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蒸發,恐鳥落地

恐龍 恐鳥 動物 馬達加斯加 大科技雜誌社 2018-11-29

為什麼原本會飛的鳥不會飛了?原來這與恐龍滅絕直接相關。

史上最大鳥身世之謎

1839年,有人從新西蘭把一種大鳥的化石帶到了倫敦,請英國解剖學家歐文進行鑑定。歐文經過對比研究,最後決定把這種大鳥命名為“恐鳥”,意思是令人恐懼的大鳥。當初說它恐怖,是因為它體型龐大,大的恐鳥可高達4米,這是鴕鳥的2倍,體重約41千克,這種大塊頭在已發現的鳥類中算是首屈一指。但後來又發現,它們其實並不恐怖,因為它們不會飛,性格溫順,一生吃素,不沾腥葷,有點嫩樹葉、漿果、樹籽什麼的下肚就可以了,只能算是叢林裡善於奔跑的“老好人”。

恐龍蒸發,恐鳥落地

不過直到最近,科學家才揭開了它們的恐怖面目,認定它們是很有戰鬥力的掠食性動物。研究證實,它們的嘴巴鋒利而且咬合有力,在獵取食物或與同樣生活在新西蘭的有袋劍齒虎搏殺過程中,它們既會像蝴蝶一樣靈巧地移動腳步,又會像蜜蜂一樣用喙猛刺對手。所以它們應當與有袋劍齒虎具有一樣的“江湖地位”,是霸王級別的動物。但遺憾的是由於不會飛,它們才不得不臣服於體型沒有它們大,但攻擊力比它們強得多的一種會飛的大鳥,所以也只能算是體型最大的二類霸王鳥了。

那麼,恐鳥為什麼不會飛呢?是因為它們的老祖先不會飛嗎?

通過基因研究,科學家發現,恐鳥與馬達加斯加島已經滅絕的象鳥、南美洲的美洲鴕鳥、以及澳大利亞的鴯鶓等大型走禽,原本是同出一源的手足兄弟。這些不會飛的鳥在古代廣泛分佈於南半球。它們的突出特點是胸是平的,不像會飛的鳥類那樣胸部有龍骨突起。那麼這些鳥的共同祖先是不是也不會飛呢?上世紀80年代,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在研究鳥類踝關節的發育特點時發現,這些大型的不會飛的鳥的踝關節比飛鳥還要原始,因此猜測它們的祖先可能是獸腳類恐龍。上世紀90年代,日本醫學家在對大型不會飛的鳥與恐龍的骨骼進行了比較研究後,也得出類似的結論,認為它們可能是由一種叫似鴕龍的恐龍進化來的。

恐龍蒸發,恐鳥落地

如果它們真是某種恐龍的後代,那為什麼會分別出現在相隔非常遙遠的地方呢?那是因為當這些鳥的祖先還在世的時候,足跡就踏遍了南方古陸,而南方古陸當時是把現在的非洲(包括馬達加斯加)、南美洲、澳洲(包括新西蘭)以及南極洲這些陸塊都囊括在一起的,直到8000萬年前,南方古陸分解開了,這種恐龍的後代才隨著陸地的散開而離散,從而走上了不同的進化之路,最終成為了不同的長有羽毛的大鳥。

鳥不會飛該怨誰?

由此看來,恐鳥不會飛就不能怨不會飛的祖先——恐龍了。不過,澳大利亞科學家最近發表意見認為,這個觀點不靠譜,因為最新發現表明,不斷有一些原本會飛的鳥類退化成了不會飛鳥類,這些事實說明,後代不會飛不等於老祖先也不會飛。更讓人深思的問題是,恐鳥的親屬——鷸鴕,雖然是一種陸生鳥類,現在也不會飛,但它們的體型只有常見的家雞般大小。為什麼同為似鴕龍的後代,體型的差異會如此之大呢?這顯然有問題。

恐龍蒸發,恐鳥落地

那麼,恐鳥的祖先究竟會不會飛呢?澳大利亞的科學家認為,應該會飛,但原本會飛的鳥最後不會飛,原因與恐龍滅絕密切相關。

研究顯示,6500萬年前恐龍突然大規模消失,隨後便產生了一個沒有霸王統治的、自由捕食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食物變得相當充足,許多鳥不再需要躲避什麼危險情況,因此也就不需要飛來飛去地躲避和覓食。於是,一些鳥變得越來越胖,以至於體重過重而變得無法飛行了。

而對於恐鳥來說,恐鳥的祖先早就從南方古陸的另一片區域飛到今天新西蘭所在的區域了;恐龍滅絕後,它們的體型開始變大,但依舊會飛;當南方古陸分解開來,它們就獨立生活在了沒有恐龍的新西蘭了。它們來到新西蘭後,有很長一段時間生活過得很愜意。那時新西蘭陸地上的動物只有蝙蝠和青蛙,還有一些其他種類的鳥類,沒有大型掠食性哺乳動物,更沒有能對恐鳥構成多大威脅的天敵,但植物品種卻非常豐富,這使得新西蘭成了它們的樂土。在那裡,它們能夠自由覓食和生長,慢慢地,它們的體型越來越大,飛翔能力廢棄,翅膀成了擺設,最終進化成為一種新的種類——恐鳥。

恐龍蒸發,恐鳥落地

科學家指出,同恐鳥一樣,目前陸地上絕大多數不會飛的鳥,其祖先都會飛,因為這些鳥身上的翅膀和羽毛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而且,造成它們不會飛的原因都應該與恐龍滅亡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恐龍滅絕讓鳥放棄飛翔,則是生物史上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它不但生動地表明一種生物的消失會引發生物圈發生一系列變化,還表明恐龍滅絕事件是地球動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