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賞析莫泊桑經典《我的叔叔于勒》敘事視角轉換的文學藝術內涵

前言:​關於一些經典我們其實還停留在孩子的認知水平上,其原因在於我們少年時代學習了這些作品,但那時因為考慮到我們的年齡,以及我們的接受能力,因此在一些經典作品的學習中,我們其實僅僅是學到了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內容,而有些經典到了我們上大學,在漢語的專業裡,才能再次的接觸到,而如果不選擇漢語的專業,有些經典作品可能深入瞭解的機會就沒有了。

深度賞析莫泊桑經典《我的叔叔于勒》敘事視角轉換的文學藝術內涵

於是我們對很多文學經典作品的品讀,就這樣一直被停留在很初級的水準線上。我曾經在解讀莫泊桑的那篇《項鍊》小說的時候,就曾經提起過,關於小時候我們只能認識到其主人公的虛榮,剩下的還有很多內容我們並沒有機會接觸到,比如人物的雙重性格特徵等等這些,就需要我們具有一定的文學基礎知識,才能去嘗試瞭解和認識的一部分內容,如果我們有些讀者對閱讀和寫作有興趣的話,還是希望能認識到這一點,對過去曾經閱讀學習過的經典作品重新的品讀,站在成人的視角,重新瞭解經典中更多的文學藝術價值是有必要的。


今天我再對莫泊桑這篇經典小說《我的叔叔于勒》進行一個深入的解讀,讓我們把認識這篇小說的層面提升到我們成人及有文學愛好的這一基準之上。對於這篇短篇小說,我們上學的時候,在課本上的內容其實和原著不同,課文的內容少了原著的開頭和結尾部分,語文課本選擇去掉這一部分內容,我認為首先是考慮到屬於那個年齡段,對於學生的接受程度而考慮,同時也是針對要讓大家注重那一部分內容的學習,綜合了兩方面的原因,而選擇把原著的開頭和結尾去掉。

雖然原著的開頭和結尾字數不多,但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不可忽視的文學價值,這源於作者其實想表達更多的意義和內涵,不只是侷限在成人對待于勒貧富不同態度的現實主義批判,作者還給我們呈現出了一個短小精悍的小說所具有的豐富文學藝術價值,如果沒有原著的開頭和結尾這部分內容,文學價值將折損大半,具體請跟我一起去賞析這篇作品。

深度賞析莫泊桑經典《我的叔叔于勒》敘事視角轉換的文學藝術內涵

對於我們過去上學時,學習的關於成人如何的對待于勒叔叔貧富之間的心態轉換,在這篇解讀文章中我就不再贅述,因為這些關於道德上的相關內容,我們在孩子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太多,我主要針對文章的一些文學價值進行一個賞析品讀,對於道德上的評判內容就暫且擱置一邊。

首先就是關於文章的兒童視角,關於為什麼有些作家要選擇用兒童視角作敘事,如果我們熟悉的《皇帝的新裝》那篇寓言,估計就會知道其中的緣由,就是因為兒童視角它是完全區別於我們成人視角,有著完全不同於成人眼中的情節內容,在這篇小說中,主要有三個視角組成,第一個視角就是開頭的我(不同於約瑟夫小時候的我),這個我可以理解為我們讀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那個“我”,你可以把他當成作者,也可以不當成作者,另一個視角就是約瑟夫,然後就是小時候的約瑟夫(主要故事中的我),也就是于勒的侄子。

于勒的故事就是發生在約瑟夫小的時候,選擇兒童視角,其實就是為了對比成人視角,在約瑟夫小時候,他眼睛能看到的,和父母親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因為兒童眼裡沒有利害之分,只有好壞之分,而大人眼裡除了好壞之分看,還多了利弊之分,就像《皇帝的新裝》,最後點破眼前虛假景象的就是兒童,因為兒童是純真的,沒有利害之爭,眼裡看到什麼就說什麼,選擇兒童的視角是為了對比其父母的利害心理,從而產生文學藝術上的色彩反差。

因為有了這個小時候約瑟夫的視角,我們看到了于勒的這個人的一些細節,比如描述于勒是一個衰老的、髒的、滿是皺紋的人。同時也可以看到父母親是如何期待富裕的于勒叔叔,之後看見於勒仍然是窮人的時候,又如何的躲避他,形成了一個看與被看的故事層面(大家先記得定格這個層面,最後與故事開頭另一個層面進行對比)。我們過去學習,更注重灌輸,而不講這種兒童視角與成人視角的色彩反差。有人會疑問這不都差不多嘛?其實差別很大,前者只告訴你他們父母做的對與不對,這只是教你怎麼做人,後者除此之外,還教你怎麼思考,同時還教了你怎麼寫作。

深度賞析莫泊桑經典《我的叔叔于勒》敘事視角轉換的文學藝術內涵

往往通過反差對比獲得的感受和認知,比我們被動的灌輸簡單的對錯概念,從內心裡要更容易接受一些,對比判斷過程本身就是自身的一個思考和接受過程,從而自己得出的是一個自己認可的結果,而灌輸卻僅僅是獲得一個概念,而無法真正的體會對錯這個概念本身。

接下來我們看看為什麼莫泊桑要加上了那短短的開頭和結尾呢?大家一定會感覺到,正文內容已經完全可以表達完一個整的,有始有終的故事,為何還要設置一個看似累贅的開頭和結尾。這就是區別一個優秀作品和一個普通作品的關鍵一點。莫泊桑能夠成為世界著名的作家,並不是靠那些簡單的是非評判來獲得的認可和讚譽,他其實在這篇作品中注入了豐富的文學藝術內涵和人道之愛。如果沒有開頭和結尾,當我講完我對其理解,你一定會感到缺少之後對於整篇作品藝術價值損害之大。

我們看到開頭和結尾,作者相當於加了一個套子,把整個我們上學時學到的那段主要情節內容套了起來,通過開頭和結尾,我們看到約瑟夫也長大了,他和第一敘事者的“我”一起,碰見一個白鬍子窮老頭,然後成人的約瑟夫給了那個白鬍子老頭五個金法郎的銀幣。

首先作者設計這個成年的約瑟夫,是為了保持兒童約瑟夫時期的一些敘事內容的合理性,因為我們在他兒童時期,有很多的內容描寫其實並不完全是孩子的眼光,而是之後作為成人回憶起的一些往事和細節,如果沒有約瑟夫長大之後的這段內容,那整個故事就有點不合乎邏輯,有一種兒童與成人視角的混現象合,這樣對於一篇現實主義作品,就有些不合乎情理,於是最好的方式就是以一個成人,進行一個回憶方式來講述那段過去最為恰當。

當然對於一個偉大的作家,一般不會僅僅滿足於這些道德和是非的評斷,他在乎的是把這種故事情感上升到更高的人道層面,只有脫離世俗的狹隘的是非價值,作品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真正的人道之愛,才是這些作家關注的重心。

深度賞析莫泊桑經典《我的叔叔于勒》敘事視角轉換的文學藝術內涵

約瑟夫長大後,和第一敘事者那個“我”,遇見一個窮人,他首先想到了于勒,顯然兒童時期的于勒記憶對他產生了一定的人生價值影響,於是他給了老人五個金法郎銀幣,這是作者精心設計的一個故事情節,有時候好作品和差作品就差這麼一點點,多出這一點點,看似無足輕重,但少了就能感覺天要塌下來了一樣,內涵會相差甚遠。

這時又出現一個“看與被看”的故事層面,大家可以看看我文章中剛才提起的第一個“看與被看”層面,就是小時候的約瑟夫看他父母的那一個層面。而文章的開頭這裡又有一個看與被看的層面,就是第一敘事者那個我,看長大後的約瑟夫和白鬍子老人,兩個情節進行一個對比,就形成了藝術感染力,這種感染力已經脫離了道德是非的層面,已經完全上升到了人道之愛的價值層面。


結束語:這就是我認為開頭和結尾的重要性,當缺少了這短短的開頭和結尾,這篇作品的就完全失去了原著所具有的獨特藝術色調,自然也就失去了世界經典的樣子。這樣短短的一篇小說,卻包含了是非評判、文學藝術內涵和人道的博愛價值,而我們小時候僅僅瞭解了那些是非評判,對於經典的閱讀,這是否有點太少了些?

文:餅子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