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古代文物,卻因上面出現“日本”國名,成為了見證歷史的文物

日本,我們對於這個國家的認識,應該是分這樣幾個階段的。第一個階段,是當初秦始皇派人去往仙島求取仙藥,那個仙島大概就是日本了。這之後,對日本的記載就出現了斷代,直到唐朝。而唐朝的歷史中,我們對日本的認識也因此來到了第二階段。也正是從這個階段開始,日本逐漸出現在我們的歷史中,成為與我們有著非常多糾葛的存在。但是,對於“日本”國民的這兩個字,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還要說一說一個唐朝出土的文物呢!

一個古代文物,卻因上面出現“日本”國名,成為了見證歷史的文物

這個文物是一個叫做禰軍的墓誌,而這個墓誌如今就保存在西安博物館之中,他比一般的文物要意義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這個墓誌上,寫出了“日本”兩個字,這也成為歷史上最早出現日本國名的文物,也因此,這個文物成為了不俗的存在。

這個叫做禰軍的將軍,其實不是唐朝土生土長的人,他本是當時百濟的降將,在唐朝聯軍攻打百濟之時,他選擇投誠,算是為唐朝立下了一個大的功勞,也因此,他得到了不錯的重用。我們都知道,在唐朝的歷史之中,有過一段遠征高句麗和朝鮮半島的事蹟。當時的百濟,就在唐朝和新羅聯軍的打擊範圍之內。而他們的聯軍,當時不僅僅是讓朝鮮半島害怕,更是因此威脅到了日本在朝鮮半島的利益。

一個古代文物,卻因上面出現“日本”國名,成為了見證歷史的文物

可以說,不知者無畏。當時的日本選擇了與唐朝作戰,但很不幸,那一場戰爭,日本打敗,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開始派出使團,想要向大唐學習。而這個墓誌中,不僅僅記載了禰軍的人生,還記載了他在唐朝曾兩度派遣出使日本,這才有了有史記載的“日本”二字。不過,這位降將,除了出使過日本,也曾回國自己的故土百濟。但也因為唐朝與新羅的交惡,他被迫成為人質,幾經輾轉才回到了唐朝。

在唐朝去世的時候,這位叫做禰軍的將軍已經是六十六歲了。唐高宗欣賞他,也感念他曾經付出的艱辛,給他覬覦了厚葬,他也因此被葬在瞭如今的陝師大長安校區附近。而關於他的墓誌的出土,讓人們看到了一個降將的艱難歲月,也讓人們知道了“日本”這個國名在我們的歷史中,首次出現的時間。而且還讓我們看到了唐朝與日本的交往究竟是如何開始的。

一個古代文物,卻因上面出現“日本”國名,成為了見證歷史的文物

唐朝初年的日本,也還是蝸居在自己小島上的存在,如果不是唐朝應新羅的邀請,以聯軍的姿勢,去到了朝鮮半島,也算是間接的影響了日本,日本大概是不會派人前來學習,而唐朝,大概也只會以你不犯我,我便不找你麻煩的態度與它繼續保持陌生的關係。不過,也看得出來,日本這個民族學習能力也是非常強的,不過小小一戰,就明白了差距何在,還能做到虛心學習,學到將半個長安都搬回自己的國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