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茨中教堂

百年孤獨


文/大狗熊 圖/未署名者均為大狗熊攝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茨中教堂 李旭/攝

地理大發現以後,西方傳教士作為一個群體,他們固執地要把基督的福音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傳教士們或慘淡經營,或用洋槍洋炮來開路,甚至把他們的生命拋灑在遙遠的異國土地上。無論是如何地交通不便、條件艱苦,都不能阻止他們獻身宗教的步伐。但在進軍西藏的征途中,他們遇到了無與倫比的抵抗,經過幾百年的努力,只在雪域高原的邊緣留下幾座百年孤獨的教堂,還在講述著過去的故事。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從德欽縣城出發,沿著瀾滄江向南而去。雄偉的卡格博峰和他的愛妻緬姿姆峰一直就在我的右方,滾滾江水九曲十八彎地盤旋於他們的腳下,公路也隨之彎曲於群山之間。我為峽谷中的教堂而來。那是一座百年曆史的教堂,人們都說,它就是詹姆斯·希爾頓的《消逝的地平線》裡所描寫的那座教堂。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寬闊的瀾滄江上出現了一座吊橋,茨中村到了。那是江對面的一片臺地,開闊平緩,緊靠著峽谷邊陡峭的山峰。太陽已經越過了5000米的海拔,照耀著美麗的小村,金黃色的麥田,翠綠色的樹叢,掩映著參差錯落的屋脊,構成瀾滄江峽谷中似乎隨處可見又非常獨特的景緻。隔江遠遠望去,茨中村低矮的木屋上方卻佇立著一座灰白色的鐘樓,中國式的樓頂,西式的樓身,金色琉璃瓦的最高處豎立著黑色的十字架。在雪山、峽谷、大江邊,在嘛呢堆、風馬旗、喇嘛寺的金頂旁,它就這樣佇立著,顯得是那樣的孤獨與不和諧。對那片景緻來說,它的存在,就像一個侵入的異類,從過去到現在,都算得上是一個意外。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17世紀初,葡萄牙傳教士安德拉德走進了西藏,他從群山的西面來到古老的古格王國,開始了基督教企圖征服雪域高原的歷史。作為藏傳佛教的聖地,佛的思想根植於藏族人民的骨髓當中,對於想在這裡傳播福音的西方傳教士來說,沒有比這更為悲哀的。宗教的衝突,導致了古格的亡國,第一次的傳教也隨之煙消雲散。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古格遺址

100多年過去了,19世紀中期,鍥而不捨的傳教士們又來到群山的東面,他們要把山高皇帝遠的德欽作為向雪域佛土傳教的橋頭堡,一定要讓上帝的光輝照耀在世界屋脊上。1866年,法國傳教士古德爾在離此不遠的茨姑村建起了第一座教堂,開辦學校、治病行醫、傳播福音,一步步向目標推進。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但是,反抗是如此的強烈,既有宗教的,也有逐步覺醒的中國人民反侵略的鬥爭。1904年,英國對拉薩的入侵,激起了藏區僧俗民眾無比的仇恨,傳教士和教堂首先成為發洩民族仇恨的犧牲品。1905年,憤怒的僧侶和百姓把茨姑教堂付之一炬,並殺死了兩名法國傳教士,這就是著名的"阿墩子教案"。但這時的傳教士同17世紀已不一樣,他們背後是洋槍洋炮,腐朽無能的清政府鎮壓了反抗運動,向天主教會賠款五萬兩白銀重修教堂。1910年,建起了茨中教堂,併成為天主教"雲南教區"的主教坐堂,一直到解放,這裡都常年居住著外國傳教士。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夢終究會破碎。1951年,最後兩名外國神父---法國人古純仁和瑞士人沙伯雷,被遣送回國,黯然神傷地離開了他們苦心經營了百年的教區,最終也沒有踏上西藏一步。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在一位老人的帶領下,我走向教堂。教堂的牆外,有一座用刻滿六字真言的嘛呢石堆砌的石堆,上面還豎著經幡。我問老人,"現在還有人信天主教嗎?"他說:"茨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信天主教,三分之一的人信喇嘛教,教徒們和平共處,相安無事。"我好奇地又問,"您老信什麼教呢?"他回答我:"我們全家都是信天主教的。解放前,外國神父治好了我父親的病,然後我們就入教了"。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一座飛簷翹角的中國式大門,上書"茨中省立第一完小",顯然是解放後這裡做了學校。教堂的前方和左右兩面還建有三幢相連的木結構二層樓房,與教堂一起構成獨立的四合院。主體建築由磚石結構的經堂和鐘樓組成,整體風格上遵循巴斯利卡式教堂的特徵,又兼有羅馬教堂的特色,還有點中國式的東方色彩。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局部/攝

走進巨大的經堂,地上一排排的座位,大概可以容納四五百人同時做彌撒。方形石磚砌成的廊柱呈圓弧形,構成空闊的穹頂,上面畫著各式各樣的宗教畫。正前方的聖臺上供奉著耶穌像、聖母像和聖子像,有趣的是,這些像上面,被教民們掛上潔白的哈達,也算是藏區的特色吧。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爬上鐘樓,上面沒有鍾,銅鐘已在特殊歲月毀去了,鐘聲成了遙遠的記憶。當年,正是從這裡傳出的鐘聲,朝朝暮暮,在瀾滄江峽谷中悠悠迴盪。極目遠眺,視線十分寬闊,茨中村隨著臺地的地勢起伏不定,藏漢風格的土木結構建築時隱時現於蒼翠的林中;環繞全村的是連成一片的青稞田,正是收穫的季節,成為貧瘠的山樑上一道閃亮的風景;江面上騰昇的霧氣,掩映群山,給峽谷蒙上一層迷離;遠處的雪峰在陽光下銀光刺眼,使人不能逼視,顯得是那樣的高不可攀。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教堂裡有個地下室,老人說:原先這裡有上萬冊的藏書,全部是英文、法文和拉丁文的,他小的時候,就在這裡讀書,不僅學會了漢語,還學了拉丁文。正是因為受到良好的教育,老人一解放就成了幹部,到外面去工作,直到退休才回到家鄉。我問他:"那些書呢?"他笑笑說:"還用問嗎!難道在那個年代可能留下嗎?"我無言以對,連一口銅鐘都不能保存下來,何況書呢!

茨中教堂的果園,荒草萋萋,幾株由傳教士種下的葡萄,在院子裡悽清地佇立,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緊靠圍牆的荒草叢中,有兩座墳塋,沒有墓碑,只知道是兩個傳教士埋在這裡。從遙遠的法蘭西來到中國最為偏僻的角落,生於何地,死於何時,歷史沒有為我們留下任何記載,老人對我說:在他童年的時候,這兩座墳就已經存在了。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現在茨中教堂的神父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李旭/攝

不管他們背後有何種動機,傳教士的精神還是令我感動的。今天,我能來到這個小村,依然是歷盡艱辛。那麼100多年前呢?可能要徒步跋涉半年、一年,從法蘭西到茨中,相隔何止萬里。還要在這裡長期堅持下去,他們獻身宗教的境界不可謂不高,他們付出的艱辛不可謂不大,但現實給與他們的仍然是一種孤獨。

曾有一本書中這樣寫到:"房子裡沒有什麼貴重的東西,簡單的書架上有幾本他從法國帶來的書,除三把椅子外,屋子裡沒有桌子,什麼都沒有……這裡只有他一個人,沒有家,連朋友也沒有。最近的歐洲人也離這兒有一天的山路要走,再找另外的歐洲人恐怕要走上好幾十天。他拿出一本有插圖的導遊小冊子給我們看他在法國的家,十年來法國教堂他一直沒有機會回家。我們注意到,他不敢往那個小冊子上的圖畫哪怕是看上一眼......"

踏著滿園荒草,我的思緒是紛亂的。雖然是神父,但不是神,身居異國的窮鄉僻壤,交通閉塞,遠離故土,究竟靠了什麼,支撐他們熬過那漫漫時光?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21世紀初,1951年回國的瑞士神父沙伯雷的兒子來到茨中,看了看這個峽谷中的教堂,了卻他去世的父親的心願。我很想去問問他,50多年過去了,他父親未了的遺願是什麼呢?我想,1951年,沙伯雷在離開茨中教堂時,他一定深情地凝望過它,那座已在風雨中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教堂。充滿了傷感與悲愴的告別,結局卻無可改變,當大門在身後吱呀一聲關上時,他的心死了。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夜暮,我離開了茨中,繼續向南而去。峽谷中的煙雲愈來愈濃,茨中也愈來愈遠,最後只剩下黑色的十字架還孤獨地浮在那裡。忽然,我聽到悠遠地傳來清晰的鐘聲,在梅里雪山和白茫雪山之間迴盪。心裡突然湧起無與抗拒的孤獨,百年孤獨。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瀾滄江峽谷中那一座百年孤獨的教堂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