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陵墓消失了1700年,結果被一無業青年找到

考古 文物 曹操 中國古代史 歷史冊 2017-05-09

這座陵墓消失了1700年,結果被一無業青年找到

古今觀歷史:中國古代習用土葬。新石器時代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方形豎穴式土坑墓,地面無標誌。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曾發現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達10餘米,並有大量奴隸殉葬和車、馬等隨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陝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陽附近,尚未發現確切地點,陵制不詳。戰國時期陵墓開始形成巨大墳丘,設有固定陵區。秦始皇陵在陝西臨潼縣,規模巨大,封土很高,圍繞陵丘設內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據記載,地下寢宮裝飾華麗,隨葬各種奇珍異寶,其建築規模對後世陵墓影響很大。

漢代帝王陵墓多於陵側建城邑,稱為陵邑。唐代是中國陵墓建築史上一個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築,氣勢雄偉。由於帝王謁陵的需要,在陵園內設立了祭享殿堂,稱為上宮;同時陵外設置齋戒、駐蹕用的下宮。陵區內置陪葬墓,安葬諸王、公主、嬪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將、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獸、闕樓等。

北宋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鞏義市,規模小於唐陵。南宋建都臨安,仍擬還都汴梁,故帝王靈柩暫厝紹興,稱攢宮。

元代帝王死後,葬於漠北起輦谷,按蒙古族習俗,平地埋葬,不設陵丘及地面建築,因此至今陵址難尋。明代是中國陵墓建築史上另一高潮。明代太祖孝陵(見明孝陵)在江蘇省南京,其餘各帝陵在北京昌平縣天壽山,總稱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地面按軸線佈置寶頂、方城、明樓、石五供、櫺星門、祾恩殿、祾恩門等一組建築,在整個陵區前設置總神道,建石象生、碑亭、大紅門、石牌坊等,造成肅穆莊嚴的氣氛。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遼寧新賓,福陵、昭陵在瀋陽,其餘陵墓建於河北遵化和易縣,分別稱為清東陵和清西陵。建築佈局和形制因襲明陵,建築的雕飾風格更為華麗。

曹操確實埋葬在此,並且完全按照曹操的指令行事。曹操入殮時穿著打“補丁”的衣服。

這座陵墓消失了1700年,結果被一無業青年找到

曹操乃一代梟雄,他死後,關於曹操墓的“千古之謎”,更是吸引了後人的興趣。《三國演義》中說曹操下葬時為防盜掘,建造了七十二座疑冢。這一說法在民間,可謂家喻戶曉。然而,“七十二疑冢”之說是宋以後才出現的,宋以前的文獻均對曹操墓有明確記載。可見,這種說法是後代人的虛構,與醜化曹操有關。

《三國志·武帝紀》中保留了一篇曹操的遺囑,他明確指出,墓葬位於西門豹祠西原之上。曹植寫了《武帝誄lěi》,文中證實曹操確實埋葬在此,並且喪葬完全按照曹操的指令行事。曹操入殮時穿著打“補丁”的衣服,印璽也沒有帶在身,陪葬的冥器沒有雕飾,最好的陪葬品是沒有染色的陶器。

歷史學家郭沫若曾說,曹操墓早已被盜,盜墓者就是對曹操既忌憚,又仇視的司馬氏成員。西晉建立之前,司馬氏父子將曹氏殺的殺,沒有被殺的都囚禁在鄴城,並派自己的宗室司馬燧(suì)守鄴城。等到西晉政權岌岌可危時,也就是八王之亂時期,由於擔心曹魏復辟,於是借盜掘曹操墓,來破壞曹氏風水,這顯示了西晉對時局難以控制的無奈。

這座陵墓消失了1700年,結果被一無業青年找到

2007年,無業青年連某潛入安陽縣一座古墓,盜走5塊石畫像和一塊石枕(魏武王常用慰項石),並以25元的價格出售,他並不知道,所盜的古墓和曹操有關。此後,上述文物被追回,經鑑定屬於一級文物,價值無法估算,而連某以盜掘古墓罪,被判有期徒刑10年。正是由於連某對這座古墓的騷擾,終於讓專家開始對這座大墓進行保護性挖掘。

2008年,國內專家對古墓的文獻、土層、頭骨進行了碳14測年(可準確測出文物時間),斷定該古墓為曹魏古墓。2009年12月,對外宣佈河南安陽西高穴為曹操高陵。面對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考古專家站在桌上拿著擴音器,與墓主對話——“魏武帝啊,我們今天來挖這個墓,是為了保護您,如果再不挖,就被盜墓分子挖完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