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

說起中國的科幻片,肯定是繞不過年初大火的《流浪地球》,很多影迷看完之後,都在感慨:

什麼時候能再次看到這樣用心的國產科幻片?

或許這樣的科幻片不會讓我們等太久。

在6月16日剛剛落幕的2019微-博電影之夜裡,電影《上海堡壘》獲得了最受期待科幻電影。

在頒獎典禮上,吳京親自為《上海堡壘》頒發了獎盃,《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也發文祝賀。

這一簡單的舉動,卻代表著它完成了一次國產精品科幻片製作的接力,從吳京的手上把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棒傳給了:《上海堡壘》

這部電影根據作家江南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未來世界,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大學生江洋(鹿晗飾)追隨女指揮官林瀾(舒淇飾)一起進入上海堡壘,對抗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原著就是一本披著科幻的言情,改成科幻戰爭會毀原著嗎?”

對此,原作者也是編劇之一的江南在電影發佈會上已經作了迴應:“科幻不止一種,電影裡放大了故事中的戰爭元素;但也保留了原著的‘魂’,有朋友的友情,有戰士的豪情,都是在探討人性,這就是最大的忠於原著了。”

所以說,科幻電影並不是完全擯棄人性,反而是讓觀眾在不一樣的環境下看到了真實的人性,《流浪地球》裡對情感的詮釋就是如此。畢竟人終究不是戰爭機器,合理的感情宣洩,正說明他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雖然在情感詮釋上兩者有相似之處,但題材上新片《上海堡壘》卻不同於《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裡,因為不可抗力的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得不被迫逃亡。

而《上海堡壘》中,在地球上的人類遭到了來自外星人的攻擊,不得已只能和外星人展開交戰,可以說影片的題材是獨特的科幻戰爭類型。

直到年初,《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才真正打開了國產科幻電影新紀年。

從首部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嘗試,到即將上映的《上海堡壘》,國內導演一直努力開創屬於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

其實關於拍科幻片這個命題,郭帆也說過:“拍砸了,也比沒有人拍強”。

中國科幻剛剛起步,在科幻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敢於去做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時,就面臨兩大問題:計劃臨時+技術不成熟

很多時候電影都是一邊拍一邊改計劃,同時還要兼顧拍攝過程中出現的臨時問題。

對於一位頂著大投資壓力拍國產科幻片導演來說,最耗費心力的部分之一,就是因為缺少標準化流程而帶來的巨大工作量。

所以在日後談起《流浪地球》的拍攝,郭帆稱這部電影的創作就是“工業+人肉”的模式。

技術上的硬傷只能靠人工補足,因為我們的設備做不出太空的失重狀態,吳京只能穿著六七十斤的衣服吊威亞,天天吊到破皮。

誠然,《流浪地球》最後的成品令人驚豔,但不可否認,它並不完美,《上海堡壘》也是一樣。

電影裡的外星人就是和原著中的生物文明不同的機甲文明,為什麼不能和原著一樣?

滕華濤導演對此也十分坦然:因為從特效難度上說,機甲比生物更可控一些。

說到底,還是因為技術。

《上海堡壘》的主要特效仍然是由國內團隊來管理,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來說,在特效製作水平上只能慢慢來,從易到難,這是妥協,也是科幻電影發展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我們相信國產科幻電影想要的,不只是做到《流浪地球》的複製,而是要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探索。

這個過程中並不是簡單輕鬆的,每一個科幻電影的製作人,只要敢於嘗試,都值得被鼓勵。希望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開端,讓更多的電影人能在科幻電影上擰成一股繩、一起努力向前衝!

國產科幻電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達到好萊塢的工業水準,需要時間與金錢的累積。

而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標準也不要過於嚴苛,一開始就跟頂尖科幻電影對比,想要讓國產科幻走的更遠,希望觀眾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寬容,不要讓國產科幻被掐死在萌芽中。

我們相信,中國的科幻電影,勢必越來越好!

科幻電影多如牛毛,總結起來主題也就那幾個:

平行宇宙、時空旅行、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外星人入侵……

《上海堡壘》的故事若要簡單粗暴總結,也脫不開“人類大戰外星人”的框架。

但,它同樣有兩點不同——就是這兩點,也許將決定影片的出彩程度。

首先,是如何還原原著中新鮮完整的世界觀設定。

小說裡故事背景是近未來。

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幾大能源中心相繼淪陷,保衛人類的最後一戰最終在中國上海打響……

之所以說是“外星黑暗勢力”,是因為江南所樹立的外星文明,並非全員惡人。其內部也分為針鋒相對的兩派——阿爾法文明與德爾塔文明。

阿爾法文明是人類接觸到的第一個地外文明,擁有超過地球文明“不知多少的高階技術”。

他們利用1975年誕生的“使者”向地球人類傳遞信息,進行溝通。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預言“降臨之日”——那一天,德爾塔文明以毀滅者的姿態到來。

書中如此形容:

「那其實是龐大的滯空母艦,最長的一軸達到月球直徑的四分之一。它表面對於光輻射的吸收使得我們在夜晚不能捕捉它,而在日食的時候它就顯露出來了,和月球一起把巨大的陰影投在地球表面。」

母艦甚至還會分裂出巨大的次級母艦和相對小巧靈活的“捕食者”,去發動進攻。

智慧和攻擊力無比強大,光看文字都膽戰心驚。

電影要如何展現這般強勢進攻?

預告片中只出現一瞬,一團紫黑色星雲漸漸逼近:

"

說起中國的科幻片,肯定是繞不過年初大火的《流浪地球》,很多影迷看完之後,都在感慨:

什麼時候能再次看到這樣用心的國產科幻片?

或許這樣的科幻片不會讓我們等太久。

在6月16日剛剛落幕的2019微-博電影之夜裡,電影《上海堡壘》獲得了最受期待科幻電影。

在頒獎典禮上,吳京親自為《上海堡壘》頒發了獎盃,《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也發文祝賀。

這一簡單的舉動,卻代表著它完成了一次國產精品科幻片製作的接力,從吳京的手上把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棒傳給了:《上海堡壘》

這部電影根據作家江南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未來世界,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大學生江洋(鹿晗飾)追隨女指揮官林瀾(舒淇飾)一起進入上海堡壘,對抗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原著就是一本披著科幻的言情,改成科幻戰爭會毀原著嗎?”

對此,原作者也是編劇之一的江南在電影發佈會上已經作了迴應:“科幻不止一種,電影裡放大了故事中的戰爭元素;但也保留了原著的‘魂’,有朋友的友情,有戰士的豪情,都是在探討人性,這就是最大的忠於原著了。”

所以說,科幻電影並不是完全擯棄人性,反而是讓觀眾在不一樣的環境下看到了真實的人性,《流浪地球》裡對情感的詮釋就是如此。畢竟人終究不是戰爭機器,合理的感情宣洩,正說明他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雖然在情感詮釋上兩者有相似之處,但題材上新片《上海堡壘》卻不同於《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裡,因為不可抗力的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得不被迫逃亡。

而《上海堡壘》中,在地球上的人類遭到了來自外星人的攻擊,不得已只能和外星人展開交戰,可以說影片的題材是獨特的科幻戰爭類型。

直到年初,《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才真正打開了國產科幻電影新紀年。

從首部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嘗試,到即將上映的《上海堡壘》,國內導演一直努力開創屬於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

其實關於拍科幻片這個命題,郭帆也說過:“拍砸了,也比沒有人拍強”。

中國科幻剛剛起步,在科幻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敢於去做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時,就面臨兩大問題:計劃臨時+技術不成熟

很多時候電影都是一邊拍一邊改計劃,同時還要兼顧拍攝過程中出現的臨時問題。

對於一位頂著大投資壓力拍國產科幻片導演來說,最耗費心力的部分之一,就是因為缺少標準化流程而帶來的巨大工作量。

所以在日後談起《流浪地球》的拍攝,郭帆稱這部電影的創作就是“工業+人肉”的模式。

技術上的硬傷只能靠人工補足,因為我們的設備做不出太空的失重狀態,吳京只能穿著六七十斤的衣服吊威亞,天天吊到破皮。

誠然,《流浪地球》最後的成品令人驚豔,但不可否認,它並不完美,《上海堡壘》也是一樣。

電影裡的外星人就是和原著中的生物文明不同的機甲文明,為什麼不能和原著一樣?

滕華濤導演對此也十分坦然:因為從特效難度上說,機甲比生物更可控一些。

說到底,還是因為技術。

《上海堡壘》的主要特效仍然是由國內團隊來管理,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來說,在特效製作水平上只能慢慢來,從易到難,這是妥協,也是科幻電影發展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我們相信國產科幻電影想要的,不只是做到《流浪地球》的複製,而是要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探索。

這個過程中並不是簡單輕鬆的,每一個科幻電影的製作人,只要敢於嘗試,都值得被鼓勵。希望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開端,讓更多的電影人能在科幻電影上擰成一股繩、一起努力向前衝!

國產科幻電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達到好萊塢的工業水準,需要時間與金錢的累積。

而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標準也不要過於嚴苛,一開始就跟頂尖科幻電影對比,想要讓國產科幻走的更遠,希望觀眾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寬容,不要讓國產科幻被掐死在萌芽中。

我們相信,中國的科幻電影,勢必越來越好!

科幻電影多如牛毛,總結起來主題也就那幾個:

平行宇宙、時空旅行、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外星人入侵……

《上海堡壘》的故事若要簡單粗暴總結,也脫不開“人類大戰外星人”的框架。

但,它同樣有兩點不同——就是這兩點,也許將決定影片的出彩程度。

首先,是如何還原原著中新鮮完整的世界觀設定。

小說裡故事背景是近未來。

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幾大能源中心相繼淪陷,保衛人類的最後一戰最終在中國上海打響……

之所以說是“外星黑暗勢力”,是因為江南所樹立的外星文明,並非全員惡人。其內部也分為針鋒相對的兩派——阿爾法文明與德爾塔文明。

阿爾法文明是人類接觸到的第一個地外文明,擁有超過地球文明“不知多少的高階技術”。

他們利用1975年誕生的“使者”向地球人類傳遞信息,進行溝通。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預言“降臨之日”——那一天,德爾塔文明以毀滅者的姿態到來。

書中如此形容:

「那其實是龐大的滯空母艦,最長的一軸達到月球直徑的四分之一。它表面對於光輻射的吸收使得我們在夜晚不能捕捉它,而在日食的時候它就顯露出來了,和月球一起把巨大的陰影投在地球表面。」

母艦甚至還會分裂出巨大的次級母艦和相對小巧靈活的“捕食者”,去發動進攻。

智慧和攻擊力無比強大,光看文字都膽戰心驚。

電影要如何展現這般強勢進攻?

預告片中只出現一瞬,一團紫黑色星雲漸漸逼近: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海報上,懸浮在上海上空的母艦僅露出一小角,便覆蓋了大半個城市:


"

說起中國的科幻片,肯定是繞不過年初大火的《流浪地球》,很多影迷看完之後,都在感慨:

什麼時候能再次看到這樣用心的國產科幻片?

或許這樣的科幻片不會讓我們等太久。

在6月16日剛剛落幕的2019微-博電影之夜裡,電影《上海堡壘》獲得了最受期待科幻電影。

在頒獎典禮上,吳京親自為《上海堡壘》頒發了獎盃,《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也發文祝賀。

這一簡單的舉動,卻代表著它完成了一次國產精品科幻片製作的接力,從吳京的手上把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棒傳給了:《上海堡壘》

這部電影根據作家江南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未來世界,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大學生江洋(鹿晗飾)追隨女指揮官林瀾(舒淇飾)一起進入上海堡壘,對抗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原著就是一本披著科幻的言情,改成科幻戰爭會毀原著嗎?”

對此,原作者也是編劇之一的江南在電影發佈會上已經作了迴應:“科幻不止一種,電影裡放大了故事中的戰爭元素;但也保留了原著的‘魂’,有朋友的友情,有戰士的豪情,都是在探討人性,這就是最大的忠於原著了。”

所以說,科幻電影並不是完全擯棄人性,反而是讓觀眾在不一樣的環境下看到了真實的人性,《流浪地球》裡對情感的詮釋就是如此。畢竟人終究不是戰爭機器,合理的感情宣洩,正說明他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雖然在情感詮釋上兩者有相似之處,但題材上新片《上海堡壘》卻不同於《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裡,因為不可抗力的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得不被迫逃亡。

而《上海堡壘》中,在地球上的人類遭到了來自外星人的攻擊,不得已只能和外星人展開交戰,可以說影片的題材是獨特的科幻戰爭類型。

直到年初,《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才真正打開了國產科幻電影新紀年。

從首部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嘗試,到即將上映的《上海堡壘》,國內導演一直努力開創屬於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

其實關於拍科幻片這個命題,郭帆也說過:“拍砸了,也比沒有人拍強”。

中國科幻剛剛起步,在科幻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敢於去做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時,就面臨兩大問題:計劃臨時+技術不成熟

很多時候電影都是一邊拍一邊改計劃,同時還要兼顧拍攝過程中出現的臨時問題。

對於一位頂著大投資壓力拍國產科幻片導演來說,最耗費心力的部分之一,就是因為缺少標準化流程而帶來的巨大工作量。

所以在日後談起《流浪地球》的拍攝,郭帆稱這部電影的創作就是“工業+人肉”的模式。

技術上的硬傷只能靠人工補足,因為我們的設備做不出太空的失重狀態,吳京只能穿著六七十斤的衣服吊威亞,天天吊到破皮。

誠然,《流浪地球》最後的成品令人驚豔,但不可否認,它並不完美,《上海堡壘》也是一樣。

電影裡的外星人就是和原著中的生物文明不同的機甲文明,為什麼不能和原著一樣?

滕華濤導演對此也十分坦然:因為從特效難度上說,機甲比生物更可控一些。

說到底,還是因為技術。

《上海堡壘》的主要特效仍然是由國內團隊來管理,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來說,在特效製作水平上只能慢慢來,從易到難,這是妥協,也是科幻電影發展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我們相信國產科幻電影想要的,不只是做到《流浪地球》的複製,而是要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探索。

這個過程中並不是簡單輕鬆的,每一個科幻電影的製作人,只要敢於嘗試,都值得被鼓勵。希望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開端,讓更多的電影人能在科幻電影上擰成一股繩、一起努力向前衝!

國產科幻電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達到好萊塢的工業水準,需要時間與金錢的累積。

而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標準也不要過於嚴苛,一開始就跟頂尖科幻電影對比,想要讓國產科幻走的更遠,希望觀眾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寬容,不要讓國產科幻被掐死在萌芽中。

我們相信,中國的科幻電影,勢必越來越好!

科幻電影多如牛毛,總結起來主題也就那幾個:

平行宇宙、時空旅行、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外星人入侵……

《上海堡壘》的故事若要簡單粗暴總結,也脫不開“人類大戰外星人”的框架。

但,它同樣有兩點不同——就是這兩點,也許將決定影片的出彩程度。

首先,是如何還原原著中新鮮完整的世界觀設定。

小說裡故事背景是近未來。

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幾大能源中心相繼淪陷,保衛人類的最後一戰最終在中國上海打響……

之所以說是“外星黑暗勢力”,是因為江南所樹立的外星文明,並非全員惡人。其內部也分為針鋒相對的兩派——阿爾法文明與德爾塔文明。

阿爾法文明是人類接觸到的第一個地外文明,擁有超過地球文明“不知多少的高階技術”。

他們利用1975年誕生的“使者”向地球人類傳遞信息,進行溝通。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預言“降臨之日”——那一天,德爾塔文明以毀滅者的姿態到來。

書中如此形容:

「那其實是龐大的滯空母艦,最長的一軸達到月球直徑的四分之一。它表面對於光輻射的吸收使得我們在夜晚不能捕捉它,而在日食的時候它就顯露出來了,和月球一起把巨大的陰影投在地球表面。」

母艦甚至還會分裂出巨大的次級母艦和相對小巧靈活的“捕食者”,去發動進攻。

智慧和攻擊力無比強大,光看文字都膽戰心驚。

電影要如何展現這般強勢進攻?

預告片中只出現一瞬,一團紫黑色星雲漸漸逼近: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海報上,懸浮在上海上空的母艦僅露出一小角,便覆蓋了大半個城市: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從預告片來看,影片在視覺效果的震撼程度比想象中的高,不僅有未來時空的城市景象,也有外星人入侵的細節;

壓迫感撲面而來。

面對強大的德爾塔文明,人類也在阿爾法文明的幫助下打造了“跨越時代的先進武器”。

其中最重要的是“泡防禦系統”——

「雲層高度1700米左右,在1500米的高空中,它遭遇了泡防禦界面,這層界面覆蓋整個上海,像是一口倒扣的鍋。」

進攻武器則包括“約束場炮火”——

它可以直接創傷次級母艦。

其中,“上海大炮”安置在黃浦江底。炮口直徑達到40米,金屬管壁的厚度超過1米。戰鬥時會從水下升至江面,攻打空中的敵人。

而整個防禦體系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最震撼的一環,要屬“陸沉計劃”。

當進攻消耗太多能量,泡防禦將變得脆弱,陸沉就成為最悲情的必選項。整個城市會下沉到地下一公里左右的空穴中,待一切結束後再重建。

這場面絕對是整部影片最“燒錢”的一組。

用江南的話說:

「我們將把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沉入地下,那是一個巨大的光影魔術。」

如何把握拍攝手法和特效,將成為一個考驗;當然,如果拍得足夠波瀾壯闊,也將鑄就經典。


"

說起中國的科幻片,肯定是繞不過年初大火的《流浪地球》,很多影迷看完之後,都在感慨:

什麼時候能再次看到這樣用心的國產科幻片?

或許這樣的科幻片不會讓我們等太久。

在6月16日剛剛落幕的2019微-博電影之夜裡,電影《上海堡壘》獲得了最受期待科幻電影。

在頒獎典禮上,吳京親自為《上海堡壘》頒發了獎盃,《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也發文祝賀。

這一簡單的舉動,卻代表著它完成了一次國產精品科幻片製作的接力,從吳京的手上把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棒傳給了:《上海堡壘》

這部電影根據作家江南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未來世界,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大學生江洋(鹿晗飾)追隨女指揮官林瀾(舒淇飾)一起進入上海堡壘,對抗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原著就是一本披著科幻的言情,改成科幻戰爭會毀原著嗎?”

對此,原作者也是編劇之一的江南在電影發佈會上已經作了迴應:“科幻不止一種,電影裡放大了故事中的戰爭元素;但也保留了原著的‘魂’,有朋友的友情,有戰士的豪情,都是在探討人性,這就是最大的忠於原著了。”

所以說,科幻電影並不是完全擯棄人性,反而是讓觀眾在不一樣的環境下看到了真實的人性,《流浪地球》裡對情感的詮釋就是如此。畢竟人終究不是戰爭機器,合理的感情宣洩,正說明他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雖然在情感詮釋上兩者有相似之處,但題材上新片《上海堡壘》卻不同於《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裡,因為不可抗力的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得不被迫逃亡。

而《上海堡壘》中,在地球上的人類遭到了來自外星人的攻擊,不得已只能和外星人展開交戰,可以說影片的題材是獨特的科幻戰爭類型。

直到年初,《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才真正打開了國產科幻電影新紀年。

從首部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嘗試,到即將上映的《上海堡壘》,國內導演一直努力開創屬於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

其實關於拍科幻片這個命題,郭帆也說過:“拍砸了,也比沒有人拍強”。

中國科幻剛剛起步,在科幻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敢於去做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時,就面臨兩大問題:計劃臨時+技術不成熟

很多時候電影都是一邊拍一邊改計劃,同時還要兼顧拍攝過程中出現的臨時問題。

對於一位頂著大投資壓力拍國產科幻片導演來說,最耗費心力的部分之一,就是因為缺少標準化流程而帶來的巨大工作量。

所以在日後談起《流浪地球》的拍攝,郭帆稱這部電影的創作就是“工業+人肉”的模式。

技術上的硬傷只能靠人工補足,因為我們的設備做不出太空的失重狀態,吳京只能穿著六七十斤的衣服吊威亞,天天吊到破皮。

誠然,《流浪地球》最後的成品令人驚豔,但不可否認,它並不完美,《上海堡壘》也是一樣。

電影裡的外星人就是和原著中的生物文明不同的機甲文明,為什麼不能和原著一樣?

滕華濤導演對此也十分坦然:因為從特效難度上說,機甲比生物更可控一些。

說到底,還是因為技術。

《上海堡壘》的主要特效仍然是由國內團隊來管理,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來說,在特效製作水平上只能慢慢來,從易到難,這是妥協,也是科幻電影發展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我們相信國產科幻電影想要的,不只是做到《流浪地球》的複製,而是要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探索。

這個過程中並不是簡單輕鬆的,每一個科幻電影的製作人,只要敢於嘗試,都值得被鼓勵。希望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開端,讓更多的電影人能在科幻電影上擰成一股繩、一起努力向前衝!

國產科幻電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達到好萊塢的工業水準,需要時間與金錢的累積。

而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標準也不要過於嚴苛,一開始就跟頂尖科幻電影對比,想要讓國產科幻走的更遠,希望觀眾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寬容,不要讓國產科幻被掐死在萌芽中。

我們相信,中國的科幻電影,勢必越來越好!

科幻電影多如牛毛,總結起來主題也就那幾個:

平行宇宙、時空旅行、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外星人入侵……

《上海堡壘》的故事若要簡單粗暴總結,也脫不開“人類大戰外星人”的框架。

但,它同樣有兩點不同——就是這兩點,也許將決定影片的出彩程度。

首先,是如何還原原著中新鮮完整的世界觀設定。

小說裡故事背景是近未來。

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幾大能源中心相繼淪陷,保衛人類的最後一戰最終在中國上海打響……

之所以說是“外星黑暗勢力”,是因為江南所樹立的外星文明,並非全員惡人。其內部也分為針鋒相對的兩派——阿爾法文明與德爾塔文明。

阿爾法文明是人類接觸到的第一個地外文明,擁有超過地球文明“不知多少的高階技術”。

他們利用1975年誕生的“使者”向地球人類傳遞信息,進行溝通。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預言“降臨之日”——那一天,德爾塔文明以毀滅者的姿態到來。

書中如此形容:

「那其實是龐大的滯空母艦,最長的一軸達到月球直徑的四分之一。它表面對於光輻射的吸收使得我們在夜晚不能捕捉它,而在日食的時候它就顯露出來了,和月球一起把巨大的陰影投在地球表面。」

母艦甚至還會分裂出巨大的次級母艦和相對小巧靈活的“捕食者”,去發動進攻。

智慧和攻擊力無比強大,光看文字都膽戰心驚。

電影要如何展現這般強勢進攻?

預告片中只出現一瞬,一團紫黑色星雲漸漸逼近: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海報上,懸浮在上海上空的母艦僅露出一小角,便覆蓋了大半個城市: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從預告片來看,影片在視覺效果的震撼程度比想象中的高,不僅有未來時空的城市景象,也有外星人入侵的細節;

壓迫感撲面而來。

面對強大的德爾塔文明,人類也在阿爾法文明的幫助下打造了“跨越時代的先進武器”。

其中最重要的是“泡防禦系統”——

「雲層高度1700米左右,在1500米的高空中,它遭遇了泡防禦界面,這層界面覆蓋整個上海,像是一口倒扣的鍋。」

進攻武器則包括“約束場炮火”——

它可以直接創傷次級母艦。

其中,“上海大炮”安置在黃浦江底。炮口直徑達到40米,金屬管壁的厚度超過1米。戰鬥時會從水下升至江面,攻打空中的敵人。

而整個防禦體系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最震撼的一環,要屬“陸沉計劃”。

當進攻消耗太多能量,泡防禦將變得脆弱,陸沉就成為最悲情的必選項。整個城市會下沉到地下一公里左右的空穴中,待一切結束後再重建。

這場面絕對是整部影片最“燒錢”的一組。

用江南的話說:

「我們將把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沉入地下,那是一個巨大的光影魔術。」

如何把握拍攝手法和特效,將成為一個考驗;當然,如果拍得足夠波瀾壯闊,也將鑄就經典。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上海堡壘》的第二重不同,或者說它吸引觀眾的優勢,其實看片名和海報就可以直觀感受——

末世之下,上海炮火連天。

摩天大樓的玻璃映襯出烈烈火光,遠處的地標東方明珠分外醒目。

"

說起中國的科幻片,肯定是繞不過年初大火的《流浪地球》,很多影迷看完之後,都在感慨:

什麼時候能再次看到這樣用心的國產科幻片?

或許這樣的科幻片不會讓我們等太久。

在6月16日剛剛落幕的2019微-博電影之夜裡,電影《上海堡壘》獲得了最受期待科幻電影。

在頒獎典禮上,吳京親自為《上海堡壘》頒發了獎盃,《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也發文祝賀。

這一簡單的舉動,卻代表著它完成了一次國產精品科幻片製作的接力,從吳京的手上把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棒傳給了:《上海堡壘》

這部電影根據作家江南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未來世界,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大學生江洋(鹿晗飾)追隨女指揮官林瀾(舒淇飾)一起進入上海堡壘,對抗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原著就是一本披著科幻的言情,改成科幻戰爭會毀原著嗎?”

對此,原作者也是編劇之一的江南在電影發佈會上已經作了迴應:“科幻不止一種,電影裡放大了故事中的戰爭元素;但也保留了原著的‘魂’,有朋友的友情,有戰士的豪情,都是在探討人性,這就是最大的忠於原著了。”

所以說,科幻電影並不是完全擯棄人性,反而是讓觀眾在不一樣的環境下看到了真實的人性,《流浪地球》裡對情感的詮釋就是如此。畢竟人終究不是戰爭機器,合理的感情宣洩,正說明他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雖然在情感詮釋上兩者有相似之處,但題材上新片《上海堡壘》卻不同於《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裡,因為不可抗力的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得不被迫逃亡。

而《上海堡壘》中,在地球上的人類遭到了來自外星人的攻擊,不得已只能和外星人展開交戰,可以說影片的題材是獨特的科幻戰爭類型。

直到年初,《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才真正打開了國產科幻電影新紀年。

從首部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嘗試,到即將上映的《上海堡壘》,國內導演一直努力開創屬於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

其實關於拍科幻片這個命題,郭帆也說過:“拍砸了,也比沒有人拍強”。

中國科幻剛剛起步,在科幻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敢於去做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時,就面臨兩大問題:計劃臨時+技術不成熟

很多時候電影都是一邊拍一邊改計劃,同時還要兼顧拍攝過程中出現的臨時問題。

對於一位頂著大投資壓力拍國產科幻片導演來說,最耗費心力的部分之一,就是因為缺少標準化流程而帶來的巨大工作量。

所以在日後談起《流浪地球》的拍攝,郭帆稱這部電影的創作就是“工業+人肉”的模式。

技術上的硬傷只能靠人工補足,因為我們的設備做不出太空的失重狀態,吳京只能穿著六七十斤的衣服吊威亞,天天吊到破皮。

誠然,《流浪地球》最後的成品令人驚豔,但不可否認,它並不完美,《上海堡壘》也是一樣。

電影裡的外星人就是和原著中的生物文明不同的機甲文明,為什麼不能和原著一樣?

滕華濤導演對此也十分坦然:因為從特效難度上說,機甲比生物更可控一些。

說到底,還是因為技術。

《上海堡壘》的主要特效仍然是由國內團隊來管理,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來說,在特效製作水平上只能慢慢來,從易到難,這是妥協,也是科幻電影發展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我們相信國產科幻電影想要的,不只是做到《流浪地球》的複製,而是要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探索。

這個過程中並不是簡單輕鬆的,每一個科幻電影的製作人,只要敢於嘗試,都值得被鼓勵。希望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開端,讓更多的電影人能在科幻電影上擰成一股繩、一起努力向前衝!

國產科幻電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達到好萊塢的工業水準,需要時間與金錢的累積。

而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標準也不要過於嚴苛,一開始就跟頂尖科幻電影對比,想要讓國產科幻走的更遠,希望觀眾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寬容,不要讓國產科幻被掐死在萌芽中。

我們相信,中國的科幻電影,勢必越來越好!

科幻電影多如牛毛,總結起來主題也就那幾個:

平行宇宙、時空旅行、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外星人入侵……

《上海堡壘》的故事若要簡單粗暴總結,也脫不開“人類大戰外星人”的框架。

但,它同樣有兩點不同——就是這兩點,也許將決定影片的出彩程度。

首先,是如何還原原著中新鮮完整的世界觀設定。

小說裡故事背景是近未來。

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幾大能源中心相繼淪陷,保衛人類的最後一戰最終在中國上海打響……

之所以說是“外星黑暗勢力”,是因為江南所樹立的外星文明,並非全員惡人。其內部也分為針鋒相對的兩派——阿爾法文明與德爾塔文明。

阿爾法文明是人類接觸到的第一個地外文明,擁有超過地球文明“不知多少的高階技術”。

他們利用1975年誕生的“使者”向地球人類傳遞信息,進行溝通。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預言“降臨之日”——那一天,德爾塔文明以毀滅者的姿態到來。

書中如此形容:

「那其實是龐大的滯空母艦,最長的一軸達到月球直徑的四分之一。它表面對於光輻射的吸收使得我們在夜晚不能捕捉它,而在日食的時候它就顯露出來了,和月球一起把巨大的陰影投在地球表面。」

母艦甚至還會分裂出巨大的次級母艦和相對小巧靈活的“捕食者”,去發動進攻。

智慧和攻擊力無比強大,光看文字都膽戰心驚。

電影要如何展現這般強勢進攻?

預告片中只出現一瞬,一團紫黑色星雲漸漸逼近: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海報上,懸浮在上海上空的母艦僅露出一小角,便覆蓋了大半個城市: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從預告片來看,影片在視覺效果的震撼程度比想象中的高,不僅有未來時空的城市景象,也有外星人入侵的細節;

壓迫感撲面而來。

面對強大的德爾塔文明,人類也在阿爾法文明的幫助下打造了“跨越時代的先進武器”。

其中最重要的是“泡防禦系統”——

「雲層高度1700米左右,在1500米的高空中,它遭遇了泡防禦界面,這層界面覆蓋整個上海,像是一口倒扣的鍋。」

進攻武器則包括“約束場炮火”——

它可以直接創傷次級母艦。

其中,“上海大炮”安置在黃浦江底。炮口直徑達到40米,金屬管壁的厚度超過1米。戰鬥時會從水下升至江面,攻打空中的敵人。

而整個防禦體系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最震撼的一環,要屬“陸沉計劃”。

當進攻消耗太多能量,泡防禦將變得脆弱,陸沉就成為最悲情的必選項。整個城市會下沉到地下一公里左右的空穴中,待一切結束後再重建。

這場面絕對是整部影片最“燒錢”的一組。

用江南的話說:

「我們將把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沉入地下,那是一個巨大的光影魔術。」

如何把握拍攝手法和特效,將成為一個考驗;當然,如果拍得足夠波瀾壯闊,也將鑄就經典。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上海堡壘》的第二重不同,或者說它吸引觀眾的優勢,其實看片名和海報就可以直觀感受——

末世之下,上海炮火連天。

摩天大樓的玻璃映襯出烈烈火光,遠處的地標東方明珠分外醒目。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是的,這場人類與外星入侵者的戰鬥,最後戰場不是紐約、東京、倫敦……而是中國上海。

這次,拯救地球的未來戰場就在身邊,而我們自己,將成為救世主。

這種實感和爽感,遠遠超過看好萊塢科幻片里人類乘著飛船在宇宙遊蕩的情節。

尤其是故事開場即交代上海堡壘作為最後防禦的重要性——

「紐約和倫敦都已經下沉,新德里的泡防禦被擊潰,光流轟擊下片瓦不存。下一個會不會輪到上海,誰也不知道。」

定檔海報中,紐約、倫敦、東京三座城市已被淪陷,繁華盛景化為一片廢墟。

被洪水淹沒的自由女神像:

"

說起中國的科幻片,肯定是繞不過年初大火的《流浪地球》,很多影迷看完之後,都在感慨:

什麼時候能再次看到這樣用心的國產科幻片?

或許這樣的科幻片不會讓我們等太久。

在6月16日剛剛落幕的2019微-博電影之夜裡,電影《上海堡壘》獲得了最受期待科幻電影。

在頒獎典禮上,吳京親自為《上海堡壘》頒發了獎盃,《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也發文祝賀。

這一簡單的舉動,卻代表著它完成了一次國產精品科幻片製作的接力,從吳京的手上把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棒傳給了:《上海堡壘》

這部電影根據作家江南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未來世界,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大學生江洋(鹿晗飾)追隨女指揮官林瀾(舒淇飾)一起進入上海堡壘,對抗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原著就是一本披著科幻的言情,改成科幻戰爭會毀原著嗎?”

對此,原作者也是編劇之一的江南在電影發佈會上已經作了迴應:“科幻不止一種,電影裡放大了故事中的戰爭元素;但也保留了原著的‘魂’,有朋友的友情,有戰士的豪情,都是在探討人性,這就是最大的忠於原著了。”

所以說,科幻電影並不是完全擯棄人性,反而是讓觀眾在不一樣的環境下看到了真實的人性,《流浪地球》裡對情感的詮釋就是如此。畢竟人終究不是戰爭機器,合理的感情宣洩,正說明他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雖然在情感詮釋上兩者有相似之處,但題材上新片《上海堡壘》卻不同於《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裡,因為不可抗力的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得不被迫逃亡。

而《上海堡壘》中,在地球上的人類遭到了來自外星人的攻擊,不得已只能和外星人展開交戰,可以說影片的題材是獨特的科幻戰爭類型。

直到年初,《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才真正打開了國產科幻電影新紀年。

從首部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嘗試,到即將上映的《上海堡壘》,國內導演一直努力開創屬於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

其實關於拍科幻片這個命題,郭帆也說過:“拍砸了,也比沒有人拍強”。

中國科幻剛剛起步,在科幻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敢於去做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時,就面臨兩大問題:計劃臨時+技術不成熟

很多時候電影都是一邊拍一邊改計劃,同時還要兼顧拍攝過程中出現的臨時問題。

對於一位頂著大投資壓力拍國產科幻片導演來說,最耗費心力的部分之一,就是因為缺少標準化流程而帶來的巨大工作量。

所以在日後談起《流浪地球》的拍攝,郭帆稱這部電影的創作就是“工業+人肉”的模式。

技術上的硬傷只能靠人工補足,因為我們的設備做不出太空的失重狀態,吳京只能穿著六七十斤的衣服吊威亞,天天吊到破皮。

誠然,《流浪地球》最後的成品令人驚豔,但不可否認,它並不完美,《上海堡壘》也是一樣。

電影裡的外星人就是和原著中的生物文明不同的機甲文明,為什麼不能和原著一樣?

滕華濤導演對此也十分坦然:因為從特效難度上說,機甲比生物更可控一些。

說到底,還是因為技術。

《上海堡壘》的主要特效仍然是由國內團隊來管理,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來說,在特效製作水平上只能慢慢來,從易到難,這是妥協,也是科幻電影發展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我們相信國產科幻電影想要的,不只是做到《流浪地球》的複製,而是要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探索。

這個過程中並不是簡單輕鬆的,每一個科幻電影的製作人,只要敢於嘗試,都值得被鼓勵。希望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開端,讓更多的電影人能在科幻電影上擰成一股繩、一起努力向前衝!

國產科幻電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達到好萊塢的工業水準,需要時間與金錢的累積。

而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標準也不要過於嚴苛,一開始就跟頂尖科幻電影對比,想要讓國產科幻走的更遠,希望觀眾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寬容,不要讓國產科幻被掐死在萌芽中。

我們相信,中國的科幻電影,勢必越來越好!

科幻電影多如牛毛,總結起來主題也就那幾個:

平行宇宙、時空旅行、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外星人入侵……

《上海堡壘》的故事若要簡單粗暴總結,也脫不開“人類大戰外星人”的框架。

但,它同樣有兩點不同——就是這兩點,也許將決定影片的出彩程度。

首先,是如何還原原著中新鮮完整的世界觀設定。

小說裡故事背景是近未來。

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幾大能源中心相繼淪陷,保衛人類的最後一戰最終在中國上海打響……

之所以說是“外星黑暗勢力”,是因為江南所樹立的外星文明,並非全員惡人。其內部也分為針鋒相對的兩派——阿爾法文明與德爾塔文明。

阿爾法文明是人類接觸到的第一個地外文明,擁有超過地球文明“不知多少的高階技術”。

他們利用1975年誕生的“使者”向地球人類傳遞信息,進行溝通。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預言“降臨之日”——那一天,德爾塔文明以毀滅者的姿態到來。

書中如此形容:

「那其實是龐大的滯空母艦,最長的一軸達到月球直徑的四分之一。它表面對於光輻射的吸收使得我們在夜晚不能捕捉它,而在日食的時候它就顯露出來了,和月球一起把巨大的陰影投在地球表面。」

母艦甚至還會分裂出巨大的次級母艦和相對小巧靈活的“捕食者”,去發動進攻。

智慧和攻擊力無比強大,光看文字都膽戰心驚。

電影要如何展現這般強勢進攻?

預告片中只出現一瞬,一團紫黑色星雲漸漸逼近: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海報上,懸浮在上海上空的母艦僅露出一小角,便覆蓋了大半個城市: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從預告片來看,影片在視覺效果的震撼程度比想象中的高,不僅有未來時空的城市景象,也有外星人入侵的細節;

壓迫感撲面而來。

面對強大的德爾塔文明,人類也在阿爾法文明的幫助下打造了“跨越時代的先進武器”。

其中最重要的是“泡防禦系統”——

「雲層高度1700米左右,在1500米的高空中,它遭遇了泡防禦界面,這層界面覆蓋整個上海,像是一口倒扣的鍋。」

進攻武器則包括“約束場炮火”——

它可以直接創傷次級母艦。

其中,“上海大炮”安置在黃浦江底。炮口直徑達到40米,金屬管壁的厚度超過1米。戰鬥時會從水下升至江面,攻打空中的敵人。

而整個防禦體系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最震撼的一環,要屬“陸沉計劃”。

當進攻消耗太多能量,泡防禦將變得脆弱,陸沉就成為最悲情的必選項。整個城市會下沉到地下一公里左右的空穴中,待一切結束後再重建。

這場面絕對是整部影片最“燒錢”的一組。

用江南的話說:

「我們將把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沉入地下,那是一個巨大的光影魔術。」

如何把握拍攝手法和特效,將成為一個考驗;當然,如果拍得足夠波瀾壯闊,也將鑄就經典。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上海堡壘》的第二重不同,或者說它吸引觀眾的優勢,其實看片名和海報就可以直觀感受——

末世之下,上海炮火連天。

摩天大樓的玻璃映襯出烈烈火光,遠處的地標東方明珠分外醒目。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是的,這場人類與外星入侵者的戰鬥,最後戰場不是紐約、東京、倫敦……而是中國上海。

這次,拯救地球的未來戰場就在身邊,而我們自己,將成為救世主。

這種實感和爽感,遠遠超過看好萊塢科幻片里人類乘著飛船在宇宙遊蕩的情節。

尤其是故事開場即交代上海堡壘作為最後防禦的重要性——

「紐約和倫敦都已經下沉,新德里的泡防禦被擊潰,光流轟擊下片瓦不存。下一個會不會輪到上海,誰也不知道。」

定檔海報中,紐約、倫敦、東京三座城市已被淪陷,繁華盛景化為一片廢墟。

被洪水淹沒的自由女神像: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攔腰折斷的東京塔:

"

說起中國的科幻片,肯定是繞不過年初大火的《流浪地球》,很多影迷看完之後,都在感慨:

什麼時候能再次看到這樣用心的國產科幻片?

或許這樣的科幻片不會讓我們等太久。

在6月16日剛剛落幕的2019微-博電影之夜裡,電影《上海堡壘》獲得了最受期待科幻電影。

在頒獎典禮上,吳京親自為《上海堡壘》頒發了獎盃,《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也發文祝賀。

這一簡單的舉動,卻代表著它完成了一次國產精品科幻片製作的接力,從吳京的手上把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棒傳給了:《上海堡壘》

這部電影根據作家江南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未來世界,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大學生江洋(鹿晗飾)追隨女指揮官林瀾(舒淇飾)一起進入上海堡壘,對抗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原著就是一本披著科幻的言情,改成科幻戰爭會毀原著嗎?”

對此,原作者也是編劇之一的江南在電影發佈會上已經作了迴應:“科幻不止一種,電影裡放大了故事中的戰爭元素;但也保留了原著的‘魂’,有朋友的友情,有戰士的豪情,都是在探討人性,這就是最大的忠於原著了。”

所以說,科幻電影並不是完全擯棄人性,反而是讓觀眾在不一樣的環境下看到了真實的人性,《流浪地球》裡對情感的詮釋就是如此。畢竟人終究不是戰爭機器,合理的感情宣洩,正說明他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雖然在情感詮釋上兩者有相似之處,但題材上新片《上海堡壘》卻不同於《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裡,因為不可抗力的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得不被迫逃亡。

而《上海堡壘》中,在地球上的人類遭到了來自外星人的攻擊,不得已只能和外星人展開交戰,可以說影片的題材是獨特的科幻戰爭類型。

直到年初,《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才真正打開了國產科幻電影新紀年。

從首部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嘗試,到即將上映的《上海堡壘》,國內導演一直努力開創屬於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

其實關於拍科幻片這個命題,郭帆也說過:“拍砸了,也比沒有人拍強”。

中國科幻剛剛起步,在科幻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敢於去做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時,就面臨兩大問題:計劃臨時+技術不成熟

很多時候電影都是一邊拍一邊改計劃,同時還要兼顧拍攝過程中出現的臨時問題。

對於一位頂著大投資壓力拍國產科幻片導演來說,最耗費心力的部分之一,就是因為缺少標準化流程而帶來的巨大工作量。

所以在日後談起《流浪地球》的拍攝,郭帆稱這部電影的創作就是“工業+人肉”的模式。

技術上的硬傷只能靠人工補足,因為我們的設備做不出太空的失重狀態,吳京只能穿著六七十斤的衣服吊威亞,天天吊到破皮。

誠然,《流浪地球》最後的成品令人驚豔,但不可否認,它並不完美,《上海堡壘》也是一樣。

電影裡的外星人就是和原著中的生物文明不同的機甲文明,為什麼不能和原著一樣?

滕華濤導演對此也十分坦然:因為從特效難度上說,機甲比生物更可控一些。

說到底,還是因為技術。

《上海堡壘》的主要特效仍然是由國內團隊來管理,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來說,在特效製作水平上只能慢慢來,從易到難,這是妥協,也是科幻電影發展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我們相信國產科幻電影想要的,不只是做到《流浪地球》的複製,而是要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探索。

這個過程中並不是簡單輕鬆的,每一個科幻電影的製作人,只要敢於嘗試,都值得被鼓勵。希望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開端,讓更多的電影人能在科幻電影上擰成一股繩、一起努力向前衝!

國產科幻電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達到好萊塢的工業水準,需要時間與金錢的累積。

而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標準也不要過於嚴苛,一開始就跟頂尖科幻電影對比,想要讓國產科幻走的更遠,希望觀眾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寬容,不要讓國產科幻被掐死在萌芽中。

我們相信,中國的科幻電影,勢必越來越好!

科幻電影多如牛毛,總結起來主題也就那幾個:

平行宇宙、時空旅行、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外星人入侵……

《上海堡壘》的故事若要簡單粗暴總結,也脫不開“人類大戰外星人”的框架。

但,它同樣有兩點不同——就是這兩點,也許將決定影片的出彩程度。

首先,是如何還原原著中新鮮完整的世界觀設定。

小說裡故事背景是近未來。

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幾大能源中心相繼淪陷,保衛人類的最後一戰最終在中國上海打響……

之所以說是“外星黑暗勢力”,是因為江南所樹立的外星文明,並非全員惡人。其內部也分為針鋒相對的兩派——阿爾法文明與德爾塔文明。

阿爾法文明是人類接觸到的第一個地外文明,擁有超過地球文明“不知多少的高階技術”。

他們利用1975年誕生的“使者”向地球人類傳遞信息,進行溝通。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預言“降臨之日”——那一天,德爾塔文明以毀滅者的姿態到來。

書中如此形容:

「那其實是龐大的滯空母艦,最長的一軸達到月球直徑的四分之一。它表面對於光輻射的吸收使得我們在夜晚不能捕捉它,而在日食的時候它就顯露出來了,和月球一起把巨大的陰影投在地球表面。」

母艦甚至還會分裂出巨大的次級母艦和相對小巧靈活的“捕食者”,去發動進攻。

智慧和攻擊力無比強大,光看文字都膽戰心驚。

電影要如何展現這般強勢進攻?

預告片中只出現一瞬,一團紫黑色星雲漸漸逼近: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海報上,懸浮在上海上空的母艦僅露出一小角,便覆蓋了大半個城市: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從預告片來看,影片在視覺效果的震撼程度比想象中的高,不僅有未來時空的城市景象,也有外星人入侵的細節;

壓迫感撲面而來。

面對強大的德爾塔文明,人類也在阿爾法文明的幫助下打造了“跨越時代的先進武器”。

其中最重要的是“泡防禦系統”——

「雲層高度1700米左右,在1500米的高空中,它遭遇了泡防禦界面,這層界面覆蓋整個上海,像是一口倒扣的鍋。」

進攻武器則包括“約束場炮火”——

它可以直接創傷次級母艦。

其中,“上海大炮”安置在黃浦江底。炮口直徑達到40米,金屬管壁的厚度超過1米。戰鬥時會從水下升至江面,攻打空中的敵人。

而整個防禦體系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最震撼的一環,要屬“陸沉計劃”。

當進攻消耗太多能量,泡防禦將變得脆弱,陸沉就成為最悲情的必選項。整個城市會下沉到地下一公里左右的空穴中,待一切結束後再重建。

這場面絕對是整部影片最“燒錢”的一組。

用江南的話說:

「我們將把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沉入地下,那是一個巨大的光影魔術。」

如何把握拍攝手法和特效,將成為一個考驗;當然,如果拍得足夠波瀾壯闊,也將鑄就經典。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上海堡壘》的第二重不同,或者說它吸引觀眾的優勢,其實看片名和海報就可以直觀感受——

末世之下,上海炮火連天。

摩天大樓的玻璃映襯出烈烈火光,遠處的地標東方明珠分外醒目。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是的,這場人類與外星入侵者的戰鬥,最後戰場不是紐約、東京、倫敦……而是中國上海。

這次,拯救地球的未來戰場就在身邊,而我們自己,將成為救世主。

這種實感和爽感,遠遠超過看好萊塢科幻片里人類乘著飛船在宇宙遊蕩的情節。

尤其是故事開場即交代上海堡壘作為最後防禦的重要性——

「紐約和倫敦都已經下沉,新德里的泡防禦被擊潰,光流轟擊下片瓦不存。下一個會不會輪到上海,誰也不知道。」

定檔海報中,紐約、倫敦、東京三座城市已被淪陷,繁華盛景化為一片廢墟。

被洪水淹沒的自由女神像: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攔腰折斷的東京塔: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轟然倒塌的大本鐘:

"

說起中國的科幻片,肯定是繞不過年初大火的《流浪地球》,很多影迷看完之後,都在感慨:

什麼時候能再次看到這樣用心的國產科幻片?

或許這樣的科幻片不會讓我們等太久。

在6月16日剛剛落幕的2019微-博電影之夜裡,電影《上海堡壘》獲得了最受期待科幻電影。

在頒獎典禮上,吳京親自為《上海堡壘》頒發了獎盃,《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也發文祝賀。

這一簡單的舉動,卻代表著它完成了一次國產精品科幻片製作的接力,從吳京的手上把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棒傳給了:《上海堡壘》

這部電影根據作家江南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未來世界,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大學生江洋(鹿晗飾)追隨女指揮官林瀾(舒淇飾)一起進入上海堡壘,對抗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原著就是一本披著科幻的言情,改成科幻戰爭會毀原著嗎?”

對此,原作者也是編劇之一的江南在電影發佈會上已經作了迴應:“科幻不止一種,電影裡放大了故事中的戰爭元素;但也保留了原著的‘魂’,有朋友的友情,有戰士的豪情,都是在探討人性,這就是最大的忠於原著了。”

所以說,科幻電影並不是完全擯棄人性,反而是讓觀眾在不一樣的環境下看到了真實的人性,《流浪地球》裡對情感的詮釋就是如此。畢竟人終究不是戰爭機器,合理的感情宣洩,正說明他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雖然在情感詮釋上兩者有相似之處,但題材上新片《上海堡壘》卻不同於《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裡,因為不可抗力的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得不被迫逃亡。

而《上海堡壘》中,在地球上的人類遭到了來自外星人的攻擊,不得已只能和外星人展開交戰,可以說影片的題材是獨特的科幻戰爭類型。

直到年初,《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才真正打開了國產科幻電影新紀年。

從首部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嘗試,到即將上映的《上海堡壘》,國內導演一直努力開創屬於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

其實關於拍科幻片這個命題,郭帆也說過:“拍砸了,也比沒有人拍強”。

中國科幻剛剛起步,在科幻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敢於去做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時,就面臨兩大問題:計劃臨時+技術不成熟

很多時候電影都是一邊拍一邊改計劃,同時還要兼顧拍攝過程中出現的臨時問題。

對於一位頂著大投資壓力拍國產科幻片導演來說,最耗費心力的部分之一,就是因為缺少標準化流程而帶來的巨大工作量。

所以在日後談起《流浪地球》的拍攝,郭帆稱這部電影的創作就是“工業+人肉”的模式。

技術上的硬傷只能靠人工補足,因為我們的設備做不出太空的失重狀態,吳京只能穿著六七十斤的衣服吊威亞,天天吊到破皮。

誠然,《流浪地球》最後的成品令人驚豔,但不可否認,它並不完美,《上海堡壘》也是一樣。

電影裡的外星人就是和原著中的生物文明不同的機甲文明,為什麼不能和原著一樣?

滕華濤導演對此也十分坦然:因為從特效難度上說,機甲比生物更可控一些。

說到底,還是因為技術。

《上海堡壘》的主要特效仍然是由國內團隊來管理,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來說,在特效製作水平上只能慢慢來,從易到難,這是妥協,也是科幻電影發展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我們相信國產科幻電影想要的,不只是做到《流浪地球》的複製,而是要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探索。

這個過程中並不是簡單輕鬆的,每一個科幻電影的製作人,只要敢於嘗試,都值得被鼓勵。希望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開端,讓更多的電影人能在科幻電影上擰成一股繩、一起努力向前衝!

國產科幻電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達到好萊塢的工業水準,需要時間與金錢的累積。

而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標準也不要過於嚴苛,一開始就跟頂尖科幻電影對比,想要讓國產科幻走的更遠,希望觀眾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寬容,不要讓國產科幻被掐死在萌芽中。

我們相信,中國的科幻電影,勢必越來越好!

科幻電影多如牛毛,總結起來主題也就那幾個:

平行宇宙、時空旅行、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外星人入侵……

《上海堡壘》的故事若要簡單粗暴總結,也脫不開“人類大戰外星人”的框架。

但,它同樣有兩點不同——就是這兩點,也許將決定影片的出彩程度。

首先,是如何還原原著中新鮮完整的世界觀設定。

小說裡故事背景是近未來。

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幾大能源中心相繼淪陷,保衛人類的最後一戰最終在中國上海打響……

之所以說是“外星黑暗勢力”,是因為江南所樹立的外星文明,並非全員惡人。其內部也分為針鋒相對的兩派——阿爾法文明與德爾塔文明。

阿爾法文明是人類接觸到的第一個地外文明,擁有超過地球文明“不知多少的高階技術”。

他們利用1975年誕生的“使者”向地球人類傳遞信息,進行溝通。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預言“降臨之日”——那一天,德爾塔文明以毀滅者的姿態到來。

書中如此形容:

「那其實是龐大的滯空母艦,最長的一軸達到月球直徑的四分之一。它表面對於光輻射的吸收使得我們在夜晚不能捕捉它,而在日食的時候它就顯露出來了,和月球一起把巨大的陰影投在地球表面。」

母艦甚至還會分裂出巨大的次級母艦和相對小巧靈活的“捕食者”,去發動進攻。

智慧和攻擊力無比強大,光看文字都膽戰心驚。

電影要如何展現這般強勢進攻?

預告片中只出現一瞬,一團紫黑色星雲漸漸逼近: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海報上,懸浮在上海上空的母艦僅露出一小角,便覆蓋了大半個城市: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從預告片來看,影片在視覺效果的震撼程度比想象中的高,不僅有未來時空的城市景象,也有外星人入侵的細節;

壓迫感撲面而來。

面對強大的德爾塔文明,人類也在阿爾法文明的幫助下打造了“跨越時代的先進武器”。

其中最重要的是“泡防禦系統”——

「雲層高度1700米左右,在1500米的高空中,它遭遇了泡防禦界面,這層界面覆蓋整個上海,像是一口倒扣的鍋。」

進攻武器則包括“約束場炮火”——

它可以直接創傷次級母艦。

其中,“上海大炮”安置在黃浦江底。炮口直徑達到40米,金屬管壁的厚度超過1米。戰鬥時會從水下升至江面,攻打空中的敵人。

而整個防禦體系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最震撼的一環,要屬“陸沉計劃”。

當進攻消耗太多能量,泡防禦將變得脆弱,陸沉就成為最悲情的必選項。整個城市會下沉到地下一公里左右的空穴中,待一切結束後再重建。

這場面絕對是整部影片最“燒錢”的一組。

用江南的話說:

「我們將把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沉入地下,那是一個巨大的光影魔術。」

如何把握拍攝手法和特效,將成為一個考驗;當然,如果拍得足夠波瀾壯闊,也將鑄就經典。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上海堡壘》的第二重不同,或者說它吸引觀眾的優勢,其實看片名和海報就可以直觀感受——

末世之下,上海炮火連天。

摩天大樓的玻璃映襯出烈烈火光,遠處的地標東方明珠分外醒目。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是的,這場人類與外星入侵者的戰鬥,最後戰場不是紐約、東京、倫敦……而是中國上海。

這次,拯救地球的未來戰場就在身邊,而我們自己,將成為救世主。

這種實感和爽感,遠遠超過看好萊塢科幻片里人類乘著飛船在宇宙遊蕩的情節。

尤其是故事開場即交代上海堡壘作為最後防禦的重要性——

「紐約和倫敦都已經下沉,新德里的泡防禦被擊潰,光流轟擊下片瓦不存。下一個會不會輪到上海,誰也不知道。」

定檔海報中,紐約、倫敦、東京三座城市已被淪陷,繁華盛景化為一片廢墟。

被洪水淹沒的自由女神像: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攔腰折斷的東京塔: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轟然倒塌的大本鐘: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當看到這些昔日輝煌的城市地標在戰火中毀於一旦,危機感猝然爬上心頭,讓人不寒而慄。

對比之下,依舊在堅守的中國上海顯得寶貴無比。

它不僅僅是地球最後的戰場,更意味著人類最後的希望。

"

說起中國的科幻片,肯定是繞不過年初大火的《流浪地球》,很多影迷看完之後,都在感慨:

什麼時候能再次看到這樣用心的國產科幻片?

或許這樣的科幻片不會讓我們等太久。

在6月16日剛剛落幕的2019微-博電影之夜裡,電影《上海堡壘》獲得了最受期待科幻電影。

在頒獎典禮上,吳京親自為《上海堡壘》頒發了獎盃,《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也發文祝賀。

這一簡單的舉動,卻代表著它完成了一次國產精品科幻片製作的接力,從吳京的手上把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棒傳給了:《上海堡壘》

這部電影根據作家江南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未來世界,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大學生江洋(鹿晗飾)追隨女指揮官林瀾(舒淇飾)一起進入上海堡壘,對抗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原著就是一本披著科幻的言情,改成科幻戰爭會毀原著嗎?”

對此,原作者也是編劇之一的江南在電影發佈會上已經作了迴應:“科幻不止一種,電影裡放大了故事中的戰爭元素;但也保留了原著的‘魂’,有朋友的友情,有戰士的豪情,都是在探討人性,這就是最大的忠於原著了。”

所以說,科幻電影並不是完全擯棄人性,反而是讓觀眾在不一樣的環境下看到了真實的人性,《流浪地球》裡對情感的詮釋就是如此。畢竟人終究不是戰爭機器,合理的感情宣洩,正說明他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雖然在情感詮釋上兩者有相似之處,但題材上新片《上海堡壘》卻不同於《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裡,因為不可抗力的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得不被迫逃亡。

而《上海堡壘》中,在地球上的人類遭到了來自外星人的攻擊,不得已只能和外星人展開交戰,可以說影片的題材是獨特的科幻戰爭類型。

直到年初,《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才真正打開了國產科幻電影新紀年。

從首部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嘗試,到即將上映的《上海堡壘》,國內導演一直努力開創屬於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

其實關於拍科幻片這個命題,郭帆也說過:“拍砸了,也比沒有人拍強”。

中國科幻剛剛起步,在科幻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敢於去做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時,就面臨兩大問題:計劃臨時+技術不成熟

很多時候電影都是一邊拍一邊改計劃,同時還要兼顧拍攝過程中出現的臨時問題。

對於一位頂著大投資壓力拍國產科幻片導演來說,最耗費心力的部分之一,就是因為缺少標準化流程而帶來的巨大工作量。

所以在日後談起《流浪地球》的拍攝,郭帆稱這部電影的創作就是“工業+人肉”的模式。

技術上的硬傷只能靠人工補足,因為我們的設備做不出太空的失重狀態,吳京只能穿著六七十斤的衣服吊威亞,天天吊到破皮。

誠然,《流浪地球》最後的成品令人驚豔,但不可否認,它並不完美,《上海堡壘》也是一樣。

電影裡的外星人就是和原著中的生物文明不同的機甲文明,為什麼不能和原著一樣?

滕華濤導演對此也十分坦然:因為從特效難度上說,機甲比生物更可控一些。

說到底,還是因為技術。

《上海堡壘》的主要特效仍然是由國內團隊來管理,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來說,在特效製作水平上只能慢慢來,從易到難,這是妥協,也是科幻電影發展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我們相信國產科幻電影想要的,不只是做到《流浪地球》的複製,而是要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探索。

這個過程中並不是簡單輕鬆的,每一個科幻電影的製作人,只要敢於嘗試,都值得被鼓勵。希望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開端,讓更多的電影人能在科幻電影上擰成一股繩、一起努力向前衝!

國產科幻電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達到好萊塢的工業水準,需要時間與金錢的累積。

而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標準也不要過於嚴苛,一開始就跟頂尖科幻電影對比,想要讓國產科幻走的更遠,希望觀眾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寬容,不要讓國產科幻被掐死在萌芽中。

我們相信,中國的科幻電影,勢必越來越好!

科幻電影多如牛毛,總結起來主題也就那幾個:

平行宇宙、時空旅行、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外星人入侵……

《上海堡壘》的故事若要簡單粗暴總結,也脫不開“人類大戰外星人”的框架。

但,它同樣有兩點不同——就是這兩點,也許將決定影片的出彩程度。

首先,是如何還原原著中新鮮完整的世界觀設定。

小說裡故事背景是近未來。

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幾大能源中心相繼淪陷,保衛人類的最後一戰最終在中國上海打響……

之所以說是“外星黑暗勢力”,是因為江南所樹立的外星文明,並非全員惡人。其內部也分為針鋒相對的兩派——阿爾法文明與德爾塔文明。

阿爾法文明是人類接觸到的第一個地外文明,擁有超過地球文明“不知多少的高階技術”。

他們利用1975年誕生的“使者”向地球人類傳遞信息,進行溝通。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預言“降臨之日”——那一天,德爾塔文明以毀滅者的姿態到來。

書中如此形容:

「那其實是龐大的滯空母艦,最長的一軸達到月球直徑的四分之一。它表面對於光輻射的吸收使得我們在夜晚不能捕捉它,而在日食的時候它就顯露出來了,和月球一起把巨大的陰影投在地球表面。」

母艦甚至還會分裂出巨大的次級母艦和相對小巧靈活的“捕食者”,去發動進攻。

智慧和攻擊力無比強大,光看文字都膽戰心驚。

電影要如何展現這般強勢進攻?

預告片中只出現一瞬,一團紫黑色星雲漸漸逼近: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海報上,懸浮在上海上空的母艦僅露出一小角,便覆蓋了大半個城市: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從預告片來看,影片在視覺效果的震撼程度比想象中的高,不僅有未來時空的城市景象,也有外星人入侵的細節;

壓迫感撲面而來。

面對強大的德爾塔文明,人類也在阿爾法文明的幫助下打造了“跨越時代的先進武器”。

其中最重要的是“泡防禦系統”——

「雲層高度1700米左右,在1500米的高空中,它遭遇了泡防禦界面,這層界面覆蓋整個上海,像是一口倒扣的鍋。」

進攻武器則包括“約束場炮火”——

它可以直接創傷次級母艦。

其中,“上海大炮”安置在黃浦江底。炮口直徑達到40米,金屬管壁的厚度超過1米。戰鬥時會從水下升至江面,攻打空中的敵人。

而整個防禦體系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最震撼的一環,要屬“陸沉計劃”。

當進攻消耗太多能量,泡防禦將變得脆弱,陸沉就成為最悲情的必選項。整個城市會下沉到地下一公里左右的空穴中,待一切結束後再重建。

這場面絕對是整部影片最“燒錢”的一組。

用江南的話說:

「我們將把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沉入地下,那是一個巨大的光影魔術。」

如何把握拍攝手法和特效,將成為一個考驗;當然,如果拍得足夠波瀾壯闊,也將鑄就經典。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上海堡壘》的第二重不同,或者說它吸引觀眾的優勢,其實看片名和海報就可以直觀感受——

末世之下,上海炮火連天。

摩天大樓的玻璃映襯出烈烈火光,遠處的地標東方明珠分外醒目。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是的,這場人類與外星入侵者的戰鬥,最後戰場不是紐約、東京、倫敦……而是中國上海。

這次,拯救地球的未來戰場就在身邊,而我們自己,將成為救世主。

這種實感和爽感,遠遠超過看好萊塢科幻片里人類乘著飛船在宇宙遊蕩的情節。

尤其是故事開場即交代上海堡壘作為最後防禦的重要性——

「紐約和倫敦都已經下沉,新德里的泡防禦被擊潰,光流轟擊下片瓦不存。下一個會不會輪到上海,誰也不知道。」

定檔海報中,紐約、倫敦、東京三座城市已被淪陷,繁華盛景化為一片廢墟。

被洪水淹沒的自由女神像: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攔腰折斷的東京塔: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轟然倒塌的大本鐘: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當看到這些昔日輝煌的城市地標在戰火中毀於一旦,危機感猝然爬上心頭,讓人不寒而慄。

對比之下,依舊在堅守的中國上海顯得寶貴無比。

它不僅僅是地球最後的戰場,更意味著人類最後的希望。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光是預告片中出現的幾個標誌性建築,已讓人虎軀一震,悲涼感倍增。

而且因為涉及到具體的城市背景——上海,這種我們極為熟悉的城市淪為末世場景,城市建築毀滅,到處都是焦土化,無疑會對銀幕前的觀眾造成更為強烈的衝擊。

武康樓:

"

說起中國的科幻片,肯定是繞不過年初大火的《流浪地球》,很多影迷看完之後,都在感慨:

什麼時候能再次看到這樣用心的國產科幻片?

或許這樣的科幻片不會讓我們等太久。

在6月16日剛剛落幕的2019微-博電影之夜裡,電影《上海堡壘》獲得了最受期待科幻電影。

在頒獎典禮上,吳京親自為《上海堡壘》頒發了獎盃,《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也發文祝賀。

這一簡單的舉動,卻代表著它完成了一次國產精品科幻片製作的接力,從吳京的手上把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棒傳給了:《上海堡壘》

這部電影根據作家江南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未來世界,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大學生江洋(鹿晗飾)追隨女指揮官林瀾(舒淇飾)一起進入上海堡壘,對抗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原著就是一本披著科幻的言情,改成科幻戰爭會毀原著嗎?”

對此,原作者也是編劇之一的江南在電影發佈會上已經作了迴應:“科幻不止一種,電影裡放大了故事中的戰爭元素;但也保留了原著的‘魂’,有朋友的友情,有戰士的豪情,都是在探討人性,這就是最大的忠於原著了。”

所以說,科幻電影並不是完全擯棄人性,反而是讓觀眾在不一樣的環境下看到了真實的人性,《流浪地球》裡對情感的詮釋就是如此。畢竟人終究不是戰爭機器,合理的感情宣洩,正說明他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雖然在情感詮釋上兩者有相似之處,但題材上新片《上海堡壘》卻不同於《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裡,因為不可抗力的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得不被迫逃亡。

而《上海堡壘》中,在地球上的人類遭到了來自外星人的攻擊,不得已只能和外星人展開交戰,可以說影片的題材是獨特的科幻戰爭類型。

直到年初,《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才真正打開了國產科幻電影新紀年。

從首部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嘗試,到即將上映的《上海堡壘》,國內導演一直努力開創屬於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

其實關於拍科幻片這個命題,郭帆也說過:“拍砸了,也比沒有人拍強”。

中國科幻剛剛起步,在科幻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敢於去做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時,就面臨兩大問題:計劃臨時+技術不成熟

很多時候電影都是一邊拍一邊改計劃,同時還要兼顧拍攝過程中出現的臨時問題。

對於一位頂著大投資壓力拍國產科幻片導演來說,最耗費心力的部分之一,就是因為缺少標準化流程而帶來的巨大工作量。

所以在日後談起《流浪地球》的拍攝,郭帆稱這部電影的創作就是“工業+人肉”的模式。

技術上的硬傷只能靠人工補足,因為我們的設備做不出太空的失重狀態,吳京只能穿著六七十斤的衣服吊威亞,天天吊到破皮。

誠然,《流浪地球》最後的成品令人驚豔,但不可否認,它並不完美,《上海堡壘》也是一樣。

電影裡的外星人就是和原著中的生物文明不同的機甲文明,為什麼不能和原著一樣?

滕華濤導演對此也十分坦然:因為從特效難度上說,機甲比生物更可控一些。

說到底,還是因為技術。

《上海堡壘》的主要特效仍然是由國內團隊來管理,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來說,在特效製作水平上只能慢慢來,從易到難,這是妥協,也是科幻電影發展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我們相信國產科幻電影想要的,不只是做到《流浪地球》的複製,而是要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探索。

這個過程中並不是簡單輕鬆的,每一個科幻電影的製作人,只要敢於嘗試,都值得被鼓勵。希望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開端,讓更多的電影人能在科幻電影上擰成一股繩、一起努力向前衝!

國產科幻電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達到好萊塢的工業水準,需要時間與金錢的累積。

而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標準也不要過於嚴苛,一開始就跟頂尖科幻電影對比,想要讓國產科幻走的更遠,希望觀眾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寬容,不要讓國產科幻被掐死在萌芽中。

我們相信,中國的科幻電影,勢必越來越好!

科幻電影多如牛毛,總結起來主題也就那幾個:

平行宇宙、時空旅行、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外星人入侵……

《上海堡壘》的故事若要簡單粗暴總結,也脫不開“人類大戰外星人”的框架。

但,它同樣有兩點不同——就是這兩點,也許將決定影片的出彩程度。

首先,是如何還原原著中新鮮完整的世界觀設定。

小說裡故事背景是近未來。

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幾大能源中心相繼淪陷,保衛人類的最後一戰最終在中國上海打響……

之所以說是“外星黑暗勢力”,是因為江南所樹立的外星文明,並非全員惡人。其內部也分為針鋒相對的兩派——阿爾法文明與德爾塔文明。

阿爾法文明是人類接觸到的第一個地外文明,擁有超過地球文明“不知多少的高階技術”。

他們利用1975年誕生的“使者”向地球人類傳遞信息,進行溝通。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預言“降臨之日”——那一天,德爾塔文明以毀滅者的姿態到來。

書中如此形容:

「那其實是龐大的滯空母艦,最長的一軸達到月球直徑的四分之一。它表面對於光輻射的吸收使得我們在夜晚不能捕捉它,而在日食的時候它就顯露出來了,和月球一起把巨大的陰影投在地球表面。」

母艦甚至還會分裂出巨大的次級母艦和相對小巧靈活的“捕食者”,去發動進攻。

智慧和攻擊力無比強大,光看文字都膽戰心驚。

電影要如何展現這般強勢進攻?

預告片中只出現一瞬,一團紫黑色星雲漸漸逼近: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海報上,懸浮在上海上空的母艦僅露出一小角,便覆蓋了大半個城市: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從預告片來看,影片在視覺效果的震撼程度比想象中的高,不僅有未來時空的城市景象,也有外星人入侵的細節;

壓迫感撲面而來。

面對強大的德爾塔文明,人類也在阿爾法文明的幫助下打造了“跨越時代的先進武器”。

其中最重要的是“泡防禦系統”——

「雲層高度1700米左右,在1500米的高空中,它遭遇了泡防禦界面,這層界面覆蓋整個上海,像是一口倒扣的鍋。」

進攻武器則包括“約束場炮火”——

它可以直接創傷次級母艦。

其中,“上海大炮”安置在黃浦江底。炮口直徑達到40米,金屬管壁的厚度超過1米。戰鬥時會從水下升至江面,攻打空中的敵人。

而整個防禦體系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最震撼的一環,要屬“陸沉計劃”。

當進攻消耗太多能量,泡防禦將變得脆弱,陸沉就成為最悲情的必選項。整個城市會下沉到地下一公里左右的空穴中,待一切結束後再重建。

這場面絕對是整部影片最“燒錢”的一組。

用江南的話說:

「我們將把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沉入地下,那是一個巨大的光影魔術。」

如何把握拍攝手法和特效,將成為一個考驗;當然,如果拍得足夠波瀾壯闊,也將鑄就經典。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上海堡壘》的第二重不同,或者說它吸引觀眾的優勢,其實看片名和海報就可以直觀感受——

末世之下,上海炮火連天。

摩天大樓的玻璃映襯出烈烈火光,遠處的地標東方明珠分外醒目。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是的,這場人類與外星入侵者的戰鬥,最後戰場不是紐約、東京、倫敦……而是中國上海。

這次,拯救地球的未來戰場就在身邊,而我們自己,將成為救世主。

這種實感和爽感,遠遠超過看好萊塢科幻片里人類乘著飛船在宇宙遊蕩的情節。

尤其是故事開場即交代上海堡壘作為最後防禦的重要性——

「紐約和倫敦都已經下沉,新德里的泡防禦被擊潰,光流轟擊下片瓦不存。下一個會不會輪到上海,誰也不知道。」

定檔海報中,紐約、倫敦、東京三座城市已被淪陷,繁華盛景化為一片廢墟。

被洪水淹沒的自由女神像: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攔腰折斷的東京塔: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轟然倒塌的大本鐘: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當看到這些昔日輝煌的城市地標在戰火中毀於一旦,危機感猝然爬上心頭,讓人不寒而慄。

對比之下,依舊在堅守的中國上海顯得寶貴無比。

它不僅僅是地球最後的戰場,更意味著人類最後的希望。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光是預告片中出現的幾個標誌性建築,已讓人虎軀一震,悲涼感倍增。

而且因為涉及到具體的城市背景——上海,這種我們極為熟悉的城市淪為末世場景,城市建築毀滅,到處都是焦土化,無疑會對銀幕前的觀眾造成更為強烈的衝擊。

武康樓: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陸家嘴“三件套”:

"

說起中國的科幻片,肯定是繞不過年初大火的《流浪地球》,很多影迷看完之後,都在感慨:

什麼時候能再次看到這樣用心的國產科幻片?

或許這樣的科幻片不會讓我們等太久。

在6月16日剛剛落幕的2019微-博電影之夜裡,電影《上海堡壘》獲得了最受期待科幻電影。

在頒獎典禮上,吳京親自為《上海堡壘》頒發了獎盃,《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也發文祝賀。

這一簡單的舉動,卻代表著它完成了一次國產精品科幻片製作的接力,從吳京的手上把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棒傳給了:《上海堡壘》

這部電影根據作家江南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未來世界,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大學生江洋(鹿晗飾)追隨女指揮官林瀾(舒淇飾)一起進入上海堡壘,對抗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原著就是一本披著科幻的言情,改成科幻戰爭會毀原著嗎?”

對此,原作者也是編劇之一的江南在電影發佈會上已經作了迴應:“科幻不止一種,電影裡放大了故事中的戰爭元素;但也保留了原著的‘魂’,有朋友的友情,有戰士的豪情,都是在探討人性,這就是最大的忠於原著了。”

所以說,科幻電影並不是完全擯棄人性,反而是讓觀眾在不一樣的環境下看到了真實的人性,《流浪地球》裡對情感的詮釋就是如此。畢竟人終究不是戰爭機器,合理的感情宣洩,正說明他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雖然在情感詮釋上兩者有相似之處,但題材上新片《上海堡壘》卻不同於《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裡,因為不可抗力的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得不被迫逃亡。

而《上海堡壘》中,在地球上的人類遭到了來自外星人的攻擊,不得已只能和外星人展開交戰,可以說影片的題材是獨特的科幻戰爭類型。

直到年初,《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才真正打開了國產科幻電影新紀年。

從首部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嘗試,到即將上映的《上海堡壘》,國內導演一直努力開創屬於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

其實關於拍科幻片這個命題,郭帆也說過:“拍砸了,也比沒有人拍強”。

中國科幻剛剛起步,在科幻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敢於去做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時,就面臨兩大問題:計劃臨時+技術不成熟

很多時候電影都是一邊拍一邊改計劃,同時還要兼顧拍攝過程中出現的臨時問題。

對於一位頂著大投資壓力拍國產科幻片導演來說,最耗費心力的部分之一,就是因為缺少標準化流程而帶來的巨大工作量。

所以在日後談起《流浪地球》的拍攝,郭帆稱這部電影的創作就是“工業+人肉”的模式。

技術上的硬傷只能靠人工補足,因為我們的設備做不出太空的失重狀態,吳京只能穿著六七十斤的衣服吊威亞,天天吊到破皮。

誠然,《流浪地球》最後的成品令人驚豔,但不可否認,它並不完美,《上海堡壘》也是一樣。

電影裡的外星人就是和原著中的生物文明不同的機甲文明,為什麼不能和原著一樣?

滕華濤導演對此也十分坦然:因為從特效難度上說,機甲比生物更可控一些。

說到底,還是因為技術。

《上海堡壘》的主要特效仍然是由國內團隊來管理,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來說,在特效製作水平上只能慢慢來,從易到難,這是妥協,也是科幻電影發展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我們相信國產科幻電影想要的,不只是做到《流浪地球》的複製,而是要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探索。

這個過程中並不是簡單輕鬆的,每一個科幻電影的製作人,只要敢於嘗試,都值得被鼓勵。希望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開端,讓更多的電影人能在科幻電影上擰成一股繩、一起努力向前衝!

國產科幻電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達到好萊塢的工業水準,需要時間與金錢的累積。

而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標準也不要過於嚴苛,一開始就跟頂尖科幻電影對比,想要讓國產科幻走的更遠,希望觀眾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寬容,不要讓國產科幻被掐死在萌芽中。

我們相信,中國的科幻電影,勢必越來越好!

科幻電影多如牛毛,總結起來主題也就那幾個:

平行宇宙、時空旅行、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外星人入侵……

《上海堡壘》的故事若要簡單粗暴總結,也脫不開“人類大戰外星人”的框架。

但,它同樣有兩點不同——就是這兩點,也許將決定影片的出彩程度。

首先,是如何還原原著中新鮮完整的世界觀設定。

小說裡故事背景是近未來。

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幾大能源中心相繼淪陷,保衛人類的最後一戰最終在中國上海打響……

之所以說是“外星黑暗勢力”,是因為江南所樹立的外星文明,並非全員惡人。其內部也分為針鋒相對的兩派——阿爾法文明與德爾塔文明。

阿爾法文明是人類接觸到的第一個地外文明,擁有超過地球文明“不知多少的高階技術”。

他們利用1975年誕生的“使者”向地球人類傳遞信息,進行溝通。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預言“降臨之日”——那一天,德爾塔文明以毀滅者的姿態到來。

書中如此形容:

「那其實是龐大的滯空母艦,最長的一軸達到月球直徑的四分之一。它表面對於光輻射的吸收使得我們在夜晚不能捕捉它,而在日食的時候它就顯露出來了,和月球一起把巨大的陰影投在地球表面。」

母艦甚至還會分裂出巨大的次級母艦和相對小巧靈活的“捕食者”,去發動進攻。

智慧和攻擊力無比強大,光看文字都膽戰心驚。

電影要如何展現這般強勢進攻?

預告片中只出現一瞬,一團紫黑色星雲漸漸逼近: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海報上,懸浮在上海上空的母艦僅露出一小角,便覆蓋了大半個城市: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從預告片來看,影片在視覺效果的震撼程度比想象中的高,不僅有未來時空的城市景象,也有外星人入侵的細節;

壓迫感撲面而來。

面對強大的德爾塔文明,人類也在阿爾法文明的幫助下打造了“跨越時代的先進武器”。

其中最重要的是“泡防禦系統”——

「雲層高度1700米左右,在1500米的高空中,它遭遇了泡防禦界面,這層界面覆蓋整個上海,像是一口倒扣的鍋。」

進攻武器則包括“約束場炮火”——

它可以直接創傷次級母艦。

其中,“上海大炮”安置在黃浦江底。炮口直徑達到40米,金屬管壁的厚度超過1米。戰鬥時會從水下升至江面,攻打空中的敵人。

而整個防禦體系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最震撼的一環,要屬“陸沉計劃”。

當進攻消耗太多能量,泡防禦將變得脆弱,陸沉就成為最悲情的必選項。整個城市會下沉到地下一公里左右的空穴中,待一切結束後再重建。

這場面絕對是整部影片最“燒錢”的一組。

用江南的話說:

「我們將把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沉入地下,那是一個巨大的光影魔術。」

如何把握拍攝手法和特效,將成為一個考驗;當然,如果拍得足夠波瀾壯闊,也將鑄就經典。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上海堡壘》的第二重不同,或者說它吸引觀眾的優勢,其實看片名和海報就可以直觀感受——

末世之下,上海炮火連天。

摩天大樓的玻璃映襯出烈烈火光,遠處的地標東方明珠分外醒目。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是的,這場人類與外星入侵者的戰鬥,最後戰場不是紐約、東京、倫敦……而是中國上海。

這次,拯救地球的未來戰場就在身邊,而我們自己,將成為救世主。

這種實感和爽感,遠遠超過看好萊塢科幻片里人類乘著飛船在宇宙遊蕩的情節。

尤其是故事開場即交代上海堡壘作為最後防禦的重要性——

「紐約和倫敦都已經下沉,新德里的泡防禦被擊潰,光流轟擊下片瓦不存。下一個會不會輪到上海,誰也不知道。」

定檔海報中,紐約、倫敦、東京三座城市已被淪陷,繁華盛景化為一片廢墟。

被洪水淹沒的自由女神像: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攔腰折斷的東京塔: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轟然倒塌的大本鐘: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當看到這些昔日輝煌的城市地標在戰火中毀於一旦,危機感猝然爬上心頭,讓人不寒而慄。

對比之下,依舊在堅守的中國上海顯得寶貴無比。

它不僅僅是地球最後的戰場,更意味著人類最後的希望。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光是預告片中出現的幾個標誌性建築,已讓人虎軀一震,悲涼感倍增。

而且因為涉及到具體的城市背景——上海,這種我們極為熟悉的城市淪為末世場景,城市建築毀滅,到處都是焦土化,無疑會對銀幕前的觀眾造成更為強烈的衝擊。

武康樓: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陸家嘴“三件套”: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人民廣場:

"

說起中國的科幻片,肯定是繞不過年初大火的《流浪地球》,很多影迷看完之後,都在感慨:

什麼時候能再次看到這樣用心的國產科幻片?

或許這樣的科幻片不會讓我們等太久。

在6月16日剛剛落幕的2019微-博電影之夜裡,電影《上海堡壘》獲得了最受期待科幻電影。

在頒獎典禮上,吳京親自為《上海堡壘》頒發了獎盃,《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也發文祝賀。

這一簡單的舉動,卻代表著它完成了一次國產精品科幻片製作的接力,從吳京的手上把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棒傳給了:《上海堡壘》

這部電影根據作家江南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未來世界,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大學生江洋(鹿晗飾)追隨女指揮官林瀾(舒淇飾)一起進入上海堡壘,對抗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原著就是一本披著科幻的言情,改成科幻戰爭會毀原著嗎?”

對此,原作者也是編劇之一的江南在電影發佈會上已經作了迴應:“科幻不止一種,電影裡放大了故事中的戰爭元素;但也保留了原著的‘魂’,有朋友的友情,有戰士的豪情,都是在探討人性,這就是最大的忠於原著了。”

所以說,科幻電影並不是完全擯棄人性,反而是讓觀眾在不一樣的環境下看到了真實的人性,《流浪地球》裡對情感的詮釋就是如此。畢竟人終究不是戰爭機器,合理的感情宣洩,正說明他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雖然在情感詮釋上兩者有相似之處,但題材上新片《上海堡壘》卻不同於《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裡,因為不可抗力的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得不被迫逃亡。

而《上海堡壘》中,在地球上的人類遭到了來自外星人的攻擊,不得已只能和外星人展開交戰,可以說影片的題材是獨特的科幻戰爭類型。

直到年初,《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才真正打開了國產科幻電影新紀年。

從首部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嘗試,到即將上映的《上海堡壘》,國內導演一直努力開創屬於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

其實關於拍科幻片這個命題,郭帆也說過:“拍砸了,也比沒有人拍強”。

中國科幻剛剛起步,在科幻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敢於去做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時,就面臨兩大問題:計劃臨時+技術不成熟

很多時候電影都是一邊拍一邊改計劃,同時還要兼顧拍攝過程中出現的臨時問題。

對於一位頂著大投資壓力拍國產科幻片導演來說,最耗費心力的部分之一,就是因為缺少標準化流程而帶來的巨大工作量。

所以在日後談起《流浪地球》的拍攝,郭帆稱這部電影的創作就是“工業+人肉”的模式。

技術上的硬傷只能靠人工補足,因為我們的設備做不出太空的失重狀態,吳京只能穿著六七十斤的衣服吊威亞,天天吊到破皮。

誠然,《流浪地球》最後的成品令人驚豔,但不可否認,它並不完美,《上海堡壘》也是一樣。

電影裡的外星人就是和原著中的生物文明不同的機甲文明,為什麼不能和原著一樣?

滕華濤導演對此也十分坦然:因為從特效難度上說,機甲比生物更可控一些。

說到底,還是因為技術。

《上海堡壘》的主要特效仍然是由國內團隊來管理,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來說,在特效製作水平上只能慢慢來,從易到難,這是妥協,也是科幻電影發展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我們相信國產科幻電影想要的,不只是做到《流浪地球》的複製,而是要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探索。

這個過程中並不是簡單輕鬆的,每一個科幻電影的製作人,只要敢於嘗試,都值得被鼓勵。希望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開端,讓更多的電影人能在科幻電影上擰成一股繩、一起努力向前衝!

國產科幻電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達到好萊塢的工業水準,需要時間與金錢的累積。

而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標準也不要過於嚴苛,一開始就跟頂尖科幻電影對比,想要讓國產科幻走的更遠,希望觀眾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寬容,不要讓國產科幻被掐死在萌芽中。

我們相信,中國的科幻電影,勢必越來越好!

科幻電影多如牛毛,總結起來主題也就那幾個:

平行宇宙、時空旅行、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外星人入侵……

《上海堡壘》的故事若要簡單粗暴總結,也脫不開“人類大戰外星人”的框架。

但,它同樣有兩點不同——就是這兩點,也許將決定影片的出彩程度。

首先,是如何還原原著中新鮮完整的世界觀設定。

小說裡故事背景是近未來。

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幾大能源中心相繼淪陷,保衛人類的最後一戰最終在中國上海打響……

之所以說是“外星黑暗勢力”,是因為江南所樹立的外星文明,並非全員惡人。其內部也分為針鋒相對的兩派——阿爾法文明與德爾塔文明。

阿爾法文明是人類接觸到的第一個地外文明,擁有超過地球文明“不知多少的高階技術”。

他們利用1975年誕生的“使者”向地球人類傳遞信息,進行溝通。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預言“降臨之日”——那一天,德爾塔文明以毀滅者的姿態到來。

書中如此形容:

「那其實是龐大的滯空母艦,最長的一軸達到月球直徑的四分之一。它表面對於光輻射的吸收使得我們在夜晚不能捕捉它,而在日食的時候它就顯露出來了,和月球一起把巨大的陰影投在地球表面。」

母艦甚至還會分裂出巨大的次級母艦和相對小巧靈活的“捕食者”,去發動進攻。

智慧和攻擊力無比強大,光看文字都膽戰心驚。

電影要如何展現這般強勢進攻?

預告片中只出現一瞬,一團紫黑色星雲漸漸逼近: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海報上,懸浮在上海上空的母艦僅露出一小角,便覆蓋了大半個城市: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從預告片來看,影片在視覺效果的震撼程度比想象中的高,不僅有未來時空的城市景象,也有外星人入侵的細節;

壓迫感撲面而來。

面對強大的德爾塔文明,人類也在阿爾法文明的幫助下打造了“跨越時代的先進武器”。

其中最重要的是“泡防禦系統”——

「雲層高度1700米左右,在1500米的高空中,它遭遇了泡防禦界面,這層界面覆蓋整個上海,像是一口倒扣的鍋。」

進攻武器則包括“約束場炮火”——

它可以直接創傷次級母艦。

其中,“上海大炮”安置在黃浦江底。炮口直徑達到40米,金屬管壁的厚度超過1米。戰鬥時會從水下升至江面,攻打空中的敵人。

而整個防禦體系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最震撼的一環,要屬“陸沉計劃”。

當進攻消耗太多能量,泡防禦將變得脆弱,陸沉就成為最悲情的必選項。整個城市會下沉到地下一公里左右的空穴中,待一切結束後再重建。

這場面絕對是整部影片最“燒錢”的一組。

用江南的話說:

「我們將把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沉入地下,那是一個巨大的光影魔術。」

如何把握拍攝手法和特效,將成為一個考驗;當然,如果拍得足夠波瀾壯闊,也將鑄就經典。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上海堡壘》的第二重不同,或者說它吸引觀眾的優勢,其實看片名和海報就可以直觀感受——

末世之下,上海炮火連天。

摩天大樓的玻璃映襯出烈烈火光,遠處的地標東方明珠分外醒目。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是的,這場人類與外星入侵者的戰鬥,最後戰場不是紐約、東京、倫敦……而是中國上海。

這次,拯救地球的未來戰場就在身邊,而我們自己,將成為救世主。

這種實感和爽感,遠遠超過看好萊塢科幻片里人類乘著飛船在宇宙遊蕩的情節。

尤其是故事開場即交代上海堡壘作為最後防禦的重要性——

「紐約和倫敦都已經下沉,新德里的泡防禦被擊潰,光流轟擊下片瓦不存。下一個會不會輪到上海,誰也不知道。」

定檔海報中,紐約、倫敦、東京三座城市已被淪陷,繁華盛景化為一片廢墟。

被洪水淹沒的自由女神像: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攔腰折斷的東京塔: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轟然倒塌的大本鐘: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當看到這些昔日輝煌的城市地標在戰火中毀於一旦,危機感猝然爬上心頭,讓人不寒而慄。

對比之下,依舊在堅守的中國上海顯得寶貴無比。

它不僅僅是地球最後的戰場,更意味著人類最後的希望。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光是預告片中出現的幾個標誌性建築,已讓人虎軀一震,悲涼感倍增。

而且因為涉及到具體的城市背景——上海,這種我們極為熟悉的城市淪為末世場景,城市建築毀滅,到處都是焦土化,無疑會對銀幕前的觀眾造成更為強烈的衝擊。

武康樓: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陸家嘴“三件套”: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人民廣場: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你會發現,當我們熟悉的地標建築在炮火轟鳴中煙霧繚繞甚至搖搖欲墜,那種衝擊力和代入感,是架空背景或者國外城市無法比擬的。

不只視覺感官,更在心理感受上。

這樣的虛實結合,讓人彷彿親身經歷末日入侵的震撼圖景。

類似身臨其境的魅力,已經在《流浪地球》中有所體現——

地震之後,深埋在冰層下的上海拔地而出,形成一座冰封城市立於眾人眼前。

這是引發無數觀眾討論的一幕,時至今日仍有人津津樂道。

"

說起中國的科幻片,肯定是繞不過年初大火的《流浪地球》,很多影迷看完之後,都在感慨:

什麼時候能再次看到這樣用心的國產科幻片?

或許這樣的科幻片不會讓我們等太久。

在6月16日剛剛落幕的2019微-博電影之夜裡,電影《上海堡壘》獲得了最受期待科幻電影。

在頒獎典禮上,吳京親自為《上海堡壘》頒發了獎盃,《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也發文祝賀。

這一簡單的舉動,卻代表著它完成了一次國產精品科幻片製作的接力,從吳京的手上把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棒傳給了:《上海堡壘》

這部電影根據作家江南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未來世界,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大學生江洋(鹿晗飾)追隨女指揮官林瀾(舒淇飾)一起進入上海堡壘,對抗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原著就是一本披著科幻的言情,改成科幻戰爭會毀原著嗎?”

對此,原作者也是編劇之一的江南在電影發佈會上已經作了迴應:“科幻不止一種,電影裡放大了故事中的戰爭元素;但也保留了原著的‘魂’,有朋友的友情,有戰士的豪情,都是在探討人性,這就是最大的忠於原著了。”

所以說,科幻電影並不是完全擯棄人性,反而是讓觀眾在不一樣的環境下看到了真實的人性,《流浪地球》裡對情感的詮釋就是如此。畢竟人終究不是戰爭機器,合理的感情宣洩,正說明他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雖然在情感詮釋上兩者有相似之處,但題材上新片《上海堡壘》卻不同於《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裡,因為不可抗力的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得不被迫逃亡。

而《上海堡壘》中,在地球上的人類遭到了來自外星人的攻擊,不得已只能和外星人展開交戰,可以說影片的題材是獨特的科幻戰爭類型。

直到年初,《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才真正打開了國產科幻電影新紀年。

從首部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嘗試,到即將上映的《上海堡壘》,國內導演一直努力開創屬於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

其實關於拍科幻片這個命題,郭帆也說過:“拍砸了,也比沒有人拍強”。

中國科幻剛剛起步,在科幻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敢於去做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時,就面臨兩大問題:計劃臨時+技術不成熟

很多時候電影都是一邊拍一邊改計劃,同時還要兼顧拍攝過程中出現的臨時問題。

對於一位頂著大投資壓力拍國產科幻片導演來說,最耗費心力的部分之一,就是因為缺少標準化流程而帶來的巨大工作量。

所以在日後談起《流浪地球》的拍攝,郭帆稱這部電影的創作就是“工業+人肉”的模式。

技術上的硬傷只能靠人工補足,因為我們的設備做不出太空的失重狀態,吳京只能穿著六七十斤的衣服吊威亞,天天吊到破皮。

誠然,《流浪地球》最後的成品令人驚豔,但不可否認,它並不完美,《上海堡壘》也是一樣。

電影裡的外星人就是和原著中的生物文明不同的機甲文明,為什麼不能和原著一樣?

滕華濤導演對此也十分坦然:因為從特效難度上說,機甲比生物更可控一些。

說到底,還是因為技術。

《上海堡壘》的主要特效仍然是由國內團隊來管理,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來說,在特效製作水平上只能慢慢來,從易到難,這是妥協,也是科幻電影發展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我們相信國產科幻電影想要的,不只是做到《流浪地球》的複製,而是要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探索。

這個過程中並不是簡單輕鬆的,每一個科幻電影的製作人,只要敢於嘗試,都值得被鼓勵。希望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開端,讓更多的電影人能在科幻電影上擰成一股繩、一起努力向前衝!

國產科幻電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達到好萊塢的工業水準,需要時間與金錢的累積。

而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標準也不要過於嚴苛,一開始就跟頂尖科幻電影對比,想要讓國產科幻走的更遠,希望觀眾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寬容,不要讓國產科幻被掐死在萌芽中。

我們相信,中國的科幻電影,勢必越來越好!

科幻電影多如牛毛,總結起來主題也就那幾個:

平行宇宙、時空旅行、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外星人入侵……

《上海堡壘》的故事若要簡單粗暴總結,也脫不開“人類大戰外星人”的框架。

但,它同樣有兩點不同——就是這兩點,也許將決定影片的出彩程度。

首先,是如何還原原著中新鮮完整的世界觀設定。

小說裡故事背景是近未來。

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幾大能源中心相繼淪陷,保衛人類的最後一戰最終在中國上海打響……

之所以說是“外星黑暗勢力”,是因為江南所樹立的外星文明,並非全員惡人。其內部也分為針鋒相對的兩派——阿爾法文明與德爾塔文明。

阿爾法文明是人類接觸到的第一個地外文明,擁有超過地球文明“不知多少的高階技術”。

他們利用1975年誕生的“使者”向地球人類傳遞信息,進行溝通。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預言“降臨之日”——那一天,德爾塔文明以毀滅者的姿態到來。

書中如此形容:

「那其實是龐大的滯空母艦,最長的一軸達到月球直徑的四分之一。它表面對於光輻射的吸收使得我們在夜晚不能捕捉它,而在日食的時候它就顯露出來了,和月球一起把巨大的陰影投在地球表面。」

母艦甚至還會分裂出巨大的次級母艦和相對小巧靈活的“捕食者”,去發動進攻。

智慧和攻擊力無比強大,光看文字都膽戰心驚。

電影要如何展現這般強勢進攻?

預告片中只出現一瞬,一團紫黑色星雲漸漸逼近: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海報上,懸浮在上海上空的母艦僅露出一小角,便覆蓋了大半個城市: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從預告片來看,影片在視覺效果的震撼程度比想象中的高,不僅有未來時空的城市景象,也有外星人入侵的細節;

壓迫感撲面而來。

面對強大的德爾塔文明,人類也在阿爾法文明的幫助下打造了“跨越時代的先進武器”。

其中最重要的是“泡防禦系統”——

「雲層高度1700米左右,在1500米的高空中,它遭遇了泡防禦界面,這層界面覆蓋整個上海,像是一口倒扣的鍋。」

進攻武器則包括“約束場炮火”——

它可以直接創傷次級母艦。

其中,“上海大炮”安置在黃浦江底。炮口直徑達到40米,金屬管壁的厚度超過1米。戰鬥時會從水下升至江面,攻打空中的敵人。

而整個防禦體系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最震撼的一環,要屬“陸沉計劃”。

當進攻消耗太多能量,泡防禦將變得脆弱,陸沉就成為最悲情的必選項。整個城市會下沉到地下一公里左右的空穴中,待一切結束後再重建。

這場面絕對是整部影片最“燒錢”的一組。

用江南的話說:

「我們將把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沉入地下,那是一個巨大的光影魔術。」

如何把握拍攝手法和特效,將成為一個考驗;當然,如果拍得足夠波瀾壯闊,也將鑄就經典。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上海堡壘》的第二重不同,或者說它吸引觀眾的優勢,其實看片名和海報就可以直觀感受——

末世之下,上海炮火連天。

摩天大樓的玻璃映襯出烈烈火光,遠處的地標東方明珠分外醒目。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是的,這場人類與外星入侵者的戰鬥,最後戰場不是紐約、東京、倫敦……而是中國上海。

這次,拯救地球的未來戰場就在身邊,而我們自己,將成為救世主。

這種實感和爽感,遠遠超過看好萊塢科幻片里人類乘著飛船在宇宙遊蕩的情節。

尤其是故事開場即交代上海堡壘作為最後防禦的重要性——

「紐約和倫敦都已經下沉,新德里的泡防禦被擊潰,光流轟擊下片瓦不存。下一個會不會輪到上海,誰也不知道。」

定檔海報中,紐約、倫敦、東京三座城市已被淪陷,繁華盛景化為一片廢墟。

被洪水淹沒的自由女神像: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攔腰折斷的東京塔: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轟然倒塌的大本鐘: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當看到這些昔日輝煌的城市地標在戰火中毀於一旦,危機感猝然爬上心頭,讓人不寒而慄。

對比之下,依舊在堅守的中國上海顯得寶貴無比。

它不僅僅是地球最後的戰場,更意味著人類最後的希望。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光是預告片中出現的幾個標誌性建築,已讓人虎軀一震,悲涼感倍增。

而且因為涉及到具體的城市背景——上海,這種我們極為熟悉的城市淪為末世場景,城市建築毀滅,到處都是焦土化,無疑會對銀幕前的觀眾造成更為強烈的衝擊。

武康樓: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陸家嘴“三件套”: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人民廣場: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你會發現,當我們熟悉的地標建築在炮火轟鳴中煙霧繚繞甚至搖搖欲墜,那種衝擊力和代入感,是架空背景或者國外城市無法比擬的。

不只視覺感官,更在心理感受上。

這樣的虛實結合,讓人彷彿親身經歷末日入侵的震撼圖景。

類似身臨其境的魅力,已經在《流浪地球》中有所體現——

地震之後,深埋在冰層下的上海拔地而出,形成一座冰封城市立於眾人眼前。

這是引發無數觀眾討論的一幕,時至今日仍有人津津樂道。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上海堡壘》的主戰場就是中國上海,無疑有更多機會勾起觀眾的興趣與情懷。

比如隱約傳來“新年好”的音樂聲的梅隴鎮廣場;

比如漂浮著擺渡船、能看到東方明珠與和平飯店的黃浦江;

比如上海陸沉時沿著路中央斷裂塌陷的南京西路,而江洋開著飛機停在了中信泰富的樓頂;

……

有太多或悲情或熱血的文字值得用光影重塑。

在呈現酷炫的科幻場景之外,如果能真實再現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融入既視感滿滿的本土元素,都將構成戲裡的看點和戲外的話題。


"

說起中國的科幻片,肯定是繞不過年初大火的《流浪地球》,很多影迷看完之後,都在感慨:

什麼時候能再次看到這樣用心的國產科幻片?

或許這樣的科幻片不會讓我們等太久。

在6月16日剛剛落幕的2019微-博電影之夜裡,電影《上海堡壘》獲得了最受期待科幻電影。

在頒獎典禮上,吳京親自為《上海堡壘》頒發了獎盃,《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也發文祝賀。

這一簡單的舉動,卻代表著它完成了一次國產精品科幻片製作的接力,從吳京的手上把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棒傳給了:《上海堡壘》

這部電影根據作家江南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未來世界,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大學生江洋(鹿晗飾)追隨女指揮官林瀾(舒淇飾)一起進入上海堡壘,對抗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原著就是一本披著科幻的言情,改成科幻戰爭會毀原著嗎?”

對此,原作者也是編劇之一的江南在電影發佈會上已經作了迴應:“科幻不止一種,電影裡放大了故事中的戰爭元素;但也保留了原著的‘魂’,有朋友的友情,有戰士的豪情,都是在探討人性,這就是最大的忠於原著了。”

所以說,科幻電影並不是完全擯棄人性,反而是讓觀眾在不一樣的環境下看到了真實的人性,《流浪地球》裡對情感的詮釋就是如此。畢竟人終究不是戰爭機器,合理的感情宣洩,正說明他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雖然在情感詮釋上兩者有相似之處,但題材上新片《上海堡壘》卻不同於《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裡,因為不可抗力的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得不被迫逃亡。

而《上海堡壘》中,在地球上的人類遭到了來自外星人的攻擊,不得已只能和外星人展開交戰,可以說影片的題材是獨特的科幻戰爭類型。

直到年初,《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才真正打開了國產科幻電影新紀年。

從首部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嘗試,到即將上映的《上海堡壘》,國內導演一直努力開創屬於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

其實關於拍科幻片這個命題,郭帆也說過:“拍砸了,也比沒有人拍強”。

中國科幻剛剛起步,在科幻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敢於去做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時,就面臨兩大問題:計劃臨時+技術不成熟

很多時候電影都是一邊拍一邊改計劃,同時還要兼顧拍攝過程中出現的臨時問題。

對於一位頂著大投資壓力拍國產科幻片導演來說,最耗費心力的部分之一,就是因為缺少標準化流程而帶來的巨大工作量。

所以在日後談起《流浪地球》的拍攝,郭帆稱這部電影的創作就是“工業+人肉”的模式。

技術上的硬傷只能靠人工補足,因為我們的設備做不出太空的失重狀態,吳京只能穿著六七十斤的衣服吊威亞,天天吊到破皮。

誠然,《流浪地球》最後的成品令人驚豔,但不可否認,它並不完美,《上海堡壘》也是一樣。

電影裡的外星人就是和原著中的生物文明不同的機甲文明,為什麼不能和原著一樣?

滕華濤導演對此也十分坦然:因為從特效難度上說,機甲比生物更可控一些。

說到底,還是因為技術。

《上海堡壘》的主要特效仍然是由國內團隊來管理,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來說,在特效製作水平上只能慢慢來,從易到難,這是妥協,也是科幻電影發展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我們相信國產科幻電影想要的,不只是做到《流浪地球》的複製,而是要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探索。

這個過程中並不是簡單輕鬆的,每一個科幻電影的製作人,只要敢於嘗試,都值得被鼓勵。希望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開端,讓更多的電影人能在科幻電影上擰成一股繩、一起努力向前衝!

國產科幻電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達到好萊塢的工業水準,需要時間與金錢的累積。

而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標準也不要過於嚴苛,一開始就跟頂尖科幻電影對比,想要讓國產科幻走的更遠,希望觀眾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寬容,不要讓國產科幻被掐死在萌芽中。

我們相信,中國的科幻電影,勢必越來越好!

科幻電影多如牛毛,總結起來主題也就那幾個:

平行宇宙、時空旅行、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外星人入侵……

《上海堡壘》的故事若要簡單粗暴總結,也脫不開“人類大戰外星人”的框架。

但,它同樣有兩點不同——就是這兩點,也許將決定影片的出彩程度。

首先,是如何還原原著中新鮮完整的世界觀設定。

小說裡故事背景是近未來。

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幾大能源中心相繼淪陷,保衛人類的最後一戰最終在中國上海打響……

之所以說是“外星黑暗勢力”,是因為江南所樹立的外星文明,並非全員惡人。其內部也分為針鋒相對的兩派——阿爾法文明與德爾塔文明。

阿爾法文明是人類接觸到的第一個地外文明,擁有超過地球文明“不知多少的高階技術”。

他們利用1975年誕生的“使者”向地球人類傳遞信息,進行溝通。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預言“降臨之日”——那一天,德爾塔文明以毀滅者的姿態到來。

書中如此形容:

「那其實是龐大的滯空母艦,最長的一軸達到月球直徑的四分之一。它表面對於光輻射的吸收使得我們在夜晚不能捕捉它,而在日食的時候它就顯露出來了,和月球一起把巨大的陰影投在地球表面。」

母艦甚至還會分裂出巨大的次級母艦和相對小巧靈活的“捕食者”,去發動進攻。

智慧和攻擊力無比強大,光看文字都膽戰心驚。

電影要如何展現這般強勢進攻?

預告片中只出現一瞬,一團紫黑色星雲漸漸逼近: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海報上,懸浮在上海上空的母艦僅露出一小角,便覆蓋了大半個城市: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從預告片來看,影片在視覺效果的震撼程度比想象中的高,不僅有未來時空的城市景象,也有外星人入侵的細節;

壓迫感撲面而來。

面對強大的德爾塔文明,人類也在阿爾法文明的幫助下打造了“跨越時代的先進武器”。

其中最重要的是“泡防禦系統”——

「雲層高度1700米左右,在1500米的高空中,它遭遇了泡防禦界面,這層界面覆蓋整個上海,像是一口倒扣的鍋。」

進攻武器則包括“約束場炮火”——

它可以直接創傷次級母艦。

其中,“上海大炮”安置在黃浦江底。炮口直徑達到40米,金屬管壁的厚度超過1米。戰鬥時會從水下升至江面,攻打空中的敵人。

而整個防禦體系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最震撼的一環,要屬“陸沉計劃”。

當進攻消耗太多能量,泡防禦將變得脆弱,陸沉就成為最悲情的必選項。整個城市會下沉到地下一公里左右的空穴中,待一切結束後再重建。

這場面絕對是整部影片最“燒錢”的一組。

用江南的話說:

「我們將把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沉入地下,那是一個巨大的光影魔術。」

如何把握拍攝手法和特效,將成為一個考驗;當然,如果拍得足夠波瀾壯闊,也將鑄就經典。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上海堡壘》的第二重不同,或者說它吸引觀眾的優勢,其實看片名和海報就可以直觀感受——

末世之下,上海炮火連天。

摩天大樓的玻璃映襯出烈烈火光,遠處的地標東方明珠分外醒目。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是的,這場人類與外星入侵者的戰鬥,最後戰場不是紐約、東京、倫敦……而是中國上海。

這次,拯救地球的未來戰場就在身邊,而我們自己,將成為救世主。

這種實感和爽感,遠遠超過看好萊塢科幻片里人類乘著飛船在宇宙遊蕩的情節。

尤其是故事開場即交代上海堡壘作為最後防禦的重要性——

「紐約和倫敦都已經下沉,新德里的泡防禦被擊潰,光流轟擊下片瓦不存。下一個會不會輪到上海,誰也不知道。」

定檔海報中,紐約、倫敦、東京三座城市已被淪陷,繁華盛景化為一片廢墟。

被洪水淹沒的自由女神像: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攔腰折斷的東京塔: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轟然倒塌的大本鐘: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當看到這些昔日輝煌的城市地標在戰火中毀於一旦,危機感猝然爬上心頭,讓人不寒而慄。

對比之下,依舊在堅守的中國上海顯得寶貴無比。

它不僅僅是地球最後的戰場,更意味著人類最後的希望。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光是預告片中出現的幾個標誌性建築,已讓人虎軀一震,悲涼感倍增。

而且因為涉及到具體的城市背景——上海,這種我們極為熟悉的城市淪為末世場景,城市建築毀滅,到處都是焦土化,無疑會對銀幕前的觀眾造成更為強烈的衝擊。

武康樓: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陸家嘴“三件套”: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人民廣場: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你會發現,當我們熟悉的地標建築在炮火轟鳴中煙霧繚繞甚至搖搖欲墜,那種衝擊力和代入感,是架空背景或者國外城市無法比擬的。

不只視覺感官,更在心理感受上。

這樣的虛實結合,讓人彷彿親身經歷末日入侵的震撼圖景。

類似身臨其境的魅力,已經在《流浪地球》中有所體現——

地震之後,深埋在冰層下的上海拔地而出,形成一座冰封城市立於眾人眼前。

這是引發無數觀眾討論的一幕,時至今日仍有人津津樂道。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上海堡壘》的主戰場就是中國上海,無疑有更多機會勾起觀眾的興趣與情懷。

比如隱約傳來“新年好”的音樂聲的梅隴鎮廣場;

比如漂浮著擺渡船、能看到東方明珠與和平飯店的黃浦江;

比如上海陸沉時沿著路中央斷裂塌陷的南京西路,而江洋開著飛機停在了中信泰富的樓頂;

……

有太多或悲情或熱血的文字值得用光影重塑。

在呈現酷炫的科幻場景之外,如果能真實再現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融入既視感滿滿的本土元素,都將構成戲裡的看點和戲外的話題。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堡壘》並非一部單純腦洞大開的科幻片,亦是一部熱血沸騰的戰爭片。

如果說科幻是內核,戰爭就是影片的骨血。

預告片中,整裝待發的戰士與硝煙瀰漫的城市形成鮮明對照。

戰爭一觸即發,那緊迫又熱血的氛圍已然形成。


"

說起中國的科幻片,肯定是繞不過年初大火的《流浪地球》,很多影迷看完之後,都在感慨:

什麼時候能再次看到這樣用心的國產科幻片?

或許這樣的科幻片不會讓我們等太久。

在6月16日剛剛落幕的2019微-博電影之夜裡,電影《上海堡壘》獲得了最受期待科幻電影。

在頒獎典禮上,吳京親自為《上海堡壘》頒發了獎盃,《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也發文祝賀。

這一簡單的舉動,卻代表著它完成了一次國產精品科幻片製作的接力,從吳京的手上把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棒傳給了:《上海堡壘》

這部電影根據作家江南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未來世界,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大學生江洋(鹿晗飾)追隨女指揮官林瀾(舒淇飾)一起進入上海堡壘,對抗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原著就是一本披著科幻的言情,改成科幻戰爭會毀原著嗎?”

對此,原作者也是編劇之一的江南在電影發佈會上已經作了迴應:“科幻不止一種,電影裡放大了故事中的戰爭元素;但也保留了原著的‘魂’,有朋友的友情,有戰士的豪情,都是在探討人性,這就是最大的忠於原著了。”

所以說,科幻電影並不是完全擯棄人性,反而是讓觀眾在不一樣的環境下看到了真實的人性,《流浪地球》裡對情感的詮釋就是如此。畢竟人終究不是戰爭機器,合理的感情宣洩,正說明他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雖然在情感詮釋上兩者有相似之處,但題材上新片《上海堡壘》卻不同於《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裡,因為不可抗力的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得不被迫逃亡。

而《上海堡壘》中,在地球上的人類遭到了來自外星人的攻擊,不得已只能和外星人展開交戰,可以說影片的題材是獨特的科幻戰爭類型。

直到年初,《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才真正打開了國產科幻電影新紀年。

從首部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嘗試,到即將上映的《上海堡壘》,國內導演一直努力開創屬於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

其實關於拍科幻片這個命題,郭帆也說過:“拍砸了,也比沒有人拍強”。

中國科幻剛剛起步,在科幻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敢於去做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時,就面臨兩大問題:計劃臨時+技術不成熟

很多時候電影都是一邊拍一邊改計劃,同時還要兼顧拍攝過程中出現的臨時問題。

對於一位頂著大投資壓力拍國產科幻片導演來說,最耗費心力的部分之一,就是因為缺少標準化流程而帶來的巨大工作量。

所以在日後談起《流浪地球》的拍攝,郭帆稱這部電影的創作就是“工業+人肉”的模式。

技術上的硬傷只能靠人工補足,因為我們的設備做不出太空的失重狀態,吳京只能穿著六七十斤的衣服吊威亞,天天吊到破皮。

誠然,《流浪地球》最後的成品令人驚豔,但不可否認,它並不完美,《上海堡壘》也是一樣。

電影裡的外星人就是和原著中的生物文明不同的機甲文明,為什麼不能和原著一樣?

滕華濤導演對此也十分坦然:因為從特效難度上說,機甲比生物更可控一些。

說到底,還是因為技術。

《上海堡壘》的主要特效仍然是由國內團隊來管理,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來說,在特效製作水平上只能慢慢來,從易到難,這是妥協,也是科幻電影發展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我們相信國產科幻電影想要的,不只是做到《流浪地球》的複製,而是要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探索。

這個過程中並不是簡單輕鬆的,每一個科幻電影的製作人,只要敢於嘗試,都值得被鼓勵。希望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開端,讓更多的電影人能在科幻電影上擰成一股繩、一起努力向前衝!

國產科幻電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達到好萊塢的工業水準,需要時間與金錢的累積。

而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標準也不要過於嚴苛,一開始就跟頂尖科幻電影對比,想要讓國產科幻走的更遠,希望觀眾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寬容,不要讓國產科幻被掐死在萌芽中。

我們相信,中國的科幻電影,勢必越來越好!

科幻電影多如牛毛,總結起來主題也就那幾個:

平行宇宙、時空旅行、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外星人入侵……

《上海堡壘》的故事若要簡單粗暴總結,也脫不開“人類大戰外星人”的框架。

但,它同樣有兩點不同——就是這兩點,也許將決定影片的出彩程度。

首先,是如何還原原著中新鮮完整的世界觀設定。

小說裡故事背景是近未來。

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世界幾大能源中心相繼淪陷,保衛人類的最後一戰最終在中國上海打響……

之所以說是“外星黑暗勢力”,是因為江南所樹立的外星文明,並非全員惡人。其內部也分為針鋒相對的兩派——阿爾法文明與德爾塔文明。

阿爾法文明是人類接觸到的第一個地外文明,擁有超過地球文明“不知多少的高階技術”。

他們利用1975年誕生的“使者”向地球人類傳遞信息,進行溝通。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預言“降臨之日”——那一天,德爾塔文明以毀滅者的姿態到來。

書中如此形容:

「那其實是龐大的滯空母艦,最長的一軸達到月球直徑的四分之一。它表面對於光輻射的吸收使得我們在夜晚不能捕捉它,而在日食的時候它就顯露出來了,和月球一起把巨大的陰影投在地球表面。」

母艦甚至還會分裂出巨大的次級母艦和相對小巧靈活的“捕食者”,去發動進攻。

智慧和攻擊力無比強大,光看文字都膽戰心驚。

電影要如何展現這般強勢進攻?

預告片中只出現一瞬,一團紫黑色星雲漸漸逼近: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海報上,懸浮在上海上空的母艦僅露出一小角,便覆蓋了大半個城市: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從預告片來看,影片在視覺效果的震撼程度比想象中的高,不僅有未來時空的城市景象,也有外星人入侵的細節;

壓迫感撲面而來。

面對強大的德爾塔文明,人類也在阿爾法文明的幫助下打造了“跨越時代的先進武器”。

其中最重要的是“泡防禦系統”——

「雲層高度1700米左右,在1500米的高空中,它遭遇了泡防禦界面,這層界面覆蓋整個上海,像是一口倒扣的鍋。」

進攻武器則包括“約束場炮火”——

它可以直接創傷次級母艦。

其中,“上海大炮”安置在黃浦江底。炮口直徑達到40米,金屬管壁的厚度超過1米。戰鬥時會從水下升至江面,攻打空中的敵人。

而整個防禦體系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最震撼的一環,要屬“陸沉計劃”。

當進攻消耗太多能量,泡防禦將變得脆弱,陸沉就成為最悲情的必選項。整個城市會下沉到地下一公里左右的空穴中,待一切結束後再重建。

這場面絕對是整部影片最“燒錢”的一組。

用江南的話說:

「我們將把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沉入地下,那是一個巨大的光影魔術。」

如何把握拍攝手法和特效,將成為一個考驗;當然,如果拍得足夠波瀾壯闊,也將鑄就經典。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上海堡壘》的第二重不同,或者說它吸引觀眾的優勢,其實看片名和海報就可以直觀感受——

末世之下,上海炮火連天。

摩天大樓的玻璃映襯出烈烈火光,遠處的地標東方明珠分外醒目。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是的,這場人類與外星入侵者的戰鬥,最後戰場不是紐約、東京、倫敦……而是中國上海。

這次,拯救地球的未來戰場就在身邊,而我們自己,將成為救世主。

這種實感和爽感,遠遠超過看好萊塢科幻片里人類乘著飛船在宇宙遊蕩的情節。

尤其是故事開場即交代上海堡壘作為最後防禦的重要性——

「紐約和倫敦都已經下沉,新德里的泡防禦被擊潰,光流轟擊下片瓦不存。下一個會不會輪到上海,誰也不知道。」

定檔海報中,紐約、倫敦、東京三座城市已被淪陷,繁華盛景化為一片廢墟。

被洪水淹沒的自由女神像: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攔腰折斷的東京塔: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轟然倒塌的大本鐘: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當看到這些昔日輝煌的城市地標在戰火中毀於一旦,危機感猝然爬上心頭,讓人不寒而慄。

對比之下,依舊在堅守的中國上海顯得寶貴無比。

它不僅僅是地球最後的戰場,更意味著人類最後的希望。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光是預告片中出現的幾個標誌性建築,已讓人虎軀一震,悲涼感倍增。

而且因為涉及到具體的城市背景——上海,這種我們極為熟悉的城市淪為末世場景,城市建築毀滅,到處都是焦土化,無疑會對銀幕前的觀眾造成更為強烈的衝擊。

武康樓: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陸家嘴“三件套”: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人民廣場: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你會發現,當我們熟悉的地標建築在炮火轟鳴中煙霧繚繞甚至搖搖欲墜,那種衝擊力和代入感,是架空背景或者國外城市無法比擬的。

不只視覺感官,更在心理感受上。

這樣的虛實結合,讓人彷彿親身經歷末日入侵的震撼圖景。

類似身臨其境的魅力,已經在《流浪地球》中有所體現——

地震之後,深埋在冰層下的上海拔地而出,形成一座冰封城市立於眾人眼前。

這是引發無數觀眾討論的一幕,時至今日仍有人津津樂道。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上海堡壘》的主戰場就是中國上海,無疑有更多機會勾起觀眾的興趣與情懷。

比如隱約傳來“新年好”的音樂聲的梅隴鎮廣場;

比如漂浮著擺渡船、能看到東方明珠與和平飯店的黃浦江;

比如上海陸沉時沿著路中央斷裂塌陷的南京西路,而江洋開著飛機停在了中信泰富的樓頂;

……

有太多或悲情或熱血的文字值得用光影重塑。

在呈現酷炫的科幻場景之外,如果能真實再現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融入既視感滿滿的本土元素,都將構成戲裡的看點和戲外的話題。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堡壘》並非一部單純腦洞大開的科幻片,亦是一部熱血沸騰的戰爭片。

如果說科幻是內核,戰爭就是影片的骨血。

預告片中,整裝待發的戰士與硝煙瀰漫的城市形成鮮明對照。

戰爭一觸即發,那緊迫又熱血的氛圍已然形成。


中國科幻戰爭片的第一次,外星突襲地球,世界淪為焦土

還有就是影片的重頭戲:地球外星兩方交戰,未來感十足的機甲戰艦和齊全的裝備極為搶眼

還有空中機甲對戰和地面近身戰

無疑都是科幻戰爭片裡的一大看點

外星入侵、世界淪陷是假的,可我們保衛地球、保衛家園的心是真的。

也許,這就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科幻戰爭片的最大價值。

它能夠喚起我們內心深處最初的執著,最純粹的愛,最原始的生存動力。

哪怕勝利希望渺茫,哪怕世界沉沒在即,也要堅守地球最後的戰場。

因為,“這是上海,這是堡壘,這是孤獨與希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