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登禹:寧做戰死鬼不做亡國奴

抗日戰爭 趙登禹 馮玉祥 日本 魯南播報 2017-05-20

2017-05-19 10:07:47牡丹晚報

趙登禹:寧做戰死鬼不做亡國奴

聞名中外的盧溝橋,宛如一道美麗的長虹橫臥在北京西南的永定河上,位於橋東側五道口的一片蒼松翠柏間,有一座新修繕的長4米、寬2.2米的烈士墓,這就是原國民黨第二十九軍第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將軍長眠之地。

趙登禹,字舜臣,1898年5月16日出生在山東省菏澤縣 (現菏澤市牡丹區)杜莊鄉趙樓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幼年喪父,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把他養育成人。13歲那年,趙登禹跟隨朱樓村的武術名師朱鳳軍學習武術。不到三年,便能熟練地使用刀、槍、劍、棍等各種兵器,並學會了太極拳、八卦掌和少林功夫。1914年春,剛滿16歲的趙登禹離開家鄉,踏上了千里投軍的征程。他與幾名同鄉一路跋山涉水,沿途討飯,不分晝夜奔行20多天趕到陝西潼關。不曾想,軍隊當時不招新兵,軍中管事因被趙登禹千里投軍的精神所感動才勉強收留了他,當了個“只管飯,不發軍餉”的副兵。

馮玉祥帶兵注重軍事訓練和文化學習,因而有武術功底又讀過兩年私塾的趙登禹不久便脫穎而出。兩年後,馮玉祥在閱視士兵操練時,一眼看出了趙登禹的卓爾不凡。那時,趙登禹已長成一米九高的大漢,腳穿一雙一尺二寸長的大鞋。馮玉祥問他會不會摔跤,敢不敢與他比試。趙登禹點點頭,表示願意比試一下。兩人隨即拉開陣勢,一眨眼功夫,馮玉祥就一連三次被趙登禹扔出五步之外。這可嚇壞了同伴們,直怪他得罪了大官。不料,第二天馮玉祥卻把趙登禹調到身邊,做了他的貼身護兵。

1922年,趙登禹被任命為馮玉祥部直屬工兵連第三排排長。從此,趙登禹帶兵隨馮玉祥部轉戰於陝西、河南、河北、北京等地,先後參加了第一次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及 “首都革命”。1927年初,馮玉祥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趙登禹因作戰勇猛,屢立戰功,被任命為第二十八旅旅長。1928年春,他又晉升為第二十七師師長。年底,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後,蔣介石對部隊進行縮編,趙登禹從師長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長。1929年,趙登禹出任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第一〇九旅旅長,率部在山西遼縣一帶駐紮了約兩年時間。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國家的災難、民族的恥辱,極大地震撼著在山西陽泉、沁縣一帶駐防的趙登禹和廣大的愛國官兵。他要求官兵苦練殺敵本領,時刻準備與日軍決一死戰。

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佔領了山海關,3月9日抵達喜峰口。這時國民黨政府手忙腳亂,急命二十九軍速赴長城一線禦敵。駐防薊縣的趙登禹接令後,即派二一七團急往救援。在團長王長海的率領下,全團官兵頂風冒雪,於當日午後開到喜峰口,立即搶佔了關口兩側高地和長城一線,並與來犯的日本關東軍第六、第八師團所屬部隊展開了激戰。戰至夜晚,幾經肉搏衝殺,雙方傷亡慘重。夜深,日軍又增調兵力5000餘人,準備於翌日上午9時再次發起猛攻。在此危難之際,趙登禹被委任為喜峰口前敵總指揮,率後續主力部隊以日行160裡的急行軍先援敵一步趕到。兩軍對壘,夾山為陣。日軍空中以飛機狂轟濫炸,地面用炮火猛烈轟擊。霎時,山崩石飛,硝煙瀰漫。趙登禹沉著指揮,採用誘敵之計,命士兵悄悄離開戰壕,伏臥於各峰巒幽僻之處,暫避其鋒。日軍轟炸長達3小時之久,趙登禹始終未讓還一槍一彈。日軍指揮官以為中國軍隊均已喪生,於是命令步兵發起衝鋒。此時,天色昏沉,硝煙撲面。趙登禹率領官兵乘敵炮火暫停之時,屏息悄然返回戰壕,待日軍離戰壕數十步時,從瀰漫的硝煙中一躍而起,揮舞著大刀,與敵軍血肉相搏。趙登禹左腿負傷,依然親臨前線坐陣指揮,經過多次衝殺,雙方傷亡都很慘重。11日傍晚,趙登禹認真分析了兩日來的戰況,制定出兵分兩路、繞至敵後進行突襲的作戰方案。這天夜裡,趙登禹拄著柺杖,帶傷率隊潛行。他們攀懸崖、越峭壁,出潘家口經藍旗地繞至敵後,如天兵般突然降臨在敵炮兵陣地和宿營地前。趙登禹一聲令下,士兵們舉起大刀向敵人衝去。頓時,殺聲震天,血肉橫飛,敵人被打得暈頭轉向,鬼哭狼嚎,敵炮兵大佐於酣夢中做了刀下鬼。這一仗,他們把炮兵營陣地和宿營地之敵砍殺殆盡,燒燬了敵人大批輜重糧草,繳獲裝甲車數輛、大炮18門和許多槍械彈藥。

喜峰口大戰,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據日軍自己稱是“明治建軍以來未有之大恥”。自此,第二十九軍聲名大振,抗日虎將趙登禹的名字被人們廣為傳頌,國民黨中央統帥部向他頒發了勳章。不久,趙登禹的一〇九旅奉命擴編為一三二師,趙登禹任該師師長。

1933年秋,第二十九軍進駐察哈爾省,趙登禹率領第一三二師駐防張北縣,他令二一七團進駐獨石口、沽源,驅逐李守信的騎兵部隊。在此期間,日本駐屯軍為了吞併察省,經常派特工人員騷擾獨石口、車棚子、小廠、張北縣等地。趙登禹無法容忍日軍的侵略行徑,一再違抗上級“隱忍”的訓示,與日軍針鋒相對,毫不退讓,製造了兩次轟動一時的“張北事件”。

第一次:1934年10月,8名日本人途經張北,他們不僅不按規定接受趙登禹部隊的檢查要求,還有意進行挑釁。為了維護民族尊嚴,趙登禹下令挑選100名身強力壯的士兵,緊握著帶有刺刀的步槍,一邊高喊口號,一邊在這8名日本人面前走正步,直嚇得日本人趕緊道歉。

第二次:1935年5月,有4個日本人潛入我方陣地,偷繪駐軍佈防圖,趙登禹果斷下令將他們扣押。

日本人抓住兩次“張北事件”大做文章,南京國民政府再次妥協退讓,於6月19日以“屢生事端”為由免去宋哲元察哈爾省政府主席職務,任命省民政廳長秦德純暫做代理,隨後又與日本代表簽定了屈辱的《秦土協定》。趙登禹部隨第二十九軍移駐北平附近。

七七事變後,日本軍隊大量向華北派兵。7月25日,日軍調集重兵在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分別向北平、天津以及鄰近各戰略要地大舉進攻。趙登禹率一三二師守衛在北京城外的南苑。日軍出動30餘架飛機輪番進行轟炸,並命3000餘人的機械化部隊從地面發動猛烈攻擊。一三二師將士在趙登禹的率領下,不畏強敵,奮勇抵抗。日軍在炮火和飛機的狂轟濫炸下,將中國軍隊切成數段,分割包圍。部隊孤軍作戰,損失慘重。趙登禹率部誓死堅守陣地,拼死抗擊。28日黎明時分,日軍從東、西兩側攻入南苑,雙方陷入肉搏戰。此時,趙登禹臨危不懼,親率衛士30餘人,指揮二十九軍衛隊旅和軍訓團學生隊與日軍展開激烈廝殺。忽然,一顆流彈擊中了他的左臂,之後腿部與肩部又中數彈。由於南苑大操場的演武廳已被敵人佔領,趙登禹指揮部隊只得且戰且退,準備在大紅門一帶重整部隊。不料敵人窺出趙登禹意圖,搶先一步將機關槍架在了南苑到大紅門的公路兩側,嚴密封鎖了道路。趙登禹率軍突圍,在經過御河橋時,被敵彈穿胸,倒在了血泊之中。炮彈的爆響聲,使他從昏迷中醒來。在他看到身邊滿眼含淚的傳令兵時,吃力地說:“我快不行了,軍人戰死沙場原是本分,沒有什麼可悲傷的,只是家中老母年事已高,受不了驚慌。你回去告訴她老人家,忠孝不能兩全,兒子為國而死,也算對得起祖宗……”話沒說完,一代抗日名將就停止了呼吸,時年39歲。

趙登禹犧牲後,全國抗日軍民同聲哀悼。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上將。1946年11月25日,時任北平市長何思源簽發了《府祕字第729號訓令》,將北平市區一條道路命名為趙登禹路,並沿用至今。建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趙登禹為抗日烈士,毛澤東主席親自簽署了趙登禹的烈士證書。2009年9月10日,趙登禹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市委黨史委供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