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挖出一件6000年前文物,上面刻有一種紋飾,古人說是龍精

考古 嫘祖 文物 黃帝 梧桐樹下戲鳳凰 梧桐樹下戲鳳凰 2017-09-30

中國如何掌握養蠶繅絲技術的?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2017“一帶一路,昂揚在途”跨國文化交流活動中,筆者發現,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養蠶、繅絲技術,無不源於中國。這項史前發明和發明,讓地球上的人類物質文明史大飛躍,一下子進入現代化,至今大家都在享受這項發明,爭取著絲綢服裝。

這就有一個問題,中國人是如何掌握養蠶繅絲技術的?

浙江挖出一件6000年前文物,上面刻有一種紋飾,古人說是龍精

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院藏“採桑獵鈁”上採桑場景,一人已爬到上面採摘桑葉,一人正往上爬(摹繪)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植桑、繅絲紡織的國家,至漢朝,中國都是世界上惟一出產絲綢的地方。但中國人是如何發現能吐絲蠶蟲,又是如何掌握繅絲技術的?到現在都沒弄清楚,成為世界蠶業一大謎團。

中國民間一直有“嫘祖教民育蠶”的傳說。嫘祖是中華人文始祖黃帝的正妃,有一次她在桑樹林裡喝水,剛好樹上落下了野蠶結的繭子,嫘祖用樹枝將之挑出來,誰想絲越挑越長……能吐絲的蠶被發現了,隨之發明了繅絲紡織技術。

上世紀曾在四川鹽亭縣境內的嫘祖山上,發現了一塊立於唐開元二十一年的“嫘祖聖地碑”,碑文稱:“生前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制衣裳……”

浙江挖出一件6000年前文物,上面刻有一種紋飾,古人說是龍精

圖:嫘祖教民棄蠶像,元王禎《農書》插圖

可見“嫘祖教民育蠶”的傳說,在唐朝時已流傳於中國民間。北宋劉恕在編撰《資治通鑑外紀》時採信了這一傳說,寫道:“西陵之女,為黃帝之妃,始教民養蠶,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為先蠶。”

真是這樣嗎?顯然不是,因為嫘祖其人是否存在都無從考證。如果說在真是嫘祖發現蠶蟲,並教民紡織,那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為何不載入《史記》?僅稱:“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

浙江挖出一件6000年前文物,上面刻有一種紋飾,古人說是龍精

圖:民間供奉嫘祖像

從史料上看,將養蠶繅絲的發現與發明人定為嫘祖,應該是一種附會,時間在南北朝時期。有學者考證,北齊最先將這一功勞附會給黃帝。

但黃帝是中華男性始祖,而養蠶紡織是婦女做的事情,也許覺得不合理吧,北周時將之轉嫁到黃帝正妃嫘祖身上,據《隋書·禮志二》:北周祭蠶神由皇后主祭,“以一太牢親祭,進奠先蠶西陵氏神。”

浙江挖出一件6000年前文物,上面刻有一種紋飾,古人說是龍精

圖:古人祭祀蠶神

有意思的是,將蠶神附會給黃帝,再後附會給黃帝妃嫘祖的,並不是漢人,而是鮮卑人,北齊、北周都是鮮卑人建立的政權。

在鮮卑人始祭嫘祖前,漢人所祭祀的蠶神較概念化,統稱“先蠶”,還有天駟龍精、馬頭娘、菀窳婦人、寓氏公主等蠶神化身。東晉幹寶《搜神記》上便有蠶神的傳說,稱:“菀窳婦人,先蠶者也。”

注意,這裡有一個蠶神是“龍精”的說法。蠶確實像傳說中的龍,因為這個原因,中國先民對蠶更多一份敬意,視蠶絲和絲織品為珍物。

雖然史料無法證明中國人發現蠶蟲和率先用蠶絲紡織的具體源頭,但中國先民發現蠶蟲和率先用蠶絲紡織之事實不容置疑。現代考古大量發現證明,蠶及蠶絲製品出現於中國古人的生活,時間甚至早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

浙江挖出一件6000年前文物,上面刻有一種紋飾,古人說是龍精

圖:浙江錢山漾遺址出土的5000年前絲線

1926年,在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上,發掘出了年代約5500年前的半個蠶繭;

1958年,從浙江湖州(時稱吳興)境內錢山漾文化遺址上,出土了距今5000年上下的蠶絲織品;

1960年,在山西芮城西王村仰韶文化遺址上,發現了5000前的蠶形陶質裝飾品;

1973年,從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上,出土了一件距今6000年的帶蠶紋盅形雕器;

1984年,從河南滎陽青臺村仰韶文化遺址上,發現了北方地區最早、5000年前的蠶絲織品;

…………

浙江挖出一件6000年前文物,上面刻有一種紋飾,古人說是龍精

圖:6000年前 蠶紋象牙杖首飾,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古人認為刻的是龍精

中國人開始養蠶蟲繅絲的時間雖然是謎,但大致年代是可以肯定的,即在距今5000年前,中國人已開始養蠶和用蠶絲紡織了,這與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基本一致,可見,“嫘祖教民育蠶”的傳說並非穴來風——嫘祖是中國智慧女人的化身,她到底是誰,其實已不重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