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在渭南】“陝西楞娃”寇準的悲與哀


【鄭在渭南】“陝西楞娃”寇準的悲與哀


年幼之時,劉蘭芳先生播講的評書《楊家將》,讓我知道了說著一口醋溜山西話的“寇老西兒”——寇準。

世界就是這麼奇妙,往往讓大家耳熟能詳、津津樂道的人和事兒,與真實總是差著那麼一大截,甚至十萬八千里。

評書裡的雙天官“寇老西兒”,審葫蘆、問黃瓜、打城隍、拷地瓜,假裝閻羅審潘洪、深夜背靴訪六郎,地地道道一個幽默機智、妙趣橫生不按常理出牌的主兒。


【鄭在渭南】“陝西楞娃”寇準的悲與哀


那麼,真實的寇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首先,他不是山西人,而是地地道道的老陝渭南人。再就是,他不幽默詼諧,乃是一個脾氣暴躁、性情率直的“陝西楞娃”,並且還是個“富二代”。

“陝西楞娃”如何解釋?近代陝西才子、國學大師吳宓先生用“生、蹭、冷、倔”四個字,高度闡釋了“陝西楞娃”的群體性格。人常說,旁觀者清,作為山東人的筆者,非常贊同吳宓大師的這種解釋,其意雖有褒有貶,但關中人勇敢耿直、不畏強暴的性格特點躍然紙上。

說句題外話,分析地域群體性格,縱觀東西南北中,若論粗獷豪爽、剛勇果敢、胸懷坦蕩、敢作敢為,山東人、東北人、關中人名列“前三甲”毫不為過。

言歸正傳,再來說寇準。


【鄭在渭南】“陝西楞娃”寇準的悲與哀


有人問了,寇準“楞”在哪呢?

有一回,寇準慷慨陳詞,直面進諫皇上。皇上愛答不理的,聽著聽著 有些不耐其煩,站起身來欲回後宮。寇準的“楞勁”上來了,一把拽住皇上龍袍,說:“皇上,額滴話還麼說完呢,你不能走!”於是,寇準把皇上摁到龍椅上,非讓皇上聽完。

別說是在封建帝王時代,就是在充分發揚民主、充分尊重群眾話語權的今天,恐怕也沒幾個下屬敢與上司這樣說話的吧?並且,寇準面對的還是一句話就可滅你九族的皇上。

有人說,這娃不是在找死嗎?沒想到皇上宋太宗哈哈大笑:唐太宗得魏徵,而我有寇準,此生足矣。

是皇上在誇獎寇準嗎?這話聽著像在誇寇準,但你要是這樣認為,說明你太不懂領導藝術了。其實,那是皇上在炫耀自己——你寇準是魏徵,我當然是唐太宗嘍!

忠君愛國,敢於直諫,固然是一個官員的優良品質,但個性太過剛直,不顧對方感受,即便是胸襟寬廣的帝王,也難免心生厭惡。幸好,寇準面對的還算是一個心懷寬廣、胸有天下的宋太宗趙光義!後來的寇準,就不那麼幸運了。


【鄭在渭南】“陝西楞娃”寇準的悲與哀


宋太宗駕崩,宋真宗繼位。這一年,金庸先生筆下蕭峰大俠的本族——契丹人入侵大宋。“賠點錢、給點物,讓這些遊牧人滾回老家去。”這是趙老闆的一貫政策。

而此時已經身為宰相的寇準偏偏是個“老憤青”,嚴厲指責投降派遷都的建議,強烈主張皇帝御駕親征,去前線為三軍二郎當“加油站站長”。

也不知道寇準採用的什麼演講套路,反正把極不情願參戰的宋真宗趙恆說到前沿陣地去了。

古代人對君主的忠是我們現代人所不能體會的。看到老闆御駕親征,大宋的將士們像打了雞血似的,不再是溫順的小綿羊,一個個變得如狼似虎,誓死要保衛皇帝,把契丹人打得喘不過氣來。

勝利就在眼前。此時,皇帝發話:“不要打了,我們議和!”本來大宋是這場戰爭的大贏家,結果是又給契丹人賠款。這一幕史稱檀淵之盟。

老闆的想法,豈能讓當下屬的輕易猜透?


【鄭在渭南】“陝西楞娃”寇準的悲與哀


戰亂結束,皇帝回朝,按理說,至此就可以掀過這一頁了。但是,事情發生了逆轉。

“皇上親,澶州之戰真的了不起嗎?”一次退朝之際,副宰相王欽若見縫插針地問皇上。

“了不起啊!”皇上洋洋自得,點頭肯定。

“被人逼得訂立‘城下之盟’,這還了不起?”心懷叵測的王欽若故意加重了“別人”二字的語氣。

見皇上一臉不解,王欽若提醒皇上:“陛下您去了澶州,萬一打敗了,您不就危險了嗎?寇準這是把您當棋子來賭啊。”

正職副職之間,就如同一山二虎的鬥爭一樣,不和和睦睦就是水火不容。尤其是有野心、心術又不正的副職,巴不得正職快快離開,自己取而代之。

一個小報告,一下就顛覆了寇準在皇上心中的形象。於是寇準被削奪了宰相之位,到陝州去做了知州。

常言道,真小人其實並不可怕,真正讓人可怕的是偽君子。

朝中有一陰險狡詐、善於逢迎的大臣,也就是“溜鬚”的創始人——丁謂先生。這個人是個官迷,一直夢想當大官掌大權,但他覺得自己資歷還不夠,心想:當不上正職,當個副職總可以吧?為了討好獻媚,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推薦寇準復任宰相。寇準官復相位後,有一次吃飯時鬍子上沾了菜湯,善於拍馬屁的丁謂立馬過去給寇準擦乾淨。但是,性子耿直的寇準不但不領情,反而怒斥丁謂:“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耶?”搞得丁謂無地自容,心中暗暗發誓,定報被當眾羞辱之仇。


【鄭在渭南】“陝西楞娃”寇準的悲與哀


耿直的個性,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後來,嫉惡如仇的寇準因堅持國法,執意懲治了劉皇后的孃家人。這下可惹惱了這個四川妹子,與丁謂聯手誣陷寇準參與政變,被貶雷州(今廣東湛江屬地)為官。當時那裡是南方蠻荒之地,寇準連個像樣的住處都沒有,靠著善良百姓援助生活。一年後,心情抑鬱的寇準走完了62年的生命之旅,在雷州悽然離世,一代忠臣沒有得到善終。

封建王朝容不下剛直之臣。寇準如果只是一般的小人物,有這麼個淒涼的結局,也沒有什麼可驚訝的。但寇準不是一般的人物,他可是為大宋王朝做過大貢獻的大人物啊。

寇準離世,當地百姓悲痛不已。《宋史》中說:縣人皆設祭哭於路,折竹植地,掛紙錢,逾月視之,枯竹盡生筍。眾因為立廟,歲時享之。

其妻宋氏希望讓寇準魂歸故里。但摳門的宋仁宗很大方地給了一點小錢,寇準的靈柩還未及走完一半的路程就已經花光,無奈的宋氏只好將寇準埋在洛陽鞏縣。直到10年後,宋仁宗才下令將他的骸骨歸葬故土。


【鄭在渭南】“陝西楞娃”寇準的悲與哀


老百姓心裡有桿秤,知道你是輕還是重。為了給這個一心為民的“陝西楞娃”鳴不平,老百姓就不斷地往寇準身上加“作料”,以民間藝術的形式去美化他,歌頌他,便有了評書《楊家將》的“寇老西兒”。當然,寇準身上也有不少缺點,生活奢侈,花錢大手大腳,嗜酒如命,逢喝必醉。那是個清官嗎?他確實是清官!但是寇準家底好,他爸爸、爺爺給他留下了豐厚的家底。

從評書演繹,到歷史真實,應該說,“寇老西兒”只是一個存在於虛幻世界中的聖賢,而寇準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北宋王朝的政治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鄭在渭南】“陝西楞娃”寇準的悲與哀


五一假期,我專程前往渭北左家村祭拜寇準。站在寇準墓前,思潮起伏,尋思良久:寇準的悲慘結局,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哀嗎?不!而是剛正不阿、赤膽忠心、憂國憂民歷代忠臣群體的悲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