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化拓展新時代“萊西經驗”


"


深化拓展新時代“萊西經驗”


深化拓展新時代“萊西經驗”


前言

青島市是國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新中國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在“三農”領域取得歷史性成就。

近年來,青島市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堅決扛起鄉村振興政治責任,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五個振興”的重要指示要求,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走在前列。

作為“萊西經驗”發源地,青島市正深化拓展“萊西經驗”,把著力點放在鄉鎮,把操作點放在農村,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積極探索土地規模化經營、村莊佈局調整、土地資源整理、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建設與鄉村“五個振興”統籌推進模式。

海洋是青島的突出優勢和特色所在。目前,青島聚焦經略海洋,增強海洋創新鏈、補齊海洋產業鏈、提升海洋價值鏈,打造海洋強國戰略支點。同時大力建設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山東面向世界開放發展的橋頭堡。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

30多年前,青島萊西充分發揮了農村黨支部組織群眾、凝聚群眾、領導群眾的核心作用,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如今,青島市正大力繼承和發揚“萊西經驗”,勇探新時代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新路徑,以組織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基層實踐

催生“萊西經驗”

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各地農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2年,萊西縣(1990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萊西撤縣設市)開始推行“大包乾”,短短几年時間,農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

隨著農民生產自主權的增強,村集體的功能在弱化,出現了“包產到了戶,要不要黨支部?”的疑問。尤其是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實行,越來越多的村莊開始實行村民自治,此時,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的關係如何界定,更讓很多人困惑。

1981年,年僅28歲的周明金,從萊西師範學校團委書記崗位,調到縣委組織部,開始接觸農村黨建工作。

在隨後幾年的工作過程中,周明金和同事們逐漸發現當時農村基層組織工作至少存在“三個不適應”:一是村級組織建設不適應。各種組織不健全,有部分組織不能發揮作用,致使黨的方針政策難以進村入戶。二是民主政治建設不適應。農民在生產上、管理上、經濟上有了自主權以後,要求參與村務管理的意識也大大增強,而村幹部在工作上仍沿用過去行政命令那一套,遇事不同農民商量,辦事不公開,導致部分村黨群關係和幹群關係出現了“裂痕”。三是社會服務工作不適應。農民群眾需要的各種社會化服務得不到滿足。

面對農村出現的這些新情況、新問題,當時的萊西縣委敏銳地意識到,若不盡快有效地解決,農村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就是一句空話,農村改革的偉大成果就不能得到鞏固和發展。而方法,就是依靠黨的群眾路線,到群眾中找答案。

從1985年開始,萊西縣開始安排工作組深入農村,進農家門,問農家事,通過調研把問題摸清楚,把對策找出來。

“當時沒有汽車,進村調研都是騎自行車。自己帶著鋪蓋,去了直接住在村裡。”作為“萊西經驗”的實踐創新者,今年65歲的周明金對30多年前的情景,記憶猶新。“進村後先到地裡幫老百姓幹活,到了飯點,就跟著老百姓去家裡吃碗麵條、吃個饅頭,再留下糧票和錢。”

在周明金看來,正是通過同吃、同住、同勞動,才真正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座談時,老百姓敞開了心扉,說出了很多真實情況。

幾年下來,萊西縣委調研組先後走訪了800多個村莊,訪談了1萬多人次,總結了基層黨建正反兩方面的多個典型。同時,學習和集中了全國各地經驗,最後總結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三配套”經驗。

“三配套”具體來說,就是以黨支部為領導搞好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強化整體功能;以村民自治為基礎搞好村級民主政治配套建設,啟動內部活力;以集體經濟為依託搞好社會化服務配套建設,增強村級組織的凝聚力。

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周明金擔任分管基層黨建的縣委組織部副部長,他認為,“三配套”經驗很好地解決了農村工作“誰來抓?如何抓?抓什麼?”的時代之問,找到了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新路子。

1990年8月5日至10日,中共中央組織部等五部委在萊西召開了全國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史稱“萊西會議”。“萊西會議”推廣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三配套”經驗,統一了全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思想認識,確立了黨支部在農村組織建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形成了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總體思路和工作格局,保證了農村深化改革的正確方向,在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萊西經驗”隨之走向全國。

近30年來,萊西市適應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新形勢,與時俱進地探索加強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總結形成了2000年的“三結合”、2005年的“三三制”、2010年的“五化五機制”、2015年的“三體系一機制”工作思路。

“萊西經驗”是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誕生的,為農村基層政權穩固和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因為在探索“萊西經驗”過程中的特殊貢獻,2018年11月,周明金入選改革開放傑出貢獻100名擬表彰對象。同年12月18日,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慶祝大會,獲頒全國改革先鋒獎章。

深化拓展

新時代“萊西經驗”

萊西市馬連莊鎮小屯村是個只有28戶人家的小村莊,近幾年,村裡45歲以下的人口大都外出務工或在城裡買了房。村莊基層黨建工作長期處於弱化、虛化、邊緣化。在萊西,像小屯村這樣的村莊並非個例。

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村出現了基層黨組織弱化、土地分散、鄉村產業落後等新情況。

面對這些新問題,萊西市堅持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為主線,聚焦“把農民組織起來”,以馬連莊鎮為試點,實施鎮村組織管理體制改革和規模化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整合各類農村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深化拓展“萊西經驗”。

今年4月,馬連莊鎮的小屯村連同周邊的高家草泊村、呂家草泊村等6個村的黨支部被撤銷,共同成立了草泊社區黨委,下設組織管理、產業發展、綜合治理、文明實踐等7個黨支部,原來的各個村支部改成黨小組。馬連莊鎮的基層黨建任務由之前的村黨支部轉為社區黨委。

原來傳統的“鎮黨委-社區黨委-村黨支部-黨小組”模式,被調整為“鎮黨委-社區黨委-專業黨支部-黨小組”。馬連莊鎮黨委書記左傑認為,這一模式打破了原來的行政界限和行業壁壘,重構了農村黨組織架構,全面增強了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

在此次改革中,當地充分給農村社區放權。其中就規定,除5萬元以上重大開支、合同項目及黨組織結構設置調整等重大事項外,均由社區黨委決策管理。

今年40歲的田忠建,從2012年起,擔任呂家草泊村黨支部書記。如何帶領這個傳統的草莓和甜瓜專業村?田忠建不走尋常路,從2017年起,從四川引進發展了30多畝的蘆筍,開始帶領村民探索產業升級轉型。村級組織改革後,田忠建當選草泊社區的產業發展黨支部書記。“現在他不僅要考慮原來村莊的產業發展,而且要為社區7個村的產業發展想點子、找路子。”

草泊社區黨委書記李雲榮這樣定位田忠建目前的崗位責任。從6月份開始,田忠建已經面向社區7個村的村民舉辦了兩期蘆筍種植技術培訓班。

截至目前,馬連莊鎮已經撤銷全鎮原來的77個農村黨支部,設立7個農村社區黨委,28個專業黨支部。

據悉,萊西市今年的目標是優化調整200戶以下的行政村,使其達到300戶以上,861個行政村合併為600個左右,長期目標是合併成為100個左右大社區,並逐步推進集中居住。

整合生產要素,

加速農村產業轉型

在改革農村組織架構,加強新時期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同時,萊西還著手把土地等各種生產要素組織起來。

長期以來,由於農村土地流轉的自發性、無序性,引起了流轉價格低、流轉後無保障、種植種類碎片化等矛盾。針對這種情況,馬連莊鎮充分發揮黨組織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探索實施整鎮制土地流轉改革,建立“黨組織+鎮農業公司+村集體公司+農戶+經營主體”的土地流轉新機制。

具體來說,首先由馬連莊鎮級財政註冊資本6000萬元,成立青島馬連莊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並與村集體公司、農戶和經營業主共同形成一條完整的土地流轉鏈條。農戶將土地入股村農業公司,村農業公司按保底價整體打包給鎮農業公司,鎮農業公司整合土地後統一對外招商,並與企業簽訂土地流轉協議。

藉助鎮農業公司,將單純的“企業+農戶”模式,改成鎮、村、戶、企“四位一體”模式,實現利益共享、合作共贏。僅用一年時間,全鎮流轉土地7500餘畝,規劃建設13個現代農業園區。13個村莊受益,帶動增收100多萬元。

鎮村組織體制改革和規模化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的成功,為馬連莊鎮實現產業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該鎮通過發揮黨組織功能,不斷整合當地特色資源和政策資源,盯緊農業全產業鏈,加速農業一二三產融合,實現農業新舊動能轉換。萊西作為全國養殖大市,奶牛存欄8萬多頭,但牧草缺口較大,馬連莊鎮流轉的大量山嶺地,正好適宜發展牧草。通過引進加拿大新品種牧草,建立起牧場種植、奶牛養殖、奶製品加工全產業鏈條,當地農業由糧經二元模式向糧經飼三元模式發展。

來源: 農村大眾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