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抗戰勝利的若干思考

抗日戰爭 軍事歷史 二戰 日本 中國近代史 團結報黨派e家 2018-11-29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編審 卞修躍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3週年。當年的戰場硝煙已在長久的歲月裡消散盡淨,今天,回望歷史,我們還能清晰地聆聽到從歷史深處傳來的金戈鐵馬般的陣陣迴響,感受到它的偉大與悲壯,並從中汲取到豐富的精神營養與心靈啟迪。這裡,我們想談談有關中國抗戰勝利的若干感想。

偉大的抗戰精神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具有偉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中國人民近代以來任人宰割的悲慘歷史。從此,中國人民主宰了自己的命運,不再受任何外來侵略者的屠殺,中華民族迎來了民族解放、獨立與自由的新時代;戰爭期間,中國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成員,是世界反法西斯陣線中最主要的國家之一。抗日戰爭,開闢了中國進入世界大國地位的道路。今天,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追根溯源,亦皆根源於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和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抗戰勝利後,中國人民對日本戰犯進行了正義的審判,把日本國家的戰爭罪行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架,向世人昭示其反人類的罪惡,從而也為中國人民的現實國際鬥爭,奠立了堅實的國際法依據與道義優勢。因此,抗日戰爭的勝利,既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一次完全勝利,也是近代中國反對列強武裝侵略的第一次完全的勝利;既是中華民族的勝利、中國人民的勝利,又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人類正義的勝利,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和無比久遠的深刻影響。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而“抗戰精神”,同樣具有非常豐富而深刻的內涵。自抗戰爆發伊始,中國學術界和國家有關方面,對抗戰精神進行了深入的發掘與研究,並於最近若干年將其統一闡釋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歷史中形成並展示出來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抗戰精神是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價值核心的民族品格與精神在抗日戰爭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發揚光大與全面展示。在我們看來,抗戰精神的根本核心就是堅忍不屈、團結奮起、浴血抗戰、敢於勝利。然而,最近若干年來,不論是在一部分普通的社會民眾心裡,還是在一部分專業的研究者的思考中,出現了一種與日本國內一部分人不承認日本無條件投降遙遙相應的糊塗思想,即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這一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的結局,對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戰勝國的地位,產生了某種程度的不自信、質疑,甚至是否認,這確實令人有些費解。許多年來,在不同的場合,針對這種思想與認識,我們曾經多次強調指出: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十四年之久,付出了數以千萬計的民族兒女的生命犧牲與無以數計的財富損失,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終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有目共睹的歷史事實,也是為戰後迄今國際關係格局成果所證明了的歷史結局。歷史的真實是:當戰爭之末,在中國人民堅持不懈的英勇抗戰和盟國武裝力量的嚴厲打擊之下,日本對外發動的侵略戰爭不可逆轉地遭到敗亡的命運。日本天皇與日本政府最終不得不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國無條件投降。當戰爭結束之際,在中國戰場上,侵華日軍當局秉承日本天皇詔旨和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的命令,收斂起凶神惡煞一樣的猙獰面孔,雙手奉出戰刀,繳械投降。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陣列線的最重要的盟國之一,中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之一,既理所當然也當之無愧,既是歷史的真實,也是邏輯的必然。一部分日本人至今不甘心承認日本戰敗或無條件投降,自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但這無改於當年日本軍國主義者乞降、奉命繳械、簽署降書、履行投降條款的失敗結局。中國軍民當年烽火連天的歲月裡有勇氣與窮凶極惡的敵人作持久不懈的殊死抗戰,有勇氣與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正義之士一道共同奪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有勇氣把中國作為戰勝國光榮地推上國際大國地位,我們今天如果沒有勇氣承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沒有勇氣擔當中國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國的地位,甚至沒有勇氣面對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給我們民族帶來的偉大光榮,豈不是荒謬絕倫,豈不是愧對先烈?所以,當我們每一次紀念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時候,回顧我們民族這段英勇抗戰的鐵血歷史的時候,總結與闡釋抗戰精神的內涵與價值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堅持一個基本的理念:我們既要強調作為抗戰精神之重要構成內容的中國人民敢於勝利的精神,還要特別強調我們要有敢於承認勝利的精神。

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

抗日戰爭時期,在對敵抗戰過程中,形成了由國民黨軍隊擔負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領導開闢的敵後游擊戰場,兩個戰場作為中國抗日戰爭統一戰略部署下有機組成部分,互相之間雖然在地域上相對獨立,但在戰略關係上則呈互相支持、互相協助、互相依存的關係。因此,如果從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的角度來看,作為共同構成抗日戰爭總體戰場之有機部分的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都各自充分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形成了對在正面與後方對日本協同抗擊的戰略格局,對中國人民取得偉大的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不可分割的。

對於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在抗日戰爭中所具有的戰略地位、所發揮的偉大作用,我們歷來不乏充分認識與積極肯定。另一方面,對於同樣作為中國抗日戰爭之中堅力量的國民黨及其領導下的抗日部隊的地位與作用,對於與敵後戰場共同構築起中國抗日戰爭總體戰場的正面戰場所具有的戰略地位與作用,如果從全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角度出發,我們認為,同樣也應該給予充分的認識、足夠的肯定與公允的評價。

抗戰期間,就正面戰場而言,由國民黨領導的武裝部隊為主力,以大規模兵團陣地會戰為主要作戰方式,對侵華日軍主力部隊的軍事進攻進行了長期的持續不斷的正面防禦作戰。正面戰場中國軍隊的對日作戰,其持續時間之長久,戰鬥戰役規模之巨大,波及範圍之廣泛,戰爭烈度之嚴重,及戰爭傷害之慘重,在20世紀中外戰爭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持久抗戰,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縱觀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與日軍展開的20多次大規模會戰,我們可以看出,除了在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中條山會戰、豫湘桂會戰等有數的幾次大的會戰中,國民黨軍隊遭到重大挫敗外,其餘歷次大的會戰,基本是以中國方面遲滯日軍進攻或擊敗日軍會戰意圖之戰略目的的實現而告終:七七盧溝橋抗戰,喚起了全中華民族的覺醒,中華民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中國人民由此進入全面抗戰時期;淞滬抗戰,中國軍隊與日軍血戰三個月,擊敗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目的,把日本拖入長期戰爭的泥潭,同時為中國方面的戰略內遷取得了寶貴的時間,奠定了中國持久抗戰的基礎;徐州會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不失時機地在臺兒莊重創日軍,然後60萬大軍跳出日軍合圍,使日軍聚殲中國抗戰有生力量的目的落空,為保衛大武漢作好了準備;武漢會戰,中國方面策定了“保衛武漢而不戰於武漢”的方針,在武漢外圍與日軍激戰5個月,遲滯了日軍的軍事進攻,為中國中東部地區的廠礦、機關、學校、人民的內遷再次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遏止了日軍的攻勢,使戰局發生巨大變化,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在此後,日軍為殲滅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發動三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浙贛會戰、上高會戰等等,雖然在一些會戰之初,中國軍隊經節節抗擊後收縮後退,但歷次會戰的結局,皆是以中國軍隊最終以武力將日軍壓迫回戰前態勢而告終,換句話說,其結果皆是中國軍隊以武力擊破日軍之戰略目的而告終。而且在歷次會戰中,中國軍隊以自身付出重大犧牲的代價,同時也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此外,中國軍隊還曾經組織發動過有效的大規模的對敵攻勢,並曾組成遠征軍出師印緬,揚威域外,不僅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也為中國軍隊贏得了崇高的聲望,提高了中國國家的國際地位,併為盟國之間的軍事合作提供了可能,為最終由戰略相持轉向對敵戰略進攻以爭取最後勝利,進行了必要的準備。

據國民黨相關軍事部門在抗戰勝利後不久的統計資料,抗戰期間,正面戰場對日作戰最多時投入兵力達353萬人;就戰鬥次數言,正面戰場中國陸軍對日進行過22次重大會戰,1117次重要戰鬥、38931次小規模戰鬥,中國空軍在抗戰期間共同出擊4375次共21597架次,正面戰場對日作戰次數共達43306次;就中國軍隊兵力損耗言,據國民政府國防部戰後的統計,國民黨官兵因作戰消耗兵力共3227626人,其中陣亡1328501人,負傷1769299,失蹤130126人。另有因病消耗兵力共計937559人,其中死422479人,殘廢191644人,逃亡323426人。合上列兩項而計,則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消耗兵力共計4165485人,其中死亡共計1796690人,傷殘1915233人,失蹤逃亡共計453562人;從正面戰場給日軍造成的殺傷來看,據何應欽所著之《日軍侵華抗戰八年史》書中所附統計資料,抗戰期間,正面戰場共斃傷日軍2418528人,其中擊斃日軍483708人,致傷日軍1934820人。

中日之戰,是中日兩國傾舉國之人力、物力、智力的大較量。戰爭的最終結局,取決於一次次大的會戰的戰略目的的實現與否、取決於一次次的重要戰鬥甚至一次次小規模戰鬥的意圖的實現與否。正是正面戰場對敵的持久抗戰,在抗戰中一次次地擊滅日軍的戰略意圖,同時實現著中國方面的抗日戰略意圖,並與敵後戰場一起互相協同,共同抗擊,最終擊敗日本侵略者。

所以,我們不僅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感到光榮與輝煌,而且更應該紀念那些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而犧牲的民族的英靈:不論他們來自於何方,在抗擊日本侵略、保家衛國的民族聖戰中,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英雄。我們應該牢記他們的歷史貢獻、肯定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所各具有的重大戰略地位、充分認識與宣傳兩個戰場的重大戰略貢獻,以向世人昭示中國人民何以藉民族團結、獨立自主、全民抗戰之力擊敗侵略者,奪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我們同樣應該對這場戰爭給中華民族所帶來的巨大災難、造成的巨大財產損失與生命犧牲有充分的認識與客觀的宣傳,以批判侵略者的戰爭罪惡,以昭告世人中華民族所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和為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後勝利做出的巨大歷史貢獻。

勝利的光榮,需要珍惜與維護

抗日戰爭,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充滿悲壯與輝煌、最動人心魄而又最值得驕傲的篇章。

關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反法西斯陣營的美、蘇、英等盟國領導人,即曾作出過評價。1942年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經說過:中國勇敢的人民,“他們在將近五年的時間裡,頂住了日本的進攻,殲滅了幾十萬日本軍人,消耗了大量的日本軍需。我們必須幫助中國進行現在的卓越的抵抗和以後必然到來的反攻——因為這是最後打敗日本的一個重要因素。”英國首相丘吉爾、蘇聯元帥斯大林,都曾清楚地表達過對中國戰場重要性的關注,認為,如果中國不能堅持抗戰,不能留在對日作戰的陣營中,盟國取得勝利是難以想象的。

當然,不論是戰時還是戰後,西方對中國戰場戰略地位的認識,始終處在一種矛盾狀態,一方面,美、英、蘇等西方主要盟國的國家領導人和重要的軍事政治人物,都承認中國戰場所具有的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他們在公開的談話演說中,也都強調支援中國抗戰及與中國協同對日作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們在私下的會談和戰後的著述裡,也有許多人表現出了對中國軍隊戰力的輕視。而在有關中國戰區的對日戰略部署及對中國的軍事援助上,經常表現為輕諾寡信,朝令夕改,口惠而實不至。即如開羅會議這樣一次為中國社會和學術界視為對中國抗戰具有極為重要意義的中、美、英三國元首會晤,在西方人的著述裡,甚至被描述對整個戰局“毫無影響”。而且,盟國在歷次重大戰局轉折時期作出重大戰略決策時,也往往將中國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或是事後程式化般地通知中國承認,表現出了對中國國家元首和大國地位的某種程度的不尊重。更有甚者,美蘇兩國還嚴重違背國際道義,以犧牲和傷害中國重大國家權益為交換條件,換取蘇聯對中國東北地區日本關東軍的軍事進攻,等等。所有這些也都是導致戰時中國與英美蘇等國在對日作戰軍事戰略等方面產生分歧和矛盾的主要原因。當然,中國國民黨政府的內部腐敗與中國軍隊作戰能力的低下,也確實是實情。儘管如此,盟國軍政人物對中國戰場的戰略價值是從來不可小覦的。戰爭期間,主要盟國先後與中國商議新約,取消其在華治外法權,維護中國四大國之一的地位。羅斯福總統幾乎在其每次公開談話中談到中國時,都會把中國稱作是“我們共同作戰的夥伴”,明確地表示要“同英勇的中國人民並肩作戰。”

然而,戰後至今,甚至當年正當中國抗戰艱苦進行之際,有關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戰略地位與作用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而有關抗戰領導權、主導權以及抗戰功績大小等話題,也一直不絕如縷,綿延至今,爭論不休。許多年來,筆者一直堅持認為:從某種現實角度來看,這種爭論是極有其害的。我們始終堅持主張:應該從中國全面抗戰、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的角度來審視、認識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戰略地位與歷史功績,暨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歷史貢獻。

一個民族的尊嚴,需要這個民族的每一個成員共同爭取與捍衛。今天的光榮與輝煌源於昔日的不屈抗爭與努力奮鬥。中國作為聯合國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今天在國際事務中具有著重大的發言權與影響力,同樣也非憑空而獲,實則有以致之者。這深刻地根源於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戰爭中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作出的巨大貢獻;深刻地植根於中國人民為維護人道公義與世界和平所付出的鮮血與生命;深刻地源自於中國人民的浴血奮戰獲得國際社會正義力量的尊重與認可,根源於中國軍人以鐵與火、血與汗的戰鬥為我們國家在規劃戰後世界秩序的舞臺上爭取到的話語權。這絕不是西方大國的慷慨贈予。同樣,抗戰勝利是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光榮,值得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成員去珍惜與維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