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萊·舍基(Clay Shirky)被業界譽為“互聯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銳的觀察者”,一直致力於網絡科技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研究。目前任教於紐約大學,是微軟、諾基亞、寶潔、BBC、樂高和美國海軍等知名機構最為推崇的諮詢顧問。他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連線》等權威媒體上發表了多篇指引網絡科技未來的前瞻性文章。

克萊·舍基的經典作品《未來是溼的》是互聯時代里程碑式的著作,受到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參與者謝文、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祕書長姜奇平、暢銷書《長尾理論》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雷·奧茲、《連線》雜誌撰稿人兼編輯史蒂夫·約翰遜等人的鼎力推薦和一致稱頌。

《未來是溼的》(Here Comes Everybody: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這本書的中文名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副教授、政治學博士胡泳和新媒體工作者沈滿琳翻譯為《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我在今年考研複試備考期間拜讀過這篇著作,看到目錄才知道,原來今年我們的專業課考試中有一道題目就是來自這本書的其中一個章節,只可惜當時看得有點晚,沒能在初試考試前看過這本書。但在看過這本書之後,書中的許多理論和觀點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內容豐富,探討了互聯網時代社會化媒體對於現代社會生活的影響,書中眾多的觀點對於中國的網絡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性意義。

"

克萊·舍基(Clay Shirky)被業界譽為“互聯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銳的觀察者”,一直致力於網絡科技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研究。目前任教於紐約大學,是微軟、諾基亞、寶潔、BBC、樂高和美國海軍等知名機構最為推崇的諮詢顧問。他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連線》等權威媒體上發表了多篇指引網絡科技未來的前瞻性文章。

克萊·舍基的經典作品《未來是溼的》是互聯時代里程碑式的著作,受到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參與者謝文、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祕書長姜奇平、暢銷書《長尾理論》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雷·奧茲、《連線》雜誌撰稿人兼編輯史蒂夫·約翰遜等人的鼎力推薦和一致稱頌。

《未來是溼的》(Here Comes Everybody: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這本書的中文名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副教授、政治學博士胡泳和新媒體工作者沈滿琳翻譯為《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我在今年考研複試備考期間拜讀過這篇著作,看到目錄才知道,原來今年我們的專業課考試中有一道題目就是來自這本書的其中一個章節,只可惜當時看得有點晚,沒能在初試考試前看過這本書。但在看過這本書之後,書中的許多理論和觀點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內容豐富,探討了互聯網時代社會化媒體對於現代社會生活的影響,書中眾多的觀點對於中國的網絡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性意義。

未來是什麼樣的?克萊·舍基說《未來是溼的》

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一個普通民眾丟失了一部手機,一個撿到別人手機不還的舉動,造就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民網絡大搜索運動,甚至還驚動了《紐約時報》、CNN和紐約警察局。

當我們擁有了互聯網、智能手機、社會化媒體、微博、微信朋友圈,擁有了新的傳播技術和新的生產工具,群體之間所形成的巨大能量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合力。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旦進入到社會化媒體的視線,經過群體之間病毒式的傳播,瞬間就會產生強大的輿論聲勢。與之相伴而生的是大眾傳媒和數以億計網民的輿論監督,兩個輿論場之間通力協作,共同推動熱點事件的曝光和解決。

新技術工具的誕生使得新的社會化群體的形成成為可能。當我們改變了原有的溝通方式,我們可能也在改變社會。我們會把觸角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分享彼此的所見所聞,整個群體進行協同合作,進而採取集體行動。

基於分享的自媒體

近年來由於社會化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得自媒體這一名詞已不再新鮮。那麼什麼是自媒體?目前很難有統一的說法,但自媒體與一般博客、微博、微信參與者不同。自媒體是經營者獨立生產原創內容的媒體。除此之外,自媒體經營者越來越多地成為專職從業者,為此,他們的自媒體投入商業運作,帶來一定的收入。自媒體的經營者中有相當大的數量是來自大眾傳媒的記者或編輯。

自媒體具有4A特性,即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當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發佈任何事情的時候,這就是一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自媒體自我作主,包括一個人作主或一個運作團隊,不再會有大眾傳媒那樣的把關人。為了吸引公眾,自媒體必須要有鮮明的個人風格,這包括內容的選擇和表達風格。為此,絕大多數自媒體都只在一、兩個專業領域深耕,比如政治、財經、軍事、國際、時尚、體育、文化、教育、健康等等,發表相關新聞,更發表有獨特個人見解的評論或博文。他們不是職業記者,也不是職業編輯,更不是職業攝影師,可他們分享的照片或短視頻等內容永遠比傳統媒體要更快、更多、更全。自媒體使大規模的業餘化新聞生產成為了可能,它打破了新聞職業類別的界限,因為“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有麥克風”。

自媒體作者一天都有數條新聞或評論上線,不斷更新。從收入來說,自媒體大多數依靠廣告,有少數一些自媒體憑藉興旺人氣來發展會員、收費入門。而對於自媒體的持續發展來說,如何拓寬新的盈利模式才是需要自媒體深入思考的問題。

"

克萊·舍基(Clay Shirky)被業界譽為“互聯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銳的觀察者”,一直致力於網絡科技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研究。目前任教於紐約大學,是微軟、諾基亞、寶潔、BBC、樂高和美國海軍等知名機構最為推崇的諮詢顧問。他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連線》等權威媒體上發表了多篇指引網絡科技未來的前瞻性文章。

克萊·舍基的經典作品《未來是溼的》是互聯時代里程碑式的著作,受到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參與者謝文、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祕書長姜奇平、暢銷書《長尾理論》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雷·奧茲、《連線》雜誌撰稿人兼編輯史蒂夫·約翰遜等人的鼎力推薦和一致稱頌。

《未來是溼的》(Here Comes Everybody: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這本書的中文名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副教授、政治學博士胡泳和新媒體工作者沈滿琳翻譯為《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我在今年考研複試備考期間拜讀過這篇著作,看到目錄才知道,原來今年我們的專業課考試中有一道題目就是來自這本書的其中一個章節,只可惜當時看得有點晚,沒能在初試考試前看過這本書。但在看過這本書之後,書中的許多理論和觀點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內容豐富,探討了互聯網時代社會化媒體對於現代社會生活的影響,書中眾多的觀點對於中國的網絡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性意義。

未來是什麼樣的?克萊·舍基說《未來是溼的》

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一個普通民眾丟失了一部手機,一個撿到別人手機不還的舉動,造就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民網絡大搜索運動,甚至還驚動了《紐約時報》、CNN和紐約警察局。

當我們擁有了互聯網、智能手機、社會化媒體、微博、微信朋友圈,擁有了新的傳播技術和新的生產工具,群體之間所形成的巨大能量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合力。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旦進入到社會化媒體的視線,經過群體之間病毒式的傳播,瞬間就會產生強大的輿論聲勢。與之相伴而生的是大眾傳媒和數以億計網民的輿論監督,兩個輿論場之間通力協作,共同推動熱點事件的曝光和解決。

新技術工具的誕生使得新的社會化群體的形成成為可能。當我們改變了原有的溝通方式,我們可能也在改變社會。我們會把觸角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分享彼此的所見所聞,整個群體進行協同合作,進而採取集體行動。

基於分享的自媒體

近年來由於社會化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得自媒體這一名詞已不再新鮮。那麼什麼是自媒體?目前很難有統一的說法,但自媒體與一般博客、微博、微信參與者不同。自媒體是經營者獨立生產原創內容的媒體。除此之外,自媒體經營者越來越多地成為專職從業者,為此,他們的自媒體投入商業運作,帶來一定的收入。自媒體的經營者中有相當大的數量是來自大眾傳媒的記者或編輯。

自媒體具有4A特性,即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當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發佈任何事情的時候,這就是一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自媒體自我作主,包括一個人作主或一個運作團隊,不再會有大眾傳媒那樣的把關人。為了吸引公眾,自媒體必須要有鮮明的個人風格,這包括內容的選擇和表達風格。為此,絕大多數自媒體都只在一、兩個專業領域深耕,比如政治、財經、軍事、國際、時尚、體育、文化、教育、健康等等,發表相關新聞,更發表有獨特個人見解的評論或博文。他們不是職業記者,也不是職業編輯,更不是職業攝影師,可他們分享的照片或短視頻等內容永遠比傳統媒體要更快、更多、更全。自媒體使大規模的業餘化新聞生產成為了可能,它打破了新聞職業類別的界限,因為“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有麥克風”。

自媒體作者一天都有數條新聞或評論上線,不斷更新。從收入來說,自媒體大多數依靠廣告,有少數一些自媒體憑藉興旺人氣來發展會員、收費入門。而對於自媒體的持續發展來說,如何拓寬新的盈利模式才是需要自媒體深入思考的問題。

未來是什麼樣的?克萊·舍基說《未來是溼的》

個性化VS協同生產

在人人都在追求個性化的時代,商家和媒體也都在基於大數據分析和算法推薦技術的輔助下,盡全力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而作為具有社會化屬性的人類,在滿足自己個性化需求的同時,也要進行全社會的協同生產。

新的社會化工具使大型群體得以實現多種多樣的社會協作,這比單純的分享或共享要困難得多。而人們為什麼願意做出自己的貢獻?深層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愛。人們基於愛開展某種群體行為,而在此過程中,有三種遞進行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分別是共享、合作和集體行動。正如書中所說:“現在我們能夠和陌生人互惠互利,而代價又如此之低,使得這類行為更具吸引力,而它們的影響將超出彼此最初貢獻的範疇。新的社會化工具正在使愛變成可更新的建築材料。當人們足夠關心,他們就會到一起來,完成從規模到時效上在過去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們能為了愛做出大事情。”

當然,在提到受眾個性化需求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現在的社交化媒體和新聞客戶端極力追求的是推送符合用戶口味的需求和信息,“舉媒體之力,結大眾歡心”。由此帶來的“蠶繭效應”和“迴音壁效應”一方面在不斷強化用戶對事物的原本認知,另一方面也在阻礙受眾對周圍其他事物的全面探索。

“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你嗎?”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於1967年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 of Separation),該理論認為,在人際交往的脈絡中,任意兩個陌生人都可以通過“親友的親友”建立聯繫,這中間最多隻要通過5個朋友就能達到目的。互聯網快速發展伊始,我們會說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地球村”當中,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頻繁,整個世界的聯繫也日益密切,越來越呈現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

而現在,社會化媒體的繁榮發展使得“小世界”的社會關係網絡模式浮出水面。在這種小世界網絡裡,人們不是簡單隨機地建立聯繫,而是旨在增加他們與同一群人頻繁交往和互動的可能。這樣會減少囚徒困境,並有助於產生新的社會資本。朋友的朋友式交往,讓社會關係網絡呈現出一種先稠密、後疏鬆的聯結模式。而社會化工具的創新為這種模式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支持和延伸。“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你嗎?”原來這個世界真小。

當然,《未來是溼的》這本書還探討了很多其他的問題,但克萊·舍基緊緊圍繞著互聯網技術和社會化工具給群體動力學和社會生活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這一問題展開論述。讀一讀這本書,探究一下現代的社會關係形態如何從“硬框架”變成了“軟組織”,即作者所說的“溼關係鏈”,以及如何去看待社會化媒體主導的新紀元,或許能帶給你許多與眾不同的啟迪。

"

克萊·舍基(Clay Shirky)被業界譽為“互聯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銳的觀察者”,一直致力於網絡科技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研究。目前任教於紐約大學,是微軟、諾基亞、寶潔、BBC、樂高和美國海軍等知名機構最為推崇的諮詢顧問。他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連線》等權威媒體上發表了多篇指引網絡科技未來的前瞻性文章。

克萊·舍基的經典作品《未來是溼的》是互聯時代里程碑式的著作,受到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參與者謝文、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祕書長姜奇平、暢銷書《長尾理論》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雷·奧茲、《連線》雜誌撰稿人兼編輯史蒂夫·約翰遜等人的鼎力推薦和一致稱頌。

《未來是溼的》(Here Comes Everybody: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這本書的中文名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副教授、政治學博士胡泳和新媒體工作者沈滿琳翻譯為《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我在今年考研複試備考期間拜讀過這篇著作,看到目錄才知道,原來今年我們的專業課考試中有一道題目就是來自這本書的其中一個章節,只可惜當時看得有點晚,沒能在初試考試前看過這本書。但在看過這本書之後,書中的許多理論和觀點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內容豐富,探討了互聯網時代社會化媒體對於現代社會生活的影響,書中眾多的觀點對於中國的網絡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性意義。

未來是什麼樣的?克萊·舍基說《未來是溼的》

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一個普通民眾丟失了一部手機,一個撿到別人手機不還的舉動,造就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民網絡大搜索運動,甚至還驚動了《紐約時報》、CNN和紐約警察局。

當我們擁有了互聯網、智能手機、社會化媒體、微博、微信朋友圈,擁有了新的傳播技術和新的生產工具,群體之間所形成的巨大能量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合力。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旦進入到社會化媒體的視線,經過群體之間病毒式的傳播,瞬間就會產生強大的輿論聲勢。與之相伴而生的是大眾傳媒和數以億計網民的輿論監督,兩個輿論場之間通力協作,共同推動熱點事件的曝光和解決。

新技術工具的誕生使得新的社會化群體的形成成為可能。當我們改變了原有的溝通方式,我們可能也在改變社會。我們會把觸角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分享彼此的所見所聞,整個群體進行協同合作,進而採取集體行動。

基於分享的自媒體

近年來由於社會化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得自媒體這一名詞已不再新鮮。那麼什麼是自媒體?目前很難有統一的說法,但自媒體與一般博客、微博、微信參與者不同。自媒體是經營者獨立生產原創內容的媒體。除此之外,自媒體經營者越來越多地成為專職從業者,為此,他們的自媒體投入商業運作,帶來一定的收入。自媒體的經營者中有相當大的數量是來自大眾傳媒的記者或編輯。

自媒體具有4A特性,即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當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發佈任何事情的時候,這就是一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自媒體自我作主,包括一個人作主或一個運作團隊,不再會有大眾傳媒那樣的把關人。為了吸引公眾,自媒體必須要有鮮明的個人風格,這包括內容的選擇和表達風格。為此,絕大多數自媒體都只在一、兩個專業領域深耕,比如政治、財經、軍事、國際、時尚、體育、文化、教育、健康等等,發表相關新聞,更發表有獨特個人見解的評論或博文。他們不是職業記者,也不是職業編輯,更不是職業攝影師,可他們分享的照片或短視頻等內容永遠比傳統媒體要更快、更多、更全。自媒體使大規模的業餘化新聞生產成為了可能,它打破了新聞職業類別的界限,因為“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有麥克風”。

自媒體作者一天都有數條新聞或評論上線,不斷更新。從收入來說,自媒體大多數依靠廣告,有少數一些自媒體憑藉興旺人氣來發展會員、收費入門。而對於自媒體的持續發展來說,如何拓寬新的盈利模式才是需要自媒體深入思考的問題。

未來是什麼樣的?克萊·舍基說《未來是溼的》

個性化VS協同生產

在人人都在追求個性化的時代,商家和媒體也都在基於大數據分析和算法推薦技術的輔助下,盡全力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而作為具有社會化屬性的人類,在滿足自己個性化需求的同時,也要進行全社會的協同生產。

新的社會化工具使大型群體得以實現多種多樣的社會協作,這比單純的分享或共享要困難得多。而人們為什麼願意做出自己的貢獻?深層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愛。人們基於愛開展某種群體行為,而在此過程中,有三種遞進行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分別是共享、合作和集體行動。正如書中所說:“現在我們能夠和陌生人互惠互利,而代價又如此之低,使得這類行為更具吸引力,而它們的影響將超出彼此最初貢獻的範疇。新的社會化工具正在使愛變成可更新的建築材料。當人們足夠關心,他們就會到一起來,完成從規模到時效上在過去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們能為了愛做出大事情。”

當然,在提到受眾個性化需求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現在的社交化媒體和新聞客戶端極力追求的是推送符合用戶口味的需求和信息,“舉媒體之力,結大眾歡心”。由此帶來的“蠶繭效應”和“迴音壁效應”一方面在不斷強化用戶對事物的原本認知,另一方面也在阻礙受眾對周圍其他事物的全面探索。

“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你嗎?”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於1967年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 of Separation),該理論認為,在人際交往的脈絡中,任意兩個陌生人都可以通過“親友的親友”建立聯繫,這中間最多隻要通過5個朋友就能達到目的。互聯網快速發展伊始,我們會說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地球村”當中,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頻繁,整個世界的聯繫也日益密切,越來越呈現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

而現在,社會化媒體的繁榮發展使得“小世界”的社會關係網絡模式浮出水面。在這種小世界網絡裡,人們不是簡單隨機地建立聯繫,而是旨在增加他們與同一群人頻繁交往和互動的可能。這樣會減少囚徒困境,並有助於產生新的社會資本。朋友的朋友式交往,讓社會關係網絡呈現出一種先稠密、後疏鬆的聯結模式。而社會化工具的創新為這種模式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支持和延伸。“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你嗎?”原來這個世界真小。

當然,《未來是溼的》這本書還探討了很多其他的問題,但克萊·舍基緊緊圍繞著互聯網技術和社會化工具給群體動力學和社會生活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這一問題展開論述。讀一讀這本書,探究一下現代的社會關係形態如何從“硬框架”變成了“軟組織”,即作者所說的“溼關係鏈”,以及如何去看待社會化媒體主導的新紀元,或許能帶給你許多與眾不同的啟迪。

未來是什麼樣的?克萊·舍基說《未來是溼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