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趙陽:壽縣究竟有多少個世界之最?

考古 劉安 豆腐 文物 淮南發佈 淮南發佈 2017-10-07

薦讀|趙陽:壽縣究竟有多少個世界之最?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這裡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壽春楚文化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始建於春秋時期的“天下第一塘”安豐塘、古壽春城遺址、北宋時期的古城牆、漢淮南王劉安家族墓地、明清壽州孔廟及壽縣清真寺等均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壽縣堪稱“世界之最”的風物名勝、傳說遺存等究竟有幾個?一直是當地居民和外來遊客街談巷議津津樂道的話題。

薦讀|趙陽:壽縣究竟有多少個世界之最?

薦讀|趙陽:壽縣究竟有多少個世界之最?

青銅器楚大鼎應算一個。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標誌之一,楚青銅器是楚文化的代表物。大型青銅器如鼎、鍾,被視為社稷、王權的象徵;一般鼎、敦、簋、壺、鑑、盤、尊、之類,是貴族、卿大夫的生活用具;而戈、矛、戟、劍、矢鏃等又是必備的武器。當時的青銅器,對於國計民生至關重要,所以國家十分重視並予以嚴格管理。楚國青銅器鑄造,不權在數量上為列國之冠,而且在質量上也居於上乘。

1933年,壽縣李三古堆楚幽王墓出土一批文物,大量青銅器流落到天津、北京等地,引起全國轟動。楚大鼎因體積較大、轉運困難才倖免於難。當時的安徽省地方政府趕緊將李三古堆裡倖存的青銅器轉移到當時的省會安慶。不久,中日戰爭爆發,安慶成為淪陷區,這批珍貴的青銅器被水運到重慶。上船時,楚大鼎被裝進一個大木箱,民工們抬不動,就採取“滾雪團”的辦法,將這些木箱從岸上滾到船上。

日本投降後,運到重慶的楚大鼎被運到了南京。解放後,這些劫後餘生的文物被搬了回來,先放在蕪湖,後運到了合肥,陳列在安徽省博物館,其體積在目前全國所有出土的大鼎中是最大的。1958年,毛澤東主席在參觀這座鼎時感嘆道:好大一口鼎,能煮一頭牛呵!

薦讀|趙陽:壽縣究竟有多少個世界之最?

安豐塘算一個。安豐塘古稱芍陂,位於壽縣城南35公里處,號稱“天下第一塘”,始建於春秋楚莊王時(公元前613—前591年間),為楚相孫叔敖徵集民力所建,至今已有2600年曆史,位居中國四大古代水利工程之首,是中國最大最古老的蓄水灌溉工程,其悠久歷史被寫入國家歷史教科書。芍陂早期輪廓,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曾有描述。

它東倚高崗,西依淠水,南居丘陵,北望平原。孫叔敖就是利用東南西三面地勢較高、北面地勢低窪的地形,築堤蓄水灌溉,發展農業生產。2600年來,安豐塘屢經興廢,歷盡滄桑。新中國成立後,安豐塘經多次整修續建,成為淠史杭灌區一座反調節水庫,周長26公里,蓄水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量達1億立方米,灌溉面積70萬畝,年產糧食60萬噸。現為全國重點歷史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列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薦讀|趙陽:壽縣究竟有多少個世界之最?

豆腐算一個。豆腐被譽為“東方龍腦”已垂史兩千餘年,發祥地就是壽縣。據五代謝綽《宋拾遺錄》載:“豆腐之術,三代前後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亦始傳其術於世。”南宋大理學家朱熹也曾在《素食詩》中寫道:“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詩末自注:“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淮南王劉安,是西漢高祖劉邦之孫,公元前164年封為淮南王,都邑設於壽春,名揚古今的八公山正在壽春城邊。劉安雅好道學,欲求長生不老之術,不惜重金廣招方術之士,登北山而造爐,煉仙丹以求壽。他們取山中“珍珠”、“大泉”、“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製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煉丹不成,豆汁與鹽滷化合成一片芳香誘人、白白嫩嫩的東西。當地膽大農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於是取名“豆腐”。北山從此更名“八公山”,劉安也於無意中成為豆腐的老祖宗。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八公山豆腐的歷史淵源、製作工藝、產品研發、營養保健、菜餚烹飪等產生並衍生出的具有豐富內涵的豆腐文化,是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瑰寶。豆腐曾被稱為“菽乳”、“黎祁”、“來其”,至五代時始稱“豆腐”,因豆漿潔白晶瑩被喻作“瓊漿”、“玉液”、“玉乳”,因其味鮮美被贊為“羊酪”、“小宰羊”。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了製作、烹飪、品嚐、保健以及讚譽、描寫豆腐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的豆腐故事、通俗樸實的豆腐歌謠、富有哲理的豆腐諺語、幽默風趣的豆腐歇後語等勞動人民的口頭作品是豆腐文化的源頭。隨著歷史的發展,以豆腐為題材的作品已擴展到詩詞、散文、小說、戲劇、曲藝舞蹈等眾多文學藝術和廣播影視領域。他們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生動地描寫了豆腐的外延與內涵、品質與精神。

薦讀|趙陽:壽縣究竟有多少個世界之最?

古城牆算一個。壽縣古城是安徽省內最早也是最多次建都的地方,現存古城牆建於北宋熙寧年間,南宋嘉定年間重修,呈方形,周長7147米,高約7米,牆體內以粘土夯築,外壁下砌石基,上砌青磚。城有四門,東為“賓陽”,南為“通淝”,西為“定湖”,北為“靖淮”。 除南門外,東西北三門的甕城門各與所在城門不處在同一中軸線。

東門甕城與城門平行錯置,西門甕城門朝北,北門甕城門向西,均與所在城門在平面上呈九十度直角。甕城門洞及垣壁均以磚石券砌,其高度、厚度與城門和城牆基本相等。各甕城及城門有外層護鐵的木質巨門,門內兩側鑿有槓槽,後置閘槽。這樣,古城牆以甕城、城門、護城河、敵樓、警輔以及城垛組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因此古稱壽春城是“金城湯池”。 壽縣古城牆現為全國重點歷史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薦讀|趙陽:壽縣究竟有多少個世界之最?

突火槍算一個。我國宋代時壽春府發明的突火槍,是世界上第一支火藥輕武器,被稱為所有現代管狀噴射武器的鼻祖。兩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戰火不斷。自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至宋度宗鹹淳十年(1275年)的40多年間,蒙古軍曾先後五度攻打壽州城。壽州人民在抵抗蒙元中,日益感覺武器的重要。

當時,火藥的社會使用率很高,於是宋軍的軍械師經過多次試驗,於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在壽春府(今安徽壽縣)造出了中國古代最早的“步槍”突火槍。據《宋史·兵志》記載,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點火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子窠”是一種彈丸,相當於今天步槍的子彈。由此得知宋代的突火槍基本形狀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藥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其發射時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鐵管,右手點火,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石塊或者彈丸。突火槍“子窠”最大射程可達300米,有效射程達100米。突火槍的誕生標誌著火藥武器的重大突破,開啟了漫長的冷熱兵器交替時代,這是壽州歷代戰爭中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一件大事。

突火槍經蒙古人改制成回回槍,後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改制成火槍,導致了熱兵器時代的加速到來。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說:“火藥在最後階段幫助摧毀了歐洲封建制度。”

壽縣還是垂體激素藥物最早出現的地方。垂體激素是脊椎動物垂體(或腦下垂體)分泌的多種微量蛋白質和肽類激素的總稱。因為涉及領域專業,不再贅述。類似這樣的“世界之最”還能列出多少?有待有心之人繼續補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