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一個年輕人,從豫西風塵僕僕的來到省城參加考試,後來他留學去了美國。他就是中國哲學史泰斗馮友蘭。他在省城開封度過了初中時光,還在這裡與結髮妻成婚。回國後就在開封中州大學教書,中州大學也就是現在河南大學的前身。


開封:昔日汴河風流,今日文化之都



付政七 | 文

開封:昔日汴河風流,今日文化之都

河運不再,文化長存

河南大學的西側,在北宋時是皇宮所在,宋徽宗時期,設有“國立美術學院”翰林圖畫院,那位畫了《清明上河圖》的張擇端就在這裡當畫師。

“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迴千年”,一幅畫讓這座城名揚天下。167年大宋造極於世,打“開”世界的“封”籤,書寫了開封千古傳奇。


開封:昔日汴河風流,今日文化之都

· 北宋全圖

圖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進入近代之後,開封逐漸埋沒在歷史浪潮的沖刷中,變得寂寂無聞。

雖與洛陽、鄭州同是歷史文化名城、旅遊城市,待遇卻相差甚遠。京漢鐵路沒有從開封經過,鄭州依靠鐵路優勢逐步崛起,成為鐵路交匯點之後,鄭州的發展一日千里。洛陽藉助工業佈局的政策優勢,重工業底子猶在,經濟實力也十分強勁。現在大力發展的旅遊產業也給鄭、洛帶來了巨大經濟增量。

隴海鐵路的修建,雖然帶動了開封工業一定的發展,河南的第一臺電視機、第一臺電冰箱、第一輛自行車、第一臺縫紉機乃至第一根火腿腸、第一瓶啤酒……都誕生在了開封。然而它的工業始終躑躅前行,時運多舛,大部分又已凋零。經過最近幾十年的發展,開封和鄭州、洛陽等本省地級市的經濟差距更加拉大。

遍地是遺址的開封不利於大量房地產的開發,又沒有多像樣的大型工業作支撐,經濟實力逐年下滑,在河南18地市中已滑落至第13名。

近幾年傾力打造清明上河園旅遊項目,包括開封府、包公祠、天波楊府等一系列古遺址的重建,旅遊景區逐漸豐富,致力於把開封打造成旅遊驅動的城市。2018年,開封市全年全市生產總值2002.23億元,旅遊總收入達602.2億元,佔到GDP總量的30%,旅遊經濟佔比是全國各城市中最高,旅遊業已成為開封的核心。

以旅遊作為重塑開封繁華的新突破口

古都開封水系發達,城內河湖眾多。現代城市河流的影響已經弱化,古代開封城的發展,卻一直都與河流緊緊相連,因水而興,也因水而衰。關於這些河流,發生了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

開封:昔日汴河風流,今日文化之都


無情汴水自東流

大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秋天的一個夜晚,開封城北,黃河岸邊的朱家寨,一隊人馬棄船登岸,由岸上堤。士兵們迅速行動,一些人用火器和強弩架在土包上保護側翼,其他人開始用钁頭和鐵鍬挖掘河堤。他們輪流警戒,挖得很快。士兵的警戒並不多餘,也許在黃河大堤上還發生了零星的戰鬥,和他們交手的是李自成農民軍的護堤部隊。很快,工作告竣,士兵們陸續退到船上,紛紛起錨,向河心退去,並點燃了埋好的炸藥引線。沒多久,只聽轟隆一聲巨響,河堤靠水的一面崩塌了,洪水沖決缺口,勢不可擋,兩邊的河堤也不住地崩塌。

洪水滔天,展眼間,開封已成澤國。城外李自成的軍隊分散紮營,轉移也比較迅速靈活,在洪水中損失並不嚴重,然而開封城中百姓卻無辜遭殃。滿城灌水,只有宮殿等較高建築略露屋脊。據統計,洪水退後,開封城內原有的37萬餘人,僅有3萬餘人倖免於難。

開封在崇禎朝的這次水患,非常劇烈,但絕非唯一。據《開封府志》、《祥符縣誌》和《開封黃河志》等書記載,從金代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到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的七百多年中,黃河在開封附近共決泆(yì)300多次,造成這座形如鍋底的城市7次被淹。一次次黃河泥沙之上的重建,加上宋代之前的古城早已深埋地下,也就形成了開封“城摞城”的空間格局。而黃河河床底部比市內地面平均高出13米之多,成為“地上懸河”。


開封:昔日汴河風流,今日文化之都

·地上懸河

圖源:豆瓣

可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大宋氣象,東京夢華,怎麼就沒有大洪水來搗亂呢?推而問之,何以在宋代之前,開封水患較少呢?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黃河改道

黃河在金代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改道,經延津、封丘、長垣入山東。在此之前,開封與黃河並不臨近。12世紀以後,開封附近成為黃河遷徙改道的起點,在開封四周多次氾濫,造成流經開封的數條河流的淤塞,乃至淤沒,使開封成為不通航的城市。這些被黃河吞噬的河流才是開封真正的“動脈”,也是開封成為“七朝古都”的基礎。

在開封附近的河流水網成形之前,這裡地勢低而多有沼澤,城市的發展比附近的鄭州、商丘要晚。一直到春秋時期,鄭莊公命鄭邴在此築城,以開拓封疆之意將此地命名為開封,作為當時屯糧之地,位置在今天開封的南邊20公里左右的古城村,規模很小。戰國時期,群雄兼併,魏國控制了開封附近地區,魏惠王將首都從山西遷到這裡,建立了大梁城。所以魏王也就是樑王,開封也就成了著名辯論家孟子見梁惠王地方。魏國在遷都的第二年,就開始大興水利工程,最終建成了赫赫有名的鴻溝,就是後來楚漢相爭的那條鴻溝。這條運河,溝通了(黃)河水、濟水和淮水,使大梁成為水運網的中心,同時便利了灌溉,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也使商業和手工業繁榮起來。大梁城,由此成為地區性的中心城市。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大梁城被淹被毀。秦漢一直到隋唐,這裡只是一個小小的縣級城市。一直到唐末,宣武軍節度使李勉重建城池,命名為汴州。開封開始進入它燦爛的芳華歲月。

五代時,樑、唐、晉、漢、周都在這裡建都。樑王朱全忠稱此地為東都,升汴州為開封府,這是開封成為首都的開始。此後,晉、漢、周都稱東京,三朝共計26年。開封由此從地方性的中心城市成為中國北方的政治中心,經濟也隨之發展,城市規模迅速擴大。


開封:昔日汴河風流,今日文化之都


·城摞城遺址

圖源:新浪網


開封:昔日汴河風流,今日文化之都


沉寂千年的開封,何以在此時崛起?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從唐末開始,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而隋代“之”字形的大運河,溝通了長江、黃河、淮河、渭河、汴河等諸多大河,而開封正是大運河的中樞。只是從前西安、洛陽在政治上地位更高,但隨著唐朝滅亡,從前的東西都,經過數次戰爭破壞,地位已經不及開封重要。

有意思的是,洛陽從唐代的東都,成為朱全忠建立的樑的西都。

五代只是壓軸,大戲在北宋上演:《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宋徽宗、包青天、世界第一大城市……這些都是宋代的關鍵詞。

在這一場春夢般繁華的背後,仍然是水路運輸蓬勃脈動。

水路網中,第一重要的就是汴河。汴河,可以說是開封真正的生命線。

汴河,是淮河的支流,自魏惠王修建鴻溝,使之與黃河、濟水及淮河上流相通,自此它就成為開封最重要的水上交通線。但它與華北地區的其他河流一樣,容易受黃河影響而淤塞。從秦漢到唐末,汴河曾多次廢棄不用,其功用自然也是時斷時續。五代時期,開封已成為北方的政治中心,為了便利漕運,各位當權者不遺餘力地修繕。一直到宋太祖,導引附近河流補充汴河水勢,以後對汴河等開封附近水道勤加修浚,以保證漕運暢通。趙匡胤選定國都時,也知道開封為四戰之地,無險可據,他日時機成熟,還是要西都長安。但是不得已還是要遷就現實,開封畢竟能夠保障糧食供應。

就這樣,作為宋朝的首都,開封的人口更為膨脹,這就需要大量的糧食。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汴河歲運江淮米三百萬石,菽一百萬石;黃河粟五十萬石,菽三十萬石;惠民河粟四十萬石,菽二十萬石;廣濟河粟十二萬石。凡五百五十萬石。至道初(公元995年後),汴河運米增至五百八十萬石。大中祥符(公元1008年後)時,最高達七百萬石。”從數據上看,汴河的運輸量是各條水路的重中之重。

由於北宋開封是一個大型的消費城市,汴河成為溝通中原京畿地區和江南魚米之鄉的重要通道。沒有汴河無比強大的漕糧運輸能力,東京夢華也就真是一場大夢了。

汴河不僅僅是漕運,也是溝通南北的重要水路。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有“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長相思·汴水流》)的詩句。到了宋代,蘇軾也寫下了“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別西州。”(《虞美人·波聲拍枕長淮曉》)。不管詩人心情如何,瞧這條水路上的繁忙狀態,大概頗有些舳艫千里之景況。至於開封附近溝洫縱橫,農田多得灌溉之利,那更不在話下了。據《宋史·食貨志》記載,時人還有利用汴河水力裝置水磨,供手工業動力之用,比如用於茶葉加工。

總之,開封在北宋的盛極一時,它的經濟基礎建立在汴河等一系列水運網之上。

開封:昔日汴河風流,今日文化之都


北宋末年以後開封逐漸沒落

北宋末年,汴河失修,河床又出現淤塞,航運受阻。宋室南渡,汴京淪陷,汴河交通斷絕,逐漸湮沒無聞了,開封也隨之一落千丈,彷彿又回到了曾經寂寂無聞的時光。

一直到明初,隨著朱元璋第五子朱橚(sù)被封周王,就藩開封,這裡又成為王族、官僚和地主的聚居之地,人口也隨之增長,成為一個地區性的消費中心城市,比金元時期稍稍長進。

在明末戰爭之後,清初的開封人口有所增長,在整個清代也有商業、手工業的發展,開封城內還出現了各地商會,現存的山陝甘會館就是其代表。我們現在的開封城和城內古代建築,除了鐵塔等少量遺存,大部分都是清代和當代產物。

一河擺盪,千年夢醒。明清以後,黃河時常氾濫,加之中國的政治中心北移北京,開封始終只能屈居一隅,僅僅作為豫東地區的中心城市,再不復曾經的輝煌。

開封:昔日汴河風流,今日文化之都


打造旅遊休閒新城

從開封的歷史不難發現,無論其政治地位如何升降,它始終就是一個消費型城市。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將城市分為三類,一類是商人城市,一類是生產型城市,還有一類稱之為消費型城市。消費型城市,以其強大的消費需求支撐城市的經濟基礎,這些需求來自城市的統治階級及其附庸。所以,一旦其統治權力衰弱,其消費能力自然也隨之衰落。不再是政治中心的國都地位,又失去了省會城市的區位優勢,所以現在開封的衰落在所難免。


開封:昔日汴河風流,今日文化之都


·開封府

工業基礎薄弱,又不成系統,在鄭汴融城的大趨勢之下,開封競爭力又受到許多限制。但隨著整個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的深入,第三產業將成為國家新的增長點,趁著這股東風,開封正好揚長避短,另闢蹊徑。

鄭汴一體化,開封在明顯地向西發展與鄭州“對接”,鄭州是商貿城市的定位,未來開封正可作為鄭州的“後花園”,打造旅遊休閒文化都市。

隨著一批歷史古建築的復建,開封旅遊更富於特色。開封在維持其歷史古都、美食小吃、宋代文化等主體形象優勢的同時,應著力對其民俗文化,生活安逸等城市要素進行塑造,使開封旅遊獲得全新層次的改觀。

開封的民俗文化十分豐富,像以前流傳的鬥雞、放風箏、燈會等民俗活動,現在很少見。還有相當豐富的工藝傳統,像汴繡、官瓷、木板年畫,不只可以賣這些成品,也可以使遊客參與其製作之中。

而且開封作為河南豫劇的發祥地,素有“戲曲之鄉”之稱,宋代以降,宋雜劇、名雜劇、梆子腔就在開封迭次登場。“豫劇之母”的祥符調也誕生在開封本地。歷史上開封戲劇舞臺的興衰,就是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一面鏡子。開封戲曲的文化積沉,也需要作為當地特色融入到旅遊元素之中。

每年十月,開封的菊花都盛情開放,迎接四面八方的遊客。菊花就似這座城的性格,千年繁華夢影中的開封人,他們豁達開朗、熱情好客、愛吃愛玩愛生活。這也構成了開封無形的文化資產。

(圖片來源於網絡)

豫記·重新定義

河南城市新地標

最初人們壘起高牆,抵禦聚落間的攻伐。之後人們用商業加速了城市的繁榮。如今八千年風雨過去,人們期望把高牆拆掉,讓自身筋骨顯露無遺。

這時,一個答案對河南城市至關重要:什麼地標才能代表一座城?

我們認為,一座城市的溫度,體現在她的地標裡,是建築、記憶、或是人的群像。我們同樣認為,大潮之下,中原城市的發展進程,從未像今天一樣值得被關注。我們希望盡微小之力,去丈量18個地市、108個縣的地標,它們或亙古不變,或覆滅更新。它們代表了這片土地的歷史、現在和未來。

這便是豫記發起“河南城市新地標計劃”的初衷。這個計劃以鄭州起,這場近乎行為藝術的田野調查,將成為我們初心的最好註腳。


//////////

付政七

魯山人,成長於鄭州

鄭州繁星讀書會聯絡人,致力於民間閱讀推廣

關注河南地方工業歷史


歡 迎 投 稿

郵箱 [email protected]

豫記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alome1203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