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黃藥師譏諷孟子說起:在魯昭公被趕出魯國時,孔子在做什麼?

話說黃蓉因被裘千仞打成重傷,在瑛姑指使下,由郭靖帶著前往一燈大師隱身處尋求治療。一路上,他們倆遭到了一燈大師四個貼身侍衛漁、樵、耕、讀多次刻意阻擾。在勝過書生後,書生佩服黃蓉的文才,心中卻暗有不服,指摘了一句:“姑娘文才雖佳,行止卻有虧。”

黃蓉聽了,不解為何。

由黃藥師譏諷孟子說起:在魯昭公被趕出魯國時,孔子在做什麼?

書生說道:“《孟子》書中有云:‘男女授受不親,禮也。’瞧姑娘是位閨女,與這位小哥並非夫妻,卻何以由他負在背上?……這樣揹著、抱著,實是大違禮教。”

心氣高傲的黃蓉聽了,大為不服,就回了一句:“孟夫子最愛胡說八道,他的話怎麼也信得的?”

書生大怒道:“孟夫子是大聖大賢,他的話怎麼信不得?”

黃蓉卻不慌不忙,笑著吟出了一首“打油詩”:“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得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打油詩”的前兩句,原本不過是孟子拿來說理的比喻,雖不合情理,倒還好辯駁;可後兩句譏諷孟子不去侍奉周天子,卻積極求仕齊、魏兩國,未免大違聖賢之道——畢竟,儒家是極為講究忠孝之禮的。

所以,書生在聽了這首“打油詩”後,頓時呆在當地,半天作聲不得。黃蓉吟出的這時詩,按《射鵰英雄傳》之說,是桃花島主黃藥師所寫。因為黃藥師號稱“東邪”,平時就喜歡“薄湯武”、“非孔孟”,因此寫出了這首詩時時吟唱,沒想到被黃蓉給記在了心裡。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後人稱他為“亞聖”。

由黃藥師譏諷孟子說起:在魯昭公被趕出魯國時,孔子在做什麼?

黃藥師這首“打油詩”,雖然只譏諷了孟子,但實際連儒家祖師爺孔子也一塊稍帶上了:孔子在世時,周天子也在,可孔夫子除了在作魯國大夫時曾經到周王室訪問過,在他周遊列國時,卻從未想過到周王室出仕,不也是言不由衷嗎?

從黃藥師觀點出發,孔子作人的缺失還不僅僅是不去輔佐周天子;他人生中遭遇的另一件事,也許更讓他難以自圓其說。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父親是叔梁紇(音hé),為魯國陬邑大夫,也是魯國有名的武士。叔梁紇嫡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卻沒能給他生下兒子;小妾雖然為他生了個兒子孟皮,卻不幸腳有毛病,不能繼承叔梁紇的功業。於是,老大不小的叔梁紇又娶了顏氏家小女兒顏徴在,生下了孔丘。孔丘出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出生後大約三年,父親叔梁紇就去世。

由黃藥師譏諷孟子說起:在魯昭公被趕出魯國時,孔子在做什麼?

叔梁紇一死,嫡妻施氏就無情地將顏氏母子逐出家門。無依無靠的顏氏被迫帶著孔丘和他的庶兄孟皮離開家,來到了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

然而,孔丘一家雖然生活清貧,但還是能接受教育。這主要應該歸功於他的父親:叔梁紇雖然在魯國地位並不算太高,但他畢竟是大夫;他的兒子再窮,依照宗法制,也能得到一個士人身份。魯國是繼承周禮最為完整的諸侯國,因此傳統的鄉遂制度直到春秋晚期都還大致保存著。鄉遂制度下,士人在“籍田公社”裡地位相對平等,而且能“相保、相授、相葬、相救、相賙、相賓”,能保證孔丘接受正常的教育以及過上溫飽的生活。所以,即便是被嫡母趕出了家門,但顏氏母子還能在魯國生存。正是因為小時候這段不尋常的經歷,孔丘才更體會到“周公之典”的可貴之處,終身都以維護周禮為己任。

公元前535年,孔丘母親去世,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失去至親之人。但母親的去世,對十六歲的孔丘而言,也許還不是最大的。這一年,位高權重的季氏家族設宴款待士人,孔丘腰間繫著喪孝麻繩前往赴宴。可季氏家臣陽虎見到他後,卻禁止他進門:“季氏設宴是款待士人,可沒請你啊!”作為魯國大夫叔梁紇之子,根據宗法制,再怎麼都應該是士人。可陽虎公然拒絕他參加,明顯就是瞧不起孔夫子。

由黃藥師譏諷孟子說起:在魯昭公被趕出魯國時,孔子在做什麼?

向來心比天高的孔丘,二話不說就退出去了。

十六歲,正是人生的花季之年。可孔丘的十六歲,不但母親去世,還遭遇到了權臣家臣的羞辱,可謂是雙重打擊。


不過,人生最為低落之時,也就是人生轉折點之時。雖然孔丘在花樣年華遭受了雙重打擊,但他命運的轉折點也悄然在這一年發生了。不過,此時的孔丘還感覺不到轉折點的到來——十七年後,後人才意識到這一年對孔夫子意味著什麼。

也是在這一年,他生命中的貴人遭遇了一些麻煩。這位貴人不是別人,恰恰就是“亞聖”孟子的祖先。

由黃藥師譏諷孟子說起:在魯昭公被趕出魯國時,孔子在做什麼?

在殺死侄兒篡位成功之後,楚靈王對外頻繁會盟諸侯,並多次討伐吳國;對內則窮奢極欲,大建各類豪華宮室。公元前535年,楚國章華臺建成。好大喜功的楚靈王四處邀請各國諸侯前往楚國,參加章華臺的落成典禮。在楚國太宰蒍啟強暗帶威脅的邀請下,魯昭公不得不答應前往楚國捧場。

3月,魯昭公啟程,“三桓”家族的孟僖子作為陪同,共同前往楚國。孟僖子,名貜(音jué),又稱仲孫貜,是魯國司空。孟僖子的父親,就是孟孝伯,即仲孫蔑。孟孝伯以孟僖子之兄仲孫速為繼承人,但仲孫速無嫡子,就把弟弟孟僖子定為繼承人。由於孟僖子年齡幼小,孟孫氏一直由仲孫速的庶子羯(音jié)代為持家。直到公元前542年,羯去世,孟僖子才得以正式坐上了孟孫氏的家主之位。

因為缺乏歷練,孟僖子對周時禮儀瞭解得都不多。這次隨同魯昭公出訪,算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外交旅程。

魯昭公到達鄭國之時,鄭簡公特意到新鄭城門處迎接,以慰勞遠道而來的同盟國之君。可是,初次出訪國外的孟僖子作為魯昭公副手,卻不懂相禮,呆呆地站在一旁,不知所措。當一行人到達楚國時,孟僖子再一次出醜:他又不會答謝楚人郊外的慰勞。

由黃藥師譏諷孟子說起:在魯昭公被趕出魯國時,孔子在做什麼?

初次外交出訪,卻接連兩次出醜,讓孟僖子羞愧不已。在回到魯國後,知恥而後勇的孟僖子四處尋找精通禮儀之人,虛心地向他學習。


公元前531年5月,孟僖子與邾國國君在䘲(音qin)祥(今山東曲阜境內)會盟,修復兩國外交關係。

從䘲祥回來後,孟僖子直接來到了自家的別邑薳(音wěi)氏。之前,某泉丘(今山東寧陽與泗水之間)人的女兒作夢,夢見用自家帷幕覆蓋在孟氏的祖廟。因此,這女子就與她的同伴私下投奔了孟僖子。孟僖子接納她們為小妾,並與她們在清丘之社盟誓:“如果生下了兒子,不要拋棄我們!”後來,孟僖子就把她們安頓在薳氏。

由黃藥師譏諷孟子說起:在魯昭公被趕出魯國時,孔子在做什麼?

䘲祥盟會之後,泉丘女剛好為孟僖子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兒子:何忌和閱。何忌即孟懿子;閱即南宮敬叔。孟僖子得知多了兩個兒子,所以才匆匆趕來探望兒子。此後,孟懿子就被定為嗣子。

公元前518年3月,孟僖子病重,臨終前叫來兩位兒子以及家族中的大夫,慎重地囑咐道:“禮,是人生立世的根本。不懂禮,就無法立身。我聽說有位賢達之人名叫孔丘,是聖人後裔,家族在宋國滅亡了。”孔子之祖是商湯,商湯作為仁德之君,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聖人。但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卻因為支持宋殤公,被華督所殺。其後人為華督所逼,被迫逃亡魯國。從此,孔氏一族,在宋國滅族。

孟僖子接著說:“他的祖先弗父何,將國君之位讓給了宋厲公;到正考父之時,他輔佐了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代國君,作了三命上卿卻更為恭敬。臧孫紇曾說:‘有明德的聖人,如果不做國君,其後代必定是精通禮的人。’這大概就要應在孔丘身上了。如果我能善終,請一定要讓何忌、閱二人跟隨孔丘,讓他們學習侍奉他,學習禮儀,以穩固他們的地位!”正考父就是孔父嘉的父親,孔父嘉在宋穆公時擔任司馬一職,也是卿士。孔丘祖上也曾輝煌過,可無奈命運多舛,最終孔氏一族在權力鬥爭中落敗,不得不逃亡他國。

由黃藥師譏諷孟子說起:在魯昭公被趕出魯國時,孔子在做什麼?

十七年前的出醜,讓孟僖子耿耿於懷,臨終前還留下遺命讓兩個兒子拜孔丘為師。能得到魯國“三桓”家族的重視,足見孔夫子花季之年雖然是他人生最為低潮的年份,卻也是他的人生關鍵轉折之年!

人的一生,有低潮必然有高潮;人生的轉折點,往往就在無意識中,悄然間到來。


孟僖子去世時,孔夫子三十三歲,已過了而立之年。

這一年,“三桓”叔孫氏家主叔孫婼被晉人扣押了一年,晉人放他回國了;周王室的王子朝內亂正進入高潮期,王子朝把周敬王趕出成周,節節取勝。

孔夫子則在這一年被孟僖子看中,禮聘為兩個兒子的老師。被魯國權貴家庭看中,這應該是他人生第一次高潮。

由黃藥師譏諷孟子說起:在魯昭公被趕出魯國時,孔子在做什麼?

不過,世事難料。

僅僅一年多後,孔夫子就迎來了對他的人生和學術觀點形成巨大挑戰的事件。

公元前517年9月,因為季平子行事不得人心,季氏族人季公亥聯合魯昭公討伐他。魯昭公突然發動,公室大軍攻入季氏家中,將季平子圍困在一處高臺之上,眼看就要取得最後勝利。

就在這時,魯昭公派郈昭伯去聯絡孟孫氏家主孟懿子。魯昭公在這時派人聯絡孟孫氏,毫無疑問是希望孟懿子能與公室站在同一陣線,共同來對抗季孫氏。

這年孟懿子十四歲,作孔夫子學生已有一年多。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忠君之道。作為孔子門生,孟懿子本該毫不猶豫地與魯昭公站在同一戰線,討伐專橫跋扈的季平子。

可見到郈昭伯郈,孟懿子卻猶猶豫豫,遲遲未能表明態度。他派人站在家中西北角的高處,觀望著公室與季氏這場戰鬥。突然,下人前來報告,叔孫氏軍隊居然在攻打公室軍隊!收到了這一消息,孟懿子立刻命人將郈昭伯殺死,然後命令家族軍隊去攻打魯昭公!

最終,“三桓”家族聯合起來,將魯昭公趕到了齊國。

由黃藥師譏諷孟子說起:在魯昭公被趕出魯國時,孔子在做什麼?

作為孔子學生,孟懿子不但不協助國君,還公然率軍攻打國君,這簡直就是亂臣賊子之行!有人為之辯解,說因為孟懿子年幼,這主要是他手下家臣所為。可兩年後,魯昭公在齊景公支持下回到了魯國鄆邑(今山東鄆城東)。可這時已十六歲的孟懿子居然與季氏家臣陽虎一起,再次率軍討伐魯昭公!

孔夫子教出的學生,竟然背叛自己的國君,這是一個多麼大的諷刺?


俗話說得好,“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老師教導學生,但學生能學到多少,關鍵還在於學生自己。孟懿子背叛國君,雖然是孔門之恥,但並非孔夫子本人之錯。

那麼孔夫子本人在這次魯國內亂期間,又在做什麼呢?

由黃藥師譏諷孟子說起:在魯昭公被趕出魯國時,孔子在做什麼?

史料記載,這次內亂後不久,孔子也奔赴齊國去了。魯昭公也帶著一群大夫逃到了齊國,孔子是不是跟著魯昭公一塊逃跑了呢?如果這樣,說明孔夫子是在踐行自己的忠君思想,不愧為一代忠臣。

可孔子到齊國,卻沒有留在魯昭公身邊,卻做了齊國太師高昭子的家臣,想借機接近齊景公。五年前,齊景公與晏嬰訪問魯國,曾經與二十九歲的孔夫子有過一次交談。當時兩人談及秦穆公何以稱霸的問題,孔夫子的答覆令齊景公頗為稱歎。因為這次交談,孔夫子認為齊景公是位想有作為的國君,所以在魯國內亂後果斷地前來投奔齊景公!

這次內亂,讓已過而立之年的孔夫子對“君不君、臣不臣”的魯國政局徹底失望了。他來到齊國,並不是因為他要追隨魯昭公,而是覺得自己已過而立之年,不願再為魯國浪費光陰,試圖到齊國找到新的發展機會!

黃藥師譏諷孟子“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孔子在魯昭公落難時到齊國出仕,那他又會如何評價?

由黃藥師譏諷孟子說起:在魯昭公被趕出魯國時,孔子在做什麼?

不過,雖然孔夫子對齊景公充滿期望,但在齊國大夫多次阻擾之下,齊景公還是沒能重用他。“跳槽”沒能取得預期效果的孔夫子,只能灰溜溜地回到魯國去了。


《史記·管晏列傳》中說:“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太史公猜測其中原因,大概是因為管仲不能勸勉齊桓公輔佐周王室復興,卻僅令齊國稱霸,有失臣子之道。

由黃藥師譏諷孟子說起:在魯昭公被趕出魯國時,孔子在做什麼?

後人“非孔孟”,孔子則“小管仲”;可真正事到臨頭,誰都能找出無法言說的苦衷為自己辯護。黃藥師武功蓋世,他為何不在大宋危難之際救宋,卻對著一位腐儒的頭顱畢恭畢敬呢?這難道就不是虛偽嗎?孔子“小管仲”,那他為何在魯君遭難時,寧願到齊國出仕,也不願去輔佐危難之中的魯昭公呢?

由此可見,否定別人容易,自己實踐則困難重重。不親身經歷,又怎能理解歷史人物在當時所作的無奈抉擇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