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
"
這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孔子,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周遊列國,有弟子三千多人,其中有賢德的就有72個。他在世時就被譽為“千古聖人”,是當時最為博學的人。

他也有被難倒的時候?不僅有,而且他被難倒的故事還很出名。但我們只從中看到孔子的不恥下問,卻沒想到,那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不僅如此,即使已過去2500多年,但孔子的教育理念對於當今家庭教育,仍有著重要的啟迪和指導意義。

"
這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孔子,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周遊列國,有弟子三千多人,其中有賢德的就有72個。他在世時就被譽為“千古聖人”,是當時最為博學的人。

他也有被難倒的時候?不僅有,而且他被難倒的故事還很出名。但我們只從中看到孔子的不恥下問,卻沒想到,那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不僅如此,即使已過去2500多年,但孔子的教育理念對於當今家庭教育,仍有著重要的啟迪和指導意義。

這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1

春秋末年,孔子東遊,一天走在路上,看到兩個小孩正在爭辯。

孔子覺得很符合自己探索、思辨的治學理念,就停下來問他們在爭辯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覺得太陽剛剛升起時離我們近些,而中午的時候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則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遠一些,而中午時則近一些。

這時,先前的那個小孩爭辯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時看起來小而近時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也不甘示弱:“太陽剛出來的時候並不熱,有種清涼的感覺,而到了中午卻熱得像把手伸進了熱水裡,這不是近時熱而遠時涼嗎?”

兩人互不相讓,讓孔子做裁判。可孔子沉吟半天,覺得兩個小孩說的都有道理,無法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不覺笑了起來:“誰說您很有智慧呢?”

這就是《列子·湯問》中的“兩小兒辯日”,入選了小學六年級課文,從而讓這則小故事變得家喻戶曉。

現在我們知道,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太陽離地球的距離一天之內變化並不大,之所以出現大小和冷熱的現象,是因為地球有大氣層,大氣層引發光線折射及吸收熱量引起的。

然而,在當時天文學並不發達,孔子也沒有相關知識,大家只能根據已掌握的常識,從純邏輯推理出發,當然兩個小孩說的都有道理,孔子也無法做出判斷。

但請注意,孔子在不知道答案的時候,是“孔子不能決也”,即便被兩個小孩笑話、奚落,他也沒有強詞奪理,或者進行狡辯。

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值得我們當今家長學習的態度。

如今,在被孩子問道自己不確定的問題時,大多數家長會用“也許”、“可能”、“我認為”等來為自己的無知做掩護,更有甚者,會欺負小孩子不懂,胡編亂造一個答案,告訴給孩子。也有家長則乾脆“禁止”孩子問刁鑽古怪的問題,“小孩子問那麼多幹嗎”“你打破砂鍋問到底啊”,這也是不少家長在面對孩子疑難問題時,常掛在嘴邊的話。

其實,這種家庭教育是對孩子好奇心、探索意識的莫大打擊。面對孩子的“打破砂鍋問到底”時,我們不僅要耐心地作答,更要誠懇地回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既不瞎編亂造、濫竽充數,也不仗勢欺人、言語打壓。

就像孔子那樣,坦白自己的短處,坦然向孩子示弱,不僅能給孩子樹立誠懇的治學態度,反而會更加激發孩子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決心。

"
這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孔子,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周遊列國,有弟子三千多人,其中有賢德的就有72個。他在世時就被譽為“千古聖人”,是當時最為博學的人。

他也有被難倒的時候?不僅有,而且他被難倒的故事還很出名。但我們只從中看到孔子的不恥下問,卻沒想到,那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不僅如此,即使已過去2500多年,但孔子的教育理念對於當今家庭教育,仍有著重要的啟迪和指導意義。

這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1

春秋末年,孔子東遊,一天走在路上,看到兩個小孩正在爭辯。

孔子覺得很符合自己探索、思辨的治學理念,就停下來問他們在爭辯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覺得太陽剛剛升起時離我們近些,而中午的時候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則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遠一些,而中午時則近一些。

這時,先前的那個小孩爭辯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時看起來小而近時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也不甘示弱:“太陽剛出來的時候並不熱,有種清涼的感覺,而到了中午卻熱得像把手伸進了熱水裡,這不是近時熱而遠時涼嗎?”

兩人互不相讓,讓孔子做裁判。可孔子沉吟半天,覺得兩個小孩說的都有道理,無法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不覺笑了起來:“誰說您很有智慧呢?”

這就是《列子·湯問》中的“兩小兒辯日”,入選了小學六年級課文,從而讓這則小故事變得家喻戶曉。

現在我們知道,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太陽離地球的距離一天之內變化並不大,之所以出現大小和冷熱的現象,是因為地球有大氣層,大氣層引發光線折射及吸收熱量引起的。

然而,在當時天文學並不發達,孔子也沒有相關知識,大家只能根據已掌握的常識,從純邏輯推理出發,當然兩個小孩說的都有道理,孔子也無法做出判斷。

但請注意,孔子在不知道答案的時候,是“孔子不能決也”,即便被兩個小孩笑話、奚落,他也沒有強詞奪理,或者進行狡辯。

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值得我們當今家長學習的態度。

如今,在被孩子問道自己不確定的問題時,大多數家長會用“也許”、“可能”、“我認為”等來為自己的無知做掩護,更有甚者,會欺負小孩子不懂,胡編亂造一個答案,告訴給孩子。也有家長則乾脆“禁止”孩子問刁鑽古怪的問題,“小孩子問那麼多幹嗎”“你打破砂鍋問到底啊”,這也是不少家長在面對孩子疑難問題時,常掛在嘴邊的話。

其實,這種家庭教育是對孩子好奇心、探索意識的莫大打擊。面對孩子的“打破砂鍋問到底”時,我們不僅要耐心地作答,更要誠懇地回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既不瞎編亂造、濫竽充數,也不仗勢欺人、言語打壓。

就像孔子那樣,坦白自己的短處,坦然向孩子示弱,不僅能給孩子樹立誠懇的治學態度,反而會更加激發孩子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決心。

這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2

還是在孔子東遊途中。一次,孔子帶領弟子駕著馬車來到齊國紀障城的時候,馬路邊上有幾個孩子正在玩耍。其中一名孩子站在路中間不動。孔子的弟子子路就停下車,說:“有馬車過來,小孩子怎麼不讓路呢,萬一碰到你怎麼辦?”

小孩卻回答:“城池在此。只聽說車繞城池過的,沒聽說城池跟車讓路。”

坐在車裡的孔子聽後,覺得有些蹊蹺:寬闊的馬路兩邊,都是田野,哪有城池啊。於是,他探出身來問:“城在何處?”

小孩指著地上說,“城就修在你的腳下。”

孔子馬上下車查看,原來這孩子說的城,其實是孩子用碎石、瓦片和沙礫壘成的玩具小城。

孔子恍然大悟,笑著說:“好伶俐的娃子。請問你叫什麼名字,今年幾歲?”

孩子回答:“我叫項橐,今年七歲。請問您是那一位?”

孔子說:“我是魯國的孔丘。”

項橐說:“哦,原來您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那麼,我請教您三個問題,您打出來的話,我就讓城讓路,答不出來就請您繞城而過。”

孔子覺得這小孩很有趣,就笑著回答:“好,一言為定。”

項橐說:“天地人為三才,那麼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星辰,地上有杜少五穀,人有多少眉毛?”

孔子聽了搖頭說:“我還真的不知道。”

項橐說:“那我來告訴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穀,人有黑白兩根眉毛。”

孔子一聽,覺得有些道理,連連點頭。

項橐再問:“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

孔子回答:“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魚;柴草燈燭,是火就有煙;沒有葉子不成樹,沒有枝哪還有花呢?”

項橐聽後,搖著頭說:“不對。井水沒有魚,螢火沒有煙,枯樹沒有葉,雪花沒有枝。”

孔子簡直要拜服在地了。

項橐又問:“什麼山上無石?什麼車子無輪?什麼牛無犢?什麼馬無駒?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

孔子一時語塞,只好承認:“我還是不知道。”

“土山無石;轎車無輪;泥牛無犢,木馬無駒;神仙無妻;仙女無夫。”項橐得意地回答。

孔子聽後,對這個孩子佩服得五體投地,當即行大禮要拜他為師。

這就是後世傳說的“項橐三難孔夫子”的故事。

但故事還沒完。孔子行過禮,準備繞城而過。項橐又說:“既然您是孔夫子,豈能讓你繞城而過?我打開城門,您從城門通過吧?”

孔子又是一驚。這麼小的城,馬車怎麼從城門過呢?

卻見項橐向著前方,用手臂在虛空中一劃:“城門已打開,夫子請過吧。”

"
這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孔子,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周遊列國,有弟子三千多人,其中有賢德的就有72個。他在世時就被譽為“千古聖人”,是當時最為博學的人。

他也有被難倒的時候?不僅有,而且他被難倒的故事還很出名。但我們只從中看到孔子的不恥下問,卻沒想到,那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不僅如此,即使已過去2500多年,但孔子的教育理念對於當今家庭教育,仍有著重要的啟迪和指導意義。

這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1

春秋末年,孔子東遊,一天走在路上,看到兩個小孩正在爭辯。

孔子覺得很符合自己探索、思辨的治學理念,就停下來問他們在爭辯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覺得太陽剛剛升起時離我們近些,而中午的時候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則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遠一些,而中午時則近一些。

這時,先前的那個小孩爭辯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時看起來小而近時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也不甘示弱:“太陽剛出來的時候並不熱,有種清涼的感覺,而到了中午卻熱得像把手伸進了熱水裡,這不是近時熱而遠時涼嗎?”

兩人互不相讓,讓孔子做裁判。可孔子沉吟半天,覺得兩個小孩說的都有道理,無法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不覺笑了起來:“誰說您很有智慧呢?”

這就是《列子·湯問》中的“兩小兒辯日”,入選了小學六年級課文,從而讓這則小故事變得家喻戶曉。

現在我們知道,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太陽離地球的距離一天之內變化並不大,之所以出現大小和冷熱的現象,是因為地球有大氣層,大氣層引發光線折射及吸收熱量引起的。

然而,在當時天文學並不發達,孔子也沒有相關知識,大家只能根據已掌握的常識,從純邏輯推理出發,當然兩個小孩說的都有道理,孔子也無法做出判斷。

但請注意,孔子在不知道答案的時候,是“孔子不能決也”,即便被兩個小孩笑話、奚落,他也沒有強詞奪理,或者進行狡辯。

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值得我們當今家長學習的態度。

如今,在被孩子問道自己不確定的問題時,大多數家長會用“也許”、“可能”、“我認為”等來為自己的無知做掩護,更有甚者,會欺負小孩子不懂,胡編亂造一個答案,告訴給孩子。也有家長則乾脆“禁止”孩子問刁鑽古怪的問題,“小孩子問那麼多幹嗎”“你打破砂鍋問到底啊”,這也是不少家長在面對孩子疑難問題時,常掛在嘴邊的話。

其實,這種家庭教育是對孩子好奇心、探索意識的莫大打擊。面對孩子的“打破砂鍋問到底”時,我們不僅要耐心地作答,更要誠懇地回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既不瞎編亂造、濫竽充數,也不仗勢欺人、言語打壓。

就像孔子那樣,坦白自己的短處,坦然向孩子示弱,不僅能給孩子樹立誠懇的治學態度,反而會更加激發孩子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決心。

這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2

還是在孔子東遊途中。一次,孔子帶領弟子駕著馬車來到齊國紀障城的時候,馬路邊上有幾個孩子正在玩耍。其中一名孩子站在路中間不動。孔子的弟子子路就停下車,說:“有馬車過來,小孩子怎麼不讓路呢,萬一碰到你怎麼辦?”

小孩卻回答:“城池在此。只聽說車繞城池過的,沒聽說城池跟車讓路。”

坐在車裡的孔子聽後,覺得有些蹊蹺:寬闊的馬路兩邊,都是田野,哪有城池啊。於是,他探出身來問:“城在何處?”

小孩指著地上說,“城就修在你的腳下。”

孔子馬上下車查看,原來這孩子說的城,其實是孩子用碎石、瓦片和沙礫壘成的玩具小城。

孔子恍然大悟,笑著說:“好伶俐的娃子。請問你叫什麼名字,今年幾歲?”

孩子回答:“我叫項橐,今年七歲。請問您是那一位?”

孔子說:“我是魯國的孔丘。”

項橐說:“哦,原來您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那麼,我請教您三個問題,您打出來的話,我就讓城讓路,答不出來就請您繞城而過。”

孔子覺得這小孩很有趣,就笑著回答:“好,一言為定。”

項橐說:“天地人為三才,那麼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星辰,地上有杜少五穀,人有多少眉毛?”

孔子聽了搖頭說:“我還真的不知道。”

項橐說:“那我來告訴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穀,人有黑白兩根眉毛。”

孔子一聽,覺得有些道理,連連點頭。

項橐再問:“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

孔子回答:“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魚;柴草燈燭,是火就有煙;沒有葉子不成樹,沒有枝哪還有花呢?”

項橐聽後,搖著頭說:“不對。井水沒有魚,螢火沒有煙,枯樹沒有葉,雪花沒有枝。”

孔子簡直要拜服在地了。

項橐又問:“什麼山上無石?什麼車子無輪?什麼牛無犢?什麼馬無駒?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

孔子一時語塞,只好承認:“我還是不知道。”

“土山無石;轎車無輪;泥牛無犢,木馬無駒;神仙無妻;仙女無夫。”項橐得意地回答。

孔子聽後,對這個孩子佩服得五體投地,當即行大禮要拜他為師。

這就是後世傳說的“項橐三難孔夫子”的故事。

但故事還沒完。孔子行過禮,準備繞城而過。項橐又說:“既然您是孔夫子,豈能讓你繞城而過?我打開城門,您從城門通過吧?”

孔子又是一驚。這麼小的城,馬車怎麼從城門過呢?

卻見項橐向著前方,用手臂在虛空中一劃:“城門已打開,夫子請過吧。”

這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3

這個故事傳說、演繹的地方很多,但確實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

在《戰國策》中有記載:甘羅曰:“夫項橐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淮南子·修務訓》中記載:夫項橐七歲為孔子師,孔子有以聽其言也。《春秋後語》記載:夫項橐七歲,為孔子師。《三字經》則記載: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由此可見,雖然故事演繹的成分很多,但孔子拜項橐為師,卻是確有其事。項橐也真是中國第一位神童,12歲時因吳齊兩國爭奪他,吳人看爭不過就乾脆把他殺害了。後世尊其為“聖公”。

應該說,這個故事中,項橐確實很機智。他的問題都像是腦筋急轉彎,卻並不是那種知識型問題,孔子回答不上來,也不能否定孔子的淵博。但孔子仍然被項橐的機智所折服,並拜他為師。這種治學思想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恥下問”的理念,貫徹到了具體的行動會中,不得不令後人敬佩。

這個故事非但沒有減弱孔子的聖人地位,反而更加讓人覺得聖人之偉大。

反觀我們當今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長存在一個教育誤區:既認為孩子還是沉穩點好,聽話、乖巧是最高標準,一有點調皮,或者不聽話,就覺得這孩子“長大後幹不成大事”。

我有個同事就是如此。他的大女兒10多歲了,從小就屬於乖乖女,肯聽大人話,做事學習都很認真,因此學習成績也一直不錯。而他的小女兒,5歲多,卻調皮精怪,經常問一些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的問題,做事也鬼點子多,不肯按部就班地做。他為此就很頭疼,覺得小女兒不如大女兒。

對此,我總是那項橐和孔子的故事勸他。每一個孩子都是樹苗,教育的本質是啟迪心靈的成長。乖巧的孩子固然可愛,但調皮的孩子也有她的優點。作為家長,一定要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即便是有些不好的苗頭,只要稍稍加以引導即可,大可不必大驚小怪,反而嚇住了孩子,阻塞了孩子的創造力。

"
這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孔子,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周遊列國,有弟子三千多人,其中有賢德的就有72個。他在世時就被譽為“千古聖人”,是當時最為博學的人。

他也有被難倒的時候?不僅有,而且他被難倒的故事還很出名。但我們只從中看到孔子的不恥下問,卻沒想到,那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不僅如此,即使已過去2500多年,但孔子的教育理念對於當今家庭教育,仍有著重要的啟迪和指導意義。

這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1

春秋末年,孔子東遊,一天走在路上,看到兩個小孩正在爭辯。

孔子覺得很符合自己探索、思辨的治學理念,就停下來問他們在爭辯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覺得太陽剛剛升起時離我們近些,而中午的時候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則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遠一些,而中午時則近一些。

這時,先前的那個小孩爭辯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時看起來小而近時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也不甘示弱:“太陽剛出來的時候並不熱,有種清涼的感覺,而到了中午卻熱得像把手伸進了熱水裡,這不是近時熱而遠時涼嗎?”

兩人互不相讓,讓孔子做裁判。可孔子沉吟半天,覺得兩個小孩說的都有道理,無法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不覺笑了起來:“誰說您很有智慧呢?”

這就是《列子·湯問》中的“兩小兒辯日”,入選了小學六年級課文,從而讓這則小故事變得家喻戶曉。

現在我們知道,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太陽離地球的距離一天之內變化並不大,之所以出現大小和冷熱的現象,是因為地球有大氣層,大氣層引發光線折射及吸收熱量引起的。

然而,在當時天文學並不發達,孔子也沒有相關知識,大家只能根據已掌握的常識,從純邏輯推理出發,當然兩個小孩說的都有道理,孔子也無法做出判斷。

但請注意,孔子在不知道答案的時候,是“孔子不能決也”,即便被兩個小孩笑話、奚落,他也沒有強詞奪理,或者進行狡辯。

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值得我們當今家長學習的態度。

如今,在被孩子問道自己不確定的問題時,大多數家長會用“也許”、“可能”、“我認為”等來為自己的無知做掩護,更有甚者,會欺負小孩子不懂,胡編亂造一個答案,告訴給孩子。也有家長則乾脆“禁止”孩子問刁鑽古怪的問題,“小孩子問那麼多幹嗎”“你打破砂鍋問到底啊”,這也是不少家長在面對孩子疑難問題時,常掛在嘴邊的話。

其實,這種家庭教育是對孩子好奇心、探索意識的莫大打擊。面對孩子的“打破砂鍋問到底”時,我們不僅要耐心地作答,更要誠懇地回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既不瞎編亂造、濫竽充數,也不仗勢欺人、言語打壓。

就像孔子那樣,坦白自己的短處,坦然向孩子示弱,不僅能給孩子樹立誠懇的治學態度,反而會更加激發孩子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決心。

這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2

還是在孔子東遊途中。一次,孔子帶領弟子駕著馬車來到齊國紀障城的時候,馬路邊上有幾個孩子正在玩耍。其中一名孩子站在路中間不動。孔子的弟子子路就停下車,說:“有馬車過來,小孩子怎麼不讓路呢,萬一碰到你怎麼辦?”

小孩卻回答:“城池在此。只聽說車繞城池過的,沒聽說城池跟車讓路。”

坐在車裡的孔子聽後,覺得有些蹊蹺:寬闊的馬路兩邊,都是田野,哪有城池啊。於是,他探出身來問:“城在何處?”

小孩指著地上說,“城就修在你的腳下。”

孔子馬上下車查看,原來這孩子說的城,其實是孩子用碎石、瓦片和沙礫壘成的玩具小城。

孔子恍然大悟,笑著說:“好伶俐的娃子。請問你叫什麼名字,今年幾歲?”

孩子回答:“我叫項橐,今年七歲。請問您是那一位?”

孔子說:“我是魯國的孔丘。”

項橐說:“哦,原來您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那麼,我請教您三個問題,您打出來的話,我就讓城讓路,答不出來就請您繞城而過。”

孔子覺得這小孩很有趣,就笑著回答:“好,一言為定。”

項橐說:“天地人為三才,那麼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星辰,地上有杜少五穀,人有多少眉毛?”

孔子聽了搖頭說:“我還真的不知道。”

項橐說:“那我來告訴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穀,人有黑白兩根眉毛。”

孔子一聽,覺得有些道理,連連點頭。

項橐再問:“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

孔子回答:“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魚;柴草燈燭,是火就有煙;沒有葉子不成樹,沒有枝哪還有花呢?”

項橐聽後,搖著頭說:“不對。井水沒有魚,螢火沒有煙,枯樹沒有葉,雪花沒有枝。”

孔子簡直要拜服在地了。

項橐又問:“什麼山上無石?什麼車子無輪?什麼牛無犢?什麼馬無駒?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

孔子一時語塞,只好承認:“我還是不知道。”

“土山無石;轎車無輪;泥牛無犢,木馬無駒;神仙無妻;仙女無夫。”項橐得意地回答。

孔子聽後,對這個孩子佩服得五體投地,當即行大禮要拜他為師。

這就是後世傳說的“項橐三難孔夫子”的故事。

但故事還沒完。孔子行過禮,準備繞城而過。項橐又說:“既然您是孔夫子,豈能讓你繞城而過?我打開城門,您從城門通過吧?”

孔子又是一驚。這麼小的城,馬車怎麼從城門過呢?

卻見項橐向著前方,用手臂在虛空中一劃:“城門已打開,夫子請過吧。”

這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3

這個故事傳說、演繹的地方很多,但確實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

在《戰國策》中有記載:甘羅曰:“夫項橐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淮南子·修務訓》中記載:夫項橐七歲為孔子師,孔子有以聽其言也。《春秋後語》記載:夫項橐七歲,為孔子師。《三字經》則記載: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由此可見,雖然故事演繹的成分很多,但孔子拜項橐為師,卻是確有其事。項橐也真是中國第一位神童,12歲時因吳齊兩國爭奪他,吳人看爭不過就乾脆把他殺害了。後世尊其為“聖公”。

應該說,這個故事中,項橐確實很機智。他的問題都像是腦筋急轉彎,卻並不是那種知識型問題,孔子回答不上來,也不能否定孔子的淵博。但孔子仍然被項橐的機智所折服,並拜他為師。這種治學思想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恥下問”的理念,貫徹到了具體的行動會中,不得不令後人敬佩。

這個故事非但沒有減弱孔子的聖人地位,反而更加讓人覺得聖人之偉大。

反觀我們當今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長存在一個教育誤區:既認為孩子還是沉穩點好,聽話、乖巧是最高標準,一有點調皮,或者不聽話,就覺得這孩子“長大後幹不成大事”。

我有個同事就是如此。他的大女兒10多歲了,從小就屬於乖乖女,肯聽大人話,做事學習都很認真,因此學習成績也一直不錯。而他的小女兒,5歲多,卻調皮精怪,經常問一些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的問題,做事也鬼點子多,不肯按部就班地做。他為此就很頭疼,覺得小女兒不如大女兒。

對此,我總是那項橐和孔子的故事勸他。每一個孩子都是樹苗,教育的本質是啟迪心靈的成長。乖巧的孩子固然可愛,但調皮的孩子也有她的優點。作為家長,一定要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即便是有些不好的苗頭,只要稍稍加以引導即可,大可不必大驚小怪,反而嚇住了孩子,阻塞了孩子的創造力。

這些難倒孔子的問題,恰恰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4

那麼,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什麼呢?對當今的家庭教育有哪些啟迪呢?

小編覺得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

1、有教無類。《論語·學而》說,“自行束脩以上,無未嘗無悔焉。”意思就是,只要能拿著一束肉乾來找我,我沒有不給他教誨的。這句話反映了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即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不論貧富貴賤,不管門第高地,都應一律平等。在現代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不管有錢沒錢,孩子的教育總是放在第一位的。並且,無論孩子聰明與否、品性如何、習慣優劣,家長都要有耐心、有義務、有責任把孩子教育好。

2、全面培養。孔子主張德行教育和文化教育並重。在《論語·學而》中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孔子是用四個方面的內容來教育學生,既重視知識的學習,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而塑造高尚品德 ,則要通過樹立志向、踐行德行來實現。在學習知識方面,孔子教授學生禮、樂、射、御、書、數,是為六藝,可以說,這是中國最早的素質教育。如今,我們都提倡素質教育,以培養全面發展且有個性的時代領跑者,正是對孔子教育思想的傳承和弘揚。作為家長來說,孩子的成績並不是唯一,全面發展才是孩子成長的正途。

3、因材施教。《論語·雍也篇》中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意思是,天賦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天賦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一方面,孔子主張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都應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成才;另一方面,孔子又十分看重每個人的特點和個性,理性認識到人的智商、秉性的而差異,從而區別對待,因材施教,在引導他們學習的過程中,順其自然以便體現個性化的成長。

4、學思並重。《論語·為政篇》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意思就是隻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因此,孔子在教學中,非常注重讓學生將學習和思考緊密結合起來,既讓其獲得知識,又讓其有所感悟。正因為這樣的主張,孔子也很注重啟發式教學。《論語·述而篇》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與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教導學生時,不到他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舉出一個問題他不能舉一反三,那就不要再教他了。可見,在孔子的教學中,學生始終處於中心位置,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提出問題。現在,我們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也要放棄那種居高臨下的填鴨式教學,而更注重啟發式教學,引導孩子自主思考、自主學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