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 橋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 橋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古村磚橋

古村磚橋在深山的心靈深處,距離那個充滿虛構的世界,可能比神靈更遠。

被紛繁的世事、月供、合約、物價、子女教育等一些缺乏想象的冰冷數據包圍的我們,生活只剩下一種姿態,這種姿態或許與風骨和氣節無關。

由心靈重新出發,找一個不是聲名顯赫的地方,跟焦慮與忙碌告別,與自然山水,民風鄉情接頭,在那個精神高地,做一次心靈的彌撒。

我想向你推介磚橋,一個人文地理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地方,一個自宋元時期就得到大力開放的古村落。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 橋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古村磚橋

古村磚橋在深山的心靈深處,距離那個充滿虛構的世界,可能比神靈更遠。

被紛繁的世事、月供、合約、物價、子女教育等一些缺乏想象的冰冷數據包圍的我們,生活只剩下一種姿態,這種姿態或許與風骨和氣節無關。

由心靈重新出發,找一個不是聲名顯赫的地方,跟焦慮與忙碌告別,與自然山水,民風鄉情接頭,在那個精神高地,做一次心靈的彌撒。

我想向你推介磚橋,一個人文地理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地方,一個自宋元時期就得到大力開放的古村落。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新中國首輪《廬江縣誌》記載載:磚橋“明成化五年(1469)列為廬江縣九鎮之一。清康熙年間江南商販駐鎮收購藥材等山貨,一時更加繁榮。咸豐兵亂,市面衰落。同治六年(1867)街民洪玉楷重建磚石拱橋。磚橋工商業有煙、藥、染、燭、衣、布、山貨、雜貨店及竹木作坊等 60 多家。清同治三年(1864)列為全縣三十二鎮之一。”

有著 1400 年曆史的礬山鎮已入選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在礬山鎮的主要人文歷史景觀裡,有一個叫“洪氏祠堂”的古建築,它的所在地正是在磚橋,想來,磚橋也為礬山當選千年古鎮的盛世美譽,出了一份堅實的力量。

磚橋位於礬山鎮東南端,距鎮政府 10 公里,轄 18 個自然村,全村總戶數 989 戶,總人口 3544 人。被群山環抱的磚橋層巒疊翠,竹修林茂,盆地水沛田沃,瓦洋河的主要源頭磚橋河自東向西蜿蜒流過,仿若一條琥珀色的玉帶鑲嵌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之上。素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的磚橋,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是樅陽、廬江、無為三縣的分水嶺所在地。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 橋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古村磚橋

古村磚橋在深山的心靈深處,距離那個充滿虛構的世界,可能比神靈更遠。

被紛繁的世事、月供、合約、物價、子女教育等一些缺乏想象的冰冷數據包圍的我們,生活只剩下一種姿態,這種姿態或許與風骨和氣節無關。

由心靈重新出發,找一個不是聲名顯赫的地方,跟焦慮與忙碌告別,與自然山水,民風鄉情接頭,在那個精神高地,做一次心靈的彌撒。

我想向你推介磚橋,一個人文地理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地方,一個自宋元時期就得到大力開放的古村落。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新中國首輪《廬江縣誌》記載載:磚橋“明成化五年(1469)列為廬江縣九鎮之一。清康熙年間江南商販駐鎮收購藥材等山貨,一時更加繁榮。咸豐兵亂,市面衰落。同治六年(1867)街民洪玉楷重建磚石拱橋。磚橋工商業有煙、藥、染、燭、衣、布、山貨、雜貨店及竹木作坊等 60 多家。清同治三年(1864)列為全縣三十二鎮之一。”

有著 1400 年曆史的礬山鎮已入選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在礬山鎮的主要人文歷史景觀裡,有一個叫“洪氏祠堂”的古建築,它的所在地正是在磚橋,想來,磚橋也為礬山當選千年古鎮的盛世美譽,出了一份堅實的力量。

磚橋位於礬山鎮東南端,距鎮政府 10 公里,轄 18 個自然村,全村總戶數 989 戶,總人口 3544 人。被群山環抱的磚橋層巒疊翠,竹修林茂,盆地水沛田沃,瓦洋河的主要源頭磚橋河自東向西蜿蜒流過,仿若一條琥珀色的玉帶鑲嵌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之上。素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的磚橋,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是樅陽、廬江、無為三縣的分水嶺所在地。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從歷史的煙嵐深處走來的磚橋,憑藉著它獨天得厚的地理環境,自清代後,一直免於戰爭禍患,人們安居樂業,農業與經濟的發展相對而言,也得到了穩定的提升。

聰穎的古磚橋人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利用磚橋河自東向西的梯級流勢,因地制宜,擇勢築堤,圍壩修堰,一道道堰渠使山間的大片土地得到有效灌溉。與此同時,在雨水集中的季節又能起到洩洪的作用,其中的二道堰—王家堰所灌溉的農田區是磚橋山區有名的糧倉。那時候,流傳這樣一首讚美磚橋的歌謠:“磚橋是個好地方,水少山多不缺糧。水旱從人不知饉,怡然自樂富山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 橋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古村磚橋

古村磚橋在深山的心靈深處,距離那個充滿虛構的世界,可能比神靈更遠。

被紛繁的世事、月供、合約、物價、子女教育等一些缺乏想象的冰冷數據包圍的我們,生活只剩下一種姿態,這種姿態或許與風骨和氣節無關。

由心靈重新出發,找一個不是聲名顯赫的地方,跟焦慮與忙碌告別,與自然山水,民風鄉情接頭,在那個精神高地,做一次心靈的彌撒。

我想向你推介磚橋,一個人文地理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地方,一個自宋元時期就得到大力開放的古村落。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新中國首輪《廬江縣誌》記載載:磚橋“明成化五年(1469)列為廬江縣九鎮之一。清康熙年間江南商販駐鎮收購藥材等山貨,一時更加繁榮。咸豐兵亂,市面衰落。同治六年(1867)街民洪玉楷重建磚石拱橋。磚橋工商業有煙、藥、染、燭、衣、布、山貨、雜貨店及竹木作坊等 60 多家。清同治三年(1864)列為全縣三十二鎮之一。”

有著 1400 年曆史的礬山鎮已入選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在礬山鎮的主要人文歷史景觀裡,有一個叫“洪氏祠堂”的古建築,它的所在地正是在磚橋,想來,磚橋也為礬山當選千年古鎮的盛世美譽,出了一份堅實的力量。

磚橋位於礬山鎮東南端,距鎮政府 10 公里,轄 18 個自然村,全村總戶數 989 戶,總人口 3544 人。被群山環抱的磚橋層巒疊翠,竹修林茂,盆地水沛田沃,瓦洋河的主要源頭磚橋河自東向西蜿蜒流過,仿若一條琥珀色的玉帶鑲嵌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之上。素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的磚橋,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是樅陽、廬江、無為三縣的分水嶺所在地。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從歷史的煙嵐深處走來的磚橋,憑藉著它獨天得厚的地理環境,自清代後,一直免於戰爭禍患,人們安居樂業,農業與經濟的發展相對而言,也得到了穩定的提升。

聰穎的古磚橋人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利用磚橋河自東向西的梯級流勢,因地制宜,擇勢築堤,圍壩修堰,一道道堰渠使山間的大片土地得到有效灌溉。與此同時,在雨水集中的季節又能起到洩洪的作用,其中的二道堰—王家堰所灌溉的農田區是磚橋山區有名的糧倉。那時候,流傳這樣一首讚美磚橋的歌謠:“磚橋是個好地方,水少山多不缺糧。水旱從人不知饉,怡然自樂富山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同時,豐富的山林資源也刺激了清代磚橋手工業的發展,竹木加工業以家庭小作坊為主遍地發展,精美的竹器和木器產品以磚橋古鎮為中心銷往四面八方,磚橋河的水位落差所形成的水能資源給這裡的農副產品的加工提供巨大的動力。智慧的磚橋人沿河建廠,大力發展糧棉加工業,手工業的發展成為清代磚橋經濟繁榮的又一個突出靚點。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 橋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古村磚橋

古村磚橋在深山的心靈深處,距離那個充滿虛構的世界,可能比神靈更遠。

被紛繁的世事、月供、合約、物價、子女教育等一些缺乏想象的冰冷數據包圍的我們,生活只剩下一種姿態,這種姿態或許與風骨和氣節無關。

由心靈重新出發,找一個不是聲名顯赫的地方,跟焦慮與忙碌告別,與自然山水,民風鄉情接頭,在那個精神高地,做一次心靈的彌撒。

我想向你推介磚橋,一個人文地理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地方,一個自宋元時期就得到大力開放的古村落。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新中國首輪《廬江縣誌》記載載:磚橋“明成化五年(1469)列為廬江縣九鎮之一。清康熙年間江南商販駐鎮收購藥材等山貨,一時更加繁榮。咸豐兵亂,市面衰落。同治六年(1867)街民洪玉楷重建磚石拱橋。磚橋工商業有煙、藥、染、燭、衣、布、山貨、雜貨店及竹木作坊等 60 多家。清同治三年(1864)列為全縣三十二鎮之一。”

有著 1400 年曆史的礬山鎮已入選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在礬山鎮的主要人文歷史景觀裡,有一個叫“洪氏祠堂”的古建築,它的所在地正是在磚橋,想來,磚橋也為礬山當選千年古鎮的盛世美譽,出了一份堅實的力量。

磚橋位於礬山鎮東南端,距鎮政府 10 公里,轄 18 個自然村,全村總戶數 989 戶,總人口 3544 人。被群山環抱的磚橋層巒疊翠,竹修林茂,盆地水沛田沃,瓦洋河的主要源頭磚橋河自東向西蜿蜒流過,仿若一條琥珀色的玉帶鑲嵌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之上。素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的磚橋,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是樅陽、廬江、無為三縣的分水嶺所在地。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從歷史的煙嵐深處走來的磚橋,憑藉著它獨天得厚的地理環境,自清代後,一直免於戰爭禍患,人們安居樂業,農業與經濟的發展相對而言,也得到了穩定的提升。

聰穎的古磚橋人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利用磚橋河自東向西的梯級流勢,因地制宜,擇勢築堤,圍壩修堰,一道道堰渠使山間的大片土地得到有效灌溉。與此同時,在雨水集中的季節又能起到洩洪的作用,其中的二道堰—王家堰所灌溉的農田區是磚橋山區有名的糧倉。那時候,流傳這樣一首讚美磚橋的歌謠:“磚橋是個好地方,水少山多不缺糧。水旱從人不知饉,怡然自樂富山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同時,豐富的山林資源也刺激了清代磚橋手工業的發展,竹木加工業以家庭小作坊為主遍地發展,精美的竹器和木器產品以磚橋古鎮為中心銷往四面八方,磚橋河的水位落差所形成的水能資源給這裡的農副產品的加工提供巨大的動力。智慧的磚橋人沿河建廠,大力發展糧棉加工業,手工業的發展成為清代磚橋經濟繁榮的又一個突出靚點。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橋古鎮是古磚橋人的活動中心,更是方圓幾十裡的山貨商品集散中心。那時候的鎮雖不大,但聞名遐邇,其繁華熱鬧的局面一點也不亞於大都市。每天早市時,人山人海,把古街塞得水洩不通,尤其逢年過節,更顯得熱鬧非凡,各類商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買賣吟唱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將整個磚橋的蓬勃生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那時鎮內的幾家祠堂也是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專門從事唱戲的藝人常年為人們獻上精彩的演出,特別是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藝術團隊集中到這裡,各式表演精彩紛呈,有馬戲、大鼓書、胡琴書、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好客的主人到這時家中是天天賓客滿堂,連同古鎮周邊的村落自春節後的數月都沉浸在歡樂喜慶當中。那時的古鎮也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正月好過年,二月好賭錢,三月好看戲,四月才做田。”足見當時磚橋人的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趣。

洪氏祠堂

時間之水湍湍而過,造就了太多故事,也把太多的人變滄桑,唯有這些飽含精神內在的存在物,能夠以巋然不動的姿態穿梭於光陰的洪流中,佈滿時光之美,透顯並向世人展示歷史的力量。

磚橋街道的洪氏祠堂正是這樣一個古建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 橋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古村磚橋

古村磚橋在深山的心靈深處,距離那個充滿虛構的世界,可能比神靈更遠。

被紛繁的世事、月供、合約、物價、子女教育等一些缺乏想象的冰冷數據包圍的我們,生活只剩下一種姿態,這種姿態或許與風骨和氣節無關。

由心靈重新出發,找一個不是聲名顯赫的地方,跟焦慮與忙碌告別,與自然山水,民風鄉情接頭,在那個精神高地,做一次心靈的彌撒。

我想向你推介磚橋,一個人文地理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地方,一個自宋元時期就得到大力開放的古村落。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新中國首輪《廬江縣誌》記載載:磚橋“明成化五年(1469)列為廬江縣九鎮之一。清康熙年間江南商販駐鎮收購藥材等山貨,一時更加繁榮。咸豐兵亂,市面衰落。同治六年(1867)街民洪玉楷重建磚石拱橋。磚橋工商業有煙、藥、染、燭、衣、布、山貨、雜貨店及竹木作坊等 60 多家。清同治三年(1864)列為全縣三十二鎮之一。”

有著 1400 年曆史的礬山鎮已入選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在礬山鎮的主要人文歷史景觀裡,有一個叫“洪氏祠堂”的古建築,它的所在地正是在磚橋,想來,磚橋也為礬山當選千年古鎮的盛世美譽,出了一份堅實的力量。

磚橋位於礬山鎮東南端,距鎮政府 10 公里,轄 18 個自然村,全村總戶數 989 戶,總人口 3544 人。被群山環抱的磚橋層巒疊翠,竹修林茂,盆地水沛田沃,瓦洋河的主要源頭磚橋河自東向西蜿蜒流過,仿若一條琥珀色的玉帶鑲嵌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之上。素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的磚橋,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是樅陽、廬江、無為三縣的分水嶺所在地。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從歷史的煙嵐深處走來的磚橋,憑藉著它獨天得厚的地理環境,自清代後,一直免於戰爭禍患,人們安居樂業,農業與經濟的發展相對而言,也得到了穩定的提升。

聰穎的古磚橋人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利用磚橋河自東向西的梯級流勢,因地制宜,擇勢築堤,圍壩修堰,一道道堰渠使山間的大片土地得到有效灌溉。與此同時,在雨水集中的季節又能起到洩洪的作用,其中的二道堰—王家堰所灌溉的農田區是磚橋山區有名的糧倉。那時候,流傳這樣一首讚美磚橋的歌謠:“磚橋是個好地方,水少山多不缺糧。水旱從人不知饉,怡然自樂富山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同時,豐富的山林資源也刺激了清代磚橋手工業的發展,竹木加工業以家庭小作坊為主遍地發展,精美的竹器和木器產品以磚橋古鎮為中心銷往四面八方,磚橋河的水位落差所形成的水能資源給這裡的農副產品的加工提供巨大的動力。智慧的磚橋人沿河建廠,大力發展糧棉加工業,手工業的發展成為清代磚橋經濟繁榮的又一個突出靚點。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橋古鎮是古磚橋人的活動中心,更是方圓幾十裡的山貨商品集散中心。那時候的鎮雖不大,但聞名遐邇,其繁華熱鬧的局面一點也不亞於大都市。每天早市時,人山人海,把古街塞得水洩不通,尤其逢年過節,更顯得熱鬧非凡,各類商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買賣吟唱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將整個磚橋的蓬勃生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那時鎮內的幾家祠堂也是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專門從事唱戲的藝人常年為人們獻上精彩的演出,特別是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藝術團隊集中到這裡,各式表演精彩紛呈,有馬戲、大鼓書、胡琴書、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好客的主人到這時家中是天天賓客滿堂,連同古鎮周邊的村落自春節後的數月都沉浸在歡樂喜慶當中。那時的古鎮也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正月好過年,二月好賭錢,三月好看戲,四月才做田。”足見當時磚橋人的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趣。

洪氏祠堂

時間之水湍湍而過,造就了太多故事,也把太多的人變滄桑,唯有這些飽含精神內在的存在物,能夠以巋然不動的姿態穿梭於光陰的洪流中,佈滿時光之美,透顯並向世人展示歷史的力量。

磚橋街道的洪氏祠堂正是這樣一個古建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洪氏家譜記載,洪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康熙元年,距今已經有400餘年的歷史,是廬江縣迄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姓名宗祠,被列為廬江縣第三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祠佔地面積 2000 餘平方米,建築面積 1000 餘平方米,分為三進兩院,屬徽派木質古建築。前門上鏤刻有“敦煌世澤,潛水家聲”遒勁有力的八個大字,讓洪氏後人時刻謹記傳承姓氏文化,弘揚先祖懿德。自 2002 年元月開始,海內外洪氏族人捐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全面整修,於2006年8月竣工。2011 年清明舉辦了一次“百年祭奠洪氏列祖列宗”的大型祭祀活動,更是轟動一時。修復後的洪氏宗祠前進為古萬年臺、中進為議事廳、後進為思恩堂,整棟建築雕樑畫棟、色彩斑斕,具有很高的古蹟存留和觀賞價值,是研究洪氏家族歷史和祠堂建築的珍貴材料。

舊時,宗祠是作為家族議事的重要場所存在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其職能已逐步弱化,只在每年的清明、冬至等重要節日舉行祭祖活動,洪氏宗祠亦不例外。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 橋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古村磚橋

古村磚橋在深山的心靈深處,距離那個充滿虛構的世界,可能比神靈更遠。

被紛繁的世事、月供、合約、物價、子女教育等一些缺乏想象的冰冷數據包圍的我們,生活只剩下一種姿態,這種姿態或許與風骨和氣節無關。

由心靈重新出發,找一個不是聲名顯赫的地方,跟焦慮與忙碌告別,與自然山水,民風鄉情接頭,在那個精神高地,做一次心靈的彌撒。

我想向你推介磚橋,一個人文地理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地方,一個自宋元時期就得到大力開放的古村落。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新中國首輪《廬江縣誌》記載載:磚橋“明成化五年(1469)列為廬江縣九鎮之一。清康熙年間江南商販駐鎮收購藥材等山貨,一時更加繁榮。咸豐兵亂,市面衰落。同治六年(1867)街民洪玉楷重建磚石拱橋。磚橋工商業有煙、藥、染、燭、衣、布、山貨、雜貨店及竹木作坊等 60 多家。清同治三年(1864)列為全縣三十二鎮之一。”

有著 1400 年曆史的礬山鎮已入選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在礬山鎮的主要人文歷史景觀裡,有一個叫“洪氏祠堂”的古建築,它的所在地正是在磚橋,想來,磚橋也為礬山當選千年古鎮的盛世美譽,出了一份堅實的力量。

磚橋位於礬山鎮東南端,距鎮政府 10 公里,轄 18 個自然村,全村總戶數 989 戶,總人口 3544 人。被群山環抱的磚橋層巒疊翠,竹修林茂,盆地水沛田沃,瓦洋河的主要源頭磚橋河自東向西蜿蜒流過,仿若一條琥珀色的玉帶鑲嵌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之上。素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的磚橋,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是樅陽、廬江、無為三縣的分水嶺所在地。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從歷史的煙嵐深處走來的磚橋,憑藉著它獨天得厚的地理環境,自清代後,一直免於戰爭禍患,人們安居樂業,農業與經濟的發展相對而言,也得到了穩定的提升。

聰穎的古磚橋人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利用磚橋河自東向西的梯級流勢,因地制宜,擇勢築堤,圍壩修堰,一道道堰渠使山間的大片土地得到有效灌溉。與此同時,在雨水集中的季節又能起到洩洪的作用,其中的二道堰—王家堰所灌溉的農田區是磚橋山區有名的糧倉。那時候,流傳這樣一首讚美磚橋的歌謠:“磚橋是個好地方,水少山多不缺糧。水旱從人不知饉,怡然自樂富山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同時,豐富的山林資源也刺激了清代磚橋手工業的發展,竹木加工業以家庭小作坊為主遍地發展,精美的竹器和木器產品以磚橋古鎮為中心銷往四面八方,磚橋河的水位落差所形成的水能資源給這裡的農副產品的加工提供巨大的動力。智慧的磚橋人沿河建廠,大力發展糧棉加工業,手工業的發展成為清代磚橋經濟繁榮的又一個突出靚點。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橋古鎮是古磚橋人的活動中心,更是方圓幾十裡的山貨商品集散中心。那時候的鎮雖不大,但聞名遐邇,其繁華熱鬧的局面一點也不亞於大都市。每天早市時,人山人海,把古街塞得水洩不通,尤其逢年過節,更顯得熱鬧非凡,各類商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買賣吟唱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將整個磚橋的蓬勃生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那時鎮內的幾家祠堂也是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專門從事唱戲的藝人常年為人們獻上精彩的演出,特別是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藝術團隊集中到這裡,各式表演精彩紛呈,有馬戲、大鼓書、胡琴書、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好客的主人到這時家中是天天賓客滿堂,連同古鎮周邊的村落自春節後的數月都沉浸在歡樂喜慶當中。那時的古鎮也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正月好過年,二月好賭錢,三月好看戲,四月才做田。”足見當時磚橋人的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趣。

洪氏祠堂

時間之水湍湍而過,造就了太多故事,也把太多的人變滄桑,唯有這些飽含精神內在的存在物,能夠以巋然不動的姿態穿梭於光陰的洪流中,佈滿時光之美,透顯並向世人展示歷史的力量。

磚橋街道的洪氏祠堂正是這樣一個古建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洪氏家譜記載,洪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康熙元年,距今已經有400餘年的歷史,是廬江縣迄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姓名宗祠,被列為廬江縣第三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祠佔地面積 2000 餘平方米,建築面積 1000 餘平方米,分為三進兩院,屬徽派木質古建築。前門上鏤刻有“敦煌世澤,潛水家聲”遒勁有力的八個大字,讓洪氏後人時刻謹記傳承姓氏文化,弘揚先祖懿德。自 2002 年元月開始,海內外洪氏族人捐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全面整修,於2006年8月竣工。2011 年清明舉辦了一次“百年祭奠洪氏列祖列宗”的大型祭祀活動,更是轟動一時。修復後的洪氏宗祠前進為古萬年臺、中進為議事廳、後進為思恩堂,整棟建築雕樑畫棟、色彩斑斕,具有很高的古蹟存留和觀賞價值,是研究洪氏家族歷史和祠堂建築的珍貴材料。

舊時,宗祠是作為家族議事的重要場所存在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其職能已逐步弱化,只在每年的清明、冬至等重要節日舉行祭祖活動,洪氏宗祠亦不例外。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當地政府審時度勢,深知文化發展在鄉村推行的必要性,經過相關部門及專業人員的研討,並與洪氏後人協商,綜合利用洪氏宗祠,但不以營利為目的,把原本建在村部的“農家書屋”遷入洪氏宗祠內,旨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農家書屋”位於洪氏宗祠一進的左廂房裡,有各類書籍 2 萬冊,建立了健全的圖書借閱、登記、管理員崗位職責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並安排一名洪氏後人看管維護,按要求每週對村民免費開放 6 天。村民們閒暇時分紛紛走進書屋,進入書香世界,在文字中獲取知識博大的力量,不僅運用到種植與養殖業上,同時也豐富了自身修養提升了靈魂高度。書屋偶爾還會在宗祠內舉辦“書香飄宗祠”的讀書活動,得到了廣大村民的支持,書屋的作用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獲得了廣大村民的一致好評。

除了“農家書屋”,“婦女兒童之家”後來也從村部遷至洪氏宗祠。宗祠內場地寬闊,村內的一些文藝演出、文化活動也安排在此進行。洪氏宗祠作為豐富群眾生活精神生活的有效平臺,為推進磚橋的文化建設,出了一份實力。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 橋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古村磚橋

古村磚橋在深山的心靈深處,距離那個充滿虛構的世界,可能比神靈更遠。

被紛繁的世事、月供、合約、物價、子女教育等一些缺乏想象的冰冷數據包圍的我們,生活只剩下一種姿態,這種姿態或許與風骨和氣節無關。

由心靈重新出發,找一個不是聲名顯赫的地方,跟焦慮與忙碌告別,與自然山水,民風鄉情接頭,在那個精神高地,做一次心靈的彌撒。

我想向你推介磚橋,一個人文地理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地方,一個自宋元時期就得到大力開放的古村落。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新中國首輪《廬江縣誌》記載載:磚橋“明成化五年(1469)列為廬江縣九鎮之一。清康熙年間江南商販駐鎮收購藥材等山貨,一時更加繁榮。咸豐兵亂,市面衰落。同治六年(1867)街民洪玉楷重建磚石拱橋。磚橋工商業有煙、藥、染、燭、衣、布、山貨、雜貨店及竹木作坊等 60 多家。清同治三年(1864)列為全縣三十二鎮之一。”

有著 1400 年曆史的礬山鎮已入選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在礬山鎮的主要人文歷史景觀裡,有一個叫“洪氏祠堂”的古建築,它的所在地正是在磚橋,想來,磚橋也為礬山當選千年古鎮的盛世美譽,出了一份堅實的力量。

磚橋位於礬山鎮東南端,距鎮政府 10 公里,轄 18 個自然村,全村總戶數 989 戶,總人口 3544 人。被群山環抱的磚橋層巒疊翠,竹修林茂,盆地水沛田沃,瓦洋河的主要源頭磚橋河自東向西蜿蜒流過,仿若一條琥珀色的玉帶鑲嵌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之上。素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的磚橋,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是樅陽、廬江、無為三縣的分水嶺所在地。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從歷史的煙嵐深處走來的磚橋,憑藉著它獨天得厚的地理環境,自清代後,一直免於戰爭禍患,人們安居樂業,農業與經濟的發展相對而言,也得到了穩定的提升。

聰穎的古磚橋人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利用磚橋河自東向西的梯級流勢,因地制宜,擇勢築堤,圍壩修堰,一道道堰渠使山間的大片土地得到有效灌溉。與此同時,在雨水集中的季節又能起到洩洪的作用,其中的二道堰—王家堰所灌溉的農田區是磚橋山區有名的糧倉。那時候,流傳這樣一首讚美磚橋的歌謠:“磚橋是個好地方,水少山多不缺糧。水旱從人不知饉,怡然自樂富山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同時,豐富的山林資源也刺激了清代磚橋手工業的發展,竹木加工業以家庭小作坊為主遍地發展,精美的竹器和木器產品以磚橋古鎮為中心銷往四面八方,磚橋河的水位落差所形成的水能資源給這裡的農副產品的加工提供巨大的動力。智慧的磚橋人沿河建廠,大力發展糧棉加工業,手工業的發展成為清代磚橋經濟繁榮的又一個突出靚點。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橋古鎮是古磚橋人的活動中心,更是方圓幾十裡的山貨商品集散中心。那時候的鎮雖不大,但聞名遐邇,其繁華熱鬧的局面一點也不亞於大都市。每天早市時,人山人海,把古街塞得水洩不通,尤其逢年過節,更顯得熱鬧非凡,各類商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買賣吟唱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將整個磚橋的蓬勃生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那時鎮內的幾家祠堂也是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專門從事唱戲的藝人常年為人們獻上精彩的演出,特別是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藝術團隊集中到這裡,各式表演精彩紛呈,有馬戲、大鼓書、胡琴書、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好客的主人到這時家中是天天賓客滿堂,連同古鎮周邊的村落自春節後的數月都沉浸在歡樂喜慶當中。那時的古鎮也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正月好過年,二月好賭錢,三月好看戲,四月才做田。”足見當時磚橋人的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趣。

洪氏祠堂

時間之水湍湍而過,造就了太多故事,也把太多的人變滄桑,唯有這些飽含精神內在的存在物,能夠以巋然不動的姿態穿梭於光陰的洪流中,佈滿時光之美,透顯並向世人展示歷史的力量。

磚橋街道的洪氏祠堂正是這樣一個古建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洪氏家譜記載,洪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康熙元年,距今已經有400餘年的歷史,是廬江縣迄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姓名宗祠,被列為廬江縣第三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祠佔地面積 2000 餘平方米,建築面積 1000 餘平方米,分為三進兩院,屬徽派木質古建築。前門上鏤刻有“敦煌世澤,潛水家聲”遒勁有力的八個大字,讓洪氏後人時刻謹記傳承姓氏文化,弘揚先祖懿德。自 2002 年元月開始,海內外洪氏族人捐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全面整修,於2006年8月竣工。2011 年清明舉辦了一次“百年祭奠洪氏列祖列宗”的大型祭祀活動,更是轟動一時。修復後的洪氏宗祠前進為古萬年臺、中進為議事廳、後進為思恩堂,整棟建築雕樑畫棟、色彩斑斕,具有很高的古蹟存留和觀賞價值,是研究洪氏家族歷史和祠堂建築的珍貴材料。

舊時,宗祠是作為家族議事的重要場所存在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其職能已逐步弱化,只在每年的清明、冬至等重要節日舉行祭祖活動,洪氏宗祠亦不例外。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當地政府審時度勢,深知文化發展在鄉村推行的必要性,經過相關部門及專業人員的研討,並與洪氏後人協商,綜合利用洪氏宗祠,但不以營利為目的,把原本建在村部的“農家書屋”遷入洪氏宗祠內,旨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農家書屋”位於洪氏宗祠一進的左廂房裡,有各類書籍 2 萬冊,建立了健全的圖書借閱、登記、管理員崗位職責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並安排一名洪氏後人看管維護,按要求每週對村民免費開放 6 天。村民們閒暇時分紛紛走進書屋,進入書香世界,在文字中獲取知識博大的力量,不僅運用到種植與養殖業上,同時也豐富了自身修養提升了靈魂高度。書屋偶爾還會在宗祠內舉辦“書香飄宗祠”的讀書活動,得到了廣大村民的支持,書屋的作用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獲得了廣大村民的一致好評。

除了“農家書屋”,“婦女兒童之家”後來也從村部遷至洪氏宗祠。宗祠內場地寬闊,村內的一些文藝演出、文化活動也安排在此進行。洪氏宗祠作為豐富群眾生活精神生活的有效平臺,為推進磚橋的文化建設,出了一份實力。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這樣的磚橋,適合一個人造訪,獨自面對它時,才能與它的靈魂相通,欣賞完靈山秀水,感受自然博大的氣場,再去老街走一走,感受鼎沸但平凡的煙火人間。

時光相陪在側,獨臨洪氏宗祠,一如潑墨當堂,舒徐慢道而汪洋肆意。面對古老而拙樸的建構,用一種守望了百年的眼神,親而禮敬若神地撫摸它。在場者或許會質疑自己:有沒有資格,與之裸心一見?

那時我想,生命終將變成沒有語言的寂靜,而這種閉口不言的古老建築,無聲而輝煌,所有敘述的生息都不會消滅,面對每一個微小個體時,它所散發出來的救贖之美,足以撼動那些搖擺不定的靈魂。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 橋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古村磚橋

古村磚橋在深山的心靈深處,距離那個充滿虛構的世界,可能比神靈更遠。

被紛繁的世事、月供、合約、物價、子女教育等一些缺乏想象的冰冷數據包圍的我們,生活只剩下一種姿態,這種姿態或許與風骨和氣節無關。

由心靈重新出發,找一個不是聲名顯赫的地方,跟焦慮與忙碌告別,與自然山水,民風鄉情接頭,在那個精神高地,做一次心靈的彌撒。

我想向你推介磚橋,一個人文地理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地方,一個自宋元時期就得到大力開放的古村落。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新中國首輪《廬江縣誌》記載載:磚橋“明成化五年(1469)列為廬江縣九鎮之一。清康熙年間江南商販駐鎮收購藥材等山貨,一時更加繁榮。咸豐兵亂,市面衰落。同治六年(1867)街民洪玉楷重建磚石拱橋。磚橋工商業有煙、藥、染、燭、衣、布、山貨、雜貨店及竹木作坊等 60 多家。清同治三年(1864)列為全縣三十二鎮之一。”

有著 1400 年曆史的礬山鎮已入選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在礬山鎮的主要人文歷史景觀裡,有一個叫“洪氏祠堂”的古建築,它的所在地正是在磚橋,想來,磚橋也為礬山當選千年古鎮的盛世美譽,出了一份堅實的力量。

磚橋位於礬山鎮東南端,距鎮政府 10 公里,轄 18 個自然村,全村總戶數 989 戶,總人口 3544 人。被群山環抱的磚橋層巒疊翠,竹修林茂,盆地水沛田沃,瓦洋河的主要源頭磚橋河自東向西蜿蜒流過,仿若一條琥珀色的玉帶鑲嵌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之上。素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的磚橋,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是樅陽、廬江、無為三縣的分水嶺所在地。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從歷史的煙嵐深處走來的磚橋,憑藉著它獨天得厚的地理環境,自清代後,一直免於戰爭禍患,人們安居樂業,農業與經濟的發展相對而言,也得到了穩定的提升。

聰穎的古磚橋人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利用磚橋河自東向西的梯級流勢,因地制宜,擇勢築堤,圍壩修堰,一道道堰渠使山間的大片土地得到有效灌溉。與此同時,在雨水集中的季節又能起到洩洪的作用,其中的二道堰—王家堰所灌溉的農田區是磚橋山區有名的糧倉。那時候,流傳這樣一首讚美磚橋的歌謠:“磚橋是個好地方,水少山多不缺糧。水旱從人不知饉,怡然自樂富山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同時,豐富的山林資源也刺激了清代磚橋手工業的發展,竹木加工業以家庭小作坊為主遍地發展,精美的竹器和木器產品以磚橋古鎮為中心銷往四面八方,磚橋河的水位落差所形成的水能資源給這裡的農副產品的加工提供巨大的動力。智慧的磚橋人沿河建廠,大力發展糧棉加工業,手工業的發展成為清代磚橋經濟繁榮的又一個突出靚點。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橋古鎮是古磚橋人的活動中心,更是方圓幾十裡的山貨商品集散中心。那時候的鎮雖不大,但聞名遐邇,其繁華熱鬧的局面一點也不亞於大都市。每天早市時,人山人海,把古街塞得水洩不通,尤其逢年過節,更顯得熱鬧非凡,各類商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買賣吟唱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將整個磚橋的蓬勃生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那時鎮內的幾家祠堂也是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專門從事唱戲的藝人常年為人們獻上精彩的演出,特別是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藝術團隊集中到這裡,各式表演精彩紛呈,有馬戲、大鼓書、胡琴書、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好客的主人到這時家中是天天賓客滿堂,連同古鎮周邊的村落自春節後的數月都沉浸在歡樂喜慶當中。那時的古鎮也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正月好過年,二月好賭錢,三月好看戲,四月才做田。”足見當時磚橋人的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趣。

洪氏祠堂

時間之水湍湍而過,造就了太多故事,也把太多的人變滄桑,唯有這些飽含精神內在的存在物,能夠以巋然不動的姿態穿梭於光陰的洪流中,佈滿時光之美,透顯並向世人展示歷史的力量。

磚橋街道的洪氏祠堂正是這樣一個古建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洪氏家譜記載,洪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康熙元年,距今已經有400餘年的歷史,是廬江縣迄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姓名宗祠,被列為廬江縣第三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祠佔地面積 2000 餘平方米,建築面積 1000 餘平方米,分為三進兩院,屬徽派木質古建築。前門上鏤刻有“敦煌世澤,潛水家聲”遒勁有力的八個大字,讓洪氏後人時刻謹記傳承姓氏文化,弘揚先祖懿德。自 2002 年元月開始,海內外洪氏族人捐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全面整修,於2006年8月竣工。2011 年清明舉辦了一次“百年祭奠洪氏列祖列宗”的大型祭祀活動,更是轟動一時。修復後的洪氏宗祠前進為古萬年臺、中進為議事廳、後進為思恩堂,整棟建築雕樑畫棟、色彩斑斕,具有很高的古蹟存留和觀賞價值,是研究洪氏家族歷史和祠堂建築的珍貴材料。

舊時,宗祠是作為家族議事的重要場所存在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其職能已逐步弱化,只在每年的清明、冬至等重要節日舉行祭祖活動,洪氏宗祠亦不例外。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當地政府審時度勢,深知文化發展在鄉村推行的必要性,經過相關部門及專業人員的研討,並與洪氏後人協商,綜合利用洪氏宗祠,但不以營利為目的,把原本建在村部的“農家書屋”遷入洪氏宗祠內,旨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農家書屋”位於洪氏宗祠一進的左廂房裡,有各類書籍 2 萬冊,建立了健全的圖書借閱、登記、管理員崗位職責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並安排一名洪氏後人看管維護,按要求每週對村民免費開放 6 天。村民們閒暇時分紛紛走進書屋,進入書香世界,在文字中獲取知識博大的力量,不僅運用到種植與養殖業上,同時也豐富了自身修養提升了靈魂高度。書屋偶爾還會在宗祠內舉辦“書香飄宗祠”的讀書活動,得到了廣大村民的支持,書屋的作用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獲得了廣大村民的一致好評。

除了“農家書屋”,“婦女兒童之家”後來也從村部遷至洪氏宗祠。宗祠內場地寬闊,村內的一些文藝演出、文化活動也安排在此進行。洪氏宗祠作為豐富群眾生活精神生活的有效平臺,為推進磚橋的文化建設,出了一份實力。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這樣的磚橋,適合一個人造訪,獨自面對它時,才能與它的靈魂相通,欣賞完靈山秀水,感受自然博大的氣場,再去老街走一走,感受鼎沸但平凡的煙火人間。

時光相陪在側,獨臨洪氏宗祠,一如潑墨當堂,舒徐慢道而汪洋肆意。面對古老而拙樸的建構,用一種守望了百年的眼神,親而禮敬若神地撫摸它。在場者或許會質疑自己:有沒有資格,與之裸心一見?

那時我想,生命終將變成沒有語言的寂靜,而這種閉口不言的古老建築,無聲而輝煌,所有敘述的生息都不會消滅,面對每一個微小個體時,它所散發出來的救贖之美,足以撼動那些搖擺不定的靈魂。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橋因為洪氏宗祠而厚重莊嚴,周遭的山水盡是它的簽名,具有擁有者的端莊權屬。

磚橋的村民,在時光的背景裡,有清晰而獨立最深處的自己,與自然乾淨互待。

而我們,再怎麼接近也終會有段距離,即使磚橋始終敞開邀請的姿勢。我們叩響它的心門,大抵是想拋去對慾望的天然警覺,然後徜佯徘徊在那片大地上長久地回望。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 橋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古村磚橋

古村磚橋在深山的心靈深處,距離那個充滿虛構的世界,可能比神靈更遠。

被紛繁的世事、月供、合約、物價、子女教育等一些缺乏想象的冰冷數據包圍的我們,生活只剩下一種姿態,這種姿態或許與風骨和氣節無關。

由心靈重新出發,找一個不是聲名顯赫的地方,跟焦慮與忙碌告別,與自然山水,民風鄉情接頭,在那個精神高地,做一次心靈的彌撒。

我想向你推介磚橋,一個人文地理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地方,一個自宋元時期就得到大力開放的古村落。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新中國首輪《廬江縣誌》記載載:磚橋“明成化五年(1469)列為廬江縣九鎮之一。清康熙年間江南商販駐鎮收購藥材等山貨,一時更加繁榮。咸豐兵亂,市面衰落。同治六年(1867)街民洪玉楷重建磚石拱橋。磚橋工商業有煙、藥、染、燭、衣、布、山貨、雜貨店及竹木作坊等 60 多家。清同治三年(1864)列為全縣三十二鎮之一。”

有著 1400 年曆史的礬山鎮已入選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在礬山鎮的主要人文歷史景觀裡,有一個叫“洪氏祠堂”的古建築,它的所在地正是在磚橋,想來,磚橋也為礬山當選千年古鎮的盛世美譽,出了一份堅實的力量。

磚橋位於礬山鎮東南端,距鎮政府 10 公里,轄 18 個自然村,全村總戶數 989 戶,總人口 3544 人。被群山環抱的磚橋層巒疊翠,竹修林茂,盆地水沛田沃,瓦洋河的主要源頭磚橋河自東向西蜿蜒流過,仿若一條琥珀色的玉帶鑲嵌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之上。素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的磚橋,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是樅陽、廬江、無為三縣的分水嶺所在地。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從歷史的煙嵐深處走來的磚橋,憑藉著它獨天得厚的地理環境,自清代後,一直免於戰爭禍患,人們安居樂業,農業與經濟的發展相對而言,也得到了穩定的提升。

聰穎的古磚橋人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利用磚橋河自東向西的梯級流勢,因地制宜,擇勢築堤,圍壩修堰,一道道堰渠使山間的大片土地得到有效灌溉。與此同時,在雨水集中的季節又能起到洩洪的作用,其中的二道堰—王家堰所灌溉的農田區是磚橋山區有名的糧倉。那時候,流傳這樣一首讚美磚橋的歌謠:“磚橋是個好地方,水少山多不缺糧。水旱從人不知饉,怡然自樂富山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同時,豐富的山林資源也刺激了清代磚橋手工業的發展,竹木加工業以家庭小作坊為主遍地發展,精美的竹器和木器產品以磚橋古鎮為中心銷往四面八方,磚橋河的水位落差所形成的水能資源給這裡的農副產品的加工提供巨大的動力。智慧的磚橋人沿河建廠,大力發展糧棉加工業,手工業的發展成為清代磚橋經濟繁榮的又一個突出靚點。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橋古鎮是古磚橋人的活動中心,更是方圓幾十裡的山貨商品集散中心。那時候的鎮雖不大,但聞名遐邇,其繁華熱鬧的局面一點也不亞於大都市。每天早市時,人山人海,把古街塞得水洩不通,尤其逢年過節,更顯得熱鬧非凡,各類商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買賣吟唱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將整個磚橋的蓬勃生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那時鎮內的幾家祠堂也是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專門從事唱戲的藝人常年為人們獻上精彩的演出,特別是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藝術團隊集中到這裡,各式表演精彩紛呈,有馬戲、大鼓書、胡琴書、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好客的主人到這時家中是天天賓客滿堂,連同古鎮周邊的村落自春節後的數月都沉浸在歡樂喜慶當中。那時的古鎮也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正月好過年,二月好賭錢,三月好看戲,四月才做田。”足見當時磚橋人的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趣。

洪氏祠堂

時間之水湍湍而過,造就了太多故事,也把太多的人變滄桑,唯有這些飽含精神內在的存在物,能夠以巋然不動的姿態穿梭於光陰的洪流中,佈滿時光之美,透顯並向世人展示歷史的力量。

磚橋街道的洪氏祠堂正是這樣一個古建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洪氏家譜記載,洪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康熙元年,距今已經有400餘年的歷史,是廬江縣迄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姓名宗祠,被列為廬江縣第三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祠佔地面積 2000 餘平方米,建築面積 1000 餘平方米,分為三進兩院,屬徽派木質古建築。前門上鏤刻有“敦煌世澤,潛水家聲”遒勁有力的八個大字,讓洪氏後人時刻謹記傳承姓氏文化,弘揚先祖懿德。自 2002 年元月開始,海內外洪氏族人捐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全面整修,於2006年8月竣工。2011 年清明舉辦了一次“百年祭奠洪氏列祖列宗”的大型祭祀活動,更是轟動一時。修復後的洪氏宗祠前進為古萬年臺、中進為議事廳、後進為思恩堂,整棟建築雕樑畫棟、色彩斑斕,具有很高的古蹟存留和觀賞價值,是研究洪氏家族歷史和祠堂建築的珍貴材料。

舊時,宗祠是作為家族議事的重要場所存在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其職能已逐步弱化,只在每年的清明、冬至等重要節日舉行祭祖活動,洪氏宗祠亦不例外。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當地政府審時度勢,深知文化發展在鄉村推行的必要性,經過相關部門及專業人員的研討,並與洪氏後人協商,綜合利用洪氏宗祠,但不以營利為目的,把原本建在村部的“農家書屋”遷入洪氏宗祠內,旨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農家書屋”位於洪氏宗祠一進的左廂房裡,有各類書籍 2 萬冊,建立了健全的圖書借閱、登記、管理員崗位職責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並安排一名洪氏後人看管維護,按要求每週對村民免費開放 6 天。村民們閒暇時分紛紛走進書屋,進入書香世界,在文字中獲取知識博大的力量,不僅運用到種植與養殖業上,同時也豐富了自身修養提升了靈魂高度。書屋偶爾還會在宗祠內舉辦“書香飄宗祠”的讀書活動,得到了廣大村民的支持,書屋的作用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獲得了廣大村民的一致好評。

除了“農家書屋”,“婦女兒童之家”後來也從村部遷至洪氏宗祠。宗祠內場地寬闊,村內的一些文藝演出、文化活動也安排在此進行。洪氏宗祠作為豐富群眾生活精神生活的有效平臺,為推進磚橋的文化建設,出了一份實力。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這樣的磚橋,適合一個人造訪,獨自面對它時,才能與它的靈魂相通,欣賞完靈山秀水,感受自然博大的氣場,再去老街走一走,感受鼎沸但平凡的煙火人間。

時光相陪在側,獨臨洪氏宗祠,一如潑墨當堂,舒徐慢道而汪洋肆意。面對古老而拙樸的建構,用一種守望了百年的眼神,親而禮敬若神地撫摸它。在場者或許會質疑自己:有沒有資格,與之裸心一見?

那時我想,生命終將變成沒有語言的寂靜,而這種閉口不言的古老建築,無聲而輝煌,所有敘述的生息都不會消滅,面對每一個微小個體時,它所散發出來的救贖之美,足以撼動那些搖擺不定的靈魂。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橋因為洪氏宗祠而厚重莊嚴,周遭的山水盡是它的簽名,具有擁有者的端莊權屬。

磚橋的村民,在時光的背景裡,有清晰而獨立最深處的自己,與自然乾淨互待。

而我們,再怎麼接近也終會有段距離,即使磚橋始終敞開邀請的姿勢。我們叩響它的心門,大抵是想拋去對慾望的天然警覺,然後徜佯徘徊在那片大地上長久地回望。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 橋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古村磚橋

古村磚橋在深山的心靈深處,距離那個充滿虛構的世界,可能比神靈更遠。

被紛繁的世事、月供、合約、物價、子女教育等一些缺乏想象的冰冷數據包圍的我們,生活只剩下一種姿態,這種姿態或許與風骨和氣節無關。

由心靈重新出發,找一個不是聲名顯赫的地方,跟焦慮與忙碌告別,與自然山水,民風鄉情接頭,在那個精神高地,做一次心靈的彌撒。

我想向你推介磚橋,一個人文地理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地方,一個自宋元時期就得到大力開放的古村落。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新中國首輪《廬江縣誌》記載載:磚橋“明成化五年(1469)列為廬江縣九鎮之一。清康熙年間江南商販駐鎮收購藥材等山貨,一時更加繁榮。咸豐兵亂,市面衰落。同治六年(1867)街民洪玉楷重建磚石拱橋。磚橋工商業有煙、藥、染、燭、衣、布、山貨、雜貨店及竹木作坊等 60 多家。清同治三年(1864)列為全縣三十二鎮之一。”

有著 1400 年曆史的礬山鎮已入選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在礬山鎮的主要人文歷史景觀裡,有一個叫“洪氏祠堂”的古建築,它的所在地正是在磚橋,想來,磚橋也為礬山當選千年古鎮的盛世美譽,出了一份堅實的力量。

磚橋位於礬山鎮東南端,距鎮政府 10 公里,轄 18 個自然村,全村總戶數 989 戶,總人口 3544 人。被群山環抱的磚橋層巒疊翠,竹修林茂,盆地水沛田沃,瓦洋河的主要源頭磚橋河自東向西蜿蜒流過,仿若一條琥珀色的玉帶鑲嵌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之上。素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的磚橋,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是樅陽、廬江、無為三縣的分水嶺所在地。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從歷史的煙嵐深處走來的磚橋,憑藉著它獨天得厚的地理環境,自清代後,一直免於戰爭禍患,人們安居樂業,農業與經濟的發展相對而言,也得到了穩定的提升。

聰穎的古磚橋人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利用磚橋河自東向西的梯級流勢,因地制宜,擇勢築堤,圍壩修堰,一道道堰渠使山間的大片土地得到有效灌溉。與此同時,在雨水集中的季節又能起到洩洪的作用,其中的二道堰—王家堰所灌溉的農田區是磚橋山區有名的糧倉。那時候,流傳這樣一首讚美磚橋的歌謠:“磚橋是個好地方,水少山多不缺糧。水旱從人不知饉,怡然自樂富山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同時,豐富的山林資源也刺激了清代磚橋手工業的發展,竹木加工業以家庭小作坊為主遍地發展,精美的竹器和木器產品以磚橋古鎮為中心銷往四面八方,磚橋河的水位落差所形成的水能資源給這裡的農副產品的加工提供巨大的動力。智慧的磚橋人沿河建廠,大力發展糧棉加工業,手工業的發展成為清代磚橋經濟繁榮的又一個突出靚點。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橋古鎮是古磚橋人的活動中心,更是方圓幾十裡的山貨商品集散中心。那時候的鎮雖不大,但聞名遐邇,其繁華熱鬧的局面一點也不亞於大都市。每天早市時,人山人海,把古街塞得水洩不通,尤其逢年過節,更顯得熱鬧非凡,各類商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買賣吟唱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將整個磚橋的蓬勃生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那時鎮內的幾家祠堂也是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專門從事唱戲的藝人常年為人們獻上精彩的演出,特別是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藝術團隊集中到這裡,各式表演精彩紛呈,有馬戲、大鼓書、胡琴書、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好客的主人到這時家中是天天賓客滿堂,連同古鎮周邊的村落自春節後的數月都沉浸在歡樂喜慶當中。那時的古鎮也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正月好過年,二月好賭錢,三月好看戲,四月才做田。”足見當時磚橋人的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趣。

洪氏祠堂

時間之水湍湍而過,造就了太多故事,也把太多的人變滄桑,唯有這些飽含精神內在的存在物,能夠以巋然不動的姿態穿梭於光陰的洪流中,佈滿時光之美,透顯並向世人展示歷史的力量。

磚橋街道的洪氏祠堂正是這樣一個古建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洪氏家譜記載,洪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康熙元年,距今已經有400餘年的歷史,是廬江縣迄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姓名宗祠,被列為廬江縣第三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祠佔地面積 2000 餘平方米,建築面積 1000 餘平方米,分為三進兩院,屬徽派木質古建築。前門上鏤刻有“敦煌世澤,潛水家聲”遒勁有力的八個大字,讓洪氏後人時刻謹記傳承姓氏文化,弘揚先祖懿德。自 2002 年元月開始,海內外洪氏族人捐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全面整修,於2006年8月竣工。2011 年清明舉辦了一次“百年祭奠洪氏列祖列宗”的大型祭祀活動,更是轟動一時。修復後的洪氏宗祠前進為古萬年臺、中進為議事廳、後進為思恩堂,整棟建築雕樑畫棟、色彩斑斕,具有很高的古蹟存留和觀賞價值,是研究洪氏家族歷史和祠堂建築的珍貴材料。

舊時,宗祠是作為家族議事的重要場所存在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其職能已逐步弱化,只在每年的清明、冬至等重要節日舉行祭祖活動,洪氏宗祠亦不例外。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當地政府審時度勢,深知文化發展在鄉村推行的必要性,經過相關部門及專業人員的研討,並與洪氏後人協商,綜合利用洪氏宗祠,但不以營利為目的,把原本建在村部的“農家書屋”遷入洪氏宗祠內,旨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農家書屋”位於洪氏宗祠一進的左廂房裡,有各類書籍 2 萬冊,建立了健全的圖書借閱、登記、管理員崗位職責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並安排一名洪氏後人看管維護,按要求每週對村民免費開放 6 天。村民們閒暇時分紛紛走進書屋,進入書香世界,在文字中獲取知識博大的力量,不僅運用到種植與養殖業上,同時也豐富了自身修養提升了靈魂高度。書屋偶爾還會在宗祠內舉辦“書香飄宗祠”的讀書活動,得到了廣大村民的支持,書屋的作用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獲得了廣大村民的一致好評。

除了“農家書屋”,“婦女兒童之家”後來也從村部遷至洪氏宗祠。宗祠內場地寬闊,村內的一些文藝演出、文化活動也安排在此進行。洪氏宗祠作為豐富群眾生活精神生活的有效平臺,為推進磚橋的文化建設,出了一份實力。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這樣的磚橋,適合一個人造訪,獨自面對它時,才能與它的靈魂相通,欣賞完靈山秀水,感受自然博大的氣場,再去老街走一走,感受鼎沸但平凡的煙火人間。

時光相陪在側,獨臨洪氏宗祠,一如潑墨當堂,舒徐慢道而汪洋肆意。面對古老而拙樸的建構,用一種守望了百年的眼神,親而禮敬若神地撫摸它。在場者或許會質疑自己:有沒有資格,與之裸心一見?

那時我想,生命終將變成沒有語言的寂靜,而這種閉口不言的古老建築,無聲而輝煌,所有敘述的生息都不會消滅,面對每一個微小個體時,它所散發出來的救贖之美,足以撼動那些搖擺不定的靈魂。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橋因為洪氏宗祠而厚重莊嚴,周遭的山水盡是它的簽名,具有擁有者的端莊權屬。

磚橋的村民,在時光的背景裡,有清晰而獨立最深處的自己,與自然乾淨互待。

而我們,再怎麼接近也終會有段距離,即使磚橋始終敞開邀請的姿勢。我們叩響它的心門,大抵是想拋去對慾望的天然警覺,然後徜佯徘徊在那片大地上長久地回望。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 橋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古村磚橋

古村磚橋在深山的心靈深處,距離那個充滿虛構的世界,可能比神靈更遠。

被紛繁的世事、月供、合約、物價、子女教育等一些缺乏想象的冰冷數據包圍的我們,生活只剩下一種姿態,這種姿態或許與風骨和氣節無關。

由心靈重新出發,找一個不是聲名顯赫的地方,跟焦慮與忙碌告別,與自然山水,民風鄉情接頭,在那個精神高地,做一次心靈的彌撒。

我想向你推介磚橋,一個人文地理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地方,一個自宋元時期就得到大力開放的古村落。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新中國首輪《廬江縣誌》記載載:磚橋“明成化五年(1469)列為廬江縣九鎮之一。清康熙年間江南商販駐鎮收購藥材等山貨,一時更加繁榮。咸豐兵亂,市面衰落。同治六年(1867)街民洪玉楷重建磚石拱橋。磚橋工商業有煙、藥、染、燭、衣、布、山貨、雜貨店及竹木作坊等 60 多家。清同治三年(1864)列為全縣三十二鎮之一。”

有著 1400 年曆史的礬山鎮已入選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在礬山鎮的主要人文歷史景觀裡,有一個叫“洪氏祠堂”的古建築,它的所在地正是在磚橋,想來,磚橋也為礬山當選千年古鎮的盛世美譽,出了一份堅實的力量。

磚橋位於礬山鎮東南端,距鎮政府 10 公里,轄 18 個自然村,全村總戶數 989 戶,總人口 3544 人。被群山環抱的磚橋層巒疊翠,竹修林茂,盆地水沛田沃,瓦洋河的主要源頭磚橋河自東向西蜿蜒流過,仿若一條琥珀色的玉帶鑲嵌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之上。素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的磚橋,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是樅陽、廬江、無為三縣的分水嶺所在地。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從歷史的煙嵐深處走來的磚橋,憑藉著它獨天得厚的地理環境,自清代後,一直免於戰爭禍患,人們安居樂業,農業與經濟的發展相對而言,也得到了穩定的提升。

聰穎的古磚橋人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利用磚橋河自東向西的梯級流勢,因地制宜,擇勢築堤,圍壩修堰,一道道堰渠使山間的大片土地得到有效灌溉。與此同時,在雨水集中的季節又能起到洩洪的作用,其中的二道堰—王家堰所灌溉的農田區是磚橋山區有名的糧倉。那時候,流傳這樣一首讚美磚橋的歌謠:“磚橋是個好地方,水少山多不缺糧。水旱從人不知饉,怡然自樂富山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同時,豐富的山林資源也刺激了清代磚橋手工業的發展,竹木加工業以家庭小作坊為主遍地發展,精美的竹器和木器產品以磚橋古鎮為中心銷往四面八方,磚橋河的水位落差所形成的水能資源給這裡的農副產品的加工提供巨大的動力。智慧的磚橋人沿河建廠,大力發展糧棉加工業,手工業的發展成為清代磚橋經濟繁榮的又一個突出靚點。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橋古鎮是古磚橋人的活動中心,更是方圓幾十裡的山貨商品集散中心。那時候的鎮雖不大,但聞名遐邇,其繁華熱鬧的局面一點也不亞於大都市。每天早市時,人山人海,把古街塞得水洩不通,尤其逢年過節,更顯得熱鬧非凡,各類商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買賣吟唱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將整個磚橋的蓬勃生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那時鎮內的幾家祠堂也是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專門從事唱戲的藝人常年為人們獻上精彩的演出,特別是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藝術團隊集中到這裡,各式表演精彩紛呈,有馬戲、大鼓書、胡琴書、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好客的主人到這時家中是天天賓客滿堂,連同古鎮周邊的村落自春節後的數月都沉浸在歡樂喜慶當中。那時的古鎮也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正月好過年,二月好賭錢,三月好看戲,四月才做田。”足見當時磚橋人的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趣。

洪氏祠堂

時間之水湍湍而過,造就了太多故事,也把太多的人變滄桑,唯有這些飽含精神內在的存在物,能夠以巋然不動的姿態穿梭於光陰的洪流中,佈滿時光之美,透顯並向世人展示歷史的力量。

磚橋街道的洪氏祠堂正是這樣一個古建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洪氏家譜記載,洪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康熙元年,距今已經有400餘年的歷史,是廬江縣迄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姓名宗祠,被列為廬江縣第三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祠佔地面積 2000 餘平方米,建築面積 1000 餘平方米,分為三進兩院,屬徽派木質古建築。前門上鏤刻有“敦煌世澤,潛水家聲”遒勁有力的八個大字,讓洪氏後人時刻謹記傳承姓氏文化,弘揚先祖懿德。自 2002 年元月開始,海內外洪氏族人捐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全面整修,於2006年8月竣工。2011 年清明舉辦了一次“百年祭奠洪氏列祖列宗”的大型祭祀活動,更是轟動一時。修復後的洪氏宗祠前進為古萬年臺、中進為議事廳、後進為思恩堂,整棟建築雕樑畫棟、色彩斑斕,具有很高的古蹟存留和觀賞價值,是研究洪氏家族歷史和祠堂建築的珍貴材料。

舊時,宗祠是作為家族議事的重要場所存在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其職能已逐步弱化,只在每年的清明、冬至等重要節日舉行祭祖活動,洪氏宗祠亦不例外。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當地政府審時度勢,深知文化發展在鄉村推行的必要性,經過相關部門及專業人員的研討,並與洪氏後人協商,綜合利用洪氏宗祠,但不以營利為目的,把原本建在村部的“農家書屋”遷入洪氏宗祠內,旨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農家書屋”位於洪氏宗祠一進的左廂房裡,有各類書籍 2 萬冊,建立了健全的圖書借閱、登記、管理員崗位職責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並安排一名洪氏後人看管維護,按要求每週對村民免費開放 6 天。村民們閒暇時分紛紛走進書屋,進入書香世界,在文字中獲取知識博大的力量,不僅運用到種植與養殖業上,同時也豐富了自身修養提升了靈魂高度。書屋偶爾還會在宗祠內舉辦“書香飄宗祠”的讀書活動,得到了廣大村民的支持,書屋的作用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獲得了廣大村民的一致好評。

除了“農家書屋”,“婦女兒童之家”後來也從村部遷至洪氏宗祠。宗祠內場地寬闊,村內的一些文藝演出、文化活動也安排在此進行。洪氏宗祠作為豐富群眾生活精神生活的有效平臺,為推進磚橋的文化建設,出了一份實力。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這樣的磚橋,適合一個人造訪,獨自面對它時,才能與它的靈魂相通,欣賞完靈山秀水,感受自然博大的氣場,再去老街走一走,感受鼎沸但平凡的煙火人間。

時光相陪在側,獨臨洪氏宗祠,一如潑墨當堂,舒徐慢道而汪洋肆意。面對古老而拙樸的建構,用一種守望了百年的眼神,親而禮敬若神地撫摸它。在場者或許會質疑自己:有沒有資格,與之裸心一見?

那時我想,生命終將變成沒有語言的寂靜,而這種閉口不言的古老建築,無聲而輝煌,所有敘述的生息都不會消滅,面對每一個微小個體時,它所散發出來的救贖之美,足以撼動那些搖擺不定的靈魂。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橋因為洪氏宗祠而厚重莊嚴,周遭的山水盡是它的簽名,具有擁有者的端莊權屬。

磚橋的村民,在時光的背景裡,有清晰而獨立最深處的自己,與自然乾淨互待。

而我們,再怎麼接近也終會有段距離,即使磚橋始終敞開邀請的姿勢。我們叩響它的心門,大抵是想拋去對慾望的天然警覺,然後徜佯徘徊在那片大地上長久地回望。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出品:廬江縣融媒體中心

作者/夏群

編輯/張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 橋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古村磚橋

古村磚橋在深山的心靈深處,距離那個充滿虛構的世界,可能比神靈更遠。

被紛繁的世事、月供、合約、物價、子女教育等一些缺乏想象的冰冷數據包圍的我們,生活只剩下一種姿態,這種姿態或許與風骨和氣節無關。

由心靈重新出發,找一個不是聲名顯赫的地方,跟焦慮與忙碌告別,與自然山水,民風鄉情接頭,在那個精神高地,做一次心靈的彌撒。

我想向你推介磚橋,一個人文地理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地方,一個自宋元時期就得到大力開放的古村落。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新中國首輪《廬江縣誌》記載載:磚橋“明成化五年(1469)列為廬江縣九鎮之一。清康熙年間江南商販駐鎮收購藥材等山貨,一時更加繁榮。咸豐兵亂,市面衰落。同治六年(1867)街民洪玉楷重建磚石拱橋。磚橋工商業有煙、藥、染、燭、衣、布、山貨、雜貨店及竹木作坊等 60 多家。清同治三年(1864)列為全縣三十二鎮之一。”

有著 1400 年曆史的礬山鎮已入選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在礬山鎮的主要人文歷史景觀裡,有一個叫“洪氏祠堂”的古建築,它的所在地正是在磚橋,想來,磚橋也為礬山當選千年古鎮的盛世美譽,出了一份堅實的力量。

磚橋位於礬山鎮東南端,距鎮政府 10 公里,轄 18 個自然村,全村總戶數 989 戶,總人口 3544 人。被群山環抱的磚橋層巒疊翠,竹修林茂,盆地水沛田沃,瓦洋河的主要源頭磚橋河自東向西蜿蜒流過,仿若一條琥珀色的玉帶鑲嵌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之上。素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的磚橋,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是樅陽、廬江、無為三縣的分水嶺所在地。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從歷史的煙嵐深處走來的磚橋,憑藉著它獨天得厚的地理環境,自清代後,一直免於戰爭禍患,人們安居樂業,農業與經濟的發展相對而言,也得到了穩定的提升。

聰穎的古磚橋人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利用磚橋河自東向西的梯級流勢,因地制宜,擇勢築堤,圍壩修堰,一道道堰渠使山間的大片土地得到有效灌溉。與此同時,在雨水集中的季節又能起到洩洪的作用,其中的二道堰—王家堰所灌溉的農田區是磚橋山區有名的糧倉。那時候,流傳這樣一首讚美磚橋的歌謠:“磚橋是個好地方,水少山多不缺糧。水旱從人不知饉,怡然自樂富山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同時,豐富的山林資源也刺激了清代磚橋手工業的發展,竹木加工業以家庭小作坊為主遍地發展,精美的竹器和木器產品以磚橋古鎮為中心銷往四面八方,磚橋河的水位落差所形成的水能資源給這裡的農副產品的加工提供巨大的動力。智慧的磚橋人沿河建廠,大力發展糧棉加工業,手工業的發展成為清代磚橋經濟繁榮的又一個突出靚點。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橋古鎮是古磚橋人的活動中心,更是方圓幾十裡的山貨商品集散中心。那時候的鎮雖不大,但聞名遐邇,其繁華熱鬧的局面一點也不亞於大都市。每天早市時,人山人海,把古街塞得水洩不通,尤其逢年過節,更顯得熱鬧非凡,各類商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買賣吟唱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將整個磚橋的蓬勃生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那時鎮內的幾家祠堂也是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專門從事唱戲的藝人常年為人們獻上精彩的演出,特別是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藝術團隊集中到這裡,各式表演精彩紛呈,有馬戲、大鼓書、胡琴書、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好客的主人到這時家中是天天賓客滿堂,連同古鎮周邊的村落自春節後的數月都沉浸在歡樂喜慶當中。那時的古鎮也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正月好過年,二月好賭錢,三月好看戲,四月才做田。”足見當時磚橋人的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趣。

洪氏祠堂

時間之水湍湍而過,造就了太多故事,也把太多的人變滄桑,唯有這些飽含精神內在的存在物,能夠以巋然不動的姿態穿梭於光陰的洪流中,佈滿時光之美,透顯並向世人展示歷史的力量。

磚橋街道的洪氏祠堂正是這樣一個古建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洪氏家譜記載,洪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康熙元年,距今已經有400餘年的歷史,是廬江縣迄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姓名宗祠,被列為廬江縣第三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祠佔地面積 2000 餘平方米,建築面積 1000 餘平方米,分為三進兩院,屬徽派木質古建築。前門上鏤刻有“敦煌世澤,潛水家聲”遒勁有力的八個大字,讓洪氏後人時刻謹記傳承姓氏文化,弘揚先祖懿德。自 2002 年元月開始,海內外洪氏族人捐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全面整修,於2006年8月竣工。2011 年清明舉辦了一次“百年祭奠洪氏列祖列宗”的大型祭祀活動,更是轟動一時。修復後的洪氏宗祠前進為古萬年臺、中進為議事廳、後進為思恩堂,整棟建築雕樑畫棟、色彩斑斕,具有很高的古蹟存留和觀賞價值,是研究洪氏家族歷史和祠堂建築的珍貴材料。

舊時,宗祠是作為家族議事的重要場所存在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其職能已逐步弱化,只在每年的清明、冬至等重要節日舉行祭祖活動,洪氏宗祠亦不例外。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當地政府審時度勢,深知文化發展在鄉村推行的必要性,經過相關部門及專業人員的研討,並與洪氏後人協商,綜合利用洪氏宗祠,但不以營利為目的,把原本建在村部的“農家書屋”遷入洪氏宗祠內,旨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農家書屋”位於洪氏宗祠一進的左廂房裡,有各類書籍 2 萬冊,建立了健全的圖書借閱、登記、管理員崗位職責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並安排一名洪氏後人看管維護,按要求每週對村民免費開放 6 天。村民們閒暇時分紛紛走進書屋,進入書香世界,在文字中獲取知識博大的力量,不僅運用到種植與養殖業上,同時也豐富了自身修養提升了靈魂高度。書屋偶爾還會在宗祠內舉辦“書香飄宗祠”的讀書活動,得到了廣大村民的支持,書屋的作用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獲得了廣大村民的一致好評。

除了“農家書屋”,“婦女兒童之家”後來也從村部遷至洪氏宗祠。宗祠內場地寬闊,村內的一些文藝演出、文化活動也安排在此進行。洪氏宗祠作為豐富群眾生活精神生活的有效平臺,為推進磚橋的文化建設,出了一份實力。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這樣的磚橋,適合一個人造訪,獨自面對它時,才能與它的靈魂相通,欣賞完靈山秀水,感受自然博大的氣場,再去老街走一走,感受鼎沸但平凡的煙火人間。

時光相陪在側,獨臨洪氏宗祠,一如潑墨當堂,舒徐慢道而汪洋肆意。面對古老而拙樸的建構,用一種守望了百年的眼神,親而禮敬若神地撫摸它。在場者或許會質疑自己:有沒有資格,與之裸心一見?

那時我想,生命終將變成沒有語言的寂靜,而這種閉口不言的古老建築,無聲而輝煌,所有敘述的生息都不會消滅,面對每一個微小個體時,它所散發出來的救贖之美,足以撼動那些搖擺不定的靈魂。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橋因為洪氏宗祠而厚重莊嚴,周遭的山水盡是它的簽名,具有擁有者的端莊權屬。

磚橋的村民,在時光的背景裡,有清晰而獨立最深處的自己,與自然乾淨互待。

而我們,再怎麼接近也終會有段距離,即使磚橋始終敞開邀請的姿勢。我們叩響它的心門,大抵是想拋去對慾望的天然警覺,然後徜佯徘徊在那片大地上長久地回望。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出品:廬江縣融媒體中心

作者/夏群

編輯/張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傳播廬江聲音

展示廬江風采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 橋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古村磚橋

古村磚橋在深山的心靈深處,距離那個充滿虛構的世界,可能比神靈更遠。

被紛繁的世事、月供、合約、物價、子女教育等一些缺乏想象的冰冷數據包圍的我們,生活只剩下一種姿態,這種姿態或許與風骨和氣節無關。

由心靈重新出發,找一個不是聲名顯赫的地方,跟焦慮與忙碌告別,與自然山水,民風鄉情接頭,在那個精神高地,做一次心靈的彌撒。

我想向你推介磚橋,一個人文地理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地方,一個自宋元時期就得到大力開放的古村落。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新中國首輪《廬江縣誌》記載載:磚橋“明成化五年(1469)列為廬江縣九鎮之一。清康熙年間江南商販駐鎮收購藥材等山貨,一時更加繁榮。咸豐兵亂,市面衰落。同治六年(1867)街民洪玉楷重建磚石拱橋。磚橋工商業有煙、藥、染、燭、衣、布、山貨、雜貨店及竹木作坊等 60 多家。清同治三年(1864)列為全縣三十二鎮之一。”

有著 1400 年曆史的礬山鎮已入選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在礬山鎮的主要人文歷史景觀裡,有一個叫“洪氏祠堂”的古建築,它的所在地正是在磚橋,想來,磚橋也為礬山當選千年古鎮的盛世美譽,出了一份堅實的力量。

磚橋位於礬山鎮東南端,距鎮政府 10 公里,轄 18 個自然村,全村總戶數 989 戶,總人口 3544 人。被群山環抱的磚橋層巒疊翠,竹修林茂,盆地水沛田沃,瓦洋河的主要源頭磚橋河自東向西蜿蜒流過,仿若一條琥珀色的玉帶鑲嵌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之上。素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的磚橋,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是樅陽、廬江、無為三縣的分水嶺所在地。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從歷史的煙嵐深處走來的磚橋,憑藉著它獨天得厚的地理環境,自清代後,一直免於戰爭禍患,人們安居樂業,農業與經濟的發展相對而言,也得到了穩定的提升。

聰穎的古磚橋人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利用磚橋河自東向西的梯級流勢,因地制宜,擇勢築堤,圍壩修堰,一道道堰渠使山間的大片土地得到有效灌溉。與此同時,在雨水集中的季節又能起到洩洪的作用,其中的二道堰—王家堰所灌溉的農田區是磚橋山區有名的糧倉。那時候,流傳這樣一首讚美磚橋的歌謠:“磚橋是個好地方,水少山多不缺糧。水旱從人不知饉,怡然自樂富山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同時,豐富的山林資源也刺激了清代磚橋手工業的發展,竹木加工業以家庭小作坊為主遍地發展,精美的竹器和木器產品以磚橋古鎮為中心銷往四面八方,磚橋河的水位落差所形成的水能資源給這裡的農副產品的加工提供巨大的動力。智慧的磚橋人沿河建廠,大力發展糧棉加工業,手工業的發展成為清代磚橋經濟繁榮的又一個突出靚點。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橋古鎮是古磚橋人的活動中心,更是方圓幾十裡的山貨商品集散中心。那時候的鎮雖不大,但聞名遐邇,其繁華熱鬧的局面一點也不亞於大都市。每天早市時,人山人海,把古街塞得水洩不通,尤其逢年過節,更顯得熱鬧非凡,各類商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買賣吟唱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將整個磚橋的蓬勃生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那時鎮內的幾家祠堂也是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專門從事唱戲的藝人常年為人們獻上精彩的演出,特別是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藝術團隊集中到這裡,各式表演精彩紛呈,有馬戲、大鼓書、胡琴書、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好客的主人到這時家中是天天賓客滿堂,連同古鎮周邊的村落自春節後的數月都沉浸在歡樂喜慶當中。那時的古鎮也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正月好過年,二月好賭錢,三月好看戲,四月才做田。”足見當時磚橋人的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趣。

洪氏祠堂

時間之水湍湍而過,造就了太多故事,也把太多的人變滄桑,唯有這些飽含精神內在的存在物,能夠以巋然不動的姿態穿梭於光陰的洪流中,佈滿時光之美,透顯並向世人展示歷史的力量。

磚橋街道的洪氏祠堂正是這樣一個古建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洪氏家譜記載,洪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康熙元年,距今已經有400餘年的歷史,是廬江縣迄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姓名宗祠,被列為廬江縣第三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祠佔地面積 2000 餘平方米,建築面積 1000 餘平方米,分為三進兩院,屬徽派木質古建築。前門上鏤刻有“敦煌世澤,潛水家聲”遒勁有力的八個大字,讓洪氏後人時刻謹記傳承姓氏文化,弘揚先祖懿德。自 2002 年元月開始,海內外洪氏族人捐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全面整修,於2006年8月竣工。2011 年清明舉辦了一次“百年祭奠洪氏列祖列宗”的大型祭祀活動,更是轟動一時。修復後的洪氏宗祠前進為古萬年臺、中進為議事廳、後進為思恩堂,整棟建築雕樑畫棟、色彩斑斕,具有很高的古蹟存留和觀賞價值,是研究洪氏家族歷史和祠堂建築的珍貴材料。

舊時,宗祠是作為家族議事的重要場所存在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其職能已逐步弱化,只在每年的清明、冬至等重要節日舉行祭祖活動,洪氏宗祠亦不例外。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當地政府審時度勢,深知文化發展在鄉村推行的必要性,經過相關部門及專業人員的研討,並與洪氏後人協商,綜合利用洪氏宗祠,但不以營利為目的,把原本建在村部的“農家書屋”遷入洪氏宗祠內,旨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農家書屋”位於洪氏宗祠一進的左廂房裡,有各類書籍 2 萬冊,建立了健全的圖書借閱、登記、管理員崗位職責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並安排一名洪氏後人看管維護,按要求每週對村民免費開放 6 天。村民們閒暇時分紛紛走進書屋,進入書香世界,在文字中獲取知識博大的力量,不僅運用到種植與養殖業上,同時也豐富了自身修養提升了靈魂高度。書屋偶爾還會在宗祠內舉辦“書香飄宗祠”的讀書活動,得到了廣大村民的支持,書屋的作用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獲得了廣大村民的一致好評。

除了“農家書屋”,“婦女兒童之家”後來也從村部遷至洪氏宗祠。宗祠內場地寬闊,村內的一些文藝演出、文化活動也安排在此進行。洪氏宗祠作為豐富群眾生活精神生活的有效平臺,為推進磚橋的文化建設,出了一份實力。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這樣的磚橋,適合一個人造訪,獨自面對它時,才能與它的靈魂相通,欣賞完靈山秀水,感受自然博大的氣場,再去老街走一走,感受鼎沸但平凡的煙火人間。

時光相陪在側,獨臨洪氏宗祠,一如潑墨當堂,舒徐慢道而汪洋肆意。面對古老而拙樸的建構,用一種守望了百年的眼神,親而禮敬若神地撫摸它。在場者或許會質疑自己:有沒有資格,與之裸心一見?

那時我想,生命終將變成沒有語言的寂靜,而這種閉口不言的古老建築,無聲而輝煌,所有敘述的生息都不會消滅,面對每一個微小個體時,它所散發出來的救贖之美,足以撼動那些搖擺不定的靈魂。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橋因為洪氏宗祠而厚重莊嚴,周遭的山水盡是它的簽名,具有擁有者的端莊權屬。

磚橋的村民,在時光的背景裡,有清晰而獨立最深處的自己,與自然乾淨互待。

而我們,再怎麼接近也終會有段距離,即使磚橋始終敞開邀請的姿勢。我們叩響它的心門,大抵是想拋去對慾望的天然警覺,然後徜佯徘徊在那片大地上長久地回望。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出品:廬江縣融媒體中心

作者/夏群

編輯/張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傳播廬江聲音

展示廬江風采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就知道你在看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 橋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古村磚橋

古村磚橋在深山的心靈深處,距離那個充滿虛構的世界,可能比神靈更遠。

被紛繁的世事、月供、合約、物價、子女教育等一些缺乏想象的冰冷數據包圍的我們,生活只剩下一種姿態,這種姿態或許與風骨和氣節無關。

由心靈重新出發,找一個不是聲名顯赫的地方,跟焦慮與忙碌告別,與自然山水,民風鄉情接頭,在那個精神高地,做一次心靈的彌撒。

我想向你推介磚橋,一個人文地理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地方,一個自宋元時期就得到大力開放的古村落。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新中國首輪《廬江縣誌》記載載:磚橋“明成化五年(1469)列為廬江縣九鎮之一。清康熙年間江南商販駐鎮收購藥材等山貨,一時更加繁榮。咸豐兵亂,市面衰落。同治六年(1867)街民洪玉楷重建磚石拱橋。磚橋工商業有煙、藥、染、燭、衣、布、山貨、雜貨店及竹木作坊等 60 多家。清同治三年(1864)列為全縣三十二鎮之一。”

有著 1400 年曆史的礬山鎮已入選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在礬山鎮的主要人文歷史景觀裡,有一個叫“洪氏祠堂”的古建築,它的所在地正是在磚橋,想來,磚橋也為礬山當選千年古鎮的盛世美譽,出了一份堅實的力量。

磚橋位於礬山鎮東南端,距鎮政府 10 公里,轄 18 個自然村,全村總戶數 989 戶,總人口 3544 人。被群山環抱的磚橋層巒疊翠,竹修林茂,盆地水沛田沃,瓦洋河的主要源頭磚橋河自東向西蜿蜒流過,仿若一條琥珀色的玉帶鑲嵌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之上。素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的磚橋,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是樅陽、廬江、無為三縣的分水嶺所在地。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從歷史的煙嵐深處走來的磚橋,憑藉著它獨天得厚的地理環境,自清代後,一直免於戰爭禍患,人們安居樂業,農業與經濟的發展相對而言,也得到了穩定的提升。

聰穎的古磚橋人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利用磚橋河自東向西的梯級流勢,因地制宜,擇勢築堤,圍壩修堰,一道道堰渠使山間的大片土地得到有效灌溉。與此同時,在雨水集中的季節又能起到洩洪的作用,其中的二道堰—王家堰所灌溉的農田區是磚橋山區有名的糧倉。那時候,流傳這樣一首讚美磚橋的歌謠:“磚橋是個好地方,水少山多不缺糧。水旱從人不知饉,怡然自樂富山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同時,豐富的山林資源也刺激了清代磚橋手工業的發展,竹木加工業以家庭小作坊為主遍地發展,精美的竹器和木器產品以磚橋古鎮為中心銷往四面八方,磚橋河的水位落差所形成的水能資源給這裡的農副產品的加工提供巨大的動力。智慧的磚橋人沿河建廠,大力發展糧棉加工業,手工業的發展成為清代磚橋經濟繁榮的又一個突出靚點。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橋古鎮是古磚橋人的活動中心,更是方圓幾十裡的山貨商品集散中心。那時候的鎮雖不大,但聞名遐邇,其繁華熱鬧的局面一點也不亞於大都市。每天早市時,人山人海,把古街塞得水洩不通,尤其逢年過節,更顯得熱鬧非凡,各類商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買賣吟唱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將整個磚橋的蓬勃生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那時鎮內的幾家祠堂也是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專門從事唱戲的藝人常年為人們獻上精彩的演出,特別是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藝術團隊集中到這裡,各式表演精彩紛呈,有馬戲、大鼓書、胡琴書、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好客的主人到這時家中是天天賓客滿堂,連同古鎮周邊的村落自春節後的數月都沉浸在歡樂喜慶當中。那時的古鎮也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正月好過年,二月好賭錢,三月好看戲,四月才做田。”足見當時磚橋人的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趣。

洪氏祠堂

時間之水湍湍而過,造就了太多故事,也把太多的人變滄桑,唯有這些飽含精神內在的存在物,能夠以巋然不動的姿態穿梭於光陰的洪流中,佈滿時光之美,透顯並向世人展示歷史的力量。

磚橋街道的洪氏祠堂正是這樣一個古建築。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據洪氏家譜記載,洪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康熙元年,距今已經有400餘年的歷史,是廬江縣迄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姓名宗祠,被列為廬江縣第三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祠佔地面積 2000 餘平方米,建築面積 1000 餘平方米,分為三進兩院,屬徽派木質古建築。前門上鏤刻有“敦煌世澤,潛水家聲”遒勁有力的八個大字,讓洪氏後人時刻謹記傳承姓氏文化,弘揚先祖懿德。自 2002 年元月開始,海內外洪氏族人捐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全面整修,於2006年8月竣工。2011 年清明舉辦了一次“百年祭奠洪氏列祖列宗”的大型祭祀活動,更是轟動一時。修復後的洪氏宗祠前進為古萬年臺、中進為議事廳、後進為思恩堂,整棟建築雕樑畫棟、色彩斑斕,具有很高的古蹟存留和觀賞價值,是研究洪氏家族歷史和祠堂建築的珍貴材料。

舊時,宗祠是作為家族議事的重要場所存在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其職能已逐步弱化,只在每年的清明、冬至等重要節日舉行祭祖活動,洪氏宗祠亦不例外。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當地政府審時度勢,深知文化發展在鄉村推行的必要性,經過相關部門及專業人員的研討,並與洪氏後人協商,綜合利用洪氏宗祠,但不以營利為目的,把原本建在村部的“農家書屋”遷入洪氏宗祠內,旨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農家書屋”位於洪氏宗祠一進的左廂房裡,有各類書籍 2 萬冊,建立了健全的圖書借閱、登記、管理員崗位職責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並安排一名洪氏後人看管維護,按要求每週對村民免費開放 6 天。村民們閒暇時分紛紛走進書屋,進入書香世界,在文字中獲取知識博大的力量,不僅運用到種植與養殖業上,同時也豐富了自身修養提升了靈魂高度。書屋偶爾還會在宗祠內舉辦“書香飄宗祠”的讀書活動,得到了廣大村民的支持,書屋的作用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獲得了廣大村民的一致好評。

除了“農家書屋”,“婦女兒童之家”後來也從村部遷至洪氏宗祠。宗祠內場地寬闊,村內的一些文藝演出、文化活動也安排在此進行。洪氏宗祠作為豐富群眾生活精神生活的有效平臺,為推進磚橋的文化建設,出了一份實力。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這樣的磚橋,適合一個人造訪,獨自面對它時,才能與它的靈魂相通,欣賞完靈山秀水,感受自然博大的氣場,再去老街走一走,感受鼎沸但平凡的煙火人間。

時光相陪在側,獨臨洪氏宗祠,一如潑墨當堂,舒徐慢道而汪洋肆意。面對古老而拙樸的建構,用一種守望了百年的眼神,親而禮敬若神地撫摸它。在場者或許會質疑自己:有沒有資格,與之裸心一見?

那時我想,生命終將變成沒有語言的寂靜,而這種閉口不言的古老建築,無聲而輝煌,所有敘述的生息都不會消滅,面對每一個微小個體時,它所散發出來的救贖之美,足以撼動那些搖擺不定的靈魂。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磚橋因為洪氏宗祠而厚重莊嚴,周遭的山水盡是它的簽名,具有擁有者的端莊權屬。

磚橋的村民,在時光的背景裡,有清晰而獨立最深處的自己,與自然乾淨互待。

而我們,再怎麼接近也終會有段距離,即使磚橋始終敞開邀請的姿勢。我們叩響它的心門,大抵是想拋去對慾望的天然警覺,然後徜佯徘徊在那片大地上長久地回望。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出品:廬江縣融媒體中心

作者/夏群

編輯/張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傳播廬江聲音

展示廬江風采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就知道你在看

雙腳踏三界,一呼三縣明!廬江這個古村落,驚豔了那些時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