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辣椒 鄉愁 石臼湖 農村 天水生活網 2017-04-10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 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望

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 —席慕容 《鄉愁》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不知柔風幾許,春天如期而至,萬物好像瞭然於胸,多了些生機,放下了冬日的拘謹。3月25日,記者一行循著春季的好光景,走進甘谷縣古坡鎮,尋覓鄉愁,聚焦鄉村記憶。

初春的早晨,陽光像層金色的薄紗,輕覆於大地上,一切都散發著勃勃的生機和溫暖的味道。驅車行駛在古坡鎮,只見野花在田埂上點頭微笑,柳枝在山坡上搖手歡迎,小鳥在水塘邊悄悄呢語,它們以不同的形式展現恬淡嫵媚的風姿,告訴人們春姑娘已經來到這裡。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編鋬籠)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編鋬籠)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編鋬籠)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編鋬籠)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編鋬籠)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編鋬籠)

在黑潭寺的山腳下,我們遇到兩位老人在用細長的藤條編鋬籠。“我們這鋬籠做了三四十年了,靠的都是人工拗折和拔拉。”看到有人路過,其中一位叫馬雙義的老人笑著對我們說。走近一看,路邊擺放著已經起好的籠底,木條在兩位老人的挑動中“唰唰唰”地晃動著,速度之快,讓小編根本看不清一根根木條是如何編織成鋬籠的。

馬雙義告訴我們,編鋬籠大體可分為起底、編制、安把、鎖口四道工序,傳統手編鋬籠的一大特點就是編制工藝為經緯交叉型。只見兩位老人先用兩根木條疊成十字形,然後在經向和緯向分別以挑一壓一的形式添加木條,使之向四周展開形成鋬籠底部,鋬籠底要編得平整,木條必須排得均勻。當編好的木條達到鋬籠所需的底部大小時,就要進行縱向收身工序了,將鋬籠的一側縱向彎起繼續以挑一壓一的形式添加木條,直到四面全部圍起形成完整牢固的籠身,接著用一根較粗的樹枝在鋬籠上安把,最後將編制好的鋬籠進行鎖邊。編制鋬籠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型,鋬籠的大小、造型全憑兩位老人拿捏。一根根結實的木條在他們滿是老繭的手上飛快地“遊走”,攤開雙手一看,溝壑縱橫,這是常年做農活的人特有的印記。臨別的時候,兩位老人告訴我們鋬籠的用處很大,可以用來提東西、裝野菜,而在他們的眼中,我看到鋬籠裡還裝滿了歲月的痕跡。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河壩洗衣裳)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河壩洗衣裳)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河壩洗衣裳)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河壩洗衣裳)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河壩洗衣裳)

王軒曾在《題西施石》中感嘆:“嶺上千峰秀,江邊細草春。今逢浣紗石,不見浣紗人。”路過大卜峪村時,我們卻意外地遇到了“浣紗人”。一條小河沿著村口逶迤地流向遠方,滋養著這裡一代又一代的子民。許多年過去了,村裡拆了老房建新樓,可是這條河還完整地保存著,成為大卜峪村人洗衣服的主戰場。都說河邊洗衣服的地方是農村的新聞聯播轉播站,村鄰情誼都在這裡蔓延,這話可真沒錯!湍急的河邊,婦女們端著一家人的衣物前來洗衣,她們展臂將衣服被單在河水裡來回擺動,濺起陣陣水花。當大人們洗衣裳時,河邊就成了小朋友的樂園,娃娃們擠在一起向河裡打水漂,看打出去的石子能飛幾層遠。洗衣棒的敲打聲和女人孩子們清脆的談笑聲,響徹初春明媚的午後。

對大卜峪村的人來說,無論村裡變化多大,無論外面的城市多麼喧囂,河邊洗衣的傳統生活從未改變。那些記憶裡火熱而又寧靜的鄉村生活,在人生的某個時刻,或閃爍,或暗淡,或清晰,或模糊,它讓這裡的人們回憶起來歷久彌新,雋永深長。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挖野菜)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挖野菜)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挖野菜)

和煦的春風徐徐地吹拂著臉頰,極目四望鄉野美景,剛剛吐出新芽的柳樹泛揚著它在初春時節特有的鵝黃與淡綠,綠油油的草地青翠欲滴如碧波層疊,盎然春色美景怡人。路過石咀村時,我們偶遇了許多挖野菜的村民,對這裡的人來說,野菜喚醒了沉睡的冬天,引來了鳥鳴蝶舞,點綴了家鄉的山野,豐富了人們的餐桌,同時也提醒著鄉親們該揮鞭趕犁,開始春耕了。

春天的午後,人們挎上鋬籠,拿起鐵鏟,約好三五親鄰,並排走在鄉間的小道上。挖野菜的任務一般都落在婦女和孩子們的身上,孩子們放學以後,撂下書包,馬上就跟著大人們一起尋找大自然送給春天的第一份禮物。路邊的田裡生長著各種野菜,地裡的間隙也很大,到了挖野菜的地方,大家劃出各自的區域,誰也不說話,光顧低頭尋找野菜。綠油油的田地裡,人們像尋獲珍寶一樣,埋著頭小心挪著步,哪裡有人發現了大片野菜,大家就呼啦啦一起圍過去,生怕錯過了那些生鮮的野菜。眼看著到了傍晚,地裡的溼氣慢慢上來,鋬籠裡也漸漸填滿了各類野菜,大家互相瞅瞅自己的和對方的籠子,彼此打趣羨慕,回家準備做飯。對咱天水人來說,挖回去的野菜,有的用來做漿水菜,有的擇撿乾淨,做飯時在勺上倒點油,伸到火灶裡燒熱,淋在野菜上用筷子翻攪幾下便成了一道可口下飯的涼菜。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踏辣椒麵)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踏辣椒麵)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踏辣椒麵)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踏辣椒麵)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踏辣椒麵)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踏辣椒麵)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踏辣椒麵)

人在鄉野中,處處有深情。野菜是鄉村人碗裡的綠色,也是他們的希望,滋養著他們匱乏的味蕾,豐富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生活。伴著夕陽返程,空氣中有些微涼,但敵不過春風暖意,萬物復甦的熱忱勁,這不,在石咀村村口,幾位婦女站在杏樹旁,正火辣辣地踏辣椒麵呢!只見那石杵一上一下,就如一份紅紅的心情跳躍著,散發出濃濃的辣椒香氣。

這踏辣椒麵啊,不僅需要力氣,還得懂技巧,操作不好辣椒就會從石臼裡面蹦出來,可用石臼踏出來的辣椒麵原汁原味,勁辣夠嗆,是任何機器都替代不了的美味。一位婦女告訴我們,做辣椒麵可是個技術活,首先得把太陽底下晒得紅通通乾脆脆的辣椒剪成小塊,在鍋裡倒上少許菜籽油,鍋底下添火,進行炒制。炒辣椒時火大了不行,那樣炒出的辣椒塊顏色發黑,杵碎以後吃到裡嘴裡發苦,火小了也不行,因為沒有煎到應有的脆度,只有先大火後小火,把握好力度,慢工出細活才能把辣椒塊兒煎到合適的火候。接著將炒好出鍋的辣椒放到篩子裡自然晾涼,最後取適量的辣椒放到石臼裡,用石杵一下一下踏成辣椒麵。太陽漸漸落下了山,石臼裡的辣椒香味瀰漫在空氣中,誘得大家口水直流,婦女們搬著一盆盆發紅發亮的辣椒麵滿載而歸,在收穫辣椒麵的同時,也收穫了一份春天的好心情。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故鄉的河流,故鄉的吃食,故鄉的野菜,故鄉的玩伴……那些記憶中的畫面像是一顆顆圓潤閃亮的珍珠,被時間串成一副光彩奪目的項鍊,它將我們的人生點綴得絢麗多姿,豐碩又沉甸,欣喜又篤定。想當初那麼渴望逃離故鄉,現在卻總感嘆離家越遠,對故鄉的懷戀愈加濃烈,這抹內心深處最動人的牽掛,或許就叫做鄉愁吧。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踏辣椒麵)

走進甘谷縣古坡鄉,聚焦即將消失的鄉村記憶!

(踏辣椒麵)

來源:天水在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