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一工地上工人挖樁孔,竟挖到一堆寶貝!

考古 文物 建築 宋朝 貴陽晚報 2017-06-27

近日,遵義市中心城區一處文物保護工程工地上的樁孔內,驚現一批精緻的古時建築構件。相關人士分析後認為,部分構件為明代,少量構件的年代或更久遠。

據介紹,這批疑與播州治所有關的建築構件,做工精細的程度超過了遵義市近年土司考古中出土的同類物品。

遵義一工地上工人挖樁孔,竟挖到一堆寶貝!

修復鄭莫祠 發現可疑構件

發現古建築構件的地方,是正在重修的遵義市級文物鄭莫祠。

6月13日,當工人們在開挖樁孔時,細心的工程監理員葛乾江發現,樁孔內淘出的瓦礫堆裡,有一塊成人巴掌大小圓形的陶片,上面是表情豐富的獸面圖案。

遵義一工地上工人挖樁孔,竟挖到一堆寶貝!

他將這塊陶片撿起並認真清洗後,憑藉經驗判定,這是古建築屋頂瓦頭的殘片。“圖案做工很精緻,感覺年代很久遠。”他說。

葛乾江立即要求施工隊暫停施工,並向文物部門報告。

遵義市紅花崗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周山和同事們聞訊趕到後,在工人們淘出的廢墟中,又找到多件不同花紋、形狀的瓦頭、滴水,以及部分瓷片、脊獸殘件、脊瓦殘件、大小柱礎石等。“感覺這批建築構件的年代,要早於鄭莫祠(1930年為紀念清代“西南碩儒”鄭莫而修建)。”他說。

此外,眾人在清理中還找到一枚兩個指節大小的石刻印章。這枚用紅砂石雕刻的印章,兩面篆體文字十分清晰。

白色瓦頭 頗具宋代畫風

鄭莫祠修復工地的發現引起遵義市紅花崗區政府重視,相關領導多次到現場與文保工作者研究方案。同時,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隊伍進駐工地。

遵義一工地上工人挖樁孔,竟挖到一堆寶貝!

(頗具宋代畫風的白色瓦頭)

考古隊員韓建軍說,已發現的瓦頭、滴水、脊瓦、筒瓦等,基本能確認多數系明代,但其中一件白色的溝頭,圖案風格與建於南宋的楊粲墓內的部分石刻畫面接近,尚不能準確斷代。

部分文物工作者認為,有“宋代畫風”的白色瓦頭,為宋代物品的可能性極大。

據介紹,已發現的建築構件中,頗具“宋代畫風”的還有一塊石刻。該石雕使用的材料為白砂石,所刻圖案為捲雲紋。而同樣的材料、花紋,在遵義市境內,常見於宋代墓葬或建築。

建築構件 可能來自官衙

韓建軍說,憑個人經驗,這批建築構件的做工精緻程度超過近年遵義市考古中發現的同類出土物。

遵義一工地上工人挖樁孔,竟挖到一堆寶貝!

(出土的明代滴水)

“使用該批構件的建築,等級非同一般。”他說。

數百年前,是什麼樣的建築使用了這些構件?如果對白色溝頭、捲雲紋石刻年代的推測成立,那麼這些不同年代的構件,為何會出現在同一地方?

遵義一工地上工人挖樁孔,竟挖到一堆寶貝!

(部分出土文物)

對前一問題,多數人認為精緻的建築構件肯定用於當時具有非常地位的建築上。“可能是官衙,也可能是廟宇。”有關人士說,因地處遵義老城中心地帶,所以更多人傾向於官衙建築。

對第二問題,一些人認為,在某個時段,該地存在不同時期的建築。但另一部分人認為,在狹小區域內同時發現不同時期、風格、材質的構件,且文化層堆積很亂,或表明這是一處堆積場,而非實際建築所在。

遵義一工地上工人挖樁孔,竟挖到一堆寶貝!

(發現地航拍圖)

韓建軍說,要證實這些推測,要通過進一步發掘來佐證。

但多數文物保護工作者說,無論堆積還是其他,這批構件證明,在明代或宋代甚至更早時期,就逐漸形成了具有區域性中心功能的遵義老城。

(本報記者 黃黔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