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
白熊觀察:IP與流量互相傷害,大概能讓行業放棄幻想,更專注於產品本身,對於真的是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而言,是一件好事。


"
白熊觀察:IP與流量互相傷害,大概能讓行業放棄幻想,更專注於產品本身,對於真的是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而言,是一件好事。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流浪地球》為中國科幻電影打開了一扇門,《上海堡壘》又關上了”?

隨著電影《上海堡壘》上映之後,這類帶有諷刺意味的觀點不斷冒出。

不過,白熊也忍不住要“辯證”地看問題一次,中國科幻電影在剛剛邁出“第二步”,就可以徹底放棄“IP+流量”的捷徑,實在是一件好事。

最近十年以來,影視產業爆發,泡沫充盈,多種“捷徑”被髮明出來。盈虧同源,如今產業低潮期,這也是禍根之一。

不斷刺穿泡沫的過程,也幫助產業看清方向,這大概是中國電影產品思路的一條分水嶺。



01

堵上一條“捷徑”


“IP+流量”製片模式可以說再見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票房預期也持續縮水,即使路演不斷,加各種口碑維護的方式,目前於事無補。


"
白熊觀察:IP與流量互相傷害,大概能讓行業放棄幻想,更專注於產品本身,對於真的是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而言,是一件好事。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流浪地球》為中國科幻電影打開了一扇門,《上海堡壘》又關上了”?

隨著電影《上海堡壘》上映之後,這類帶有諷刺意味的觀點不斷冒出。

不過,白熊也忍不住要“辯證”地看問題一次,中國科幻電影在剛剛邁出“第二步”,就可以徹底放棄“IP+流量”的捷徑,實在是一件好事。

最近十年以來,影視產業爆發,泡沫充盈,多種“捷徑”被髮明出來。盈虧同源,如今產業低潮期,這也是禍根之一。

不斷刺穿泡沫的過程,也幫助產業看清方向,這大概是中國電影產品思路的一條分水嶺。



01

堵上一條“捷徑”


“IP+流量”製片模式可以說再見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票房預期也持續縮水,即使路演不斷,加各種口碑維護的方式,目前於事無補。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隨著口碑崩塌,貓眼專業版上對於票房的預測也一路走低)


有這樣一種評論,認為《上海堡壘》的低分的鍋,鹿晗不應該背。

從表演上看,鹿晗在影片中表演跟以往的作品比,難言進步,電影的問題是全方位的,不能歸因到演員身上。

不過,電影豆瓣開分4.2並不斷下滑,貓眼、淘票票評分均在7分以下,“鹿晗”這個標籤仍然是一個重要因素。

作為人氣偶像,鹿晗大量的粉絲不斷在微博等社交網絡為他打氣,為電影刷好評。然而,粉圈的現狀是,偶像粉絲與路人之間存在巨大的認知鴻溝,已經逐漸形成對抗情緒。


"
白熊觀察:IP與流量互相傷害,大概能讓行業放棄幻想,更專注於產品本身,對於真的是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而言,是一件好事。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流浪地球》為中國科幻電影打開了一扇門,《上海堡壘》又關上了”?

隨著電影《上海堡壘》上映之後,這類帶有諷刺意味的觀點不斷冒出。

不過,白熊也忍不住要“辯證”地看問題一次,中國科幻電影在剛剛邁出“第二步”,就可以徹底放棄“IP+流量”的捷徑,實在是一件好事。

最近十年以來,影視產業爆發,泡沫充盈,多種“捷徑”被髮明出來。盈虧同源,如今產業低潮期,這也是禍根之一。

不斷刺穿泡沫的過程,也幫助產業看清方向,這大概是中國電影產品思路的一條分水嶺。



01

堵上一條“捷徑”


“IP+流量”製片模式可以說再見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票房預期也持續縮水,即使路演不斷,加各種口碑維護的方式,目前於事無補。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隨著口碑崩塌,貓眼專業版上對於票房的預測也一路走低)


有這樣一種評論,認為《上海堡壘》的低分的鍋,鹿晗不應該背。

從表演上看,鹿晗在影片中表演跟以往的作品比,難言進步,電影的問題是全方位的,不能歸因到演員身上。

不過,電影豆瓣開分4.2並不斷下滑,貓眼、淘票票評分均在7分以下,“鹿晗”這個標籤仍然是一個重要因素。

作為人氣偶像,鹿晗大量的粉絲不斷在微博等社交網絡為他打氣,為電影刷好評。然而,粉圈的現狀是,偶像粉絲與路人之間存在巨大的認知鴻溝,已經逐漸形成對抗情緒。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如上圖,截至微博上一位鹿晗粉絲的評價,彷彿平行世界

粉絲越積極,路人越反感——這一趨勢幾年來越來越明顯,如今勢同水火。以豆瓣打分為例,總共只有1~5顆星,一部觀感體驗不佳的電影,大部分人會打1星~3星,如果再加上對流量的惡感,完全可能在原有印象的基礎上,再降低一顆星的評分,最終觀眾打分就是1星~2星。

如果量化來說,這部電影其它所有問題因素,導致它得到低分的話,粉絲與路人的分歧,可能會將它的分數再次拉低0.5~1分。

從前一陣蔡徐坤與周杰倫的“數據”之爭,到這次《上海堡壘》的口碑,可以說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爆發”。

對市場較敏感的從業者,應該早已深刻感受到風向的變化。

將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原是電影創作中常見的一種形式。但最近10年,突然冒出一種“IP+流量明星(偶像明星)”的改編模式——如果

很難說清發明者是誰。其實,沒有出品方會一開始就抱著“快速出貨”的目的,影視項目的往往投資人眾多,在出品方、參與方、主創、主演的話語權博弈中,往往被扭曲得走向“性價比”最高的一種模式。

《小時代》系列算是早期代表作,這一系列在市場營銷上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是專門為小說IP和演員的粉絲打造的娛樂產品,儘管非原著粉絲非議巨大,但它在市場運作中謹守自己的邊界,最終完成了商業目標。

不過隨著電影市場整體規模越來越大,參與者的野心也越來越大。一些較大體量的作品,不管最初想法如何,最終對“流量”明星本身的爭議,都成為了電影市場的主要

2016年鹿晗主演的《盜墓筆記》,2017年吳亦凡主演的《西遊·伏妖篇》都可以視作市場對於流量明星反應的分界線。如果說,在這之前,流量明星的積極作用還是高於負面作用的話,2017年以後,流量明星對電影的負面作用,特別是作為“男一號”的負面作用,逐漸佔據上風。

在影視消費中,電影消費實際已經是成本最高的消費,時間+電影票+其它消費,讓觀眾對於電影這一形式最為挑剔,在決策是否看一部電影時,也最容易“做減法”,受固有印象、風評、口碑等因素影響,會很快否決到一部爭議作品。

流量明星成為影視作品,特別是電影作品口碑的“負資產”。那麼,是否在一部大製作商業電影中,再投入重金,使用當紅偶像作為男女一號,相信出品方決策者會再三考量。

有評論說,當初《上海堡壘》籌備時,融資困難,幸好有了鹿晗這樣流量明星。這一說法真偽不詳,但相信影視投資人未來在決策時,會有更多維度的考量。

有人說,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開始於年初的《流浪地球》,卒於《上海堡壘》;有人說,《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電影,但《上海堡壘》又改回去了。


"
白熊觀察:IP與流量互相傷害,大概能讓行業放棄幻想,更專注於產品本身,對於真的是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而言,是一件好事。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流浪地球》為中國科幻電影打開了一扇門,《上海堡壘》又關上了”?

隨著電影《上海堡壘》上映之後,這類帶有諷刺意味的觀點不斷冒出。

不過,白熊也忍不住要“辯證”地看問題一次,中國科幻電影在剛剛邁出“第二步”,就可以徹底放棄“IP+流量”的捷徑,實在是一件好事。

最近十年以來,影視產業爆發,泡沫充盈,多種“捷徑”被髮明出來。盈虧同源,如今產業低潮期,這也是禍根之一。

不斷刺穿泡沫的過程,也幫助產業看清方向,這大概是中國電影產品思路的一條分水嶺。



01

堵上一條“捷徑”


“IP+流量”製片模式可以說再見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票房預期也持續縮水,即使路演不斷,加各種口碑維護的方式,目前於事無補。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隨著口碑崩塌,貓眼專業版上對於票房的預測也一路走低)


有這樣一種評論,認為《上海堡壘》的低分的鍋,鹿晗不應該背。

從表演上看,鹿晗在影片中表演跟以往的作品比,難言進步,電影的問題是全方位的,不能歸因到演員身上。

不過,電影豆瓣開分4.2並不斷下滑,貓眼、淘票票評分均在7分以下,“鹿晗”這個標籤仍然是一個重要因素。

作為人氣偶像,鹿晗大量的粉絲不斷在微博等社交網絡為他打氣,為電影刷好評。然而,粉圈的現狀是,偶像粉絲與路人之間存在巨大的認知鴻溝,已經逐漸形成對抗情緒。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如上圖,截至微博上一位鹿晗粉絲的評價,彷彿平行世界

粉絲越積極,路人越反感——這一趨勢幾年來越來越明顯,如今勢同水火。以豆瓣打分為例,總共只有1~5顆星,一部觀感體驗不佳的電影,大部分人會打1星~3星,如果再加上對流量的惡感,完全可能在原有印象的基礎上,再降低一顆星的評分,最終觀眾打分就是1星~2星。

如果量化來說,這部電影其它所有問題因素,導致它得到低分的話,粉絲與路人的分歧,可能會將它的分數再次拉低0.5~1分。

從前一陣蔡徐坤與周杰倫的“數據”之爭,到這次《上海堡壘》的口碑,可以說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爆發”。

對市場較敏感的從業者,應該早已深刻感受到風向的變化。

將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原是電影創作中常見的一種形式。但最近10年,突然冒出一種“IP+流量明星(偶像明星)”的改編模式——如果

很難說清發明者是誰。其實,沒有出品方會一開始就抱著“快速出貨”的目的,影視項目的往往投資人眾多,在出品方、參與方、主創、主演的話語權博弈中,往往被扭曲得走向“性價比”最高的一種模式。

《小時代》系列算是早期代表作,這一系列在市場營銷上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是專門為小說IP和演員的粉絲打造的娛樂產品,儘管非原著粉絲非議巨大,但它在市場運作中謹守自己的邊界,最終完成了商業目標。

不過隨著電影市場整體規模越來越大,參與者的野心也越來越大。一些較大體量的作品,不管最初想法如何,最終對“流量”明星本身的爭議,都成為了電影市場的主要

2016年鹿晗主演的《盜墓筆記》,2017年吳亦凡主演的《西遊·伏妖篇》都可以視作市場對於流量明星反應的分界線。如果說,在這之前,流量明星的積極作用還是高於負面作用的話,2017年以後,流量明星對電影的負面作用,特別是作為“男一號”的負面作用,逐漸佔據上風。

在影視消費中,電影消費實際已經是成本最高的消費,時間+電影票+其它消費,讓觀眾對於電影這一形式最為挑剔,在決策是否看一部電影時,也最容易“做減法”,受固有印象、風評、口碑等因素影響,會很快否決到一部爭議作品。

流量明星成為影視作品,特別是電影作品口碑的“負資產”。那麼,是否在一部大製作商業電影中,再投入重金,使用當紅偶像作為男女一號,相信出品方決策者會再三考量。

有評論說,當初《上海堡壘》籌備時,融資困難,幸好有了鹿晗這樣流量明星。這一說法真偽不詳,但相信影視投資人未來在決策時,會有更多維度的考量。

有人說,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開始於年初的《流浪地球》,卒於《上海堡壘》;有人說,《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電影,但《上海堡壘》又改回去了。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白熊看來,中國電影其它類型的產品都產生了大量泡沫,而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才邁出“第二步”,就先把“捷徑”堵上,真是一件好事。

放棄用流量明星吸引流量,用口碑反而更能吸引流量,這是當前的行業現狀。對於科幻電影而言,如何獲得口碑,核心還是要集中注意力在製作上。

更多的國產科幻電影可能還在研發階段,相信現有的案例,能幫助主創想清楚,科幻電影要怎麼做,這麼看來,國產科幻電影不會被“改回去”,也不會“卒”。



02

觀影體驗:內容齣戲,預期背離

白熊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說的話,在第一部分已經說完。

作為一位堅持觀看到字幕結束的觀眾,白熊觀察員仍然有話要說。

基於當下的國內電影工業水準,國產商業電影難免存在諸多瑕疵,即使是口碑與票房表現俱佳的一些電影。不過,《上海堡壘》的口碑塌陷,白熊的總結是,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觀影體驗“齣戲”;

二是影片營銷給觀眾產生的預期,與觀眾的實際預期嚴重背離。

關於“齣戲”,其實已經各類差評中反覆點評了,在觀影過程中,我很難進入電影所講述的“世界末日”中,這是一個整體體驗的問題,從製作細節到邏輯銜接,都值得重新檢討。

有人說,《上海堡壘》或許應該歸為“軟科幻”或“輕科幻”,但有這類定義的是《時空旅行者的妻子》、《她》、《本傑明·巴頓奇事》、《機械姬》之類的影片,對於“未來世界”的營造相對成功,觀眾可以進入電影世界中,再體驗其中“軟”的部分。


"
白熊觀察:IP與流量互相傷害,大概能讓行業放棄幻想,更專注於產品本身,對於真的是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而言,是一件好事。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流浪地球》為中國科幻電影打開了一扇門,《上海堡壘》又關上了”?

隨著電影《上海堡壘》上映之後,這類帶有諷刺意味的觀點不斷冒出。

不過,白熊也忍不住要“辯證”地看問題一次,中國科幻電影在剛剛邁出“第二步”,就可以徹底放棄“IP+流量”的捷徑,實在是一件好事。

最近十年以來,影視產業爆發,泡沫充盈,多種“捷徑”被髮明出來。盈虧同源,如今產業低潮期,這也是禍根之一。

不斷刺穿泡沫的過程,也幫助產業看清方向,這大概是中國電影產品思路的一條分水嶺。



01

堵上一條“捷徑”


“IP+流量”製片模式可以說再見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票房預期也持續縮水,即使路演不斷,加各種口碑維護的方式,目前於事無補。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隨著口碑崩塌,貓眼專業版上對於票房的預測也一路走低)


有這樣一種評論,認為《上海堡壘》的低分的鍋,鹿晗不應該背。

從表演上看,鹿晗在影片中表演跟以往的作品比,難言進步,電影的問題是全方位的,不能歸因到演員身上。

不過,電影豆瓣開分4.2並不斷下滑,貓眼、淘票票評分均在7分以下,“鹿晗”這個標籤仍然是一個重要因素。

作為人氣偶像,鹿晗大量的粉絲不斷在微博等社交網絡為他打氣,為電影刷好評。然而,粉圈的現狀是,偶像粉絲與路人之間存在巨大的認知鴻溝,已經逐漸形成對抗情緒。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如上圖,截至微博上一位鹿晗粉絲的評價,彷彿平行世界

粉絲越積極,路人越反感——這一趨勢幾年來越來越明顯,如今勢同水火。以豆瓣打分為例,總共只有1~5顆星,一部觀感體驗不佳的電影,大部分人會打1星~3星,如果再加上對流量的惡感,完全可能在原有印象的基礎上,再降低一顆星的評分,最終觀眾打分就是1星~2星。

如果量化來說,這部電影其它所有問題因素,導致它得到低分的話,粉絲與路人的分歧,可能會將它的分數再次拉低0.5~1分。

從前一陣蔡徐坤與周杰倫的“數據”之爭,到這次《上海堡壘》的口碑,可以說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爆發”。

對市場較敏感的從業者,應該早已深刻感受到風向的變化。

將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原是電影創作中常見的一種形式。但最近10年,突然冒出一種“IP+流量明星(偶像明星)”的改編模式——如果

很難說清發明者是誰。其實,沒有出品方會一開始就抱著“快速出貨”的目的,影視項目的往往投資人眾多,在出品方、參與方、主創、主演的話語權博弈中,往往被扭曲得走向“性價比”最高的一種模式。

《小時代》系列算是早期代表作,這一系列在市場營銷上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是專門為小說IP和演員的粉絲打造的娛樂產品,儘管非原著粉絲非議巨大,但它在市場運作中謹守自己的邊界,最終完成了商業目標。

不過隨著電影市場整體規模越來越大,參與者的野心也越來越大。一些較大體量的作品,不管最初想法如何,最終對“流量”明星本身的爭議,都成為了電影市場的主要

2016年鹿晗主演的《盜墓筆記》,2017年吳亦凡主演的《西遊·伏妖篇》都可以視作市場對於流量明星反應的分界線。如果說,在這之前,流量明星的積極作用還是高於負面作用的話,2017年以後,流量明星對電影的負面作用,特別是作為“男一號”的負面作用,逐漸佔據上風。

在影視消費中,電影消費實際已經是成本最高的消費,時間+電影票+其它消費,讓觀眾對於電影這一形式最為挑剔,在決策是否看一部電影時,也最容易“做減法”,受固有印象、風評、口碑等因素影響,會很快否決到一部爭議作品。

流量明星成為影視作品,特別是電影作品口碑的“負資產”。那麼,是否在一部大製作商業電影中,再投入重金,使用當紅偶像作為男女一號,相信出品方決策者會再三考量。

有評論說,當初《上海堡壘》籌備時,融資困難,幸好有了鹿晗這樣流量明星。這一說法真偽不詳,但相信影視投資人未來在決策時,會有更多維度的考量。

有人說,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開始於年初的《流浪地球》,卒於《上海堡壘》;有人說,《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電影,但《上海堡壘》又改回去了。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白熊看來,中國電影其它類型的產品都產生了大量泡沫,而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才邁出“第二步”,就先把“捷徑”堵上,真是一件好事。

放棄用流量明星吸引流量,用口碑反而更能吸引流量,這是當前的行業現狀。對於科幻電影而言,如何獲得口碑,核心還是要集中注意力在製作上。

更多的國產科幻電影可能還在研發階段,相信現有的案例,能幫助主創想清楚,科幻電影要怎麼做,這麼看來,國產科幻電影不會被“改回去”,也不會“卒”。



02

觀影體驗:內容齣戲,預期背離

白熊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說的話,在第一部分已經說完。

作為一位堅持觀看到字幕結束的觀眾,白熊觀察員仍然有話要說。

基於當下的國內電影工業水準,國產商業電影難免存在諸多瑕疵,即使是口碑與票房表現俱佳的一些電影。不過,《上海堡壘》的口碑塌陷,白熊的總結是,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觀影體驗“齣戲”;

二是影片營銷給觀眾產生的預期,與觀眾的實際預期嚴重背離。

關於“齣戲”,其實已經各類差評中反覆點評了,在觀影過程中,我很難進入電影所講述的“世界末日”中,這是一個整體體驗的問題,從製作細節到邏輯銜接,都值得重新檢討。

有人說,《上海堡壘》或許應該歸為“軟科幻”或“輕科幻”,但有這類定義的是《時空旅行者的妻子》、《她》、《本傑明·巴頓奇事》、《機械姬》之類的影片,對於“未來世界”的營造相對成功,觀眾可以進入電影世界中,再體驗其中“軟”的部分。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電影釋放的各種物料似乎都在暗示這是一部“硬核科幻”電影)


這部電影“齣戲”的結果,導致觀影體驗嚴重不及預期。當然,從捆綁《流浪地球》營銷再到上映前的眾多預告片,這部電影都與“硬核科幻”綁定的過於強烈,不管它實際上是哪種類型的電影,但觀眾接收到的營銷信息,就以為自己要看到一部“硬核科幻”電影了。

中國觀眾想像中的硬核科幻電影,不是這樣的。觀眾不認,這就很尷尬了。

關於影片的特效水準,白熊這裡不展開點評了,比電影《大蛇》好。

就在今晚9點左右,電影的官方微博@電影上海堡壘突然連發四條微博,PO出電影的“精彩畫面”,相關文字內容僅有一句話“這是爛片????”,不過在發稿前,這些微博已經刪除。

從這些微博可以看出,出品方對市場情緒存在不滿,但在市場行為中,與目標受眾群體的對抗是沒有任何積極意義的。

電影完成後,除非審查因素,基本不會有再修改的可能。進入營銷階段後,如何正確把握電影的核心優勢,如何讓觀眾產生適當的觀影預期,從而不過度失望,如何與觀眾形成良好互動,這是一個電影市場營銷中一個更宏大的話題。

寒風中,尋找春天的方向~


"
白熊觀察:IP與流量互相傷害,大概能讓行業放棄幻想,更專注於產品本身,對於真的是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而言,是一件好事。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流浪地球》為中國科幻電影打開了一扇門,《上海堡壘》又關上了”?

隨著電影《上海堡壘》上映之後,這類帶有諷刺意味的觀點不斷冒出。

不過,白熊也忍不住要“辯證”地看問題一次,中國科幻電影在剛剛邁出“第二步”,就可以徹底放棄“IP+流量”的捷徑,實在是一件好事。

最近十年以來,影視產業爆發,泡沫充盈,多種“捷徑”被髮明出來。盈虧同源,如今產業低潮期,這也是禍根之一。

不斷刺穿泡沫的過程,也幫助產業看清方向,這大概是中國電影產品思路的一條分水嶺。



01

堵上一條“捷徑”


“IP+流量”製片模式可以說再見了。

《上海堡壘》口碑撲街,票房預期也持續縮水,即使路演不斷,加各種口碑維護的方式,目前於事無補。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隨著口碑崩塌,貓眼專業版上對於票房的預測也一路走低)


有這樣一種評論,認為《上海堡壘》的低分的鍋,鹿晗不應該背。

從表演上看,鹿晗在影片中表演跟以往的作品比,難言進步,電影的問題是全方位的,不能歸因到演員身上。

不過,電影豆瓣開分4.2並不斷下滑,貓眼、淘票票評分均在7分以下,“鹿晗”這個標籤仍然是一個重要因素。

作為人氣偶像,鹿晗大量的粉絲不斷在微博等社交網絡為他打氣,為電影刷好評。然而,粉圈的現狀是,偶像粉絲與路人之間存在巨大的認知鴻溝,已經逐漸形成對抗情緒。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如上圖,截至微博上一位鹿晗粉絲的評價,彷彿平行世界

粉絲越積極,路人越反感——這一趨勢幾年來越來越明顯,如今勢同水火。以豆瓣打分為例,總共只有1~5顆星,一部觀感體驗不佳的電影,大部分人會打1星~3星,如果再加上對流量的惡感,完全可能在原有印象的基礎上,再降低一顆星的評分,最終觀眾打分就是1星~2星。

如果量化來說,這部電影其它所有問題因素,導致它得到低分的話,粉絲與路人的分歧,可能會將它的分數再次拉低0.5~1分。

從前一陣蔡徐坤與周杰倫的“數據”之爭,到這次《上海堡壘》的口碑,可以說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爆發”。

對市場較敏感的從業者,應該早已深刻感受到風向的變化。

將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原是電影創作中常見的一種形式。但最近10年,突然冒出一種“IP+流量明星(偶像明星)”的改編模式——如果

很難說清發明者是誰。其實,沒有出品方會一開始就抱著“快速出貨”的目的,影視項目的往往投資人眾多,在出品方、參與方、主創、主演的話語權博弈中,往往被扭曲得走向“性價比”最高的一種模式。

《小時代》系列算是早期代表作,這一系列在市場營銷上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是專門為小說IP和演員的粉絲打造的娛樂產品,儘管非原著粉絲非議巨大,但它在市場運作中謹守自己的邊界,最終完成了商業目標。

不過隨著電影市場整體規模越來越大,參與者的野心也越來越大。一些較大體量的作品,不管最初想法如何,最終對“流量”明星本身的爭議,都成為了電影市場的主要

2016年鹿晗主演的《盜墓筆記》,2017年吳亦凡主演的《西遊·伏妖篇》都可以視作市場對於流量明星反應的分界線。如果說,在這之前,流量明星的積極作用還是高於負面作用的話,2017年以後,流量明星對電影的負面作用,特別是作為“男一號”的負面作用,逐漸佔據上風。

在影視消費中,電影消費實際已經是成本最高的消費,時間+電影票+其它消費,讓觀眾對於電影這一形式最為挑剔,在決策是否看一部電影時,也最容易“做減法”,受固有印象、風評、口碑等因素影響,會很快否決到一部爭議作品。

流量明星成為影視作品,特別是電影作品口碑的“負資產”。那麼,是否在一部大製作商業電影中,再投入重金,使用當紅偶像作為男女一號,相信出品方決策者會再三考量。

有評論說,當初《上海堡壘》籌備時,融資困難,幸好有了鹿晗這樣流量明星。這一說法真偽不詳,但相信影視投資人未來在決策時,會有更多維度的考量。

有人說,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開始於年初的《流浪地球》,卒於《上海堡壘》;有人說,《流浪地球》改變了中國科幻電影,但《上海堡壘》又改回去了。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白熊看來,中國電影其它類型的產品都產生了大量泡沫,而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才邁出“第二步”,就先把“捷徑”堵上,真是一件好事。

放棄用流量明星吸引流量,用口碑反而更能吸引流量,這是當前的行業現狀。對於科幻電影而言,如何獲得口碑,核心還是要集中注意力在製作上。

更多的國產科幻電影可能還在研發階段,相信現有的案例,能幫助主創想清楚,科幻電影要怎麼做,這麼看來,國產科幻電影不會被“改回去”,也不會“卒”。



02

觀影體驗:內容齣戲,預期背離

白熊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說的話,在第一部分已經說完。

作為一位堅持觀看到字幕結束的觀眾,白熊觀察員仍然有話要說。

基於當下的國內電影工業水準,國產商業電影難免存在諸多瑕疵,即使是口碑與票房表現俱佳的一些電影。不過,《上海堡壘》的口碑塌陷,白熊的總結是,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觀影體驗“齣戲”;

二是影片營銷給觀眾產生的預期,與觀眾的實際預期嚴重背離。

關於“齣戲”,其實已經各類差評中反覆點評了,在觀影過程中,我很難進入電影所講述的“世界末日”中,這是一個整體體驗的問題,從製作細節到邏輯銜接,都值得重新檢討。

有人說,《上海堡壘》或許應該歸為“軟科幻”或“輕科幻”,但有這類定義的是《時空旅行者的妻子》、《她》、《本傑明·巴頓奇事》、《機械姬》之類的影片,對於“未來世界”的營造相對成功,觀眾可以進入電影世界中,再體驗其中“軟”的部分。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電影釋放的各種物料似乎都在暗示這是一部“硬核科幻”電影)


這部電影“齣戲”的結果,導致觀影體驗嚴重不及預期。當然,從捆綁《流浪地球》營銷再到上映前的眾多預告片,這部電影都與“硬核科幻”綁定的過於強烈,不管它實際上是哪種類型的電影,但觀眾接收到的營銷信息,就以為自己要看到一部“硬核科幻”電影了。

中國觀眾想像中的硬核科幻電影,不是這樣的。觀眾不認,這就很尷尬了。

關於影片的特效水準,白熊這裡不展開點評了,比電影《大蛇》好。

就在今晚9點左右,電影的官方微博@電影上海堡壘突然連發四條微博,PO出電影的“精彩畫面”,相關文字內容僅有一句話“這是爛片????”,不過在發稿前,這些微博已經刪除。

從這些微博可以看出,出品方對市場情緒存在不滿,但在市場行為中,與目標受眾群體的對抗是沒有任何積極意義的。

電影完成後,除非審查因素,基本不會有再修改的可能。進入營銷階段後,如何正確把握電影的核心優勢,如何讓觀眾產生適當的觀影預期,從而不過度失望,如何與觀眾形成良好互動,這是一個電影市場營銷中一個更宏大的話題。

寒風中,尋找春天的方向~


看完《上海堡壘》,我要為中國科幻電影“花式洗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