。

據傳說,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到過蘭陵,他騎在馬上走進城門時聞到撲鼻的酒香,他走到一家酒店門前下馬進店,他向店家要了一碗美酒一飲而幹,連聲稱讚:好酒、好酒。店家問他尊姓大名時,他告訴是李白,店家早知他是大詩人,趕快取出文房四寶請他留詩,他隨手寫下“客中行”即興詩一首: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我從37年9月參軍離開家鄉(那年我十九歲),到現在(我已85歲),已有65年。到日本投降後,曾回家探親三次,每次對家鄉都有不同的感受;46年春回家是日本投降和我國抗戰勝利之後時間不久,蘭陵鎮還是繼垣殘壁一片廢墟。蘭陵區政府在地主的破屋框裡臨時搭起鋪作辦公室。到79年夏天,我第二次回家探親時,蘭陵鎮已經大變樣了。經過八年抗戰和勝利後的土地改革;原來的那些騎在農民頭上作威作福的王姓大地主逃亡的都逃到南方去了,有些當了漢奸被鎮壓了。土地分給農民,地主子女多半都變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也有少數地主子女早已背判了地主家庭,參加革命。有的參加共產黨。原來的土地也變了樣。我南下以前,每畝耕地年產量只有百多市斤,最好的也不過兩百市斤。79年我到蘭陵訪問農民時,畝產量已達到七、八百市斤。蘭陵街裡有的幾十家大酒店都併成地方國營酒廠。我曾進酒廠參觀,當時的操作方法還是老辦法,到後來,改成機器操作。近兩年蘭陵酒廠又組成國營集團總公司。國家還將蘭陵酒列入全國十大名酒之一。並把蘭陵鎮命名為第一酒都。

我三次回家探親,每次都要到我37年參軍時的宿營地——蘭陵北大寺去遊覽一番。我46年到北大寺看望時,已經片瓦無存,只剩下斷垣殘壁。我到廟後去找那株古老的銀杏樹時,只看到被天火燒焦的樹根和一片兩米多高的燒黑的樹皮豎在那裡,也無人敢去動它。

據我瞭解,在我離開家鄉的38年夏天,正是天氣晴熱的時候,北大寺後面那株古老的銀杏樹從被蟲蛀空的樹洞冒出煙火來,火焰越燒越旺,燒了兩天兩夜,樹頭燒光了也無人敢去救火,都說是“神火”。最後剩下燒焦的樹根和靠西面的一面樹皮兩米多長,黑胡胡地豎在那裡。

到79年我回家探親時,又去北大寺遊覽,這時北大寺及北門裡的城隍廟,都找不到了。蘭陵已辦起完小中學,兩座古廟都併到校園裡,我找到蘭陵中學的老師,向他們詢問那株燒焦的白果樹還存在否?他笑著說:“告訴你個好消息,那株燒焦的白果樹又活了。”我聽到這話非常高興,便請他帶我去看,我走到那片曾經燒焦過的樹皮近處,看到那片樹皮頭上已經生出青枝綠葉,還有許多人在這返老還童的樹下燒香參拜,都說是“神樹”、“枯木逢春”。它象徵著蘭陵也要轉危為安,走向幸福之路啦!

到85年我第三次回蘭陵時,又到蘭陵中學去看那株銀杏樹,這時它已恢復了青春,樹頭上的青枝綠葉更加茂盛了,來此樹下燒香的人也更多了,我從來不迷信,我認為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對這株歷經火燒並枯死多年的銀杏樹,能夠死而復活,老來還童,使我感到奇怪。

蘭陵鎮經過八年抗戰和四年解放戰爭,近千戶的住宅已被敵人的炮火摧殘的片瓦無存,變成一片廢墟。經過解放後的恢復和20年的改革開放,現在已建成欣欣向榮的由國家命名的第一酒都,古老的蘭陵鎮正向現代化城市邁進,我作為蘭陵人也感到光榮和自豪,那株死而復生並返老還童的銀杏樹也正象徵著:“鬱金香酒美名常在,蘭陵古鎮枯木逢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