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人前世今生和炎帝的基因就是嫡系真傳

考古 炎帝 姜炎文化 黃帝 寶雞趣聞事 2017-04-19

寶雞人前世今生和炎帝的基因就是嫡系真傳

有關寶雞是炎帝故里的話題洋洋灑灑用了十幾個篇幅來敘述,只說明寶雞這多年來召開學術研討會,舉辦“全球華人省親祭祖大會”,研究炎帝·姜炎文化。探討、傳承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激發民族情感,團結全球華人力量,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給予抱恙而已。同時,我們覺得對宣傳寶雞,提高寶雞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促進“三個文明”建設,發展文化和旅遊經濟亦能發揮重要作用。這也標誌著寶雞的炎帝·姜炎文化開始走向世界。而作為從寶雞走出去的記者,我們有利由為寶雞的城市宣傳做一些積極務實的輿論宣傳,當然這些宣傳一定是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之上的宣傳。

中國許多歷史學者一致認為,寶雞在中國歷史舞臺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考古工作者和歷史研究工作者心目中的聖地”(李學勤語),亦如著名學者文懷沙先生所說:“餘敢預言,至21世紀,凡治文史者,如不諳‘寶學’,定非飽學之士也。”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重複說明了寶雞這座有著6000年的人文、三千年文明的古老城市是最具代表姜炎文化的城市。

自上個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從民國到新中國我國學界專家學者以科學、務實的態度和作風,分別從文獻學、考古學、訓詁學、地名學、地理學、民俗學等不同領域,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對炎帝的出生地、遷徙、活動遺蹟以及功績、精神和開發利用價值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並取得了經典性的科研成果。

徐旭生先生說:“……以上所述文獻內的材料,考古方面的材料,民間傳說的材料似乎完全相合,足以證明炎帝氏族的發祥地就在今陝西境內渭水上游一帶。”(《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2-43頁)

郭沫若先生說:“傳說最早的是炎帝,號神農氏。據說炎帝生於姜水,姜水在今陝西岐山東,是渭河的一條支流。”(《中國史稿》上冊,陝西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8頁)

范文瀾先生說:“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遊牧先入中部……”(《中國通史簡編》(第一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90頁)

翦伯贊先生說:“在陝西一帶有姬姓黃帝與姜姓炎帝部落,他們之間世代通婚。”(《中國史綱要》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頁)

周谷城先生說:“炎帝……長於姜水,姓姜。”(《炎帝和炎帝陵·序》,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第1頁)

白壽彝先生說:“相傳,在遙遠的年代裡,黃河流域有兩個著名部落。一個部落是姬姓,它的首領是黃帝;一個部落是姜姓,它的首領是炎帝。這是兩個近親部落,它們結成了部落聯盟。它們活動的地區,其初是在渭河流域,後來沿著黃河兩岸向東發展,達到今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一帶。”(《中國通史綱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頁)

文懷沙先生說:“炎帝的誕生地就在寶雞。這裡有充分確鑿的史料、考古發現及豐富的民間傳說證明。‘姜炎文化’是炎黃文化的重要內容,它反映先民們開創農業文明的歷程。……炎帝為救民而獻身的聖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他的功德在於哺育了一個民族,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思想。”(《中華根與本——寶學概論》,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2頁)

鄒衡先生說:“現已查知,姜炎文化的中心分佈地域適在寶雞市區之內,這樣,上述文獻記載就在考古學上得到了印證。就是說,遠古時代的炎帝族確實在此發跡。”(《漫談姜炎文化》,載《炎帝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頁)

“炎帝的原生地……在陝西寶雞一帶。此出自《國語·晉語四》:‘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個記載比較重要、可靠具體、地點明確,不可能想到其他地方,只能想到寶雞,遠到周原一帶。姬水與姜水今固不能確指,但其範圍肯定是在寶雞,在陝西周原和寶雞一帶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所以寶雞說是比較可靠的。從考古研究看,今已在寶雞、周原一帶發現‘姜炎文化’。……姜炎文化在這一帶發現很多,更在考古學上得到了印證。”(《炎帝的原生地究竟在哪裡?》,載《炎帝與漢民族論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頁)

寶雞人前世今生和炎帝的基因就是嫡系真傳

張文彬先生說:“早在20世紀30年代,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和徐旭生先生等就來到寶雞進行調查,開展考古發掘,並獲得相當重大收穫。50年代,考古工作者又在北首嶺發現新石器時代半坡類型的仰韶文化遺址,為探討炎帝故里和炎帝氏族——中華民族華夏集團源頭奠定了科學基礎。一般而言,炎帝發祥地應在渭水上游一帶或者在寶雞、岐山周圍。2002年又在寶雞關桃園發現了早於北首嶺時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為研究姜炎文化提供了新線索。此後,炎帝部落為自身的發展,有可能沿黃河向東遷徙至中原和華北山西晉南一帶,這也是河南、山西同樣有炎帝傳說的原因。”(在2005年中國·寶雞“炎帝與民族復興國際學術研究會”上的開幕詞)

寶雞人前世今生和炎帝的基因就是嫡系真傳

張豈之先生說:“炎黃時代距今5000年左右。我國曆史記載最早談到黃帝出生的是《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少典族居住在陝西、甘肅交界處,與有蟜氏通婚,生下黃帝和炎帝。黃帝居姬水,以後姓姬;炎帝居姜水,以後取姜姓。黃帝生於陝北黃土高原,炎帝生於今寶雞市姜水一帶。黃帝和炎帝部落曾經順河移動,發展到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游,後來成為華夏族。”(《從炎黃時代到周秦文化》,載《炎帝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頁)石興邦先生說:“根據史籍和考古發現的文化遺存,炎黃部落是從渭水流域地區發祥成長起來的。古史文獻記載,當時活動在這一地域的是黃帝和炎帝兩大部落集團。黃帝部落活動在北部高原地區,經營半農半牧的生活。炎帝部落則分佈在南部的渭水河谷,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國語》記載:‘炎帝以姜水成’。這就是說,炎帝部落發展形成於姜水流域及其附近。有同志考證,就是現在寶雞地區的周原及渭水流域。”(《研究姜炎文化,振奮民族精神,以促進新文化建設的繁榮和發展》,載《炎帝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2頁)“炎帝是以粟作農業為主的部落,活動在黃河流域的黃土地帶,他們的足跡超不出粟作農業分佈的範圍。雖然在黃淮流域交錯地區粟稻種植有交錯……但那是很有限一個小的區域,可以肯定炎帝部落遷移的足跡沒有跨過長江,達到今天對炎黃崇拜熾熱的兩湖地區……所以,兩湖地區的炎帝崇拜,是後起的社會觀念形態所形成的。不可能是炎帝在北方轉了一個大圈後南下兩湖,死於斯而葬於此的。”(《有關炎帝文化的幾個問題》,載《姜炎文化論》,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頁)何光嶽先生說:“神農氏只能在一個地方誕生,而另一個地方的誕生地則無疑是他的另一個後裔,也襲稱為神農氏。在隨縣歷鄉的神農氏誕生地,當系榆罔南遷之後的一個後裔。”(《炎黃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頁)“我一貫研究認定寶雞姜水是八個炎帝中最早的一位炎帝誕生地,在這裡正式由神農氏的名稱被尊為炎帝。”(《姜炎文化論》,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頁)

寶雞人前世今生和炎帝的基因就是嫡系真傳

從這些言論中,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寶雞是炎帝的原生地和主要活動之地,是姜炎文化的發祥地,亦是中國文化、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說了這麼多,哪些和寶雞爭奪炎帝的城市,其實無非也是熱愛炎帝,同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何須這麼撕逼的爭奪呢?歷史就是歷史,是可以隨意而為之的換個說法嗎?歷史是需要考古的證據來支撐的。明天是最後一篇文章了,前面許多序數方面難免一家之言,如有不實支持,請予以正本清源即時指正!(未完待續)

本片執筆:霍彥儒 編輯:惜緣 資料校核:墨子

寶雞趣聞事講述寶雞璀璨厚重的歷史文化,請你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