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鍾江影評

影片簡介:

"

鍾江影評

影片簡介: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這是一部無法介紹劇情的電影,“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在劇中飾演了編舞、科學家、股票經紀人、新聞主播、流浪漢等不同角色。她是在午餐時,帶領家人為流行藝術祈禱的傳統母親;在毒品派對上叫喊著強硬運動(stridentism)的紋身朋克黨;在道格瑪95運動中打壓學生創造力的嚴厲教師…連同另9個靈魂一同展現在了《宣言》中。

"

鍾江影評

影片簡介: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這是一部無法介紹劇情的電影,“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在劇中飾演了編舞、科學家、股票經紀人、新聞主播、流浪漢等不同角色。她是在午餐時,帶領家人為流行藝術祈禱的傳統母親;在毒品派對上叫喊著強硬運動(stridentism)的紋身朋克黨;在道格瑪95運動中打壓學生創造力的嚴厲教師…連同另9個靈魂一同展現在了《宣言》中。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德國藝術家、電影導演朱利安·羅斯菲爾德自編自導,由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01月23日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2017年05月10日在美國上映。《宣言》表達了對精神根基的渴望,以獨白或畫外音形式出現。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紀藝術家、活動家、導演提出的藝術宣言,涵蓋波普藝術、激浪藝術、達達主義、未來主義、道格瑪95等,試圖探索藝術的本質及其元精神。 “歷史上的藝術宣言能否影響當今社會?”這是電影《宣言》提出的問題。在電影中,凱特·布蘭切特一人飾演了13個角色,原藝術作品本是13個短片,共130分鐘,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的是90分鐘的傳統電影長片版本。

《宣言》首次亮相是以一個包含13塊熒幕的感官裝置的形式, 2015年12月09日出現在澳大利亞影像中心。該裝置藝術引導觀眾在一個巨大的洞穴空間中,目睹一個又一個的熒幕,其中迴盪著布蘭切特的聲音。熒幕上反覆播放著一段10分半鐘的短片。凱特·布蘭切特的旁白貫穿了整個短片,這些語句幾乎全部來自於20世紀的藝術宣言。影片探索了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印象派等諸多年輕、並且有待證明的藝術運動。

"

鍾江影評

影片簡介: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這是一部無法介紹劇情的電影,“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在劇中飾演了編舞、科學家、股票經紀人、新聞主播、流浪漢等不同角色。她是在午餐時,帶領家人為流行藝術祈禱的傳統母親;在毒品派對上叫喊著強硬運動(stridentism)的紋身朋克黨;在道格瑪95運動中打壓學生創造力的嚴厲教師…連同另9個靈魂一同展現在了《宣言》中。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德國藝術家、電影導演朱利安·羅斯菲爾德自編自導,由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01月23日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2017年05月10日在美國上映。《宣言》表達了對精神根基的渴望,以獨白或畫外音形式出現。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紀藝術家、活動家、導演提出的藝術宣言,涵蓋波普藝術、激浪藝術、達達主義、未來主義、道格瑪95等,試圖探索藝術的本質及其元精神。 “歷史上的藝術宣言能否影響當今社會?”這是電影《宣言》提出的問題。在電影中,凱特·布蘭切特一人飾演了13個角色,原藝術作品本是13個短片,共130分鐘,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的是90分鐘的傳統電影長片版本。

《宣言》首次亮相是以一個包含13塊熒幕的感官裝置的形式, 2015年12月09日出現在澳大利亞影像中心。該裝置藝術引導觀眾在一個巨大的洞穴空間中,目睹一個又一個的熒幕,其中迴盪著布蘭切特的聲音。熒幕上反覆播放著一段10分半鐘的短片。凱特·布蘭切特的旁白貫穿了整個短片,這些語句幾乎全部來自於20世紀的藝術宣言。影片探索了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印象派等諸多年輕、並且有待證明的藝術運動。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在電影《分裂》中也是一人分飾八個角色,演技受到多方好評,而此次凱特·布蘭切特在一部電影中飾演了十三個角色,不知道是否創造了電影史的記錄,《宣言》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9.0,估計大部分打分的都是看了“大魔王”多變到妖的表演後,獻上膝蓋的迷弟迷妹們。坦白的講,《宣言》的逼格極高,受眾並不是大多數普通影迷,這部聖丹斯電影節的開幕作品,一般人想要弄懂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

鍾江影評

影片簡介: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這是一部無法介紹劇情的電影,“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在劇中飾演了編舞、科學家、股票經紀人、新聞主播、流浪漢等不同角色。她是在午餐時,帶領家人為流行藝術祈禱的傳統母親;在毒品派對上叫喊著強硬運動(stridentism)的紋身朋克黨;在道格瑪95運動中打壓學生創造力的嚴厲教師…連同另9個靈魂一同展現在了《宣言》中。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德國藝術家、電影導演朱利安·羅斯菲爾德自編自導,由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01月23日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2017年05月10日在美國上映。《宣言》表達了對精神根基的渴望,以獨白或畫外音形式出現。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紀藝術家、活動家、導演提出的藝術宣言,涵蓋波普藝術、激浪藝術、達達主義、未來主義、道格瑪95等,試圖探索藝術的本質及其元精神。 “歷史上的藝術宣言能否影響當今社會?”這是電影《宣言》提出的問題。在電影中,凱特·布蘭切特一人飾演了13個角色,原藝術作品本是13個短片,共130分鐘,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的是90分鐘的傳統電影長片版本。

《宣言》首次亮相是以一個包含13塊熒幕的感官裝置的形式, 2015年12月09日出現在澳大利亞影像中心。該裝置藝術引導觀眾在一個巨大的洞穴空間中,目睹一個又一個的熒幕,其中迴盪著布蘭切特的聲音。熒幕上反覆播放著一段10分半鐘的短片。凱特·布蘭切特的旁白貫穿了整個短片,這些語句幾乎全部來自於20世紀的藝術宣言。影片探索了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印象派等諸多年輕、並且有待證明的藝術運動。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在電影《分裂》中也是一人分飾八個角色,演技受到多方好評,而此次凱特·布蘭切特在一部電影中飾演了十三個角色,不知道是否創造了電影史的記錄,《宣言》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9.0,估計大部分打分的都是看了“大魔王”多變到妖的表演後,獻上膝蓋的迷弟迷妹們。坦白的講,《宣言》的逼格極高,受眾並不是大多數普通影迷,這部聖丹斯電影節的開幕作品,一般人想要弄懂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一部有關藝術史和哲學史的電影。它涉及到諸多哲學概念,比如自然主義、無政府主義、存在主義、理性主義、實證主義、反智主義等;也涉及到許多的藝術名詞,比如文藝復興、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先鋒派、激浪派、概念藝術等。重要的是,它還提到人性、本能和潛意識。然而,它的“醉翁之意”又好像不在藝術史或藝術哲學,因為在陳述事實的同時,它在不斷地進行價值判斷,分明是在引導觀影者認同《宣言》對藝術的看法和態度。

"

鍾江影評

影片簡介: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這是一部無法介紹劇情的電影,“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在劇中飾演了編舞、科學家、股票經紀人、新聞主播、流浪漢等不同角色。她是在午餐時,帶領家人為流行藝術祈禱的傳統母親;在毒品派對上叫喊著強硬運動(stridentism)的紋身朋克黨;在道格瑪95運動中打壓學生創造力的嚴厲教師…連同另9個靈魂一同展現在了《宣言》中。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德國藝術家、電影導演朱利安·羅斯菲爾德自編自導,由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01月23日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2017年05月10日在美國上映。《宣言》表達了對精神根基的渴望,以獨白或畫外音形式出現。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紀藝術家、活動家、導演提出的藝術宣言,涵蓋波普藝術、激浪藝術、達達主義、未來主義、道格瑪95等,試圖探索藝術的本質及其元精神。 “歷史上的藝術宣言能否影響當今社會?”這是電影《宣言》提出的問題。在電影中,凱特·布蘭切特一人飾演了13個角色,原藝術作品本是13個短片,共130分鐘,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的是90分鐘的傳統電影長片版本。

《宣言》首次亮相是以一個包含13塊熒幕的感官裝置的形式, 2015年12月09日出現在澳大利亞影像中心。該裝置藝術引導觀眾在一個巨大的洞穴空間中,目睹一個又一個的熒幕,其中迴盪著布蘭切特的聲音。熒幕上反覆播放著一段10分半鐘的短片。凱特·布蘭切特的旁白貫穿了整個短片,這些語句幾乎全部來自於20世紀的藝術宣言。影片探索了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印象派等諸多年輕、並且有待證明的藝術運動。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在電影《分裂》中也是一人分飾八個角色,演技受到多方好評,而此次凱特·布蘭切特在一部電影中飾演了十三個角色,不知道是否創造了電影史的記錄,《宣言》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9.0,估計大部分打分的都是看了“大魔王”多變到妖的表演後,獻上膝蓋的迷弟迷妹們。坦白的講,《宣言》的逼格極高,受眾並不是大多數普通影迷,這部聖丹斯電影節的開幕作品,一般人想要弄懂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一部有關藝術史和哲學史的電影。它涉及到諸多哲學概念,比如自然主義、無政府主義、存在主義、理性主義、實證主義、反智主義等;也涉及到許多的藝術名詞,比如文藝復興、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先鋒派、激浪派、概念藝術等。重要的是,它還提到人性、本能和潛意識。然而,它的“醉翁之意”又好像不在藝術史或藝術哲學,因為在陳述事實的同時,它在不斷地進行價值判斷,分明是在引導觀影者認同《宣言》對藝術的看法和態度。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的旭日正待破曉!人是有意志的動物,這必然會帶來變革。在變革中,在打倒的傳統主義的廢墟上,崛起的也只是“機器”:一切只為了生活的方便。而這正是那個時代藝術的標籤。(極簡主義)

"

鍾江影評

影片簡介: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這是一部無法介紹劇情的電影,“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在劇中飾演了編舞、科學家、股票經紀人、新聞主播、流浪漢等不同角色。她是在午餐時,帶領家人為流行藝術祈禱的傳統母親;在毒品派對上叫喊著強硬運動(stridentism)的紋身朋克黨;在道格瑪95運動中打壓學生創造力的嚴厲教師…連同另9個靈魂一同展現在了《宣言》中。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德國藝術家、電影導演朱利安·羅斯菲爾德自編自導,由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01月23日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2017年05月10日在美國上映。《宣言》表達了對精神根基的渴望,以獨白或畫外音形式出現。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紀藝術家、活動家、導演提出的藝術宣言,涵蓋波普藝術、激浪藝術、達達主義、未來主義、道格瑪95等,試圖探索藝術的本質及其元精神。 “歷史上的藝術宣言能否影響當今社會?”這是電影《宣言》提出的問題。在電影中,凱特·布蘭切特一人飾演了13個角色,原藝術作品本是13個短片,共130分鐘,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的是90分鐘的傳統電影長片版本。

《宣言》首次亮相是以一個包含13塊熒幕的感官裝置的形式, 2015年12月09日出現在澳大利亞影像中心。該裝置藝術引導觀眾在一個巨大的洞穴空間中,目睹一個又一個的熒幕,其中迴盪著布蘭切特的聲音。熒幕上反覆播放著一段10分半鐘的短片。凱特·布蘭切特的旁白貫穿了整個短片,這些語句幾乎全部來自於20世紀的藝術宣言。影片探索了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印象派等諸多年輕、並且有待證明的藝術運動。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在電影《分裂》中也是一人分飾八個角色,演技受到多方好評,而此次凱特·布蘭切特在一部電影中飾演了十三個角色,不知道是否創造了電影史的記錄,《宣言》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9.0,估計大部分打分的都是看了“大魔王”多變到妖的表演後,獻上膝蓋的迷弟迷妹們。坦白的講,《宣言》的逼格極高,受眾並不是大多數普通影迷,這部聖丹斯電影節的開幕作品,一般人想要弄懂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一部有關藝術史和哲學史的電影。它涉及到諸多哲學概念,比如自然主義、無政府主義、存在主義、理性主義、實證主義、反智主義等;也涉及到許多的藝術名詞,比如文藝復興、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先鋒派、激浪派、概念藝術等。重要的是,它還提到人性、本能和潛意識。然而,它的“醉翁之意”又好像不在藝術史或藝術哲學,因為在陳述事實的同時,它在不斷地進行價值判斷,分明是在引導觀影者認同《宣言》對藝術的看法和態度。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的旭日正待破曉!人是有意志的動物,這必然會帶來變革。在變革中,在打倒的傳統主義的廢墟上,崛起的也只是“機器”:一切只為了生活的方便。而這正是那個時代藝術的標籤。(極簡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方便”是以“人”為中心的,不考慮“自然”。“方便”不會帶來人與自然的和諧。“方便”可能會犧牲環境;“方便”會讓人願意留在方便的空間裡;“方便”的另一代名詞是“簡化”或“單調”。所以,當方便的空間成了藝術家的桎梏,當“方便”成了藝術指導思想,那也正是藝術有待進化之時。文藝復興讓人文精神發揚光大,但過分崇尚“自然”,注重單純描摹,讓藝術的創造無異於對大自然財產的“查抄”;極力地追求真實,排斥浪漫,那種逼真也往往徒具其形而喪失神韻。(未來主義)

“死亡”其實沒有什麼好哀悼的,它為新生命讓出了空間,這也是“死亡”的道德意義所在。對死亡的“恐懼”,人們追求世俗“名利”和尋求精神“依附”,然而這一切不過是“虛無”和“無意義”。終結一切沒什麼值得難過的,“破壞有時就是創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從所謂的“主流”中解脫出來。(達達主義)

理性是人認知的前提,不合理性會帶來恐懼。所以,不合理性或不合常規的東西會遭到排斥。然而,藝術的發展有時需要“絕聖棄智”。在理性和邏輯的範圍內,任何作品都是可以預期的,而可預期的東西無論如何也難以讓人震撼的。然而,也是令人奇怪的:“未知”雖然能帶來恐懼,但這正是人們好奇和興趣的來源:能夠引導人們去了解它的正是它令人震撼的“未知”。所以,是“真相”而非“真誠”才是藝術的本質需要。(表現主義)

"

鍾江影評

影片簡介: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這是一部無法介紹劇情的電影,“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在劇中飾演了編舞、科學家、股票經紀人、新聞主播、流浪漢等不同角色。她是在午餐時,帶領家人為流行藝術祈禱的傳統母親;在毒品派對上叫喊著強硬運動(stridentism)的紋身朋克黨;在道格瑪95運動中打壓學生創造力的嚴厲教師…連同另9個靈魂一同展現在了《宣言》中。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德國藝術家、電影導演朱利安·羅斯菲爾德自編自導,由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01月23日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2017年05月10日在美國上映。《宣言》表達了對精神根基的渴望,以獨白或畫外音形式出現。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紀藝術家、活動家、導演提出的藝術宣言,涵蓋波普藝術、激浪藝術、達達主義、未來主義、道格瑪95等,試圖探索藝術的本質及其元精神。 “歷史上的藝術宣言能否影響當今社會?”這是電影《宣言》提出的問題。在電影中,凱特·布蘭切特一人飾演了13個角色,原藝術作品本是13個短片,共130分鐘,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的是90分鐘的傳統電影長片版本。

《宣言》首次亮相是以一個包含13塊熒幕的感官裝置的形式, 2015年12月09日出現在澳大利亞影像中心。該裝置藝術引導觀眾在一個巨大的洞穴空間中,目睹一個又一個的熒幕,其中迴盪著布蘭切特的聲音。熒幕上反覆播放著一段10分半鐘的短片。凱特·布蘭切特的旁白貫穿了整個短片,這些語句幾乎全部來自於20世紀的藝術宣言。影片探索了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印象派等諸多年輕、並且有待證明的藝術運動。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在電影《分裂》中也是一人分飾八個角色,演技受到多方好評,而此次凱特·布蘭切特在一部電影中飾演了十三個角色,不知道是否創造了電影史的記錄,《宣言》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9.0,估計大部分打分的都是看了“大魔王”多變到妖的表演後,獻上膝蓋的迷弟迷妹們。坦白的講,《宣言》的逼格極高,受眾並不是大多數普通影迷,這部聖丹斯電影節的開幕作品,一般人想要弄懂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一部有關藝術史和哲學史的電影。它涉及到諸多哲學概念,比如自然主義、無政府主義、存在主義、理性主義、實證主義、反智主義等;也涉及到許多的藝術名詞,比如文藝復興、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先鋒派、激浪派、概念藝術等。重要的是,它還提到人性、本能和潛意識。然而,它的“醉翁之意”又好像不在藝術史或藝術哲學,因為在陳述事實的同時,它在不斷地進行價值判斷,分明是在引導觀影者認同《宣言》對藝術的看法和態度。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的旭日正待破曉!人是有意志的動物,這必然會帶來變革。在變革中,在打倒的傳統主義的廢墟上,崛起的也只是“機器”:一切只為了生活的方便。而這正是那個時代藝術的標籤。(極簡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方便”是以“人”為中心的,不考慮“自然”。“方便”不會帶來人與自然的和諧。“方便”可能會犧牲環境;“方便”會讓人願意留在方便的空間裡;“方便”的另一代名詞是“簡化”或“單調”。所以,當方便的空間成了藝術家的桎梏,當“方便”成了藝術指導思想,那也正是藝術有待進化之時。文藝復興讓人文精神發揚光大,但過分崇尚“自然”,注重單純描摹,讓藝術的創造無異於對大自然財產的“查抄”;極力地追求真實,排斥浪漫,那種逼真也往往徒具其形而喪失神韻。(未來主義)

“死亡”其實沒有什麼好哀悼的,它為新生命讓出了空間,這也是“死亡”的道德意義所在。對死亡的“恐懼”,人們追求世俗“名利”和尋求精神“依附”,然而這一切不過是“虛無”和“無意義”。終結一切沒什麼值得難過的,“破壞有時就是創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從所謂的“主流”中解脫出來。(達達主義)

理性是人認知的前提,不合理性會帶來恐懼。所以,不合理性或不合常規的東西會遭到排斥。然而,藝術的發展有時需要“絕聖棄智”。在理性和邏輯的範圍內,任何作品都是可以預期的,而可預期的東西無論如何也難以讓人震撼的。然而,也是令人奇怪的:“未知”雖然能帶來恐懼,但這正是人們好奇和興趣的來源:能夠引導人們去了解它的正是它令人震撼的“未知”。所以,是“真相”而非“真誠”才是藝術的本質需要。(表現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應當為“美”而歡呼!那些令我們神清氣爽的優美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象徵。當然,之所以優美,是因為它們滿足了我們不同的感官需要。我們也會為“永恆的建築”歡呼!能稱之為“永恆”者,是因為那是讓人感覺到“生氣”之所在:“沒有生氣,便是死亡”。色情通常受道德規則約束,但藝術中的色情部分往往最讓人心旌盪漾;色情可以說是人性之永恆需求,當色情與建築結合,那便是建築之生氣所在,震撼力之源頭。(波普藝術)

人性是崇尚自由的,即便有規則,人也經常會越軌而行,由人組成的世界當然也就不總能協調一致地運作。正因為人性的如此特點,藝術世界既有體制和規則是可笑的,所謂的“藝術自律”更與人性背道而馳。藝術需要創造。雖說藝術也提倡“真誠”,但藝術家若為情感和慾望所累,他的真誠就不過是一種“取悅”。眷戀過去,難免模仿,大腦不易形成新的物象,懼怕未來,我們更無法追求“真相”,這就是先鋒派為何提倡“革故鼎新”、“活在當下”的原因了。“我們唯已,壓倒一切;自信,堅定不移;獨特的自我照亮我孤獨前行。”這是那些反傳統、反規則的先鋒派的自畫像。由此,我們似乎也能看出,“隨性而行”有時並不是為了快樂。(先鋒派)

生活可以屬於過去或未來,但藝術只能在當下,“當下”才是活力之源。“活在當下”是一種生活方式,意味著自性的解放,意味著對自我真情實感的關注。那些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那些我們尚未意識到的,那些在夢中才能顯現的,在通常情況下被稱為愚昧和獸性的東西,可能反映了我們真正的需要。然而,雖然原始,但它們正是藝術的本能。(渦旋藝術)

"

鍾江影評

影片簡介: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這是一部無法介紹劇情的電影,“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在劇中飾演了編舞、科學家、股票經紀人、新聞主播、流浪漢等不同角色。她是在午餐時,帶領家人為流行藝術祈禱的傳統母親;在毒品派對上叫喊著強硬運動(stridentism)的紋身朋克黨;在道格瑪95運動中打壓學生創造力的嚴厲教師…連同另9個靈魂一同展現在了《宣言》中。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德國藝術家、電影導演朱利安·羅斯菲爾德自編自導,由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01月23日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2017年05月10日在美國上映。《宣言》表達了對精神根基的渴望,以獨白或畫外音形式出現。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紀藝術家、活動家、導演提出的藝術宣言,涵蓋波普藝術、激浪藝術、達達主義、未來主義、道格瑪95等,試圖探索藝術的本質及其元精神。 “歷史上的藝術宣言能否影響當今社會?”這是電影《宣言》提出的問題。在電影中,凱特·布蘭切特一人飾演了13個角色,原藝術作品本是13個短片,共130分鐘,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的是90分鐘的傳統電影長片版本。

《宣言》首次亮相是以一個包含13塊熒幕的感官裝置的形式, 2015年12月09日出現在澳大利亞影像中心。該裝置藝術引導觀眾在一個巨大的洞穴空間中,目睹一個又一個的熒幕,其中迴盪著布蘭切特的聲音。熒幕上反覆播放著一段10分半鐘的短片。凱特·布蘭切特的旁白貫穿了整個短片,這些語句幾乎全部來自於20世紀的藝術宣言。影片探索了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印象派等諸多年輕、並且有待證明的藝術運動。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在電影《分裂》中也是一人分飾八個角色,演技受到多方好評,而此次凱特·布蘭切特在一部電影中飾演了十三個角色,不知道是否創造了電影史的記錄,《宣言》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9.0,估計大部分打分的都是看了“大魔王”多變到妖的表演後,獻上膝蓋的迷弟迷妹們。坦白的講,《宣言》的逼格極高,受眾並不是大多數普通影迷,這部聖丹斯電影節的開幕作品,一般人想要弄懂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一部有關藝術史和哲學史的電影。它涉及到諸多哲學概念,比如自然主義、無政府主義、存在主義、理性主義、實證主義、反智主義等;也涉及到許多的藝術名詞,比如文藝復興、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先鋒派、激浪派、概念藝術等。重要的是,它還提到人性、本能和潛意識。然而,它的“醉翁之意”又好像不在藝術史或藝術哲學,因為在陳述事實的同時,它在不斷地進行價值判斷,分明是在引導觀影者認同《宣言》對藝術的看法和態度。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的旭日正待破曉!人是有意志的動物,這必然會帶來變革。在變革中,在打倒的傳統主義的廢墟上,崛起的也只是“機器”:一切只為了生活的方便。而這正是那個時代藝術的標籤。(極簡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方便”是以“人”為中心的,不考慮“自然”。“方便”不會帶來人與自然的和諧。“方便”可能會犧牲環境;“方便”會讓人願意留在方便的空間裡;“方便”的另一代名詞是“簡化”或“單調”。所以,當方便的空間成了藝術家的桎梏,當“方便”成了藝術指導思想,那也正是藝術有待進化之時。文藝復興讓人文精神發揚光大,但過分崇尚“自然”,注重單純描摹,讓藝術的創造無異於對大自然財產的“查抄”;極力地追求真實,排斥浪漫,那種逼真也往往徒具其形而喪失神韻。(未來主義)

“死亡”其實沒有什麼好哀悼的,它為新生命讓出了空間,這也是“死亡”的道德意義所在。對死亡的“恐懼”,人們追求世俗“名利”和尋求精神“依附”,然而這一切不過是“虛無”和“無意義”。終結一切沒什麼值得難過的,“破壞有時就是創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從所謂的“主流”中解脫出來。(達達主義)

理性是人認知的前提,不合理性會帶來恐懼。所以,不合理性或不合常規的東西會遭到排斥。然而,藝術的發展有時需要“絕聖棄智”。在理性和邏輯的範圍內,任何作品都是可以預期的,而可預期的東西無論如何也難以讓人震撼的。然而,也是令人奇怪的:“未知”雖然能帶來恐懼,但這正是人們好奇和興趣的來源:能夠引導人們去了解它的正是它令人震撼的“未知”。所以,是“真相”而非“真誠”才是藝術的本質需要。(表現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應當為“美”而歡呼!那些令我們神清氣爽的優美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象徵。當然,之所以優美,是因為它們滿足了我們不同的感官需要。我們也會為“永恆的建築”歡呼!能稱之為“永恆”者,是因為那是讓人感覺到“生氣”之所在:“沒有生氣,便是死亡”。色情通常受道德規則約束,但藝術中的色情部分往往最讓人心旌盪漾;色情可以說是人性之永恆需求,當色情與建築結合,那便是建築之生氣所在,震撼力之源頭。(波普藝術)

人性是崇尚自由的,即便有規則,人也經常會越軌而行,由人組成的世界當然也就不總能協調一致地運作。正因為人性的如此特點,藝術世界既有體制和規則是可笑的,所謂的“藝術自律”更與人性背道而馳。藝術需要創造。雖說藝術也提倡“真誠”,但藝術家若為情感和慾望所累,他的真誠就不過是一種“取悅”。眷戀過去,難免模仿,大腦不易形成新的物象,懼怕未來,我們更無法追求“真相”,這就是先鋒派為何提倡“革故鼎新”、“活在當下”的原因了。“我們唯已,壓倒一切;自信,堅定不移;獨特的自我照亮我孤獨前行。”這是那些反傳統、反規則的先鋒派的自畫像。由此,我們似乎也能看出,“隨性而行”有時並不是為了快樂。(先鋒派)

生活可以屬於過去或未來,但藝術只能在當下,“當下”才是活力之源。“活在當下”是一種生活方式,意味著自性的解放,意味著對自我真情實感的關注。那些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那些我們尚未意識到的,那些在夢中才能顯現的,在通常情況下被稱為愚昧和獸性的東西,可能反映了我們真正的需要。然而,雖然原始,但它們正是藝術的本能。(渦旋藝術)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有時是需要通過“離經叛道”的方式來發展。通常,人們在打倒中樹立,但激浪派是把打倒本身當作“樹立”,這種行為確實令人瞠目結舌。然而,這未嘗不是人性的一部分,或者說,條件合適人人都可能是激浪派。激浪派除了“化有為無”,因為它否定一切,也能“無中生有”,打倒了一切,推翻了全部,剩下的就是它認可的。雖然它未免有形式大於內容之嫌,但它多少掀起了藝術改革的洪流,它的反藝術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與藝術的獨特性要求正相契合。(激浪派)

超現實主義也是人性自由的反映,因為它同樣在謀求反抗一切束縛,只不過是藉助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和幻想作為創作背景來實現。所以,它禮讚“想象”,崇尚“思想自由”;批判“邏輯”,抵制“實證”,視“理智”如大敵,認為“夢”也能用於解決人生基本問題。那些幻想中的、潛意識中的東西同樣能夠塑造人,塑造人的藝術個性。如果它們仍受理性約束,心之自由將無法實現,人也無法感受到“純粹的愉悅”;“夢”是介於人“活著”和“死去”的中間狀態,只有在夢中,人才能真正放飛想象的翅膀,這些才是超現實主義反抗傳統束縛的真正原因。(超現實主義)

"

鍾江影評

影片簡介: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這是一部無法介紹劇情的電影,“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在劇中飾演了編舞、科學家、股票經紀人、新聞主播、流浪漢等不同角色。她是在午餐時,帶領家人為流行藝術祈禱的傳統母親;在毒品派對上叫喊著強硬運動(stridentism)的紋身朋克黨;在道格瑪95運動中打壓學生創造力的嚴厲教師…連同另9個靈魂一同展現在了《宣言》中。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德國藝術家、電影導演朱利安·羅斯菲爾德自編自導,由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01月23日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2017年05月10日在美國上映。《宣言》表達了對精神根基的渴望,以獨白或畫外音形式出現。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紀藝術家、活動家、導演提出的藝術宣言,涵蓋波普藝術、激浪藝術、達達主義、未來主義、道格瑪95等,試圖探索藝術的本質及其元精神。 “歷史上的藝術宣言能否影響當今社會?”這是電影《宣言》提出的問題。在電影中,凱特·布蘭切特一人飾演了13個角色,原藝術作品本是13個短片,共130分鐘,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的是90分鐘的傳統電影長片版本。

《宣言》首次亮相是以一個包含13塊熒幕的感官裝置的形式, 2015年12月09日出現在澳大利亞影像中心。該裝置藝術引導觀眾在一個巨大的洞穴空間中,目睹一個又一個的熒幕,其中迴盪著布蘭切特的聲音。熒幕上反覆播放著一段10分半鐘的短片。凱特·布蘭切特的旁白貫穿了整個短片,這些語句幾乎全部來自於20世紀的藝術宣言。影片探索了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印象派等諸多年輕、並且有待證明的藝術運動。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在電影《分裂》中也是一人分飾八個角色,演技受到多方好評,而此次凱特·布蘭切特在一部電影中飾演了十三個角色,不知道是否創造了電影史的記錄,《宣言》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9.0,估計大部分打分的都是看了“大魔王”多變到妖的表演後,獻上膝蓋的迷弟迷妹們。坦白的講,《宣言》的逼格極高,受眾並不是大多數普通影迷,這部聖丹斯電影節的開幕作品,一般人想要弄懂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一部有關藝術史和哲學史的電影。它涉及到諸多哲學概念,比如自然主義、無政府主義、存在主義、理性主義、實證主義、反智主義等;也涉及到許多的藝術名詞,比如文藝復興、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先鋒派、激浪派、概念藝術等。重要的是,它還提到人性、本能和潛意識。然而,它的“醉翁之意”又好像不在藝術史或藝術哲學,因為在陳述事實的同時,它在不斷地進行價值判斷,分明是在引導觀影者認同《宣言》對藝術的看法和態度。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的旭日正待破曉!人是有意志的動物,這必然會帶來變革。在變革中,在打倒的傳統主義的廢墟上,崛起的也只是“機器”:一切只為了生活的方便。而這正是那個時代藝術的標籤。(極簡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方便”是以“人”為中心的,不考慮“自然”。“方便”不會帶來人與自然的和諧。“方便”可能會犧牲環境;“方便”會讓人願意留在方便的空間裡;“方便”的另一代名詞是“簡化”或“單調”。所以,當方便的空間成了藝術家的桎梏,當“方便”成了藝術指導思想,那也正是藝術有待進化之時。文藝復興讓人文精神發揚光大,但過分崇尚“自然”,注重單純描摹,讓藝術的創造無異於對大自然財產的“查抄”;極力地追求真實,排斥浪漫,那種逼真也往往徒具其形而喪失神韻。(未來主義)

“死亡”其實沒有什麼好哀悼的,它為新生命讓出了空間,這也是“死亡”的道德意義所在。對死亡的“恐懼”,人們追求世俗“名利”和尋求精神“依附”,然而這一切不過是“虛無”和“無意義”。終結一切沒什麼值得難過的,“破壞有時就是創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從所謂的“主流”中解脫出來。(達達主義)

理性是人認知的前提,不合理性會帶來恐懼。所以,不合理性或不合常規的東西會遭到排斥。然而,藝術的發展有時需要“絕聖棄智”。在理性和邏輯的範圍內,任何作品都是可以預期的,而可預期的東西無論如何也難以讓人震撼的。然而,也是令人奇怪的:“未知”雖然能帶來恐懼,但這正是人們好奇和興趣的來源:能夠引導人們去了解它的正是它令人震撼的“未知”。所以,是“真相”而非“真誠”才是藝術的本質需要。(表現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應當為“美”而歡呼!那些令我們神清氣爽的優美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象徵。當然,之所以優美,是因為它們滿足了我們不同的感官需要。我們也會為“永恆的建築”歡呼!能稱之為“永恆”者,是因為那是讓人感覺到“生氣”之所在:“沒有生氣,便是死亡”。色情通常受道德規則約束,但藝術中的色情部分往往最讓人心旌盪漾;色情可以說是人性之永恆需求,當色情與建築結合,那便是建築之生氣所在,震撼力之源頭。(波普藝術)

人性是崇尚自由的,即便有規則,人也經常會越軌而行,由人組成的世界當然也就不總能協調一致地運作。正因為人性的如此特點,藝術世界既有體制和規則是可笑的,所謂的“藝術自律”更與人性背道而馳。藝術需要創造。雖說藝術也提倡“真誠”,但藝術家若為情感和慾望所累,他的真誠就不過是一種“取悅”。眷戀過去,難免模仿,大腦不易形成新的物象,懼怕未來,我們更無法追求“真相”,這就是先鋒派為何提倡“革故鼎新”、“活在當下”的原因了。“我們唯已,壓倒一切;自信,堅定不移;獨特的自我照亮我孤獨前行。”這是那些反傳統、反規則的先鋒派的自畫像。由此,我們似乎也能看出,“隨性而行”有時並不是為了快樂。(先鋒派)

生活可以屬於過去或未來,但藝術只能在當下,“當下”才是活力之源。“活在當下”是一種生活方式,意味著自性的解放,意味著對自我真情實感的關注。那些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那些我們尚未意識到的,那些在夢中才能顯現的,在通常情況下被稱為愚昧和獸性的東西,可能反映了我們真正的需要。然而,雖然原始,但它們正是藝術的本能。(渦旋藝術)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有時是需要通過“離經叛道”的方式來發展。通常,人們在打倒中樹立,但激浪派是把打倒本身當作“樹立”,這種行為確實令人瞠目結舌。然而,這未嘗不是人性的一部分,或者說,條件合適人人都可能是激浪派。激浪派除了“化有為無”,因為它否定一切,也能“無中生有”,打倒了一切,推翻了全部,剩下的就是它認可的。雖然它未免有形式大於內容之嫌,但它多少掀起了藝術改革的洪流,它的反藝術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與藝術的獨特性要求正相契合。(激浪派)

超現實主義也是人性自由的反映,因為它同樣在謀求反抗一切束縛,只不過是藉助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和幻想作為創作背景來實現。所以,它禮讚“想象”,崇尚“思想自由”;批判“邏輯”,抵制“實證”,視“理智”如大敵,認為“夢”也能用於解決人生基本問題。那些幻想中的、潛意識中的東西同樣能夠塑造人,塑造人的藝術個性。如果它們仍受理性約束,心之自由將無法實現,人也無法感受到“純粹的愉悅”;“夢”是介於人“活著”和“死去”的中間狀態,只有在夢中,人才能真正放飛想象的翅膀,這些才是超現實主義反抗傳統束縛的真正原因。(超現實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生活就是藝術,生活中的一切皆可成為藝術的素材,雖然有時一種巧妙的組合、改造,會展現出不一樣的藝術形態,但到底會調動觀者什麼樣的情感還得由觀者自己去感受。比如那滿屋子的動物標本,恐怕動人心者也就那隻還能吆喝一兩聲的烏鴉吧!(環境藝術)

沒有觀念、理念支撐的藝術品無異於贗品;能給帶來震撼和衝擊的東西一定蘊含作品中的觀念和創意。後現代的世界,速度和效率是關鍵詞。人們痴迷高速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今日就是昨天,記憶已經湮滅。網絡時代的到來,那些曾讓人類保持原真性(原創力和真實性)的基本官能和情感已被剝奪殆盡,傳統的藝術對此也已無能為力。不過,概念藝術,雖被人指責為寡情少欲,但在“好的”創意支持下,不僅可以展示創作者的觀念,還可以在不經意間撩起觀者的經驗和情緒,促使他們去思考。藝術的目的有時並不於藝術之本身!(概念藝術)

……(以上諸宣言摘自《宣言》臺詞)

生活在此而言及它物,有時荒謬,有時恰如其分。《宣言》中展現的宣言分佈在一個半世紀的時延內,涉及藝術理念、政治與文化綱領等各領域,經過藝術家的拆解重組構成旁白、自語或呼告;而言語和情境各執一詞的割裂恰是作品的張力所在。

從古至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擁有這麼多改變的無限可能,也從來沒有一段歷史像現在這樣,藝術貶值得如此厲害,在物質和強權面前一文不值。藝術錯位如此嚴重,所以需要讓藝術回到正軌,讓藝術重新獲得新生。因此,藝術需要一紙《宣言》,去正視藝術的尊嚴與價值。

"

鍾江影評

影片簡介: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這是一部無法介紹劇情的電影,“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在劇中飾演了編舞、科學家、股票經紀人、新聞主播、流浪漢等不同角色。她是在午餐時,帶領家人為流行藝術祈禱的傳統母親;在毒品派對上叫喊著強硬運動(stridentism)的紋身朋克黨;在道格瑪95運動中打壓學生創造力的嚴厲教師…連同另9個靈魂一同展現在了《宣言》中。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德國藝術家、電影導演朱利安·羅斯菲爾德自編自導,由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01月23日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2017年05月10日在美國上映。《宣言》表達了對精神根基的渴望,以獨白或畫外音形式出現。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紀藝術家、活動家、導演提出的藝術宣言,涵蓋波普藝術、激浪藝術、達達主義、未來主義、道格瑪95等,試圖探索藝術的本質及其元精神。 “歷史上的藝術宣言能否影響當今社會?”這是電影《宣言》提出的問題。在電影中,凱特·布蘭切特一人飾演了13個角色,原藝術作品本是13個短片,共130分鐘,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的是90分鐘的傳統電影長片版本。

《宣言》首次亮相是以一個包含13塊熒幕的感官裝置的形式, 2015年12月09日出現在澳大利亞影像中心。該裝置藝術引導觀眾在一個巨大的洞穴空間中,目睹一個又一個的熒幕,其中迴盪著布蘭切特的聲音。熒幕上反覆播放著一段10分半鐘的短片。凱特·布蘭切特的旁白貫穿了整個短片,這些語句幾乎全部來自於20世紀的藝術宣言。影片探索了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印象派等諸多年輕、並且有待證明的藝術運動。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在電影《分裂》中也是一人分飾八個角色,演技受到多方好評,而此次凱特·布蘭切特在一部電影中飾演了十三個角色,不知道是否創造了電影史的記錄,《宣言》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9.0,估計大部分打分的都是看了“大魔王”多變到妖的表演後,獻上膝蓋的迷弟迷妹們。坦白的講,《宣言》的逼格極高,受眾並不是大多數普通影迷,這部聖丹斯電影節的開幕作品,一般人想要弄懂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一部有關藝術史和哲學史的電影。它涉及到諸多哲學概念,比如自然主義、無政府主義、存在主義、理性主義、實證主義、反智主義等;也涉及到許多的藝術名詞,比如文藝復興、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先鋒派、激浪派、概念藝術等。重要的是,它還提到人性、本能和潛意識。然而,它的“醉翁之意”又好像不在藝術史或藝術哲學,因為在陳述事實的同時,它在不斷地進行價值判斷,分明是在引導觀影者認同《宣言》對藝術的看法和態度。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的旭日正待破曉!人是有意志的動物,這必然會帶來變革。在變革中,在打倒的傳統主義的廢墟上,崛起的也只是“機器”:一切只為了生活的方便。而這正是那個時代藝術的標籤。(極簡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方便”是以“人”為中心的,不考慮“自然”。“方便”不會帶來人與自然的和諧。“方便”可能會犧牲環境;“方便”會讓人願意留在方便的空間裡;“方便”的另一代名詞是“簡化”或“單調”。所以,當方便的空間成了藝術家的桎梏,當“方便”成了藝術指導思想,那也正是藝術有待進化之時。文藝復興讓人文精神發揚光大,但過分崇尚“自然”,注重單純描摹,讓藝術的創造無異於對大自然財產的“查抄”;極力地追求真實,排斥浪漫,那種逼真也往往徒具其形而喪失神韻。(未來主義)

“死亡”其實沒有什麼好哀悼的,它為新生命讓出了空間,這也是“死亡”的道德意義所在。對死亡的“恐懼”,人們追求世俗“名利”和尋求精神“依附”,然而這一切不過是“虛無”和“無意義”。終結一切沒什麼值得難過的,“破壞有時就是創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從所謂的“主流”中解脫出來。(達達主義)

理性是人認知的前提,不合理性會帶來恐懼。所以,不合理性或不合常規的東西會遭到排斥。然而,藝術的發展有時需要“絕聖棄智”。在理性和邏輯的範圍內,任何作品都是可以預期的,而可預期的東西無論如何也難以讓人震撼的。然而,也是令人奇怪的:“未知”雖然能帶來恐懼,但這正是人們好奇和興趣的來源:能夠引導人們去了解它的正是它令人震撼的“未知”。所以,是“真相”而非“真誠”才是藝術的本質需要。(表現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應當為“美”而歡呼!那些令我們神清氣爽的優美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象徵。當然,之所以優美,是因為它們滿足了我們不同的感官需要。我們也會為“永恆的建築”歡呼!能稱之為“永恆”者,是因為那是讓人感覺到“生氣”之所在:“沒有生氣,便是死亡”。色情通常受道德規則約束,但藝術中的色情部分往往最讓人心旌盪漾;色情可以說是人性之永恆需求,當色情與建築結合,那便是建築之生氣所在,震撼力之源頭。(波普藝術)

人性是崇尚自由的,即便有規則,人也經常會越軌而行,由人組成的世界當然也就不總能協調一致地運作。正因為人性的如此特點,藝術世界既有體制和規則是可笑的,所謂的“藝術自律”更與人性背道而馳。藝術需要創造。雖說藝術也提倡“真誠”,但藝術家若為情感和慾望所累,他的真誠就不過是一種“取悅”。眷戀過去,難免模仿,大腦不易形成新的物象,懼怕未來,我們更無法追求“真相”,這就是先鋒派為何提倡“革故鼎新”、“活在當下”的原因了。“我們唯已,壓倒一切;自信,堅定不移;獨特的自我照亮我孤獨前行。”這是那些反傳統、反規則的先鋒派的自畫像。由此,我們似乎也能看出,“隨性而行”有時並不是為了快樂。(先鋒派)

生活可以屬於過去或未來,但藝術只能在當下,“當下”才是活力之源。“活在當下”是一種生活方式,意味著自性的解放,意味著對自我真情實感的關注。那些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那些我們尚未意識到的,那些在夢中才能顯現的,在通常情況下被稱為愚昧和獸性的東西,可能反映了我們真正的需要。然而,雖然原始,但它們正是藝術的本能。(渦旋藝術)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有時是需要通過“離經叛道”的方式來發展。通常,人們在打倒中樹立,但激浪派是把打倒本身當作“樹立”,這種行為確實令人瞠目結舌。然而,這未嘗不是人性的一部分,或者說,條件合適人人都可能是激浪派。激浪派除了“化有為無”,因為它否定一切,也能“無中生有”,打倒了一切,推翻了全部,剩下的就是它認可的。雖然它未免有形式大於內容之嫌,但它多少掀起了藝術改革的洪流,它的反藝術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與藝術的獨特性要求正相契合。(激浪派)

超現實主義也是人性自由的反映,因為它同樣在謀求反抗一切束縛,只不過是藉助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和幻想作為創作背景來實現。所以,它禮讚“想象”,崇尚“思想自由”;批判“邏輯”,抵制“實證”,視“理智”如大敵,認為“夢”也能用於解決人生基本問題。那些幻想中的、潛意識中的東西同樣能夠塑造人,塑造人的藝術個性。如果它們仍受理性約束,心之自由將無法實現,人也無法感受到“純粹的愉悅”;“夢”是介於人“活著”和“死去”的中間狀態,只有在夢中,人才能真正放飛想象的翅膀,這些才是超現實主義反抗傳統束縛的真正原因。(超現實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生活就是藝術,生活中的一切皆可成為藝術的素材,雖然有時一種巧妙的組合、改造,會展現出不一樣的藝術形態,但到底會調動觀者什麼樣的情感還得由觀者自己去感受。比如那滿屋子的動物標本,恐怕動人心者也就那隻還能吆喝一兩聲的烏鴉吧!(環境藝術)

沒有觀念、理念支撐的藝術品無異於贗品;能給帶來震撼和衝擊的東西一定蘊含作品中的觀念和創意。後現代的世界,速度和效率是關鍵詞。人們痴迷高速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今日就是昨天,記憶已經湮滅。網絡時代的到來,那些曾讓人類保持原真性(原創力和真實性)的基本官能和情感已被剝奪殆盡,傳統的藝術對此也已無能為力。不過,概念藝術,雖被人指責為寡情少欲,但在“好的”創意支持下,不僅可以展示創作者的觀念,還可以在不經意間撩起觀者的經驗和情緒,促使他們去思考。藝術的目的有時並不於藝術之本身!(概念藝術)

……(以上諸宣言摘自《宣言》臺詞)

生活在此而言及它物,有時荒謬,有時恰如其分。《宣言》中展現的宣言分佈在一個半世紀的時延內,涉及藝術理念、政治與文化綱領等各領域,經過藝術家的拆解重組構成旁白、自語或呼告;而言語和情境各執一詞的割裂恰是作品的張力所在。

從古至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擁有這麼多改變的無限可能,也從來沒有一段歷史像現在這樣,藝術貶值得如此厲害,在物質和強權面前一文不值。藝術錯位如此嚴重,所以需要讓藝術回到正軌,讓藝術重新獲得新生。因此,藝術需要一紙《宣言》,去正視藝術的尊嚴與價值。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波普主義、達達主義、激浪主義、未來主義……都是一次次人類藝術史上的偉大嘗試,他們不拘一格天馬行空,勇敢地踏過人類精神的廢墟,在新的戰場上插上藝術革新的大旗,即使失敗也雖敗猶榮。

而現在這個時代,看起來物質豐沛資訊發達,網絡化信息化全球化資本化,處處都是所謂冠冕堂皇的發展進步。但實際上只是資本的進步強權的進步,這樣的時代不需要完整獨立強大的個人,不需要標新立異的精神,以及天馬行空超然物外的藝術,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個廉價勞動力,螺絲釘電燈泡一般可有可無,一生被無聊的重複耗盡,鮮活的生命最終淪為毫無存在感的勞動力。而碎片化的網絡時代究竟是在解放個體成全藝術,還是在限制個體毀滅藝術,尚且是一個待解之謎。

人是萬物的尺度,藝術最終還是為人服務。藝術應當來源於人,用於人、滿足人性的需要。

"

鍾江影評

影片簡介: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這是一部無法介紹劇情的電影,“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在劇中飾演了編舞、科學家、股票經紀人、新聞主播、流浪漢等不同角色。她是在午餐時,帶領家人為流行藝術祈禱的傳統母親;在毒品派對上叫喊著強硬運動(stridentism)的紋身朋克黨;在道格瑪95運動中打壓學生創造力的嚴厲教師…連同另9個靈魂一同展現在了《宣言》中。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德國藝術家、電影導演朱利安·羅斯菲爾德自編自導,由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01月23日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2017年05月10日在美國上映。《宣言》表達了對精神根基的渴望,以獨白或畫外音形式出現。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紀藝術家、活動家、導演提出的藝術宣言,涵蓋波普藝術、激浪藝術、達達主義、未來主義、道格瑪95等,試圖探索藝術的本質及其元精神。 “歷史上的藝術宣言能否影響當今社會?”這是電影《宣言》提出的問題。在電影中,凱特·布蘭切特一人飾演了13個角色,原藝術作品本是13個短片,共130分鐘,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的是90分鐘的傳統電影長片版本。

《宣言》首次亮相是以一個包含13塊熒幕的感官裝置的形式, 2015年12月09日出現在澳大利亞影像中心。該裝置藝術引導觀眾在一個巨大的洞穴空間中,目睹一個又一個的熒幕,其中迴盪著布蘭切特的聲音。熒幕上反覆播放著一段10分半鐘的短片。凱特·布蘭切特的旁白貫穿了整個短片,這些語句幾乎全部來自於20世紀的藝術宣言。影片探索了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印象派等諸多年輕、並且有待證明的藝術運動。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在電影《分裂》中也是一人分飾八個角色,演技受到多方好評,而此次凱特·布蘭切特在一部電影中飾演了十三個角色,不知道是否創造了電影史的記錄,《宣言》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9.0,估計大部分打分的都是看了“大魔王”多變到妖的表演後,獻上膝蓋的迷弟迷妹們。坦白的講,《宣言》的逼格極高,受眾並不是大多數普通影迷,這部聖丹斯電影節的開幕作品,一般人想要弄懂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一部有關藝術史和哲學史的電影。它涉及到諸多哲學概念,比如自然主義、無政府主義、存在主義、理性主義、實證主義、反智主義等;也涉及到許多的藝術名詞,比如文藝復興、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先鋒派、激浪派、概念藝術等。重要的是,它還提到人性、本能和潛意識。然而,它的“醉翁之意”又好像不在藝術史或藝術哲學,因為在陳述事實的同時,它在不斷地進行價值判斷,分明是在引導觀影者認同《宣言》對藝術的看法和態度。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的旭日正待破曉!人是有意志的動物,這必然會帶來變革。在變革中,在打倒的傳統主義的廢墟上,崛起的也只是“機器”:一切只為了生活的方便。而這正是那個時代藝術的標籤。(極簡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方便”是以“人”為中心的,不考慮“自然”。“方便”不會帶來人與自然的和諧。“方便”可能會犧牲環境;“方便”會讓人願意留在方便的空間裡;“方便”的另一代名詞是“簡化”或“單調”。所以,當方便的空間成了藝術家的桎梏,當“方便”成了藝術指導思想,那也正是藝術有待進化之時。文藝復興讓人文精神發揚光大,但過分崇尚“自然”,注重單純描摹,讓藝術的創造無異於對大自然財產的“查抄”;極力地追求真實,排斥浪漫,那種逼真也往往徒具其形而喪失神韻。(未來主義)

“死亡”其實沒有什麼好哀悼的,它為新生命讓出了空間,這也是“死亡”的道德意義所在。對死亡的“恐懼”,人們追求世俗“名利”和尋求精神“依附”,然而這一切不過是“虛無”和“無意義”。終結一切沒什麼值得難過的,“破壞有時就是創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從所謂的“主流”中解脫出來。(達達主義)

理性是人認知的前提,不合理性會帶來恐懼。所以,不合理性或不合常規的東西會遭到排斥。然而,藝術的發展有時需要“絕聖棄智”。在理性和邏輯的範圍內,任何作品都是可以預期的,而可預期的東西無論如何也難以讓人震撼的。然而,也是令人奇怪的:“未知”雖然能帶來恐懼,但這正是人們好奇和興趣的來源:能夠引導人們去了解它的正是它令人震撼的“未知”。所以,是“真相”而非“真誠”才是藝術的本質需要。(表現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應當為“美”而歡呼!那些令我們神清氣爽的優美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象徵。當然,之所以優美,是因為它們滿足了我們不同的感官需要。我們也會為“永恆的建築”歡呼!能稱之為“永恆”者,是因為那是讓人感覺到“生氣”之所在:“沒有生氣,便是死亡”。色情通常受道德規則約束,但藝術中的色情部分往往最讓人心旌盪漾;色情可以說是人性之永恆需求,當色情與建築結合,那便是建築之生氣所在,震撼力之源頭。(波普藝術)

人性是崇尚自由的,即便有規則,人也經常會越軌而行,由人組成的世界當然也就不總能協調一致地運作。正因為人性的如此特點,藝術世界既有體制和規則是可笑的,所謂的“藝術自律”更與人性背道而馳。藝術需要創造。雖說藝術也提倡“真誠”,但藝術家若為情感和慾望所累,他的真誠就不過是一種“取悅”。眷戀過去,難免模仿,大腦不易形成新的物象,懼怕未來,我們更無法追求“真相”,這就是先鋒派為何提倡“革故鼎新”、“活在當下”的原因了。“我們唯已,壓倒一切;自信,堅定不移;獨特的自我照亮我孤獨前行。”這是那些反傳統、反規則的先鋒派的自畫像。由此,我們似乎也能看出,“隨性而行”有時並不是為了快樂。(先鋒派)

生活可以屬於過去或未來,但藝術只能在當下,“當下”才是活力之源。“活在當下”是一種生活方式,意味著自性的解放,意味著對自我真情實感的關注。那些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那些我們尚未意識到的,那些在夢中才能顯現的,在通常情況下被稱為愚昧和獸性的東西,可能反映了我們真正的需要。然而,雖然原始,但它們正是藝術的本能。(渦旋藝術)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有時是需要通過“離經叛道”的方式來發展。通常,人們在打倒中樹立,但激浪派是把打倒本身當作“樹立”,這種行為確實令人瞠目結舌。然而,這未嘗不是人性的一部分,或者說,條件合適人人都可能是激浪派。激浪派除了“化有為無”,因為它否定一切,也能“無中生有”,打倒了一切,推翻了全部,剩下的就是它認可的。雖然它未免有形式大於內容之嫌,但它多少掀起了藝術改革的洪流,它的反藝術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與藝術的獨特性要求正相契合。(激浪派)

超現實主義也是人性自由的反映,因為它同樣在謀求反抗一切束縛,只不過是藉助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和幻想作為創作背景來實現。所以,它禮讚“想象”,崇尚“思想自由”;批判“邏輯”,抵制“實證”,視“理智”如大敵,認為“夢”也能用於解決人生基本問題。那些幻想中的、潛意識中的東西同樣能夠塑造人,塑造人的藝術個性。如果它們仍受理性約束,心之自由將無法實現,人也無法感受到“純粹的愉悅”;“夢”是介於人“活著”和“死去”的中間狀態,只有在夢中,人才能真正放飛想象的翅膀,這些才是超現實主義反抗傳統束縛的真正原因。(超現實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生活就是藝術,生活中的一切皆可成為藝術的素材,雖然有時一種巧妙的組合、改造,會展現出不一樣的藝術形態,但到底會調動觀者什麼樣的情感還得由觀者自己去感受。比如那滿屋子的動物標本,恐怕動人心者也就那隻還能吆喝一兩聲的烏鴉吧!(環境藝術)

沒有觀念、理念支撐的藝術品無異於贗品;能給帶來震撼和衝擊的東西一定蘊含作品中的觀念和創意。後現代的世界,速度和效率是關鍵詞。人們痴迷高速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今日就是昨天,記憶已經湮滅。網絡時代的到來,那些曾讓人類保持原真性(原創力和真實性)的基本官能和情感已被剝奪殆盡,傳統的藝術對此也已無能為力。不過,概念藝術,雖被人指責為寡情少欲,但在“好的”創意支持下,不僅可以展示創作者的觀念,還可以在不經意間撩起觀者的經驗和情緒,促使他們去思考。藝術的目的有時並不於藝術之本身!(概念藝術)

……(以上諸宣言摘自《宣言》臺詞)

生活在此而言及它物,有時荒謬,有時恰如其分。《宣言》中展現的宣言分佈在一個半世紀的時延內,涉及藝術理念、政治與文化綱領等各領域,經過藝術家的拆解重組構成旁白、自語或呼告;而言語和情境各執一詞的割裂恰是作品的張力所在。

從古至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擁有這麼多改變的無限可能,也從來沒有一段歷史像現在這樣,藝術貶值得如此厲害,在物質和強權面前一文不值。藝術錯位如此嚴重,所以需要讓藝術回到正軌,讓藝術重新獲得新生。因此,藝術需要一紙《宣言》,去正視藝術的尊嚴與價值。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波普主義、達達主義、激浪主義、未來主義……都是一次次人類藝術史上的偉大嘗試,他們不拘一格天馬行空,勇敢地踏過人類精神的廢墟,在新的戰場上插上藝術革新的大旗,即使失敗也雖敗猶榮。

而現在這個時代,看起來物質豐沛資訊發達,網絡化信息化全球化資本化,處處都是所謂冠冕堂皇的發展進步。但實際上只是資本的進步強權的進步,這樣的時代不需要完整獨立強大的個人,不需要標新立異的精神,以及天馬行空超然物外的藝術,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個廉價勞動力,螺絲釘電燈泡一般可有可無,一生被無聊的重複耗盡,鮮活的生命最終淪為毫無存在感的勞動力。而碎片化的網絡時代究竟是在解放個體成全藝術,還是在限制個體毀滅藝術,尚且是一個待解之謎。

人是萬物的尺度,藝術最終還是為人服務。藝術應當來源於人,用於人、滿足人性的需要。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每個人的一生所擁有的觀念,都是一場藝術的流放,激勵著人們真實生長,很少有人進入他們的生活,因為彼此顧念太深,又各抒己見。我本就是一個不願寒顫之人,來源複雜,你又何苦將我淡化,歸於簡易。

與其說《宣言》是一篇電影,倒不如說是一場生活短篇藝術,貼近生活,卻又勝過生活。讓人不禁覺得,一個人的苦難,極易被忽略卻又在某一時刻被人記起,矛盾與糾結的綜合,本就是人類意識的一種自我流放。擺脫了束縛,才能創造更新,如若給自己設限,則變相給自己栓入一個牢籠。

"

鍾江影評

影片簡介: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這是一部無法介紹劇情的電影,“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在劇中飾演了編舞、科學家、股票經紀人、新聞主播、流浪漢等不同角色。她是在午餐時,帶領家人為流行藝術祈禱的傳統母親;在毒品派對上叫喊著強硬運動(stridentism)的紋身朋克黨;在道格瑪95運動中打壓學生創造力的嚴厲教師…連同另9個靈魂一同展現在了《宣言》中。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德國藝術家、電影導演朱利安·羅斯菲爾德自編自導,由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01月23日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2017年05月10日在美國上映。《宣言》表達了對精神根基的渴望,以獨白或畫外音形式出現。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紀藝術家、活動家、導演提出的藝術宣言,涵蓋波普藝術、激浪藝術、達達主義、未來主義、道格瑪95等,試圖探索藝術的本質及其元精神。 “歷史上的藝術宣言能否影響當今社會?”這是電影《宣言》提出的問題。在電影中,凱特·布蘭切特一人飾演了13個角色,原藝術作品本是13個短片,共130分鐘,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的是90分鐘的傳統電影長片版本。

《宣言》首次亮相是以一個包含13塊熒幕的感官裝置的形式, 2015年12月09日出現在澳大利亞影像中心。該裝置藝術引導觀眾在一個巨大的洞穴空間中,目睹一個又一個的熒幕,其中迴盪著布蘭切特的聲音。熒幕上反覆播放著一段10分半鐘的短片。凱特·布蘭切特的旁白貫穿了整個短片,這些語句幾乎全部來自於20世紀的藝術宣言。影片探索了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印象派等諸多年輕、並且有待證明的藝術運動。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在電影《分裂》中也是一人分飾八個角色,演技受到多方好評,而此次凱特·布蘭切特在一部電影中飾演了十三個角色,不知道是否創造了電影史的記錄,《宣言》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9.0,估計大部分打分的都是看了“大魔王”多變到妖的表演後,獻上膝蓋的迷弟迷妹們。坦白的講,《宣言》的逼格極高,受眾並不是大多數普通影迷,這部聖丹斯電影節的開幕作品,一般人想要弄懂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一部有關藝術史和哲學史的電影。它涉及到諸多哲學概念,比如自然主義、無政府主義、存在主義、理性主義、實證主義、反智主義等;也涉及到許多的藝術名詞,比如文藝復興、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先鋒派、激浪派、概念藝術等。重要的是,它還提到人性、本能和潛意識。然而,它的“醉翁之意”又好像不在藝術史或藝術哲學,因為在陳述事實的同時,它在不斷地進行價值判斷,分明是在引導觀影者認同《宣言》對藝術的看法和態度。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的旭日正待破曉!人是有意志的動物,這必然會帶來變革。在變革中,在打倒的傳統主義的廢墟上,崛起的也只是“機器”:一切只為了生活的方便。而這正是那個時代藝術的標籤。(極簡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方便”是以“人”為中心的,不考慮“自然”。“方便”不會帶來人與自然的和諧。“方便”可能會犧牲環境;“方便”會讓人願意留在方便的空間裡;“方便”的另一代名詞是“簡化”或“單調”。所以,當方便的空間成了藝術家的桎梏,當“方便”成了藝術指導思想,那也正是藝術有待進化之時。文藝復興讓人文精神發揚光大,但過分崇尚“自然”,注重單純描摹,讓藝術的創造無異於對大自然財產的“查抄”;極力地追求真實,排斥浪漫,那種逼真也往往徒具其形而喪失神韻。(未來主義)

“死亡”其實沒有什麼好哀悼的,它為新生命讓出了空間,這也是“死亡”的道德意義所在。對死亡的“恐懼”,人們追求世俗“名利”和尋求精神“依附”,然而這一切不過是“虛無”和“無意義”。終結一切沒什麼值得難過的,“破壞有時就是創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從所謂的“主流”中解脫出來。(達達主義)

理性是人認知的前提,不合理性會帶來恐懼。所以,不合理性或不合常規的東西會遭到排斥。然而,藝術的發展有時需要“絕聖棄智”。在理性和邏輯的範圍內,任何作品都是可以預期的,而可預期的東西無論如何也難以讓人震撼的。然而,也是令人奇怪的:“未知”雖然能帶來恐懼,但這正是人們好奇和興趣的來源:能夠引導人們去了解它的正是它令人震撼的“未知”。所以,是“真相”而非“真誠”才是藝術的本質需要。(表現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應當為“美”而歡呼!那些令我們神清氣爽的優美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象徵。當然,之所以優美,是因為它們滿足了我們不同的感官需要。我們也會為“永恆的建築”歡呼!能稱之為“永恆”者,是因為那是讓人感覺到“生氣”之所在:“沒有生氣,便是死亡”。色情通常受道德規則約束,但藝術中的色情部分往往最讓人心旌盪漾;色情可以說是人性之永恆需求,當色情與建築結合,那便是建築之生氣所在,震撼力之源頭。(波普藝術)

人性是崇尚自由的,即便有規則,人也經常會越軌而行,由人組成的世界當然也就不總能協調一致地運作。正因為人性的如此特點,藝術世界既有體制和規則是可笑的,所謂的“藝術自律”更與人性背道而馳。藝術需要創造。雖說藝術也提倡“真誠”,但藝術家若為情感和慾望所累,他的真誠就不過是一種“取悅”。眷戀過去,難免模仿,大腦不易形成新的物象,懼怕未來,我們更無法追求“真相”,這就是先鋒派為何提倡“革故鼎新”、“活在當下”的原因了。“我們唯已,壓倒一切;自信,堅定不移;獨特的自我照亮我孤獨前行。”這是那些反傳統、反規則的先鋒派的自畫像。由此,我們似乎也能看出,“隨性而行”有時並不是為了快樂。(先鋒派)

生活可以屬於過去或未來,但藝術只能在當下,“當下”才是活力之源。“活在當下”是一種生活方式,意味著自性的解放,意味著對自我真情實感的關注。那些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那些我們尚未意識到的,那些在夢中才能顯現的,在通常情況下被稱為愚昧和獸性的東西,可能反映了我們真正的需要。然而,雖然原始,但它們正是藝術的本能。(渦旋藝術)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有時是需要通過“離經叛道”的方式來發展。通常,人們在打倒中樹立,但激浪派是把打倒本身當作“樹立”,這種行為確實令人瞠目結舌。然而,這未嘗不是人性的一部分,或者說,條件合適人人都可能是激浪派。激浪派除了“化有為無”,因為它否定一切,也能“無中生有”,打倒了一切,推翻了全部,剩下的就是它認可的。雖然它未免有形式大於內容之嫌,但它多少掀起了藝術改革的洪流,它的反藝術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與藝術的獨特性要求正相契合。(激浪派)

超現實主義也是人性自由的反映,因為它同樣在謀求反抗一切束縛,只不過是藉助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和幻想作為創作背景來實現。所以,它禮讚“想象”,崇尚“思想自由”;批判“邏輯”,抵制“實證”,視“理智”如大敵,認為“夢”也能用於解決人生基本問題。那些幻想中的、潛意識中的東西同樣能夠塑造人,塑造人的藝術個性。如果它們仍受理性約束,心之自由將無法實現,人也無法感受到“純粹的愉悅”;“夢”是介於人“活著”和“死去”的中間狀態,只有在夢中,人才能真正放飛想象的翅膀,這些才是超現實主義反抗傳統束縛的真正原因。(超現實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生活就是藝術,生活中的一切皆可成為藝術的素材,雖然有時一種巧妙的組合、改造,會展現出不一樣的藝術形態,但到底會調動觀者什麼樣的情感還得由觀者自己去感受。比如那滿屋子的動物標本,恐怕動人心者也就那隻還能吆喝一兩聲的烏鴉吧!(環境藝術)

沒有觀念、理念支撐的藝術品無異於贗品;能給帶來震撼和衝擊的東西一定蘊含作品中的觀念和創意。後現代的世界,速度和效率是關鍵詞。人們痴迷高速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今日就是昨天,記憶已經湮滅。網絡時代的到來,那些曾讓人類保持原真性(原創力和真實性)的基本官能和情感已被剝奪殆盡,傳統的藝術對此也已無能為力。不過,概念藝術,雖被人指責為寡情少欲,但在“好的”創意支持下,不僅可以展示創作者的觀念,還可以在不經意間撩起觀者的經驗和情緒,促使他們去思考。藝術的目的有時並不於藝術之本身!(概念藝術)

……(以上諸宣言摘自《宣言》臺詞)

生活在此而言及它物,有時荒謬,有時恰如其分。《宣言》中展現的宣言分佈在一個半世紀的時延內,涉及藝術理念、政治與文化綱領等各領域,經過藝術家的拆解重組構成旁白、自語或呼告;而言語和情境各執一詞的割裂恰是作品的張力所在。

從古至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擁有這麼多改變的無限可能,也從來沒有一段歷史像現在這樣,藝術貶值得如此厲害,在物質和強權面前一文不值。藝術錯位如此嚴重,所以需要讓藝術回到正軌,讓藝術重新獲得新生。因此,藝術需要一紙《宣言》,去正視藝術的尊嚴與價值。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波普主義、達達主義、激浪主義、未來主義……都是一次次人類藝術史上的偉大嘗試,他們不拘一格天馬行空,勇敢地踏過人類精神的廢墟,在新的戰場上插上藝術革新的大旗,即使失敗也雖敗猶榮。

而現在這個時代,看起來物質豐沛資訊發達,網絡化信息化全球化資本化,處處都是所謂冠冕堂皇的發展進步。但實際上只是資本的進步強權的進步,這樣的時代不需要完整獨立強大的個人,不需要標新立異的精神,以及天馬行空超然物外的藝術,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個廉價勞動力,螺絲釘電燈泡一般可有可無,一生被無聊的重複耗盡,鮮活的生命最終淪為毫無存在感的勞動力。而碎片化的網絡時代究竟是在解放個體成全藝術,還是在限制個體毀滅藝術,尚且是一個待解之謎。

人是萬物的尺度,藝術最終還是為人服務。藝術應當來源於人,用於人、滿足人性的需要。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每個人的一生所擁有的觀念,都是一場藝術的流放,激勵著人們真實生長,很少有人進入他們的生活,因為彼此顧念太深,又各抒己見。我本就是一個不願寒顫之人,來源複雜,你又何苦將我淡化,歸於簡易。

與其說《宣言》是一篇電影,倒不如說是一場生活短篇藝術,貼近生活,卻又勝過生活。讓人不禁覺得,一個人的苦難,極易被忽略卻又在某一時刻被人記起,矛盾與糾結的綜合,本就是人類意識的一種自我流放。擺脫了束縛,才能創造更新,如若給自己設限,則變相給自己栓入一個牢籠。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不僅要改變藝術界,它旨在改變全世界。我們在世界中尋找自我,向世界呼喊出自己內心的不安,我們要重現狂飆突進的時代。”

---《宣言》導演朱利安·羅斯菲爾德

藝術的發展需要無拘無束,不僅在觀念的世界裡,也在現實的環境中。以電影創作為例,我們應當有的態度是什麼:反智,反規則,反個人品味,還是乾脆,反一切電影課上提到的“我們應當……”?真諦帶來啟迪!電影的“真諦”離不開虛構、想象和風格化。

“我一無所有,我在和一切戰鬥,我不知所終,我向一切宣戰!”不知這能否概括歷史上藝術反抗者的風骨,但它確是是我們應秉守的《宣言》

"

鍾江影評

影片簡介: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這是一部無法介紹劇情的電影,“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在劇中飾演了編舞、科學家、股票經紀人、新聞主播、流浪漢等不同角色。她是在午餐時,帶領家人為流行藝術祈禱的傳統母親;在毒品派對上叫喊著強硬運動(stridentism)的紋身朋克黨;在道格瑪95運動中打壓學生創造力的嚴厲教師…連同另9個靈魂一同展現在了《宣言》中。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德國藝術家、電影導演朱利安·羅斯菲爾德自編自導,由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01月23日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2017年05月10日在美國上映。《宣言》表達了對精神根基的渴望,以獨白或畫外音形式出現。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紀藝術家、活動家、導演提出的藝術宣言,涵蓋波普藝術、激浪藝術、達達主義、未來主義、道格瑪95等,試圖探索藝術的本質及其元精神。 “歷史上的藝術宣言能否影響當今社會?”這是電影《宣言》提出的問題。在電影中,凱特·布蘭切特一人飾演了13個角色,原藝術作品本是13個短片,共130分鐘,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的是90分鐘的傳統電影長片版本。

《宣言》首次亮相是以一個包含13塊熒幕的感官裝置的形式, 2015年12月09日出現在澳大利亞影像中心。該裝置藝術引導觀眾在一個巨大的洞穴空間中,目睹一個又一個的熒幕,其中迴盪著布蘭切特的聲音。熒幕上反覆播放著一段10分半鐘的短片。凱特·布蘭切特的旁白貫穿了整個短片,這些語句幾乎全部來自於20世紀的藝術宣言。影片探索了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印象派等諸多年輕、並且有待證明的藝術運動。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在電影《分裂》中也是一人分飾八個角色,演技受到多方好評,而此次凱特·布蘭切特在一部電影中飾演了十三個角色,不知道是否創造了電影史的記錄,《宣言》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9.0,估計大部分打分的都是看了“大魔王”多變到妖的表演後,獻上膝蓋的迷弟迷妹們。坦白的講,《宣言》的逼格極高,受眾並不是大多數普通影迷,這部聖丹斯電影節的開幕作品,一般人想要弄懂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一部有關藝術史和哲學史的電影。它涉及到諸多哲學概念,比如自然主義、無政府主義、存在主義、理性主義、實證主義、反智主義等;也涉及到許多的藝術名詞,比如文藝復興、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先鋒派、激浪派、概念藝術等。重要的是,它還提到人性、本能和潛意識。然而,它的“醉翁之意”又好像不在藝術史或藝術哲學,因為在陳述事實的同時,它在不斷地進行價值判斷,分明是在引導觀影者認同《宣言》對藝術的看法和態度。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的旭日正待破曉!人是有意志的動物,這必然會帶來變革。在變革中,在打倒的傳統主義的廢墟上,崛起的也只是“機器”:一切只為了生活的方便。而這正是那個時代藝術的標籤。(極簡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方便”是以“人”為中心的,不考慮“自然”。“方便”不會帶來人與自然的和諧。“方便”可能會犧牲環境;“方便”會讓人願意留在方便的空間裡;“方便”的另一代名詞是“簡化”或“單調”。所以,當方便的空間成了藝術家的桎梏,當“方便”成了藝術指導思想,那也正是藝術有待進化之時。文藝復興讓人文精神發揚光大,但過分崇尚“自然”,注重單純描摹,讓藝術的創造無異於對大自然財產的“查抄”;極力地追求真實,排斥浪漫,那種逼真也往往徒具其形而喪失神韻。(未來主義)

“死亡”其實沒有什麼好哀悼的,它為新生命讓出了空間,這也是“死亡”的道德意義所在。對死亡的“恐懼”,人們追求世俗“名利”和尋求精神“依附”,然而這一切不過是“虛無”和“無意義”。終結一切沒什麼值得難過的,“破壞有時就是創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從所謂的“主流”中解脫出來。(達達主義)

理性是人認知的前提,不合理性會帶來恐懼。所以,不合理性或不合常規的東西會遭到排斥。然而,藝術的發展有時需要“絕聖棄智”。在理性和邏輯的範圍內,任何作品都是可以預期的,而可預期的東西無論如何也難以讓人震撼的。然而,也是令人奇怪的:“未知”雖然能帶來恐懼,但這正是人們好奇和興趣的來源:能夠引導人們去了解它的正是它令人震撼的“未知”。所以,是“真相”而非“真誠”才是藝術的本質需要。(表現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應當為“美”而歡呼!那些令我們神清氣爽的優美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象徵。當然,之所以優美,是因為它們滿足了我們不同的感官需要。我們也會為“永恆的建築”歡呼!能稱之為“永恆”者,是因為那是讓人感覺到“生氣”之所在:“沒有生氣,便是死亡”。色情通常受道德規則約束,但藝術中的色情部分往往最讓人心旌盪漾;色情可以說是人性之永恆需求,當色情與建築結合,那便是建築之生氣所在,震撼力之源頭。(波普藝術)

人性是崇尚自由的,即便有規則,人也經常會越軌而行,由人組成的世界當然也就不總能協調一致地運作。正因為人性的如此特點,藝術世界既有體制和規則是可笑的,所謂的“藝術自律”更與人性背道而馳。藝術需要創造。雖說藝術也提倡“真誠”,但藝術家若為情感和慾望所累,他的真誠就不過是一種“取悅”。眷戀過去,難免模仿,大腦不易形成新的物象,懼怕未來,我們更無法追求“真相”,這就是先鋒派為何提倡“革故鼎新”、“活在當下”的原因了。“我們唯已,壓倒一切;自信,堅定不移;獨特的自我照亮我孤獨前行。”這是那些反傳統、反規則的先鋒派的自畫像。由此,我們似乎也能看出,“隨性而行”有時並不是為了快樂。(先鋒派)

生活可以屬於過去或未來,但藝術只能在當下,“當下”才是活力之源。“活在當下”是一種生活方式,意味著自性的解放,意味著對自我真情實感的關注。那些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那些我們尚未意識到的,那些在夢中才能顯現的,在通常情況下被稱為愚昧和獸性的東西,可能反映了我們真正的需要。然而,雖然原始,但它們正是藝術的本能。(渦旋藝術)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有時是需要通過“離經叛道”的方式來發展。通常,人們在打倒中樹立,但激浪派是把打倒本身當作“樹立”,這種行為確實令人瞠目結舌。然而,這未嘗不是人性的一部分,或者說,條件合適人人都可能是激浪派。激浪派除了“化有為無”,因為它否定一切,也能“無中生有”,打倒了一切,推翻了全部,剩下的就是它認可的。雖然它未免有形式大於內容之嫌,但它多少掀起了藝術改革的洪流,它的反藝術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與藝術的獨特性要求正相契合。(激浪派)

超現實主義也是人性自由的反映,因為它同樣在謀求反抗一切束縛,只不過是藉助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和幻想作為創作背景來實現。所以,它禮讚“想象”,崇尚“思想自由”;批判“邏輯”,抵制“實證”,視“理智”如大敵,認為“夢”也能用於解決人生基本問題。那些幻想中的、潛意識中的東西同樣能夠塑造人,塑造人的藝術個性。如果它們仍受理性約束,心之自由將無法實現,人也無法感受到“純粹的愉悅”;“夢”是介於人“活著”和“死去”的中間狀態,只有在夢中,人才能真正放飛想象的翅膀,這些才是超現實主義反抗傳統束縛的真正原因。(超現實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生活就是藝術,生活中的一切皆可成為藝術的素材,雖然有時一種巧妙的組合、改造,會展現出不一樣的藝術形態,但到底會調動觀者什麼樣的情感還得由觀者自己去感受。比如那滿屋子的動物標本,恐怕動人心者也就那隻還能吆喝一兩聲的烏鴉吧!(環境藝術)

沒有觀念、理念支撐的藝術品無異於贗品;能給帶來震撼和衝擊的東西一定蘊含作品中的觀念和創意。後現代的世界,速度和效率是關鍵詞。人們痴迷高速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今日就是昨天,記憶已經湮滅。網絡時代的到來,那些曾讓人類保持原真性(原創力和真實性)的基本官能和情感已被剝奪殆盡,傳統的藝術對此也已無能為力。不過,概念藝術,雖被人指責為寡情少欲,但在“好的”創意支持下,不僅可以展示創作者的觀念,還可以在不經意間撩起觀者的經驗和情緒,促使他們去思考。藝術的目的有時並不於藝術之本身!(概念藝術)

……(以上諸宣言摘自《宣言》臺詞)

生活在此而言及它物,有時荒謬,有時恰如其分。《宣言》中展現的宣言分佈在一個半世紀的時延內,涉及藝術理念、政治與文化綱領等各領域,經過藝術家的拆解重組構成旁白、自語或呼告;而言語和情境各執一詞的割裂恰是作品的張力所在。

從古至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擁有這麼多改變的無限可能,也從來沒有一段歷史像現在這樣,藝術貶值得如此厲害,在物質和強權面前一文不值。藝術錯位如此嚴重,所以需要讓藝術回到正軌,讓藝術重新獲得新生。因此,藝術需要一紙《宣言》,去正視藝術的尊嚴與價值。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波普主義、達達主義、激浪主義、未來主義……都是一次次人類藝術史上的偉大嘗試,他們不拘一格天馬行空,勇敢地踏過人類精神的廢墟,在新的戰場上插上藝術革新的大旗,即使失敗也雖敗猶榮。

而現在這個時代,看起來物質豐沛資訊發達,網絡化信息化全球化資本化,處處都是所謂冠冕堂皇的發展進步。但實際上只是資本的進步強權的進步,這樣的時代不需要完整獨立強大的個人,不需要標新立異的精神,以及天馬行空超然物外的藝術,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個廉價勞動力,螺絲釘電燈泡一般可有可無,一生被無聊的重複耗盡,鮮活的生命最終淪為毫無存在感的勞動力。而碎片化的網絡時代究竟是在解放個體成全藝術,還是在限制個體毀滅藝術,尚且是一個待解之謎。

人是萬物的尺度,藝術最終還是為人服務。藝術應當來源於人,用於人、滿足人性的需要。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每個人的一生所擁有的觀念,都是一場藝術的流放,激勵著人們真實生長,很少有人進入他們的生活,因為彼此顧念太深,又各抒己見。我本就是一個不願寒顫之人,來源複雜,你又何苦將我淡化,歸於簡易。

與其說《宣言》是一篇電影,倒不如說是一場生活短篇藝術,貼近生活,卻又勝過生活。讓人不禁覺得,一個人的苦難,極易被忽略卻又在某一時刻被人記起,矛盾與糾結的綜合,本就是人類意識的一種自我流放。擺脫了束縛,才能創造更新,如若給自己設限,則變相給自己栓入一個牢籠。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不僅要改變藝術界,它旨在改變全世界。我們在世界中尋找自我,向世界呼喊出自己內心的不安,我們要重現狂飆突進的時代。”

---《宣言》導演朱利安·羅斯菲爾德

藝術的發展需要無拘無束,不僅在觀念的世界裡,也在現實的環境中。以電影創作為例,我們應當有的態度是什麼:反智,反規則,反個人品味,還是乾脆,反一切電影課上提到的“我們應當……”?真諦帶來啟迪!電影的“真諦”離不開虛構、想象和風格化。

“我一無所有,我在和一切戰鬥,我不知所終,我向一切宣戰!”不知這能否概括歷史上藝術反抗者的風骨,但它確是是我們應秉守的《宣言》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

鍾江影評

影片簡介: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這是一部無法介紹劇情的電影,“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在劇中飾演了編舞、科學家、股票經紀人、新聞主播、流浪漢等不同角色。她是在午餐時,帶領家人為流行藝術祈禱的傳統母親;在毒品派對上叫喊著強硬運動(stridentism)的紋身朋克黨;在道格瑪95運動中打壓學生創造力的嚴厲教師…連同另9個靈魂一同展現在了《宣言》中。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德國藝術家、電影導演朱利安·羅斯菲爾德自編自導,由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01月23日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2017年05月10日在美國上映。《宣言》表達了對精神根基的渴望,以獨白或畫外音形式出現。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紀藝術家、活動家、導演提出的藝術宣言,涵蓋波普藝術、激浪藝術、達達主義、未來主義、道格瑪95等,試圖探索藝術的本質及其元精神。 “歷史上的藝術宣言能否影響當今社會?”這是電影《宣言》提出的問題。在電影中,凱特·布蘭切特一人飾演了13個角色,原藝術作品本是13個短片,共130分鐘,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的是90分鐘的傳統電影長片版本。

《宣言》首次亮相是以一個包含13塊熒幕的感官裝置的形式, 2015年12月09日出現在澳大利亞影像中心。該裝置藝術引導觀眾在一個巨大的洞穴空間中,目睹一個又一個的熒幕,其中迴盪著布蘭切特的聲音。熒幕上反覆播放著一段10分半鐘的短片。凱特·布蘭切特的旁白貫穿了整個短片,這些語句幾乎全部來自於20世紀的藝術宣言。影片探索了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印象派等諸多年輕、並且有待證明的藝術運動。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在電影《分裂》中也是一人分飾八個角色,演技受到多方好評,而此次凱特·布蘭切特在一部電影中飾演了十三個角色,不知道是否創造了電影史的記錄,《宣言》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9.0,估計大部分打分的都是看了“大魔王”多變到妖的表演後,獻上膝蓋的迷弟迷妹們。坦白的講,《宣言》的逼格極高,受眾並不是大多數普通影迷,這部聖丹斯電影節的開幕作品,一般人想要弄懂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一部有關藝術史和哲學史的電影。它涉及到諸多哲學概念,比如自然主義、無政府主義、存在主義、理性主義、實證主義、反智主義等;也涉及到許多的藝術名詞,比如文藝復興、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先鋒派、激浪派、概念藝術等。重要的是,它還提到人性、本能和潛意識。然而,它的“醉翁之意”又好像不在藝術史或藝術哲學,因為在陳述事實的同時,它在不斷地進行價值判斷,分明是在引導觀影者認同《宣言》對藝術的看法和態度。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的旭日正待破曉!人是有意志的動物,這必然會帶來變革。在變革中,在打倒的傳統主義的廢墟上,崛起的也只是“機器”:一切只為了生活的方便。而這正是那個時代藝術的標籤。(極簡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方便”是以“人”為中心的,不考慮“自然”。“方便”不會帶來人與自然的和諧。“方便”可能會犧牲環境;“方便”會讓人願意留在方便的空間裡;“方便”的另一代名詞是“簡化”或“單調”。所以,當方便的空間成了藝術家的桎梏,當“方便”成了藝術指導思想,那也正是藝術有待進化之時。文藝復興讓人文精神發揚光大,但過分崇尚“自然”,注重單純描摹,讓藝術的創造無異於對大自然財產的“查抄”;極力地追求真實,排斥浪漫,那種逼真也往往徒具其形而喪失神韻。(未來主義)

“死亡”其實沒有什麼好哀悼的,它為新生命讓出了空間,這也是“死亡”的道德意義所在。對死亡的“恐懼”,人們追求世俗“名利”和尋求精神“依附”,然而這一切不過是“虛無”和“無意義”。終結一切沒什麼值得難過的,“破壞有時就是創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從所謂的“主流”中解脫出來。(達達主義)

理性是人認知的前提,不合理性會帶來恐懼。所以,不合理性或不合常規的東西會遭到排斥。然而,藝術的發展有時需要“絕聖棄智”。在理性和邏輯的範圍內,任何作品都是可以預期的,而可預期的東西無論如何也難以讓人震撼的。然而,也是令人奇怪的:“未知”雖然能帶來恐懼,但這正是人們好奇和興趣的來源:能夠引導人們去了解它的正是它令人震撼的“未知”。所以,是“真相”而非“真誠”才是藝術的本質需要。(表現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應當為“美”而歡呼!那些令我們神清氣爽的優美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象徵。當然,之所以優美,是因為它們滿足了我們不同的感官需要。我們也會為“永恆的建築”歡呼!能稱之為“永恆”者,是因為那是讓人感覺到“生氣”之所在:“沒有生氣,便是死亡”。色情通常受道德規則約束,但藝術中的色情部分往往最讓人心旌盪漾;色情可以說是人性之永恆需求,當色情與建築結合,那便是建築之生氣所在,震撼力之源頭。(波普藝術)

人性是崇尚自由的,即便有規則,人也經常會越軌而行,由人組成的世界當然也就不總能協調一致地運作。正因為人性的如此特點,藝術世界既有體制和規則是可笑的,所謂的“藝術自律”更與人性背道而馳。藝術需要創造。雖說藝術也提倡“真誠”,但藝術家若為情感和慾望所累,他的真誠就不過是一種“取悅”。眷戀過去,難免模仿,大腦不易形成新的物象,懼怕未來,我們更無法追求“真相”,這就是先鋒派為何提倡“革故鼎新”、“活在當下”的原因了。“我們唯已,壓倒一切;自信,堅定不移;獨特的自我照亮我孤獨前行。”這是那些反傳統、反規則的先鋒派的自畫像。由此,我們似乎也能看出,“隨性而行”有時並不是為了快樂。(先鋒派)

生活可以屬於過去或未來,但藝術只能在當下,“當下”才是活力之源。“活在當下”是一種生活方式,意味著自性的解放,意味著對自我真情實感的關注。那些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那些我們尚未意識到的,那些在夢中才能顯現的,在通常情況下被稱為愚昧和獸性的東西,可能反映了我們真正的需要。然而,雖然原始,但它們正是藝術的本能。(渦旋藝術)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有時是需要通過“離經叛道”的方式來發展。通常,人們在打倒中樹立,但激浪派是把打倒本身當作“樹立”,這種行為確實令人瞠目結舌。然而,這未嘗不是人性的一部分,或者說,條件合適人人都可能是激浪派。激浪派除了“化有為無”,因為它否定一切,也能“無中生有”,打倒了一切,推翻了全部,剩下的就是它認可的。雖然它未免有形式大於內容之嫌,但它多少掀起了藝術改革的洪流,它的反藝術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與藝術的獨特性要求正相契合。(激浪派)

超現實主義也是人性自由的反映,因為它同樣在謀求反抗一切束縛,只不過是藉助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和幻想作為創作背景來實現。所以,它禮讚“想象”,崇尚“思想自由”;批判“邏輯”,抵制“實證”,視“理智”如大敵,認為“夢”也能用於解決人生基本問題。那些幻想中的、潛意識中的東西同樣能夠塑造人,塑造人的藝術個性。如果它們仍受理性約束,心之自由將無法實現,人也無法感受到“純粹的愉悅”;“夢”是介於人“活著”和“死去”的中間狀態,只有在夢中,人才能真正放飛想象的翅膀,這些才是超現實主義反抗傳統束縛的真正原因。(超現實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生活就是藝術,生活中的一切皆可成為藝術的素材,雖然有時一種巧妙的組合、改造,會展現出不一樣的藝術形態,但到底會調動觀者什麼樣的情感還得由觀者自己去感受。比如那滿屋子的動物標本,恐怕動人心者也就那隻還能吆喝一兩聲的烏鴉吧!(環境藝術)

沒有觀念、理念支撐的藝術品無異於贗品;能給帶來震撼和衝擊的東西一定蘊含作品中的觀念和創意。後現代的世界,速度和效率是關鍵詞。人們痴迷高速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今日就是昨天,記憶已經湮滅。網絡時代的到來,那些曾讓人類保持原真性(原創力和真實性)的基本官能和情感已被剝奪殆盡,傳統的藝術對此也已無能為力。不過,概念藝術,雖被人指責為寡情少欲,但在“好的”創意支持下,不僅可以展示創作者的觀念,還可以在不經意間撩起觀者的經驗和情緒,促使他們去思考。藝術的目的有時並不於藝術之本身!(概念藝術)

……(以上諸宣言摘自《宣言》臺詞)

生活在此而言及它物,有時荒謬,有時恰如其分。《宣言》中展現的宣言分佈在一個半世紀的時延內,涉及藝術理念、政治與文化綱領等各領域,經過藝術家的拆解重組構成旁白、自語或呼告;而言語和情境各執一詞的割裂恰是作品的張力所在。

從古至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擁有這麼多改變的無限可能,也從來沒有一段歷史像現在這樣,藝術貶值得如此厲害,在物質和強權面前一文不值。藝術錯位如此嚴重,所以需要讓藝術回到正軌,讓藝術重新獲得新生。因此,藝術需要一紙《宣言》,去正視藝術的尊嚴與價值。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波普主義、達達主義、激浪主義、未來主義……都是一次次人類藝術史上的偉大嘗試,他們不拘一格天馬行空,勇敢地踏過人類精神的廢墟,在新的戰場上插上藝術革新的大旗,即使失敗也雖敗猶榮。

而現在這個時代,看起來物質豐沛資訊發達,網絡化信息化全球化資本化,處處都是所謂冠冕堂皇的發展進步。但實際上只是資本的進步強權的進步,這樣的時代不需要完整獨立強大的個人,不需要標新立異的精神,以及天馬行空超然物外的藝術,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個廉價勞動力,螺絲釘電燈泡一般可有可無,一生被無聊的重複耗盡,鮮活的生命最終淪為毫無存在感的勞動力。而碎片化的網絡時代究竟是在解放個體成全藝術,還是在限制個體毀滅藝術,尚且是一個待解之謎。

人是萬物的尺度,藝術最終還是為人服務。藝術應當來源於人,用於人、滿足人性的需要。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每個人的一生所擁有的觀念,都是一場藝術的流放,激勵著人們真實生長,很少有人進入他們的生活,因為彼此顧念太深,又各抒己見。我本就是一個不願寒顫之人,來源複雜,你又何苦將我淡化,歸於簡易。

與其說《宣言》是一篇電影,倒不如說是一場生活短篇藝術,貼近生活,卻又勝過生活。讓人不禁覺得,一個人的苦難,極易被忽略卻又在某一時刻被人記起,矛盾與糾結的綜合,本就是人類意識的一種自我流放。擺脫了束縛,才能創造更新,如若給自己設限,則變相給自己栓入一個牢籠。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不僅要改變藝術界,它旨在改變全世界。我們在世界中尋找自我,向世界呼喊出自己內心的不安,我們要重現狂飆突進的時代。”

---《宣言》導演朱利安·羅斯菲爾德

藝術的發展需要無拘無束,不僅在觀念的世界裡,也在現實的環境中。以電影創作為例,我們應當有的態度是什麼:反智,反規則,反個人品味,還是乾脆,反一切電影課上提到的“我們應當……”?真諦帶來啟迪!電影的“真諦”離不開虛構、想象和風格化。

“我一無所有,我在和一切戰鬥,我不知所終,我向一切宣戰!”不知這能否概括歷史上藝術反抗者的風骨,但它確是是我們應秉守的《宣言》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

鍾江影評

影片簡介: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這是一部無法介紹劇情的電影,“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在劇中飾演了編舞、科學家、股票經紀人、新聞主播、流浪漢等不同角色。她是在午餐時,帶領家人為流行藝術祈禱的傳統母親;在毒品派對上叫喊著強硬運動(stridentism)的紋身朋克黨;在道格瑪95運動中打壓學生創造力的嚴厲教師…連同另9個靈魂一同展現在了《宣言》中。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德國藝術家、電影導演朱利安·羅斯菲爾德自編自導,由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01月23日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2017年05月10日在美國上映。《宣言》表達了對精神根基的渴望,以獨白或畫外音形式出現。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紀藝術家、活動家、導演提出的藝術宣言,涵蓋波普藝術、激浪藝術、達達主義、未來主義、道格瑪95等,試圖探索藝術的本質及其元精神。 “歷史上的藝術宣言能否影響當今社會?”這是電影《宣言》提出的問題。在電影中,凱特·布蘭切特一人飾演了13個角色,原藝術作品本是13個短片,共130分鐘,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的是90分鐘的傳統電影長片版本。

《宣言》首次亮相是以一個包含13塊熒幕的感官裝置的形式, 2015年12月09日出現在澳大利亞影像中心。該裝置藝術引導觀眾在一個巨大的洞穴空間中,目睹一個又一個的熒幕,其中迴盪著布蘭切特的聲音。熒幕上反覆播放著一段10分半鐘的短片。凱特·布蘭切特的旁白貫穿了整個短片,這些語句幾乎全部來自於20世紀的藝術宣言。影片探索了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印象派等諸多年輕、並且有待證明的藝術運動。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在電影《分裂》中也是一人分飾八個角色,演技受到多方好評,而此次凱特·布蘭切特在一部電影中飾演了十三個角色,不知道是否創造了電影史的記錄,《宣言》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9.0,估計大部分打分的都是看了“大魔王”多變到妖的表演後,獻上膝蓋的迷弟迷妹們。坦白的講,《宣言》的逼格極高,受眾並不是大多數普通影迷,這部聖丹斯電影節的開幕作品,一般人想要弄懂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宣言》是一部有關藝術史和哲學史的電影。它涉及到諸多哲學概念,比如自然主義、無政府主義、存在主義、理性主義、實證主義、反智主義等;也涉及到許多的藝術名詞,比如文藝復興、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先鋒派、激浪派、概念藝術等。重要的是,它還提到人性、本能和潛意識。然而,它的“醉翁之意”又好像不在藝術史或藝術哲學,因為在陳述事實的同時,它在不斷地進行價值判斷,分明是在引導觀影者認同《宣言》對藝術的看法和態度。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的旭日正待破曉!人是有意志的動物,這必然會帶來變革。在變革中,在打倒的傳統主義的廢墟上,崛起的也只是“機器”:一切只為了生活的方便。而這正是那個時代藝術的標籤。(極簡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方便”是以“人”為中心的,不考慮“自然”。“方便”不會帶來人與自然的和諧。“方便”可能會犧牲環境;“方便”會讓人願意留在方便的空間裡;“方便”的另一代名詞是“簡化”或“單調”。所以,當方便的空間成了藝術家的桎梏,當“方便”成了藝術指導思想,那也正是藝術有待進化之時。文藝復興讓人文精神發揚光大,但過分崇尚“自然”,注重單純描摹,讓藝術的創造無異於對大自然財產的“查抄”;極力地追求真實,排斥浪漫,那種逼真也往往徒具其形而喪失神韻。(未來主義)

“死亡”其實沒有什麼好哀悼的,它為新生命讓出了空間,這也是“死亡”的道德意義所在。對死亡的“恐懼”,人們追求世俗“名利”和尋求精神“依附”,然而這一切不過是“虛無”和“無意義”。終結一切沒什麼值得難過的,“破壞有時就是創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從所謂的“主流”中解脫出來。(達達主義)

理性是人認知的前提,不合理性會帶來恐懼。所以,不合理性或不合常規的東西會遭到排斥。然而,藝術的發展有時需要“絕聖棄智”。在理性和邏輯的範圍內,任何作品都是可以預期的,而可預期的東西無論如何也難以讓人震撼的。然而,也是令人奇怪的:“未知”雖然能帶來恐懼,但這正是人們好奇和興趣的來源:能夠引導人們去了解它的正是它令人震撼的“未知”。所以,是“真相”而非“真誠”才是藝術的本質需要。(表現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應當為“美”而歡呼!那些令我們神清氣爽的優美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象徵。當然,之所以優美,是因為它們滿足了我們不同的感官需要。我們也會為“永恆的建築”歡呼!能稱之為“永恆”者,是因為那是讓人感覺到“生氣”之所在:“沒有生氣,便是死亡”。色情通常受道德規則約束,但藝術中的色情部分往往最讓人心旌盪漾;色情可以說是人性之永恆需求,當色情與建築結合,那便是建築之生氣所在,震撼力之源頭。(波普藝術)

人性是崇尚自由的,即便有規則,人也經常會越軌而行,由人組成的世界當然也就不總能協調一致地運作。正因為人性的如此特點,藝術世界既有體制和規則是可笑的,所謂的“藝術自律”更與人性背道而馳。藝術需要創造。雖說藝術也提倡“真誠”,但藝術家若為情感和慾望所累,他的真誠就不過是一種“取悅”。眷戀過去,難免模仿,大腦不易形成新的物象,懼怕未來,我們更無法追求“真相”,這就是先鋒派為何提倡“革故鼎新”、“活在當下”的原因了。“我們唯已,壓倒一切;自信,堅定不移;獨特的自我照亮我孤獨前行。”這是那些反傳統、反規則的先鋒派的自畫像。由此,我們似乎也能看出,“隨性而行”有時並不是為了快樂。(先鋒派)

生活可以屬於過去或未來,但藝術只能在當下,“當下”才是活力之源。“活在當下”是一種生活方式,意味著自性的解放,意味著對自我真情實感的關注。那些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那些我們尚未意識到的,那些在夢中才能顯現的,在通常情況下被稱為愚昧和獸性的東西,可能反映了我們真正的需要。然而,雖然原始,但它們正是藝術的本能。(渦旋藝術)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藝術有時是需要通過“離經叛道”的方式來發展。通常,人們在打倒中樹立,但激浪派是把打倒本身當作“樹立”,這種行為確實令人瞠目結舌。然而,這未嘗不是人性的一部分,或者說,條件合適人人都可能是激浪派。激浪派除了“化有為無”,因為它否定一切,也能“無中生有”,打倒了一切,推翻了全部,剩下的就是它認可的。雖然它未免有形式大於內容之嫌,但它多少掀起了藝術改革的洪流,它的反藝術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與藝術的獨特性要求正相契合。(激浪派)

超現實主義也是人性自由的反映,因為它同樣在謀求反抗一切束縛,只不過是藉助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和幻想作為創作背景來實現。所以,它禮讚“想象”,崇尚“思想自由”;批判“邏輯”,抵制“實證”,視“理智”如大敵,認為“夢”也能用於解決人生基本問題。那些幻想中的、潛意識中的東西同樣能夠塑造人,塑造人的藝術個性。如果它們仍受理性約束,心之自由將無法實現,人也無法感受到“純粹的愉悅”;“夢”是介於人“活著”和“死去”的中間狀態,只有在夢中,人才能真正放飛想象的翅膀,這些才是超現實主義反抗傳統束縛的真正原因。(超現實主義)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生活就是藝術,生活中的一切皆可成為藝術的素材,雖然有時一種巧妙的組合、改造,會展現出不一樣的藝術形態,但到底會調動觀者什麼樣的情感還得由觀者自己去感受。比如那滿屋子的動物標本,恐怕動人心者也就那隻還能吆喝一兩聲的烏鴉吧!(環境藝術)

沒有觀念、理念支撐的藝術品無異於贗品;能給帶來震撼和衝擊的東西一定蘊含作品中的觀念和創意。後現代的世界,速度和效率是關鍵詞。人們痴迷高速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今日就是昨天,記憶已經湮滅。網絡時代的到來,那些曾讓人類保持原真性(原創力和真實性)的基本官能和情感已被剝奪殆盡,傳統的藝術對此也已無能為力。不過,概念藝術,雖被人指責為寡情少欲,但在“好的”創意支持下,不僅可以展示創作者的觀念,還可以在不經意間撩起觀者的經驗和情緒,促使他們去思考。藝術的目的有時並不於藝術之本身!(概念藝術)

……(以上諸宣言摘自《宣言》臺詞)

生活在此而言及它物,有時荒謬,有時恰如其分。《宣言》中展現的宣言分佈在一個半世紀的時延內,涉及藝術理念、政治與文化綱領等各領域,經過藝術家的拆解重組構成旁白、自語或呼告;而言語和情境各執一詞的割裂恰是作品的張力所在。

從古至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擁有這麼多改變的無限可能,也從來沒有一段歷史像現在這樣,藝術貶值得如此厲害,在物質和強權面前一文不值。藝術錯位如此嚴重,所以需要讓藝術回到正軌,讓藝術重新獲得新生。因此,藝術需要一紙《宣言》,去正視藝術的尊嚴與價值。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波普主義、達達主義、激浪主義、未來主義……都是一次次人類藝術史上的偉大嘗試,他們不拘一格天馬行空,勇敢地踏過人類精神的廢墟,在新的戰場上插上藝術革新的大旗,即使失敗也雖敗猶榮。

而現在這個時代,看起來物質豐沛資訊發達,網絡化信息化全球化資本化,處處都是所謂冠冕堂皇的發展進步。但實際上只是資本的進步強權的進步,這樣的時代不需要完整獨立強大的個人,不需要標新立異的精神,以及天馬行空超然物外的藝術,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個廉價勞動力,螺絲釘電燈泡一般可有可無,一生被無聊的重複耗盡,鮮活的生命最終淪為毫無存在感的勞動力。而碎片化的網絡時代究竟是在解放個體成全藝術,還是在限制個體毀滅藝術,尚且是一個待解之謎。

人是萬物的尺度,藝術最終還是為人服務。藝術應當來源於人,用於人、滿足人性的需要。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每個人的一生所擁有的觀念,都是一場藝術的流放,激勵著人們真實生長,很少有人進入他們的生活,因為彼此顧念太深,又各抒己見。我本就是一個不願寒顫之人,來源複雜,你又何苦將我淡化,歸於簡易。

與其說《宣言》是一篇電影,倒不如說是一場生活短篇藝術,貼近生活,卻又勝過生活。讓人不禁覺得,一個人的苦難,極易被忽略卻又在某一時刻被人記起,矛盾與糾結的綜合,本就是人類意識的一種自我流放。擺脫了束縛,才能創造更新,如若給自己設限,則變相給自己栓入一個牢籠。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不僅要改變藝術界,它旨在改變全世界。我們在世界中尋找自我,向世界呼喊出自己內心的不安,我們要重現狂飆突進的時代。”

---《宣言》導演朱利安·羅斯菲爾德

藝術的發展需要無拘無束,不僅在觀念的世界裡,也在現實的環境中。以電影創作為例,我們應當有的態度是什麼:反智,反規則,反個人品味,還是乾脆,反一切電影課上提到的“我們應當……”?真諦帶來啟迪!電影的“真諦”離不開虛構、想象和風格化。

“我一無所有,我在和一切戰鬥,我不知所終,我向一切宣戰!”不知這能否概括歷史上藝術反抗者的風骨,但它確是是我們應秉守的《宣言》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處在好萊塢食物鏈頂端的凱特•布蘭切特《宣言》是她演技的證明

預知更多引人入勝之電影評論和最新電影推薦,請關注微信號:zhongjiangyingping。原創文章,未經作者同意,嚴禁轉載!(小編:自由的射手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