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四)——揭祕孝陵陵宮

考古 康熙 中國古代史 明朝 南京鐘山風景區 2017-06-06

緩步經過神道、櫺星門繼續向東北前行大概270米左右,折北有一座御河橋,又稱五龍橋或金水橋。金水橋的橋身為石構單曲拱橋,橋身起券,兩側有散水螭獸和護欄望柱。

金水橋北行,順著青石鋪成的斜坡緩緩而上,可以見到紅牆黃瓦的明孝陵陵宮大門,即“文武方門”。文武方門是明孝陵主體建築陵宮區的入口。這座大門是1998年底照原樣重新修建的。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四)——揭祕孝陵陵宮

文武方門外東側紅牆下,立著一塊“特別告示碑”。碑立於清宣統元年(1909),由兩江洋務總局道臺和江寧府知府會銜豎立。碑上鐫刻著日、德、意、英、俄、法六種文字,大意是要保護明孝陵。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四)——揭祕孝陵陵宮

由文武方門入內,正對著您的是碑殿——“孝陵門”。孝陵門原是陵宮區內第二進院落的門庭,實際上是明孝陵享殿殿前的中門。從臺基遺留的痕跡看,這裡原來應當有牆垣向東西伸出,可惜毀於兵火。同治年間將門殿改建成現在我們所見到的碑殿,規模也大大縮小。

碑殿內陳列著五通石碑,都是清代的遺物。中部三通,後部左、右各一通。中部正中一通石碑,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由康熙皇帝所立,碑上刻康熙皇帝親題的“治隆唐宋”四個大字,稱頌朱元璋的文治武功超過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史載,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其中的五次都曾來謁明孝陵。每次來謁陵,康熙皇帝都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而他的孫子,乾隆帝南巡時也曾謁祭明孝陵,還留下了御製詩。“治隆唐宋”碑的左右二通碑上就刻著乾隆皇帝謁明孝陵時題的詩,均為行書陰文,邊飾雲龍紋,碑座為蟠龍石刻。殿內靠後兩側是兩通臥碑,東側的臥碑刻寫的內容是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謁明孝陵紀事。西面一通則刻寫了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皇帝謁明孝陵紀事。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四)——揭祕孝陵陵宮

在文武方門與碑殿所形成院落的左右兩側,原來還有御廚、宰牲亭、具服殿(皇帝祭祀前休息和換衣服的地方)等建築,但均已被毀。2000年,經過考古挖掘,具服殿、御廚的遺址被一一清理了出來。現在人們可以看到清理出來的面向東的具服殿殿基以及面向西的御廚殿基。兩側還各有修復好的水井一口,在東井附近曾出土白石槽一件,“方而長,名曰雀池,貯水以飲雀”。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四)——揭祕孝陵陵宮

穿過碑殿,就可以看到矗立在高高臺基上的享殿。享殿又稱“孝陵殿”、“陵恩殿”, 原是供奉朱元璋和馬皇后神主牌位的地方。拾級而上,最先看到的是享殿前直徑約1米的石柱礎,這樣的石柱礎整個殿基上有60個,由此可推斷當年明孝陵享殿的巨大規模。據文獻記載,享殿原本是一座建於三層石鑿須彌座臺基之上、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的巨大木構殿宇,為了建造它,人們使用了大量名貴木材,比如柱子用的就是巨大的金絲楠木。可惜都毀於清咸豐三年(1853)的兵火,現有的享殿建築初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重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規模小了很多。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四)——揭祕孝陵陵宮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四)——揭祕孝陵陵宮

享殿兩旁原來還建有配殿,殿內供奉著陪葬妃嬪的神主牌位,現已無存。近年考古發掘出了東配殿的遺址,就在享殿臺基以東約5米處,原也建於高臺基之上。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四)——揭祕孝陵陵宮

享殿前御道兩側還設有神帛爐各一個,不過,不是明代的原物,是後來恢復的。

享殿以北20米處為內紅門。內紅門在明朝的時候是三洞對開的雙扉紅門,其東西兩側有牆折向北與方城兩邊的影壁相連,是陵宮區享殿所在的第二進院落與方城明樓所在第三進院落的分割線。

過內紅門,就進入了陵宮區的最後一個院落。門內原有守陵太監居住的瓦屋數間,但也已無存,替代它們的是大量種植的臘梅,一到冬日,黃色臘梅綻放,不僅帶來絲絲暖意,還帶來陣陣花香。盡處一座橫跨寶城御河之上的大石橋,名“昇仙橋”。橋南北長57.5米,下為單孔。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四)——揭祕孝陵陵宮

橋北是體量巨大、用大條石築成的方城。方城下部為石刻須彌座,在束腰部分別雕刻著綬帶文和方勝文。方城的兩側有影壁(俗稱八字牆),上面覆蓋著琉璃頂,下部是兩層磚雕須彌座,牆面四角雕刻著精美的花紋。這些都是明初的藝術傑作。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四)——揭祕孝陵陵宮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四)——揭祕孝陵陵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