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分類觀念很普及垃圾桶還是不乾淨?'

""為何分類觀念很普及垃圾桶還是不乾淨?

下午5時,生活新境小區一處垃圾桶已經滿溢。

近日,記者走訪了海曙片區的若干新老小區,如江廈街道郡廟社區的新大世界小區、靈橋小區,南門街道馬園社區柳汀新村、澄浪社區生活新境小區等進行平行對比,看到“各家都在努力,成果仍參差不齊”的現狀。在垃圾分類知曉率已達到一定程度的當下,如何推動完成垃圾分類的進一步精細化,減少二輪、後期處理的“麻煩”,或許是未來一段時間擺在所有人面前的問題。本期“變形記”,將聚焦各項“特徵”較明顯的澄浪社區生活新境小區。

現狀

垃圾分類宣傳鋪天蓋地

可垃圾桶還是“什麼都有”

海曙區是我市推行垃圾分類較早、執行力度相對較強的片區。走進海曙近市中心一帶的小區,垃圾分類宣傳俯拾即是。大型牆面招貼畫,報刊欄上的海報,公告欄的“須知”,花壇綠化裡的立牌,密佈在小區入口、樓道、休閒空間、垃圾房各處,可以說已經做到了“無孔不入”和“全覆蓋”。然而細看垃圾桶,情況不容樂觀。

4日下午5時,記者走進海曙南門街道澄浪社區生活新境小區,該小區共有七八處垃圾點位,每個點位都設廚餘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各一,附有詳細的分類說明和標識。而當記者翻檢一處點位的垃圾桶時,發現黑色其他垃圾桶裡有多個塑料瓶,應屬可回收物;廚餘垃圾桶裡塑料包裝、紙板包裝物混丟明顯。垃圾房門口,已將滿溢的其他垃圾桶尚未清運。小區其他點位,不少垃圾桶都是滿溢狀態,露在外面的垃圾袋幾乎沒有分類可言。

記者碰到多位來丟垃圾的居民,大多手中只有一個袋子,隨手一扔就完事,對周圍花花綠綠的宣傳視若無睹。此外,該小區已設“搭把手”智能回收站,可就在不遠處一車棚門口,紙板箱、塑料瓶、廢紙等可回收物仍以傳統“拾荒”形式裸露堆放,無人看管。

居民

大家都知道垃圾要分類

但好多人還是不明白怎麼分

走訪中,記者隨機詢問了生活新境小區多位不同年齡層的居民。

一位年輕女性林小姐來扔外賣垃圾,是一份吃剩的酸湯魚,裡面還剩不少湯水,用塑料盒、塑料袋裝在一起,包括用剩的一次性餐具。她並未多想,將袋子扔進綠色的廚餘垃圾桶,並自信地說:“我已經分類了呀,吃剩的東西,當然是廚餘垃圾。”

中年周阿姨認真地拎了兩個袋子下來,一個是廚餘垃圾袋,一個是普通的垃圾袋。“我知道,廚房裡的垃圾是廚餘垃圾,客廳裡和廁所裡的都是其他垃圾。”阿姨很有底氣地說,她是小區垃圾分類志願者,這些知識都培訓過。但是在她的垃圾袋裡,記者發現不少食品包裝袋都被放在廚餘垃圾袋裡,其他垃圾袋裡也有一部分塑料盒等可回收物。

除了垃圾房是“四分”外,生活新境小區其他點位的垃圾桶都是“二分”,即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兩類。

抱著孩子遛彎的居民任女士談起垃圾分類,顯得很有興致。“我家就在垃圾點位對面,大家都知道要垃圾分類,現在只有這兩種垃圾桶,就是綠色和黑色嘛,大家一般都拎兩個袋子來的……”當記者試著提到“四分法”時,任女士卻有些猶豫起來。

走訪中,記者明顯感覺到,經過前期大規模的宣傳,垃圾分類已深入人心,不少居民還能就“乾溼垃圾”講出“段子”。然而很多人對於“並不是乾的就是幹垃圾,溼的就是溼垃圾”的概念還是很模糊。

生活新境小區生活街上擺攤的一位上年紀的阿姨甚至很直接地告訴記者,“垃圾分類在寧波還沒有強制執行嘛,所以比較隨便,以後像上海一樣開始罰款,大家就會認真分了”。

觀察

“細分不會分”

是目前許多居民的想法

記者又觀察了生活新境小區較為偏僻的幾個垃圾點位。這幾個點位的垃圾桶容量不大,“成分”比較容易看清。

記者發現,居民中,知道廚餘垃圾要跟其他垃圾分開的人並不少。據觀察,位於廚餘垃圾桶裡的基本以社區統一發的廚餘垃圾袋為主,其他垃圾桶裡內容相對複雜,多數居民已經具備兩袋分開的意識。

只是進一步細究,廚餘垃圾袋裡的內容卻經不起考察。各色餐巾紙、食品袋、大小骨頭、海鮮貝殼、外賣垃圾混雜交錯。“細分不會分”,生活新境小區一位垃圾分類志願者的話很有代表性。

因為廚餘垃圾“名聲響亮”,大家一聽,就以為是餐廚剩下的垃圾,至於豬大骨、貝殼這些更多意義上存在於“理論”和“段子”層面的東西,在實際碰到的時候,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明確區分。

“我市推行垃圾分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將廚餘垃圾從生活垃圾中區分出來。”一位對垃圾分類兼具有觀察和體悟的志願者說,“廚餘垃圾的純淨度決定了後續堆肥或者產生沼氣的便捷度,將‘豬不能吃’的東西混入廚餘垃圾,其實是在給廚餘垃圾處理廠增加後繼處理的麻煩。較硬、不易粉碎的硬物混入其中,也容易損害造價不菲的廚餘垃圾處理機。所以,提高大家對廚餘垃圾的認知和‘為什麼這麼分’的知曉度,可能是未來一段時間比較重要的事。”寧波晚報記者顧嘉懿文/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