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分析:掖縣、黃縣和蓬萊人,到底有多擅長經商?

“蓬萊腿子、黃縣嘴子、掖縣鬼子”,這句順口溜在膠東地區流傳甚廣,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所耳聞。在形容以上三地的人擅長經商時,人們經常引用它。

不過,也正因為這句話過於有名,大家在討論蓬、黃、掖的經商文化時,很多時候就只用這一句話概括,而很少用具體數據進行論證。本文就以各縣史料為依據,通過數據對比,來看看蓬萊、黃縣、掖縣三地的人到底有多擅長經商?

大數據分析:掖縣、黃縣和蓬萊人,到底有多擅長經商?

1、 民國時期各縣商鋪數量對比

在清代中期之前,膠東半島屬於傳統農耕社會,無大規模商業可言。不過即便如此,掖縣沙河和黃縣北馬等地,也很早就成為膠東有名的集市。

1861年煙臺開埠之後,膠東商業得到快速發展,到了民國初年,隨著煙濰公路的開通,物流更顯快捷,各縣商鋪數量有了進一步的增長。但不同縣之間的商業化程度也有明顯差別,掖縣、黃縣、蓬萊三地的商鋪數量在膠東區域內排名前列。

就統計數據來看,三地當中,以黃縣店鋪數量最高,掖縣次之,蓬萊又次之。

據《龍口市志》記載,1930年代,黃縣境內總計有商號2211家。其中龍口(臨港商埠)747家,黃城438家,各集鎮1026家。這一數據已經相當高了,要知道,作為通商口岸的煙臺商埠,1930年代的商號規模也就在2500家左右。

大數據分析:掖縣、黃縣和蓬萊人,到底有多擅長經商?

(黃縣一家商號發行的票券,東萊泉鈔提供圖片)

據《萊州市志》記載,1936年,(掖縣)全縣有大小店鋪1172家,僅城區就有店鋪400多家。全縣商鋪從業4439人,流動資金1296萬銀元,年銷貨額1170萬銀元。

據《蓬萊縣誌》記載,1933年,(蓬萊)全縣有商號、客棧、貨棧等 651家(縣城415家,鄉村236家)。

而同一時期,其他縣的數據大多都比黃、掖、蓬較低。其中,福山距離煙臺近在咫尺,有近水樓臺之便,但商鋪數量卻不如蓬萊。《福山區志》載:1935年,(福山)全縣商號、店鋪200餘家。1937年發展到300餘家。

就面積來說,福山是膠東地區較小的縣,商鋪數量少或許受此影響。但民國時期的海陽縣,面積較大(包含現乳山沿海部分),在1930年代,全縣商鋪總數也不過500多家。

平度與掖縣的對比更有代表性。兩者為鄰縣,平度面積更大,人口更多,但在1930年代,平度縣城商鋪數量只有100多家,遠少於掖縣城區的400多家。

由此可見,蓬、黃、掖三地人擅長經商,並非只是段子,而確有數據支撐。

2、 三地的商業為何比較發達?

同處在膠東半島的範圍內,為何蓬、黃、掖三縣人尤其擅長經商呢?這或許要靠另外一句順口溜解釋。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不僅適用於當下,在過去也是金言。蓬萊、黃縣、掖縣有經商傳統,與交通有很大的關係。

以上三地都位於膠東半島的北部沿線,而自秦皇東巡以降,到煙青公路、藍煙鐵路開通之前,北線都是外界進出膠東半島的主要通道。

在明清時期,道路統稱為官道,但根據級別的不同,可以分為設驛站的官道(驛道)和設急遞鋪的普通官道。當時,在膠東半島,驛道只有一條,即登州府城經萊州府城向西一直到山東內地這條線路。蓬萊、黃縣和掖縣都在這條驛道上,至今三地有不少地名也與此有關,比如萊州市(掖縣)的驛道鎮和龍口市(黃縣)的黃山館。

到了民國時期,在這條線路的基礎上,經過拓寬整修,建成了有名的煙濰公路。當時從煙臺到山東內地還沒有鐵路,兩者之間的貨物運轉,主要就靠的是煙濰公路。位於這條線路上的蓬萊、黃縣和掖縣,商賈繁榮,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招遠雖然也位於膠東半島的北部,煙濰公路也從境內經過,但因為線路距離城區太遠,故商業文化不如以上三地濃厚。

當時,蓬、黃、掖三地不僅城區商鋪林立,位於煙濰公路沿線的不少鄉鎮也繁華一時,其中,掖縣的沙河和朱橋兩鎮,堪稱典型。

大數據分析:掖縣、黃縣和蓬萊人,到底有多擅長經商?

根據《萊州市志》記載,沙河鎮有大商號60餘家,小商號200餘家,著名的有通聚、恆祥、洪順祥、徐家、源裕號等10家,多以草辮為主,有的開設錢莊兼營百雜貨。朱橋的較大商號有瑞原祥、同興號、裕和盛、源生號、聚興泰等10餘家。

大數據分析:掖縣、黃縣和蓬萊人,到底有多擅長經商?

(萊州草辮子)

除了陸路交通的便利之外,港口也是蓬、黃、掖商業繁榮的一個重要推手。以上三地都臨海有港,在清末民初,以黃縣的龍口港最為有名。龍口開埠之後,數年之間,就商鋪林立,逐漸超過了黃縣城區。在1930年代,龍口片區的商鋪數量為747家,而黃城為438家。龍口港的繁榮,也為後來黃縣撤縣建市時更名龍口市埋下了伏筆。

此外,掖縣的虎頭崖、蓬萊的欒家口,也都是清末民初有名的港口。

3、 順口溜中的三地排名

按照民間普遍的理解,“蓬萊腿子、黃縣嘴子、掖縣鬼子”,這句話屬於遞進關係,就是從前到後,越來越精明。

按照商鋪的絕對數量來說,蓬萊在三地當中的確排名最末,但黃縣的數量要高於掖縣,似乎與順口溜裡的排名不太相符。

大數據分析:掖縣、黃縣和蓬萊人,到底有多擅長經商?

若僅僅統計境內的商鋪數量,掖縣誠然不如黃縣。但如果把闖關東在外開設的商鋪也算在內的話,掖縣恐怕要更勝一籌。清末民初,掖縣人在哈爾濱、海參崴等地經商者甚眾,如海鄭張家的張守業,在哈爾濱、天津、上海、煙臺、青島等大中城市設有190個分號,經營土產、糧食、布匹、棉花等,盛極一時。當時,海參崴華商會、哈爾濱商會有多任會長,都是掖縣人。

再加上民國初年,掖縣人在山東政壇的影響力也相對較高(代表人物為張宗昌),因此以綜合影響力評定,掖縣排在黃縣之前,也可理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