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

最近上映的影片《上海堡壘》引發激烈的討論,其實也算不上激烈,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感謝劉慈欣的出現,讓中國科幻故事的站在了很高的起跑線上。

"

最近上映的影片《上海堡壘》引發激烈的討論,其實也算不上激烈,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感謝劉慈欣的出現,讓中國科幻故事的站在了很高的起跑線上。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探索的是想像的邊際,是對未來的思考,厲害的科幻故事想像的也許是未來數千年年甚至是數萬年的世界,並且能說服很多人相信那個未來真的可以實現,可以說沒有一種風格的故事有科幻那麼的考究創意,它不能像魔幻故事那樣完全的瞎掰,哪怕是軟科幻。科幻小說家就必須像一個全科醫生一樣能應對各種疑難雜症,在靠譜的框架裡放飛創意,根據對現實世界社會的理解,去構想在未來世界的科學、人性與社會背景下,人們如何去面對危機與享受生活。

"

最近上映的影片《上海堡壘》引發激烈的討論,其實也算不上激烈,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感謝劉慈欣的出現,讓中國科幻故事的站在了很高的起跑線上。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探索的是想像的邊際,是對未來的思考,厲害的科幻故事想像的也許是未來數千年年甚至是數萬年的世界,並且能說服很多人相信那個未來真的可以實現,可以說沒有一種風格的故事有科幻那麼的考究創意,它不能像魔幻故事那樣完全的瞎掰,哪怕是軟科幻。科幻小說家就必須像一個全科醫生一樣能應對各種疑難雜症,在靠譜的框架裡放飛創意,根據對現實世界社會的理解,去構想在未來世界的科學、人性與社會背景下,人們如何去面對危機與享受生活。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成功的科幻故事就是未來社會學,在靠譜的框架下去展開無盡的狂想,而這靠譜的框架除了不可違背已知的科學界限,也就是關於人性的善惡的討論或推測了。要打破這個現代科學的框架,涉及類似內容的故事幾乎都會給出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神來之筆”。

"

最近上映的影片《上海堡壘》引發激烈的討論,其實也算不上激烈,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感謝劉慈欣的出現,讓中國科幻故事的站在了很高的起跑線上。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探索的是想像的邊際,是對未來的思考,厲害的科幻故事想像的也許是未來數千年年甚至是數萬年的世界,並且能說服很多人相信那個未來真的可以實現,可以說沒有一種風格的故事有科幻那麼的考究創意,它不能像魔幻故事那樣完全的瞎掰,哪怕是軟科幻。科幻小說家就必須像一個全科醫生一樣能應對各種疑難雜症,在靠譜的框架裡放飛創意,根據對現實世界社會的理解,去構想在未來世界的科學、人性與社會背景下,人們如何去面對危機與享受生活。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成功的科幻故事就是未來社會學,在靠譜的框架下去展開無盡的狂想,而這靠譜的框架除了不可違背已知的科學界限,也就是關於人性的善惡的討論或推測了。要打破這個現代科學的框架,涉及類似內容的故事幾乎都會給出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神來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例如:如果一個作者要構建一個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這個文明已經打破了光速這個鐵律,那就必須要非常抽象的去解釋它如何做到的,因為人類宇宙飛行器的發展顯然是一個線性歷程,我們非常清楚目前的技術水平,現在有人要告訴我們50000年後的我們做到了,我們很自然的會想知道是怎麼做到的,人們會把現在面臨的難題統統拋出來,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體重的,怎樣在光速旅行中不被壓扁?而飛行器也是有質量的,加速至無限接近光速的話,我們需要用什麼樣的材料去打造這個飛行器?是什麼樣的動能來驅動加速它?也不能每一個故事裡都用曲率發動機去解釋一切,即便是曲率發動機,它運作原理是什麼樣的幾乎也無法解釋清楚,如果是正反物質湮滅提供動力,如何把湮滅產生的能量轉化成動能的同時避免災難?要把這一切解釋清楚並且描寫出畫面感,我想是很難的。此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但如果是設定存在一個天神級或造物級的文明呢?作者什麼都不必解釋,只要把一切奇蹟都歸結於他們就可以,不必解釋為什麼,因為就連故事裡的我們——人類,也是不知道的。比如《三體》裡的歌者文明,或《太空漫遊》系列中“石板”的主人,他們能夠用某種信號影響我們人類的演化進程、點醒我們的智慧,也可以用驚人的手段虹吸木星上的氣體,最後點燃木星,使木星成為太陽系的第二顆太陽。如此一個文明,它就是無所不能的,所以到了第四部《3001太空漫遊》中,我們看到他們居然沒有改變光速鐵律,這反倒成了很多讀者詬病其虎頭蛇尾的理由。

"

最近上映的影片《上海堡壘》引發激烈的討論,其實也算不上激烈,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感謝劉慈欣的出現,讓中國科幻故事的站在了很高的起跑線上。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探索的是想像的邊際,是對未來的思考,厲害的科幻故事想像的也許是未來數千年年甚至是數萬年的世界,並且能說服很多人相信那個未來真的可以實現,可以說沒有一種風格的故事有科幻那麼的考究創意,它不能像魔幻故事那樣完全的瞎掰,哪怕是軟科幻。科幻小說家就必須像一個全科醫生一樣能應對各種疑難雜症,在靠譜的框架裡放飛創意,根據對現實世界社會的理解,去構想在未來世界的科學、人性與社會背景下,人們如何去面對危機與享受生活。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成功的科幻故事就是未來社會學,在靠譜的框架下去展開無盡的狂想,而這靠譜的框架除了不可違背已知的科學界限,也就是關於人性的善惡的討論或推測了。要打破這個現代科學的框架,涉及類似內容的故事幾乎都會給出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神來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例如:如果一個作者要構建一個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這個文明已經打破了光速這個鐵律,那就必須要非常抽象的去解釋它如何做到的,因為人類宇宙飛行器的發展顯然是一個線性歷程,我們非常清楚目前的技術水平,現在有人要告訴我們50000年後的我們做到了,我們很自然的會想知道是怎麼做到的,人們會把現在面臨的難題統統拋出來,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體重的,怎樣在光速旅行中不被壓扁?而飛行器也是有質量的,加速至無限接近光速的話,我們需要用什麼樣的材料去打造這個飛行器?是什麼樣的動能來驅動加速它?也不能每一個故事裡都用曲率發動機去解釋一切,即便是曲率發動機,它運作原理是什麼樣的幾乎也無法解釋清楚,如果是正反物質湮滅提供動力,如何把湮滅產生的能量轉化成動能的同時避免災難?要把這一切解釋清楚並且描寫出畫面感,我想是很難的。此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但如果是設定存在一個天神級或造物級的文明呢?作者什麼都不必解釋,只要把一切奇蹟都歸結於他們就可以,不必解釋為什麼,因為就連故事裡的我們——人類,也是不知道的。比如《三體》裡的歌者文明,或《太空漫遊》系列中“石板”的主人,他們能夠用某種信號影響我們人類的演化進程、點醒我們的智慧,也可以用驚人的手段虹吸木星上的氣體,最後點燃木星,使木星成為太陽系的第二顆太陽。如此一個文明,它就是無所不能的,所以到了第四部《3001太空漫遊》中,我們看到他們居然沒有改變光速鐵律,這反倒成了很多讀者詬病其虎頭蛇尾的理由。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硬科幻故事裡一旦出現造物級文明,必須做到讓他們“神龍見首不見尾”,但凡嘗試去描寫他們形態外貌的,一定會是一場災難,因為不管怎麼做都是拙劣的,因為造物級文明不是任何人類可以定義的,在故事裡只能是他們定義我們。阿瑟.克拉克與劉慈欣在《太空漫遊》與《三體》都讓這些“宇宙的主人”做到了神龍見首不見尾。

亙古不變的人性

"

最近上映的影片《上海堡壘》引發激烈的討論,其實也算不上激烈,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感謝劉慈欣的出現,讓中國科幻故事的站在了很高的起跑線上。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探索的是想像的邊際,是對未來的思考,厲害的科幻故事想像的也許是未來數千年年甚至是數萬年的世界,並且能說服很多人相信那個未來真的可以實現,可以說沒有一種風格的故事有科幻那麼的考究創意,它不能像魔幻故事那樣完全的瞎掰,哪怕是軟科幻。科幻小說家就必須像一個全科醫生一樣能應對各種疑難雜症,在靠譜的框架裡放飛創意,根據對現實世界社會的理解,去構想在未來世界的科學、人性與社會背景下,人們如何去面對危機與享受生活。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成功的科幻故事就是未來社會學,在靠譜的框架下去展開無盡的狂想,而這靠譜的框架除了不可違背已知的科學界限,也就是關於人性的善惡的討論或推測了。要打破這個現代科學的框架,涉及類似內容的故事幾乎都會給出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神來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例如:如果一個作者要構建一個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這個文明已經打破了光速這個鐵律,那就必須要非常抽象的去解釋它如何做到的,因為人類宇宙飛行器的發展顯然是一個線性歷程,我們非常清楚目前的技術水平,現在有人要告訴我們50000年後的我們做到了,我們很自然的會想知道是怎麼做到的,人們會把現在面臨的難題統統拋出來,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體重的,怎樣在光速旅行中不被壓扁?而飛行器也是有質量的,加速至無限接近光速的話,我們需要用什麼樣的材料去打造這個飛行器?是什麼樣的動能來驅動加速它?也不能每一個故事裡都用曲率發動機去解釋一切,即便是曲率發動機,它運作原理是什麼樣的幾乎也無法解釋清楚,如果是正反物質湮滅提供動力,如何把湮滅產生的能量轉化成動能的同時避免災難?要把這一切解釋清楚並且描寫出畫面感,我想是很難的。此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但如果是設定存在一個天神級或造物級的文明呢?作者什麼都不必解釋,只要把一切奇蹟都歸結於他們就可以,不必解釋為什麼,因為就連故事裡的我們——人類,也是不知道的。比如《三體》裡的歌者文明,或《太空漫遊》系列中“石板”的主人,他們能夠用某種信號影響我們人類的演化進程、點醒我們的智慧,也可以用驚人的手段虹吸木星上的氣體,最後點燃木星,使木星成為太陽系的第二顆太陽。如此一個文明,它就是無所不能的,所以到了第四部《3001太空漫遊》中,我們看到他們居然沒有改變光速鐵律,這反倒成了很多讀者詬病其虎頭蛇尾的理由。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硬科幻故事裡一旦出現造物級文明,必須做到讓他們“神龍見首不見尾”,但凡嘗試去描寫他們形態外貌的,一定會是一場災難,因為不管怎麼做都是拙劣的,因為造物級文明不是任何人類可以定義的,在故事裡只能是他們定義我們。阿瑟.克拉克與劉慈欣在《太空漫遊》與《三體》都讓這些“宇宙的主人”做到了神龍見首不見尾。

亙古不變的人性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好的科幻故事能對其編織出來的未來世界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這樣的未來世界可不是一個“魔獸世界”,一切都可以靠杜撰。優秀科幻故事裡的未來世界必須做到“有史可查”,而它的歷史也就是現實中我們生活的今天,同時我們的歷史也同樣是它的歷史。硬科幻要做到的不僅僅是天馬行空,還要解釋清楚哪裡來的天馬。一個充滿野心的科幻小說一旦起筆,一定是一個越來越複雜的進程,因為作者要花大量的篇幅來做背景介紹,任何一個幻想出來的太空項目和宇宙飛船的命名都極其考究,包含著人類千萬年來的夢想,或對過去的科學、文化與宗教的致敬。一個世紀或幾個世紀後的未來,隨著技術發展,一些生活方式的消亡與更多生活方式的興起,教育方式的改變(例如:心電傳輸)、語言結構的改變、星際殖民(重力差異)等,這些構想出來的改變都會帶來不得不去設想的問題,也就出現不得不去構想的解決方案,由此都會引人發問:一個“星際化”的時代裡政府與社會結構會是什麼樣的?打造如此變幻莫測的未來世界必要的是遵從一個唯一不變的大綱——亙古不變的人性。

憤世嫉俗者的樂土

在讀科幻故事的過程中我能體會到從事科幻故事創作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因此我自己嘗試過創作,在進行到30000字的時候放棄了,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吃了沒文化的虧)。為什麼我覺得它充滿樂趣呢?因為科幻故事可以通過描寫一個千百年後的成熟社會,詼諧又不失體面的諷刺今天的“原始習慣”,例如《3001太空漫遊》中男主機緣來到了1000年後的未來世界,問起是否有肉吃的時候,被3001年的未來人嘲笑其還改不了要吃“屍體製品”的惡習。

"

最近上映的影片《上海堡壘》引發激烈的討論,其實也算不上激烈,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感謝劉慈欣的出現,讓中國科幻故事的站在了很高的起跑線上。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探索的是想像的邊際,是對未來的思考,厲害的科幻故事想像的也許是未來數千年年甚至是數萬年的世界,並且能說服很多人相信那個未來真的可以實現,可以說沒有一種風格的故事有科幻那麼的考究創意,它不能像魔幻故事那樣完全的瞎掰,哪怕是軟科幻。科幻小說家就必須像一個全科醫生一樣能應對各種疑難雜症,在靠譜的框架裡放飛創意,根據對現實世界社會的理解,去構想在未來世界的科學、人性與社會背景下,人們如何去面對危機與享受生活。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成功的科幻故事就是未來社會學,在靠譜的框架下去展開無盡的狂想,而這靠譜的框架除了不可違背已知的科學界限,也就是關於人性的善惡的討論或推測了。要打破這個現代科學的框架,涉及類似內容的故事幾乎都會給出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神來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例如:如果一個作者要構建一個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這個文明已經打破了光速這個鐵律,那就必須要非常抽象的去解釋它如何做到的,因為人類宇宙飛行器的發展顯然是一個線性歷程,我們非常清楚目前的技術水平,現在有人要告訴我們50000年後的我們做到了,我們很自然的會想知道是怎麼做到的,人們會把現在面臨的難題統統拋出來,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體重的,怎樣在光速旅行中不被壓扁?而飛行器也是有質量的,加速至無限接近光速的話,我們需要用什麼樣的材料去打造這個飛行器?是什麼樣的動能來驅動加速它?也不能每一個故事裡都用曲率發動機去解釋一切,即便是曲率發動機,它運作原理是什麼樣的幾乎也無法解釋清楚,如果是正反物質湮滅提供動力,如何把湮滅產生的能量轉化成動能的同時避免災難?要把這一切解釋清楚並且描寫出畫面感,我想是很難的。此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但如果是設定存在一個天神級或造物級的文明呢?作者什麼都不必解釋,只要把一切奇蹟都歸結於他們就可以,不必解釋為什麼,因為就連故事裡的我們——人類,也是不知道的。比如《三體》裡的歌者文明,或《太空漫遊》系列中“石板”的主人,他們能夠用某種信號影響我們人類的演化進程、點醒我們的智慧,也可以用驚人的手段虹吸木星上的氣體,最後點燃木星,使木星成為太陽系的第二顆太陽。如此一個文明,它就是無所不能的,所以到了第四部《3001太空漫遊》中,我們看到他們居然沒有改變光速鐵律,這反倒成了很多讀者詬病其虎頭蛇尾的理由。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硬科幻故事裡一旦出現造物級文明,必須做到讓他們“神龍見首不見尾”,但凡嘗試去描寫他們形態外貌的,一定會是一場災難,因為不管怎麼做都是拙劣的,因為造物級文明不是任何人類可以定義的,在故事裡只能是他們定義我們。阿瑟.克拉克與劉慈欣在《太空漫遊》與《三體》都讓這些“宇宙的主人”做到了神龍見首不見尾。

亙古不變的人性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好的科幻故事能對其編織出來的未來世界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這樣的未來世界可不是一個“魔獸世界”,一切都可以靠杜撰。優秀科幻故事裡的未來世界必須做到“有史可查”,而它的歷史也就是現實中我們生活的今天,同時我們的歷史也同樣是它的歷史。硬科幻要做到的不僅僅是天馬行空,還要解釋清楚哪裡來的天馬。一個充滿野心的科幻小說一旦起筆,一定是一個越來越複雜的進程,因為作者要花大量的篇幅來做背景介紹,任何一個幻想出來的太空項目和宇宙飛船的命名都極其考究,包含著人類千萬年來的夢想,或對過去的科學、文化與宗教的致敬。一個世紀或幾個世紀後的未來,隨著技術發展,一些生活方式的消亡與更多生活方式的興起,教育方式的改變(例如:心電傳輸)、語言結構的改變、星際殖民(重力差異)等,這些構想出來的改變都會帶來不得不去設想的問題,也就出現不得不去構想的解決方案,由此都會引人發問:一個“星際化”的時代裡政府與社會結構會是什麼樣的?打造如此變幻莫測的未來世界必要的是遵從一個唯一不變的大綱——亙古不變的人性。

憤世嫉俗者的樂土

在讀科幻故事的過程中我能體會到從事科幻故事創作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因此我自己嘗試過創作,在進行到30000字的時候放棄了,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吃了沒文化的虧)。為什麼我覺得它充滿樂趣呢?因為科幻故事可以通過描寫一個千百年後的成熟社會,詼諧又不失體面的諷刺今天的“原始習慣”,例如《3001太空漫遊》中男主機緣來到了1000年後的未來世界,問起是否有肉吃的時候,被3001年的未來人嘲笑其還改不了要吃“屍體製品”的惡習。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也會表現為:都過了千百年了,人類還是如何不堪的“狗改不了吃屎”,如同《月海沉船》中,一個世紀後,行駛在月球的表面塵埃海的一艘觀光遊輪,在經歷月球地震導致的地基塌陷以後,沉入了塵埃海,事件發生以後,月球旅遊局局長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商業上的危機公關與救援行動可能產生的各種高昂費用,新聞記者仍然用其敏銳的嗅覺尋找著頭條新聞,對事件的結果並不關心,唯一讓他擔心的就是事件沒有進展,被困者要麼死,要麼活,二者其一都是大新聞;諸多劇情都顯示:金錢依然能使鬼推磨。《月海沉船》是一個很精彩的故事,講述了各種品質的人在一切協作,為了活下去,為了成功救援,為了功成名就、為了保住烏紗,而這一切發生在月球、發生在近月空間站。這是一本發表與1961年小說,它出自阿瑟.克拉克爵士之手,他是最牛的科幻作者之一,他也是有過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的故事可以說完全具備了優秀科幻故事的品質,一個獨立的創意,出自優秀的作家之手,有著往前或往後繼續創作的巨大空間。科幻故事有兩個最主流的故事背景——人類文明面對內憂或外患的挑戰,應對方式也基本分為兩種——留下來或走出去,而《流浪地球》的故事創造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留下來的同時也走出去。如果《流浪地球》電影在沒有續集的情況下,我認為還是缺乏了一些點睛之筆。

"

最近上映的影片《上海堡壘》引發激烈的討論,其實也算不上激烈,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感謝劉慈欣的出現,讓中國科幻故事的站在了很高的起跑線上。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探索的是想像的邊際,是對未來的思考,厲害的科幻故事想像的也許是未來數千年年甚至是數萬年的世界,並且能說服很多人相信那個未來真的可以實現,可以說沒有一種風格的故事有科幻那麼的考究創意,它不能像魔幻故事那樣完全的瞎掰,哪怕是軟科幻。科幻小說家就必須像一個全科醫生一樣能應對各種疑難雜症,在靠譜的框架裡放飛創意,根據對現實世界社會的理解,去構想在未來世界的科學、人性與社會背景下,人們如何去面對危機與享受生活。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成功的科幻故事就是未來社會學,在靠譜的框架下去展開無盡的狂想,而這靠譜的框架除了不可違背已知的科學界限,也就是關於人性的善惡的討論或推測了。要打破這個現代科學的框架,涉及類似內容的故事幾乎都會給出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神來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例如:如果一個作者要構建一個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這個文明已經打破了光速這個鐵律,那就必須要非常抽象的去解釋它如何做到的,因為人類宇宙飛行器的發展顯然是一個線性歷程,我們非常清楚目前的技術水平,現在有人要告訴我們50000年後的我們做到了,我們很自然的會想知道是怎麼做到的,人們會把現在面臨的難題統統拋出來,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體重的,怎樣在光速旅行中不被壓扁?而飛行器也是有質量的,加速至無限接近光速的話,我們需要用什麼樣的材料去打造這個飛行器?是什麼樣的動能來驅動加速它?也不能每一個故事裡都用曲率發動機去解釋一切,即便是曲率發動機,它運作原理是什麼樣的幾乎也無法解釋清楚,如果是正反物質湮滅提供動力,如何把湮滅產生的能量轉化成動能的同時避免災難?要把這一切解釋清楚並且描寫出畫面感,我想是很難的。此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但如果是設定存在一個天神級或造物級的文明呢?作者什麼都不必解釋,只要把一切奇蹟都歸結於他們就可以,不必解釋為什麼,因為就連故事裡的我們——人類,也是不知道的。比如《三體》裡的歌者文明,或《太空漫遊》系列中“石板”的主人,他們能夠用某種信號影響我們人類的演化進程、點醒我們的智慧,也可以用驚人的手段虹吸木星上的氣體,最後點燃木星,使木星成為太陽系的第二顆太陽。如此一個文明,它就是無所不能的,所以到了第四部《3001太空漫遊》中,我們看到他們居然沒有改變光速鐵律,這反倒成了很多讀者詬病其虎頭蛇尾的理由。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硬科幻故事裡一旦出現造物級文明,必須做到讓他們“神龍見首不見尾”,但凡嘗試去描寫他們形態外貌的,一定會是一場災難,因為不管怎麼做都是拙劣的,因為造物級文明不是任何人類可以定義的,在故事裡只能是他們定義我們。阿瑟.克拉克與劉慈欣在《太空漫遊》與《三體》都讓這些“宇宙的主人”做到了神龍見首不見尾。

亙古不變的人性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好的科幻故事能對其編織出來的未來世界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這樣的未來世界可不是一個“魔獸世界”,一切都可以靠杜撰。優秀科幻故事裡的未來世界必須做到“有史可查”,而它的歷史也就是現實中我們生活的今天,同時我們的歷史也同樣是它的歷史。硬科幻要做到的不僅僅是天馬行空,還要解釋清楚哪裡來的天馬。一個充滿野心的科幻小說一旦起筆,一定是一個越來越複雜的進程,因為作者要花大量的篇幅來做背景介紹,任何一個幻想出來的太空項目和宇宙飛船的命名都極其考究,包含著人類千萬年來的夢想,或對過去的科學、文化與宗教的致敬。一個世紀或幾個世紀後的未來,隨著技術發展,一些生活方式的消亡與更多生活方式的興起,教育方式的改變(例如:心電傳輸)、語言結構的改變、星際殖民(重力差異)等,這些構想出來的改變都會帶來不得不去設想的問題,也就出現不得不去構想的解決方案,由此都會引人發問:一個“星際化”的時代裡政府與社會結構會是什麼樣的?打造如此變幻莫測的未來世界必要的是遵從一個唯一不變的大綱——亙古不變的人性。

憤世嫉俗者的樂土

在讀科幻故事的過程中我能體會到從事科幻故事創作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因此我自己嘗試過創作,在進行到30000字的時候放棄了,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吃了沒文化的虧)。為什麼我覺得它充滿樂趣呢?因為科幻故事可以通過描寫一個千百年後的成熟社會,詼諧又不失體面的諷刺今天的“原始習慣”,例如《3001太空漫遊》中男主機緣來到了1000年後的未來世界,問起是否有肉吃的時候,被3001年的未來人嘲笑其還改不了要吃“屍體製品”的惡習。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也會表現為:都過了千百年了,人類還是如何不堪的“狗改不了吃屎”,如同《月海沉船》中,一個世紀後,行駛在月球的表面塵埃海的一艘觀光遊輪,在經歷月球地震導致的地基塌陷以後,沉入了塵埃海,事件發生以後,月球旅遊局局長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商業上的危機公關與救援行動可能產生的各種高昂費用,新聞記者仍然用其敏銳的嗅覺尋找著頭條新聞,對事件的結果並不關心,唯一讓他擔心的就是事件沒有進展,被困者要麼死,要麼活,二者其一都是大新聞;諸多劇情都顯示:金錢依然能使鬼推磨。《月海沉船》是一個很精彩的故事,講述了各種品質的人在一切協作,為了活下去,為了成功救援,為了功成名就、為了保住烏紗,而這一切發生在月球、發生在近月空間站。這是一本發表與1961年小說,它出自阿瑟.克拉克爵士之手,他是最牛的科幻作者之一,他也是有過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的故事可以說完全具備了優秀科幻故事的品質,一個獨立的創意,出自優秀的作家之手,有著往前或往後繼續創作的巨大空間。科幻故事有兩個最主流的故事背景——人類文明面對內憂或外患的挑戰,應對方式也基本分為兩種——留下來或走出去,而《流浪地球》的故事創造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留下來的同時也走出去。如果《流浪地球》電影在沒有續集的情況下,我認為還是缺乏了一些點睛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假如《流浪地球》要有一個前傳,那麼我認為這個故事應該重點放在描寫那30億被犧牲的人身上,做一些倫理上的討論,畢竟按照電影裡的說法,進入地下城去活下來與否全是看運氣,靠抽籤來決定,那就等於告訴即將被犧牲的人們一個事實:災難來了,我們要選全球一半的人去送死,恭喜你們中獎了,現在去菜市口領獎吧。我相信沒人可以保證這30億倒黴蛋能異口同聲的回答:遵命,我們的榮幸,所以在行星發動機的建造過程中或準備出發前,這30億人中一定會集結其大量的極端恐怖組織,然後理直氣壯穿上印有“憑什麼?”的服裝,展開全球性步伐統一的恐怖襲擊,恐怖襲擊針對平民或針對行星發動機,如此,在災難來臨之前就會有大量人口死於這場空前絕後的爭端。

續集的話應該放在一個主題方向:在這場2500年的旅途中,我們如何做到不忘初心?人類對太陽系的記憶隨著一代一代人的離去而被淡忘,人們忘記了這場流浪最初的理由,習慣了這樣的現實,甚至出發地與目的地都成了一種都市傳說。如何讓他們始終理解行星發動機的重要性成了一項重要工作,對目的地保持好奇心成了最高指導思想。或者,路途中發現了更好的目的地,一部分有權勢的人打造了一個新的殖民方舟離開,留下一群廢土賤民甚至忘了對行星發動機進行必要維護,導致在終點等待他們的變成一場災難,而剩下的時間他們要麼繼續混吃等死,要麼復甦圖強。或者流浪過程中遭遇或歹或善的高等文明,流浪孤星的命運再次改變。

“科幻”一點都不“幻”

科幻小說聽上去是一種超越現實的狂想,不像愛情小說可以描繪出不會存在於現實的完美情人;推理小說描寫出現實中很難找到的絕頂天才;武俠小說中的絕世高手,而科幻小說是唯一在很長很長時間裡無法超越現實的文體,甚至永遠不會超越現實,因為我們對它的“對象現實”——太空知之甚少,任憑我們如何想象,宇宙的現實永遠比想象離譜的多。對很多人來說宇宙就是他們偶爾仰望的那片星空,對其條件反射的形容詞永遠是“浩瀚”,但不管我們如何被宇宙所震撼,或是如何的對其漠不關心,宇宙統統都不在乎,不管我們擁有多長遠的未來,似乎永遠無法超越宇宙的尺度。它能被解釋的那些部分,充斥著各式各樣不可言喻的術語,它未被探索的那些部分,永遠只能用天文數字來形容。不論我們的文學如何狂想,宇宙遠近之處所發生的一切只會遠遠的超出我們最誇張的構思,而且這樣的絕對優勢會持續下去,如同我們似乎永遠無法回答,宇宙的之外是什麼,宇宙之外的之外又是什麼,它會不會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俄羅斯套娃?如果造物主創造了我們,又是誰創造了他們,誰又是創造了創造他們的他們?

"

最近上映的影片《上海堡壘》引發激烈的討論,其實也算不上激烈,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感謝劉慈欣的出現,讓中國科幻故事的站在了很高的起跑線上。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探索的是想像的邊際,是對未來的思考,厲害的科幻故事想像的也許是未來數千年年甚至是數萬年的世界,並且能說服很多人相信那個未來真的可以實現,可以說沒有一種風格的故事有科幻那麼的考究創意,它不能像魔幻故事那樣完全的瞎掰,哪怕是軟科幻。科幻小說家就必須像一個全科醫生一樣能應對各種疑難雜症,在靠譜的框架裡放飛創意,根據對現實世界社會的理解,去構想在未來世界的科學、人性與社會背景下,人們如何去面對危機與享受生活。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成功的科幻故事就是未來社會學,在靠譜的框架下去展開無盡的狂想,而這靠譜的框架除了不可違背已知的科學界限,也就是關於人性的善惡的討論或推測了。要打破這個現代科學的框架,涉及類似內容的故事幾乎都會給出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神來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例如:如果一個作者要構建一個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這個文明已經打破了光速這個鐵律,那就必須要非常抽象的去解釋它如何做到的,因為人類宇宙飛行器的發展顯然是一個線性歷程,我們非常清楚目前的技術水平,現在有人要告訴我們50000年後的我們做到了,我們很自然的會想知道是怎麼做到的,人們會把現在面臨的難題統統拋出來,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體重的,怎樣在光速旅行中不被壓扁?而飛行器也是有質量的,加速至無限接近光速的話,我們需要用什麼樣的材料去打造這個飛行器?是什麼樣的動能來驅動加速它?也不能每一個故事裡都用曲率發動機去解釋一切,即便是曲率發動機,它運作原理是什麼樣的幾乎也無法解釋清楚,如果是正反物質湮滅提供動力,如何把湮滅產生的能量轉化成動能的同時避免災難?要把這一切解釋清楚並且描寫出畫面感,我想是很難的。此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但如果是設定存在一個天神級或造物級的文明呢?作者什麼都不必解釋,只要把一切奇蹟都歸結於他們就可以,不必解釋為什麼,因為就連故事裡的我們——人類,也是不知道的。比如《三體》裡的歌者文明,或《太空漫遊》系列中“石板”的主人,他們能夠用某種信號影響我們人類的演化進程、點醒我們的智慧,也可以用驚人的手段虹吸木星上的氣體,最後點燃木星,使木星成為太陽系的第二顆太陽。如此一個文明,它就是無所不能的,所以到了第四部《3001太空漫遊》中,我們看到他們居然沒有改變光速鐵律,這反倒成了很多讀者詬病其虎頭蛇尾的理由。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硬科幻故事裡一旦出現造物級文明,必須做到讓他們“神龍見首不見尾”,但凡嘗試去描寫他們形態外貌的,一定會是一場災難,因為不管怎麼做都是拙劣的,因為造物級文明不是任何人類可以定義的,在故事裡只能是他們定義我們。阿瑟.克拉克與劉慈欣在《太空漫遊》與《三體》都讓這些“宇宙的主人”做到了神龍見首不見尾。

亙古不變的人性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好的科幻故事能對其編織出來的未來世界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這樣的未來世界可不是一個“魔獸世界”,一切都可以靠杜撰。優秀科幻故事裡的未來世界必須做到“有史可查”,而它的歷史也就是現實中我們生活的今天,同時我們的歷史也同樣是它的歷史。硬科幻要做到的不僅僅是天馬行空,還要解釋清楚哪裡來的天馬。一個充滿野心的科幻小說一旦起筆,一定是一個越來越複雜的進程,因為作者要花大量的篇幅來做背景介紹,任何一個幻想出來的太空項目和宇宙飛船的命名都極其考究,包含著人類千萬年來的夢想,或對過去的科學、文化與宗教的致敬。一個世紀或幾個世紀後的未來,隨著技術發展,一些生活方式的消亡與更多生活方式的興起,教育方式的改變(例如:心電傳輸)、語言結構的改變、星際殖民(重力差異)等,這些構想出來的改變都會帶來不得不去設想的問題,也就出現不得不去構想的解決方案,由此都會引人發問:一個“星際化”的時代裡政府與社會結構會是什麼樣的?打造如此變幻莫測的未來世界必要的是遵從一個唯一不變的大綱——亙古不變的人性。

憤世嫉俗者的樂土

在讀科幻故事的過程中我能體會到從事科幻故事創作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因此我自己嘗試過創作,在進行到30000字的時候放棄了,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吃了沒文化的虧)。為什麼我覺得它充滿樂趣呢?因為科幻故事可以通過描寫一個千百年後的成熟社會,詼諧又不失體面的諷刺今天的“原始習慣”,例如《3001太空漫遊》中男主機緣來到了1000年後的未來世界,問起是否有肉吃的時候,被3001年的未來人嘲笑其還改不了要吃“屍體製品”的惡習。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也會表現為:都過了千百年了,人類還是如何不堪的“狗改不了吃屎”,如同《月海沉船》中,一個世紀後,行駛在月球的表面塵埃海的一艘觀光遊輪,在經歷月球地震導致的地基塌陷以後,沉入了塵埃海,事件發生以後,月球旅遊局局長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商業上的危機公關與救援行動可能產生的各種高昂費用,新聞記者仍然用其敏銳的嗅覺尋找著頭條新聞,對事件的結果並不關心,唯一讓他擔心的就是事件沒有進展,被困者要麼死,要麼活,二者其一都是大新聞;諸多劇情都顯示:金錢依然能使鬼推磨。《月海沉船》是一個很精彩的故事,講述了各種品質的人在一切協作,為了活下去,為了成功救援,為了功成名就、為了保住烏紗,而這一切發生在月球、發生在近月空間站。這是一本發表與1961年小說,它出自阿瑟.克拉克爵士之手,他是最牛的科幻作者之一,他也是有過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的故事可以說完全具備了優秀科幻故事的品質,一個獨立的創意,出自優秀的作家之手,有著往前或往後繼續創作的巨大空間。科幻故事有兩個最主流的故事背景——人類文明面對內憂或外患的挑戰,應對方式也基本分為兩種——留下來或走出去,而《流浪地球》的故事創造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留下來的同時也走出去。如果《流浪地球》電影在沒有續集的情況下,我認為還是缺乏了一些點睛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假如《流浪地球》要有一個前傳,那麼我認為這個故事應該重點放在描寫那30億被犧牲的人身上,做一些倫理上的討論,畢竟按照電影裡的說法,進入地下城去活下來與否全是看運氣,靠抽籤來決定,那就等於告訴即將被犧牲的人們一個事實:災難來了,我們要選全球一半的人去送死,恭喜你們中獎了,現在去菜市口領獎吧。我相信沒人可以保證這30億倒黴蛋能異口同聲的回答:遵命,我們的榮幸,所以在行星發動機的建造過程中或準備出發前,這30億人中一定會集結其大量的極端恐怖組織,然後理直氣壯穿上印有“憑什麼?”的服裝,展開全球性步伐統一的恐怖襲擊,恐怖襲擊針對平民或針對行星發動機,如此,在災難來臨之前就會有大量人口死於這場空前絕後的爭端。

續集的話應該放在一個主題方向:在這場2500年的旅途中,我們如何做到不忘初心?人類對太陽系的記憶隨著一代一代人的離去而被淡忘,人們忘記了這場流浪最初的理由,習慣了這樣的現實,甚至出發地與目的地都成了一種都市傳說。如何讓他們始終理解行星發動機的重要性成了一項重要工作,對目的地保持好奇心成了最高指導思想。或者,路途中發現了更好的目的地,一部分有權勢的人打造了一個新的殖民方舟離開,留下一群廢土賤民甚至忘了對行星發動機進行必要維護,導致在終點等待他們的變成一場災難,而剩下的時間他們要麼繼續混吃等死,要麼復甦圖強。或者流浪過程中遭遇或歹或善的高等文明,流浪孤星的命運再次改變。

“科幻”一點都不“幻”

科幻小說聽上去是一種超越現實的狂想,不像愛情小說可以描繪出不會存在於現實的完美情人;推理小說描寫出現實中很難找到的絕頂天才;武俠小說中的絕世高手,而科幻小說是唯一在很長很長時間裡無法超越現實的文體,甚至永遠不會超越現實,因為我們對它的“對象現實”——太空知之甚少,任憑我們如何想象,宇宙的現實永遠比想象離譜的多。對很多人來說宇宙就是他們偶爾仰望的那片星空,對其條件反射的形容詞永遠是“浩瀚”,但不管我們如何被宇宙所震撼,或是如何的對其漠不關心,宇宙統統都不在乎,不管我們擁有多長遠的未來,似乎永遠無法超越宇宙的尺度。它能被解釋的那些部分,充斥著各式各樣不可言喻的術語,它未被探索的那些部分,永遠只能用天文數字來形容。不論我們的文學如何狂想,宇宙遠近之處所發生的一切只會遠遠的超出我們最誇張的構思,而且這樣的絕對優勢會持續下去,如同我們似乎永遠無法回答,宇宙的之外是什麼,宇宙之外的之外又是什麼,它會不會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俄羅斯套娃?如果造物主創造了我們,又是誰創造了他們,誰又是創造了創造他們的他們?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太陽系

《太空漫遊》裡,留給讀者最大的腦洞就是,如果每一顆恆星都是被高等文明點燃的行星,而在一個太陽系裡優先誕生了第一個文明以後,神級文明就會點燃該恆星系的最大行星,使之成為該恆星系裡的另一個恆星系,而在這個新恆星系裡某個曾經的衛星如今的行星上,神級文明又會點醒另一個新的文明,而當第一個文明逐漸成熟到可以與神級文明理性對話的時候,第一文明就會成為這個二體星系的新神,在自我發展的同時還要承擔起監護人的義務,這樣的不斷探索似乎漫無目的,又好像帶著一個不可解釋的終極目的。神級文明就像董事長,第一文明就像總經理,第二文明就像銷售總監,當第三個文明被第一個文明創造的時候,第一文明就晉升為神級文明,像極了傳銷裡不斷去發展下線。如果帶著這樣的狂想,再抬頭仰望星空,看到的幾乎每一顆發亮的星星都是一個恆星系或是一個蘊含億萬恆星系的銀河系,你會不會突然有一種敬畏造物的感悟呢?

我認為科幻小說的創作是對作者各方面功底的最大考驗,如果你有讀過阿瑟.克拉克的故事,你會發現,這位大師的創作前提是他能把物理、天文、地理、氣象、歷史、政治、社會等多領域的知識熟練的運用的創作中,與此同時他有著能讓人佩服的在雪地裡跪三天三夜的超凡想象力,而且這位大師一直到80多歲還在創作。

"

最近上映的影片《上海堡壘》引發激烈的討論,其實也算不上激烈,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感謝劉慈欣的出現,讓中國科幻故事的站在了很高的起跑線上。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探索的是想像的邊際,是對未來的思考,厲害的科幻故事想像的也許是未來數千年年甚至是數萬年的世界,並且能說服很多人相信那個未來真的可以實現,可以說沒有一種風格的故事有科幻那麼的考究創意,它不能像魔幻故事那樣完全的瞎掰,哪怕是軟科幻。科幻小說家就必須像一個全科醫生一樣能應對各種疑難雜症,在靠譜的框架裡放飛創意,根據對現實世界社會的理解,去構想在未來世界的科學、人性與社會背景下,人們如何去面對危機與享受生活。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成功的科幻故事就是未來社會學,在靠譜的框架下去展開無盡的狂想,而這靠譜的框架除了不可違背已知的科學界限,也就是關於人性的善惡的討論或推測了。要打破這個現代科學的框架,涉及類似內容的故事幾乎都會給出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神來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例如:如果一個作者要構建一個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這個文明已經打破了光速這個鐵律,那就必須要非常抽象的去解釋它如何做到的,因為人類宇宙飛行器的發展顯然是一個線性歷程,我們非常清楚目前的技術水平,現在有人要告訴我們50000年後的我們做到了,我們很自然的會想知道是怎麼做到的,人們會把現在面臨的難題統統拋出來,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體重的,怎樣在光速旅行中不被壓扁?而飛行器也是有質量的,加速至無限接近光速的話,我們需要用什麼樣的材料去打造這個飛行器?是什麼樣的動能來驅動加速它?也不能每一個故事裡都用曲率發動機去解釋一切,即便是曲率發動機,它運作原理是什麼樣的幾乎也無法解釋清楚,如果是正反物質湮滅提供動力,如何把湮滅產生的能量轉化成動能的同時避免災難?要把這一切解釋清楚並且描寫出畫面感,我想是很難的。此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但如果是設定存在一個天神級或造物級的文明呢?作者什麼都不必解釋,只要把一切奇蹟都歸結於他們就可以,不必解釋為什麼,因為就連故事裡的我們——人類,也是不知道的。比如《三體》裡的歌者文明,或《太空漫遊》系列中“石板”的主人,他們能夠用某種信號影響我們人類的演化進程、點醒我們的智慧,也可以用驚人的手段虹吸木星上的氣體,最後點燃木星,使木星成為太陽系的第二顆太陽。如此一個文明,它就是無所不能的,所以到了第四部《3001太空漫遊》中,我們看到他們居然沒有改變光速鐵律,這反倒成了很多讀者詬病其虎頭蛇尾的理由。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硬科幻故事裡一旦出現造物級文明,必須做到讓他們“神龍見首不見尾”,但凡嘗試去描寫他們形態外貌的,一定會是一場災難,因為不管怎麼做都是拙劣的,因為造物級文明不是任何人類可以定義的,在故事裡只能是他們定義我們。阿瑟.克拉克與劉慈欣在《太空漫遊》與《三體》都讓這些“宇宙的主人”做到了神龍見首不見尾。

亙古不變的人性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好的科幻故事能對其編織出來的未來世界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這樣的未來世界可不是一個“魔獸世界”,一切都可以靠杜撰。優秀科幻故事裡的未來世界必須做到“有史可查”,而它的歷史也就是現實中我們生活的今天,同時我們的歷史也同樣是它的歷史。硬科幻要做到的不僅僅是天馬行空,還要解釋清楚哪裡來的天馬。一個充滿野心的科幻小說一旦起筆,一定是一個越來越複雜的進程,因為作者要花大量的篇幅來做背景介紹,任何一個幻想出來的太空項目和宇宙飛船的命名都極其考究,包含著人類千萬年來的夢想,或對過去的科學、文化與宗教的致敬。一個世紀或幾個世紀後的未來,隨著技術發展,一些生活方式的消亡與更多生活方式的興起,教育方式的改變(例如:心電傳輸)、語言結構的改變、星際殖民(重力差異)等,這些構想出來的改變都會帶來不得不去設想的問題,也就出現不得不去構想的解決方案,由此都會引人發問:一個“星際化”的時代裡政府與社會結構會是什麼樣的?打造如此變幻莫測的未來世界必要的是遵從一個唯一不變的大綱——亙古不變的人性。

憤世嫉俗者的樂土

在讀科幻故事的過程中我能體會到從事科幻故事創作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因此我自己嘗試過創作,在進行到30000字的時候放棄了,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吃了沒文化的虧)。為什麼我覺得它充滿樂趣呢?因為科幻故事可以通過描寫一個千百年後的成熟社會,詼諧又不失體面的諷刺今天的“原始習慣”,例如《3001太空漫遊》中男主機緣來到了1000年後的未來世界,問起是否有肉吃的時候,被3001年的未來人嘲笑其還改不了要吃“屍體製品”的惡習。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也會表現為:都過了千百年了,人類還是如何不堪的“狗改不了吃屎”,如同《月海沉船》中,一個世紀後,行駛在月球的表面塵埃海的一艘觀光遊輪,在經歷月球地震導致的地基塌陷以後,沉入了塵埃海,事件發生以後,月球旅遊局局長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商業上的危機公關與救援行動可能產生的各種高昂費用,新聞記者仍然用其敏銳的嗅覺尋找著頭條新聞,對事件的結果並不關心,唯一讓他擔心的就是事件沒有進展,被困者要麼死,要麼活,二者其一都是大新聞;諸多劇情都顯示:金錢依然能使鬼推磨。《月海沉船》是一個很精彩的故事,講述了各種品質的人在一切協作,為了活下去,為了成功救援,為了功成名就、為了保住烏紗,而這一切發生在月球、發生在近月空間站。這是一本發表與1961年小說,它出自阿瑟.克拉克爵士之手,他是最牛的科幻作者之一,他也是有過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的故事可以說完全具備了優秀科幻故事的品質,一個獨立的創意,出自優秀的作家之手,有著往前或往後繼續創作的巨大空間。科幻故事有兩個最主流的故事背景——人類文明面對內憂或外患的挑戰,應對方式也基本分為兩種——留下來或走出去,而《流浪地球》的故事創造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留下來的同時也走出去。如果《流浪地球》電影在沒有續集的情況下,我認為還是缺乏了一些點睛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假如《流浪地球》要有一個前傳,那麼我認為這個故事應該重點放在描寫那30億被犧牲的人身上,做一些倫理上的討論,畢竟按照電影裡的說法,進入地下城去活下來與否全是看運氣,靠抽籤來決定,那就等於告訴即將被犧牲的人們一個事實:災難來了,我們要選全球一半的人去送死,恭喜你們中獎了,現在去菜市口領獎吧。我相信沒人可以保證這30億倒黴蛋能異口同聲的回答:遵命,我們的榮幸,所以在行星發動機的建造過程中或準備出發前,這30億人中一定會集結其大量的極端恐怖組織,然後理直氣壯穿上印有“憑什麼?”的服裝,展開全球性步伐統一的恐怖襲擊,恐怖襲擊針對平民或針對行星發動機,如此,在災難來臨之前就會有大量人口死於這場空前絕後的爭端。

續集的話應該放在一個主題方向:在這場2500年的旅途中,我們如何做到不忘初心?人類對太陽系的記憶隨著一代一代人的離去而被淡忘,人們忘記了這場流浪最初的理由,習慣了這樣的現實,甚至出發地與目的地都成了一種都市傳說。如何讓他們始終理解行星發動機的重要性成了一項重要工作,對目的地保持好奇心成了最高指導思想。或者,路途中發現了更好的目的地,一部分有權勢的人打造了一個新的殖民方舟離開,留下一群廢土賤民甚至忘了對行星發動機進行必要維護,導致在終點等待他們的變成一場災難,而剩下的時間他們要麼繼續混吃等死,要麼復甦圖強。或者流浪過程中遭遇或歹或善的高等文明,流浪孤星的命運再次改變。

“科幻”一點都不“幻”

科幻小說聽上去是一種超越現實的狂想,不像愛情小說可以描繪出不會存在於現實的完美情人;推理小說描寫出現實中很難找到的絕頂天才;武俠小說中的絕世高手,而科幻小說是唯一在很長很長時間裡無法超越現實的文體,甚至永遠不會超越現實,因為我們對它的“對象現實”——太空知之甚少,任憑我們如何想象,宇宙的現實永遠比想象離譜的多。對很多人來說宇宙就是他們偶爾仰望的那片星空,對其條件反射的形容詞永遠是“浩瀚”,但不管我們如何被宇宙所震撼,或是如何的對其漠不關心,宇宙統統都不在乎,不管我們擁有多長遠的未來,似乎永遠無法超越宇宙的尺度。它能被解釋的那些部分,充斥著各式各樣不可言喻的術語,它未被探索的那些部分,永遠只能用天文數字來形容。不論我們的文學如何狂想,宇宙遠近之處所發生的一切只會遠遠的超出我們最誇張的構思,而且這樣的絕對優勢會持續下去,如同我們似乎永遠無法回答,宇宙的之外是什麼,宇宙之外的之外又是什麼,它會不會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俄羅斯套娃?如果造物主創造了我們,又是誰創造了他們,誰又是創造了創造他們的他們?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太陽系

《太空漫遊》裡,留給讀者最大的腦洞就是,如果每一顆恆星都是被高等文明點燃的行星,而在一個太陽系裡優先誕生了第一個文明以後,神級文明就會點燃該恆星系的最大行星,使之成為該恆星系裡的另一個恆星系,而在這個新恆星系裡某個曾經的衛星如今的行星上,神級文明又會點醒另一個新的文明,而當第一個文明逐漸成熟到可以與神級文明理性對話的時候,第一文明就會成為這個二體星系的新神,在自我發展的同時還要承擔起監護人的義務,這樣的不斷探索似乎漫無目的,又好像帶著一個不可解釋的終極目的。神級文明就像董事長,第一文明就像總經理,第二文明就像銷售總監,當第三個文明被第一個文明創造的時候,第一文明就晉升為神級文明,像極了傳銷裡不斷去發展下線。如果帶著這樣的狂想,再抬頭仰望星空,看到的幾乎每一顆發亮的星星都是一個恆星系或是一個蘊含億萬恆星系的銀河系,你會不會突然有一種敬畏造物的感悟呢?

我認為科幻小說的創作是對作者各方面功底的最大考驗,如果你有讀過阿瑟.克拉克的故事,你會發現,這位大師的創作前提是他能把物理、天文、地理、氣象、歷史、政治、社會等多領域的知識熟練的運用的創作中,與此同時他有著能讓人佩服的在雪地裡跪三天三夜的超凡想象力,而且這位大師一直到80多歲還在創作。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阿瑟.克拉克

本文推薦

與其說是推薦,不如說是介紹一下個人喜好。

"

最近上映的影片《上海堡壘》引發激烈的討論,其實也算不上激烈,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感謝劉慈欣的出現,讓中國科幻故事的站在了很高的起跑線上。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探索的是想像的邊際,是對未來的思考,厲害的科幻故事想像的也許是未來數千年年甚至是數萬年的世界,並且能說服很多人相信那個未來真的可以實現,可以說沒有一種風格的故事有科幻那麼的考究創意,它不能像魔幻故事那樣完全的瞎掰,哪怕是軟科幻。科幻小說家就必須像一個全科醫生一樣能應對各種疑難雜症,在靠譜的框架裡放飛創意,根據對現實世界社會的理解,去構想在未來世界的科學、人性與社會背景下,人們如何去面對危機與享受生活。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成功的科幻故事就是未來社會學,在靠譜的框架下去展開無盡的狂想,而這靠譜的框架除了不可違背已知的科學界限,也就是關於人性的善惡的討論或推測了。要打破這個現代科學的框架,涉及類似內容的故事幾乎都會給出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神來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例如:如果一個作者要構建一個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這個文明已經打破了光速這個鐵律,那就必須要非常抽象的去解釋它如何做到的,因為人類宇宙飛行器的發展顯然是一個線性歷程,我們非常清楚目前的技術水平,現在有人要告訴我們50000年後的我們做到了,我們很自然的會想知道是怎麼做到的,人們會把現在面臨的難題統統拋出來,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體重的,怎樣在光速旅行中不被壓扁?而飛行器也是有質量的,加速至無限接近光速的話,我們需要用什麼樣的材料去打造這個飛行器?是什麼樣的動能來驅動加速它?也不能每一個故事裡都用曲率發動機去解釋一切,即便是曲率發動機,它運作原理是什麼樣的幾乎也無法解釋清楚,如果是正反物質湮滅提供動力,如何把湮滅產生的能量轉化成動能的同時避免災難?要把這一切解釋清楚並且描寫出畫面感,我想是很難的。此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但如果是設定存在一個天神級或造物級的文明呢?作者什麼都不必解釋,只要把一切奇蹟都歸結於他們就可以,不必解釋為什麼,因為就連故事裡的我們——人類,也是不知道的。比如《三體》裡的歌者文明,或《太空漫遊》系列中“石板”的主人,他們能夠用某種信號影響我們人類的演化進程、點醒我們的智慧,也可以用驚人的手段虹吸木星上的氣體,最後點燃木星,使木星成為太陽系的第二顆太陽。如此一個文明,它就是無所不能的,所以到了第四部《3001太空漫遊》中,我們看到他們居然沒有改變光速鐵律,這反倒成了很多讀者詬病其虎頭蛇尾的理由。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硬科幻故事裡一旦出現造物級文明,必須做到讓他們“神龍見首不見尾”,但凡嘗試去描寫他們形態外貌的,一定會是一場災難,因為不管怎麼做都是拙劣的,因為造物級文明不是任何人類可以定義的,在故事裡只能是他們定義我們。阿瑟.克拉克與劉慈欣在《太空漫遊》與《三體》都讓這些“宇宙的主人”做到了神龍見首不見尾。

亙古不變的人性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好的科幻故事能對其編織出來的未來世界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這樣的未來世界可不是一個“魔獸世界”,一切都可以靠杜撰。優秀科幻故事裡的未來世界必須做到“有史可查”,而它的歷史也就是現實中我們生活的今天,同時我們的歷史也同樣是它的歷史。硬科幻要做到的不僅僅是天馬行空,還要解釋清楚哪裡來的天馬。一個充滿野心的科幻小說一旦起筆,一定是一個越來越複雜的進程,因為作者要花大量的篇幅來做背景介紹,任何一個幻想出來的太空項目和宇宙飛船的命名都極其考究,包含著人類千萬年來的夢想,或對過去的科學、文化與宗教的致敬。一個世紀或幾個世紀後的未來,隨著技術發展,一些生活方式的消亡與更多生活方式的興起,教育方式的改變(例如:心電傳輸)、語言結構的改變、星際殖民(重力差異)等,這些構想出來的改變都會帶來不得不去設想的問題,也就出現不得不去構想的解決方案,由此都會引人發問:一個“星際化”的時代裡政府與社會結構會是什麼樣的?打造如此變幻莫測的未來世界必要的是遵從一個唯一不變的大綱——亙古不變的人性。

憤世嫉俗者的樂土

在讀科幻故事的過程中我能體會到從事科幻故事創作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因此我自己嘗試過創作,在進行到30000字的時候放棄了,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吃了沒文化的虧)。為什麼我覺得它充滿樂趣呢?因為科幻故事可以通過描寫一個千百年後的成熟社會,詼諧又不失體面的諷刺今天的“原始習慣”,例如《3001太空漫遊》中男主機緣來到了1000年後的未來世界,問起是否有肉吃的時候,被3001年的未來人嘲笑其還改不了要吃“屍體製品”的惡習。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也會表現為:都過了千百年了,人類還是如何不堪的“狗改不了吃屎”,如同《月海沉船》中,一個世紀後,行駛在月球的表面塵埃海的一艘觀光遊輪,在經歷月球地震導致的地基塌陷以後,沉入了塵埃海,事件發生以後,月球旅遊局局長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商業上的危機公關與救援行動可能產生的各種高昂費用,新聞記者仍然用其敏銳的嗅覺尋找著頭條新聞,對事件的結果並不關心,唯一讓他擔心的就是事件沒有進展,被困者要麼死,要麼活,二者其一都是大新聞;諸多劇情都顯示:金錢依然能使鬼推磨。《月海沉船》是一個很精彩的故事,講述了各種品質的人在一切協作,為了活下去,為了成功救援,為了功成名就、為了保住烏紗,而這一切發生在月球、發生在近月空間站。這是一本發表與1961年小說,它出自阿瑟.克拉克爵士之手,他是最牛的科幻作者之一,他也是有過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的故事可以說完全具備了優秀科幻故事的品質,一個獨立的創意,出自優秀的作家之手,有著往前或往後繼續創作的巨大空間。科幻故事有兩個最主流的故事背景——人類文明面對內憂或外患的挑戰,應對方式也基本分為兩種——留下來或走出去,而《流浪地球》的故事創造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留下來的同時也走出去。如果《流浪地球》電影在沒有續集的情況下,我認為還是缺乏了一些點睛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假如《流浪地球》要有一個前傳,那麼我認為這個故事應該重點放在描寫那30億被犧牲的人身上,做一些倫理上的討論,畢竟按照電影裡的說法,進入地下城去活下來與否全是看運氣,靠抽籤來決定,那就等於告訴即將被犧牲的人們一個事實:災難來了,我們要選全球一半的人去送死,恭喜你們中獎了,現在去菜市口領獎吧。我相信沒人可以保證這30億倒黴蛋能異口同聲的回答:遵命,我們的榮幸,所以在行星發動機的建造過程中或準備出發前,這30億人中一定會集結其大量的極端恐怖組織,然後理直氣壯穿上印有“憑什麼?”的服裝,展開全球性步伐統一的恐怖襲擊,恐怖襲擊針對平民或針對行星發動機,如此,在災難來臨之前就會有大量人口死於這場空前絕後的爭端。

續集的話應該放在一個主題方向:在這場2500年的旅途中,我們如何做到不忘初心?人類對太陽系的記憶隨著一代一代人的離去而被淡忘,人們忘記了這場流浪最初的理由,習慣了這樣的現實,甚至出發地與目的地都成了一種都市傳說。如何讓他們始終理解行星發動機的重要性成了一項重要工作,對目的地保持好奇心成了最高指導思想。或者,路途中發現了更好的目的地,一部分有權勢的人打造了一個新的殖民方舟離開,留下一群廢土賤民甚至忘了對行星發動機進行必要維護,導致在終點等待他們的變成一場災難,而剩下的時間他們要麼繼續混吃等死,要麼復甦圖強。或者流浪過程中遭遇或歹或善的高等文明,流浪孤星的命運再次改變。

“科幻”一點都不“幻”

科幻小說聽上去是一種超越現實的狂想,不像愛情小說可以描繪出不會存在於現實的完美情人;推理小說描寫出現實中很難找到的絕頂天才;武俠小說中的絕世高手,而科幻小說是唯一在很長很長時間裡無法超越現實的文體,甚至永遠不會超越現實,因為我們對它的“對象現實”——太空知之甚少,任憑我們如何想象,宇宙的現實永遠比想象離譜的多。對很多人來說宇宙就是他們偶爾仰望的那片星空,對其條件反射的形容詞永遠是“浩瀚”,但不管我們如何被宇宙所震撼,或是如何的對其漠不關心,宇宙統統都不在乎,不管我們擁有多長遠的未來,似乎永遠無法超越宇宙的尺度。它能被解釋的那些部分,充斥著各式各樣不可言喻的術語,它未被探索的那些部分,永遠只能用天文數字來形容。不論我們的文學如何狂想,宇宙遠近之處所發生的一切只會遠遠的超出我們最誇張的構思,而且這樣的絕對優勢會持續下去,如同我們似乎永遠無法回答,宇宙的之外是什麼,宇宙之外的之外又是什麼,它會不會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俄羅斯套娃?如果造物主創造了我們,又是誰創造了他們,誰又是創造了創造他們的他們?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太陽系

《太空漫遊》裡,留給讀者最大的腦洞就是,如果每一顆恆星都是被高等文明點燃的行星,而在一個太陽系裡優先誕生了第一個文明以後,神級文明就會點燃該恆星系的最大行星,使之成為該恆星系裡的另一個恆星系,而在這個新恆星系裡某個曾經的衛星如今的行星上,神級文明又會點醒另一個新的文明,而當第一個文明逐漸成熟到可以與神級文明理性對話的時候,第一文明就會成為這個二體星系的新神,在自我發展的同時還要承擔起監護人的義務,這樣的不斷探索似乎漫無目的,又好像帶著一個不可解釋的終極目的。神級文明就像董事長,第一文明就像總經理,第二文明就像銷售總監,當第三個文明被第一個文明創造的時候,第一文明就晉升為神級文明,像極了傳銷裡不斷去發展下線。如果帶著這樣的狂想,再抬頭仰望星空,看到的幾乎每一顆發亮的星星都是一個恆星系或是一個蘊含億萬恆星系的銀河系,你會不會突然有一種敬畏造物的感悟呢?

我認為科幻小說的創作是對作者各方面功底的最大考驗,如果你有讀過阿瑟.克拉克的故事,你會發現,這位大師的創作前提是他能把物理、天文、地理、氣象、歷史、政治、社會等多領域的知識熟練的運用的創作中,與此同時他有著能讓人佩服的在雪地裡跪三天三夜的超凡想象力,而且這位大師一直到80多歲還在創作。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阿瑟.克拉克

本文推薦

與其說是推薦,不如說是介紹一下個人喜好。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小說的話,個人偏愛《太空漫遊》四部曲、《與拉瑪相會》與《三體》,《太空漫遊》系列就不多說了,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庫布裡克與克拉克聯手打造的傳世之作,它在影史(不只是科幻電影史)上的地位不必靠我一個弟中弟來介紹。

"

最近上映的影片《上海堡壘》引發激烈的討論,其實也算不上激烈,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感謝劉慈欣的出現,讓中國科幻故事的站在了很高的起跑線上。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探索的是想像的邊際,是對未來的思考,厲害的科幻故事想像的也許是未來數千年年甚至是數萬年的世界,並且能說服很多人相信那個未來真的可以實現,可以說沒有一種風格的故事有科幻那麼的考究創意,它不能像魔幻故事那樣完全的瞎掰,哪怕是軟科幻。科幻小說家就必須像一個全科醫生一樣能應對各種疑難雜症,在靠譜的框架裡放飛創意,根據對現實世界社會的理解,去構想在未來世界的科學、人性與社會背景下,人們如何去面對危機與享受生活。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成功的科幻故事就是未來社會學,在靠譜的框架下去展開無盡的狂想,而這靠譜的框架除了不可違背已知的科學界限,也就是關於人性的善惡的討論或推測了。要打破這個現代科學的框架,涉及類似內容的故事幾乎都會給出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神來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例如:如果一個作者要構建一個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這個文明已經打破了光速這個鐵律,那就必須要非常抽象的去解釋它如何做到的,因為人類宇宙飛行器的發展顯然是一個線性歷程,我們非常清楚目前的技術水平,現在有人要告訴我們50000年後的我們做到了,我們很自然的會想知道是怎麼做到的,人們會把現在面臨的難題統統拋出來,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體重的,怎樣在光速旅行中不被壓扁?而飛行器也是有質量的,加速至無限接近光速的話,我們需要用什麼樣的材料去打造這個飛行器?是什麼樣的動能來驅動加速它?也不能每一個故事裡都用曲率發動機去解釋一切,即便是曲率發動機,它運作原理是什麼樣的幾乎也無法解釋清楚,如果是正反物質湮滅提供動力,如何把湮滅產生的能量轉化成動能的同時避免災難?要把這一切解釋清楚並且描寫出畫面感,我想是很難的。此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但如果是設定存在一個天神級或造物級的文明呢?作者什麼都不必解釋,只要把一切奇蹟都歸結於他們就可以,不必解釋為什麼,因為就連故事裡的我們——人類,也是不知道的。比如《三體》裡的歌者文明,或《太空漫遊》系列中“石板”的主人,他們能夠用某種信號影響我們人類的演化進程、點醒我們的智慧,也可以用驚人的手段虹吸木星上的氣體,最後點燃木星,使木星成為太陽系的第二顆太陽。如此一個文明,它就是無所不能的,所以到了第四部《3001太空漫遊》中,我們看到他們居然沒有改變光速鐵律,這反倒成了很多讀者詬病其虎頭蛇尾的理由。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硬科幻故事裡一旦出現造物級文明,必須做到讓他們“神龍見首不見尾”,但凡嘗試去描寫他們形態外貌的,一定會是一場災難,因為不管怎麼做都是拙劣的,因為造物級文明不是任何人類可以定義的,在故事裡只能是他們定義我們。阿瑟.克拉克與劉慈欣在《太空漫遊》與《三體》都讓這些“宇宙的主人”做到了神龍見首不見尾。

亙古不變的人性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好的科幻故事能對其編織出來的未來世界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這樣的未來世界可不是一個“魔獸世界”,一切都可以靠杜撰。優秀科幻故事裡的未來世界必須做到“有史可查”,而它的歷史也就是現實中我們生活的今天,同時我們的歷史也同樣是它的歷史。硬科幻要做到的不僅僅是天馬行空,還要解釋清楚哪裡來的天馬。一個充滿野心的科幻小說一旦起筆,一定是一個越來越複雜的進程,因為作者要花大量的篇幅來做背景介紹,任何一個幻想出來的太空項目和宇宙飛船的命名都極其考究,包含著人類千萬年來的夢想,或對過去的科學、文化與宗教的致敬。一個世紀或幾個世紀後的未來,隨著技術發展,一些生活方式的消亡與更多生活方式的興起,教育方式的改變(例如:心電傳輸)、語言結構的改變、星際殖民(重力差異)等,這些構想出來的改變都會帶來不得不去設想的問題,也就出現不得不去構想的解決方案,由此都會引人發問:一個“星際化”的時代裡政府與社會結構會是什麼樣的?打造如此變幻莫測的未來世界必要的是遵從一個唯一不變的大綱——亙古不變的人性。

憤世嫉俗者的樂土

在讀科幻故事的過程中我能體會到從事科幻故事創作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因此我自己嘗試過創作,在進行到30000字的時候放棄了,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吃了沒文化的虧)。為什麼我覺得它充滿樂趣呢?因為科幻故事可以通過描寫一個千百年後的成熟社會,詼諧又不失體面的諷刺今天的“原始習慣”,例如《3001太空漫遊》中男主機緣來到了1000年後的未來世界,問起是否有肉吃的時候,被3001年的未來人嘲笑其還改不了要吃“屍體製品”的惡習。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也會表現為:都過了千百年了,人類還是如何不堪的“狗改不了吃屎”,如同《月海沉船》中,一個世紀後,行駛在月球的表面塵埃海的一艘觀光遊輪,在經歷月球地震導致的地基塌陷以後,沉入了塵埃海,事件發生以後,月球旅遊局局長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商業上的危機公關與救援行動可能產生的各種高昂費用,新聞記者仍然用其敏銳的嗅覺尋找著頭條新聞,對事件的結果並不關心,唯一讓他擔心的就是事件沒有進展,被困者要麼死,要麼活,二者其一都是大新聞;諸多劇情都顯示:金錢依然能使鬼推磨。《月海沉船》是一個很精彩的故事,講述了各種品質的人在一切協作,為了活下去,為了成功救援,為了功成名就、為了保住烏紗,而這一切發生在月球、發生在近月空間站。這是一本發表與1961年小說,它出自阿瑟.克拉克爵士之手,他是最牛的科幻作者之一,他也是有過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的故事可以說完全具備了優秀科幻故事的品質,一個獨立的創意,出自優秀的作家之手,有著往前或往後繼續創作的巨大空間。科幻故事有兩個最主流的故事背景——人類文明面對內憂或外患的挑戰,應對方式也基本分為兩種——留下來或走出去,而《流浪地球》的故事創造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留下來的同時也走出去。如果《流浪地球》電影在沒有續集的情況下,我認為還是缺乏了一些點睛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假如《流浪地球》要有一個前傳,那麼我認為這個故事應該重點放在描寫那30億被犧牲的人身上,做一些倫理上的討論,畢竟按照電影裡的說法,進入地下城去活下來與否全是看運氣,靠抽籤來決定,那就等於告訴即將被犧牲的人們一個事實:災難來了,我們要選全球一半的人去送死,恭喜你們中獎了,現在去菜市口領獎吧。我相信沒人可以保證這30億倒黴蛋能異口同聲的回答:遵命,我們的榮幸,所以在行星發動機的建造過程中或準備出發前,這30億人中一定會集結其大量的極端恐怖組織,然後理直氣壯穿上印有“憑什麼?”的服裝,展開全球性步伐統一的恐怖襲擊,恐怖襲擊針對平民或針對行星發動機,如此,在災難來臨之前就會有大量人口死於這場空前絕後的爭端。

續集的話應該放在一個主題方向:在這場2500年的旅途中,我們如何做到不忘初心?人類對太陽系的記憶隨著一代一代人的離去而被淡忘,人們忘記了這場流浪最初的理由,習慣了這樣的現實,甚至出發地與目的地都成了一種都市傳說。如何讓他們始終理解行星發動機的重要性成了一項重要工作,對目的地保持好奇心成了最高指導思想。或者,路途中發現了更好的目的地,一部分有權勢的人打造了一個新的殖民方舟離開,留下一群廢土賤民甚至忘了對行星發動機進行必要維護,導致在終點等待他們的變成一場災難,而剩下的時間他們要麼繼續混吃等死,要麼復甦圖強。或者流浪過程中遭遇或歹或善的高等文明,流浪孤星的命運再次改變。

“科幻”一點都不“幻”

科幻小說聽上去是一種超越現實的狂想,不像愛情小說可以描繪出不會存在於現實的完美情人;推理小說描寫出現實中很難找到的絕頂天才;武俠小說中的絕世高手,而科幻小說是唯一在很長很長時間裡無法超越現實的文體,甚至永遠不會超越現實,因為我們對它的“對象現實”——太空知之甚少,任憑我們如何想象,宇宙的現實永遠比想象離譜的多。對很多人來說宇宙就是他們偶爾仰望的那片星空,對其條件反射的形容詞永遠是“浩瀚”,但不管我們如何被宇宙所震撼,或是如何的對其漠不關心,宇宙統統都不在乎,不管我們擁有多長遠的未來,似乎永遠無法超越宇宙的尺度。它能被解釋的那些部分,充斥著各式各樣不可言喻的術語,它未被探索的那些部分,永遠只能用天文數字來形容。不論我們的文學如何狂想,宇宙遠近之處所發生的一切只會遠遠的超出我們最誇張的構思,而且這樣的絕對優勢會持續下去,如同我們似乎永遠無法回答,宇宙的之外是什麼,宇宙之外的之外又是什麼,它會不會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俄羅斯套娃?如果造物主創造了我們,又是誰創造了他們,誰又是創造了創造他們的他們?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太陽系

《太空漫遊》裡,留給讀者最大的腦洞就是,如果每一顆恆星都是被高等文明點燃的行星,而在一個太陽系裡優先誕生了第一個文明以後,神級文明就會點燃該恆星系的最大行星,使之成為該恆星系裡的另一個恆星系,而在這個新恆星系裡某個曾經的衛星如今的行星上,神級文明又會點醒另一個新的文明,而當第一個文明逐漸成熟到可以與神級文明理性對話的時候,第一文明就會成為這個二體星系的新神,在自我發展的同時還要承擔起監護人的義務,這樣的不斷探索似乎漫無目的,又好像帶著一個不可解釋的終極目的。神級文明就像董事長,第一文明就像總經理,第二文明就像銷售總監,當第三個文明被第一個文明創造的時候,第一文明就晉升為神級文明,像極了傳銷裡不斷去發展下線。如果帶著這樣的狂想,再抬頭仰望星空,看到的幾乎每一顆發亮的星星都是一個恆星系或是一個蘊含億萬恆星系的銀河系,你會不會突然有一種敬畏造物的感悟呢?

我認為科幻小說的創作是對作者各方面功底的最大考驗,如果你有讀過阿瑟.克拉克的故事,你會發現,這位大師的創作前提是他能把物理、天文、地理、氣象、歷史、政治、社會等多領域的知識熟練的運用的創作中,與此同時他有著能讓人佩服的在雪地裡跪三天三夜的超凡想象力,而且這位大師一直到80多歲還在創作。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阿瑟.克拉克

本文推薦

與其說是推薦,不如說是介紹一下個人喜好。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小說的話,個人偏愛《太空漫遊》四部曲、《與拉瑪相會》與《三體》,《太空漫遊》系列就不多說了,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庫布裡克與克拉克聯手打造的傳世之作,它在影史(不只是科幻電影史)上的地位不必靠我一個弟中弟來介紹。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三體》地球往事三部曲

"

最近上映的影片《上海堡壘》引發激烈的討論,其實也算不上激烈,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感謝劉慈欣的出現,讓中國科幻故事的站在了很高的起跑線上。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探索的是想像的邊際,是對未來的思考,厲害的科幻故事想像的也許是未來數千年年甚至是數萬年的世界,並且能說服很多人相信那個未來真的可以實現,可以說沒有一種風格的故事有科幻那麼的考究創意,它不能像魔幻故事那樣完全的瞎掰,哪怕是軟科幻。科幻小說家就必須像一個全科醫生一樣能應對各種疑難雜症,在靠譜的框架裡放飛創意,根據對現實世界社會的理解,去構想在未來世界的科學、人性與社會背景下,人們如何去面對危機與享受生活。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成功的科幻故事就是未來社會學,在靠譜的框架下去展開無盡的狂想,而這靠譜的框架除了不可違背已知的科學界限,也就是關於人性的善惡的討論或推測了。要打破這個現代科學的框架,涉及類似內容的故事幾乎都會給出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神來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例如:如果一個作者要構建一個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這個文明已經打破了光速這個鐵律,那就必須要非常抽象的去解釋它如何做到的,因為人類宇宙飛行器的發展顯然是一個線性歷程,我們非常清楚目前的技術水平,現在有人要告訴我們50000年後的我們做到了,我們很自然的會想知道是怎麼做到的,人們會把現在面臨的難題統統拋出來,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體重的,怎樣在光速旅行中不被壓扁?而飛行器也是有質量的,加速至無限接近光速的話,我們需要用什麼樣的材料去打造這個飛行器?是什麼樣的動能來驅動加速它?也不能每一個故事裡都用曲率發動機去解釋一切,即便是曲率發動機,它運作原理是什麼樣的幾乎也無法解釋清楚,如果是正反物質湮滅提供動力,如何把湮滅產生的能量轉化成動能的同時避免災難?要把這一切解釋清楚並且描寫出畫面感,我想是很難的。此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但如果是設定存在一個天神級或造物級的文明呢?作者什麼都不必解釋,只要把一切奇蹟都歸結於他們就可以,不必解釋為什麼,因為就連故事裡的我們——人類,也是不知道的。比如《三體》裡的歌者文明,或《太空漫遊》系列中“石板”的主人,他們能夠用某種信號影響我們人類的演化進程、點醒我們的智慧,也可以用驚人的手段虹吸木星上的氣體,最後點燃木星,使木星成為太陽系的第二顆太陽。如此一個文明,它就是無所不能的,所以到了第四部《3001太空漫遊》中,我們看到他們居然沒有改變光速鐵律,這反倒成了很多讀者詬病其虎頭蛇尾的理由。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硬科幻故事裡一旦出現造物級文明,必須做到讓他們“神龍見首不見尾”,但凡嘗試去描寫他們形態外貌的,一定會是一場災難,因為不管怎麼做都是拙劣的,因為造物級文明不是任何人類可以定義的,在故事裡只能是他們定義我們。阿瑟.克拉克與劉慈欣在《太空漫遊》與《三體》都讓這些“宇宙的主人”做到了神龍見首不見尾。

亙古不變的人性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好的科幻故事能對其編織出來的未來世界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這樣的未來世界可不是一個“魔獸世界”,一切都可以靠杜撰。優秀科幻故事裡的未來世界必須做到“有史可查”,而它的歷史也就是現實中我們生活的今天,同時我們的歷史也同樣是它的歷史。硬科幻要做到的不僅僅是天馬行空,還要解釋清楚哪裡來的天馬。一個充滿野心的科幻小說一旦起筆,一定是一個越來越複雜的進程,因為作者要花大量的篇幅來做背景介紹,任何一個幻想出來的太空項目和宇宙飛船的命名都極其考究,包含著人類千萬年來的夢想,或對過去的科學、文化與宗教的致敬。一個世紀或幾個世紀後的未來,隨著技術發展,一些生活方式的消亡與更多生活方式的興起,教育方式的改變(例如:心電傳輸)、語言結構的改變、星際殖民(重力差異)等,這些構想出來的改變都會帶來不得不去設想的問題,也就出現不得不去構想的解決方案,由此都會引人發問:一個“星際化”的時代裡政府與社會結構會是什麼樣的?打造如此變幻莫測的未來世界必要的是遵從一個唯一不變的大綱——亙古不變的人性。

憤世嫉俗者的樂土

在讀科幻故事的過程中我能體會到從事科幻故事創作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因此我自己嘗試過創作,在進行到30000字的時候放棄了,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吃了沒文化的虧)。為什麼我覺得它充滿樂趣呢?因為科幻故事可以通過描寫一個千百年後的成熟社會,詼諧又不失體面的諷刺今天的“原始習慣”,例如《3001太空漫遊》中男主機緣來到了1000年後的未來世界,問起是否有肉吃的時候,被3001年的未來人嘲笑其還改不了要吃“屍體製品”的惡習。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也會表現為:都過了千百年了,人類還是如何不堪的“狗改不了吃屎”,如同《月海沉船》中,一個世紀後,行駛在月球的表面塵埃海的一艘觀光遊輪,在經歷月球地震導致的地基塌陷以後,沉入了塵埃海,事件發生以後,月球旅遊局局長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商業上的危機公關與救援行動可能產生的各種高昂費用,新聞記者仍然用其敏銳的嗅覺尋找著頭條新聞,對事件的結果並不關心,唯一讓他擔心的就是事件沒有進展,被困者要麼死,要麼活,二者其一都是大新聞;諸多劇情都顯示:金錢依然能使鬼推磨。《月海沉船》是一個很精彩的故事,講述了各種品質的人在一切協作,為了活下去,為了成功救援,為了功成名就、為了保住烏紗,而這一切發生在月球、發生在近月空間站。這是一本發表與1961年小說,它出自阿瑟.克拉克爵士之手,他是最牛的科幻作者之一,他也是有過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的故事可以說完全具備了優秀科幻故事的品質,一個獨立的創意,出自優秀的作家之手,有著往前或往後繼續創作的巨大空間。科幻故事有兩個最主流的故事背景——人類文明面對內憂或外患的挑戰,應對方式也基本分為兩種——留下來或走出去,而《流浪地球》的故事創造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留下來的同時也走出去。如果《流浪地球》電影在沒有續集的情況下,我認為還是缺乏了一些點睛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假如《流浪地球》要有一個前傳,那麼我認為這個故事應該重點放在描寫那30億被犧牲的人身上,做一些倫理上的討論,畢竟按照電影裡的說法,進入地下城去活下來與否全是看運氣,靠抽籤來決定,那就等於告訴即將被犧牲的人們一個事實:災難來了,我們要選全球一半的人去送死,恭喜你們中獎了,現在去菜市口領獎吧。我相信沒人可以保證這30億倒黴蛋能異口同聲的回答:遵命,我們的榮幸,所以在行星發動機的建造過程中或準備出發前,這30億人中一定會集結其大量的極端恐怖組織,然後理直氣壯穿上印有“憑什麼?”的服裝,展開全球性步伐統一的恐怖襲擊,恐怖襲擊針對平民或針對行星發動機,如此,在災難來臨之前就會有大量人口死於這場空前絕後的爭端。

續集的話應該放在一個主題方向:在這場2500年的旅途中,我們如何做到不忘初心?人類對太陽系的記憶隨著一代一代人的離去而被淡忘,人們忘記了這場流浪最初的理由,習慣了這樣的現實,甚至出發地與目的地都成了一種都市傳說。如何讓他們始終理解行星發動機的重要性成了一項重要工作,對目的地保持好奇心成了最高指導思想。或者,路途中發現了更好的目的地,一部分有權勢的人打造了一個新的殖民方舟離開,留下一群廢土賤民甚至忘了對行星發動機進行必要維護,導致在終點等待他們的變成一場災難,而剩下的時間他們要麼繼續混吃等死,要麼復甦圖強。或者流浪過程中遭遇或歹或善的高等文明,流浪孤星的命運再次改變。

“科幻”一點都不“幻”

科幻小說聽上去是一種超越現實的狂想,不像愛情小說可以描繪出不會存在於現實的完美情人;推理小說描寫出現實中很難找到的絕頂天才;武俠小說中的絕世高手,而科幻小說是唯一在很長很長時間裡無法超越現實的文體,甚至永遠不會超越現實,因為我們對它的“對象現實”——太空知之甚少,任憑我們如何想象,宇宙的現實永遠比想象離譜的多。對很多人來說宇宙就是他們偶爾仰望的那片星空,對其條件反射的形容詞永遠是“浩瀚”,但不管我們如何被宇宙所震撼,或是如何的對其漠不關心,宇宙統統都不在乎,不管我們擁有多長遠的未來,似乎永遠無法超越宇宙的尺度。它能被解釋的那些部分,充斥著各式各樣不可言喻的術語,它未被探索的那些部分,永遠只能用天文數字來形容。不論我們的文學如何狂想,宇宙遠近之處所發生的一切只會遠遠的超出我們最誇張的構思,而且這樣的絕對優勢會持續下去,如同我們似乎永遠無法回答,宇宙的之外是什麼,宇宙之外的之外又是什麼,它會不會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俄羅斯套娃?如果造物主創造了我們,又是誰創造了他們,誰又是創造了創造他們的他們?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太陽系

《太空漫遊》裡,留給讀者最大的腦洞就是,如果每一顆恆星都是被高等文明點燃的行星,而在一個太陽系裡優先誕生了第一個文明以後,神級文明就會點燃該恆星系的最大行星,使之成為該恆星系裡的另一個恆星系,而在這個新恆星系裡某個曾經的衛星如今的行星上,神級文明又會點醒另一個新的文明,而當第一個文明逐漸成熟到可以與神級文明理性對話的時候,第一文明就會成為這個二體星系的新神,在自我發展的同時還要承擔起監護人的義務,這樣的不斷探索似乎漫無目的,又好像帶著一個不可解釋的終極目的。神級文明就像董事長,第一文明就像總經理,第二文明就像銷售總監,當第三個文明被第一個文明創造的時候,第一文明就晉升為神級文明,像極了傳銷裡不斷去發展下線。如果帶著這樣的狂想,再抬頭仰望星空,看到的幾乎每一顆發亮的星星都是一個恆星系或是一個蘊含億萬恆星系的銀河系,你會不會突然有一種敬畏造物的感悟呢?

我認為科幻小說的創作是對作者各方面功底的最大考驗,如果你有讀過阿瑟.克拉克的故事,你會發現,這位大師的創作前提是他能把物理、天文、地理、氣象、歷史、政治、社會等多領域的知識熟練的運用的創作中,與此同時他有著能讓人佩服的在雪地裡跪三天三夜的超凡想象力,而且這位大師一直到80多歲還在創作。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阿瑟.克拉克

本文推薦

與其說是推薦,不如說是介紹一下個人喜好。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小說的話,個人偏愛《太空漫遊》四部曲、《與拉瑪相會》與《三體》,《太空漫遊》系列就不多說了,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庫布裡克與克拉克聯手打造的傳世之作,它在影史(不只是科幻電影史)上的地位不必靠我一個弟中弟來介紹。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三體》地球往事三部曲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2001太空漫遊》

《三體》的話,中國人的長臉之作,看了就知道這部小說在深度、廣度與樂趣方面完全不輸《太空漫遊》。《與拉瑪相會》是克拉克爵士同時收穫星雲獎與雨果獎(《三體》得的就是這個獎)的作品,講述了人類探索經過太陽系的外星方舟——“拉瑪”的故事,“拉瑪”是個很大的圓柱,大到有自己的引力,大概有40來公里長、15公里寬的樣子,當然放在宇宙尺度下也不過是大海里的一個細菌。它全身渾然一體,通體沒有一個接縫。然後,人類考察隊進到這貨裡面去了,裡面有海、有城、有大道,還會颳大風,發生了很多事,period

"

最近上映的影片《上海堡壘》引發激烈的討論,其實也算不上激烈,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感謝劉慈欣的出現,讓中國科幻故事的站在了很高的起跑線上。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探索的是想像的邊際,是對未來的思考,厲害的科幻故事想像的也許是未來數千年年甚至是數萬年的世界,並且能說服很多人相信那個未來真的可以實現,可以說沒有一種風格的故事有科幻那麼的考究創意,它不能像魔幻故事那樣完全的瞎掰,哪怕是軟科幻。科幻小說家就必須像一個全科醫生一樣能應對各種疑難雜症,在靠譜的框架裡放飛創意,根據對現實世界社會的理解,去構想在未來世界的科學、人性與社會背景下,人們如何去面對危機與享受生活。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成功的科幻故事就是未來社會學,在靠譜的框架下去展開無盡的狂想,而這靠譜的框架除了不可違背已知的科學界限,也就是關於人性的善惡的討論或推測了。要打破這個現代科學的框架,涉及類似內容的故事幾乎都會給出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神來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例如:如果一個作者要構建一個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這個文明已經打破了光速這個鐵律,那就必須要非常抽象的去解釋它如何做到的,因為人類宇宙飛行器的發展顯然是一個線性歷程,我們非常清楚目前的技術水平,現在有人要告訴我們50000年後的我們做到了,我們很自然的會想知道是怎麼做到的,人們會把現在面臨的難題統統拋出來,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體重的,怎樣在光速旅行中不被壓扁?而飛行器也是有質量的,加速至無限接近光速的話,我們需要用什麼樣的材料去打造這個飛行器?是什麼樣的動能來驅動加速它?也不能每一個故事裡都用曲率發動機去解釋一切,即便是曲率發動機,它運作原理是什麼樣的幾乎也無法解釋清楚,如果是正反物質湮滅提供動力,如何把湮滅產生的能量轉化成動能的同時避免災難?要把這一切解釋清楚並且描寫出畫面感,我想是很難的。此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但如果是設定存在一個天神級或造物級的文明呢?作者什麼都不必解釋,只要把一切奇蹟都歸結於他們就可以,不必解釋為什麼,因為就連故事裡的我們——人類,也是不知道的。比如《三體》裡的歌者文明,或《太空漫遊》系列中“石板”的主人,他們能夠用某種信號影響我們人類的演化進程、點醒我們的智慧,也可以用驚人的手段虹吸木星上的氣體,最後點燃木星,使木星成為太陽系的第二顆太陽。如此一個文明,它就是無所不能的,所以到了第四部《3001太空漫遊》中,我們看到他們居然沒有改變光速鐵律,這反倒成了很多讀者詬病其虎頭蛇尾的理由。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硬科幻故事裡一旦出現造物級文明,必須做到讓他們“神龍見首不見尾”,但凡嘗試去描寫他們形態外貌的,一定會是一場災難,因為不管怎麼做都是拙劣的,因為造物級文明不是任何人類可以定義的,在故事裡只能是他們定義我們。阿瑟.克拉克與劉慈欣在《太空漫遊》與《三體》都讓這些“宇宙的主人”做到了神龍見首不見尾。

亙古不變的人性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好的科幻故事能對其編織出來的未來世界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這樣的未來世界可不是一個“魔獸世界”,一切都可以靠杜撰。優秀科幻故事裡的未來世界必須做到“有史可查”,而它的歷史也就是現實中我們生活的今天,同時我們的歷史也同樣是它的歷史。硬科幻要做到的不僅僅是天馬行空,還要解釋清楚哪裡來的天馬。一個充滿野心的科幻小說一旦起筆,一定是一個越來越複雜的進程,因為作者要花大量的篇幅來做背景介紹,任何一個幻想出來的太空項目和宇宙飛船的命名都極其考究,包含著人類千萬年來的夢想,或對過去的科學、文化與宗教的致敬。一個世紀或幾個世紀後的未來,隨著技術發展,一些生活方式的消亡與更多生活方式的興起,教育方式的改變(例如:心電傳輸)、語言結構的改變、星際殖民(重力差異)等,這些構想出來的改變都會帶來不得不去設想的問題,也就出現不得不去構想的解決方案,由此都會引人發問:一個“星際化”的時代裡政府與社會結構會是什麼樣的?打造如此變幻莫測的未來世界必要的是遵從一個唯一不變的大綱——亙古不變的人性。

憤世嫉俗者的樂土

在讀科幻故事的過程中我能體會到從事科幻故事創作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因此我自己嘗試過創作,在進行到30000字的時候放棄了,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吃了沒文化的虧)。為什麼我覺得它充滿樂趣呢?因為科幻故事可以通過描寫一個千百年後的成熟社會,詼諧又不失體面的諷刺今天的“原始習慣”,例如《3001太空漫遊》中男主機緣來到了1000年後的未來世界,問起是否有肉吃的時候,被3001年的未來人嘲笑其還改不了要吃“屍體製品”的惡習。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也會表現為:都過了千百年了,人類還是如何不堪的“狗改不了吃屎”,如同《月海沉船》中,一個世紀後,行駛在月球的表面塵埃海的一艘觀光遊輪,在經歷月球地震導致的地基塌陷以後,沉入了塵埃海,事件發生以後,月球旅遊局局長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商業上的危機公關與救援行動可能產生的各種高昂費用,新聞記者仍然用其敏銳的嗅覺尋找著頭條新聞,對事件的結果並不關心,唯一讓他擔心的就是事件沒有進展,被困者要麼死,要麼活,二者其一都是大新聞;諸多劇情都顯示:金錢依然能使鬼推磨。《月海沉船》是一個很精彩的故事,講述了各種品質的人在一切協作,為了活下去,為了成功救援,為了功成名就、為了保住烏紗,而這一切發生在月球、發生在近月空間站。這是一本發表與1961年小說,它出自阿瑟.克拉克爵士之手,他是最牛的科幻作者之一,他也是有過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的故事可以說完全具備了優秀科幻故事的品質,一個獨立的創意,出自優秀的作家之手,有著往前或往後繼續創作的巨大空間。科幻故事有兩個最主流的故事背景——人類文明面對內憂或外患的挑戰,應對方式也基本分為兩種——留下來或走出去,而《流浪地球》的故事創造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留下來的同時也走出去。如果《流浪地球》電影在沒有續集的情況下,我認為還是缺乏了一些點睛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假如《流浪地球》要有一個前傳,那麼我認為這個故事應該重點放在描寫那30億被犧牲的人身上,做一些倫理上的討論,畢竟按照電影裡的說法,進入地下城去活下來與否全是看運氣,靠抽籤來決定,那就等於告訴即將被犧牲的人們一個事實:災難來了,我們要選全球一半的人去送死,恭喜你們中獎了,現在去菜市口領獎吧。我相信沒人可以保證這30億倒黴蛋能異口同聲的回答:遵命,我們的榮幸,所以在行星發動機的建造過程中或準備出發前,這30億人中一定會集結其大量的極端恐怖組織,然後理直氣壯穿上印有“憑什麼?”的服裝,展開全球性步伐統一的恐怖襲擊,恐怖襲擊針對平民或針對行星發動機,如此,在災難來臨之前就會有大量人口死於這場空前絕後的爭端。

續集的話應該放在一個主題方向:在這場2500年的旅途中,我們如何做到不忘初心?人類對太陽系的記憶隨著一代一代人的離去而被淡忘,人們忘記了這場流浪最初的理由,習慣了這樣的現實,甚至出發地與目的地都成了一種都市傳說。如何讓他們始終理解行星發動機的重要性成了一項重要工作,對目的地保持好奇心成了最高指導思想。或者,路途中發現了更好的目的地,一部分有權勢的人打造了一個新的殖民方舟離開,留下一群廢土賤民甚至忘了對行星發動機進行必要維護,導致在終點等待他們的變成一場災難,而剩下的時間他們要麼繼續混吃等死,要麼復甦圖強。或者流浪過程中遭遇或歹或善的高等文明,流浪孤星的命運再次改變。

“科幻”一點都不“幻”

科幻小說聽上去是一種超越現實的狂想,不像愛情小說可以描繪出不會存在於現實的完美情人;推理小說描寫出現實中很難找到的絕頂天才;武俠小說中的絕世高手,而科幻小說是唯一在很長很長時間裡無法超越現實的文體,甚至永遠不會超越現實,因為我們對它的“對象現實”——太空知之甚少,任憑我們如何想象,宇宙的現實永遠比想象離譜的多。對很多人來說宇宙就是他們偶爾仰望的那片星空,對其條件反射的形容詞永遠是“浩瀚”,但不管我們如何被宇宙所震撼,或是如何的對其漠不關心,宇宙統統都不在乎,不管我們擁有多長遠的未來,似乎永遠無法超越宇宙的尺度。它能被解釋的那些部分,充斥著各式各樣不可言喻的術語,它未被探索的那些部分,永遠只能用天文數字來形容。不論我們的文學如何狂想,宇宙遠近之處所發生的一切只會遠遠的超出我們最誇張的構思,而且這樣的絕對優勢會持續下去,如同我們似乎永遠無法回答,宇宙的之外是什麼,宇宙之外的之外又是什麼,它會不會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俄羅斯套娃?如果造物主創造了我們,又是誰創造了他們,誰又是創造了創造他們的他們?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太陽系

《太空漫遊》裡,留給讀者最大的腦洞就是,如果每一顆恆星都是被高等文明點燃的行星,而在一個太陽系裡優先誕生了第一個文明以後,神級文明就會點燃該恆星系的最大行星,使之成為該恆星系裡的另一個恆星系,而在這個新恆星系裡某個曾經的衛星如今的行星上,神級文明又會點醒另一個新的文明,而當第一個文明逐漸成熟到可以與神級文明理性對話的時候,第一文明就會成為這個二體星系的新神,在自我發展的同時還要承擔起監護人的義務,這樣的不斷探索似乎漫無目的,又好像帶著一個不可解釋的終極目的。神級文明就像董事長,第一文明就像總經理,第二文明就像銷售總監,當第三個文明被第一個文明創造的時候,第一文明就晉升為神級文明,像極了傳銷裡不斷去發展下線。如果帶著這樣的狂想,再抬頭仰望星空,看到的幾乎每一顆發亮的星星都是一個恆星系或是一個蘊含億萬恆星系的銀河系,你會不會突然有一種敬畏造物的感悟呢?

我認為科幻小說的創作是對作者各方面功底的最大考驗,如果你有讀過阿瑟.克拉克的故事,你會發現,這位大師的創作前提是他能把物理、天文、地理、氣象、歷史、政治、社會等多領域的知識熟練的運用的創作中,與此同時他有著能讓人佩服的在雪地裡跪三天三夜的超凡想象力,而且這位大師一直到80多歲還在創作。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阿瑟.克拉克

本文推薦

與其說是推薦,不如說是介紹一下個人喜好。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小說的話,個人偏愛《太空漫遊》四部曲、《與拉瑪相會》與《三體》,《太空漫遊》系列就不多說了,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庫布裡克與克拉克聯手打造的傳世之作,它在影史(不只是科幻電影史)上的地位不必靠我一個弟中弟來介紹。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三體》地球往事三部曲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2001太空漫遊》

《三體》的話,中國人的長臉之作,看了就知道這部小說在深度、廣度與樂趣方面完全不輸《太空漫遊》。《與拉瑪相會》是克拉克爵士同時收穫星雲獎與雨果獎(《三體》得的就是這個獎)的作品,講述了人類探索經過太陽系的外星方舟——“拉瑪”的故事,“拉瑪”是個很大的圓柱,大到有自己的引力,大概有40來公里長、15公里寬的樣子,當然放在宇宙尺度下也不過是大海里的一個細菌。它全身渾然一體,通體沒有一個接縫。然後,人類考察隊進到這貨裡面去了,裡面有海、有城、有大道,還會颳大風,發生了很多事,period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銃夢》

此外還說一說《銃夢Last Order》與《3001太空漫遊》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我猜木城幸人是與阿瑟.克拉克英雄所見略同吧,二位應該不存在相互借鑑,因為《銃夢》第一部早於《3001太空漫遊》,但第二部《銃夢LO》晚於《3001太空漫遊》所以有點混亂,說錯了別噴啊,《銃夢》和《太空漫遊》我都喜歡,都是行業標杆。在《銃夢》第二部“Last Order”故事裡,女主Gally去了太空城耶路,看過《阿麗塔:戰鬥天使》的人都知道天空城撒冷,乘坐撒冷的軌道電梯直通宇宙,不懼權貴的Gally就是這麼一路殺殺殺上去,從“High tech, low life”的廢鐵鎮一路殺到高高在上的耶路,直到革命成功。《銃夢》的故事背景與《3001》都是在太陽系大殖民時代,兩個故事中共同的地方也就是在全球各地赤道上方有幾個直通外太空的軌道電梯,《銃夢》中廢鐵鎮上方這個好像是大戰過後的留下的最後一個,“軌道電梯”這個概念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提出的。還有,《3001》與《銃夢LO》中都出現了以“達摩克利斯之劍”命名的祕密武器與祕密斬首行動,都體現類似的反權威精神。如果想要看行星殖民時代的滅神行動,《3001》很不錯,但不能脫離前三部的故事來看;看星際殖民+賽博朋克《銃夢》裡的反骨精神、熱血激鬥與性感女主,《銃夢》的故事值得不斷回味。《銃夢》作為漫畫,視覺上的表現更加優秀,作者的畫風與畫功都是一流。

最後要說,《銃夢》的電影版《阿麗塔》很棒啊,可惜全球票房收效不達預期,可能面臨續集流產,如果全球影迷能一起呼籲一下就好了。

"

最近上映的影片《上海堡壘》引發激烈的討論,其實也算不上激烈,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感謝劉慈欣的出現,讓中國科幻故事的站在了很高的起跑線上。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探索的是想像的邊際,是對未來的思考,厲害的科幻故事想像的也許是未來數千年年甚至是數萬年的世界,並且能說服很多人相信那個未來真的可以實現,可以說沒有一種風格的故事有科幻那麼的考究創意,它不能像魔幻故事那樣完全的瞎掰,哪怕是軟科幻。科幻小說家就必須像一個全科醫生一樣能應對各種疑難雜症,在靠譜的框架裡放飛創意,根據對現實世界社會的理解,去構想在未來世界的科學、人性與社會背景下,人們如何去面對危機與享受生活。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成功的科幻故事就是未來社會學,在靠譜的框架下去展開無盡的狂想,而這靠譜的框架除了不可違背已知的科學界限,也就是關於人性的善惡的討論或推測了。要打破這個現代科學的框架,涉及類似內容的故事幾乎都會給出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神來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例如:如果一個作者要構建一個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這個文明已經打破了光速這個鐵律,那就必須要非常抽象的去解釋它如何做到的,因為人類宇宙飛行器的發展顯然是一個線性歷程,我們非常清楚目前的技術水平,現在有人要告訴我們50000年後的我們做到了,我們很自然的會想知道是怎麼做到的,人們會把現在面臨的難題統統拋出來,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體重的,怎樣在光速旅行中不被壓扁?而飛行器也是有質量的,加速至無限接近光速的話,我們需要用什麼樣的材料去打造這個飛行器?是什麼樣的動能來驅動加速它?也不能每一個故事裡都用曲率發動機去解釋一切,即便是曲率發動機,它運作原理是什麼樣的幾乎也無法解釋清楚,如果是正反物質湮滅提供動力,如何把湮滅產生的能量轉化成動能的同時避免災難?要把這一切解釋清楚並且描寫出畫面感,我想是很難的。此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但如果是設定存在一個天神級或造物級的文明呢?作者什麼都不必解釋,只要把一切奇蹟都歸結於他們就可以,不必解釋為什麼,因為就連故事裡的我們——人類,也是不知道的。比如《三體》裡的歌者文明,或《太空漫遊》系列中“石板”的主人,他們能夠用某種信號影響我們人類的演化進程、點醒我們的智慧,也可以用驚人的手段虹吸木星上的氣體,最後點燃木星,使木星成為太陽系的第二顆太陽。如此一個文明,它就是無所不能的,所以到了第四部《3001太空漫遊》中,我們看到他們居然沒有改變光速鐵律,這反倒成了很多讀者詬病其虎頭蛇尾的理由。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硬科幻故事裡一旦出現造物級文明,必須做到讓他們“神龍見首不見尾”,但凡嘗試去描寫他們形態外貌的,一定會是一場災難,因為不管怎麼做都是拙劣的,因為造物級文明不是任何人類可以定義的,在故事裡只能是他們定義我們。阿瑟.克拉克與劉慈欣在《太空漫遊》與《三體》都讓這些“宇宙的主人”做到了神龍見首不見尾。

亙古不變的人性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好的科幻故事能對其編織出來的未來世界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這樣的未來世界可不是一個“魔獸世界”,一切都可以靠杜撰。優秀科幻故事裡的未來世界必須做到“有史可查”,而它的歷史也就是現實中我們生活的今天,同時我們的歷史也同樣是它的歷史。硬科幻要做到的不僅僅是天馬行空,還要解釋清楚哪裡來的天馬。一個充滿野心的科幻小說一旦起筆,一定是一個越來越複雜的進程,因為作者要花大量的篇幅來做背景介紹,任何一個幻想出來的太空項目和宇宙飛船的命名都極其考究,包含著人類千萬年來的夢想,或對過去的科學、文化與宗教的致敬。一個世紀或幾個世紀後的未來,隨著技術發展,一些生活方式的消亡與更多生活方式的興起,教育方式的改變(例如:心電傳輸)、語言結構的改變、星際殖民(重力差異)等,這些構想出來的改變都會帶來不得不去設想的問題,也就出現不得不去構想的解決方案,由此都會引人發問:一個“星際化”的時代裡政府與社會結構會是什麼樣的?打造如此變幻莫測的未來世界必要的是遵從一個唯一不變的大綱——亙古不變的人性。

憤世嫉俗者的樂土

在讀科幻故事的過程中我能體會到從事科幻故事創作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因此我自己嘗試過創作,在進行到30000字的時候放棄了,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吃了沒文化的虧)。為什麼我覺得它充滿樂趣呢?因為科幻故事可以通過描寫一個千百年後的成熟社會,詼諧又不失體面的諷刺今天的“原始習慣”,例如《3001太空漫遊》中男主機緣來到了1000年後的未來世界,問起是否有肉吃的時候,被3001年的未來人嘲笑其還改不了要吃“屍體製品”的惡習。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也會表現為:都過了千百年了,人類還是如何不堪的“狗改不了吃屎”,如同《月海沉船》中,一個世紀後,行駛在月球的表面塵埃海的一艘觀光遊輪,在經歷月球地震導致的地基塌陷以後,沉入了塵埃海,事件發生以後,月球旅遊局局長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商業上的危機公關與救援行動可能產生的各種高昂費用,新聞記者仍然用其敏銳的嗅覺尋找著頭條新聞,對事件的結果並不關心,唯一讓他擔心的就是事件沒有進展,被困者要麼死,要麼活,二者其一都是大新聞;諸多劇情都顯示:金錢依然能使鬼推磨。《月海沉船》是一個很精彩的故事,講述了各種品質的人在一切協作,為了活下去,為了成功救援,為了功成名就、為了保住烏紗,而這一切發生在月球、發生在近月空間站。這是一本發表與1961年小說,它出自阿瑟.克拉克爵士之手,他是最牛的科幻作者之一,他也是有過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的故事可以說完全具備了優秀科幻故事的品質,一個獨立的創意,出自優秀的作家之手,有著往前或往後繼續創作的巨大空間。科幻故事有兩個最主流的故事背景——人類文明面對內憂或外患的挑戰,應對方式也基本分為兩種——留下來或走出去,而《流浪地球》的故事創造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留下來的同時也走出去。如果《流浪地球》電影在沒有續集的情況下,我認為還是缺乏了一些點睛之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假如《流浪地球》要有一個前傳,那麼我認為這個故事應該重點放在描寫那30億被犧牲的人身上,做一些倫理上的討論,畢竟按照電影裡的說法,進入地下城去活下來與否全是看運氣,靠抽籤來決定,那就等於告訴即將被犧牲的人們一個事實:災難來了,我們要選全球一半的人去送死,恭喜你們中獎了,現在去菜市口領獎吧。我相信沒人可以保證這30億倒黴蛋能異口同聲的回答:遵命,我們的榮幸,所以在行星發動機的建造過程中或準備出發前,這30億人中一定會集結其大量的極端恐怖組織,然後理直氣壯穿上印有“憑什麼?”的服裝,展開全球性步伐統一的恐怖襲擊,恐怖襲擊針對平民或針對行星發動機,如此,在災難來臨之前就會有大量人口死於這場空前絕後的爭端。

續集的話應該放在一個主題方向:在這場2500年的旅途中,我們如何做到不忘初心?人類對太陽系的記憶隨著一代一代人的離去而被淡忘,人們忘記了這場流浪最初的理由,習慣了這樣的現實,甚至出發地與目的地都成了一種都市傳說。如何讓他們始終理解行星發動機的重要性成了一項重要工作,對目的地保持好奇心成了最高指導思想。或者,路途中發現了更好的目的地,一部分有權勢的人打造了一個新的殖民方舟離開,留下一群廢土賤民甚至忘了對行星發動機進行必要維護,導致在終點等待他們的變成一場災難,而剩下的時間他們要麼繼續混吃等死,要麼復甦圖強。或者流浪過程中遭遇或歹或善的高等文明,流浪孤星的命運再次改變。

“科幻”一點都不“幻”

科幻小說聽上去是一種超越現實的狂想,不像愛情小說可以描繪出不會存在於現實的完美情人;推理小說描寫出現實中很難找到的絕頂天才;武俠小說中的絕世高手,而科幻小說是唯一在很長很長時間裡無法超越現實的文體,甚至永遠不會超越現實,因為我們對它的“對象現實”——太空知之甚少,任憑我們如何想象,宇宙的現實永遠比想象離譜的多。對很多人來說宇宙就是他們偶爾仰望的那片星空,對其條件反射的形容詞永遠是“浩瀚”,但不管我們如何被宇宙所震撼,或是如何的對其漠不關心,宇宙統統都不在乎,不管我們擁有多長遠的未來,似乎永遠無法超越宇宙的尺度。它能被解釋的那些部分,充斥著各式各樣不可言喻的術語,它未被探索的那些部分,永遠只能用天文數字來形容。不論我們的文學如何狂想,宇宙遠近之處所發生的一切只會遠遠的超出我們最誇張的構思,而且這樣的絕對優勢會持續下去,如同我們似乎永遠無法回答,宇宙的之外是什麼,宇宙之外的之外又是什麼,它會不會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俄羅斯套娃?如果造物主創造了我們,又是誰創造了他們,誰又是創造了創造他們的他們?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太陽系

《太空漫遊》裡,留給讀者最大的腦洞就是,如果每一顆恆星都是被高等文明點燃的行星,而在一個太陽系裡優先誕生了第一個文明以後,神級文明就會點燃該恆星系的最大行星,使之成為該恆星系裡的另一個恆星系,而在這個新恆星系裡某個曾經的衛星如今的行星上,神級文明又會點醒另一個新的文明,而當第一個文明逐漸成熟到可以與神級文明理性對話的時候,第一文明就會成為這個二體星系的新神,在自我發展的同時還要承擔起監護人的義務,這樣的不斷探索似乎漫無目的,又好像帶著一個不可解釋的終極目的。神級文明就像董事長,第一文明就像總經理,第二文明就像銷售總監,當第三個文明被第一個文明創造的時候,第一文明就晉升為神級文明,像極了傳銷裡不斷去發展下線。如果帶著這樣的狂想,再抬頭仰望星空,看到的幾乎每一顆發亮的星星都是一個恆星系或是一個蘊含億萬恆星系的銀河系,你會不會突然有一種敬畏造物的感悟呢?

我認為科幻小說的創作是對作者各方面功底的最大考驗,如果你有讀過阿瑟.克拉克的故事,你會發現,這位大師的創作前提是他能把物理、天文、地理、氣象、歷史、政治、社會等多領域的知識熟練的運用的創作中,與此同時他有著能讓人佩服的在雪地裡跪三天三夜的超凡想象力,而且這位大師一直到80多歲還在創作。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阿瑟.克拉克

本文推薦

與其說是推薦,不如說是介紹一下個人喜好。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科幻小說的話,個人偏愛《太空漫遊》四部曲、《與拉瑪相會》與《三體》,《太空漫遊》系列就不多說了,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庫布裡克與克拉克聯手打造的傳世之作,它在影史(不只是科幻電影史)上的地位不必靠我一個弟中弟來介紹。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三體》地球往事三部曲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2001太空漫遊》

《三體》的話,中國人的長臉之作,看了就知道這部小說在深度、廣度與樂趣方面完全不輸《太空漫遊》。《與拉瑪相會》是克拉克爵士同時收穫星雲獎與雨果獎(《三體》得的就是這個獎)的作品,講述了人類探索經過太陽系的外星方舟——“拉瑪”的故事,“拉瑪”是個很大的圓柱,大到有自己的引力,大概有40來公里長、15公里寬的樣子,當然放在宇宙尺度下也不過是大海里的一個細菌。它全身渾然一體,通體沒有一個接縫。然後,人類考察隊進到這貨裡面去了,裡面有海、有城、有大道,還會颳大風,發生了很多事,period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銃夢》

此外還說一說《銃夢Last Order》與《3001太空漫遊》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我猜木城幸人是與阿瑟.克拉克英雄所見略同吧,二位應該不存在相互借鑑,因為《銃夢》第一部早於《3001太空漫遊》,但第二部《銃夢LO》晚於《3001太空漫遊》所以有點混亂,說錯了別噴啊,《銃夢》和《太空漫遊》我都喜歡,都是行業標杆。在《銃夢》第二部“Last Order”故事裡,女主Gally去了太空城耶路,看過《阿麗塔:戰鬥天使》的人都知道天空城撒冷,乘坐撒冷的軌道電梯直通宇宙,不懼權貴的Gally就是這麼一路殺殺殺上去,從“High tech, low life”的廢鐵鎮一路殺到高高在上的耶路,直到革命成功。《銃夢》的故事背景與《3001》都是在太陽系大殖民時代,兩個故事中共同的地方也就是在全球各地赤道上方有幾個直通外太空的軌道電梯,《銃夢》中廢鐵鎮上方這個好像是大戰過後的留下的最後一個,“軌道電梯”這個概念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提出的。還有,《3001》與《銃夢LO》中都出現了以“達摩克利斯之劍”命名的祕密武器與祕密斬首行動,都體現類似的反權威精神。如果想要看行星殖民時代的滅神行動,《3001》很不錯,但不能脫離前三部的故事來看;看星際殖民+賽博朋克《銃夢》裡的反骨精神、熱血激鬥與性感女主,《銃夢》的故事值得不斷回味。《銃夢》作為漫畫,視覺上的表現更加優秀,作者的畫風與畫功都是一流。

最後要說,《銃夢》的電影版《阿麗塔》很棒啊,可惜全球票房收效不達預期,可能面臨續集流產,如果全球影迷能一起呼籲一下就好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什麼才是好的科幻故事?

《阿麗塔》一定要有續集啊,希望這樣的呼聲再多、再高一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