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種植牙要來了!治療週期縮短治療費用降低

2017年9月12日訊,9月20日是一年一度的全國愛牙日。每個人都有兩副牙齒:一副是乳牙,共有20顆;一副是恆牙,數量在28至32顆之間。乳牙掉了會長出恆牙,可是恆牙一旦因為種種原因缺失,只能通過各種修復手段讓它重新“長”出來。

3D打印種植牙要來了!治療週期縮短治療費用降低

近年來,種植牙技術憑藉其獨特的優勢,成為牙齒修復技術當中的新秀,廣受關注。但種植牙修復價格昂貴、週期長、受頜骨形態限制較大,且牙種植體依賴國外進口。現在,新一代的3D打印種植牙技術就要來了——記者從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瞭解到,在科技部公佈的首批“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獲批項目中,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唐志輝教授牽頭的“增材製造和激光製造”重點專項項目“增材製造個性化牙種植體與頜面骨、顳下頜關節修復體的關鍵技術研發”位列其中,這也是“增材製造和激光製造”重點專項內獲批的唯一口腔醫學研究項目。

這項技術聽起來是不是很難懂?簡單來說,就是3D打印牙齒。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動物實驗,今年年底前將進入到臨床試驗。

牙齒缺失會影響面部形態

日常生活中,總有人因為各種原因缺失牙齒。有的人是因為齲齒治療不及時,不得不拔牙;有的人是因為嚴重的牙周疾病,導致牙齒脫落;還有人因為外傷等原因,導致牙齒缺失。少了一顆牙,貌似也不影響生活,是不是就不用管它?唐志輝教授說,一旦牙齒缺失,就要及時補上。牙齒不僅僅具有美觀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咀嚼食物、輔助發音和維持面容形態的功能。牙齒缺失之後,容易發生咀嚼困難、食物嵌塞,缺失牙齒鄰近的牙齒會傾斜,缺失牙齒的對頜牙會逐漸伸長,前牙缺失會導致發音不準、面部形態發生變化。等到全口牙喪失後,咀嚼十分困難,面容明顯蒼老。“簡單來說,不論失牙多少,都要及時進行義齒修復。”

今年42歲的王先生,在30歲出頭的年紀就開始掉牙。到了去年,最後一顆牙棄他而去。因為缺少牙齒,王先生成了“癟嘴”先生,說話漏風,從來不敢開口大笑。明明40多歲,卻經常有孩子稱呼他為爺爺。由於牙齒一直在不斷地脫落,王先生安裝了活動義齒。活動義齒的“機動靈活”,使王先生在打哈欠、咳嗽時,經常會將假牙噴出來,每次他在同事面前“滿地找牙”時都特別不好意思。

假牙不給力,還不僅僅是面子上不好看:這些年來,王先生幾乎天天吃流食或者半流食,菜湯泡米飯、饅頭蘸菜湯……10多年來,王先生沒有吃過蘋果,沒吃過肉,更不要提花生米等堅果,那些都是王先生心中的痛。唐志輝教授說,王先生是典型的侵襲性牙周炎造成的牙齒全部脫落,而且發病年齡較早。這和他的體質、家族遺傳都有關係,他的母親、姐姐掉牙都比較早,但最主要的還是他的口腔衛生沒有做好。在唐志輝教授所在的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第二門診部,王先生接受了全口種植牙手術,植入了12個牙樁後即刻在牙樁上安裝了固定假牙,王先生當天就用種植牙啃上了蘋果。

修復牙齒的辦法很多。簡單來說,主要有活動修復和固定修復兩種。活動修復相對來說價格比較低,對牙齒損傷小,但日常使用不方便,進食後需要清洗,而且容易鬆動不穩。固定修復患者感覺比較省心、好用,主要包括固定橋、種植義齒等修復方式,具體選擇哪種修復方法,要根據患者的口腔條件以及患者的主觀要求而定。

牙種植體全靠進口阻礙推廣

3D打印種植牙要來了!治療週期縮短治療費用降低

唐志輝教授說,最近幾年來,很多缺失牙齒的患者都優先考慮接受種植牙手術。與其他的修復方式相比,種植牙在外形上、功能上和感覺上更近似於天然牙。傳統的修復方式中,義齒沒有牙根,需要固定在其他的牙齒上,這就磨損其他健康的真牙。種植牙是將一根金屬釘通過微創手術種植到牙槽骨中,具有獨立的人工牙根,不需要磨損相鄰的真牙,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不可再生的真牙。從功能上來看,種植牙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復咀嚼功能,優於傳統活動假牙,同時還可以有效防止牙齒缺失後牙槽骨繼續萎縮。當然,人工種植牙修復也有一定適應範圍,需要專業醫師為患者進行口腔檢查,通過全口CBCT和血液常規檢查後,才可確定是否適合手術。患有出血性疾病、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症、精神病、內分泌疾病或接受頭頸部放射治療的患者,就不能做種植手術,需要等到患者病情穩定後,才能接受種植牙手術。

種植牙技術雖然聽起來很美,但目前在我國的使用狀況卻不夠普遍。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牙種植體使用量約為1800萬顆,而我國僅佔80萬顆,比例不足5%。業內人士分析說,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種植技術複雜,牙種植體市場長期被國外產品壟斷,價格高昂。現在一顆種植牙的手術費、種植體費用以及牙冠費用全部加起來價格約為1.6萬元左右。其中,種植體的價格佔比最高,我國目前所用的種植體中,90%以上來自進口。

3D打印讓訂製牙齒成為現實

很多種過牙的患者知道,拔牙之後需要等上兩三個月,等到牙槽骨完全長好才能種牙。種牙時,還要將長好的牙槽骨再鑽開,目前種植牙多采用錐柱狀種植體,種植醫生需要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治療流程,包括預備植牙孔、植入種植牙、埋入式癒合、二期手術、牙冠製作及戴入等步驟,治療週期大約需要6到8個月,醫生操作時間大約為8小時;伴有牙槽骨嚴重不足等情況複雜的患者,所需要的治療時間和費用還會進一步增加。

3D打印種植牙要來了!治療週期縮短治療費用降低

研發團隊

能不能讓患者在拔牙的同時,利用原本的拔牙窩直接種牙呢?看似簡單,但由於目前種植體也就是患者所說的人工牙根,都是統一標準件型號,尺寸相對固定,很難與患者的拔牙窩完全吻合,常需要配合植入骨粉和膠原膜。唐志輝教授介紹說,隨著3D打印個性化牙種植體的研發,採用新的3D打印製造技術,患者在拔牙後種植牙前,在醫院的口腔門診拍攝CBCT,然後將3D數據同步傳送到3D打印牙的實驗室,3D打印設備就會打印出與原來的牙齒一樣的牙冠和牙根。由於這顆牙齒與原來的牙齒一樣,因此,患者在種牙時既不需要額外植骨,也不需要再給牙槽骨打洞,製備植牙孔。患者感覺拔掉了一顆舊牙,同步“長”出了一顆新牙。對於患者來說,不僅創傷小、修復時間短,而且費用也將大大降低,種一顆私人訂製的“3D打印牙”費用預計在萬元以內。

唐志輝教授帶領的團隊目前已經完成了動物實驗階段。植入3D打印牙齒的動物狀況良好,沒有嚴重不良反應。按照計劃,今年年底左右,該項目將進入醫療機構的臨床試驗階段。進入臨床試驗後,這一技術首先在小範圍內試用,此後再進行批量生產和應用。唐志輝教授說,同樣是種植牙手術,傳統種牙技術相對複雜,需要牙醫掌握精密的技術,並積累較豐富經驗,技術的門檻較高。3D打印牙技術一旦廣泛應用後,由於3D打印牙是在拔牙後即刻種植,不需要用骨材料填補骨與植入體之間的空隙,普通牙醫經過簡單培訓就能掌握這項技術,將有更多基層患者能夠受益。

記者瞭解到,3D打印技術目前已經在醫療上廣泛開展臨床試驗。而且,已經成功研發出3D打印椎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等產品。在不遠的將來,將有更多的患者能夠用上私人訂製的牙齒、關節等“部件”,人體的“零部件”的維護保養將變得更加個性化。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賈曉宏 文並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