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開遠有個“橋博園”

「人文」開遠有個“橋博園”

點擊標題下方紅河旅遊,瞭解更多旅遊資訊。「雲南旅遊新方向,雲上梯田,夢想紅河」

橋 博 園

qiaoboyuan

說開遠有個橋博園,可能有人會一時迷濛,可能有很多人還暫時難以認可。誠然,如今的橋樑建設可謂突飛猛進,中國橋樑更是年年更新,月月頻刷。國外一專門記錄橋樑排名的網站統計發現,中國建造的橋樑已完成了“屠版”,世界排名前十的高橋,有八座在中國,世界排名前一百的高橋,中國所佔份額接近85%。

但是,如果要在前後不過四千米的江段,在面積不到四平方公里的地域內,看到數量如此之多、密度如此之大、樣式如此之豐、氣勢如此之雄、歷史文化如此之厚重的橋樑群,當仁不讓地說,還非開遠北郊的南盤江河谷莫屬,那簡直就是一個跨越百年的中國近現代橋樑博覽園。

「人文」開遠有個“橋博園”

有史以來,用於建橋最方便經濟的主要是木材,為此,在雨水充沛、河流密佈的中國南方,叫板橋的村鎮尤其多。石材雖然常見普遍、堅固耐久,但其開採、加工和支砌的難度較大,如果要在稍大的江河上造一座石橋,那更絕非易事,不少地方只能是望江興嘆。

開遠自古是滇東下滇南、雲省出兩廣的必經之路,其北側的南盤江卻是一道繞不過、難逾越的天塹。直到清朝後期,兩岸的交往依然是靠小船擺渡來維繫。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由雲南錢王,彌勒虹溪人王熾牽頭,由廣東會館出資,在“廣開大道”必經地,位於南盤江邊的石巖頭建成一座長80米,寬5米,可通行人馬幫的鐵鏈橋。這座由數根鐵鏈組成,上鋪木板,取名“廣輝”的鐵鏈橋,後遭土匪焚燬。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為適應國內抗戰及亞洲戰場的形勢需要,國府交通部撥專款在鐵鏈橋原址新建跨度63.4米、載重十噸的柔性鋼索公路吊橋,該橋1949年11月,又毀於戰事,1950年修復。據很多老人回憶,當年汽車過橋的時候,除了駕駛員外,其他乘員都得下來步行通過。

鐵鏈橋雖然相對簡便、投資小,在選址上卻極為挑剔,尤其是如何將粗大的鐵環鏈接,又如何牽引到江的對岸,在很多現代人心中一直是個謎。抗戰期間,由於柔性鋼索、捲揚機等新材料、新設備的引進,雲南公路鐵索橋的建設速度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也小有名氣。但鐵索橋在負荷量、堅固性、耐久性以及維護的簡便性等方面,還是遠比不上傳統的石拱橋。

「人文」開遠有個“橋博園”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在鐵索橋下游不遠的地方,在與南盤江交匯的瀘江上,建起了一座全長67.8米,孔徑10×5米,橋面寬5米,橋高11米,能承載重18噸、拖掛80噸的石拱橋。有人認為,這座橋之所以被命名為阿迷橋,除卻開遠過去叫阿迷州外,還有一個緣由:當時南盤江是彌勒和開遠的地理分界,北岸的楷甸一帶1954年之前一直屬彌勒。

或許是開遠交通樞紐及重工業基地的特殊定位,也或許是鞏固國防的形勢所迫。 1961年9月,在鐵索橋下游大約兩公里的地方,在存舊和田房兩村之間的南盤江上,一座主孔跨徑為112.5米,全長171.2米,高30米,橋面淨寬8.6米的空腹石拱橋又飛架東西。這座能承載重18噸、拖掛80噸、名叫長虹橋的石拱橋一誕生,就在世界橋樑史上確立了空前絕後的地位。長虹橋作為中國石拱橋的最高水平和最新代表,被中國現代橋樑先驅茅以升先生寫進《中國的石拱橋》,並長期收錄於初中語文課本。

動工於1960年5月的長虹橋,由省交通設計院吳襄坦工程師、省公路局賴傳卓工程師等組成工作組,在開遠公路養護總段段吉工程師協同下主持修建,因橋勢如虹而得名。這座曾經讓世界翹首的石拱橋,不僅在設計上接受了諸多的挑戰,在地質勘探和建築過程中,建設者們也接受了各種形式的極端 “刁難”。由於缺乏起碼的吊裝設備,整座大橋所需石料,幾乎全部是按照二人能夠肩扛的規格來分解打製。受材料及技術條件的限制,當時整個建造完全是人工操作,長100多米,高30多米的拱架完全由木材搭建。以致一年多的工期,長虹橋建設工地,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熱火朝天。

在“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革命英雄主義鼓舞下,為迎戰滔滔大江,建築工人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據當年的《雲南日報》報道,在橋拱的支砌過程中,建橋工地曾發生了拱架垮塌事故,那次特大事故共讓13人付出生命,至少有28人嚴重受傷。

長虹橋和新改的公路像一根弦,系在一張滿弓兩端,大大縮短了路程。1988年,正在強身健體的小龍潭電廠要進一臺重250噸的大型設備,出於安全考量,相關部門檢測或加固了沿線的所有橋涵,這在中國公路運輸中極為罕見,滇南更是亙古未有。就如何通過長虹橋的問題,相關部門卻極度犯難、舉棋不定。最後在請教設計師後,這個龐然大物得以順利通過,那30高齡的長虹橋,也像它自信的設計師那樣處之泰然、氣定神閒。

「人文」開遠有個“橋博園”

由於鎖鑰南滇、聯通兩廣,時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長虹橋一直有部隊武裝警衛。那13名犧牲的建設者,就安埋在長虹橋畔的山坡上,他們是大橋橋永遠的陪伴人和守望者。

隨著南疆戰事的平息,“打通昆河線,走向東南亞”一度成為雲南交通戰略的重中之重。1993年,昆河公路二級路段上能承載重20噸、拖掛100噸的瀘江橋,在緊靠阿迷橋的瀘江上建成,1995年,既有相同承載能力、跨度更大的南盤江大橋,又在鐵索橋和長虹橋之間的江面上相繼亮相。那時候,南來北往的人們最強烈、深刻的感覺就是一個字——“快”,除此之外,很少有人會打探這兩座橋的名字,更極少有人會關心它們的各種技術參數。

鎖蒙高速身處中國“五縱七橫”公路交通網絡,是國道主幹線(GZ40)二連浩特——河口公路紅河境內的一段。2013年10月9日,隨著鎖蒙高速通車典禮的炮響,全長857米,橋面寬27.3米,橋墩高 98米,橋面上塔高 29米,主橋由180米主跨和兩個108米邊跨組成的南盤江特大橋也正式投入使用。

南盤江特大橋不愧為開遠橋博苑的“高大上”。橋塔和斜拉索設置在中央分隔帶內,全橋共採用9對斜拉索,按雙向4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置,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這座施工難度大,技術含量高,先後攻克了大直徑超長樁成孔及鋼筋安裝、大截面高墩鋼筋安裝、大體積砼水化熱控制等技術難題的特大橋,前後耗時四年。鎖蒙高速上這一重要控制性工程的橫空出世,還填補了雲南矮塔斜拉橋的空白。

「人文」開遠有個“橋博園”

由於高速公路對坡比、轉彎半徑有著極嚴格的要求,在南盤江特大橋南端的很長路段,有一大部分是高架路。這些究竟是算橋,還是算路,現今已經沒人再過問、爭議,它們也就自然沒有留下任何名字。

如今的阿迷橋和長虹橋,雖然不再車水馬龍,卻依然在發揮餘熱,且屬於應急狀態的備用橋。大約十年前,筆者突然發現每次路過都自然會引頸回眸的鐵索橋不見了,連孤零零的橋臺也快要被灌木林遮掩。一種說法是被盜拆當廢鐵賣,另一種說法是出於安全考慮,被當地相關部門拆除。無論怎樣,每次提起,總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人文」開遠有個“橋博園”

自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至今不過120年,開遠北郊的南盤江河谷就進駐了構造越來越新、制式越來越大、技術越來越先進的眾多橋樑,這裡集中見證了紅河——雲南——中國的橋樑發展歷史,用“橋博苑”冠之以名,實屬硬邦邦的當之無愧。

隨著彌矇高鐵的破土動工,又一座橫跨南盤江的特大鐵路橋開始在母腹中躁動,從規劃的路線看,開遠北郊的南盤江河谷依然是她的必經之地。屆時,這座中國橋樑家族新的“高大上”,又將成為開遠橋博苑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她是何種風姿,她姓甚名誰,相信更多的有心人會拭目以待!

作者:朱 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